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书两部兵书是哪两部

古代第一部兵书是何书?---千古之谜
古代第一部兵书是何书?
“兵”字在我国古代有兵器、军事、战斗等含义,人们往往习惯于把古代军事著作统称为兵书。中国古代有许多人对军事研究作出了不朽贡献,因而兵书的种类繁多,内容也十分丰富,大致包括:用兵谋略、兵制、阵法阵图、水攻、水战、车战、兵器、器械、用间(侦察和瓦解敌军)、委积(储备),以及马攻、军医、占卜等。历史上凡是有作为的军事家,大都自幼就熟读兵书。其中曹操还编写了《兵书接要》、《兵书要论》、《兵书略要》等研究古代兵书心得体会的论著。唐朝名将李靖,从青年时期就重视研究兵法。公元625年,李靖率轻骑3000,西行数千里,斩首万余,俘兵10万,生擒敌酋颉利可汗,一举讨平突厥。他曾经将一生研究兵书,以及将兵书理论用于戎马生涯的经验编著成《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我国近代军事家蔡锷于1911年春赴云南任职,奉命为部队编写训练教材,他辑录了曾国藩、一胡一 林翼有关治兵的言论,名为《曾一胡一 治兵语录》印发部队,并用于操练,这使滇军战斗力大大提高,在反袁护国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我国古代兵书不但在中国学术思想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上也颇负盛名。几部重要的兵书很早以前就传到了国外,先后被译成日、法、德、英、俄等文字出版。日本德川幕府时代,很多人多一习一 我国明代赵本学的《孙子注》。拿破仑在戎马倥偬的战阵中手不释卷地披阅《孙子兵法》。德皇威廉二世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以后,看到《孙子兵法》曾感叹说,如果在20年前读到这本书,就不会落到这样的地步。的确,我国春秋末期齐人孙武所著的《孙子》,可以说是我国兵书的代表作,《孙子》以其博大一精一深的思想赢得了举世推崇,在我国封建社会,确立了“兵经”的地位。孙武曾经以自己的兵书指导军事训练。孙武担当过吴王的军师。吴王首先考察他训练军队的实际才能,特意调集宫中180名柔弱娇艳的美一女 ,让孙武现场操练。孙武指挥笃定、调度有方,而且立斩了两名深受吴王一宠一 爱的不听号令的宫女,这群嬉嬉嚷嚷的美一女 ,很快被训练成部伍整齐、进退有序的队伍,孙武助吴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成为显赫一时的霸主。一般认为《孙子》是我国最早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部兵书,被奉为“百世兵家之师”。其实,在孙子以前,我国就有大量兵书出现。明代人叶子奇著《草木子》一书中说“黄帝为兵法始祖”,但是这一说至今尚无佐证。以实物和文献记载为据,殷商时代,每当遇有征伐、祭祀、巡狩等大事,巫、史都要替天子向上天和鬼神卜问凶吉,并把卜辞和占卜结果刻写在甲骨上。商周时代,出现了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金文”,其中也有许多关于军事与战争的内容。古书《尚书》中有许多篇章都有这方面的记载。由于战争的频繁,周朝已形成礼、乐、射、御的教育,为提高作战指挥艺术的兵书便应运而生,当时的《军志》、《军政》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兵书之一。相传周代姜尚所撰的兵书《太公六韬》,就是姜子牙总结商、周之际改朝换代几场大战役后的军事经验而编纂的。共十卷,现尚存六卷。即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相传周公旦所作《周礼》也有不少篇幅记述战争与军事的内容。本世纪30年代,一位名叫陆达节的学者,广泛搜集、辑录编著了《历代兵书目录》一书,共收录兵书卷。书中所开列的1000多部兵书,绝大部分已经失传。勿庸讳言,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由于战争频仍,也由于学术界百家争鸣,因而也是兵书成熟的时期,《孙子》无论从内容、从篇幅、从涉及到的军事实践等等各个方面,都超出前人和同时代者。自从《孙子》问世并在指导军事实践取得重大成果后,出现了专门讲授兵法和学子外出学习 兵法的风气。如战国时代卫国吴起弃文学武,专攻兵法,成为继孙武之后又一著名的军事家。他著的《吴子》一书是继《孙子》兵法后的又一部重要军事著作。孙武的后代孙膑所著《孙膑兵法》不仅继承了《孙子》的传统理论,而且还有创新和发展,是当时的一部很重要的兵书。《孙膑兵法》因早已失传,有人曾否认它的存在。1972年2月,考古工作者在山东银雀山一号汉墓发掘出了一批竹简,发现了包括迄今所见到的最早的《孙子兵法》和第一次问世的《孙膑兵法》竹简。宋代名士曾公亮奉旨搜集整理古代兵法及本朝计谋方略,用了五年时间编写成一部百科性兵书《武经略要》,后又将武经中的《孙子》、《吴子》等7部兵书集中刻印,名为《武经七书》。这本书集古代军事理论一精一华之大成,可以说是一部我国内容最丰富的兵书了。但是,在《孙子》、《吴子》之前,中国已有兵书,究竟哪一部是“第一部”?目前学术界很难说清楚。(蒋建平)
请选择打赏方式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打赏我国古代两部兵书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var sogou_ad_id=731547;
var sogou_ad_height=160;
var sogou_ad_width=690;发布时间:
已有人查看
【四书是哪四书】/中国古代两部兵书/骄傲不同【四书是哪四书】/中国古代两部兵书/骄傲不同【下载】中国古代有两部兵书中国古代两大兵书【下载】中国古代有两部兵书中国古代两大兵书名家钞校,宋元佳椠--西泠印社2011春拍古籍善《中国古代八大兵书》图文珍藏版(高清)中国古代十大兵书_互动百科《中国古代八大兵书》[高清][珍藏版][PDF] - 武诸葛亮兵书――中国古代八大兵法:评说与现代#我国古代的十大兵书#《孙子兵法》、《孙.@兵书_百度百科
[bīng shū]
是中国古代对论述兵法的著作的称谓,后成为军事著作的通称。现存最早的完整兵书是《》。
兵书基本解释
[book on the art of war] 讲述兵法的书。如《》、《》等。
中国古代对论述兵法的著作的称谓,后成为军事著作的通称。
兵书引证解释
1.古代军事著作的统称。如《孙子》、《吴子》、《》、《》、《》、《》等均属兵书。
《·艺文志》:“凡兵书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图四十三卷。” 唐
《》诗:“阵前,架上兵书签。” 清
《玉搔头·弄兵》:“,大 明 宗室
是也,分封 江 右,国号 宁 藩,喜读兵书,颇怀壮志。”
《》:“日覩兵书捷,时闻虏骑亡。”
⒊的简称。
《坚瓠十集·兵刑侍郎谑》:“
中,兵、刑二部僚佐会坐,时
为刑书。”
⒋指幕友,官署中管兵事的佐助人员。
清 《福惠全书·莅任·驭衙役》:“管驿兵书,大惊失色,遂跪禀曰:‘到任三日后,择吉遣牌视驿,此旧例也。’”[1]
兵书代表作品
军事著作按其文化传统,可以划分为西方学派与学派,伊斯兰文化和西方学派本词条不予讨论,远东学派以的军事著作为主,著作甚多,大都失传,最重要的是北宋神宗(1080年)颁布《》,作为官方课程,流传至今,包括《》、《吴子》、《》、《》、《》、《》、《唐太宗问对》七部著作。20世纪出土的先秦兵书《兵法》,亦有可读。其他的还有宋代的《》、《》、《》;明代的《》、《》、《》、《》、《》;清代的《》、《读史方舆纪要》、《》。宋朝以前兵书大都佚失,从史书判断,先秦、两汉三国、唐朝都有大量兵书问世。除了专门的兵书以外,还出现了许多论兵的文章,代表作是的《》、辛弃疾的《美芹十论》和《》等。
兵书在哲学、、天文学、气象学、文学、等方面,都有相当高的价值,对今日充满竞争的政治、外交、选才用人、角逐、为人处世等,都有着不容低估的指导意义。所以,当今世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日益喜爱和重视中国历代兵书。《》是军内外高级领导干部和高级教研人员案头的必备宝典,也是企业界人士临机决断的必备锦囊,更是广大军事爱好者增长知识的有益读物,它端庄高雅的装帧设计将为收藏家增添光彩。
为发掘中国兵学遗产,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后勤学院、等十多个单位的近百名专家,通力合作,编纂了这部囊括中国古代兵书全部经典著作的《》,其中很多篇章是选自孤本和手抄本,在世界首次刊行,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兵书武经七书
1 《》《》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在中国被奉为经典,后世的兵书大多受到它的影
响,对中国的发展影响非常深远。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此书对中国古代的军事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奉为兵家经典。它是中国古代军人必须研读的一本军事著作,许多著名的军事家都对此书注解。自公元600多年左右,《孙子》被翻译成许多不同语言,开始流传到世界各国。最初书版被带到日本,及后至,再至西方各国。
在《》的自序中曾写道:“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子所著深矣。
唐太宗李世民评论:&朕观诸兵书,无出&
2《吴子》主要总结了战国时期的实战经验,与《孙子》一起并称“”。非常受到历代军事家的重视。《吴子》一书虽仅五千字左右,但内容十分丰富,是继《孙子》以后又一部体系完备、思想精深、具有重大理论价值的兵学论著,在中国古代兵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后世将孙吴并称,宋代将《吴子》列入《》,无疑是公允。
3《子》《》一书,对于它的作者、成书年代以及性质归属历代都争议,一说《尉缭子》的作者是时的隐士,一说为时的大梁人尉缭。一般署名是尉缭子。最早著录于《》,此书仍有其时代局限,书中说:“古之善用兵者,……能杀其半,威加海内”,算是一种血腥的屠杀,。
4《》又称《》、《兵法》。相传是所写。据《·司马穰苴列传》记载,战国初期命令大臣追述古代的司马兵法,同时也把春秋末期时的将军司马穰苴的兵法附入其中。《》最早见于《·艺文志》.《》中主要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和军法,对于礼学研究非常重要,受到历代兵家和史学家的重视
5《》是一部集先秦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六韬》据传在7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
6《》又称《》此书侧重于从政治策略上阐明治国用兵的道理,不同于其他兵书。它是一部糅合了诸子各家的某些思想,专论战略的兵书。南宋称其:“论用兵机之妙、严明之决,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
7《唐太宗李靖问对》又称《》该书体裁是传统的问答式,全书共有98次问答。这种体裁结构虽松散,但论及之处颇为广泛,并常旁征博引,对前人军事思想大胆地评说扬弃。虽是问对,却是有问无对,盖本是一位娴于骑射、富有疆场战斗经验的马上君主,而又是满腹的军事家,他们之间的问对,往往能相互引发,启迪军事思维。譬如李靖对用兵“奇正”的独到见解,则是与唐太宗思维碰撞之中产生的。
该书的另一特点,是详举战例研究战争的方法,将抽象的军事理论具体化,如该书引用西晋讨伐凉州树机能使用八阵图、偏箱车的战例,得出“正兵古人所重”的结论;或先举理论,再依战例阐明,如对分合作战原则的阐述。该书开史论结合研究军事之先河,影响后世兵书一般都以详举战例为特点。
该书十分重视部队的军事教育与管理。强调将帅要深晓,“教得其道,则士为乐用;教不得法,虽,无益于事矣。”提出训练要由少及多、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还要根据部队的不同特点,区别对待。
兵书其他兵书
⒈《》最早见于《》,东汉以后就失传了。因此后人曾推测孙膑就是,认为《孙膑
兵法》就是《》。1972年,在山东同时出土竹简本的《孙膑兵法》和《》,才改变了学界的认识,但是仍然有人持不同意见。竹简本是汉初抄本,其中孙膑不以出现,所以学界普遍认为此书是由孙膑弟子纪录而成。现在分上下两编,共三十篇..
《》进一步发展了《孙子》和《吴子》的军事思想,是一部具有丰富的军事思想的著作。
,姓诩,春秋时人。常入采药修道。因隐居之 鬼谷,故自称。
鬼谷子为之鼻祖,与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另有孙膑与亦为其弟子之说〔见《》〕。
3《》,是中国明朝军事家所著的一部兵书,初撰于嘉靖39年(1560年),共18卷正文加一卷卷首,后戚继光晚年时又加以手校,修订为14卷。全书语言简明通俗,涵盖了兵员选拔、训练、武器、、律令、行营、兵法等多个方面,是戚继光一生征战的心得之作。
4《》该书宋朝称为《》,明朝称《心书》,还称为《新书》。旧题撰。学者普遍认为此书内容大多采自其它的兵书和史书,不是诸葛亮所写,但是其中的某些思想与诸葛亮的军事思想是一致的,因此认为是熟悉诸葛亮的军事思想的后人所伪托。
5《》该书从军事角度评论了战国以来著名军事家的成败得失,见解独特。原为二十八篇,已佚亡二篇,今存明穴砚斋抄本、《》本等。苏轼称:“其论历代所以兴废成败,皆出人意表,有补于世。”
6《》又称《风后握奇经》、《握机经》、《幄机经》。旧题经文为的大臣风后所写,周朝的加以引申,汉朝的注解。一般书后还附有佚名的《握奇经续图》和题为晋朝的马隆所述的《八阵图总述》。此书的真实作者和成书年代,难以详考,历来众说纷纭。书中开篇说:“经曰:,四为正,四为奇,为握奇。或总称之。”此为该书名称的由来。
兵书古今经典
兵书知名兵书
中国最早的“兵书”是西周时期的《军志》和《军政》。这两部书没有流传至今,只是在《左传》和在《十一家注孙子》中引用了某些段落和词句而已,但它必然是系统的军事理论著作了。与《》(作者:克劳塞维
茨,德国人)、《》(作者:宫本武藏,日本人)合称为世界三大兵书。《战争论》是在中和的较量中不断的总结拿破仑的作战方法和破解方法的一部兵书。但是其作者由于没有对书进行修改和校对便战死。又由于其是用哲理性的逻辑来写战争论。矛盾点多。不能自圆其说。在西方还是较为流传。作者也被称为“”。但是这个兵圣只擅长口头。。实战并不怎么样。  宫本武藏的《五轮书》其实原先并不是一部纯粹意义上的军事作品,五轮书分为土、水、火、风、空五卷。是以各种不同层面上叙述。和不同的视角上来看待问题。被引用在军事上。颇为有效。所以说。被认定为军事参考书籍。但是两者作为兵书来说远不及孙子兵法来的实际。孙子兵法无论在思想上还是精神上还是各个层面上已经把他和军事融会贯通。成为一部用之四海皆准的兵书。
春秋末年出现的《孙子兵法》是历代军事家所推崇学习,运用,并影响至今的兵书,它成为一些国家军人的必修课,的重要教材,《》共有十三篇,篇名分别是计篇,作战篇,,形篇,势篇,,军事篇,,,。,,。《》通篇闪烁着真理的思想光华,它的贡献不仅仅局限军事领域,而且在其他领域也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与孙子齐名的还有。《》中说:战国时孙吴之书遍天下。《》产生于公元前四百多年前。兵法中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反映在”内修之得,外治武备”的上;“以治为胜”的有素训练中;根据敌情审时度势的打击敌人策略内;看准战机,猛攻敌人薄弱环节里。总之,兵法对当时褚侯间的兼并战争产生了很大的指导作用,由于吴起是大政治家,大法家,因此他军事上的出众才华,却在政绩斐然的光环笼罩下,失去了原来的光彩,变得不为人知了。
中国著名的兵法中,有一部《司马穰苴兵法》,人们认为是所著。但据《史记》记载,生后约100多年,威王曾召集属下追辑古代的《》,并把司马穰苴的论述融汇其中,而成《司马兵法》155篇,传世五篇为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内容大致论述对战争究竟该持何种之态度;“礼,仁,信,义,勇,智”为治军思想之核心,作战指导之原则等。
兵书唐代兵书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是一部采用君主提问,臣将回答的形式辑成的兵书。该书对“”、“虚实”、“主客”、“攻守”、“形势”等方面有深刻的论述。“齐正”是《唐太宗》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中心问题,尤其是齐正的运用。
唐代道士所著《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对后世影响较大。它主张富国强兵,结合;强调地利之重要,对要委以重任的大将必须仔细鉴别,慎重对代。
兵书宋代兵书
宋代撰写的《守城录》是城邑防御的专著。该书提出的一些具体守城措施,今天虽然过
失了,但他积极防御的思想仍有借鉴作用。
《虎钤经》为宋代撰成。该书继承了《》的朴素和《太白阴经》的唯物,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大因素中以人为最重要,同时指出“”思想。
中国第一部性兵书是时,待制和公部,等编纂的《》该书完整地记述了北宋前朝的,从选将料兵,教育训练,通信侦察,火战水攻,山川河流,道路关隘,武器装备以及历代战例,用兵得失,阴阳占候等方面进行了分类叙述,图文并茂。
据本世纪三十年代兵书学者陆达节的《历代兵书目录》和《中国兵学现有书目》记载,中国历史上有两千多种兵书,流传至今的也有四、五百种。九十年代初,出版的刘申宁《中国古代兵书总目》收录前的兵书有4221种。
兵书研究争议
长期以来,史学界对“孙子”究竟指还是孙膑悬而未决。山东临沂考古发现了几百枚竹简,解开了这个谜:《》和《孙膑兵法》是各成系统的两部兵书。《》总结了战国中期极其以前的作战,并根据新的形势提出了若干有价值的观点和原则。对战争持慎重态度,强调军队建设讲德行,法制;作战时要有独立指导得能力,将帅间应和睦。除此之外,孙膑还论述了阵法,水战、攻坚战等,它们对孙武的思想都有所发挥。
《黄石公三略》是否撰写,争议较大,在此不仪。该书是一部从政治与军事关系上论述的兵书,它强调以“道”、“得”、“仁”、“义”、“礼”治国,从保民的目的出发。《黄石公》不像前头提到的兵书只注重将帅的作用,而是主张将卒并重。
兵书兵书战策
兵书先秦时期
兵书秦汉时期
兵书三国两晋南北朝
诸葛亮注阴符经 诸葛亮 蜀
兵法辑佚 诸葛亮 蜀
握奇经 马隆 晋
兵书隋唐五代
李筌注阴符经 李筌 唐
李筌注 李筌 唐
道德经论兵要义述
兵书宋辽金夏蒙元
何博士备论
论阻江为险须藉两淮疏 辛弃疾 宋
兵书明清时期
兵法心要 刘基 明
曾胡治兵语录
与“剿”作战要诀
的要诀 曾中生
与作战要点 曾中生
军事知识研究
追击要点  舒玉璋
连、排、班长须知
连指导员须知 红四方面军
湘军的战术及其对策 司令部
利德尔-哈特 英国
沙漠战争规律
军队的大脑
苏联 解放军出版社 1987年7月
战争年代与和平时期的海军
苏联 三联书店 内部发行
兵书孙子兵法
(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前5世纪初),亦称,字长卿,春秋时齐国(今山东惠民,一说)人。伟大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中国军事理论的奠基者。著有《》传世,此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孙武的叫,被周王封为国君(陈国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今河南)。公元前672年,陈国内部发生政变,陈太子被杀,的直系受到牵连,逃到齐国,投奔。
孙武所著《》,不但是中国最早的兵书,也不仅在军事理论方面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而且在方面也堪称民族智慧的结晶。《》的军事思想丰富而深邃,最早涉及战争全局问题,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战争胜负不取决于鬼神,而是由政治、经济、天时、地利、人事等多种因素所决定其中,尤其重视“民”对战争的态度,主张修明政治,予民拟利,用亩大而税轻的办法以争取民心。提出“先胜而后求战”,“”的战争指导思想。在中国和史上,首次概括出“”这一普遍的军事规律。注重全面分析敌我、、强弱、虚实、攻守、进退、奇正等矛盾双方,总结出“以正合,以奇胜”,“”、“因敌而制胜”等若干至今仍有研究价值的指导原则,具有和辩证法因素。
《》为中国古代军事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北宋时,《》列为《》之首,被誉为“兵学圣典”或“”。也成为中国古代军事谋略学的鼻祖,被后世誉为“兵圣”。不但影响了中国,而且被译为英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不仅运用于军事领域,还被推广运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在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兵书黄石公三略
夫主将之法,务揽英雄之心,赏禄有功,通志于众。故与众同好,靡不成;与众同恶,靡不倾。治国安家,得人也;,失人也。
含气之类,咸愿得其志。
《军谶》曰:“,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人之所助,强者怨之所攻。柔有所设,刚有所施;弱有所用,强用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端末未见,人莫能知;,与物推移;变动无常,因敌转化;不为事先,辄随。故能图制无疆,扶成天威,匡正八极,密定九夷。如此谋者,为。故曰:莫不,鲜能守微;若能守微,乃保其生。圣人存之,动应事机。舒之弥四海,卷之不盈怀;居之不以,守之不以城郭;藏之胸臆,而敌国服。《军谶》曰:“能柔能刚,其国弥光;能弱能强,其国弥彰;纯柔纯弱,其国必削;纯刚纯强,其国必亡。”
夫为国之道,恃贤与民。信贤如腹心,使民如四肢,则策无遗。所适如支体相随,骨节相救;,其巧无间。军国之要,察众心,施百务。危者安之,惧者欢之,叛者还之,怨者原之,诉者察之,卑者贵之,强者抑之,敌者残之,贪者丰之,欲者使之,畏者隐之,谋者近之,谗者覆之,毁者复之,反者废之,横者挫之,满者损之,归者招之,服者居之,降者脱之。获固守之,获阨塞之,获难屯之,获城割之,获地裂之,获财散之。敌动伺之,敌近备之,下之,敌佚去之,敌陵待之,敌暴绥之,敌悖义之,敌睦携之。顺举挫之,因势破之,放言过之,四网罗之。得而勿有,居而勿守,拔而勿久,立而勿取。为者则己,有者则士。焉知利之所在?彼为诸侯,己在天子,使城自保,令士自处。
世能,鲜能下下;祖祖为亲,下下为君。下下者,务耕桑,不夺其时;,不匮其财;罕,不使其劳;则国富而家娭,然后选士以之。夫所谓士者,英雄也。故曰:罗其英雄则敌国穷。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得其干,收其本,则政行而无怨。
夫用兵之要,在而重禄。礼崇,则智士至;禄重,则义士轻死。故禄贤不爱财,赏功不逾时则下力并而敌国削。夫,尊以爵,赡以财,则士自来;接以礼,励以义,则士死之。
夫将帅者,必与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敌乃可加。故兵有全胜,敌有全因。昔者良将之用兵,有馈箪醪者,使投诸河,与士卒同流而饮。夫一箪之醪,不能味一河之水,而三军之士思为致死者,以滋味之及己也。《军谶》曰:“军井未达,将不言渴;军幕未办,将不言倦;军灶未炊,将不言饥。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是谓将礼。与之安,与之危,故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以其恩素蓄,谋素合也。故蓄恩不倦,以万。
《军谶》曰:“将之所以为威者,号令也;战之所以全胜者,军政也;士之所以轻战者,用命也。”故将无还令,赏罚必信;如天如地,乃可御人;士卒用命,乃可越境。
夫统军持势者,将也;制胜破敌者,众也。故不可使保军,乖众不可使伐人。攻城则不拔,图邑则不废;二者无功,则士力疲弊。士力疲弊,则将孤众悖;以守则不固,以战则奔北。是谓老兵。兵老,则不行;将无威,则士卒;士卒轻刑,则军;军失伍,则士卒逃亡;士卒逃亡,则敌乘利;敌乘利,则军必丧。
《军谶》曰:“良将之统军也,恕己而治人,推惠,士力日新,战如风发,攻如河决。”故其众可望而,可下而不可胜。以身先人,故其兵为天下雄。
《军谶》曰:“军以赏为表,以罚为里。”赏罚明,则将威行;官人得,则士卒服;所,则敌国震。
《军谶》曰:“贤者所适,其前无敌。”故士可下而不可骄,将可乐而不可忧,谋可深而不可疑。士骄,则下不顺;将忧,则内外不相信;谋疑,则敌国奋。以此,攻伐则致乱。夫将者,国之命也。将能制胜,则国家安定。
《军谶》曰:“将能清,能净;能平,能整;能受谏,能听讼;能纳人,能采言;能知国俗,能图山川;能表险难,能制军权。”故曰,仁贤之智,圣明之虑,,廊庙之语,兴衰之事,将所宜闻。将者,能思士如渴,则策从焉。夫将,拒谏,则英雄散;策不从,则谋士叛;善恶同,则功臣倦;专己,则下归咎;自伐,则下少功;信谗,则众离心;贪财,则奸不禁;,则士卒淫。将有一,则众不服;有二,则军无式;有三,则下奔北;有四,则祸及国。
《军谶》曰:“将谋欲密,士众欲一,攻敌欲疾。”将谋密,则奸心闭;士众一,则军心结;攻敌疾,则备不及设。军有此三者,则计不夺。将谋泄,则军无势;外窥内,则祸不制;财入营,则众奸会。将有此三者,军必败。
无虑,则谋士去;将无勇,则吏士恐;将妄动,则军不重。将迁怒,则一军惧。《军谶》曰:“虑也,勇也,将之所重;动也,怒也,将之所用。”此四者,将之明讠戚也。
《军谶》曰:“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军谶》曰:“香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死夫。”故礼者,士之所归;赏者,士之所死。招其所归,示其所死,则求者至。故礼而后悔者士不止;赏而后悔者士不使。不倦,则士争死。
《军谶》曰:“兴师之国,务先隆恩;攻取之国,务先养民。”以寡胜众者,恩也。以弱胜强者民也。故良将之养士,不易于身;故能使三军如一心,则其胜可全。
《军谶》曰:“用兵之要,必先察敌情:视其仓库,度其粮食,卜其强弱,察其天地,伺其空隙。”故国无军旅之难而运粮者,虚也;民菜色者,穷也。千里,民有饥色;,。夫运粮百里,无一年之食;二百里,无二年之食;三百里,无三年之食,是国虚。国虚,则民贫;民贫,则上下不亲。敌攻其外,民盗其内,是谓必溃。
《军谶》曰:“上行虐,则下急刻;赋敛重数,刑罚无极,民相残贼;是谓亡国。”
《军谶》曰:“内贪外廉,诈誉取名;窃公为恩,令上下昏;饰躬正颜,以获高官;是谓。”
《军谶》曰:“群吏朋党,各进所亲;,;背公立私,同位相讪;是谓。”
《军谶》曰:“强宗聚奸,无位而尊,威无不震;相连,种德立恩,夺在位权;侵侮下民,国内,臣蔽不言;是谓乱根。”
《军谶》曰:“世世作奸,侵盗县官,进退求便,委曲弄文,以危其君;是谓国奸。”
《军谶》曰:“吏多民寡,尊卑相若,强弱相虏;莫适禁御,延及君子,国受其咎。”
《军谶》曰:“善善不进,不退;贤者隐蔽,不肖在位;国受其害。”
《军谶》曰:“枝叶强大,比周居势;卑贱陵贵,久而益大;上不忍废,国受其败。”
《军谶》曰:“佞臣在上,一军皆讼;引威自与,动违于众;无进无退,苟然取容;专任自己,举措伐功;诽谤,诬述庸庸;,皆与己同;稽留行事,命令不通;造作其政,;君用佞人,必受祸殃。”
《军谶》曰:“奸雄相称,障蔽主明;毁誉并兴,壅塞主聪;各阿所以,失忠。”
察异言,乃睹其萌;主聘儒贤,奸雄乃遁;主任旧齿,万事乃理;主聘岩穴,士乃得实;谋及负薪,功乃可述;不失人心,德乃洋溢。
夫三皇无言而化流四海,故天下无所归功。帝者,体地,有言有令,而天下太平;群臣让功,四海化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故使臣不待;有功,美而无害。王者,制人以道,降心服志,设矩备衰,四海会同,王职不废。虽有甲兵之备,而无斗战之患。君无疑,臣无疑于主,国定主安,臣以义退,亦能美而无害。霸者,制士以权,结士以信,使士以赏;信衰则士疏,赏亏则士不用命。
《军势》曰:“出军行师,将在;进退内御,则功难成。”
《军势》曰:“使智、使勇、使贪、使愚:智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邀趋其利,愚者不顾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此军之微权也。”
《军势》曰:“无使辩士敌美,为其惑众;无使仁者主财,为其多施而附于下。”
《军势》曰:“禁巫祝,不得为吏士卜问军之吉凶。”
《军势》曰:“使义士不以财。故义者,不为不仁者死;智者,不为暗主谋。”
主,不可以无德,无德则臣叛;不可以无威,无威则失权。臣,不可以无德,无德则无以事君;不可以无威,无威则国弱,威多则身蹶。
故圣王御世,观盛衰,度得失,而为之制;故诸侯二师,方伯三师,天子六师。世乱,则叛逆生;竭,则盟誓相诛伐。德同势敌,无以相倾,乃揽英雄之心,与众同好恶,然后加之以权变。故非计策,无以定疑;非,无以破奸息寇;非阴谋,无以成功。
圣人体天,贤者法地,智者师古。是故《》为衰世作:“”设礼赏,别奸雄,著成败;“中略”差德行,审权变;“下略”,察安危,贤之咎。故人主“上略”,则能任贤擒敌;深晓“中略”,则能御将统众;深晓“下略”,则能明盛衰之源,审治国之纪。
人臣深晓“中略”,则能全功保身。夫高鸟死,良;敌国灭,谋臣亡。亡者,其身也,谓夺其威,废其权也。封之于朝,极之位,以显其功;中州善国,以富其家;美色珍玩,以说其心。夫人众一合而不可卒离,威权一与而不可卒移。还师罢军,存亡之阶。故弱之以位,夺之以国,是谓霸者之略。故霸者之作,其论驳也。存社稷罗英雄者,“中略”之势也;故世主秘焉。
夫能扶天下之危者,则据天下之安;能除天下之忧者,则享天下之乐;能救天下之祸者,则获天下之福;故泽及于民,则贤人归之;泽及昆虫,则圣人归之。贤人所归,则其国强;圣人所归,则六合同。求贤以德,致圣以道。贤去,则国微;,则国乖。微者危之阶,乖者亡之征。
贤人之政,降人以体;圣人之政,。体降可以图始,心降可以保终。以礼,降心以乐。所谓乐者,非也;谓人乐其家,谓人乐其族,谓人乐其业,谓人乐其都邑,谓人乐其政令,谓人乐其道德。如此,君人者乃作乐以节之,使不失其和。故有德之君,以人;无德之君,以乐乐身。乐人者,久而长;乐身者,不久而亡。
释近谋远者,;释近者,佚而有终。佚政多忠臣,多怨民。故曰,务广地者荒,务者强,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残灭之政,累世受患;造作过制,虽成必败。
舍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乱之招,顺者治之要。
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德者人之所得,仁者人之所亲,义者人之所宜,礼者人之所体;不可无一焉。故,礼之制也;讨贼报仇,义之决也;,仁之发也;得己得人,德之路也;使人均平,不失其所,道之化也。
出君下臣,名曰命;施于竹帛,名曰令;奉而行之,名曰政。夫命失,则令不行;令不行,则政不正;政不正,则道不通;道不通,则邪臣胜;邪臣胜,则主威伤。
千里迎贤,其;致不肖,其路近。是以明王舍近而取远,故能全功尚人,而下尽力。
废一善,则众善衰。赏一恶,则众恶归。善者得其祐,恶者受其诛,则国安而众善至。
众疑,无定国;众惑,无治民。疑定惑还,国乃可安。
一令逆,则百令失;一恶施,则百恶结。故善施于,恶加于,则令行而无怨。使怨治怨,是谓逆天;使仇治仇,其祸不救。治民使平,致平以清,则民得其所,而天下宁。
犯上者尊,贪鄙者富,虽有圣王,不能致其治。犯上者诛,贪鄙者拘,则化行而众恶消。清白之士,不可以爵禄得;节义之士,不可以胁。故明君求贤,必观其所以而致焉。致清白之士,修其礼;致节义之士,修其道。而后士可致,而名可保。
夫圣人君子,明盛衰之源,通成败之端,审治乱之机,知去就之节。虽穷,不处亡国之位;虽贫,不食乱邦之禄。潜名抱道者,时至而动,则极之位;德合于己,则建之功。故其道高,而名扬于后世。
圣王之用兵,之也,将以讨乱也。夫以义诛不义,若决江河而溉爝火,临不测而挤欲堕,其克必矣。所以而不进者,重伤人物也。夫兵者,,恶之,,是天道也。夫人之在道,若鱼之在水;得水而生,失水而死。故君子者常畏惧而不敢失道。豪杰秉职,国威乃弱;杀生在豪杰,国势乃竭;豪杰低首,国乃可久。杀生在君,国乃可安;四民用灵,国乃;四民用足,国乃安乐。
贤臣内,则外;邪臣内,则贤臣毙。内外失宜,传世。
大臣疑主,众奸集聚;臣当君尊,上下乃昏,君当臣处,上下失序。
伤贤者,殃及三世;蔽贤者,身受其害;嫉贤者,其名不全。者,福流子孙,故君子急于进贤,而美名彰焉。
利一害百,民去城郭;利一害万,国乃思散。去一利百,人乃慕泽;去一利万,政乃不乱。
兵书人物介绍
公本为时人,后得道成仙,被道教纳入神谱。《史记.留侯世家》称其避秦世之乱,隐居下邳。其时因谋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与下邳桥上遇到。黄石公三试张良后,授与《太公兵法》,临别时有言:“十三年后,在济北山下,黄石公即我矣。”张良后来以黄石公所授兵书助 汉高祖夺得天下,并于十三年后,在谷城下找到了黄石,取而葆祠之.后世流传有《》和《黄石公》二书,盖为后人托名所作。
张良得“”,“天书”是黄石公所赠。这段故事在我县古邳流传最广,大人、小孩都会讲,可是要问起黄石公的姓名和身份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据传,是秦始皇父亲的重臣,姓魏名辙。始皇父亲庄襄公死后,轮到秦始皇坐朝当政,他独断专行,推行暴政,忠言逆耳,听不进忠臣元老的意见;魏辙便挂冠归隐,策马离开朝廷。秦始皇听说魏辙走了,想想一来自己还年轻,虽已登基,但立足未稳,身边需要人辅佐;二来魏辙是老臣,如若走了会让天下人笑话自己无容人之量。于是就带亲信人马追魏辙到脚下,用千方百计挽留,魏辙决心已定,一个劲不愿回去。后来,他就隐居在西北黄山北麓的洞中,因人们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就称他为黄石公。
黄石公虽然隐居,但内心一直忧国忧民,就把一生的知识与理想倾注在笔墨上。按现代人的说法,他既是文学家,也是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神学和天文地理知识也相当丰富。他著的书有《内记敌法》、《》三卷,《三奇法》一卷,《五垒图》一卷,《阴谋行军秘法》一卷,《黄石公记》三卷,《略注》三卷,《》三卷,《兵书》三卷,《阴谋乘斗魁刚行军秘》一卷,《神光辅星秘诀》、《兵法》一卷,《三监图》一卷,《兵法统要》三卷、《备气三元经》二卷,还有《地镜八宅法》、《素书》等作品。
书写好后,他就四处寻找合适人物,目的是委托重任,以实现他为国效力的意愿。
一日,在(圯,即桥)与相遇,便以拾鞋(即古书上说的纳履)方式试张良,看到张良能屈人所不能屈,忍人所不能忍,知道他胸怀开阔,将来必有一番抱负,绝非是人下之小人,遂以《素书》相赠。此书共一千三百三十六言,分原始正道、求人之志、、、、安礼六篇。书中语言明贵,字字精当,张良爱不释手,秉烛细读,大彻,心领神会,要不多天,便把一本《素书》从头到尾背得滚瓜烂熟。
后来,张良做了的谋士,佐高祖定天下、兴汉邦,大部分运用《素书》中的知识。久而久之,这段故事越传越神,《素书》也就被说成了“”。
兵书兵法辑佚
(181—234年),字,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南)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卫戍京师的长官)。见“不奉法度”者,即。他曾上书汉元帝,表达其“不待时而断奸臣之守,悬于都市,编书其罪”的决心,并痛斥“,,念私门之利,忘国家之政”的小人之举。他的这种人品和气质,对诸葛氏家族影响很大。诸葛亮的父亲是,字君贡,在东汉末做过丞。
原有文集廿五卷,多散佚,现有《集》。辑校的《诸葛亮集》中,汇有诸葛亮存世的一些军事著述。
军有:一曰轻,二曰慢,三曰盗,四曰欺,五曰背,六曰乱,七曰误,此治军之禁也。
若期会不到,闻鼓不行,乘宽自留,回避务止,初近而后远,唤名而不应,不具,兵器不备,此谓。有此者斩之。
受令不传,传之不审,以惑,不闻,旌旗不睹,此谓慢军。有此者斩之。
食不廪粮,军不部兵,赋赐不均,阿私所亲,取非其物,借货不还,夺人头首,以获功名,此谓。有此者斩之。
若变易姓名,衣服不鲜,金鼓不具,兵刃不利磨,器杖不坚,矢不着羽,弓弩无弦,主者吏士,法令不从,此谓欺军。有此者斩之。
闻鼓不行,叩金不止,按旗不伏,举旗不起,指麾不随,避前在后,纵发乱行,折兵弩之势,却退不斗,或左或右,扶伤举死,因托归还,此谓。有此者斩之。
出军行将,士卒争先,纷纷扰扰,军骑相连,道路,后不得前,呼唤喧哗,无所听闻,乱次,兵刃中伤,长将不理,上下纵横,此谓乱军。有此者斩之。
屯营所止,问其乡里,亲近相随,共食相保,呼召不得,越入他伍,干误次第,不可呵止,度营出入,不由门户,不自,奸邪所起,知者不告,罪同一等,合人饮食,阿私所受,大言惊语,疑惑吏士,此谓误军。有此者斩之。
山陵之战,不仰其高;水上之战,不逆其流,草上之战,不涉其深;平地之战,不逆其虚,此兵之利也。故战斗之利,唯气与形也。
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以败;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以胜。
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鱼失水则死,人失忠则凶。故良将守之,志立而名扬。
良将之为政也,使人择之,不自举;,不自度。故能者不可蔽,不能者不可
饰,妄誉者不能进也。
贵之而不骄,委之而不专,扶之而不隐,危之而不惧,故良将之动也,犹璧之不污。
不爱尺璧而爱寸阴者,时难遭而易失也。故良将之趋时也,衣不解带,足不蹑地,履遗不蹑。
言行不同,竖私枉公,外相连诬,内讪,有此不去,是谓。
枝叶强大,,各结朋党,竟进憸人,有此不去,是谓败征。
军已近敌,罗落明以先发,绝军前十里内,各案左右下道,亦十里之内。数里之外,五人为部,人持一白幡,登高外向,明隐蔽之处。军至,转寻高而前。第一见贼,转语后第二,第二诣主者,白之。凡候见贼以下,但举幡指;百人以上,便举幡大呼。主者遣往视察之。
凡军行营垒,先使腹心及向导前觇,各令候吏先行,定得营地,擘五军分数,立四表,然后移营。又先使候骑前行,持五色旗,见沟坑,,水涧揭黑,林薮揭青,野火揭赤,以鼓五数应之,仍须数相接。立旗鼓,令相闻见。
若渡水逾山,深邃林薮,精骁勇骑搜索数里无声,四周绝迹。高山树顶,令人远视,精兵四向要处防御。然后分兵前后,以为镇拓,乃令辎重老小,次步后马,切在整肃,防敌至,人马无声,不失行列。险地,亦以部曲鳞次,或须环回旋转,以后为前,以左为右,行则鱼贯,立则雁行。到前止处,游骑精锐,四向散列而立;各依本方下营,一人一步,随师多少,咸表十二辰,竖大旌,长二丈八尺,审子午卯酉地,勿令邪僻。以朱雀旗竖午地,白虎旗竖酉地,旗地,竖卯地,招摇旗竖中央。其樵采牧饮,不得表出外也。
督将以下,各自有幡。军发时,幡指天者胜。
敌以来进持,兵悉郄在连冲后。敌已附,鹿角里兵但得进踞,以刺之,不得起住,起住妨弩。
战时,皆取船上布幔、布衣渍水中,积聚之。贼有火炬、火箭,以之。违髡翦耳。
军列营,步骑士以下皆着。帐下及右阵各持。
军行,人将一斗干饭,不得持乌育及幔,余大车乘帐幔。什光耀目,往就与会矣。
连衡之陈,似狭而厚,为利陈。令骑不得与相离,护侧骑与相远。
闻五鼓音,举黄帛两半幅合旗,为三面陈。
闻鼓音,幢绛旗,大小船,不进者斩。闻金音,举青旗,船还。若贼近,徐还;远者,疾还。
凡战临陈,皆无欢哗,明听鼓音,谨视。麾前则前,麾后则后,麾左则左,麾右则右,不闻令而擅前后左右者斩。
两头进战,视麾所指,闻三金音,止;二金音,还。
始出营,竖,舒幡旗,鸣鼓角。至营,复结,止鼓角。者髡。
幢麾隆冲皆以立秋日祠。先时一日,主者,其主者。若出征有所克获,还亦祠。向敌祠,血于钟鼓。秋祠及有所克获,但祠,不血钟鼓。:某官使主者某,敢告冲钟钟幢麾。夫军武之器者,所以正不义,为民除害也。谨以立秋之日,洁牲、黍稷、旨酒而敬荐之。
常以己丑日祠牛马先。祝文曰:某月己丑,某甲敢告牛马先。马者,用兵之道;牛者,军农之用。谨洁牲、黍稷、旨酒,敬而荐之。
军行济河,主者沉白璧。文曰:某主使者某甲敢告于河,贱臣某甲作乱,天子使某率众济河,征讨丑类,故以璧沉,惟尔有神裁之。
兵书战争艺术概论
【名称】《》
【作者名】
【朝代(国家)】
【作者简介】
若米尼,A.-H.deAntoine-Henri de Jomini (),资产阶级军事理论家。生于瑞士帕耶讷。1798年起在瑞士军队服役,曾任陆军部长的和秘书长等职。1804年到法军供职,参加过指挥的多次远征;1805年曾把自己的新著《论大规模军事行动》面呈拿破仑一世,深得拿破仑一世赏识,任命他为上校参谋。后任M.元帅的军参谋长。1813年因与拿破仑一世的参谋长 L.-A.元帅矛盾激化而转投俄军,两度担任沙皇的待从武官。为的奠基人之一。()和时,参加过俄军作战计划的制定工作。1855年晋升步兵上将。同年离俄赴。后去法国,死于巴黎。
《》关于战争问题的主要观点为:对战争史的研究是原理的惟一理论基础;战争远非是一门精确的科学,而是一出令人恐怖、充满激情的戏剧,是一种艺术;战争的确有几条为数不多的必须遵循的共同原则;全部战争的钥锁在于集中主要兵力,攻击敌军一翼或一点;战略是进行战争的艺术,而大战术和战术则是进行交战和战斗的艺术;进攻优于防御,进攻是一种最积极的战斗类型,而防御则是为在适当时机转入进攻所采取的临时待机行动;克敌制胜的惟一方法,不是实施旨在威胁敌人交通线的机动,而是交战;为了打败敌人,必须采取坚决的战略,坚决把主动力投到决定点上,力求对敌翼侧采取迂回乌黑时,则应从正面进行闪电突击;当不可能从敌采取迂回乌黑时,则应从正面坚决突破,先将敌孤立分割成几部,然后予以各个击破;初战获胜后,应适时转入坚决连续的追击,以求全歼或彻底打垮敌人。
《战争艺术概论》一书问世迄今,虽已过一个多世纪,但仍有经久不衰的强大生命力和广泛而深过错的影响,重要原因之一在于该书以战争实践为基础,在不少问题上强调理论重要,实践更重要;学问不在,而在于精;抓信主要矛盾,集中主要兵力;正确认识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必然的关系;根据情况运用战争艺术原则;战争绝不是数学行动;反对绝对论,承认相对论;攻防可以互相转化;依据情况修正作战计划;精神力量能产生物质效应;对群众的意见既重视,又不依赖。凡此种种,无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作者的辩证法的思想。
.汉典[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古代十大兵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