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放婉约区别与婉约有什么区别

 婉约派与豪放婉约区别派词风比較 宋代是词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耸立着争雄对峙、相映生辉的两座奇峰;这就是以柳永、李清照为旗帜的婉约派和以苏轼、辛棄疾为代表的豪放婉约区别派。顾名思义婉约派和豪放婉约区别派显然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词风。那么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不同之处这里,我觉得应该注意历代评论家、作家概括豪放婉约区别派的开拓者和主要代表苏轼的词的创作特色时常用的一句话即“以诗为词”(见《后山诗话》等)。
评价苏轼的褒贬双方都众口一词可见此说是有道理的。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很赞同中国科学院编《中国文学史》的说法:“词的诗化,并不是取消词作为独立文学样式的体制和格律而是意味着词的题材的扩大,作家个性更鲜明嘚呈现和语言的革新”我想基于此还加上音律的突破一条,从题材、形式(包括音律、语言)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试对婉约派和豪放婉約区别派的不同词风作一粗浅的分析比较。
至于两派词人各自身世经历、才学性情等对其词风形成的影响限于篇幅,略去不谈 一、题材:“樽前”“花间”与“塞外”“江天” 题材的广阔和狭窄是豪放婉约区别派与婉约派最显著的区别。 纵观从婉约派的开山鼻祖温庭筠箌后来的吴文英、王沂孙这三百余年间所谓“以婉约清丽为宗”的词人作品数量浩繁而题材狭窄,绝大部分是写伤离送别、男女恋情、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
虽其间柳永、李清照等有所开拓,但毕竟难脱桎梏 而豪放婉约区别派则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藩篱。苏轼以一个革新者的勇气把词从“娱宾遣兴”的工具改造发展为独立的抒情艺术;把词从“樽前”“花间”推向较为广阔的社会人生。“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载熙《艺概》),山川景物、记游咏物、农舍风光以及吊古感旧、说理抒怀等都大量写入词中
如《念奴娇》(“大江东去”)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最能体现这一特色的不朽名作到南宋辛弃疾,又有了新的发展茬此不赘言。 婉约派那么多词人那么多词集,词作总数达数千首之巨但即使是统统加起来,就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以及题材范围而訁恐怕还远不及苏轼一个人的三百多首词之广阔! 二、形式:削足适履与革新突破 在词的形式上,婉约派与豪放婉约区别派也走着两条鈈同的路子
婉约派词人一般都更注重词的形式。视音律上的规则(如“五音”、“六律”)为法度视语言上的清规戒律(如“珠圆玉潤”、“无一字无来处”等)为法宝。如前所述本来他们的作品内容就陈旧贫乏,题材狭窄单调便更是醉心于谐音合律,刻意于雕章鑿句以华丽的形式掩盖其空虚的内容。
甚至宁愿削足适履也不肯越雷池一步。就拿婉约派中成就最著的李清照来说吧明明面对着国破家亡、穷愁潦倒的严酷现实,却抱定“词别是一家”的艺术偏见生怕在词作中流露出一丝半点。尽是“凄凄惨惨戚戚”虽催人泪下,但缺乏一种激人奋起的力量这样就大大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意义。
而她同期的诗作(如“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等)却由于豪放婉約区别雄健而为人所称道。 就是这样内容限定了形式,形式又反过来框住了内容婉约派词人们牢牢捆住了自己的手脚。在这一点上鉯周邦彦、贺铸为代表的“格律词派”更是登峰造极。 而豪放婉约区别派则不是为形式所羁而是充分调动形式为表现内容服务。
最突出嘚是苏轼为了反映广阔的生活面,苏轼打破了“词必协律”的陈套使词从音乐的奴隶的地位解放出来。但苏轼并不是完全不顾或不懂喑律而是由于他“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见《复斋漫录》引晁补之语)又“豪放婉约区别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见《历玳诗余》引陆游语)。
苏轼充分发挥词这种独特语言文学样式的长处利用长短句的错落形式,造成节奏的舒卷变化用词造句也力求铿鏘响亮;从而达到了形式与内容与情感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陆游是南宋杰出的诗人精通音律,诗词俱佳他曾“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见《历代诗余》引)足以证明苏轼的成功。
语言上苏东坡也打破了婉约派的清规戒律,多方面吸收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诗句入词偶尔也运用口语,只要是能恰当的表达他的思想感情任何词语他都敢用,从而形成了一种体现东坡個性的清新朴素、明快畅达的语言风格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水调歌头》)“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蝶恋花》)等等都明白如话,自然清新生动准确。 可以说正是因了苏轼的大胆革新,才使词脱离了音乐的羽翼而成为一种獨立的文学样式 三、表现手法:“回环吞吐”与“冲口而出” 谈到这一点,不妨引一段故事: 秦少游自会稽入京------(东坡)又问别作何词秦举“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坡云:“十三字只说得一个人骑马楼前过。
”秦问先生近著坡云:“亦有一词,说楼上事”乃举“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晁无咎在座云:“三句说尽张建树封燕子楼一段事奇哉!”(据《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引)这个故事很能说明苏轼与秦观,亦可推及豪放婉约区别婉约两派在创作上的不同特色 婉约派写景则铺叙细腻,曲尽其形且辞藻華美,抒情则委婉含蓄;而豪放婉约区别派写景则大笔勾勒朴实明快,不用辞藻抒情则直写胸臆。
此可比较李清照《声声慢》与苏轼《念奴娇》便知 如果说在词的题材内容的广阔上豪放婉约区别派大大超出了婉约派,那么在艺术上应该说两派各有长短。具体说来婉约派在形象的描绘刻画方面确有独到之处,尤其是白描手法的运用能够达到“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这在丰富词的艺术表现方法上,不能不说是一大贡献
在抒情的委婉含蓄上亦有成功之处,能造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显得典雅工丽,然失之缠绵悱恻无昂扬之气。 而豪放婉约区别派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结构上跳跃动荡,纵横潇洒造成一种开阔、健朗的艺術境界,格调显得清超豪迈固然为婉约派所不及,但在具体形象以及人物心理状态的细致描写和刻画上似稍逊于婉约派
最后,引用俞攵豹《吹剑录》的一段记载: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耆卿”对曰:“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子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这段话可以说是对于婉约派与豪放婉约区别派不同词風的形象概括和生动说明。
全部
豪放婉约区别派和婉约派哪个时間早貌似没告诉我哪个更早一些... 豪放婉约区别派和婉约派哪个时间早
貌似没告诉我哪个更早一些

豪放婉约区别派创始人苏轼,代表人;辛弃疾

婉约派代表人创始人:李清照

李清照为两宋女词人,苏轼为北宋前期诗人,

故:豪放婉约区别派先婉约派他立

词兴起于晚唐发展于五代(907—960,繁榮于北宋(960—1127)派生于南宋(1127—1279)。这样分期当然是极为简略粗疏的只是为了便于说明问题,不能不在历史的大墙上暂时插几个钩子以便挂上一些史实,看清它的上下左右的关系免得抽象设想,不易捉摸甚至弄得时代错误,史实乖舛

从词的兴起到北宋末年,大約在二个世纪之中词作为一种民间爱好,文人竞写的文学作品已经达到它的黄金时代。也可以说全部词中较好的那一半,产生在这┅时期以后,即在南宋时期尽管派别滋生,作者增加但就总的质量而论,已不如南宋以前的作品那些作品及其作者,都是沿着自晚唐以来的一个传统而写作的这个传统简单明了,即是后世所谓的“小调”小调是民间里巷所唱的歌曲:其内容也颇为单纯,大都以囿关男女相爱或咏赞当地风景习俗为主题这本来是《三百篇》以来几千年的老传统、旧题材,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汉魏乐府,則表现得更为突出宋词与乐府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宋人的词集有时就称为“乐府”如《东山寓声乐府》、《东坡乐府》、《松隐乐府》、《诚斋乐府》等。晏几道自称其词集为《补亡》他自己解释道:“《补亡》一卷,补“乐府”之亡也”意思是说,他的词正是浨代的“乐府”

但是从五代到北宋这一词的黄金时代中,虽然名家辈出作品如云蒸霞蔚,却从来没有人把他们分派别定名号,贴签條五代的作品,至少来自四个不同的区域:西蜀、荆楚、南唐、敦煌但后来,也许为了讨论方便提出了“花间派”这个名称,即用覀蜀赵崇祚编的《花间集》的名称来定派别这当然是不正确的,因为此集所选的温庭筠与韦庄的作品就大不相同他们二人中的任何一囚与波斯血统的李珣的一些作品又很不相同。但在北宋文人看来《花间集》是当时这一文学新体裁的总集与范本,是填词家的标准与正宗一般称赞某人的词不离“花间”,为“本色”词这是很高的评价①。陈振孙称赞晏几道的词“在诸名胜中独可追逼《花间》。高處或过之”由此可见,南宋的鉴赏家、收藏家或目录学家以《花间》一集为词的正宗词家以能上逮“花间”为正则。“花间”作风成為衡量北宋词人作品的尺度凡不及“花间”者殆不免“自郐以下”之讥。事实上如何呢我们看北宋几个大家,如欧阳修、范仲淹、晏氏父子、张先、贺铸、秦观、赵令畤、周邦彦其词作莫不如此柳永和他们稍稍不同,但他所不同者无非是写他个人羁旅离恨之感而其所感者仍不脱闺友情妇。对于这些作品当时北宋南宋的词论家或批评家,谁也没有为它们分派别只是寻章摘句,说说个人对某词某联嘚爱好欣赏而已

北宋大词人的作风大都相象,这不稀奇因为他们都是从《花间》一脉相承传下来的。他们的作品相互之间可以“乱楮葉”(楮chǔ,语出《韩非子·喻老》篇比喻模仿逼真),又可以和《花间》的作品乱楮叶甚至可以和南唐的作品乱楮叶,因为南唐作家所处的生活环境、文化水平、情调趣味基本上和北宋作家相似而所咏的题材又大致相类,封建文人的感情又相差不远其表现方式也自鈈免相同,明显的例子是冯延巳《阳春集》中的十四首《鹊踏枝》(即《蝶恋花》)其中有回首②见于欧阳修《六一词》,改名《蝶恋婲》③如除去这四首则冯作只有十首了。又如用《六一词》为核对的底本则问题更多,集中“旧刻”《蝶峦花》二十二首今汲古阁夲只剩十七首。毛晋在《蝶恋花》调名下注云:

旧刻二十二首考“遥夜亭皋闲信步”是李中主作,“六曲阑干偎碧树”又“帘幕风轻雙语燕”俱见《珠玉词》。“独倚危楼风细细”又“帘下清歌帘外晏”俱见《乐章集》。今俱删去

这里毛晋指名删去的五首,尚有两艏未点名另外,毛晋明知一词见于两本但似乎不敢断定是谁作,他就录存原词同时注明亦见他人集子中。这种情形有四首:“庭院罙深几许;一首毛氏注云:“一见《阳春录》。易安李氏称是《六一词》”说明他之所以认为这是欧阳修的作品,也有根据梨叶初紅蝉韵歇”一首,题下注云:“一刻同叔(晏殊)一刻子瞻(苏轼)。”“谁道闲情抛弃久”一首注云:“亦载《阳春录》。”“几ㄖ行云何处去”一首题下注云:“亦载《阳春录》。”

其他北宋人词同一首见于两三人的集子中者还有许多,这里不必详记我举这些例子,并不是要考证这些词的作者以便研究某人的作品价值。而是为了说明一个历史现象:自唐五代到北宋词的风格很相象,各人嘚作品相象到可以互“乱楮叶”一个人的词掉在别人的集子里,简直不能分辨出来所以也无法为他们分派别。实际上北宋人自己从来沒有意识到他的作品是属于哪一派如果有人把他们分成派别,贴上签条他们肯定会不高兴的。笼统说来北宋各家,凡是填得好词的嘟源于“花间”你说他们全部是“花间派”,倒没有什么不可但也不必多此一举,因为这是当时知识分子人人皆知视为当然之事,伱要特别指出北宋某人作品近于“花间”倒象说海水是咸的一样。所以我们如果说五代北宋没有词派,比硬指当时某人属于某派更苻合历史事实。

于是有人提出不同意见了他们说:“明明北宋有“豪放婉约区别派”、“婉约派”,苏东坡不是“豪放婉约区别派”吗几乎每一本文学史、词论,不都是这样说的吗问题的要点是:他们这样说,有何根据回答应该是他们的作品。那末第一个问题是,东坡有哪些“豪放婉约区别”词于是翻开每一本文学史或词论,照例举出了“大江东去”、“老夫聊发少年狂”、“明月几时有”等幾首这些词怎么能称为“豪放婉约区别”?“豪放婉约区别”作品的例子在东坡以前有李白,在东坡以后有辛弃疾把这两个诗人的莋品来比较东坡这几首经常为人引证的作品,便可看出东坡的这几首作品只能说是旷达连慷慨都谈不到,何况“豪放婉约区别”“豪放婉约区别”之说不知起于何时。陈登不理许汜许汜说他“湖海之士,‘豪气’未除”显然说陈登傲慢,并非褒词“放”字则似乎起于魏晋间“放浪形骸之外”一语,结合“豪”与“放”为一词而成为豪放婉约区别大概起于唐朝,《唐书》称李邕为“豪放婉约区别鈈能治细行”则是指其品行陆游为别人说东坡词“不能歌”辨护:“公非不能歌,但豪放婉约区别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也是说东坡為人性格“豪放婉约区别”,不是说他的词属于豪放婉约区别一派因为北宋的词人根本没有形成什么派,也没有区别他们的作品为“婉約”、“豪放婉约区别”两派当然,苏东坡有些长调比起早期的欧、张、二晏来,题材的选择和表达的方式都有点不同但这只能说蘇东坡这位多产的诗人,除了写三百多首和“花间”词人同样的作品外又写了少许和别的词人不同的作品。我们可以说在北宋词的宝庫中,苏东坡贡献了一些与众不同的作品他的功绩是对词有所增加,而不是改变什么词坛风气

除了增加一些不同内容的词以外,苏东坡并没有象胡寅说的“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这完全是信口开河。《东坡乐府》三百四十多首词中专写女性美的(即所谓“绮罗香泽”)不下五十多首,而集中最多的是送别朋友应酬官场的近百首小令,几乎每一首都要称赞歌女舞伎(“佳人”)因为当时宴会照例有謌舞侑酒,有时出来歌舞的是主人的家伎(如《红楼梦》中唱戏的十二个女孩子)所以在东坡全部词作中,不洗“绮罗香泽”之词超过┅半以上其他咏物(尤其是咏花)也有三十多首,脑中如无对“佳人”的形象思维是写不出来的甚至连读书作画,也少不得要有“红袖添香”说苏东坡这样一个风流才子,竟能在词中“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将谁欺,欺天乎

再以东坡毕生遭遇而论,他被环境所造成嘚性格才情也只能是旷达而不是豪放婉约区别。东坡对于他所际遇的经验可以使他悲愤,使他哀怨使他旷达,使他慷慨独不能使怹“豪放婉约区别”。说东坡《念奴娇》“大江东去”这类吊古词是“豪放婉约区别”词是根本错误的。东坡曾在被拘留中把陶渊明诗铨部和作又亲手写了陶的诗文全集。陶诗本身炉火纯青读陶而至于和陶,岂能不受其影响能下这样功夫的人,早已收敛了“豪放婉約区别”之气如果一个人的诗词中有豪放婉约区别之气,他必有生活经验中可以骄傲的得意之笔才发为豪放婉约区别之气④,李白是┅个豪放婉约区别诗人但他流夜郎回来以后,恐怕写不出“豪放婉约区别”诗来了何况东坡的遭遇比李白要坏得多!

至于“婉约”一語则最早见于《国语·吴语》:“故婉约其词,以从逸王之志。”意谓卑顺其辞。古代女子以卑顺为德,故借为女子教育之一种方式。《玉囼新咏》序说:“阅诗敦礼岂东邻之自媒;婉约风流,异西施之被教”《花间集》卷七孙光宪《浣溪沙》:“半踏长裙宛约行,晚帘疏处见分明此时堪恨昧平生。”又卷九毛熙震《浣溪沙》“佯不觑人空婉约笑和娇语太猖狂。忍教牵恨暗形相”同上《临江仙》:“纤腰婉约步金莲。”

从上面所举例子可以看出这个词在不同时代有不同含义,但近人用为与“豪放婉约区别”对立的状词似乎专指所谓“绮罗香译”、旖旎风光的含蓄的有节制的表情。一旦被用在与“豪放婉约区别”词对比的地位婉约词就被视作保守的、不进步的、墨守成规的。有时甚至于说婉约词专写男欢女爱离愁别恨的荒淫生活,甚至于说他们的思想是空虚的苍白的等等。很显然这种机械的划分法并不符合北宋词坛的实际,很难自圆其说因此,有时也不能严格遵守这两派的门户界限也不免有豪放婉约区别派向婉约派乞灵的时候。例如说:

苏轼写传统的爱情题材也以婉约见长。但婉约派词人(按苏轼时尚无此名号)大抵着力于抒情的真挚和细腻他嘚词在真挚和细腻之中格外显得凝重和淳厚,如《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艹。墙里秋

个人认为陈子昂的那首有点象词所以按觉应该是豪放婉约区别派应该在前面。还有就是李白也写过不少词比如清平调系列。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对比八声甘州和江城子密州出猎... 對比八声甘州和江城子 密州出猎

浅谈豪放婉约区别词与婉约词的区别 词大略可分婉约与豪放婉约区别然而这两大派别如何形成,各自有什么特点讨论一下也很有必要。我很孤陋不知当代学界对此有没有专题的研究,我只根据我的理解“自定方圆”讲错了请大家包涵並批评。   一、词的形成及豪放婉约区别与婉约的分流  中国的诗最初都是歌。《尚书尧典》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足以说明诗和歌的关系《诗经》都是用来演唱的,汉有乐府唐有教坊。总之诗与歌,密不可分  词从什么时候形成?有人说远在梁朝就有了但不可确证。应该是起源于唐正确唐教坊的乐师感到过于规整的五言七言嘚诗句难以尽情表达情感,于是就在原诗的基础上予以增减字数,就形成了最初的长短句我见过一首据说是唐人改编的王维的《阳关彡叠》:  渭城朝雨,一霎浥轻尘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千缕柳色新更洒遍客舍青青,千缕柳色新休烦恼,劝君更进一杯酒人生会少,自古富贵功名有定分莫遣容仪瘦损。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旧游如梦,眼前无故人只恐怕西出陽关,眼前无故人......  如果此词确是唐教坊乐师改编那么就可以推断,词就是这样产生的不必拘泥于词来源于民间的陈说。  1899年敦煌石室发现了一大批唐代珍宝,其中就有著名的《敦煌曲子词》其年代作者皆不可确考,手法也还有些稚嫩大多是民间的莋品。可见唐时,词这种文学形式在民间已经很流行了  真正有年代可考并可信的,是唐代的张志和《渔歌子》韦应物《调笑令》,白居易《忆江南》《长相思》刘禹锡《忆江南》《潇湘神》等。这些都是非常优美的真正的小词(传说为李白所作的《菩萨蛮》《忆秦娥》,不予采信)  词的成熟,是晚唐五代时的事五代人编了两本词集:一本是《尊前集》,我没见过原书,没有发言权从畧。一本是《花间集》这是五代后蜀赵崇祚所编。其作者以蜀人为主(18个作者有14个与蜀有关)词有500余首,主要是供士夶夫宴会间演唱的故名《花间集》。不管内容如何单看艺术水平,已经是相当高的了  和《花间集》同时的南唐,也涌现了一批優秀的词作家最著名的是李煜和冯延巳。他们不仅可以和《花间集》抗衡甚至到李煜北掳以后,成就远远超过了《花间》直到现在,仍令我们觉得高不可及  这个现象非常有趣。可以说婉约与豪放婉约区别在这时已经出现分流的端倪。〈花间〉诸人除偶有山川羈旅之作外皆流连光景,词风柔婉为词奠定了婉约的基调。南唐以李煜为代表国破前亦多靡靡之音,国破后则杂家国之恨、身世之感渐有金石之音。注意我以上所用的三个概念(家国之恨、身世之感、金石之音)这其实就是豪放婉约区别派的基本特征。可以说李煜北掳后的一些作品,已开豪放婉约区别派之先河王国维注意到了这一点,他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為士大夫之词”我说,李煜的某些词已的确让我们听到了豪放婉约区别的声音。如〈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浪淘沙〉“往事呮堪哀”,等等  进入北宋后,柔婉之词风占主流晏、欧、秦、柳诸人,可作为婉约一派的代表而大文豪带有大英雄气的苏轼,洎然不甘受此柔靡之风约束他不仅拓宽了词的领域,扩展了词的体裁也改变了词的风格。于是他就成为北宋乃至后来豪放婉约区别詞派的杰出的代表。  到了南宋由于国破家亡的社会背景,许多词人以笔为刀枪、以词为号角尽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以辛弃疾為代表的辛派词人把豪放婉约区别词风推到了极致当然,也有一大批词人仍在走婉约的老路如范成大、吴文英、史达祖、姜白石等等。  人们很早就注意到豪放婉约区别词与婉约词中间存在着差异苏轼有件轶事颇能说明这个问题:有一次他问一个幕僚:“我词何如柳七?”答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東去’”。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故事说明人们很早就意识到豪放婉约区别词和婉约词味道大不相同。  最早对豪放婉约区别与婉约的问題提出思考的是李清照她在〈论词〉一文中简述了词的发展史,批评了苏轼等人的词“皆句读不葺之诗耳”第一次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观点。但是她只对平仄、四声做作了强调。至于究竟怎样才“别是一家”她没有说得很分明。  到了元初宋的遗民张炎写了┅篇〈词源〉,他说:“辛稼轩、刘改之作豪气词非雅词也。”这个“豪气词”已和“豪放婉约区别词”的含义差不多了。  第一佽明确提出豪放婉约区别与婉约概念的是一个叫做张世文的人(此人我不甚了了)他说:“词体大略有二:一婉约一豪放婉约区别,盖詞情蕴藉气象恢弘之谓耳”他不仅提出概念,也给它们分别下了定义:婉约词情蕴藉;豪放婉约区别,气象恢弘这个定义下的还是仳较准确的。  二、豪放婉约区别词与婉约词之区别  那么豪放婉约区别词与婉约词区别在何处呢?下面我就真的来个“自定方圓”了。  1、两派词人个性不同关注的对象也不同  豪放婉约区别派词人大多是有着一种英雄情结的人。他们渴望建功立业有所作为,有着比较远大的抱负他们也往往是一些情绪化的人,当理想和现实出现落差就容易愤激。他们多关注国家大事关心民众疾苦,敢于抨击时政如韩愈言:“燕赵多感慨悲歌之士”,他们大多是这样的一些敢怒敢恨的怒目金刚  还是举例以说明之吧:第一个豪放婉约区别大家苏轼,是一个自小就“奋厉有当世之志”的人仁宗帝读他和其弟的策论,高兴地说“为儿孙得两宰相”他对治国,治吏用兵等,都有一整套的见解若真能得用,未必不为贤宰相象这样的一个慷慨激昂的人物,你让他去拿腔捏调去唱“杨柳岸晓风殘月”他怎么会甘心?还有辛弃疾这个孔文孔武的英雄,其文有其词作证,勿庸赘言其武,亦冠绝一世:二十起兵只身擒贼,率众归国镇抚百姓......真可谓辅弼之臣也。这样的人登高北望,必作收复之想发而为词,必作金铁之鸣!  婉约派词人则多性格冲淡岼和他们大多安于现状,对政治不很敏感用一句人们常说的话就是,这类词人往往“风云气少儿女情多”。风花雪月儿女情长,昰他们笔下经常性的题材  也来举几个例子:晏殊,贵为宰相其为词虽“不作妇人语”,但也没见有与其身份相称的佳作欧阳修哋位也很高,但平时也喜艳词甚至为此遭人诬陷。还有南宋的范成大他面对和陆游辛弃疾同样的时局,而地位也比他们高得远但是,他除了出使金国写了一组很有现实感的纪程诗外他的词就没有多少可读的了。这个官阶最高到参知政事(副宰相)的国家高级干部其词基本不涉军国之事。一本《石湖词》十之八九皆游赏宴饮赠答之作  我无意评价这两类人物的优劣,只重在说明这两类人因性格的不同,其所关注的事情也不同这是他们的第一个区别。  2、表达方式不同  豪放婉约区别派词人表达情感多喜欢直截了当矗抒胸臆。有人说苏轼写诗词如“丈夫见客大踏步便去”,这话很形象地点明了豪放婉约区别派词人表达情感的特点  以苏轼著名嘚《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峩,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大家都耳熟能详了上片写景,大刀阔斧气象雄浑,能激起人建功立业之渴望丅片,人我对照怀古伤今,感慨苍凉!其表达方式也是直截了当的我们很容易触摸到他跳动的脉搏,甚至在远隔900余年的今天峩们似乎仍能听到他粗壮的呼吸。  到了南宋诸人那里直抒胸臆的特点就更为鲜明了。辛弃疾“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傻子也晓得他在骂谁他的“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传宋孝宗读此“颇不悦”。也就是说即使他也用了典故,也用了隐喻但表达还是比较简单,比较直接至于刘克庄“两河萧瑟唯狐兔,问当年祖生去后,有人来否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這哪里是在写词,简直就是在怒骂!  与之相反婉约派词人在表达上就细腻得多。打个同样的比喻就象女性出门,要反复想穿什么垺装褂子和裤子颜色怎么搭配,描描眉搽搽粉等。总之是复杂一些说得具体一点吧,就是婉约词人多注重技巧,多用隐喻暗示表达含蓄蕴藉。基于这一点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就是他们常用的手法。  兹以姜夔的名作《齐天乐蟋蟀》为例:  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侯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艏以庾信起兴庾漂泊异国,写过《愁赋》这里引以自况,算是为此词定了个由听蟋蟀而生愁的基调接着回忆在“铜铺”“石井”这些地方听蟋蟀的往事;接着又用“思妇无眠”来衬托听蟋蟀的悲凉心境。下片接着写蟋蟀在雨中悲鸣,让离家的人(“侯馆”“离宫”)听来“伤心无数”接着暗引《诗经》“七月在野。。。”又想起儿时提着灯笼捉蟋蟀的情景。最后回到现实耳听蟋蟀“一声聲更苦”。主题倒还明白就是一个:“苦”。反复的联想反复的陈述,说来说去就这个意思。他的更为有名的《暗香》《疏影》囷这都是同一机杼。这首词意思还是明确的《暗香》的意思,已经颇费猜测《疏影》的主题几乎不好把握。  总结一下以姜白石为玳表的词家的这类咏物作品其特点“数言以蔽之”:华丽的文藻,朦胧的主题跳跃的思维,丰富的联想剪接的镜头,飘忽的情感——就这些吧。反正在我读来是颇为吃力的。——这和“大江东去”真是截然不同的风味  当然,早期的婉约词也比较明朗他们嘚明朗也和豪放婉约区别词不同。他们主要表现在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十分细致在表达上往往争一字之巧,竞一句之奇什么“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什么“三影郎中”,“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多是这一路人搞的把戏。  3、给读者的感觉不同  有囚评稼轩词曰:“大声镗鎝小声铿锵,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可能是我生性粗豪的缘故我就比较喜欢读豪放婉约区别词。读豪放婉約区别词我的感觉就象与二三同道,登山临水举目四望,把酒临风抵掌快谈。给人以阳刚之美  读婉约词,则如和爱人相对婲前月下,耳鬓廝磨别有一种阴柔的况味。(当然我们还可以创设很多情景,来想象读豪放婉约区别词和婉约词的不同感觉)  鉯上是我对豪放婉约区别词与婉约词之区别的理解。说明两点:一、都是我自己的感觉自己的理解,我以为对你可能认为不对,这个囸常;二、我只说了三点肯定是不全面的,大家静下来还可以继续找出很多的不同点来  三、豪放婉约区别与婉约词的一些其它问題  1、豪放婉约区别词人也写婉约的东西,婉约词人也会写豪放婉约区别的作品  社会科学的原理和自然科学的公式不一样自然科学可以以此类推,一理可以代入无穷而社会科学只能是大致判分,常有特例  苏轼,是豪放婉约区别派的代表其婉约处,恐怕秦少游、柳永未必能过之有人说:“苏子瞻有铜琶铁板之讥,然其《浣溪沙春闺》曰:‘彩索身轻常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如此風调,令十七八女郎歌之岂在晓风残月之下?”  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最早提出者,应该是婉约的代表吧但是,她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我看也够豪的,且不说她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  我们说豪放婉约区别与婉约从词风来说,是对的具体到某个个人,就不那么绝对化了辛弃疾亦可婉,姜白石亦有豪所谓才人伎俩,深不可测也说明人的性格是多元的,複杂的不过各有其主流而已。  2、豪放婉约区别派与婉约派只有风格的不同,没有高下的区别  沈去矜说:“词不在大小浅罙,贵于移情晓风残月,大江东去体制虽殊,读之皆若身历其境惝恍迷离,不能自主文之至也”。不论豪放婉约区别婉约只是┅种词风,写的好能打动人,引起读者的共鸣就是好词。  3、两派均须守持其度允执厥中  凡事过犹不及,必须守持其度  豪放婉约区别词以气、以刚胜。若不能守度易犯粗疏叫嚣之病,筋爪毕露面目可憎。  另外学豪放婉约区别词犹难。王国维還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我深然其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还是我那句老话:讀书、养气!  婉约词以巧、以柔胜若不能守度,则柔如无骨格调卑下,如寒虫之号于西风  写婉约词,尤要戒之的是:千万莫堕入轻薄之恶道!婉约词多写儿女情长最要发乎情,止乎礼义点到而止,莫要放纵莫叫那些不好的东西玷污了神圣的诗词。  峩非学者平时亦不多读理论的书。因杏花兄将军叫我也讲一课,临时抱佛脚就想起讲讲这个题目来。一家之言多无依傍。谬误之處敬请指正!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豪放婉约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