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副真情故事对联 一串串安居故事

[网络媒体走转改]一副副真情对联 一串串安居故事--国际新闻-东方网
&&&新闻热线:021-
[网络媒体走转改]一副副真情对联 一串串安居故事
&nbsp&nbsp&nbsp&nbsp李玉清一家在新居门前合影。记者刘申 摄&nbsp&nbsp&nbsp&nbsp湖北日报(荆楚网)消息(记者刘申 通讯员付宇飞)辞旧迎新张贴对联,是家家户户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环节。1月27日(农历大年三十),在罗田县平湖乡东冲畈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副副内容新颖、富有内涵的大红对联吸引记者驻足品读。&nbsp&nbsp&nbsp&nbsp“快进来坐!快进来坐!”看到记者来访,正在包饺子的李玉清急忙招呼我们进屋。准备进门,迎面来的就是一副大红对联:“党政关心脱贫困,育子成才报国恩。”&nbsp&nbsp&nbsp&nbsp“日,搬新家那天特意请一位亲戚写的。” 李玉清准确地记着日子,兴奋地说,“做梦都没想到能住进新房子。”&nbsp&nbsp&nbsp&nbsp东冲畈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记者 刘申 摄&nbsp&nbsp&nbsp&nbsp李玉清是东冲畈村村民,今年60岁。因为没有稳定收入来源,老伴患病去世,生活拮据。前几年,李玉清就被村里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nbsp&nbsp&nbsp&nbsp去年6月份,连续强降雨,导致李玉清家的住房大部分倒塌。“屋后的山洪顺沟冲进来,水从后窗进、前门出。” 李玉清告诉记者,“住了二十多年,原本就四处破漏,哪里经得住大雨、山洪。”&nbsp&nbsp&nbsp&nbsp李玉清家以前的住房。记者 刘申 摄&nbsp&nbsp&nbsp&nbsp李玉清家的住房被山洪损毁。记者 刘申 摄&nbsp&nbsp&nbsp&nbsp灾情发生后,当地干部迅速赶到,帮助转移物品,并妥善安置李玉清到亲友家里居住。经考察,李玉清被纳入平湖乡易地扶贫搬迁和因灾倒房重建对象。&nbsp&nbsp&nbsp&nbsp“水电都通了,方便得很。” 李玉清领着我们参观新居。5人100平方米,两室一厅,加上单独的厨房和卫生间,布局合理,样式美观。&nbsp&nbsp&nbsp&nbsp“结婚三年,细伢(小孩)都不敢要。” 说话间,李玉清的儿媳抱着不到半岁的孙子搭话,“以前的老房子睡觉都怕垮了,哪能安心生活。” “现在好了,搬新屋、添丁进口,双喜临门啊!”&nbsp&nbsp&nbsp&nbsp李玉清和儿媳、孙子一起,在新居里包饺子。记者 刘申 摄&nbsp&nbsp&nbsp&nbsp李玉清家置办的腌鱼、米酒、豆腐等年货。记者 刘申 摄&nbsp&nbsp&nbsp&nbsp其实,还有一喜。李雨清搬新家以后,当地干部又给她安排了村里居民区卫生清扫的工作岗位,一个月有五百多块钱的收入。看着孙子、儿媳,包着饺子,李玉清笑得合不拢嘴。&nbsp&nbsp&nbsp&nbsp不仅是李玉清家,出门顺着往前走,家家户户,一副对联,一串故事:“易地搬迁开富路,惠民政策奔小康”“颂党恩,结民心,因灾倒房重建功昭日月;歌政德,接地气,易地扶贫搬迁彪炳千秋”“新年致富脱贫困,佳节歌舞谢党恩” ……&nbsp&nbsp&nbsp&nbsp天色渐晚,辞旧迎新的爆竹断断续续在大别山里炸响,久久地回荡……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络媒体走转改]一副副真情对联 一串串安居故事
日 11:44 来源:荆楚网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李玉清一家在新居门前合影。记者刘申 摄&nbsp&nbsp&nbsp&nbsp湖北日报(荆楚网)消息(记者刘申 通讯员付宇飞)辞旧迎新张贴对联,是家家户户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环节。1月27日(农历大年三十),在罗田县平湖乡东冲畈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副副内容新颖、富有内涵的大红对联吸引记者驻足品读。&nbsp&nbsp&nbsp&nbsp“快进来坐!快进来坐!”看到记者来访,正在包饺子的李玉清急忙招呼我们进屋。准备进门,迎面来的就是一副大红对联:“党政关心脱贫困,育子成才报国恩。”&nbsp&nbsp&nbsp&nbsp“日,搬新家那天特意请一位亲戚写的。” 李玉清准确地记着日子,兴奋地说,“做梦都没想到能住进新房子。”&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东冲畈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记者 刘申 摄&nbsp&nbsp&nbsp&nbsp李玉清是东冲畈村村民,今年60岁。因为没有稳定收入来源,老伴患病去世,生活拮据。前几年,李玉清就被村里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nbsp&nbsp&nbsp&nbsp去年6月份,连续强降雨,导致李玉清家的住房大部分倒塌。“屋后的山洪顺沟冲进来,水从后窗进、前门出。” 李玉清告诉记者,“住了二十多年,原本就四处破漏,哪里经得住大雨、山洪。”&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李玉清家以前的住房。记者 刘申 摄&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李玉清家的住房被山洪损毁。记者 刘申 摄&nbsp&nbsp&nbsp&nbsp灾情发生后,当地干部迅速赶到,帮助转移物品,并妥善安置李玉清到亲友家里居住。经考察,李玉清被纳入平湖乡易地扶贫搬迁和因灾倒房重建对象。&nbsp&nbsp&nbsp&nbsp“水电都通了,方便得很。” 李玉清领着我们参观新居。5人100平方米,两室一厅,加上单独的厨房和卫生间,布局合理,样式美观。&nbsp&nbsp&nbsp&nbsp“结婚三年,细伢(小孩)都不敢要。” 说话间,李玉清的儿媳抱着不到半岁的孙子搭话,“以前的老房子睡觉都怕垮了,哪能安心生活。” “现在好了,搬新屋、添丁进口,双喜临门啊!”&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李玉清和儿媳、孙子一起,在新居里包饺子。记者 刘申 摄&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李玉清家置办的腌鱼、米酒、豆腐等年货。记者 刘申 摄&nbsp&nbsp&nbsp&nbsp其实,还有一喜。李雨清搬新家以后,当地干部又给她安排了村里居民区卫生清扫的工作岗位,一个月有五百多块钱的收入。看着孙子、儿媳,包着饺子,李玉清笑得合不拢嘴。&nbsp&nbsp&nbsp&nbsp不仅是李玉清家,出门顺着往前走,家家户户,一副对联,一串故事:“易地搬迁开富路,惠民政策奔小康”“颂党恩,结民心,因灾倒房重建功昭日月;歌政德,接地气,易地扶贫搬迁彪炳千秋”“新年致富脱贫困,佳节歌舞谢党恩” ……&nbsp&nbsp&nbsp&nbsp天色渐晚,辞旧迎新的爆竹断断续续在大别山里炸响,久久地回荡……[网络媒体走转改]一副副真情对联 一串串安居故事_网易新闻
[网络媒体走转改]一副副真情对联 一串串安居故事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网络媒体走转改]一副副真情对联 一串串安居故事)
李玉清一家在新居门前合影。记者刘申 摄
湖北日报(荆楚网)消息(记者刘申 通讯员付宇飞)辞旧迎新张贴对联,是家家户户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环节。1月27日(农历大年三十),在罗田县平湖乡东冲畈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副副内容新颖、富有内涵的大红对联吸引记者驻足品读。
“快进来坐!快进来坐!”看到记者来访,正在包饺子的李玉清急忙招呼我们进屋。准备进门,迎面来的就是一副大红对联:“党政关心脱贫困,育子成才报国恩。”
“日,搬新家那天特意请一位亲戚写的。” 李玉清准确地记着日子,兴奋地说,“做梦都没想到能住进新房子。”
东冲畈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记者 刘申 摄
李玉清是东冲畈村村民,今年60岁。因为没有稳定收入来源,老伴患病去世,生活拮据。前几年,李玉清就被村里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去年6月份,连续强降雨,导致李玉清家的住房大部分倒塌。“屋后的山洪顺沟冲进来,水从后窗进、前门出。” 李玉清告诉记者,“住了二十多年,原本就四处破漏,哪里经得住大雨、山洪。”
李玉清家以前的住房。记者 刘申 摄
李玉清家的住房被山洪损毁。记者 刘申 摄
灾情发生后,当地干部迅速赶到,帮助转移物品,并妥善安置李玉清到亲友家里居住。经考察,李玉清被纳入平湖乡易地扶贫搬迁和因灾倒房重建对象。
“水电都通了,方便得很。” 李玉清领着我们参观新居。5人100平方米,两室一厅,加上单独的厨房和卫生间,布局合理,样式美观。
“结婚三年,细伢(小孩)都不敢要。” 说话间,李玉清的儿媳抱着不到半岁的孙子搭话,“以前的老房子睡觉都怕垮了,哪能安心生活。” “现在好了,搬新屋、添丁进口,双喜临门啊!”
李玉清和儿媳、孙子一起,在新居里包饺子。记者 刘申 摄
李玉清家置办的腌鱼、米酒、豆腐等年货。记者 刘申 摄
其实,还有一喜。李雨清搬新家以后,当地干部又给她安排了村里居民区卫生清扫的工作岗位,一个月有五百多块钱的收入。看着孙子、儿媳,包着饺子,李玉清笑得合不拢嘴。
不仅是李玉清家,出门顺着往前走,家家户户,一副对联,一串故事:“易地搬迁开富路,惠民政策奔小康”“颂党恩,结民心,因灾倒房重建功昭日月;歌政德,接地气,易地扶贫搬迁彪炳千秋”“新年致富脱贫困,佳节歌舞谢党恩” ……
天色渐晚,辞旧迎新的爆竹断断续续在大别山里炸响,久久地回荡……
(原标题:[网络媒体走转改]一副副真情对联 一串串安居故事)
本文来源:荆楚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语文天生重要”——靖安李庆陆名师工作室
当前位置:&&
“一幅对联”还是“一副对联”?
上传: 李庆陆 &&&&更新时间: 15:32:58
&一幅对联&还是&一副对联&?
&&& 对联是&一幅&还是&一副&?&幅&与&副&在数词后都可以做量词,应该怎么来区分呢?
&&& &幅&和&副&都是形声字,声旁相同,读音接近;但它们的形旁不同,意义也不一样。
&&& 首先来看看&副&字的本义。在《说文解字》中,&副&最初是动词,本义是用刀子剖开。古人把借据或契约写在竹片上,用刀从当中剖开一分为二,租借双方各持一半,还债时双方合成以后数字确凿,方可两清。所以,&副&字做量词,是成双成套的特征。比如,对联因为有上联和下联,是成双的,所以要用&副&;又如手套,因为有左手和右手,也是成双的,要用&副&,还有象棋、扑克、武装、笑脸等,因为是成组的,也要用&副&。另外,&副&的意思是居第二位、属辅助性的,如副业、副官、副产品。
&&& 再说&幅&字。是巾旁,顾名思义,跟布料、丝织品等有关,用来形容布匹、面料、图画的宽度,如幅面、单幅、宽幅。有时泛指宽度,如以前地理书中有:&我国幅员广阔、人口众多。&这里&幅&指宽度,&圆&指周长。现在的新闻常用:&大幅度增长。&也是用此义。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对联故事4、苏东坡联语趣事 _苏东坡对联故事[ 05:40:12]
专题分类:>>>
  4、苏东坡联语趣事(一)知错就改& 善莫大焉苏东坡年轻时候,仗着自己聪明机敏,又常被人夸奖,便渐渐骄傲起来。有一年春节,他作了一副春联贴在门上。联曰: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瞧这口气,真有“天下第一”的样子。过往行人看了,有点头的,也有摇摇头的,多数人还是觉得他海口夸得太大了。有一天 ,一位白发老者登门拜访,老人见了苏东坡,说:“听说苏才子学问盖世无双,老朽特来请教。”苏东坡见这么大岁数的人都找自己问问题,心中十分得意。出于尊敬,他为老者让了坐,问道:“老先生可有什么疑难?”老人没有说话,笑吟吟捧过一本书来。苏东坡接过来,翻开第一页,头一行就读不下去了。为什么呢?有两个字不认识。越往下看,生字越多。立刻脸上红一阵、白一阵,脑门上汗涔涔的。老人说:“怎么,这些字连苏才子也不认识呀?”说完笑吟吟地走了。苏东坡呆若木鸡,也忘了送客。缓过神后才恍然大悟,便赶忙去改写门联。改写后的门联如下: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东坡说到做到,后来果然成了中国的大文豪。这是满招损,谦受益的典范。(二)见面有戏苏东坡与佛印和尚交情很深,常以联对成趣,他们之间有很多有趣的故事。苏东坡跟佛印踏雪赏梅,佛印出上联,苏东坡对下联雪里白梅,雪映白梅梅映雪;风中绿竹,风翻绿竹竹翻风。一个“翻”字,把风声竹影写得活灵活现 ,“风翻绿竹”这种动态描写比起上联的“雪映白梅”的静态描写更加有声有色,尤胜一筹。有一天,苏东坡指点厨师,用一尾西湖活草鱼,洗净剖开,裂上五刀,用火腿、葱、姜蒸制。厨师把鱼烧制好送到书房,苏东坡见热腾腾、香喷喷,鱼身上刀痕如柳,连声呼道:“好一尾五柳鱼!”刚举筷子想吃,看到窗外人影一闪,知道是佛印和尚来了。苏东坡心想:“嗨,好一个不吃斋的和尚,早不来,晚不来!我刚要吃鱼,你就赶来了。今天我偏不让你吃,看你怎么办?”一伸手便把这盘鱼搁到书架上去了。 佛印在窗外已经看到那盘鱼了,心想:“好啊,你藏得再好!我也要叫你拿出来!” 苏东坡笑嘻嘻招呼佛印坐下,问道:“大和尚不在寺院,到此有何见教?”佛印一本正经地回答:“小弟今天特地来向你请教一个字。”“什么字啊!” “你姓苏的苏字怎么写?”苏东坡一听,眉头一皱,知道佛印学问好,不会连个苏字也不会写, 一定有名堂。便装作认真地回答:“喔,苏字嘛,上面一个草字头,下面左边一个鱼字,右边一个禾字。”佛印也假装糊涂地问:“喔,假如草字头下面左边是禾右边是鱼呢?” 苏东坡说:“那还是念苏啊。”佛印接着说:“那把鱼搁到草字头上边呢?”苏东坡急忙说:“嗳,那可不行啊!”佛印哈哈大笑说:“好啊!是你说的把鱼搁到上面不行,那就把鱼拿下来吧。” 有一天,苏东坡要去寺院,佛印也照样清蒸一盘五柳鱼。佛印一想,上次你开我的玩笑,今天我也要难难你。正巧旁边有只磬,便随手将鱼放在磬里。苏东坡进来时看见佛印藏鱼,装作不知。刚坐下就故意“唉”地叹了口气。佛印素知苏东坡性格乐观,疑惑地问道:“太守,今天为何愁眉不展?”苏东坡回答说:“唉,大和尚你有所不知,早上我想写副对联,谁知刚写好上联,下联就难住啦,一直想不出,所以心烦啊!”佛印问:“不知上联是什么?” 苏东坡回答,上联是: 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一听,心中好笑:这对联家家户户都贴烂了,他却拿来戏弄我,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于是不动声色的说,下联就对: 积善人家庆有余。 苏东坡连呼:“好哇!真是高才。原来你磬(庆)里有鱼(余)啊?快拿出来吃吧!”佛印恍然大悟,知道上当了,乖乖地从磬里把鱼拿出来。 苏东被贬到湖北黄州,一居数年。一天傍晚,他和佛印和尚泛舟长江。苏东坡忽然用手往岸上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手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河岸上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即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大笑起来。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东坡上联的意思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下联的意思是:水流东坡尸(诗)(三)下棋对句苏东坡与黄庭坚在松树下下棋,一阵风吹来,松果掉进棋盘,苏东坡得句曰: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黄庭坚对道: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四)郊游对句苏东坡和好友秦少游在郊外野游,遇一醉汉歪歪扭扭骑着毛驴回家,东坡笑着出上联:&&&&&&&&&&&&&&& 醉 & & & & & &汉骑驴,颠头簸脑算酒账;请秦少游对下联。少游放眼江中,即景对曰:艄公摇橹,打躬作揖讨船钱。这副对联,写得神态活现,维妙维肖。(五)兄妹对句苏东坡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亦称“苏氏三杰”。其实苏东坡还有个妹妹叫苏小妹,也很有才华。苏东坡与小妹的感情很深,经常联对,甚至拿对方取乐。比如:水仙子持碧玉簘,风前吹出声声慢(苏东坡出)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苏小妹对)据说苏小妹的脸比较长,苏东坡出联嘲笑妹妹。苏东坡的额头比较高,苏小妹也以联反唇相讥。这事成了流传久远的美谈。兄妹互嘲取乐的对联是:去年一滴相思泪,今日还在脸上流。(苏东坡出)身子尚在大门外,额头已到祖宗前。(苏小妹对)(六)巧对船家一次,苏东坡乘船外出,碰上一个船家因船价与旅客口角起来。为东坡撑船的船家,见东坡文质彬彬,就搭讪着对苏东坡说:“先生,我出一上联,请你对下联,好吗?”说着,便出一上联:港口撑船因船钱而讲口,苏东坡一时对不上,下船步上岸来,举目一看,面前一座瓦窑 ,有几个顾客在那里摇头晃脑争议瓦价。东坡触景生情,马上向船家答出下联:窑头买瓦为瓦价以摇头。上联“ 讲口”与“ 港口 ”,按当地方音 ,当为同音词,“讲”读作“港”;下联“窑头”与“摇头”也是同音词。船家听了,伸出大拇指夸道:“妙对,妙对!”(七)东坡戏对古代诗人诗词中常有一些名句,影响很大,有的竟然成了诗人的代名词。秦观写了一首有名的《满庭芳》词 ,第一句是“山抹微云……”,后来“山抹微云”成了秦观的代名词。柳永的《破阵子》词中有“露花倒影……”的名句,时人就用露花倒影来称柳永。一次,爱开玩笑的苏东坡巧遇二人,于是一同去饮酒。席间,东坡乘兴把秦观和柳永的这些名句绰号组成了一副对联: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此联虽为嬉戏之作,读来倒也别有情趣。(八)苏洵与儿女吟诗北宋散文家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县人。他儿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著名,世称“三苏”。据说他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写作古文,终于精通六经百家学说,下笔顷刻数千言。两个儿子的才学自不必说,还有一女,名叫苏小妹,也是才思敏捷,颖悟非凡。苏洵常以此夸耀于人。&&& 一日,苏洵来到后花园内,只见山石间流过一泓淙淙碧水,微风中送来阵阵花香。红日西下,绿树掩映,一弯新月挂在半天之上。这位老先生顿时诗兴大发,忙唤来苏轼和小妹,三人拂石而坐,苏洵说道:“如此佳境,不可无诗。为父拈出‘冷’、‘香’二字,我们各自吟出两句诗来,且要将此二字依次作为上下句的最末一字,吾儿以为如何?”兄妹一起应道:“按父亲说的办,请父亲先吟。”苏洵见儿女一起应允,十分高兴,首先吟道: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间过来香。苏轼一向以诗词著称,听了父亲的诗句,以为过平过俗,不以为佳。谁知正当他沉吟之际,调皮的小妹却开口道:“长兄平日作诗,思路何等敏捷,想当初嘲弄小妹,来得是何等的迅速,今日缘何思路闭塞?”苏东坡一听,知道小妹又在调皮了,只是微微一笑,便吟道: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苏小妹对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妙,听了父兄的诗句,两相比较,觉得还是哥哥的略高一筹。心中寻思,长兄的诗句好则好,但欠雅欠实。小妹正在思索,远处传来杜鹃啼鸣,她以此吟出两句诗来,云: 叫月杜鹃喉舌冷, 宿花蝴蝶梦魂香。小妹诗句刚吟出,父兄齐声赞好。注: ①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进士,官至翰林大学士,礼部尚书。后因反对王安石被贬官,病死常州。苏东坡的书法与米芾、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存世的书法作品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诗文有《东坡七集》。画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② 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别号邗沟居士,“苏门四学士”之一。汉族,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文学家、词人。③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仁宗时中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③&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佑集传世。
专题导读:>>>
"苏东坡对联故事"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留住真情我的暖心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