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十年对峙的课题研究纲要纲要

起航学校个性化辅导教案提纲起航学校他山之石可以攻;方向;同时北洋军阀被基本推翻是这一时期政治近代化;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传播为思想近(现)代化提供了;二、五四比辛亥革命超越之处:;(1)彻底-比辛亥彻底,彻底反帝反封;(2)先进-主力量,领导,思想都比辛亥先进;(3)群众-动员的力量和阶层远比辛亥广泛基础;(4)形式-多种斗争形式,但以和平斗争为主;(5)性
起航学校个性化辅导教案提纲起航学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学海无涯扬帆起航
方向;同时北洋军阀被基本推翻是这一时期政治近代化的突出成绩。(2)经济转困难: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从显著发展到一战后萧条,经济近代化十分困难;(3)思想大突破:新文化运动是思想近代化的里程碑,空前彻底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传播为思想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内容。
二、五四比辛亥革命超越之处:
(1)彻底-比辛亥彻底,彻底反帝反封。
(2)先进-主力量,领导,思想都比辛亥先进。
(3)群众-动员的力量和阶层远比辛亥广泛基础。
(4)形式-多种斗争形式,但以和平斗争为主。
(5)性质-前者是资产阶级旧民主革命高潮,后者是无产阶级新民主开端,这是根本区别。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超越?主要是五四发生的时候,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新文化运动解放,十月革命鼓舞等条件下发生的,所以它才在主力,领导,精神,形式,基础等方面全方位超越了辛亥革命。
三、新旧民主革命的比较:
同:任务反帝反封;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异:领导:资产阶级VS无产阶级。
思想:民主平等进化论VS马列主义。
目标: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旧民主)VS人民民主共和国(新民主)
基础:新民主主义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前途:发展资本主义VS发展社会主义。
思考――促进旧民主革命向新民主革命转变的条件有哪些?
经济春天,阶级壮大,思想解放,政治探索,外部。
四、山东问题由来,激化,斗争和结局。
由来:19世纪德国强租胶州湾,并将山东划为自己范围,引发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一战中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青岛,并向袁世凯提出21条,事实上取得在山东特权。中国人民对此强烈反对。
激化和斗争:1919年分赃的巴黎和会上,中日同为战胜国,日本要求将其在一战中在亚太地区攫取利益合法化,包括列强承认其在山东特权。此举得到英法支持。中国代表提出收回山东特权,被和会拒绝,引发了中国人民的五四运动,最终中国代表拒绝在合约签字,山东问题搁置。
结局: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由于中国人民继续斗争,加之美国为打击日本在华势力,中国人民收回了日本在山东特权。但中国仍回到列强共同支配局面。
五、新三民主义和旧三民主义,中共民主革命纲领,三大政策的联系区别。
(1)和旧三民主义:
联系-新三民主义直接继承了旧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区别―新三民主义在民族主义中明确了反对帝国主义;在民权主义中强调民权的广泛;在民生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最大的发展在于明确了反帝的内容.最大不足是反封方面未真正发展.
(2)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
人民权力方面--缺乏彻底人民权力,八小时工作制;反封方面―缺乏彻底的土地纲领;前途方面指向资本主义而非社会主义.两者的区别体现了两大阶级阶级立场的原则区别,因此两党的分歧是原则性的,这也为分裂埋下根源.
(3)和三大政策:
只有和三大政策联系起来,新三民主义才具有其本意.只有联俄才是真正反帝,联共才民权广泛,扶助农工才保证革命的群众性.脱离了三大政策,国民党就会发生变质,后来国民党左右派的分歧就在于是否坚持三大政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学海无涯扬帆起航
六、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一生
(1)早年为维新奔波: 史实,曾经上书李鸿章要求维新,未果后转向革命.
(2)民主革命先行者:
史实,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动摇帝国主义在华秩序,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一次里程碑的巨变
(3)为维护共和斗争: 史实,为维护辛亥革命果实,反对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独裁,先后进行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运动等,基本都归于失败.
(4)晚年伟大转变: 接受中共和共产国际帮助,改组国民党, 提出新三民主义,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创建黄埔军校,促使国民革命运动发起,实现一次伟大转变.
七、国民革命比辛亥革命的超越和原因:
(1)范畴新-前者是旧民主革命,后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2)领导新-前者是资产阶级同盟会,后者是国共和做的统一战线;(3)纲领明-前者是旧三民主义,后者是联系三大政策,明确反帝的新三民主义;(4)武装-前者利用会党新军没有自己武装,后者建立自己革命武装;(5)群众基础广-前者没发动群众,后者实现了各个革命阶级的大联合,革命基础空前广泛;(5)结果-前者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后者基本推翻北洋军阀,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一些权利.
原因:主观-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尤其是无产阶级壮大;国共合作建立统一战线;十月革命和共产国际帮助;.
客观:北洋军阀,帝国主义勾结,加深政治黑暗.
八、中国是世界上封建社会最长的国度,是封建主义根深蒂固的国度,反封建主义的使命任重道远。在近代历史上,资产阶级先后发起了三起反封的斗争,即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前期新文化运动。联系相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8分)
(1)在反封建主义方面,戊戌变法中的维新思想与辛亥革命中的民主革命思想有哪些差异?同二者相比,前期新文化运动在反封方面有什么突出进步?
(2)这三者在反封建方面各自突出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3)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这三股思想潮流在反封建方面各有什么明显不足?
(1)差异:①从方式看:维新思想是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在维护孔子的名义下,批判封建的因循守旧思想;革命派直接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为思想武器,直接批判封建思想。②从内容上看:维新思想在政治上主张将封建制度改造建立君主立宪,而革命派主张推翻封建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在经济上革命派提出改革封建土地制度,而维新派则未触及;③从手段上看维新思想主张自上而下改良,革命派主张自上而下革命。
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新文化运动从思想文化上,彻底批判了封建思想的思想基础,宣传民主科学,其深度广度大大超过前两者。
(2)突出历史功绩:戊戌变法首次批判封建教条,促进中国人觉醒,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从政治体制上结束了封建政体。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动摇了封建主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地位,是一次空前思想解放,使人民受到一次民主科学的洗礼,为彻底反帝反封的五四准备了条件。
(3)不足:维新思想不敢和封建思想决裂,不敢触及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民主革命思想侧重从政治上推翻封建制度,对封建主义的思想文化基础缺乏批判;新文化运动虽然补了这一课,但又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也就不能指明革命的真正出路。
单元十一 国共十年对峙()
一、阶段特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学海无涯扬帆起航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学海无涯扬帆起航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学海无涯扬帆起航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各类资格考试、文学作品欣赏、应用写作文书、生活休闲娱乐、中学教育、中国近现代史教案_图文91等内容。 
 中国近代史 教案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中国近代史 教案教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政教部:王敏 导 言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总体把握教材结构; 明确本课...  高中中国近现代史下册教案全集 教学课题:第一章: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一节: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教学目的: 1、 要求学生掌握: 新旧军阀的对立, 宁汉合流, 北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案编 号: 1 专业、层次:2007、
本科 学时: 32 学时 教案年级: 09 麻醉 1 班,法医 1 班,康复 1 班,信管 1-2 班,07 ...  中国近现代史教案 22页 免费 写出真性情++张扬个性[1] 7页 免费如要投诉违规内容,请到百度文库投诉中心;如要提出功能问题或意见建议,请点击此处进行反馈。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47页 免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90页 1财富值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1) 95页 2财富值如要投诉违规内容,请到百度文库投诉中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复习资料)_成考_成人教育_教育专区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复习资料)_成考_成人教育_教育专区。课程基本...  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教案 隐藏&& 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六章第 ...(2) 图文结合教学法。历史漫画和图片,形式活泼,寓意深刻,诙谐幽默,巧妙地 将...  中国近现代史教案中国近现代史教案隐藏&& 中国近现代史教案 第一章 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了解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创立,北洋军阀的...  中国现代史教案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 中国现代史教案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今日推荐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及实施——以人教版必修1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中“红军长征”为例--《中学教学参考》2015年25期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及实施——以人教版必修1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中“红军长征”为例
【摘要】:随着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结合的逐步深入,研究性学习活动已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文章从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的选择、内容设计、成果的要求与评价、反思四方面出发,探究高中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及实施策略。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633.51【正文快照】:
在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中,研究性学习活动已成为国内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新课程教材编写形式多样化,目的就是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在高中历史学科新课程教学中提倡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秀芳;;[J];教学与管理;2008年31期
翁聪良;;[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张道权;;[J];教育导刊;2008年06期
游春艳;;[J];黑龙江史志;2008年14期
姜楠;;[J];才智;2008年18期
许慧娟;;[J];成功(教育);2011年05期
刘青;;[J];现代教育;2013年04期
史晓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年10期
张新伟;;[J];中学时代;2013年23期
汤鲤庭;;[J];高考(综合版);201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邢红阁;;[A];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12年中小学教师优秀案例作品展论文集[C];2012年
宁世明;;[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徐小明;;[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李秀凤;;[A];2013年3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冯艳玲;;[A];中国名校卷(广东卷)[C];2013年
姬智明;;[A];叶圣陶德育思想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艾彦;;[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年
杜婧超;;[A];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12年中小学教师优秀案例作品展论文集[C];2012年
赵颜颜;;[A];2013年3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胡阳新;;[A];2013年4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晴隆县民族中学
赵红艳 李捡;[N];贵州民族报;2013年
崔逾瑜 通讯员
李建彬;[N];湖北日报;2010年
重庆市忠县拔山中学
李毅;[N];学知报;2010年
本报见习记者 张婷婷;[N];三峡日报;2009年
苍溪县五龙中学 徐恒;[N];广元日报;2010年
四川省广元师范学校 何丽;[N];广元日报;2010年
江西省永丰中学
邓晓慧;[N];学知报;2011年
四川省自贡市第十四中学
王波;[N];学知报;2011年
湖北襄阳南漳二中
廖均;[N];学知报;2011年
安徽省阜南县第二中学
吴邦荣;[N];中国教育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邵明山;[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王欣;[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江友仙;[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杨远方;[D];宁波大学;2008年
朱琳;[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许泷杰;[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赵鹏;[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陈朝晖;[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李振霞;[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马珊;[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题库系统分析,
试题“.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哪两次历史性的转变?各是...”,相似的试题还有: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中部地区在中国民主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武昌起义、北伐主战场、解放战争的转折点均在这里,中部地区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示范区。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前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在谈到中部崛起时说:实现中部崛起要加快发展,但是要科学地发展,和谐地发展。材料二 1958年大炼钢铁时炼钢大军建立的土高炉群。材料三 在目前形势下,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1958年《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请回答:(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创造性地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对我们今天建设创新型国家有什么启示?(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年我国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社会发展有哪些不和谐的表现?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结局如何?&&& 解析:本题考查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上所进行的历史活动的掌握。这道题,基本上涵盖了本章必须掌握的知识要点,要根据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武力镇压共产党的背景并紧扣题干所要求的“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去分析解答。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请回答:近代中国历史上,农民阶级在西方列强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下,进行了哪些不屈不挠的斗争?(2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你认为辛亥革命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2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终于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①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找到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什么?(2分)②在抗战时期,中共始终坚持什么样的抗战路线?(2分)③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什么?(2分)相关推荐: |
你当前的位置: >>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优秀教学实录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 高中历史 & & & 人教2003课标版
•该设计围绕“对峙”这一主题,以“对峙的基本含义”“对峙的形成过程” “对峙的表现”为支点,建构主题鲜明的课题教学结构,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培养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知识与能力(1)结合中国土地革命时的形势,剖析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道路的正确性。(2)掌握红军长征的背景,理解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由此探究党的革命路线正确与否对革命的重要性。2.过程与方法(1)在师生对话中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探究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实质的理解。(2)通过一些历史材料、历史地图,为学生探究历史问题提供历史背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中国共产党走过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培养学生面对重大事件时,处变不惊的人生态度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2)让学生知道红军的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深刻认识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高中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探究欲望强烈,也具备了独立思考能力和初步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和高度,需要老师引导。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创设情境,融史于情。运用小组讨论、谈话等言语互动的方式,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重点:武装起义、土地革命、遵义会议难点:工农武装割据、遵义会议
5.1 一课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国共十年对峙
歌曲引入:播放《长征》主题歌《十送红军》,以及展示图片
提问:你知道这些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历史吗?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详细了解那一段段的历史。
活动2【讲授】国共十年对峙
一、国共十年对峙的基本含义
国共十年对峙,指的是代表不同政治势力的两个政权的对峙。在长达十年的对峙期间,双方均有一定数量的武装力量和实际控制区域,且在不断的武装斗争中,谁也消灭不了谁。后来,随着民族矛盾日益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实现了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的巨大转变。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以挽救国家民族危亡为己任的崇高精神,以及在革命实践中关于发现、解决主要矛盾的卓越能力。
二、国共对峙的局面的形成过程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则在逆境中奋起,决然以武装起义的枪声回答反动派的暴政,探索革命新的出路……
1、工农武装起义(创建人民军队):
问题1:列举1927年8月~9月中共为反抗国民党的屠杀而采取了哪些具体的行动?
南昌起义、八七会议、湘赣边秋收起义
问题2:总结这些行动的意义?
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创建了人民军队;八七会议给中共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 &&问题3:从进攻的地点看,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有何共同点,其结果怎样?
共同点:进攻城市;结果:失败(受挫)。
在这种情况下,中共党人吸取失败的教训,毅然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练习1.我党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斗争实践中,得到的最深刻教训是(&B&& )&& A.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 B.必须将斗争的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 C.必须建立人民革命军队&&&&&&&&&&&& D.必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2、右图为1997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参观南昌起义纪念馆时题词“军旗升起的地方”,他题词的依据是南昌起义( &C )
A.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
B.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C.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D.揭开了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序幕
3、下列属于八七会议内容的是( B )
①清算陈独秀右倾错误& ②确定开展土地革命方针& ③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 ④决定发动南昌起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4、以下两幅图反映了一个共同的历史教训是的( D )
&A.必须尽快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B.要以夺取大城市为中心任务
C.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D.必须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武装起义的失败使中共意识到学习苏联革命的经验,走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适合中国情。因而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后分析当时的形势,决定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湘赣边农村进军。他带领队伍到达了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扩大:
(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图片展示】井冈山会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情况。
【材料分析】阅读以下材料:
1930年江西永丰兴国土地调查情况
阶级成分&&&&&&&&&& 所占人口&&&&&&& 所占土地比
地主、富农&&&&&&&&&& 6%&&&&&&&&&&&&&&& 80%中农&&&&&&&&&&&&&&&& 20%&&&&&&&&&&&&&& 15%
贫农&&&&&&&&&&&&&&&& 60%&&&&&&&&&&&&&& 5%
雇农、手工业者&&&&&& 14%&&&&&& &&&&&&&&0%
回答问题:①表格内容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学生回答:地主拥有大量的土地,占人口多数的农民却无地或少地;开展土地革命,使农民获得土地)
②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怎样才能在农村立足?
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取得了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条件”    ——毛泽东
③中共为了立足在革命根据地采取了哪些措施?
A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
B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
练习5.原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同志曾为井冈山题词:“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说井冈山“历史红”的主要依据是(&&&&B )A.揭开了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序幕 B.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C.开始创建人民军队 &&&&&&&&&&&&&&& D.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
(2)“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小组合作探究】①毛泽东在什么情况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② 这一思想包括哪些基本内涵?应如何理解?(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相互讨论,派代表回答,老师点拨总结)
①背景:毛泽东鉴于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一再失败的教训;中国国情和革命的需要
②内容: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A武 装斗 争——军事保证
&&&& &B 土 地革 命——核心根本
&&&&& C根据地建设——经济保证
③作用:“工农武装割据 ”促成了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到 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几个省,革命武装力量达到十万人。
【图片展示】毛泽东书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问题探究】井冈星火,成燎原之势充分说明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正确。那么“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结合课本,老师适当进行提示)
全国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根据地②粉碎敌人四次“围剿”③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
练习6、“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论断的准确内涵是( A )
A.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夺取全国革命胜利&&&& B.建立抗日根据地,以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C.开辟解放区,以夺取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D.开展土地革命,发动广大农民参加革命
【图片展示】“毛主席万岁”的宣传画
问题探究:人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称毛泽东为毛主席的呢?
【叙述】1931年,中华苏维埃在江西瑞金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决定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制定了宪法大纲,定都瑞金,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大会主持人任弼时在会上第一次称呼毛泽东为“毛主席”。从此,人们开始称毛泽东为毛主席了。
3、建立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1931年冬)(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过渡】红色政权的成立和国民党的政权形成了对峙的局面,这令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十分不安,继1930年的三次围剿失败后,又于1932年5月和1933年9月分别发动了第四次和第五次围剿。前四次反围剿都取得了胜利,但在革命的危急关头,中共自身犯下了致命的错误……那么究竟是什么错误呢,它又导致了怎样的后果呢?
三、国共对峙的突出表现:“ 围剿”与反“围剿”
& 1、前四次反“围剿”:胜利
【图片展示】《1930年红军反“围剿”中活捉敌师长宣传画》《根据地人民庆祝反“围剿”胜利》
&2、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长征
根据教材概括当时中共中央犯下怎样的错误,导致了什么严重的后果?
“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共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原因:“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情境创设)如果请你当“重走长征路”旅游路线的导游,你会特别推荐哪个地方?为什么?
(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回答:遵义,围绕遵义会议展开,介绍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转折:遵义会议
(1)内容:①军事上,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②组织上,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2)意义: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问题探究:展示材料分析长征胜利的意义
材料1:“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美国作家)
& &材料2: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 ——毛泽东
▲胜利的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红军长征播下的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情景创设】长征是一次伟大的创举,在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它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等鲜活的画面,还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即长征精神。
合作探究:什么是长征精神?
图片资料: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
文字材料: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历了人类难以想像的艰难险阻。红军缺少粮食,弹药匮乏,吃的是草根,咽的是树皮,头上有飞机轰炸,前后有敌军的围追堵截,就是在这种困难情况下,红军打败了数十万国民党军,走出了雪山草地,翻越了高山峻岭,实现了三大主力大会师,踏上抗日救国道路。
长征精神: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精神;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精神;放眼全局、重点突破的精神等等
7、毛泽东著名的词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首《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此时,中央工农红军& ( D )
& A.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粉碎国民党的的第五次军事“围剿”
C.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D.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
【课堂小结】
1927年,国共两党由昔日的合作关系走向了对峙的道路,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中共党员和革命群众,中共则在逆境中奋起,决然以武装起义的枪声回答反动派的暴政,并在武装的斗争中找到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即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国民党反动派又对革命地进行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企图将红色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中共则相应采取了各种措施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此后,国民党又发动了第五次围剿,这时中共由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被迫实行长征,最终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国共十年对峙
歌曲引入:播放《长征》主题歌《十送红军》,以及展示图片
提问:你知道这些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历史吗?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详细了解那一段段的历史。
活动2【讲授】国共十年对峙
一、国共十年对峙的基本含义
国共十年对峙,指的是代表不同政治势力的两个政权的对峙。在长达十年的对峙期间,双方均有一定数量的武装力量和实际控制区域,且在不断的武装斗争中,谁也消灭不了谁。后来,随着民族矛盾日益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实现了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的巨大转变。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以挽救国家民族危亡为己任的崇高精神,以及在革命实践中关于发现、解决主要矛盾的卓越能力。
二、国共对峙的局面的形成过程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则在逆境中奋起,决然以武装起义的枪声回答反动派的暴政,探索革命新的出路……
1、工农武装起义(创建人民军队):
问题1:列举1927年8月~9月中共为反抗国民党的屠杀而采取了哪些具体的行动?
南昌起义、八七会议、湘赣边秋收起义
问题2:总结这些行动的意义?
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创建了人民军队;八七会议给中共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 &&问题3:从进攻的地点看,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有何共同点,其结果怎样?
共同点:进攻城市;结果:失败(受挫)。
在这种情况下,中共党人吸取失败的教训,毅然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练习1.我党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斗争实践中,得到的最深刻教训是(&B&& )&& A.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 B.必须将斗争的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 C.必须建立人民革命军队&&&&&&&&&&&& D.必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2、右图为1997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参观南昌起义纪念馆时题词“军旗升起的地方”,他题词的依据是南昌起义( &C )
A.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
B.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C.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D.揭开了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序幕
3、下列属于八七会议内容的是( B )
①清算陈独秀右倾错误& ②确定开展土地革命方针& ③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 ④决定发动南昌起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4、以下两幅图反映了一个共同的历史教训是的( D )
&A.必须尽快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B.要以夺取大城市为中心任务
C.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D.必须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武装起义的失败使中共意识到学习苏联革命的经验,走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适合中国情。因而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后分析当时的形势,决定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湘赣边农村进军。他带领队伍到达了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扩大:
(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图片展示】井冈山会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情况。
【材料分析】阅读以下材料:
1930年江西永丰兴国土地调查情况
阶级成分&&&&&&&&&& 所占人口&&&&&&& 所占土地比
地主、富农&&&&&&&&&& 6%&&&&&&&&&&&&&&& 80%中农&&&&&&&&&&&&&&&& 20%&&&&&&&&&&&&&& 15%
贫农&&&&&&&&&&&&&&&& 60%&&&&&&&&&&&&&& 5%
雇农、手工业者&&&&&& 14%&&&&&& &&&&&&&&0%
回答问题:①表格内容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学生回答:地主拥有大量的土地,占人口多数的农民却无地或少地;开展土地革命,使农民获得土地)
②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怎样才能在农村立足?
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取得了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条件”    ——毛泽东
③中共为了立足在革命根据地采取了哪些措施?
A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
B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
练习5.原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同志曾为井冈山题词:“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说井冈山“历史红”的主要依据是(&&&&B )A.揭开了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序幕 B.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C.开始创建人民军队 &&&&&&&&&&&&&&& D.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
(2)“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小组合作探究】①毛泽东在什么情况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② 这一思想包括哪些基本内涵?应如何理解?(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相互讨论,派代表回答,老师点拨总结)
①背景:毛泽东鉴于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一再失败的教训;中国国情和革命的需要
②内容: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A武 装斗 争——军事保证
&&&& &B 土 地革 命——核心根本
&&&&& C根据地建设——经济保证
③作用:“工农武装割据 ”促成了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到 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几个省,革命武装力量达到十万人。
【图片展示】毛泽东书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问题探究】井冈星火,成燎原之势充分说明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正确。那么“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结合课本,老师适当进行提示)
全国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根据地②粉碎敌人四次“围剿”③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
练习6、“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论断的准确内涵是( A )
A.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夺取全国革命胜利&&&& B.建立抗日根据地,以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C.开辟解放区,以夺取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D.开展土地革命,发动广大农民参加革命
【图片展示】“毛主席万岁”的宣传画
问题探究:人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称毛泽东为毛主席的呢?
【叙述】1931年,中华苏维埃在江西瑞金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决定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制定了宪法大纲,定都瑞金,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大会主持人任弼时在会上第一次称呼毛泽东为“毛主席”。从此,人们开始称毛泽东为毛主席了。
3、建立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1931年冬)(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过渡】红色政权的成立和国民党的政权形成了对峙的局面,这令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十分不安,继1930年的三次围剿失败后,又于1932年5月和1933年9月分别发动了第四次和第五次围剿。前四次反围剿都取得了胜利,但在革命的危急关头,中共自身犯下了致命的错误……那么究竟是什么错误呢,它又导致了怎样的后果呢?
三、国共对峙的突出表现:“ 围剿”与反“围剿”
& 1、前四次反“围剿”:胜利
【图片展示】《1930年红军反“围剿”中活捉敌师长宣传画》《根据地人民庆祝反“围剿”胜利》
&2、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长征
根据教材概括当时中共中央犯下怎样的错误,导致了什么严重的后果?
“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共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原因:“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情境创设)如果请你当“重走长征路”旅游路线的导游,你会特别推荐哪个地方?为什么?
(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回答:遵义,围绕遵义会议展开,介绍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转折:遵义会议
(1)内容:①军事上,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②组织上,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2)意义: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问题探究:展示材料分析长征胜利的意义
材料1:“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美国作家)
& &材料2: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 ——毛泽东
▲胜利的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红军长征播下的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情景创设】长征是一次伟大的创举,在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它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等鲜活的画面,还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即长征精神。
合作探究:什么是长征精神?
图片资料: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
文字材料: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历了人类难以想像的艰难险阻。红军缺少粮食,弹药匮乏,吃的是草根,咽的是树皮,头上有飞机轰炸,前后有敌军的围追堵截,就是在这种困难情况下,红军打败了数十万国民党军,走出了雪山草地,翻越了高山峻岭,实现了三大主力大会师,踏上抗日救国道路。
长征精神: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精神;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精神;放眼全局、重点突破的精神等等
7、毛泽东著名的词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首《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此时,中央工农红军& ( D )
& A.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粉碎国民党的的第五次军事“围剿”
C.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D.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
【课堂小结】
1927年,国共两党由昔日的合作关系走向了对峙的道路,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中共党员和革命群众,中共则在逆境中奋起,决然以武装起义的枪声回答反动派的暴政,并在武装的斗争中找到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即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国民党反动派又对革命地进行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企图将红色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中共则相应采取了各种措施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此后,国民党又发动了第五次围剿,这时中共由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被迫实行长征,最终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精品导学案
中小学教师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