为什么企业家必须学习国学

第五届中国企业家国学公益论坛将在京举行
茅理翔、冯仑:迎接民营企业的传承挑战当前中国企业家面临两大难题,一是转型,二是传承。在这两大难题的交织挑战下,中国企业也走进了特殊的“三期时代”。
——茅理翔我经常接触到一些富二代,在交流中我看到他们眼里有希望、信心,也有惶惑、踌躇甚至恐惧。几十亿元财产和事业突然降临在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身上,会让他们感觉不安。所以我有时会和他们的家长讲,就让他们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吧。从各方面看,企业的传承、财富的传承、精神的传承在今天的民营企业里已经变成了第一代创业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冯仑感受着江南温润舒适的天气,欣赏着一路上窗外淅淅沥沥的小雨,华本书院总经理韩秀宾一行来到宁波,拜访方太集团荣誉董事长茅理翔先生。茅理翔,1941年生,做过10年会计、10年供销员;1985年45岁时创办慈溪无线电厂,被誉为“点火枪大王”;1995年55岁时二次创业,和儿子茅忠群创办方太厨具。现任方太集团名誉董事长,家业长青接班人学院院长,浙大、北师大等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在亲身体验和探索方太及中国民营企业成长历程的同时,在理论上也不断进行着总结和提炼。他提出了诸如“淡化家族制”、“三品合一”、“口袋论”等一大批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文化理念,特别在民营企业的家族化管理等问题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开创出一套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就此他曾应邀出席政府、高校、企业界举办的专场报告和讲座百余场次,被誉为中国现代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创始人。年逾七十的茅老,头发还很黑,精神矍铄,声音洪亮,说话条理清晰,屡有闪光之语,透过茅老的话语,不难看到他一颗老当益壮的雄心,恰如他自己所说的“一颗为实现中国家族企业百年传承梦想而奋斗终生的、几乎着了迷的、燃烧着的心”。9月11日,茅老将赴北京参加“第五届中国企业家国学公益论坛”,本届论坛将以“中华文化与企业传承”为主题,与国学大师、顶尖学者和领袖企业家共同探讨民营企业的永续经营之道。谈到自己将要给企业家分享的话题,茅老说,现在的中国民营企业家非常难,改革开放经过三十多年,到了今天,企业家同时面临两大难题:一是转型,二是传承。在这两大难题的交织下,中国企业也走进了特殊的“三期时代”。什么是“三期时代”?茅老说:一、中国企业到了传承的高峰期。从年起,有三百余万家企业需要在10年内集中完成交接班,其时间之紧,数量之多,在世界企业传承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二、中国企业到了传承的危机期。按世界规律看,第一代到第二代成功传承的比例只有30%,传承之路错综复杂,面临无数的难题,形势非常严峻。如果不加重视,听之任之,将会有大批企业因传承失败而面临淘汰;三、中国企业到了转型的洗牌期。经济界普遍认为,中国经济的大转型时代已经到来,经营粗放、管理落后、劳力廉价、污染环境、消耗资源、技术滞后的传统家族企业必须转型,不转型就会被洗牌。企业家应当如何应对?茅老认为,传承和转型必须同步进行,企业在交接班的过程中就要完成转型。茅老呼吁将富二代变成创二代,要让二代有厚重的历史使命感。“传承使命”,这是茅老在对话中反复强调的四个字。无独有偶,同样受邀参加本次中国企业家国学公益论坛的万通控股董事长冯仑,也说过和茅老类似的观点。作为华本企业家俱乐部荣誉理事长和发起人之一,“地产思想家”冯仑说:“我经常接触到一些富二代,在交流中我看到他们眼里有希望、信心,也有惶惑、踌躇甚至恐惧。几十亿元财产和事业突然降临在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身上,会让他们感觉不安。所以我有时会和他们的家长讲,就让他们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吧。从各方面看,企业的传承、财富的传承、精神的传承在今天的民营企业里已经变成了第一代创业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传承包括四个方面:财产的传承、人的传承、体制制度的传承、精神价值观的传承。而真正核心是精神价值观的传承。冯总有一句广为人知的“八字箴言”:追求理想,顺便赚钱。针对这八个字,也有感于本次论坛主办方华本创办12年来的艰辛历程,他说出了自己的感慨:“看一个人或团队是否有理想,不是看说的有多好多大,而是看他做的事情坚持了多长时间,时间往往就是最好的证明。坚持理想必然会失去很多赚钱的机会,但历史往往会记住那些坚持理想、对社会最有贡献与推动力的人,而不是那些最有钱的人。我也不想去追求财富上的数量,而希望多做一些推动社会进步的事……”冯总认为,财富是很难长期传承的,他更多关注的是理想、精神、使命这些东西,只有这些才能让企业永放光芒。茅老做到了“传承使命”,他的儿子、现任方太集团董事长茅忠群先生提出了“不做世界五百强,要做世界五百年”的口号,成功的接过了茅老的使命。茅老笑着说:“像我一样,自己的企业做的不错,也顺利完成了交接班,还能出来讲一讲、把自己的经验分享出来的,现在的中国这样的人可能不多。”茅老于2006年创办了“家业长青”接班人学院,目的就是帮助更多的家族企业顺利完成交接班,实现“百年传承”的梦想。2014年被称作是中国家族企业传承元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家族企业发展已经超过30年,第一代企业家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问题。从欧洲、美洲到东亚,良好的企业经营与传承模式,造就了杜邦家族、洛克菲勒家族、摩根家族、欧尚集团的穆里叶家族、三菱公司、松下电工株式会社等一大批百年家族企业。而在中国的文化与经济背景下,企业家应该通过何种方式完成代际传承,他们进行代际沟通的价值观是否行之有效?他们依托的传承模式是否能够承载家族企业顺利交接?企业传承之际的企业转型如何处理?家族理事会、家族宪法如何设置与制定?企业接班人如何选拔任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华传统文化中又能提供哪些本土化家族传承理念?面对这些疑问,茅老没有一一作答,而是把目光转到了本届论坛的方案上。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万通控股董事长冯仑、香港中文大学经济金融研究所主任范博宏、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秋风、东方智慧开发研究院创始人南柏等社会各界精英的出席,本次论坛的探讨势必更加多元化,期待茅老与各位大师在9月11日的活动上碰撞出更精彩的智慧火花。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gregli]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企业家学“国学与企业管理”--德清新闻网
?新闻热线:
您现在的位置:
文字:  
企业家学“国学与企业管理”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当下,中国传统智慧对现代管理水平绩效的提升已成为管理学界的热门话题。6月16日下午,近百名县工商联常执委企业家和各基层商会秘书长共同听课学习,浙江大学教授张应杭以&国学与企业管理&为题,从国学儒道禅文化的角度作了一场人生智慧与现代企业管理相结合的讲座。
  张应杭的讲授浅显易懂、幽默生动,他从国学传统的儒道禅文化来引导在场企业家处事之道和管理智慧。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企业管理的大智慧,企业家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并把传统文化运用到自己日常的行为举止和管理中去,能形成企业家自己的人格魅力,将给企业带来一种强大的精神向心力,有助于企业形成自己更好的企业文化。
| 记者 杨晓燕 通讯员 陈思思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德清县武康中兴南路249号
   德清新闻网编辑部
邮政编码 313200企业家为什么要学国学
&&&&1、中西融汇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企业家和政府官员从书本和实践中学习了西方先进的经济学、管理学和公共管理学知识,特别是西方MBA与EMBA、MPA与 EMPA已成为中国企业家和政府官员高端学习的主流,并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公共行政管理理念的转变和国际化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文化和思维的差异,西方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模型并不能完善解决中国所有的问题,因此,必须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之路和公共行政管理之有效机制,从蕴藏着恒久治世之道与管理智慧的国学思想中寻找智源。西方管理学和国学之争,实质是如何借鉴国外经验和传承、汲取中华民族智慧的争论。
  2、中国式管理
  中国式管理即国学管理,中国企业管理之魂只能从中华民族的信仰和文化中寻找。中国早在大禹时代,就利用堵不如疏的管理思想,治理自然灾害。在17世纪以前,中国在国家管理、工程管理、农业管理等方面都曾领先于欧洲。博大精深的国学思想,数千年来促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文明与科技的前端,吸引了各个领域的国外学者广泛研习,对于西方管理思想与现代经营哲学更是影响深远。西方国家的政界、商界精英对中国国学思想推崇备至,并广泛学习借鉴。今日中国,国学正在进行着涅槃式复兴,并逐步广泛运用于大国方略的制定、公共行政管理和企业运营的实践中。
  3、企业家精神
  中国企业家历来不缺乏“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情怀,国学思想的修炼有利于企业家精神的养成,有利于文化气质与企业家精神的巧妙结合。企业家的任务不外乎做人和做事,做人包括:一是做好自己,二是识人、用人、育人,三是确立好企业文化。做人要志存高远、胸怀宽广、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做人决定做事的方向和高度。用国学要义之精神,为当代企业家注入王者之风范,为当代企业注入腾飞之气象,成就完美企业,完美人生。所以,企业家最重要的角色应该是企业的精神领袖,他不仅要让企业创造的财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还要具备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整个企业的影响力,以自己的价值观去影响企业,影响社会的进步。
推荐课程: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总裁班
课程优势:本课程融会贯通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兵家及医家等学派,提炼出国学的思想内核,并结合大量的实践,教您在发展企业过程中如何运用这些国学精神和智慧来确定战略、发现人才、管理企业、建立企业文化,快速可持续地壮大自己的力量。 课程的授课老师深研国学多年,深得国学之精髓,对国学思想的解读角度独特,见解新颖。引导学员重新打开国学这座宝藏,去汲取心灵的营养,去感悟人生的智慧。
EMBA)、MBA、总裁班招生问题欢迎咨询
8 姚老师 QQ: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
网友热门视频推荐
最新考试信息
2017年6月考试热点
教育桔(hijiaoyuju)
版权所有 深圳市诺达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C)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号-3为什么要学习国学?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为什么要学习国学?
上传于|0|0|文档简介
&&为什么要学习国学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快速链接:
为什么中国企业家需要补习“人文”
作者:颜杰华 发表:
为什么中国企业家需要补习“人文”
最近几年,“国学热”开始在企业界升温。这难道只是商人们在附庸风雅吗?非也。联想到前几年的MBA/EMBA热,虽然有人就读的目的中含有拓展商业人脉的意图,但最主要的目的仍旧是系统地恶补以前所欠缺的管理知识和技能,在商业管理越来越复杂的今天,以前的“三板斧”不够用了。而如今,“国学”吸引了企业家群体的眼光,其背后隐含着什么样的原因?未来又会呈现什么样的趋势?
说来也巧,中国MBA/EMBA热的这些年,也是哈佛《商业评论》中文杂志在国内突飞猛进的一个时期。杂志做得好的原因很多,总结一下,就是“天时、地利、人和”,除了杂志的运营团队能干之外,中国企业界这段时间正恶补先进的管理知识和技能,哈佛《商业评论》中文杂志就成了其MBA/EMBA课程的延续。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杂志是中国加入WTO之后的第二年,也就是2002年创刊的,由美国《哈佛商业评论》在中国独家授权出版。美国《哈佛商业评论》杂志创刊已经86年了,是目前全球最顶尖的管理杂志,它的最大特点就是思想的领先性,而且所有的观点都是基于第一手、多年的研究。在管理发展史上,,几乎所有有影响力的管理思想都是由《哈佛商业评论》最先推出来,包括大家现在很熟悉的核心竞争力、业务流程重组、平衡计分卡等等。四年前很热门的“蓝海战略”,《哈佛商业评论》在7年前,也就是2002年就刊登了。后来作者陆陆续续在《哈佛商业评论》又发表了好几篇文章,放在一起,就变成了《蓝海战略》这本书。
正是因为《哈佛商业评论》在管理思想上的领先性,当时我们把《哈佛商业评论》引入中国,就是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平台,中国管理者能够和其他国际同行一样,同步吸收新理念,在全球化的竞争中不落后于人家。在中文版创刊之后近7年的时间里,我们在引进国际领先的管理理念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得到了国内企业家的积极反馈。我前天碰到一个北京的企业家叫孙峻涛。他告诉我说,他可能是全中国读哈佛《商业评论》中文杂志最认真的人。他保存有我们创刊以来的所有杂志,每期都认真读,做了20多本笔记。
另一方面,我们在跟中国企业家和管理学者如肖知兴教授等交流中也逐渐意识到,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其实包括器具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三个层次,器具层面主要包括技术、工具、概念;制度层面包括产权、组织形态之类,精神层面则包括价值观和信仰。美国企业为什么整体实力那么强大,他们除了先进的技术、清晰的产权制度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美国人对于基督新教的信仰。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他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把新教信仰如何促使美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研究得很深。他认为理性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依赖于合理的技术和法律,更依赖于神秘的宗教的力量,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伦理责任观念。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这本书。
那我们再回过头来反思一下,我们在器具层面上可以很快吸收国际上的领先的东西,甚至或许可以全盘西化;但是,精神层面的问题,却很难靠全盘西化解决,必须回到我们中国的传统中去寻找力量。因此,我们就想到了与中国历史研究力量最强的大学之一——复旦大学联合开设一个“复旦·商业评论管理者人文大讲堂”,定期请复旦乃至全国最有造诣的教授为管理者开设讲座,交流互动,提高人文素养。
其实,对于《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来说,一个任务是将国际领先的管理理念引入中国,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把中国的优秀管理思想介绍到国外去。中国的管理思想来源于哪里,必然来自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企业管理实践完美结合。我们以前曾经把海尔张瑞敏来自道家的管理思想介绍到国外,我们希望将来会有更多中国的管理思想能够走向国际,衷心希望更多的中国企业家加入我们的求索之旅。
(&这是第一期管理者大讲堂的信息:/viewActivity-activityId-11.html)
复旦-商业评论管理者人文大讲堂(第二期) 即将开课,欢迎参与!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业评论杂志及商业评论网立场”
请关注我们的新浪微博官方帐号:
@商业评论网()
@商业评论()
分享这篇文章:
共0人分享过本文,他们是:
请问是否要删除此评论!
请问是否要删除此回复!
分享说明:
你还可以输入140个汉字
:分享了一篇文章
为什么中国企业家需要补习“人文”
最近几年,“国学热”开始在企业界升温。这难道只是商人们在附庸风雅吗?非...
颜杰华 的简介
哈佛《商业评论》主编。
曾经转战于贸易、房地产、期货、制造业……直到一脚踏进管理媒体圈,才知道这份职业最符合我内心的深层志趣。
也曾在国企、民企、美企、台企、港企历练,发现每类企业都有其独特的生命力,也有难以忍受的阴暗面。一个人很难改变外部的世界,但是可以在自己所能影响的范围内努力塑造一个好的环境。
颜杰华 的博文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