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刍挽粟打一生肖,这句词的意思

  @东坡竹林
16:50:22  下面这篇发表于昨天(6月10日)的《羊城晚报》——  科举史上的三大名榜  在科举史上,能金榜题名的无疑都是当时的精英,不过,金榜题名与名传后世并不是同义词,考场上的精英们往往很难成为让后人津津乐道的大名人,甚至很多时候,名落孙山者,比金榜题名者更容易让人记住。不过,在有些时候,一科金榜题名者却有不少真正的大名人,不光当时显耀,更流传千古,被称为“名榜”。下面这三次,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  -----------------------------  第一和第二应该换过来。这里的第一名榜状元太弱,连累该榜的排名。这里的第二名榜居然出了个能打仗的,更奇更优;“伟哉虞公,千古一人”,足以令此榜为第一。
  难得的好文  
  @东坡竹林
10:05:18  丁显:我名字起得巧  明朝第二位状元,名叫丁显,福建建阳人。他这个状元的由来,不是因为长得帅,而是名字起得巧。至于怎么个巧法儿,还有点诡异的味道。  其实从会试还没开始,诡异就开始了。当各地才子们纷纷汇聚京城的时候,在京城就传起了一句话:“黄练花,花练黄。”这句话来的很突然,听到的人也都莫名其妙,什么“黄练花,花练黄”,唱大戏呢?  直到会试、殿试结束之后,人们才终于明白过来,原来,......  -----------------------------  西风烈阳,哈哈。
  @东坡竹林
16:50:22  下面这篇发表于昨天(6月10日)的《羊城晚报》——  科举史上的三大名榜  在科举史上,能金榜题名的无疑都是当时的精英,不过,金榜题名与名传后世并不是同义词,考场上的精英们往往很难成为让后人津津乐道的大名人,甚至很多时候,名落孙山者,比金榜题名者更容易让人记住。不过,在有些时候,一科金榜题名者却有不少真正的大名人,不光当时显耀,更流传千古,被称为“名榜”。下面这三次,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  -----------------------------  @老大中国
21:35:17  第一和第二应该换过来。这里的第一名榜状元太弱,连累该榜的排名。这里的第二名榜居然出了个能打仗的,更奇更优;“伟哉虞公,千古一人”,足以令此榜为第一。  -----------------------------  那科的两位大思想家也很难得。更重要的是一个苏东坡就够了。  而虞公,历史上功不在他之下的还有不少。
  林状元有一句名言:“人生不须做官,只能孝亲、弟长、亲贤、爱人。”值得所有人深思。   
  再次点赞!
  顶  
  @遇见-17 10:39:34  林状元有一句名言:“人生不须做官,只能孝亲、弟长、亲贤、爱人。”值得所有人深思。  -----------------------------  其实林状元是错的。他唯独忘了一件事:活出他自己
  东坡竹林
  被楼主丰富的知识和流畅的文笔所折服,大赞一个!
  顶,  
  顶  
  嘉庆被雷劈的故事在哪记载的?  
  @东坡竹林
16:50:22  下面这篇发表于昨天(6月10日)的《羊城晚报》——  科举史上的三大名榜  在科举史上,能金榜题名的无疑都是当时的精英,不过,金榜题名与名传后世并不是同义词,考场上的精英们往往很难成为让后人津津乐道的大名人,甚至很多时候,名落孙山者,比金榜题名者更容易让人记住。不过,在有些时候,一科金榜题名者却有不少真正的大名人,不光当时显耀,更流传千古,被称为“名榜”。下面这三次,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  -----------------------------  @老大中国
21:35:17  第一和第二应该换过来。这里的第一名榜状元太弱,连累该榜的排名。这里的第二名榜居然出了个能打仗的,更奇更优;“伟哉虞公,千古一人”,足以令此榜为第一。  -----------------------------  @东坡竹林
10:31:21  那科的两位大思想家也很难得。更重要的是一个苏东坡就够了。  而虞公,
上功不在他之下的还有不少。  -----------------------------  呵呵,那岂不是成了历史人物排座次了。
  楼主太有才了。
  李易:我就是这么应景  靖康二年(1127年),宋徽宗第九个儿子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即宋高宗,从此南宋开始了。  虽然复了国,但都城定在哪里合适,大臣们讨论来讨论去也没讨论出个所以然来,连高宗都急了,“先住在扬州吧,等你们讨论好了再搬!”  复国后,一切都得照常运转起来,第二年,即1128年,新一届科举开始了。殿试结束后,主考官把名次排好,交给高宗。高宗翻开第一名的卷子,写得非常好,慷慨激昂,强烈建议高宗要多听听百姓的声音,而不要再动不动就跟老天爷打听了。高宗刚即位,还有一腔热血,认为这个考生说的非常好,看得自己都热血沸腾了,于是就准备把他定为状元。  这时,旁边的宰相黄潜善坐不住了,因为他知道当皇帝的都很容易变卦,现在心血来潮让这个言辞激烈的考生当了状元,要是以后又惹皇上不高兴了(几率非常大),肯定得怪罪到大臣们头上,说当初没提醒他。于是,黄潜善就给打了个防疫针,说:“陛下,这个考生性格太偏激,恐怕以后不适合官场,建议先让他到下面锻炼锻炼。”  黄潜善一提醒,高宗也回过神来了:这个考生痛快是痛快了,但谁愿意把个火药桶放身边啊?于是就点了点头,把卷子放在了一边,又问:“你觉得哪个考生当状元合适?”  黄潜善说:“前几名的水平都差不多,谁当状元都能服众,这时候就要看别的因素了,不妨先拆开封看看。”  高宗就让人把前几名的卷子都拆开,比较了一番,最后挑中了第五名——李易,字顺之,曾任扬州州学学正。  确实,这个人太应景了,李易,字顺之,既表明了南宋代北宋的“易”,又暗合了两宋之间的“顺”承,而且当时的临时首都就在扬州,这个李易恰恰就是扬州州学的学正,让这样的人当状元,不正是天意吗?  于是,原本第五名的李易高中状元,而原来的第一名胡铨,则落到了第五名。  【李状元花絮】  李状元早年在扬州州学读书的时候,扬州知府蔡嶷(音同“仪”)很欣赏他,专门聘请他来家里教自己的几个孩子,而且对他非常信任,从来不过问教得怎么样。后来蔡嶷调到青州,又把李易也请了过去,继续当家庭教师,直到孩子大了才送他回去。临走时,蔡嶷送了他一块木简,说:“这是我当年中状元时皇上赏赐给我的,现在我把它送给你,因为我相信你也能高中状元。”看来蔡知府的眼光确实不一般。  李状元在江阴做官的时候,金兵来袭,江阴太守胡纺对他说:“我们准备誓死抵抗,家人都已经转移到外地了,你家里还有老母亲,你先回去护送她离开吧。”  李状元回家去跟老母亲说了这事儿,结果老母亲拒绝离开,说:“正因为我在城里,你才会坚守到底,所以我不能走,如果城破了,我们就一起死。”  消息传开后,原本人心惶惶准备逃命的江阴百姓再也没人跑了,都留在城里,支援守城将士。金兵听说后,认为这仗没法儿打了,就回去了。  至于那位原来的状元胡铨,其事迹比李状元更加辉煌。  当秦桧跟金国秘密议和的消息传开后,胡铨义愤填膺,连夜上书宋高宗,痛斥秦桧的卖国行为,并声称如果不砍秦桧的头,自己宁愿去跳海也不愿再在朝廷为官!  这封信很快传到了民间,有人还把它刻印出版,广为流传。据说金国人也偷偷买了几本,看完后大惊,说“中国不可轻”。  胡铨在官场上也功勋极大,与李纲、赵鼎、李光并称“南宋四名臣”。蔡东藩评价说:“南宋之不即亡,赖有此人。”  2000年,江西媒体举行了一次“千年回眸”,评选江西省历史上最优秀的十大名人,胡铨被誉为“脖子最硬的人”。  文才:★★★★  人品:★★★★  官运:★★(从四品)
  @东坡竹林
18:00:53  李承霖:这场雨下得太及时了  道光二十年(1840年)殿试的时候,道光还在为一件事发愁,什么事呢?大旱。在古代,这个旱灾最让皇上头疼,虽然皇上老说自己是龙,但这个龙只会云雨,不会行雨,在旱灾面前很没面子。  然而,就在殿试快结束的时候,突然天上布满了乌云,转眼间瓢泼大雨就下来了,把道光喜得又去跟皇后云雨了一回。  在古代,人们没有多少科学知识,很容易把一些巧合的事当成有内在的联系,这次殿......  -----------------------------  洪秀全可不是广西人,他是广东人。
  顶  
  @东坡竹林
18:00:53  李承霖:这场雨下得太及时了  道光二十年(1840年)殿试的时候,道光还在为一件事发愁,什么事呢?大旱。在古代,这个旱灾最让皇上头疼,虽然皇上老说自己是龙,但这个龙只会云雨,不会行雨,在旱灾面前很没面子。  然而,就在殿试快结束的时候,突然天上布满了乌云,转眼间瓢泼大雨就下来了,把道光喜得又去跟皇后云雨了一回。  在古代,人们没有多少科学知识,很容易把一些巧合的事当成有内在的联系,这次殿......  -----------------------------  @自由无涯
10:19:58  洪秀全可不是广西人,他是广东人。  -----------------------------  是的,多谢
  @东坡竹林
16:04:53  秦鸣雷:恭喜皇上又做梦了  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做了一个梦,结果让丁显幸运地成了状元。160年后,嘉靖也做了一个梦,同样产生了一个幸运儿,这个幸运儿,姓秦名鸣雷,浙江台州人。  那年殿试结束后,考官们排出了名次,第一名是江苏无锡人吴情。  嘉靖一看这个名字,嘴就撇上去了,“无情?你以为是考捕快啊?不行!”  主考官也吓了一跳,当初光注意这个“情”字了,忘了这小子的姓,赶紧又把第......  -----------------------------  这是史书上写的吗?我看百度的解释好像不同。
  @东坡竹林
16:04:53  秦鸣雷:恭喜皇上又做梦了  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做了一个梦,结果让丁显幸运地成了状元。160年后,嘉靖也做了一个梦,同样产生了一个幸运儿,这个幸运儿,姓秦名鸣雷,浙江台州人。  那年殿试结束后,考官们排出了名次,第一名是江苏无锡人吴情。  嘉靖一看这个名字,嘴就撇上去了,“无情?你以为是考捕快啊?不行!”  主考官也吓了一跳,当初光注意这个“情”字了,忘了这小子的姓,赶紧又把第......  -----------------------------  @岭南客家公子
16:00:14  这是史书上写的吗?我看百度的解释好像不同。  哪里不同?  -----------------------------
  顶~  
  @东坡竹林
09:56:00  王嗣宗:我的状元是摔跤摔出来的  大宋朝建立后,太祖赵匡胤是武将出身,可能觉得写文章也跟打仗一样,速度决定一切,于是就颁布了一个很雷人、很儿戏的规定——只要文章不是太离谱,谁先第一个交卷谁就是状元。  于是,在这个规定的号召下,广大考生们狂练写作速度,恨不能两只手一起来。不过,有时候也难免会出现两个人同时交卷的情况,这时候怎么办呢?  那是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的殿试上,(请注意,“殿试”这个  —————————————————  狐狸好像也没做坏事,赶跑就好了,何必赶尽杀绝。  
  @许三年
19:25:52  @东坡竹林
09:56:00  王嗣宗:我的状元是摔跤摔出来的  大宋朝建立后,太祖赵匡胤是武将出身,可能觉得写文章也跟打仗一样,速度决定一切,于是就颁布了一个很雷人、很儿戏的规定——只要文章不是太离谱,谁先第一个交卷谁就是状元。  于是,在这个规定的号召下,广大考生们狂练写作速度,恨不能两只手一起来。不过,有时候也难免会出现两个人同时交卷的情况,这时候怎么办呢?  那是宋......  -----------------------------  政府创收啊
  马克是什么意思
  @东坡竹林
11:29:51.0  马克是什么意思  —————————————  就是英文make的音译 意思就是做个记号 一般喜欢马克一下 等养肥来看 等更新比较累  
  @此生无你虚度何方
15:54:15  @东坡竹林
11:29:51.0  马克是什么意思  —————————————  就是英文make的音译 意思就是做个记号 一般喜欢马克一下 等养肥来看 等更新比较累  -----------------------------  知道了,多谢
  顶  
  楼主,马克确为英文音译不假,但不是make,mark:标记,记号等,make是拼音…  
  继续  
  楼主弃楼啦?!  
  楼主的书在哪里能够买到?
12:46:24  楼主的书在哪里能够买到?  -----------------------------  不好意思,还没出版呢
  跟大家共赏一份文天祥的状元卷  殿试卷 御试策题  盖闻道之大,原出於天,超乎无极太极之妙,而实不离乎日用事物之常,根乎阳阳五行之赜,而实不外乎仁义礼智刚柔善恶之际。天以澄著,地以靖谧,人极以昭明,何莫由斯道也。圣圣相传,同此一道,由修身而治人,由致知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本之精神心术,达之礼乐刑政。其体甚微,其用则广,历千万世而不可易。然功化有浅深,证效有迟速者,何欤。朕以寡昧临政,愿治于兹,历年志愈勤,道愈远,窅乎其未朕也。朕心疑焉。子大夫明先圣之术,咸造在廷,必有切至之论,朕将虚己以听。三坟而上,大道难名,五典以来,常道始著,日月星辰顺乎上,鸟兽草木若於下。九功惟叙,四夷来王,百工熙载,庶事康载,非圣神功化之验欤。然人心道心,寂寥片语,其危微精一之妙不可以言概欤。誓何为而畔,会何为而疑,俗何以不若结绳,治何以不若画像。以政凝民,以礼凝土,以天保采薇治内外,忧勤危惧,仅克有济,何帝王劳逸之殊欤,抑随时损益道不同欤。及夫六典建官,盖为民极,则不过曰治,曰教,曰礼,曰政,曰刑,曰事而已。岂道之外又有法欤。自时厥后,以理欲之消长验世道污隆,阴浊之日常多,阳明之日少,刑名杂霸佛老异端,无一毫几乎,道驳乎,无以议为然。务德化者,不能无上郡雁门之警。施仁义者,不能无末年轮台之悔,甚而无积仁累德之素纪纲治度为以维持恁藉者,又何欤。朕上嘉下乐,夙兴夜寐靡遑康宁,道久而未洽,化久而未成,天变洧臻,民生寡遂,人才乏而士习浮,国计殚而兵力弱,符泽未清,边备孔棘,岂道不足以御世欤,抑化裁推行有未至欤。夫不息则久,久则证,今胡为而未证欤。变则通,通则久,今其可以屡更欤。子大夫熟之复之,勿激勿泛,以副朕详延之意。  文天祥殿试对策卷  臣恭惟皇帝陛下处常之久,当泰之交,以二帝三皇之道会诸心,将三纪于此矣。臣等鼓舞於鸢飞鱼跃之天,皆道体流行中之一物,不自意得旅进于陛下之庭,而陛下且嘉之论道。道之不行也久矣,陛下之言及此,天地神人之福也。然臣所未解者,今日已当道之化成之时,道洽政治之候,而方歉焉,有志勤道远之疑,岂望道而未之见耶。臣请溯太极动静之根,推神功化之验,就以圣问中不息一语,办陛下勉,幸陛下试垂听焉。臣闻天地与道同一不息,圣人之心与天地同一不息,上下四方之宇,往古来今之宙,其间百千万变之消息盈虚,百千万之转移阖辟,何莫非道。所谓道者,一不息而已矣。道之隐於浑沦,藏於未雕未琢之天。当是时无极太极之体也,自太极分而阴阳,则阴阳不息,道亦不息,阴阳散而五行,则五行不息道亦不息。自五行又散而为人心之仁义礼智,刚柔善恶,则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穹壤间生生化化之不息,而道亦与之相为不息。然则道一不息,天地亦一不息。天地之不息,固道之不息者为之。圣人出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亦不过以一不息之心充之。充之而修身治人,此一不息也。充之而致知,以至齐家治国平天下,此一不息也。充之而自精神心术以至於礼乐刑政,亦此一不息也。自有三坟五典以来,以至於太平六典之世,帝之所以帝,王之所以王,皆自其一念之不息者。始秦汉以降,而道始离,非道之离也,知道者之鲜也。  虽然,其间英君谊辟,固有号为稍稍知道矣,而又沮於行道之不力。知务德化矣,而不能不尼之以黄老。知施仁义矣,而不能不遏之以多欲。知四年行仁矣,而不能不画之以近效。上下二三千年间,牵补过时,架漏度日,毋怪夫驳乎,无以议为也。独惟我朝式克至于今日,体陛下传列圣之心,以会艺祖之心。会艺祖之心以恭帝王之心,参天地之心。三十三年间,臣知陛下不贰以二,不参以三,茫乎天运,窅尔神化,此心之天,混兮辟兮,其无穷也。然临御浸久,持循浸熟,而算计见效,犹未有以大快圣心者,上而天变不能以尽无,下而民生不能以尽遂,人才士习之未甚纯,国计兵力之未甚充,以至盗贼兵戈之警,所以贻宵旰之忧者,尤所不免。然则行道者始无验也邪。臣则以为道非无验之物也。道之功化甚深也,而不可以为迂。道之证效甚迟也,而不可以为远。维天之命,於穆不已,天地之所以为天地也。之德之纯,纯亦不已,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也。为治顾力行何如耳,焉有行道於岁月之暂,而递责其验之,为迂且远邪。臣之所望於陛下者,法天地之不息而已。姑以近事言,则责躬之言方发而阴雨旋霁,是天变未尝不以道而弭也。赈饥之典方举而都民欢呼,是民生未尝不以道而安也。论辩建明之诏一颁而人才士习稍稍浑厚,招填条具之旨一下而国计兵力稍稍充实,安吉庆元之小获,维扬泸水之隽功,无非忧勤於道之明验也。然以道之极功论之,则此浅效耳,速效耳。指浅效速效而递以为道之极功,则汉唐诸君之用心是也。陛下行帝而帝,行王而王,而肯袭汉唐事邪。此臣所以赞陛下之不息也。陛下傥自其不息者而充之,则与阴阳同其化,与五行同其运,与乾坤生生化化之理同其无穷。虽充而为三纪之风移俗易可也,虽充而为四十年圄空刑措可也,虽充而为百年德洽於天下可也,虽充而为卜世过历亿万年敬天之休可也。岂止如圣问八者之事,可徐就理而已哉。臣谨昧死上愚对。臣伏读圣策曰,盖闻道之大,原出於天,超乎无极太极之妙,而实不离乎日用事物之常,根乎阴阳五行之赜,而实不外仁义礼智刚柔善恶之际,天以澄著,地以靖谧,人极以昭明,何莫由斯道也。圣圣相传,同此一道,由修身而治人,由致知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本之於精神心术,达之於礼乐刑政,其体甚微,其用则广,历千万世而不可易。然功化有浅深,证效有迟速何欤。朕以寡昧临政,愿治于兹,历年志愈勤,道愈远,窗乎其未朕也。朕心疑焉。子大夫明先王之术,咸造在庭,必有切至之论,朕将虚己以听。臣有以见陛下溯道之本原,求道之功效,且疑而质之臣等也。臣闻圣人之心,天地之心也。天地之道,圣人之道也。分而言之,则道自道,天地自天地,圣人自圣人。合而言之,则道一不息也,天地一不息也,圣人亦一不息也。臣请溯其本原言之,茫茫堪舆土央±L无垠,浑浑元气变化无端,人心仁义礼智之性未赋也,人心刚柔善恶之气未禀也。当是时,未有人心,先有五行。未有五行,先有阴阳。未有阴阳,先有无极太极。未有无极太极,则太虚无形,冲漠无朕,而先有此道。未有物之先,而道具焉,道之体也。既有物之后而道行焉,道之用也。其体则微,其用甚广。即人心 ,而道在人心。即五行,而道在五行。即阴阳,而道在阴阳。  即无极太极,而道在无极太极。贯显微,兼费隐,包小大,通物我,道何以若此哉。道之在天下,犹水这在地中。地中无往而非水,天下无往而非道。水一不息之流也,道一不息之用也。天以澄著,则日月星辰循其经,地以靖谧则山川草木顺其常。人极以昭明,则君臣爷子安其伦,流行古今,纲纪造化,何莫由斯道也。一日而道息焉,虽三才不能以自立。道之不息,功用固如此。夫圣人体天地这不息者也。天地以此道而不息,圣人亦以此道而不息。圣人立不息之体,则敛於修身。推不息之用,则散於治人。立不息之体,则寓於致知。以下之工夫,推不息之用,则显於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效验。立不息之体,则本之精神心术之微。推不息之用,则达之礼乐刑政之著。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犹天地之所以为天地也。道之在天地间者,常久而不息,圣人之於道,其可以顷刻息邪。言不息之理者,莫如大易,莫如中庸。大易之道,至於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而圣人之论法天乃归之自强不息。中庸之道,至於溥博渊泉,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圣人之论,配天地乃归之不息则久,岂非乾之所以刚健中正纯粹精一也者,一不息之道耳。是以法天者亦以一不息。中庸之所以高明博厚悠久无疆者,一不息之道耳。是以配天地者,不息。以不息之心,行不息之道,圣人即不息之天地也。陛下临政愿治,于兹历此不息之岁月,犹日之自朝而午。今此不息之岁月,犹日之至午而中。此正勉强大有功之日也,陛下勿谓数十年间我之所以提当宇宙把握天地未尝不以此道。至于而道之验如此,其迂且远矣。以臣观之,道犹百里之途也,今日则适六七十之候也。者,不可以中道而废,游於途者,不可以中途而尽,孜孜砣石=乞,而不自已焉。则七十里者,固所以为至百里之阶也,不然自止於六七十里之间,则百里虽近焉能以到哉。道无浅功化,行道者,何可以深为迂。道无速证效,行道者,何可以迟为远。息则能极道之功化,惟不息则能极道之证效,气机动荡於三极之间,神采灌注於万表,要自陛下此一心始。臣不暇远举,请以仁宗皇帝事为陛下陈之。仁祖一不息之地也,康定之诏日祗勤抑畏,庆历之诏日不敢荒宁,皇祐之诏日缅念为君之难,深惟之重。庆历不息之心,即康定不息之心也。皇祐不息之心,即庆历不息之心也。当祖以道德感天心,以福禄胜人力,国家绥靖,边鄙宁谧,若可以已矣,而犹未也。至年,仁祖之三十三年也,方且露立仰天,以畏天变,碎通天犀,以救民生。处贾黯之职,擢公弼殿柱之名,以厚人才,以昌士习。纳景初减用之言,听范镇新兵之谏,裕国计,以强兵力,以至讲周礼薄征缓刑而拳拳,以盗贼为忧,选将帅明纪律而汲汲,戎北虏为虑。仁祖之心至此而不息,则与天地同其悠久矣。陛下之心,仁祖之心也。
  禹有言,欲法尧舜,惟法仁祖。臣亦日,欲法帝王,惟法仁祖。法仁诅则可至天德,圣心焉。臣伏读圣策日,三坟以上云云,岂道之外又有法欤。臣有以见陛下慕帝王化证效,而亦意其各有浅深迟速也。臣闻帝王行道之心,一不息而已矣。尧之兢兢,业业,禹之孜孜,汤这栗栗,文王之不已,武王之无贰,成王之无逸,皆是物也。三矣,五典犹有可论者。臣尝以五典所载之事推之,当是时日月星有之顺,以道而顺鸟兽草木之若,以道而若也。九功惟叙,以道而叙也。四夷来王,以道而来王也。百道而熙,庶事以道而康。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盖无一而不拜帝道之赐矣。垂衣,以自逸于土阶岩廊之上。夫谁日不可而尧舜不然也。方且考绩之法重於三岁,无敢息也。授历之命严於四时,无月而敢息也。凛凛乎一日二日之戒,元日而敢息也。可也,授受之际,而尧之命舜乃日,允执厥中。夫谓之执者,战兢保持而不敢少放也,味斯语也,则尧之不息可见矣。河图出矣,洛书见矣,执中之说未闻也,而尧之,尧之言赘矣。而舜之命禹乃复益之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之三言。夫於危微精一之间,则其战兢保持之念,又有甚於尧者。舜之心其不息又何如哉。是之道化,不惟验於七十年在位之日,舜之道化,不惟验於五十年视阜之时。读万世之语,则唐虞而下数千百年间,天得以为天,地得以为地,人得以为人者,皆尧舜也。然则功化抑何其深,证效抑何其迟欤。降是而械日益巧,世变之乘除不息,而圣人之所以纲维世变者,亦与这相为不息焉。俗非结绳之淳也,治非画象之古也,师不得不誓,侯不得不会,民汪得不凝之以政,士不得不凝之以礼,内外异治,不得不以采保之治治之。以至六典建官,其所以日治,日政,日礼,日教,曰刑,日事者,亦扶世道而不使之穷耳。以势而论之,则夏之治不如唐虞,商之治不如夏,周之治又栗危惧,不如非心黄屋者之适也。始於忧勤,不如恭己南面之为安也。然以心而观,之业业,即尧之兢兢,禹之孜孜,即尧之业业,汤之栗栗,‘即禹之孜孜。文王之不已,武王之无贰,武王之无贰,成王之无逸,何莫非兢兢,业业,孜孜,栗栗之推也。道之散於宇宙间者无一日息,帝王之所以行道者,亦无一日息。帝王之心,天地之心也,尚可以帝者之为逸,而王者之为劳耶。臣愿陛下求帝王之道,必求帝五之心,则今日之功化证效,或可与帝王一视矣。臣伏读圣策曰,自时厥后云云,亦足以维持凭藉者,何欤。  臣有以见陛下陋汉唐之功化证效,而且为汉唐世道发一慨也。臣闻不息则天,息则人。不息则理,息则欲。不息则阳明,息则阴浊。汉唐诸君天资敏,地位高,使稍有进道之心,则六五帝,四三王,亦之有难能者。奈何天不足以制人,而天反为人所制,理之不足以御欲,而理反为欲所御,阳明不足以胜阴浊,而阳明反为阴浊所胜,是以勇於进道者少,沮於求道者多,汉唐之所以不唐虞三代也欤。虽然,是为不知道者儒尝论汉唐言也,其间亦有号为知道者矣。汉之文帝武帝,唐之太宗,亦不可谓非知道者,然而亦有议焉。先诸君,以公私义利分数多少为治乱,三君之心往往不纯乎天,不纯乎人,而出人於天人之间。不纯乎理,不纯乎欲,而出人呼理欲之间。不纯乎阳明,不纯乎理,不纯而出人乎阳明阴浊之间。是以专务德化,虽足以陶后元泰和之风,然而尼之以黄老,则雁门上郡之警不能无。外施仁义,虽足以致建元富庶之盛,然而遏之以多欲,则轮台末年之悔不能免。四年行仁,虽足以开正观升平之治。然而画之以近效,则纪纲制度曾不足为再世之凭藉。盖有一分之道心者,固足以就一分之事功,有一分之人心者,亦足以召一分之事变。世道污隆之分数,亦系於理欲消长之分数而已。然臣尝思之,汉唐以来为道之累者,其大有二,一曰杂伯,二曰异端。时君世主有志於求道者,不陷於此,则陷于彼姑就三君而言,则文帝之心,异端累之也。武帝太宗之心,杂伯累之也。武帝无得於道,宪章六经统一,圣真不足以胜其神仙,土木之私,干戈刑罚之惨,其心也荒。太宗全不知道,闺门之耻,将相之夸,末年辽东一行,终不能以克其血气之暴,其心也骄。杂伯一念,憧憧往来,是固不足以语常久不息之事者。若文帝稍有帝王之天资,稍有帝王之地步,一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而晁错辈刑名之说未尝一动其心,是不累於杂伯矣。使其以二三十年恭俭之心而移之以求道,则后元气象且将骎骎商周,进进乎唐虞。奈何帝之纯心,又间於黄老之清净。是以文帝仅得为汉唐之令主,而不得一侪於帝王。鸣呼,武帝太宗累於杂伯,君子固不敢以帝王事望之,文帝不为杂伯所累,而不能不累於异端,是则重可惜已。臣愿陛下监汉唐之迹,必监汉唐之心,则今日之功化证效将超汉唐数等矣。臣伏读圣策曰,朕上嘉下乐云云,抑化裁推行有未欤。臣有以见陛下念今日八者之务,而甚有望乎为道之验也。臣闻天变之来,民怨招之也。人才之乏,士习蛊之也。兵力之弱,国计屈之也。虏寇之警,盗贼因之也。夫陛下以上嘉下乐之勤,夙兴夜寐之劳怅岁月之逾迈,亦欲以少见吾道之验耳。俯视一世,未能差强人意,八者之弊,臣知陛下为此不满也。陛下分而以八事问。臣合而以四事对,请得以熟数之於前。何谓天变之来民怨招之也,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明畏自我民明畏。人心之休戚,天心所因以为喜怒者也。熙宁间大旱,是时河陕流民人京师。监门郑侠画流民图以献,且曰,陛下南征北代表,皆以胜捷之图来上,料无一人以父母妻子迁移困顿皇皇不给之状为图以进者。览臣之图,行臣之言,十日不雨,乞正欺君之罪。上为之罢新法十八事,师大雨八日。天人之交,间不容发,载在经史,此类甚多。陛下以为今日之民生何如邪。今之民生困矣,自琼林大盈积於私贮而民困,自建章通天频於营缮而民困,自献助叠见於豪家巨室而民困,自和籴不阐於闾阎下户而民困,自所至贪官暴吏,视吾民如家鸡圈豕惟所咀啖而民困。呜呼,东南民力竭矣。书曰,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今尚可谓之不见乎。书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今尚可谓之小乎。生斯世为斯民,仰事俯育,亦欲各遂其父母妻子之乐。而操斧斤,淬锋锷,日夜思所以斩伐其命脉者,滔滔皆是。然则腊雪靳瑞,蛰雷愆期,月犯于木星,殒为石,以至土雨地震之变无怪夫屡书不一尽也。臣愿陛下持不息之心。急求所以为安民之道,则民生既和,天变或於是而弭矣。何谓人才之乏,士习蛊之也。臣闻穷之所养,达之所施,幼之所学,壮之所行。今日之修於家,他日之行於天子之庭者也。国初诸老尝以厚士习为先务,宁收落韵之李迪,不取凿说之贾边,宁收直言之苏辙,不也险怪之刘几。建学校则必欲崇经术,复乡举则必欲参行艺。其后国子监取湖学法建,经学治道,边防水利等齐,使学者因其名以求其实。当时如程颐,徐积,吕希哲,皆出其中。呜呼,此元禧人物之所从出也。士习厚薄最关人才,从古以来其语如此。陛下以为今之士习何如邪。今之士大夫之家,有子而教之。方其幼也,则授其句读,择其不戾於时好,不震于有司者,俾熟复焉。及其长也,细书为工,累牍为富,持试於乡校者,以是较艺於科举者,以是取青紫而得车马也。以是父兄之所教,诏师友之所讲,明利而已矣。其能卓然自拔於流俗者,几何人哉。心术既坏於未仕之前,则气节可想於既一仕之后。以之领郡邑,如之何责其为卓茂黄霸。以之镇一路,如之何责其为苏章何武。以之曳朝绅,如之何责其为汲黯望之。奔兢於势要之路者,无怪也。趋附於权贵之门者,无怪也。牛维马絷,狗苟绳营,患得患失,无所不至者,无怪也。悠悠风尘,靡靡偷俗,清芬消歇,浊滓横流。惟皇降表秉彝之懿,萌蘖於牛羊斧斤相寻之冲者,其有几哉。厚今之人才,臣以为变今之士习,而后可也。臣愿陛下持不息之心,急求所以为淑士之道,则士风一淳,人才或於是而可得矣。
  何谓兵力之弱,国计屈之也。谨粟国史,治平间遣使募京畿淮南兵。司马光言边臣之请兵无穷,朝廷之募兵无已,仓之粟粟帛有限,百姓之膏血有涯,愿罢招禁军,训练旧有之兵,自可备御。臣闻古今天下能免於弱者,必不能免於贫。免於贫者,必不能免於弱。一利之兴,一害之伏,未有交受其害者。今之兵财则交受其害矣。自东海城筑,而调淮兵以防海,则两淮之兵不足。自襄樊复归,而并荆兵以城襄,则荆湖之兵不足。自腥气染於汉水,冤血溅於宝峰,而正军忠义空於死徙者过半,则川蜀之兵又不足。江淮之兵又抽而入蜀,又抽而实荆,则下流之兵愈不足矣。荆湖之兵又分而策应,分而镇抚,则上流之兵愈不足矣。夫国之所恃以自卫者,兵也。而今之兵不足如此,国安得而不弱哉。扶其弱而归之强,则招兵之策,今日直有所不得已者。然召募方新,调度转急,问之大农,大农无财,问之版曹,版曹无财,问之饷司,饷司无财。自岁币银绢外,未闻有画一策为军食计者。是则弱矣,而又未免於贫也。陛下自肝鬲近又创一安边太平库,专以供军,此艺祖积缣帛以易贼首之心也,仁宗皇帝出钱帛以助兵革之心也。转易之间,风采立异,前日之弱者可强矣。然飞刍挽粟,给饷馈粮,费於兵者几何。而琳宫梵宇,照耀湖山,土木之费,则漏卮也。列灶云屯,樵苏后爨,费於兵者几何。而霓裳羽衣,靡金饰翠,宫庭之费则尾闾也。生熟口券,月给衣粮,费於兵者几何。而量珠辇玉,幸宠希恩,戚畹之费,则滥觞也。盖天下之财专以供军,则财未有不足者,第重之以浮费,重之以冗费,则财始瓶罄而叠耻矣。如此则虽欲足兵,其何以给兵耶。臣愿陛下持不息之心,急求所以为节财之道。则财计一充,兵力或於是而可强矣。何谓虏寇之警,盗贼因之也。谨按国史,绍兴间杨么寇洞庭,连跨数郡大将王躞不能制。时伪齐挟虏使李成寇襄汉,么与交通,朝廷患之。始命岳飞措置上流,已而逐李成,擒杨么,而荆湖平。臣闻外之虏寇不能为中国患,而其来也,必待内之变。内之盗贼亦不能为中国患,而其起也,必将纳外之侮。盗贼而至於通虏寇,则腹心之大患也已。今之所谓虏者。固可畏矣。然而逼我蜀,则蜀帅策沪水之勋。窥我淮,则淮帅奏维扬之凯。狼子野心,固不可以一捷止之,然使之无得弃去,则中国之技未为尽其出下,彼亦犹畏中国之有其人也。独惟旧海在天一隅,逆雏冗之者数年于兹,飓风瞬息,一苇可航,彼未必不朝夕为趋浙计。然而示能焉,短於舟,疏於水,惧吾唐岛之有李宝在耳。然洞庭之湖,烟水沉寂,而浙右之湖,涛澜沸惊,区区妖孽,且谓有杨么之渐矣。得之京师之耆老,皆以为此寇出没倏闪,往来翕霍,驾舟如飞,运楫如神,而我之舟师不及焉。夫东南之长技莫如舟师,我之胜兀术於金山者以此,我之毙逆亮於采石者以此。而今此曹反挟之以制我,不武甚矣。万一或出於杨么之计,则前日李成之不得志於荆者,未必今日之不得志於浙也。曩闻山东荐饥,有司贪市榷之利,空苏湖根本以资之,廷绅犹谓互易。安知无为其向导者,一夫登岸,万事瓦裂。又闻魏村江湾福山三寨水军,兴贩盐课,以资逆雏,廷绅犹谓是以捍卫之师为商贾之事,以防拓之卒,开向导之门,忧时识治之见,往往如此。肘腋之蜂虿,怀袖之蛇蝎,是其可以忽乎哉。陛下近者命发运兼宪,合兵财而一其权,是将为灭此朝食之图矣。然屯海道者非无军,控海道者非无将,徒有王 数年之劳,未闻岳飞八日之捷,子太叔平符泽之盗,恐不如此长此不已,臣惧为李成开道地也。臣愿陛下将不息之心,求所以弭寇之道。则寇难一清,边备或於是而可宽矣。臣伏读圣策曰,夫不息则久,久则徵,今胡为而未徵欤。变则通,通则久,今其可以屡更欤。臣有以见陛下久於其道,而甚有感乎中庸大易之格言也。臣闻天久而不坠也以运,地久而不颓也以转,水久而不腐也以流,日月星辰而常新也以行,天下之凡不息者皆以久也。中庸之不息即所以为大易之变通,大易之变通即所以中庸之不息。变通者之久,固肇於不息者之久也。盖不息者其心,变通者其迹,其心不息,故其迹亦不息。游乎六合之内,而纵论六合外,生乎百世之下,而追想乎百世之上,神化天造,天运无端,发微不可见,充周不可穷,天地之所以变通,固自其不息者为之。圣人之久於其道,亦法天地而已矣。天地以不息而久,圣人亦以不息而久,久不息而言久焉,皆非所以久也。臣尝读无逸一书,见其享国之久者有四君焉,而其间有三君为最久。  臣求其所以久者,中宗之心严恭寅畏也,高宗之心不敢荒宁也,文王之心无淫于逸,无游于畋也。是三君者,皆无逸而巳矣。彼之无逸,臣之所谓不息也。一无逸而其效如此,然则不息者,非所以久欤。陛下之行道,盖非一朝夕之暂矣。宝绍以来则涵养此道,端平以来则发挥此道。嘉熙而淳祐,淳祐而宝祐;十余年间无非持循此道之岁月。陛下处此也,庭燎未辉,臣知其宵衣以待。日中至昃,臣知其玉食弗遑。夜漏已下,臣知其丙枕无寐。圣人之运亦可谓。不息矣。然既往之不息者易,方来之不息者难久而不息者易,愈久而愈不息者难。昕临大庭,百辟星布,陛下之心此时固不息矣。暗室屋漏之隐,试一警省则亦能不息否乎。日御经筵,学士云集,陛下之心此时固不息矣。宦官女子之近,试一循察则亦能不息否乎。不息於外者,固不能保其不息於内。不息於此者,固不能保其不息於彼。乍作乍辍,则不息之纯心间矣。如此则陛下虽欲久则证,臣知中庸九经之治未可以朝夕见也。虽欲通则久,臣知系辞十三卦之功未可以岁月计也。渊蠖蠖之中,虚明应物之地,此全在陛下自斟酌自执持,顷刻之力不继,则悠久之功俱废矣。可不戒哉,可不惧哉。陛下之所以策臣者悉矣,臣之所以忠于陛下者,亦即略陈於前矣。而陛下策之篇终复曰,子大夫熟之复之,勿激勿泛,以副朕详延也之意。臣伏读圣策至此,陛下所谓详延之意盖可识矣。夫陛下自即位以来,未尝以直言罪士,不惟不罪之以直言,而且导之以直言。臣等尝恨无由一至天子之庭,以吐其素所蓄积。幸见录於有司,得以借玉阶方寸地,此正臣等披露肺肝之日也。方将明目张胆,蹇謇谔谔,言天下事。陛下乃戒之以勿激勿泛。夫泛,固不切矣。若夫激者,忠之所发也。陛下胡并与激者之言而厌之邪。厌激者之言,则是将胥臣等而为容容唯唯之归邪。然则臣将为激者欤。将为泛者欤,抑将迁就陛下之说而姑为不激不泛者欤,虽然,奉对大庭而不激不泛者,固有之矣。
  臣於汉得一人焉,曰董仲舒。方武帝之策仲舒也,慨然以欲闻大道之要为问,帝之求道,其心盖甚锐矣。然道以大言,帝将求之虚无渺冥之乡也。使仲舒於此过言之则激,浅言之则泛,仲舒不激不泛,得一说曰正心。武帝方将求之虚无渺冥之乡,仲舒乃告之以真实浅近之理,兹陛下所谓切至之论也。奈何武帝自恃其区区英明之资,超伟之识,谓其自足以凌跨六合,笼驾八表,而顾於此语忽焉。仲舒以江都去而武帝所与论道者,他有人矣。臣固尝为武帝惜也。堂堂固非汉比,而臣之贤亦万不及仲舒然亦不敢激,不敢泛,切於圣问之所谓道者而得二说焉,以为陛下献,陛下试采览焉。一曰,重宰相以开公道之门。臣闻公道在天地间,不可一日壅阏,所以昭苏而涤决之者,宰相责也。然扶公道者,宰相之责,而主公道者,天子之事。天子而侵宰相之权,则公道已矣。三省枢密,谓之朝廷,天子所与谋大政,出大令之地也。政令不出於中书,昔人谓之斜封墨敕,非盛世事。国初三省纪纲甚正,中书造命,门下审覆,尚书奉行,宫府之事无一不统於宰相。是以李沆犹以得焚立妃之诏,王旦犹得以沮节度之除,韩琦犹得出空头敕以逐内侍,杜衍犹得封还内降以裁侥幸。盖宰相之权尊,则公道始有所依而立也。今陛下之所以为公道者,非不悉埃。以寅缘戒外戚,是以公道责外戚也。以亦裁制戒内司,是以公道者责内司也。以舍法用例戒君臣,.是以公道责外庭也。雷霆发部星日烛幽,天下於此成服陛下之明。然或谓比年以来大庭除授,於义有所未安,於法有所未便者,悉以圣旨行之。不惟诸司升补上渎宸奎,而统帅蹿级,阁职超迁,亦以寅缘而行恩泽矣。不惟奸赃湔洗上劳涣汗,而选人通籍,奸胥逭刑,以钻刺而拜宠命矣。甚至闾阎琐屑之斗讼,皂隶猥贱之干求,悉达内庭,尽由中降。此何等虮虱事,而陛下以身亲之。大臣几於为奉承风旨之官,三省几於为奉行文书之府。臣恐天下公道自此壅矣。景祐间罢内降,凡诏令皆由中书枢密院,仁祖之所以主张公道者如此。今进言者犹以事当间出宸断为说。  呜呼,此亦韩绎告仁祖之辞也,朕固不惮,自有处分,不如先尽大臣之虑而行之。仁祖之所以谕绎者何说也,柰何复以绎之说,启人主以夺中书之权,是何哉。宣靖间创御笔之令,蔡京坐东廊专以奉行御笔为职。其后童贯梁师成用事,而天地为之分裂者数世,是可鉴矣。臣愿陛下重宰相之权,正中书之体,凡内批必经由中书枢蜜院,如先朝故事,则天下幸甚,宗社幸甚。二曰,收君子以寿直道之脉。臣闻直道在天地间,不可一日颓靡,所以光明而张。主之者,君子责也。然扶直道者,君子之责,而主直道者,人君子事。人君而至於沮君子之气,则直道已矣。夫不直则道不见,君子者,直道之倡也,直道一倡於君子。昔人谓之凤鸣朝阳以为清朝贺国朝,君子气节大振,有鱼头参政,有鹘击台谏,有铁面御史,军国之事无一不得言於君子。是以司马犹得以殛守忠之奸,刘挚犹得以折李宪之横,范祖禹犹得以罪宋用臣,张震犹得以击龙大渊曾睹。盖君子之气伸,则直道始有所附而行也。今陛下之所以为直道计者,非不至矣。月有供课,是以直道望谏官也。  日有轮札,是以直道望廷臣也。有转对,有请对,有非时召对,是以直道望公卿百执事也。江海纳污,山薮藏疾,天下於此咸服陛下之量。然或谓比年以来,外廷议论,於己,有所未协,於情有所未忍者,悉以圣意断之。不惟言及乘舆,上勤节贴,而小小予夺,小小废置,亦且寝罢不报矣。不惟事关廊庙,上烦调亭,而小小抨弹,小小纠劾,亦且宣谕不已矣。甚者意涉区区之貂珰,论侵琐琐之姻娅,不恤公议,反出谏臣,此何等狐鼠辈,而陛下以身庇之。御史至於来和事之讥,台吏至於重讫了之报,臣恐天下之直道自此沮矣。康定间,欧阳修以言事出,未几即召以谏院。至和间,唐介以言事贬,未几即除以谏官。仁祖之所以主直道者如此。今进言者犹以台谏之势日横为疑。呜呼,兹非富弼忠於仁祖之意也。弼倾身下士,宁以宰相受台谏风旨。弼之自处何如也,奈何不知弼之意,反启人君以厌君子之言,是何心哉。元符间,置看详理诉所,而士大璀夫得罪者八百馀家,其后邹浩陈去国,无一人敢为天下伸一喙者,是可鉴矣。臣愿陛下壮正人之气,养公论之锋,凡以直言去者悉召之于霜台乌府中,如先朝故事,则天下幸甚,宗社幸甚。盖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自古帝王行道者,无先於此也。臣来自山林,有怀欲吐,陛下怅然疑吾道之迂远且慨论乎。古今功化之浅深,证效之迟速,而若有大不满於今日者,臣则以为非行道之罪也。公道不在中书,直道不在台谏,则以陛下行道用力处,虽劳而未遽食道之报耳。果使中书得以公道总政要,台谏得以直道纠官邪,是陛下虽端冕凝旒於穆清之上,所谓功化效可以立见。何至积三十馀之工力,而志勤道远渺焉未有际邪。臣始以不息二字,为陛下勉,终以公道直为陛下献。陛下万几之暇,傥於是而加三思,则跻帝王,轶汉唐,由此其阶也已。臣赋性疏愚,不识忌讳,握笔至此,不自知其言之过於激,亦不自知其言之过於泛。冒犯天威,罪在不赦,惟陛下留神。  臣谨对。
  文状元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其文若清风明月,山高水长……
  顶帖  
  今天继续唐朝状元
  杜绾:违反规定是没有好下场的  在科举史上,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不管你才华多么高,状态多么好,也不管你是状元还是三甲同进士出身,你在考场上写的诗和文章,都不是你的代表作。  人们总结的原因基本上有两个:一是命题作文不好写,二是考试的时候都很年轻,还没达到圆熟境界。  这两个原因听起来有道理,但仔细想想又不全是这么回事,因为历史上很多流传千古的好诗、好文章,也都是命题的、应景的,比如大家聚会的时候,主人出个题目,大家就开始写,像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这么来的;或是给人送行的时候,说我没别的东西送你,给你写首诗吧,于是,一首首好诗就出来了。  再说年龄。据统计,古人中状元时的年龄一般都在30岁左右(唐朝平均29.4岁,宋朝29.6岁,明朝32.3岁,清朝31.9岁——据《中国科举史话》),正是最容易出好作品的时候,而且,能流传后世的,也不光是老辣的、沧桑的诗,那些清丽的、激扬的同样也很受欢迎,所以这跟年龄也没关系。  至于究竟是什么原因,应该能写出一本专著来,在这儿就不细说了,下面要说的是科举史上的一个个例,或许也是唯一一个个例。  那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新一届科举考试开始了,按惯例仍然是一首诗和一篇文章,其中诗的题目叫《终南望余雪》。  刚过中午,一个考生就写完了,拿着卷子去交给主考官。这位考生说起来名气也不小,就是唐朝著名诗人祖咏。本科的主考官叫赵冬曦,接过卷子简单看了看,连忙把正在往外走的祖咏叫了回来,说:“你写的这首诗不合规矩呀,按规定是写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你却只写了两韵四句,我也不扣你分了,你赶紧补上。”  遇上这样的好考官实在是幸运,不料祖咏同学却不给面子,说:“老师,不是我不想多写几句,实在是写不出来了,因为这四句已经把终南山余雪写透了,再加一句也是画蛇添足。”  赵冬曦一听,这小子还挺狂,什么叫画蛇添足?你以为你的诗真就一句也不能加了吗?赵冬曦拿过卷子来,仔细看那首诗——“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一看完,老赵也惊呆了:看来这小子不是在吹牛,确实写得很牛X,别说加几句,就是改一个字都是在搞破坏!老赵抹了把冷汗,看来真是后生可畏啊!  到了定名次的时候,虽然老赵很想把祖咏定为状元,但别的考官都不同意,因为规定就是规定,如果不符合规定,就是写得再好也不行,祖咏同学能让他考中进士就已经是法外开恩了,再让他当状元,科举的严肃性何在?你让天下的读书人怎么想?  无奈,老赵只得从后面的卷子里面挑了一份比较好的,定为状元。这位状元,就是杜绾(音同“晚”),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至于祖咏同学,虽然没当上状元,但因为这一首诗,却足以让他名传千古,任何一个版本的诗集都少不了他,大名士王士祯评价说,这首《终南望余雪》跟陶渊明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属于同一个级别,为咏雪的最佳作。  这可能也是历代名人在科举考场上留下的唯一一首代表作。  【杜状元花絮】  杜状元出身于名门世家,祖上共有11个人官至宰相,他的儿子杜黄裳后来也当过宰相。不过,杜状元本人没这么牛,只做到京兆府司录参军,正七品,在历史上名气不大,也没流传下来什么故事。  至于另一位祖咏同学,在官场上也很不得志,最后干脆辞职不干了,做起了职业隐士,每天打打鱼,砍砍柴,写写诗,日子过得也很惬意。大诗人王维跟他很投缘,经常一起喝点小酒,还给他写过不少诗。  除了这首《终南望余雪》,祖咏还有一首代表作《望蓟门》——“燕台一望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文才:★★★  人品:★★★  官运:★(正七品)
  黎逢:迟到让我更受关注  大家都知道,考试迟到是大忌,往重了说,你的考试资格就没了;往轻了说,就算让你进了考场,你的状态也难免会受影响,很难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但凡事都不是绝对的,比如下面这位黎逢同学,就是因为迟到了,才有机会幸运地拿了个状元。这是怎么回事呢?  那是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年),考试已经开始了,突然从外面急火火地跑进来一个人。本科的主考官叫常衮,就是前面第一篇介绍过的常无名的侄子,也是状元。常衮把他拦住,问他来干什么,那人说:“老师,我是考生,早上有事来晚了。”  常衮看了看表,说:“现在考试已经开始了,不能再进去了。”  那人急得都快哭了,说:“大人,我真的是家里有事,不是故意迟到的,万望大人开恩让我进去吧,要不然我的前途就没了……”  常衮是个很善良的人,被他说得有点心软,就让下人搬了张桌子过来,让他在大门口答题。  这个迟到的考生,名叫黎逢,至于是哪的人,不好意思,史书上没说。(不光籍贯不知道,连他的出生日期和去世年龄都没留下,哎,这状元当的!)  过了一会儿,常衮闲着无聊,一抬头看见正趴在那儿答题的黎逢,就让下人过去看看他都写了些什么。下人过去看了一会儿,回来说:“大人,他刚写了个开头,‘行人徘徊,登秦原而游目。’”  本科的作文题目是《通天台赋》,常衮听了这个开头,没什么表情,说了句:“很平常嘛。”  过了一会儿,下人又过去看了两眼,回来念给常衮听:“见汉右之荒台,清风穆其尚在,翠华归而不回。”常衮听到这儿,脸色也好看了,说:“这还算不错。”  又过了一会儿,下人又回来念道:“对古情至,临高思来,拔蔓草以遐想,睹离宫而兴哀。”常衮连连点头,说:“写得太好了,这水平就是拿个状元也不为过!”  为了让黎逢安心写作,常衮还派了一个人过去专门端茶递水。  考试结束后,考官们挑出几份水平比较高的,一起交给主考官常衮,黎逢的卷子也在其中,但名次不是很考前。然而,常衮心里早已经先入为主了,怎么看都觉得黎逢的水平最高,就力排众议,把他定为状元。  【黎状元花絮】  黎状元刚到长安的时候,曾经找过大诗人韦应物,找他干什么呢?自然是想让韦大诗人给他引荐引荐,帮他提升一下知名度。韦大诗人就给他写了一首诗,其中写道:“如彼昆山玉,本自有光辉。鄙人徒区区,称叹亦何为。”意思是黎老弟才华这么高,哪儿用得着我这个无名小辈来推荐呢?这首诗写得很妙,表面上是不想帮黎逢,但在实际效果上却大大地帮了他一把。据说,黎逢还把这首诗专门裱了起来,天天扛着招摇过市。  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对他也很推崇,在《秦中吟·伤友》中写道:“死生不变者,唯闻任与黎。”意思是一生不变的生死之交,我只听说过任公叔和黎逢这一对。其实老白是过谦了,他和元稹那些事儿,大家早都知道了,是比任公叔和黎逢更有名一百倍的一生好基友。  在《全唐文》中,收录了黎状元九篇赋,比如《人不学不知道赋》《贡士谒文宣王赋》《贡举人见于含元殿赋》……从这几个名字也可以看出来,黎状元不是那种虚头巴脑的人。  最后,一起来欣赏一下那篇让常衮倾倒的《通天台赋》吧——  行人徘徊,登秦原而游目,见汉右之荒台,清风穆其尚在,翠华归而不回。对古情至,临高思来,拔蔓草以遐想,睹离宫而兴哀。试问薪者,乃秦人也。云汉之兴,兹台之下,驰道通乎中禁,周墙绕於平野,经逝川而不息,抚环堵而殊寡。昔汉皇帝,幸甘泉宫,肆目将远,筑台基中。高居物外,若与天通,祈列仙之戾止,致圣寿之延洪。绎绎凭云,蹲蹲捧日,干元气以直上,倚长空而回出。危槛★★,回涂郁律,植承露之盘,开肃神之室,将以接上元,朝太一,乘大君之登降,访总真之摭实。於戏!郊祀之义,志而可采,鸿纷之状,望而巳改。哀壮丽之都失,想威灵其如在,徒野鸟之飞来,何真人之可待。且白日可以精贯,元珠难乎力求,虽崇台★蹇★产,磴道周流,泰★乎西面,齐宫乎上头。仰通苍昊,俯瞰皇州,宁不死之可致,谅其生也若浮。我国家立太平,尚清静,俨宸居以自整,绝仙台之望幸,虽丹槛栖於列宿,飞梁历於倒景,有唐虞之允恭,无汉武之游骋。化由其衷,居慎其独,有仪可象,无思不服。自然为域中之大,获天下之福,等南山之不骞,何高台之是筑?  文才:★★★★  人品:★★★★  官运:★(正八品)
  继续顶  
  以前的状元是全国第一,而且是三年一次,从考秀才起,要考六次,其难度远远高于现在的高考,高考最多相当于以前的考秀才
  好,一口气看完。楼主有才,望继续加油。  
  @sharpesth
15:37:55  以前的状元是全国第一,而且是三年一次,从考秀才起,要考六次,其难度远远高于现在的高考,高考最多相当于以前的考秀才  -----------------------------  差不多,秀才的录取率一般在30%左右,现在的高考录取率也差不多
  @其叶z
00:27:18  好,一口气看完。楼主有才,望继续加油。  -----------------------------  天热,歇口气
  有点罗大伦谈古代中医的意思,支持!
  牛锡庶:老领导家不妨多去走走  在中国官场上有一个很重要的现象:不管你当多大的官,一旦退了休,就没有人再记得你,更没有人天天跑你家陪你聊天,让领导们很是失落,恨不得逼朝廷把退休年龄改成99岁。  跟领导聊天的好处谁都看得到,但跟退了休的领导聊聊天,有时候也会让你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下面这位牛锡庶同学就很有体会。  其实牛锡庶同学也不是专门去老领导家的,而是误打误撞撞进去的。  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的一天,牛锡庶正在路上走,突然迎面过来一群人,还没等看清是谁,就被前面开道的城管给赶走了。不用看,肯定是哪个领导下来微服私访的。牛锡庶向来是守法好公民,还没等城管过来踹他,就赶紧跳进了旁边一家院子里,身手敏捷得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  等那位微服私访的领导走后,牛锡庶这才拍了拍身上的土,想继续赶路。这时,突然一位白胡子老爷爷出现在他面前,正笑眯眯地看着他。牛锡庶一惊,莫非遇上了神仙?  在古代读书人的心里,最想遇见的神仙首选都是大美女,个个品德高尚,绝不会缠着你让你负责,差点儿的也得是个狐狸精,白胡子爷爷只能排在第三位。牛锡庶同学一看,虽然不是大美女,但好歹也是个神仙,就赶紧向他行礼,希望能得到一卷天书或是个宝葫芦之类的。  好了,幻想到此为止,牛锡庶遇到的这位白胡子爷爷,当然不是神仙,而是退了休的前礼部尚书萧昕老同志。  萧老爷子自从退了休,家里再也没来过人,已经对着门口那棵老槐树说了好几年话了,这时候突然出现个大活人,可想而知得有多么激动,当即拉着他的手,硬拽进了屋里。  牛锡庶还有点不适应,因为在他无数次的意淫里,硬拽着他进屋的都是大美女,这回突然换成了老爷爷,实在是反差太大了。但牛锡庶同学是个老实人,没好意思拒绝,就跟着老爷爷进了屋。  进屋之后,萧老爷子又是递烟,又是倒茶,然后就跟他谈起了人生。牛锡庶这才放下心来,原来只是谈人生啊,我还以为那啥呢!谈人生向来是读书人最擅长的,虽然对象有点别扭,但也管不了那么多了,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把人生都谈了个遍,又开始谈文学。  到这个时候,牛锡庶也看出来了,这位老爷子虽然家里穷了点,但肯定是有文化的人,于是就从怀里掏出来自己写的几篇文章,请老爷子看看。  萧老爷子连声称赞,说可惜你晚生了二十多年,要是我还在当主考官,肯定录取你当进士!  牛锡庶一听,您还当过主考官?就小心地问老爷子尊姓大名。  萧老爷子自我介绍了半个钟头,光背那些头衔就背了二十分钟,最后终于加了一句跟他自己没关系的话——“听说这科的主考官还没定,你觉得应该是谁?”  牛锡庶好不容易等他背完,打着哈欠附和说:“您老这么德高望重,肯定是您的。”  萧老爷子哈哈大笑,说:“要是我当主考官,肯定让你当状元!”  当这句话出来的时候,不管是说的人,还是听的人,都只是当做一句玩笑话罢了,因为萧老爷子最后一次当主考官还是二十多年前,除非皇上突然发神经,放着那么多更合适的人不用,偏偏想起了这位二十多年没上岗的退休老干部。  然而,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皇上是很容易发神经的,如果你当了皇上,连一回神经都不发,大家都会认为你是怪物。于是,萧老爷子这句话刚落,皇上的神经就来了——特聘请萧昕同志为本科主考官,即日启程,主持考试。  使者走后,两个人都傻了。牛锡庶狠狠掐了一把大腿,这才醒过来,激动地对萧老爷子说:“您老刚才说的话可千万要算数啊!”  萧老爷子比他还激动,连话都说不出来了,只是一个劲儿地点头。  就这样,之前考了好几次都落榜的牛锡庶同学,因为巧遇退休老干部,第二年幸运地成了状元。  【牛状元花絮】  其实在误闯萧家之前,牛锡庶同学就找人算过命,因为他考了好几次,连个普通进士都没考上,都开始怀疑人生了,心想干脆去找个大师算算吧,如果实在没这个命,就回家做个快乐的小地主也不错。  结果大师一算,俩眼瞪得比牛还大,说:“你傻啊!这么好的命还不快去考?听我的,明年肯定高中状元!”  牛锡庶一听这话,这才重新鼓起了勇气。于是,中国科举史上出现了唯一一位姓牛的状元。  高中状元后,牛锡庶很兴奋地跑去找那位大师,要报答他的大恩大德。却不料,找了好几天也没找到,据旁边卖五香面的大妈说:“大师跟你说那些话,已经跟一百多个人说过了,就在你们考试那一天,大师就收拾东西走了。”  牛状元深情地感慨:“这就是高人啊!”  可惜,牛锡庶当了状元后,再也没什么作为,史书上竟然用了这样一句话——“后不知所终”。  文才:★★  人品:★★★★  官运:〇(不详)
  帮顶顶  
  @东坡竹林
10:05:18  丁显:我名字起得巧  明朝第二位状元,名叫丁显,福建建阳人。他这个状元的由来,不是因为长得帅,而是名字起得巧。至于怎么个巧法儿,还有点诡异的味道。  其实从会试还没开始,诡异就开始了。当各地才子们纷纷汇聚京城的时候,在京城就传起了一句话:“黄练花,花练黄。”这句话来的很突然,听到的人也都莫名其妙,什么“黄练花,花练黄”,唱大戏呢?  直到会试、殿试结束之后,人们才终于明白过来,原来,......  -----------------------------  哈哈哈哈论一个名字的重要性
  给老朱家做官看的就是脸!
  @烤肉机
13:00:50  帮顶顶  -----------------------------  欢迎常来
  @东坡竹林
10:05:18  丁显:我名字起得巧  明朝第二位状元,名叫丁显,福建建阳人。他这个状元的由来,不是因为长得帅,而是名字起得巧。至于怎么个巧法儿,还有点诡异的味道。  其实从会试还没开始,诡异就开始了。当各地才子们纷纷汇聚京城的时候,在京城就传起了一句话:“黄练花,花练黄。”这句话来的很突然,听到的人也都莫名其妙,什么“黄练花,花练黄”,唱大戏呢?  直到会试、殿试结束之后,人们才终于明白过来,原来,......  -----------------------------  @桃子水果糖
13:45:12  哈哈哈哈论一个名字的重要性  -----------------------------  你的名字也挺好
  尹枢:我的状元是我自己定的  在科举史上,状元夺魁有各种各样的奇遇,但要说最奇特的,恐怕还要数下面这位尹枢同学,因为他的状元是他自己定的。  啊?还有这种事?你不会吃错药了吧!放心吧,我身体好着呢,不用吃药,这件事可不是我杜撰出来的,史书上都写着呢。  尹枢同学,不好意思,不能再叫同学了,因为人家老尹当时都70岁高龄了,得叫尹老爷子。尹老爷子高中状元那一年,是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主考官叫杜黄裳,也就是前面介绍过的状元杜绾的儿子。考试结束后,要定名次了,老杜突然心血来潮,把全部考生都叫来,说:“你们有谁能帮我一个忙?”  大家都面面相觑,我们能帮什么忙?别有什么阴谋吧?都不敢应声。这时,70岁的尹老爷子站了出来,说:“要帮什么忙,尽管吩咐!”  老杜一见是尹老爷子,也很高兴,就说:“以前的名次都是主考官定,这次咱来一次大改革,让考生自己定,当然,为了节省时间,录取的三十个人我已经选好了,你只负责排名次就行了。”  尹老爷子一听,这改革也改得太大了,听都没听过,不过既然已经站出来了,那就应战吧,我都70岁了,还怕什么?于是,就跟着老杜去了里屋。过了一会儿,开始排名次,尹老爷子一边排还一边向外面的考生们通报——  第三十名:XXX  第二十九名:XXX  第二十八名:XXX  ……  一直排到第二名,虽然外面的考生都在议论,但没有人表示反对,都觉得名次定得还算公正,老杜看了也很满意。  不过,写完第二名,尹老爷子就把笔放下了,剩下状元的名字还在那儿空着。老杜一看,问怎么回事?尹老爷子慢悠悠地说:“状元非我莫属,但为了避嫌,这个名字还得请大人来填上。”  老杜哈哈大笑,提起笔郑重地写上了“尹枢”的名字。  尹老爷子高中状元,也创下了唐朝的一个记录,即年龄最大的状元。不过,到了宋朝,又出了一位比他年纪还大的状元——梁灏(音同“浩”),当时已经82岁高龄了。  【尹状元花絮】  其实早在考试前,杜黄裳就跟尹老爷子见过面了。因为久闻尹老爷子的大名,杜黄裳就特地登门去找他,想跟他先聊聊,了解一下这科考生的情况。结果没想到尹老爷子还挺高傲,正眼都没瞧他。老杜一看,也没生气,就亮出了自己的身份,说:“实话说了吧,我就是本科的主考官杜黄裳,听说你见闻广博,想来跟你打听打听,本科的考生都有哪些才子?”  尹老爷子也是个势利的货,一看这人是主考官,连忙挤出笑脸,一脸褶子地说:“回大人,除了我,还有令狐楚、林藻、崔元略,也都是很有实力的才子。”  老杜这才满意地走了。  尹老爷子在考场上还有一件轶闻。本科的文章题目叫《珠还合浦赋》,尹老爷子写完后,可能是年纪大了,有点累,就趴在桌子上睡着了。这一睡不要紧,在梦里尹老爷子竟然梦见了一个比他还老的老神仙,跟他说:‘何不序珠来去之意?’醒来后,尹老爷子一琢磨,还真是,只要改成那个意思,境界一下子就上去了。于是,马上动笔加了几句。阅卷的时候,杜黄裳一看到这几句,立刻拍案叫绝:“序珠来去之意,如有神助!”  另外,本科还有一位大名人,即尹老爷子推荐过的令狐楚,他的骈文在当时是一绝,跟韩愈的古文、杜甫的诗,并称“三绝”。后来,令狐楚官至宰相,大诗人李商隐就投奔在他门下,是李大诗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大恩人。  尹家的人可能都是大器晚成,尹枢70岁才高中状元,他的弟弟尹极22年后也高中状元,岁数也不小了。皇上一看,这么大岁数也别工作了,回家享清福去吧。因此,这兄弟俩虽然都考中了状元,但也都没做过官,太遗憾了。  文才:★★★★  人品:★★★  官运:〇
  已收藏,写的不错  
  楼主写得真精彩,能不能顺带写出状元们的出生地呢?  
  帮忙顶顶,楼主棒棒哒
  牛状元怎么会不知所踪是好修仙吗?
  @烤肉机
11:11:13  已收藏,写的不错  -----------------------------  烤肉好
  @黎渠沖
21:09:02  楼主写得真精彩,能不能顺带写出状元们的出生地呢?  -----------------------------  天涯的文章都不能修改,等出版时会加上,多谢
  @西瓜的牙
23:04:34  帮忙顶顶,楼主棒棒哒  -----------------------------  西瓜长牙也很棒
  @si-28 06:47:20  牛状元怎么会不知所踪是好修仙吗?  -----------------------------  被老子骑着出关了
  李程:我这个状元拿得挺不光彩的  在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年)的考生中,有一个人身份有点特殊,这个人叫李程。  其实,李程同学本人倒没什么特殊的,往上数七辈就很特殊了,因为这位七世祖不光生了李程这一支,还有一支包括李渊、李世民、李隆基……李程跟李世民他们是同一个祖宗,从李渊他爸那儿开始分开了。所以,李程也算是有皇家血统,虽然时间有点远,但至少比那位动不动就自称“大汉皇叔”的刘备跟皇帝近点。  本科主考官叫吕渭,时任礼部侍郎,是个很憨厚的老实人,人一憨厚,就很少考虑人际关系,于是就把皇上的本家李程给刷了下去。李程也很郁闷,因为他写的那篇《日五色赋》非常好,但因为别的题目差了点,就被淘汰了。  那天,李程正在闲逛,遇上了吏部考功员外郎杨于陵。杨于陵可是个机灵人,一看李程那副倒霉样儿,就知道他多半没考上,但杨于陵没揭他这个短,而是让他把那篇《日五色赋》写下来,带回了家,临走时也没忘了冲李程暧昧地一笑。  回到家,杨于陵找出来前些年的卷子,可能是他以前也当过主考官,从里面挑了一份,把李程那篇《日五色赋》抄了上去。  第二天,杨于陵来找吕渭,煞有介事地说:“老吕啊,你这次出的题目怎么跟以前重复了?”  吕渭一惊,说:“不可能啊,以前的考题我都看了一遍,没有这个题目啊?”  杨于陵从兜里掏出那份卷子,说:“不信你看看,题目也叫《日五色赋》。”  吕渭接过来一看,大吃一惊,“怪了,出题的时候我还专门查了一遍,怎么没发现呢?”  杨于陵安慰他说:“算了,考都考完了,也别难过了,你再看看这篇赋怎么样,要是在这科能排第几名?”  吕渭仔细看了看,说:“写得非常好,足以当状元,不过看着挺眼熟,好像在哪儿见过。”  杨于陵说:“我也不瞒你了,其实这就是本科考生写的,你也别纠结了,就让这个人当状元吧!”  吕渭被忽悠晕了,急道:“那怎么办?名次都已经写好了!”  杨于陵说:“怕什么,再写一份不就行了?我来帮你!”说完,就给吕渭拿来了纸和笔。吕渭是个老实人,争不过他,只好又重新写了一份,把李程排在了第一。  【李状元花絮】  李程同学拿这个状元真是太不光彩了,明显欺负老实人嘛,不过,他被淘汰是因为别的题目,而这篇《日五色赋》水平确实不低,拿个状元也不是很难接受的事。  李状元对这篇赋也很自豪,经常拿出来显摆,后来有一次,他听说长安又搞了一次“宏词科”的作文大赛,题目也叫《日五色赋》,心里有点发慌——万一有人写得比我好怎么办?我这辈子可是净靠这篇赋活着了!等考完后,李状元赶紧让下人去长安,把第一名的赋抄来,看看水平怎么样。  下人回来后,李状元心里紧张得要命,哆哆嗦嗦地打开,都没敢正眼看,斜着眼看了前两句:“丽日辉煌,中含瑞光。”这下放心了,“哎呀妈呀,可把我吓坏了,后面都不用看了,光看这两句就知道肯定没我写得好。”  下人心想,我好不容易才弄来,您好歹也多看几句啊!正想劝劝李状元,被旁边的管家瞪了一眼。  李状元不光文章写得好,破案能力也堪称一流,在担任蓝田县县尉的时候,短短的时间内就把积压了十年的冤案都给审清了,被当地百姓奉若神明。  李状元还有一个很有名的外号,叫“八砖学士”,什么意思呢?那年冬天,翰林院的上班时间不按表,以太阳照到门口的第五块砖为准。但李状元这个人比较懒,每天都得太阳照到第八块砖的时候才晃悠悠地来了,于是同事们就给他起了这个外号。后来宋朝大诗人陆游还写过一首《晚起》诗,最后两句为:“欠伸看起东窗日,也似金銮过八砖。”就用的这个典故。  不过,唐朝人很讲究风度,李状元这种慢悠悠的风格,倒很受人们喜欢,认为他有宰相风度,临危不乱,而李状元也不负众望,最后真的做到了宰相。但宰相还不是他的最终目标,最后人家被封为检校司空、彭原郡公,比宰相的级别还高。  另外,本科进士中还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是孟郊,写《游子吟》那位。《唐才子传》说,孟大诗人考中进士那年,“时年五十矣”,其实是在埋汰人家,老孟那年才45岁。老孟可能是真憋坏了,终于考上了进士,兴奋得跟疯子似的,还写下了那首著名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另一位是崔护,代表作《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文才:★★★★  人品:★★★★  官运:★★★★★(正一品)
  顶楼主,加油更新*^_^*
  李固言:我是傻人有傻福  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的状元叫李固言,陕西凤翔人。关于李固言当状元的经历,正应了那句老话:“傻人有傻福。”  其实说起来,李固言同学也不傻,只是有点憨厚,当然这个词跟傻也没什么两样了。当年李固言进京赶考,住在表叔家里,表叔家的几个表兄弟喜欢恶作剧,突然来了个憨厚的李固言,自然成了他们捉弄的对象。  有一次,表兄弟们说:“要想考个好名次,得提前去跟有名望的人打招呼,长安可不是你们小地方,什么都得靠关系。”  李固言问该去找谁呢?表兄弟说了一个名字:许孟容。  许孟容虽然也在长安做官,但官位不大,做人也有点耿直,在官场上不是很吃得开,所以平时也没有哪个考生会去找他。表兄弟向李固言推荐这个人,自然是想看他的笑话。  李固言可不知道这里面的内幕,拿着自己的代表作就去了。许孟容一看,也愣了半天,心想你找错人了吧?我可帮不了你什么忙!  李固言是个很实诚的人,也没管人家多么不愿意,仍然求着许孟容看看自己的代表作,多提意见。许孟容没办法,就接了过来,大略看了看,也没说好不好(估计是写得一般),就把文章还给了他,说:“我也不耽误你了,赶紧去找个能帮你的人吧。当然,我虽然帮不了你,但会记住你的。”  李固言以为这就算成了,就高高兴兴地回去了。结果,考试结束后,李固言名落孙山。  第二年,李固言又来考,还是没考上。  到了第三年,表兄弟们又给他出主意,说:“哥啊,上次是你找的时机不对,这次再去找就对了,因为许孟容许大人今年是主考官,肯定能给你个状元当当。”  表兄弟们说这话没错,许孟容确实刚刚被任命为本科主考官,但爱搞恶作剧的表兄弟们这次其实还是没安好心,因为许孟容虽然是主考官,但最恨投机取巧的人,凡是去找他走后门的,一律被赶出来,所以表兄弟们很想看看李固言被赶出来的好戏。  可怜的李固言同学又去了。不过,让人想不到的是,他没有被赶出来,而是被请进了屋里。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许孟容虽然是个耿直的人,但他并不笨,一看见李固言,就知道肯定是有人在陷害他,想看他的笑话,于是就问他:“是谁让你来的?”  李固言一点没想隐瞒,就把几个表兄弟的名字说了出来,可能他是觉得这是在帮他们。  许孟容把他们的名字都记了下来。  李固言走后,许孟容对手下人说:“都说老实人吃亏,我就不信这个邪,既然有人想陷害他,那我就偏偏把他定成状元。至于那些陷害他的人,一个也不录取!”  就这样,傻乎乎的李固言莫名其妙地成了本科状元,而他的表兄弟们全都落榜了。  【李状元花絮】  许孟容把李固言提拔成状元,除了打抱不平,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看这个人跟自己有相似之处,比如耿直。  相比许孟容的耿直,李状元的耿直也让人津津乐道。  有一次上朝的时候,唐文宗突然问:“我听说最近有些州府的干部不称职,有这回事吗?”  一听这话,大臣们都开始议论起来,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就是没有人主动站出来说说。  这时,李状元站了出来,说:“没错,就是有人不称职,比如邓州刺史李堪、隋州刺史郑襄。”  唐文宗一听,也愣了一下,其实他向大家提这个事,只是提个醒,让大家都回去注意一下,并没有想要办谁的意思,没成想李状元还真当真了,连名字都报了出来。  因为李堪是郑覃提拔起来的,郑覃的面子有些挂不住了,站出来辩解说:“这都是谣言,你根本就不做调查,纯属道听途说!”  李状元刚想反驳,却被唐文宗制止了,严重影响和谐嘛!  还有一次,山西节度使刘从谏想再往上爬一爬,就来到长安,到处送礼,要钱的给钱,要美女的给美女,只要能帮我老刘在皇上面前说句话,我老刘绝对亏待不了你们!于是,很多人都发扬风格,当起了伯乐。  当时,李状元是皇上面前的红人,很有做宰相的潜质,刘从谏自然也没忘了他,带了很多“土特产”去找他。结果,还没等开口,李状元就一脸正气地说:“连你这个节度使都是靠你爸的关系弄来的,你还想要什么?好好回去当好你的节度使吧,要想让我给你说好话,得拿政绩来说话!”  可惜,像李状元这样的傻子太少了,因为伯乐太多,皇上光看推荐语就看了半天,最后揉着眼睛说:“这就是我大唐的栋梁啊,赶紧升官!”  刘从谏如愿以偿,一高兴,又搞了一次答谢宴。敬酒的时候,自然又是马屁与笑脸齐飞,唯独李状元没笑,反而很认真地对他说:“回去好好干,别最后弄得家破人亡,对你对国家都不好。”  刘从谏回去后,跟家人说起长安的各级领导,感慨地说:“大多数人都在争权夺利,假公济私,只有李固言是真正在为国家做事,这样的人,肯定能当宰相。”  借刘从谏吉言,李状元后来还真的成了宰相,还被封为太子少师、太子太傅,一品大员。  文才:★★★  人品:★★★★  官运:★★★★★(从一品)
  马克  
  多谢各位马克们
  楼主博学啊!每天抽空就来看,楼主加油更!!
  @爱读红楼梦2011
16:31:00  咱家族从明到清600多年才出两进士,36个举人,跟现在的高考比,考个重点大学容易多了。  -----------------------------  @东坡竹林
17:00:40  明清时期三年才考一次,每次录取二三百人;现在高考一年一次,每次都录取几百万人,含金量天壤之别。  -----------------------------  mark
  @东坡竹林
11:10:04  李固言:我是傻人有傻福  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的状元叫李固言,陕西凤翔人。关于李固言当状元的经历,正应了那句老话:“傻人有傻福。”  其实说起来,李固言同学也不傻,只是有点憨厚,当然这个词跟傻也没什么两样了。当年李固言进京赶考,住在表叔家里,表叔家的几个表
喜欢恶作剧,突然来了个憨厚的李固言,自然成了他们捉弄的对象。  有一次,表
们说:“要想考个好名次,得提前......  -----------------------------  刘从谏还是有底线的,而现在几乎所有的官员都在做着刘从谏做的事,却没有刘心底的底线。
  @东坡竹林
09:30:04  尹枢:我的状元是我自己定的  在科举史上,状元夺魁有各种各样的奇遇,但要说最奇特的,恐怕还要数下面这位尹枢同学,因为他的状元是他自己定的。  啊?还有这种事?你不会吃错药了吧!放心吧,我身体好着呢,不用吃药,这件事可不是我杜撰出来的,史书上都写着呢。  尹枢同学,不好意思,不能再叫同学了,因为人家老尹当时都70岁高龄了,得叫尹老爷子。尹老爷子高中状元那一年,是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主......  -----------------------------  梁灏的状元实际上是在他23岁时得的,更何况他只活了42岁。  82岁那是三字经谣传。要不然按82岁推算得状元,那他的长子梁固是他84岁得的,三子梁适更是97岁才有,这不是状元这是神仙……
  @东坡竹林
09:30:04  尹枢:我的状元是我自己定的  在科举史上,状元夺魁有各种各样的奇遇,但要说最奇特的,恐怕还要数下面这位尹枢同学,因为他的状元是他自己定的。  啊?还有这种事?你不会吃错药了吧!放心吧,我身体好着呢,不用吃药,这件事可不是我杜撰出来的,史书上都写着呢。  尹枢同学,不好意思,不能再叫同学了,因为人家老尹当时都70岁高龄了,得叫尹老爷子。尹老爷子高中状元那一年,是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主......  -----------------------------  @wangsiyi123
10:10:14  梁灏的状元实际上是在他23岁时得的,更何况他只活了42岁。  82岁那是三字经谣传。要不然按82岁推算得状元,那他的长子梁固是他84岁得的,三子梁适更是97岁才有,这不是状元这是神仙……  -----------------------------  也有不少历史资料说他82岁中状元
  韦筹:我的状元早就定好了  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的考生中,有一位大诗人——杜牧。按他的水平,拿个状元基本没问题,但架不住人家主考官早就把状元批发出去了。  那天,主考官崔郾正准备去东都洛阳主持考试,同事们都来给他送行,这时候,大名士吴武陵来了,朝崔郾招了招手。崔郾对这位吴老先生向来很尊重,就赶紧过去接待,又是倒茶又是递烟。  吴武陵摆了摆手,说:“别这么客气了,我来没别的事,就是想给你推荐一个人,我在太学听学生们都在谈论一篇文章,叫《阿房宫赋》,写得太好了,我给你念念。”说完从兜里掏出一张纸,哇啦哇啦地念了起来。  崔郾也是个识货的,听了没几句就惊呆了——太有气势了,连我都写不出来!  吴武陵念完后,问:“怎么样?这样的水平能不能当状元?”  崔郾忙说:“别说是状元,就是把我这个主考官让给他我也心甘情愿!”  吴武陵笑道:“那就好办了,这个作者叫杜牧,就是这科的考生,你看看给他个状元当当吧。”  崔郾一听,尴尬地说:“不好意思,状元已经有人预定了。”  吴武陵也没奇怪,因为他知道这里面的门道儿,怪只能怪自己来晚了,于是又说:“给他个前三名也行啊!”  崔郾仍然很为难,“抱歉得很,前三名都有人了。”  吴武陵这下有点生气了,又道:“那前五名呢?不会这科的名次全都有人了吧!”  崔郾低着头不说话。  吴武陵气得胡子直抖,转身就要走。崔郾忙把他叫住,说:“就给他个第五名吧!”  就这样,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杜牧只捞了个第五名,而被主考官早就定好的状元,名叫韦筹。  【韦状元花絮】  韦状元在历史上没什么成就,别说《唐诗三百首》了,就是《全唐诗》都没收录他的诗,倒是《全唐文》收了他的两篇文章,叫《原仁论》和《文之章解》,一看就属于学术性的。关于他的资料也少得可怜,只知道他在唐宣宗时当过太学博士,别的生卒年、籍贯一概没有。  当然,我们可以从侧面来评价一下。这科的主考官崔郾是有名的识才之人,史书上说他做过两届主考官,“平心阅试,赏拔艺能”,选拔的人才后来官至宰相的有十多人。韦筹虽然有人推荐,但能被崔郾认可预定为状元,水平肯定也差不了。  至于水平更在他之上的杜牧为什么没人早给他推荐,自然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当时吴武陵走后,崔郾回去跟同事们说了这事儿,有同事说:“我知道这个杜牧,听说品行不大好。”崔郾叹了口气,说:“吴老先生的面子总不能不给,杜牧就算是个杀猪的,也只能这样了。”  由此可见,杜牧是输在了“品行”上。当然,说他品行不好,不是说他杀人放火,而是太风流了,跟后来的柳永有一拼,恨不得把家都搬青楼去,这样的人,自然没人推荐了。  不过,可能是有自知之明,杜牧对这个第五名也是非常满意的,名次一公布出来,小杜立马儿跟疯了似的,写下了一首著名的《及第后寄长安故人》——“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秦地少年多酿酒,却将春色入关来。”  文才:★★★★  人品:★★★★  官运:★(正六品)
  @sharpesth
15:37:55  以前的状元是全国第一,而且是三年一次,从考秀才起,要考六次,其难度远远高于现在的高考,高考最多相当于以前的考秀才  -----------------------------  @东坡竹林
10:09:00  差不多,秀才的录取率一般在30%左右,现在的高考录取率也差不多  -----------------------------  古代考秀才,三年考两次,大的县一次录取20人,小的县一次录取10人。现在高考一个县能上大学的怕是不止20人吧?
  楼主,快快更新啊!我都望眼欲穿了:(
  回复第394楼,@梅十四  看的好过瘾。虽然历史上状元知名度较低,但是能做到状元都是人尖中的人尖。很好奇很多很多年后,有人为本朝撰史,历年的高考状元会否留名。应该会吧,毕竟能在这么多人中拔得头筹还是很厉害的。  --------------------------  朋友,现在的高考是无法与当年考状元相比的,不在一个级别、更不在一个层次,就单以教育体制论吧!科举制是束缚了人思维的触角.而现在的考试制度,只是打制出一批人形工具!  
  写的真好,演义点儿好!通俗易懂,诙谐幽默!
  @东坡竹林
10:06:40  邢宽:我名字皇上喜欢  继丁显之后,大明朝又出现了一位因名字起得好而高中状元的。这个幸运儿叫邢宽,安徽无为县人。  话说那年的殿试结束后,考官们把卷子按水平高低排列好,送给朱棣审批。朱棣接过来随便翻了翻,觉得没什么问题,就同意了。  接下来就是拆开封按名次填榜,第一名,状元,孙曰恭。刚写完这个名字,朱棣的两个眼珠子一下子瞪大了。为什么呢?因为古代写字都是竖着写,“曰恭”两个字横着写没......  -----------------------------  楼主这里有个错误,黄堂是太守衙门的正堂,指代太守衙门,不是说太守姓黄。
  《五花八门的状元——盘点历史上那些幸运的状元》 易读 整丨理丨版  www.xunlei-mz.net/art_.html  .
  楼主楼主,最近看你的文章看的我入迷了。  我理科生一枚,从高中就不爱学历史地理啥的,大学以后更是懒得碰,现在研究生都毕业了,还是啥都不知道,深深的感觉惭愧,觉得对不起党,对不起人民,对不起列祖列宗,对不起!@#¥%……&*  看楼主这么油菜花,我斗胆来提个要求,你这么风趣幽默,等你写完手头的帖子,能不能开个帖子用你的风格,来写一写中国历史呀?从诸侯纷争一直到清朝灭亡~~~给我们这些历史文盲补补课呀~~  看到我!!看到我!!看到我呦!!!!!!!!!
  @西瓜的牙
20:57:02  楼主,快快更新啊!我都望眼欲穿了:(  -----------------------------  真不好意思啊兄弟
  @善良了
03:38:48  写的真好,演义点儿好!通俗易懂,诙谐幽默!  -----------------------------  喜欢就好
  @东坡竹林
10:06:40  邢宽:我名字皇上喜欢  继丁显之后,大明朝又出现了一位因名字起得好而高中状元的。这个幸运儿叫邢宽,安徽无为县人。  话说那年的殿试结束后,考官们把卷子按水平高低排列好,送给朱棣审批。朱棣接过来随便翻了翻,觉得没什么问题,就同意了。  接下来就是拆开封按名次填榜,第一名,状元,孙曰恭。刚写完这个名字,朱棣的两个眼珠子一下子瞪大了。为什么呢?因为古代写字都是竖着写,“曰恭”两个字横着写没......  -----------------------------  @许三年
19:46:56  楼主这里有个错误,黄堂是太守衙门的正堂,指代太守衙门,不是说太守姓黄。  -----------------------------  哦,还有这个说法?受教了!
  @姿若小猪
12:10:26  楼主楼主,最近看你的文章看的我入迷了。  我理科生一枚,从高中就不爱学
地理啥的,大学以后更是懒得碰,现在研究生都毕业了,还是啥都不知道,深深的感觉惭愧,觉得对不起党,对不起人民,对不起列祖列宗,对不起!#¥%……&*  看楼主这么油菜花,我斗胆来提个要求,你这么风趣幽默,等你写完手头的帖子,能不能开个帖子用你的风格,来写一写中国
呀?从诸侯纷争一直到清朝灭亡~~~给我们这......  -----------------------------  小猪好,倒是有过这个想法,但现实太残酷,先解决稻粱问题再说。  天涯很多帖子都不错,可以多看看。
使用“←”“→”快捷翻页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根据句子意思写词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