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老莫餐厅还乡下一句是什么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乡愁这东西,像海市蜃楼,朦胧着美好,假若你希望回到故乡就根本性消除心头愁绪,多数时候是要失望的。以我的亲身体会而言,游子返乡之日,思念之苦固然得解,却可能添了更加浓重的悲凉。我不知道写下《乡愁》的余光中老先生回到大陆是种什么心情,却径直在千年以前的诗狂贺知章那里找到了共鸣。  故乡地处川中,是一个宁静的充满田园牧歌感觉的小村庄,我在那里出生并度过童年时期,留下了一生最快乐的回忆。自12岁小学毕业起,我开始了逐渐远离故乡的过程,最初是到离家十几公里的镇上念初中,每个礼拜回家一次。接着是到离家几十公里的县城念高中,每月回家一次。18岁考到外省念大学,从此更长久地离开故乡,读书时每年回一次,毕业工作后通常两三年甚至更久才回一次。  最近几年,因为个人工作和生活发生了一些变化,我回去的次数比过去频繁了许多。故乡山水依然,年复一年草木枯了又荣,除了儿时的土墙瓦屋渐渐颓败,新冒出一些白墙灰顶的楼房,总体上看,故乡的景物和风貌并无多大改变。  景物依旧,人事却已消磨太多。十余年间,因疾病、衰老和意外,太多人离开了人世。在我们生产队,总人口刚刚过百,从我17年前离家至今,共死亡19人,其中有3户人家绝户。与此同时,在持续了十几年的外出务工潮冲击之下,几乎所有60岁以下的劳动人口均离开了老家,成为“人户分离”的流动人口,他们中间的大部分人只会在春节回去呆上几天,少部分人已经在城里购置了房产,有生之年很少会再回村子。除了外出打工、求学,人们离开村子还有一个选择就是远嫁、入赘他方,这似乎也是贫穷地区青年男女面对婚恋问题的共同选择。能够稍稍抵消人口减少的是新生儿的出生,但现在的农村人家顶多也就生养2到3个孩子,在老家我看到那些孩子,从蹒跚学步到十来岁的儿童,个个面孔都很陌生,由他们的祖辈领着安静地生活着,大人说话的时候,他们就睁着黑而圆的眼睛默默地看着。我知道,不需要几年,他们也都会纷纷离开祖辈,离开村子。  不独本村如此,凋敝的景象处处皆然。去邻镇时我路过的每个村庄都很少听到人的声音,再看不到农人三五成群闲话家常的身影,再听不到牛羊类牲口的叫唤,热火朝天打谷扬场的热闹消失了,缺粮年代开辟的山地退耕还林了,从前人多踩出的道路渐渐被杂草遮盖了,不知哪个山坳里偶尔的几声鸡鸣狗吠更增添了村庄的寂静。静谧无声的村庄散落在各个彼此独立的山沟、山坳间,仿佛一个个被世界遗忘的孤岛……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人固有一死,发生在故乡的改变,如果只是人口的凋零,是可以接受的。然而,不止如此。活着的人们纷纷进城以后,亲戚关系淡了,邻里关系淡了,旧时的玩伴关系也淡了,回乡的旧人偶尔遇见,是生硬客套的招呼,寒暄的话题是你养了几个娃,在哪做什么工作,挣多少钱……能寒暄几句还算好的,小时候的同学在老家街市遇到,视若不见般擦身而过我也经历过不止一次。这一切让眼前的故乡变得十分陌生,旧日的原乡记忆,活像飓风过境,一地狼藉,满目荒凉。  网上有一个流行语汇:“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这讲出了每个游子的心声。我的偏安于喧嚣以外很远地方仿佛会永远遗世独立的故乡,只用了十几年时间,也和其他许许多多村庄一样,彻彻底底地沦陷了。当年我们满怀憧憬离开村子走向外面世界的时候,曾以为故乡会永远慈祥宽厚张开怀抱接纳游子的归来。可当我们像歌里唱的一样满怀疲惫回到故乡,却发现故乡早已面目全非。和我一样的许许多多离开城市的农村人,骨子里属于乡野,可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爱做梦的人们嘴里说着永远,心里期待着永远。期待一个永远对你好的人,期待一份永远不改变的感情,期待一场永远不散的宴席……可真相是:除了变化是永远的,哪里有真正永远的不变呢?白云苍狗,沧海桑田,岁月悠悠,人事空老,千载以下,如此,而已。  尽管真相残酷,现实冰冷,我依然止不住地疑惑:当我们眼见一切美好的消亡都可以无动于衷,当我们可以一脸沉静地面对世事变幻,那时的我们,到底是成熟了,还是衰老了?  最近一次回乡,时值清明,我没有去参加父亲很热衷的“清明会”,也错过了随着父母亲去祭坟的时机。临回城的早上,母亲忙着做早饭,父亲在杀鸡,我站在屋檐下,望着远处熟悉的山峦形状,近处田地里绿得发亮的庄稼,再看看自家已显衰朽的老屋,心头升起一片浓墨似的怅惘。  “多穿点衣服,不要感冒了!”当我推着车启程的时候,父亲在身后喊。“不想穿!”我回了声,赤着胳膊翻身骑上陪伴我很久的旧车,穿过夜雨过后伏地的油菜丛,穿过若有似无的晨雾,在倒春寒的空气里没有回顾地走了。
楼主发言:3次 发图:0张 | 更多
  几年不上天涯,有些陌生了
  @砍柴杀猪
16:45:08  几年不上天涯,有些陌生了  -----------------------------  楼主现在在上海还是成都?在成都生活如何了?
  @砍柴杀猪
16:45:08  几年不上天涯,有些陌生了  -----------------------------  @zeng_zxs
16:56:20  楼主现在在上海还是成都?在成都生活如何了?  -----------------------------  看过我几年前的帖子哇?我在成都,生活很难一言以蔽之,地域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但不是决定性的,每一个人观念不同,想要的东西不同,遭遇的东西不同,所以结论也会不同。  如果几年后要问我怎么看生活地域改变这件事,我是不后悔的。
  成都生活确实不错,你们一家都搬过去了吗?  
  人的生活离不开社区,社会化分工才能提供所需的各种物资,生活所在的地区应该具有一定规模和配套,所以太小的山村或县城不一定是很好的选择。成都很不错,物质发达,工作机会多,适合爱生活的人。
  楼主谈谈对成都的看法,工作生活这些,好对我们这些想回成都的做参考呀  
  楼主的话,真是说到了我们这些离开家乡人的心坎里。几年前打算从南京回成都时就看过楼主的贴子。后面几年一直犹豫不决。舍不得南京的好,对成都灰蒙蒙的天也不是特别喜欢。但这就是家乡的魅力,走的在远,心都在这里。明年刚好小孩上小学。现在终于定下来了。  一个字,回。  但是内心对于成都还是有所排斥,于是又搜出楼主当年的贴来拜读。  再看楼主的贴子,越来越明白为何这个念头总是挥之不去,加上里面很多高人的建议。终于打心眼里觉得回成都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希望楼主有空多回来楼里,聊聊现在,聊聊回成都后的生活,感悟。  特别看到楼主单身骑行的快乐,激发了我,到时一定要跟老公一起开车回去的想法,虽然不如骑行那般快乐,但是回去的路总是随性的。通过楼主的字里行间,特别能感受到楼主当时回去的喜悦。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韦庄的“未老莫还乡,
ggmzwdiu343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前蜀·韦庄《菩萨蛮》[今译] 年华未衰之时不要还乡,还乡后必定要愁肠寸断.[赏析] 赞美依恋江南为本词主旨.游子每每思乡,而这两句却一反常情.何故?关键在“未老”两字.另一首《菩萨蛮》中,词人有“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少年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的自述,结尾还说:“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头白都不思归,未老则更不必说了.究其因,江南景美(见三、四句)、人丽(见五、六句),勾人情思,令人沉醉,青春年少游兴正浓,离开如此迷人之地,岂不定要愁肠寸断?依恋江南胜过故乡之情,一语道尽.其潜台词是:希望老年能回乡,但“中原沸乱”,实在是有家难归啊![原作]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未老莫还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