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拼音版诗词大

惠崇《春江晚景》原文|翻译|赏析_苏轼古诗_古诗文网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  惠崇:北宋名僧能善画,《春江晚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  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字典解释: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可入药)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鱼逆江而上。译文  竹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句解  竹外桃花三两枝  这是一派和煦的风光: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生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春江水暖鸭先知  一江春水中,鸭儿在嬉戏;江水回暖的讯息,它们首先感知到了。鸭知水暖,光凭画是体现不出来的,诗却表达出来了。其实岂是鸭子先知水暖?一切水族之物,皆知冷暖。诗人这样写是为切合画上风物,实际上也是表达他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礼赞。唐人有“花间觅路鸟先知”的诗句,与此句异曲同工。这句诗极富哲理,现在我们指某一新的情况或消息被人预先知道时,便往往引用这一句。  蒌蒿满地芦芽短  万物逢春气象新。江边,生长茂盛的蒌蒿铺满了地面,芦苇也抽出了短短的嫩芽来。这七字不是泛泛地吟咏景物,而是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贴切地实写出这两种植物的情态,没有一字是闲笔。清人王士禛在《渔洋诗话》中赞赏这句诗说:“坡诗……非但风韵之妙,亦如梅圣俞之‘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无一字泛设也。”  正是河豚欲上时  宋诗人描写这种景象云:“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诗的前三句是描写惠崇画里的景物,这最后一句则是即景生情的联想。作者这样写就把整个画面勾勒得更为完美了,给人以严冬已尽、春到人间的喜悦。作者不仅入乎画内,而且出乎画外,把画上所无而情理中所有的事物呈现出来。如果诗的全部四句均是景物白描,则形式上未免有些呆板。最后一句的处理,不但使全诗灵动鲜活,也使诗和画的意境都被大大地丰富了。
赏析  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上的。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晚景》,现已无从考证。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此时河豚正是上市的好时节,可以在市场上销售了。   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诗能描写如画,诗咏物性物理又过于画。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更是画所不能的。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一诗写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苏轼的学生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dl class="function" id="">
热门文章推荐
苏轼 · 惠崇《春江晚景》
本文分类: 发布时间: 已被阅读
惠崇《春江晚景》①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②。蒌蒿③满地芦芽④短,正是河豚⑤欲上⑥时。——宋&·&苏轼注释①惠崇:北宋名僧,目自诗善画,《春江晓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②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春天来到,寒冰消融,只要水温升高,群鸭就能最早感觉到春天的信息,便急不可待地到江水中嬉戏游玩了。③蒌蒿(lóu&hāo):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④芦芽:芦苇的幼芽,可以吃。⑤河豚:学名“鈍”,鱼的一种,学名“鈍”,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⑥上:指逆江而上。解读翻译清翠的竹林外,桃花刚开了三两枝,春天江水回暖,在水中嫱戏的鸭子最先知道。萎蒿已经长满了河滩,芦苇的芽还很短,这正是河豚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中描绘了初春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回大地,竹林重新抽出绿色的新叶,桃树上也绽放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红绿相映,色彩鲜明。次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一群小鸭在江水中快乐地嬉戏,它们感受到了江水的回暧。接着诗人的视线回到江岸,回暖的江水滋润了江岸,满地的萎蒿长出新枝,芦華吐出新芽,这一切都充满了春天特有的生机和活力。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诗人在图画上题诗的时候,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全诗语言清新优美,引人产生广阔的遐想,洋溢着浓厚亲切的生活气息。作业题你眼中的初春景象是怎样的呢?有没有和诗中相似的部分?请你说一说。扩展阅读“春江水暖鸭先知”中蕴含的科学进理江南水乡初春时节,天气依然比较寒冷,平均气温在10度左右,常有严霜,甚至还有残雪。在这寒冷的天气里,狗、猫等动物还伏在炉旁、屋檐下时,池塘、溪边便有三五成群的鸭子在冰冷的水中游戏。它们时而把头潜入水中,时而又展翅在水中“高唱”。这种迹象,告诉人们寒冷的天气即将过去,气温开始逐渐回升,江河溪水中的水温也随之变暖,春天来临了。为什么说“春江水暖鸭先知”?为什么鸭子在冷水中欢快地游戏,而又毫无寒意呢?原来鸭子身上长满了浓密的羽毛,羽毛将空气贮存在其中,起到了很好的防寒作用。冬天我们穿鸭绒衣,盖鸭绒被能感到温暖,就是这个道理。另外鸭子的皮下积蓄着一层厚厚的脂肪,脂肪也能防止体内热量的散发和寒冷的侵袭。根据有关科学资料记载,鸭子是耐寒动物,气温在10度以下都不怕冷。
本文标题:(标签:&&&&&&&&&&)
本文地址:
除非注明,本站所有文章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dl class="function" id="">
分享给你的好友
<dl class="function" id="">
<dl class="function" i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参考释义】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碧水丹山映杖藜,夕阳犹在小桥西。微吟不道惊溪鸟,飞入乱云深处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蒙 通:濛)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淡妆浓抹 一作:浓妆淡抹)
掷柳迁乔太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唯 通: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All Rights Reserved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相关内容: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人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赏析: 如见其痴满纸云烟,水墨迷离,醉后写风雨,便有云动风来, 真是酣畅淋漓,泼墨写意。...
余生欲老南海村,帝遣巫阳召我魂。杳杳天低鹊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
为米折腰,因酒弃家,口体交相累。归去来,谁不遣君归?觉从前皆非今是。露未,征夫指予归路,门前笑语喧童稚。嗟旧菊都荒,新松暗老,吾年今已如此!但小窗容膝闭柴扉,策杖看孤云暮鸿飞.云出无心,鸟倦知返,本非有意。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1]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年代】:宋【作者】:苏轼――《永遇东》【内容】: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天涯倦容,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年代】:宋【作者】:苏轼――《洞仙歌》【内容】: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眍魏狩蘼摇F鹄葱厥郑セ奚奔栊嵌群雍骸J晕室谷绾危恳挂讶鸩ǖ⒂裆妥
【年代】:宋【作者】:苏轼――《卜算子》【内容】: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注释】: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漏断:谓夜已深。
查看更多>>惠崇春江晚景 / 惠崇春江晓景
原文:  竹外三两枝,春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相关古诗文
苏轼 相关诗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惠崇春江晚景ppt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