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革命革命之后,工业革命之前,都叫做农业技术革命革命期间吗?

中美之争:人类第5次科技与产业革命的终极竞争

四、人类是否还有未来 

第五次产业革命将是人类最后一次产业革命以信息工业、人工智能、生物科技为三根支柱的产业革命将彻底颠覆人类社会面貌,无论生活、文化、政治等等

以5G大数据、区块链为特征的后信息工业技术将打破信息不对称,实现人与信鼡的数字化进而颠覆《社会契约论》的上层建筑基础。而以机器人特别是智能技术与生命技术合流,产生新型“生命”为基点人类將通过人工生命的劳动而颠覆《资本论》的基础,人类终于可以摆脱剥削奴役生命科技将大大完善人自身生命体验。

正是基于以上技术與产业人类才真正可以实现“自由、平等、博爱”,才真正能构建起“人类命运或人类幸福共同体”

“反者道之动”,从另一个角度以上科技将实现:①人的永生(包括数字化永生与生命体永生),②人造人(包括克隆人与人工智能人)而①+②=人即“上帝”。人与粅质的本质区别是物质永恒而人

生有限,人类的组织化、社会化正是从繁殖、哺乳发端当前人类科技与产业进步将颠覆“人”的限制,真正获得自由

但是,获得了上帝权力的人类还是人吗实现永生的人类还需要进步吗,是否会退化

原标题:徐浩:西欧工业化的中卋纪起源

徐浩,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比较史学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西欧中世纪史、工业革命前的英國史、中西历史比较研究和史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史学理论研究方面出版《当代西方史学流派》在;历史比较研究方面,出版《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农民卷》。

为什么要研究西欧工业化起源

西欧工业化是如何发生的,它是突变的还是渐进的,抑或是突变与渐進交替进行的对此,19世纪下半叶以来经济史学家众说纷纭较早和较流行的观点是以“工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为代表的突变论,如汤因比所说“中世纪工业生活缓慢解体的架构在蒸汽机和动力织布机的巨大冲击下突然土崩瓦解”。可以肯定汤因比是突变论的创立者至少是其主偠代表者,而突变论最形象的比喻则来自美国历史学家查尔斯?比尔德他在1901年出版的《工业革命》一书中这样写道:“突然,就像晴天霹雳一样英国引起了一场工业革命的风暴。”在他看来这场风暴突如其来,致使英国经济发生革命性变革“我们认为,‘工业革命’指的是过去一个半世纪发生的那场伟大转变各种发现和发明根本改变了谋生手段的生产和分配的所有方法,致使社会的全部经济活动發生了革命性变化”突变论的工业化关注这场转变是如何完成的,如机器大工业替代手工劳动工业产值和劳动力数量超过农业技术革命,工厂取代作坊或手工工场等却不去或很少过问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转变。突变论常常将工业革命与之前的历史割裂甚至对立起来其結果只能就事论事,无法解释工业革命为何发生即工业化起源问题

渐进论几乎是与突变论同时出现的,创立者当属英国经济史学家坎宁咹1882年,他出版了《早期和中世纪英国工商业的成长》这部大部头著作成为“英国工业史的标准参考书”。阿什利认为“坎宁安的《早期和中世纪英国工商业的成长》是描绘英国经济发展整个过程的最早尝试。”正如该书书名所示坎宁安主张英国工商业经历了不断“荿长”(growth)的过程。由于“这些进步是缓慢但连续发生的”“因而工业史不是描述一系列从无到有的改变,而是在自己内部发生的缓慢和連续的成长只有将其作为一个有机体而非机器,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的工业制度”有鉴于此,坎宁安在该书的姊妹篇《现代英国笁商业的成长》的章节标题中将1776—1815年英国工业变革称为“工业进步”(Industrial Progress)而不是“工业革命”。1895年坎宁安又出版了《英国工业史纲要》,主张历史不能割裂因而在该书导言中, 他开宗明义地指出英国的工业史构成这个伟大国家的物质生活史中的一个重大主题。英国的 農业技术革命在世界上是最富进取心的英国的工业技术在世界各地声誉卓著,英国的轮船穿越遥远的海洋与许多国家进行贸易然而,這些伟大的进步却是从非常不起眼的开端起步的以至于很难去追溯这些循序渐进的脚步,而原始的农业技术革命、工业和贸易正是在此基础上才获得了它们现在的规模渐进论催生了与工业革命史不同的工业史研究,其中前工业时期尤其是中世纪构成后者研究的重要内容

渐进论将工业化视为从量变到质变的波澜不惊的平缓过程,对此美国经济史学家格拉斯 主张英国工业革命不是突然爆发的,而是长期演进(evolution)中的突破(break)他在1930年出版的《工业的演进》一书中认为,“工业革命”这一术语主要指英国在大约1770—1825年期间出现的急剧的工业变迁在此阶段,动力机械大规模地用于制造业而在过去它的使用是 零星和短暂的,或者如制造厂那样应用非常有限然而,制造厂(mill原意为“磨坊”)和工厂(factory)存在着继承关系。制造厂是初期的工厂(incipient factory),如同早期现代的炼铁厂、木材厂和造纸厂制造厂和工厂的区别主要是程度而非种类。制造厂使用较小的动力机械、 较少的劳动分工和纪律以及较为狭小的市场。换言之这些早期现代的制造厂应被作为正茬 形成中的工厂。渐进论的工业化关注的是工业化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是英国或西欧其他 国家发生了工业革命,它们的前工业时期为此莋了哪些必不可少的准备等解答上述问题 需要工业史学家像经济史学家那样对农业技术革命社会进行广泛研究,如坎宁安、罗杰斯和厄舍等学者研究工商业史时所做的那样应该说,以成长和演进的眼光对待英国与西欧其他国 家的工业化过程将工业革命视为渐进的结果,与突变论相比更有助于揭示西欧工业化的历史真相

尽管如此,渐进论给人的印象是工业革命只有一次,因而直到工业革命爆发之前覀欧工业发展始终是波澜不惊的除此之外,是否还有激流涌动如果有的话,那么前工业时期西欧工业又有哪些飞跃式发展

有鉴于此,与传统单线的突变论和渐变论不同的是后来的经济史 学家和经济社会史学家似乎更趋向于认为西欧工业化是突变和渐进交替进行的,笁业革命在西欧不止发生过一次

例如,1932年内夫在《英国煤炭工业的兴起》一书的第二编第二章“一场早期工业革命”(An Early Industrial Revolution)中认为,“ 16世紀晚期和17世纪可以看作 是以一次工业革命为标志的时代其重要性仅次于18世纪末开始的工业革命。”此外他还在 1940年出版的《法国和英国嘚工业与政府(1540—1640)》中明确指出,“英国工业革命不是一次而是有两次,第一次发生在1536和1539年修道院解体后的一百年间”内夫之所以得絀上述结论,是因为他己经注意到“在16世纪中期至内战期间,采矿业和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重要性的增长似乎并不慢于18世纪中叶至第一佽改革法案期间近来某些其他研究结果似乎也 表明,自伊丽莎白时代以来工业快速增长,重要性显著增加家内制日益复杂,同时还伴以工业技术和企业规模同样巨大的变化”

应该说,内夫等人的研究揭示了工业革命前英国工业化渐进和突变交替进行的过程与特点 茬其影响下,中世纪经济史学家也从机械化角度论证了中世纪中期以来工业技术的进步并分别提出“13世纪工业革命”“中世纪工业革命”的概念。1941年英国经济史学家卡洛斯-威 尔逊在《13世纪工业革命》一文中认为,在13世纪英国旧城市行会工业衰落的同时农村工业 获得湔所未有的扩张,以至于在毛纺织业中发生了一场以漂洗机(fulling mill)的普及为标志的“13世纪工业革命”该项研究表明,纺织业各工序的机械化並非都始于工业革命漂洗在13世纪己经实现了机械化,纺纱和织布的机械化发生在工业革命期间如果说,卡洛斯-威尔逊对13世纪工业革命嘚研究还只涉及英国的话那么35年后,法国中世纪史学家让?金佩尔的《中世纪的机器一一中世纪工业革命》一书则将其推而广之明确肯定了中世纪欧洲对于技术创新和工业革命的历史作用。作者开宗明义地指出“我们今天技术创新型社会的基础不在于意大利的文艺复興或英国的工业革命,而在中世纪这正是我研究的主题。”“中世纪是人类主要的创新时代之一它应当被称为欧洲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此外原工业化理论(proto-industrialization)则通过对早期现代西欧农村工业的研究认为,在工业革命前的几百年里那里曾发生早期工业化。美国威斯康煋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弗兰克林?门德尔斯在1969年完成的博士论文《18世纪佛兰德尔的工业化和人口压力》中将工业化起源转向农村家内制的毛纺织工业,并将后者命名为原工业化1972年,他又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发表《原工业化:工业化进程的第一阶段》论证了出现于早期现代嘚原工业化是工业化的第一阶段(由此工业革命成为第二阶段)。原工业化的另一代表性观点来自原西德马克斯省朗克研究所的三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1977年,彼得?克里特、汉斯?梅迪克和于尔根?施龙鲍姆出版了《工业化前的工业化》主张原工业化是工业化以前的工业囮,并且认为原工业化属于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进程的组成部分即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中的“第二个阶段”(13世纪左右的地租折算为第一阶段)。

应该说晚近以来西欧工业化的突变论解释早己式微,渐进论尤其是交替进行论在西方学术界成为共识例如《柯林斯百科全书》直言不讳地指出,当汤因比的工业革命论表示一种突变时“实际上,工业革命己经准备了几个世纪”在谈到工业革命嘚“历史背景”时该书指出, 中世纪的闭关自守经济(closed economy)被1400—1700年间商业革命引起的经济变化所打破 中世纪商业的范围是地方性的、城市间嘚或区域间的,现在的商业则倾向于成为大陆间或世界 范围的为了满足己经扩大的市场,企业家个人发明了家内制或外放制它们似乎暫时满足了 更大的市场需求。在此制度下制造业由企业家控制,他们购买原材料分发给工匠,为制成 品寻找市场在16世纪早期的英国,几个企业家建立了大型工场(work shops)在那里,他们集中了五六十名工匠严密监视他们的劳动。《美国百科全书》(国际版)也认为工业革命不是突然爆发的,“工业革命的基础由几个世纪前的农业技术革命技术、商业实践、实验室和工场的发展所奠定所有这些至少延续叻几个世纪的先前的变化是工业革命发生所不可或缺的。基于这个理由历史学家现在羞于将工业化过程称为‘革命’了”。在谈到“工業革命起源和过程”时该书认为“工业革命的根源可以容易地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一代人的进步可能是由于前面几代人的成就取得的尤其是,文艺复兴(1300—1500)和以后的科学进步是工业革命中技术发明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

由此可见,早期现代作为工业化的准备时期己經得到学术界的公认而中世纪中晚期在工业化起源上的地位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甚至对14一15世纪以前还存在比较严重的误解这种状況与目前流行的工业化的定义不无关系。《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工业化”定义为“转变为以工业为主的社会经济体系的过程”《柯林斯经济学词典》中“工业化”的释文是,“以发展制造业为目的大力发展有组织的经济活动。工业化的特征是将一个以农业技术革命為主的经济体转变为更加专业化和资本密集型的经济体。”不难发现上述有关工业化的定义虽然提到从农业技术革命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轉变,但总体说来仍缺少对转变过程长期性和复杂性的应有认识

为进一步认识工业化转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有必要对本文的核心概念即中世纪西欧“工业”(industry)和“工业化”进行界定马克斯?韦伯认为,工业简单说就是改变原料与生产原材料的农业技术革命不同,“所谓工业就是改变原料;自然物产的生产和矿业并不包括在这个概念以内。但是在下面我们将把矿业和工业结合在一起而加以讨论,所以‘工业’一词就包括农业技术革命、商业或运输业以外的一切经济活动”除此之外,工业还应该满足专业化和市场化两个条件即甴工匠生产和为市场生产。从这个意义上说工业是从农民家庭副业发展而来的,后者虽也改变原料但它们由农民而非工匠为家庭消费苼产,因而不属于工业范畴工业开始于为他人生产,只有“在生产己超出家庭需要的范围时工业才开始引起我们的兴趣。这种劳动可能是为另一个家庭进行的尤其是由领主依附者为领主家庭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家庭的需要是由另一个(农民)家庭的生产品来滿足”很显然,这种为他人进行的工业生产己经不同于农民家庭副业但它们仍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为市场生产的工业。因此工业还存茬着另一种形式,如韦伯所说的“改变原料的第二种形式,是为销售而生产即手工业,这是为满足家庭以外的需要所谓手工业,是指在某种程度上以专门形式从事的熟练工业劳动,或通过职业分工或通过技术的专业化,由自由工人或非自由工人为领主或为公社,或为他们自己而从事生产活动”

韦伯所说的工业的第一种形式即为他人生产的工业盛行于中世纪早期,庄园作坊的生产目 的主要是满足庄园内部的消费需要只有剩余才拿到市场出售,因而基本上属于非市场的工业 那么,第二种形式的工业即手工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普遍存在的答案当属中世纪中期。可以 肯定的是工业的第二种形式,即由个体工匠从事的为市场而生产的工业在中世纪中期以来的 城鄉己经普遍化在此阶段,工匠既是生产者也是商人可以不经过商人直接将其产品出售给 消费者。有鉴于此格拉斯在考察工业组织的演进时,将工业的第一阶段称为“直接消费的手工业”(usufacture)第二阶段为“零售手工业”(retail handicraft)。随着市场的扩大技术与工业组织在几个世纪Φ呈现渐进和突变交替演进的特征,这种为出售而生产的第二种形式或第二个阶段的工业最终转变为现代工业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中卋纪西欧工业是一种专业化和市场化的加工业和制造业活动,而工业化则是从专业化和市场化的中世纪中晚期工业向现代工业进而从传統农业技术革命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长期而复杂的转变过程。

所谓“长期”就是工业化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历了从起源、成长到完成等幾个世纪的发展;所谓“复杂”是指工业化不是机械地由量变到质变的单线模式,而是渐进和突变交替进行的波浪式或螺旋式的推进笁业化起源中最重要的是走上工业化道路,即工业由为自身消费而生产转变为为市场而生产,以及随之而来的生产的专业化、机械化和規模化就中世纪而言,这意味着工匠从中世纪早期为领主消费生产转变为中世纪中期以来为市场生产为市场而生产的工匠劳动的普遍囮,不仅推动了中世纪某些工业行业或工序的机械化还在毛纺织业中引发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工业革命的大机器生产和工厂制等变革奠定了历史基础有鉴于此,任何西欧工业和工业化的研究都不应无视中世纪本文以下将从三个方面论述中世纪中晚期西欧工业化起源的主要表现。

一、满足地方市场的城乡个体工匠生产的普遍化

韦伯和格拉斯所说的为市场而生产的手工业或零售手工业大批和持续地出現于中世纪中期而它们的集中地非城市莫属。12和13世纪西欧新城市大量涌现出现所谓的“城市革命”。11世纪晚期英格兰约有110个城市城市居民占总人口的大约10%。截至1300年城市数量达到500个以上。绝大多数城市的人口在2000人以下大约50个城市的人口在2000—5000人,可能有20个城市的人口超过5000人生活在城市的英国人在总人口的比例可能上升到15%—20%。新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为市场化和专业化的工业生产创造了得天独厚嘚条件。至少从中世纪中期以来西欧城市开始从宗教、军事和行政中心转变为工商业中心。例如庞兹认为,在城市和城镇发挥的功能Φ最重要的是工业和贸易。如果没有它们城市便不能存在。在这两者中贸易在多数情况下历史更悠久并且成为城市共同体财富的主偠贡献者。然而贸易不能脱离专业化工业,因为生产这些物品的人他们无论是生产一条面包,还是生产一块呢布都要出售自己的产品,以便购买自己的工业原料和生活必需品

中世纪中期的工匠跻身于商品生产者的行列,他们的生产不是为消费而是出售,从而与农囻的生活方式具有本质区别希尔顿认为,尽管许多城市工匠事实上在城内外拥有小块土地和果园但城市工匠不再像农民那样生产自己嘚生活资料。当然大多数城市工匠还只是小商品生产者。像农民的持有地一样工匠的作坊是一个以家庭劳动力为基础的企业,同时再從外面雇佣两三个人包括一个学徒、一两个帮工,如同许多农民家庭拥有一两个仆人一样中世纪中期大多数城市工业组织规模较小的原因当然与行会限制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城市工匠主要为本城市的居民和周围农村生产工业品,只有剩余产品才被商人运往外地集市上销售市场狭小限制了作坊的规模。这种从事小商品生产的作坊是中世纪城市工业基本的生产组织其成员构成中世纪中期城市经營者的主体。伯尔曼认为11一15世纪,欧洲诞生了大约5000个新兴的城市和城镇生产者而非商人占了那个时代大部分城镇居民的大约4/5,这些生产鍺主要是工匠和手艺人,大多来自11世纪农业技术革命生产力迅速增长所造成的过剩农业技术革命人口由于为本地市场服务,工匠独立生產和销售产品整个过程不依赖商人作为中介。

在此基础上中世纪中期以来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不同规模的城市形成相应数量的工业職业即城市规模与工业分工的繁复程度成正比。克拉克认为在许多小市镇只有十几种职业,通常是非专业化的直到早期现代都是如此。更多典型的中等城市拥有几十种职业在中世纪的奥斯陆和乌普萨拉,普通的工匠包括面包师傅、腰带匠(belt-makers)、制弓匠(crossbow-makers)、裁缝、细木匠(joiners)、金匠、石匠、鞋匠、铁匠等1200年以后,较大的城市经常因城市繁荣和远距离贸易的扩大而产生出更多的职业西班牙城市如科尔多瓦(Cordoba)发现了更复杂的职业,而中世纪中期的伦敦至少拥有175种职业斯旺森女士考察了中世纪中期以来英国不同规模城市的工业职业,值得紸意的是那里小城市的工业达几十种之多!她认为,黑尔斯欧文(Halesowen)是一个典型的小城市13世纪后期拥有35种不同的非农业技术革命职业,其中大约一半属于食品加工业或食物买卖另一半属于制造业。作为郡府所在地的较大城市则拥有更多的非农业技术革命职业例如,诺威奇在1300年己经拥有近70种不同职业当然,非农业技术革命职业最多的城市当属首都伦敦中世纪晚期,那里的工业职业己经接近200种除了非农业技术革命职业的多样性外,城市居民主要以非农业技术革命职业为生即使小城市也不例外。比如莱茵费尔登(Rheinfelden)是一个拥有围墙的小城市位于巴塞尔以北15公里的莱茵河畔。它是在林根公爵城堡的保护下成长起来的并从后者那里得到特许状。城墙建于13世纪城市面积夶约只有10公顷。14世纪该城市拥有220户人家,人口在1000人左右大约拥有10位金属匠、二三十位制革匠和皮匠、类似数量的织工,以及数量不详嘚建筑工人、木匠和其他工匠;也许一半到2/3的户主是工匠当然,工匠大多数也将农业技术革命生产作为副业种植葡萄、饲养牲畜和耕種小块土地,但工业无疑是他们的主业和绝大部分收入的来源有鉴于此,中世纪中期城市工业化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中世纪城市的看法菦几十年来,经济社会史学家修改了宪政史学家和经济史学家的城市定义不再将法律特权和人口门槛作为区别城市和村庄的主要依据。絕大多数学者采用经济标准从非农业技术革命职业的多样性和功能的复杂性的角度定义中世纪城市。霍尔特和 罗瑟主张一个地方被授予城市特权与否不是取得城市地位所必须的。相反社会的和经济的 特征尤其是非农业技术革命职业的多样性成为城市存在的最重要标志。戴尔认为城市指居民从事多种非农业技术革命职业的地方,包括那些只有几百个居民的小市场城市该定义不考虑制度的特点,只关紸经济与功能的差异从而使我们能够更确切地描绘出城市和村庄的界限。

在此基础上学者们主要从工商业活动的角度定义中世纪城市。雷诺兹主张城市是一个永久性的人类聚落,具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大量人口(但不必是大多数)依赖贸易、工业、管理和其他非农業技术革命职业为生。为了有别于修道院、兵营和采矿型村庄城市居民还要依靠多种职业为生。即使是一个拥有单一工业的城市也要囿零售商和其他服务贸易。基于以上职业城市有可能成为附近地区的营销中心和行政中心。二是城市在人口和职业上或多或少形成与周圍农村不一样的社会单位希尔顿指出,永久性市场和职业多样性构成中世纪城市的主要特征后者比前者更加重要。首先城市无论大尛都必须是永久性的市场活动的地点,而不仅是拥有一个每周开放一次的特许市场因为13世纪许多村庄领主也拥有这种市场。其次并且最偅要的是与村庄相反,尽管城市居民拥有小块菜地、葡萄园或草地但他们并不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而是主要从事制造业和商业并從中获得绝大部分收入。无论大小城市在经济上的基本特征是职业的多样性,生产、购买或出售商品而不是用来为生的农产品。戴尔吔使用非农业技术革命职业的多样性定义城市:它的人口应该长期集中居住至少大约几百人依赖多种非农业技术革命职业生活。他们可鉯包括官员和教士但对大多数人口而言,他们为了获得工作必须要从事工商业。一个城市拥有各种机构具有复杂的社会结构,并与┅个农业技术革命腹地的经济和文化生活密不可分但是职业的多样性是其最本质的属性。

需要指出的是城市工业化不是封闭进行的,楿反必须以与周围农村的劳动分工为前提。庞兹认为中世纪城市在人口、职业和功能上不同于村庄,但城市的存在必须以周围或更大范围的农村为前提城镇或城市是大于村庄的人类聚落,其居民生活或职业主要不依赖农业技术革命城市功能的多样性一一制造业、商業、服务业甚至农业技术革命——确实是其主要特征之一。中世纪城市的另一特征是存在市民耕种的田地但不能生产足够的食物,必须依靠城市以外地区提供为此,市民必须生产商品或提供服务每个城市不仅与周围地区,而且与遥远地区建立复杂的关系这些地方为城市提供食品和工业原料,这就是城市腹地城乡分工通过市场实现劳动的交换,根据戴尔的研究从大城市市场到村庄市场分别吸引着鈈同社会等级的消费者和出售者。尽管城市是当时工业化最显著的地方但中世纪中期城市没有垄断全部工业活动,在庄园作坊解体后村庄又兴起各种独立的工匠作坊,以就近满足领主和农民对工业品和工业劳务的需要麦克法兰认为,13—15世纪的英格兰己非典型的农民社會的特征之一是“即使在村庄一级也(存在)相当明显的分工和职业专门化”。村庄存在多种工业不容置疑诚如波斯坦所言,“在普通的农村村庄也能看到拥有很少地产的小商人和工匠聚居区,到处都有铁匠、木匠、砖瓦匠、磨坊帮工和小商小贩;大多数村庄还有纺紗工人或纺织女工;另一些村庄有漂洗工和编织工此外,小农户还可以作为公社的雇员即村庄的牧羊人、养牛者或牧猪人。一些家族通过妇女酿造淡啤酒来弥补收入的不足通过对违反淡啤酒法令的罚金支付来看,酿酒女工的人数是很多的”研究表明,工匠在村庄农囻中占有一定比例12世纪左右,几乎每个村庄都拥有自己的工匠福西耶认为,铁匠、屠夫、水泥匠和屋顶匠等都是村里的一流人才他們的数量不是太多,“占村里人口总数的10%—15%”在对1379年和1381年的《人头税报告》中的工业姓氏研究后,贝利证实萨福克郡的布雷克兰(Breckland)村莊不仅拥有多种工业,而且从事非农业技术革命职业的人口将近1/4该郡有些地方这一比例高达30%—45%。当然这种情况仅限于少数地方,平均洏言比例则要小很多中世纪晚期村庄工匠职业数量和占人口比例变化不大,但少数村庄工业的种类己经超出平均值与小城市相差无几。据埃塞克斯郡的哈维灵(Havering)庄园的统计1450年前每半个世纪大约有30种非农业技术革命职业,每十年大约有18种类似于中世纪晚期的小城市共同體。1522年萨福克郡巴伯(Barber)百户区对所属村庄和市场城镇的职业调查显示,27个村庄拥有2—14种非农业技术革命职业而小城市有18—27种,其中最偅要的市镇萨德伯里(Sadbury)有49种非农业技术革命职业据庞兹估计,中世纪晚期农村采矿业和其他工业的雇佣人数极有可能与城市工匠人数楿差无几。这表明在从西班牙北部到德意志中部、从意大利中部到波罗的海等欧洲发达地区,5%—10%的农村人口从事采矿业、金属业和其他笁业尽管生活在村庄,但农村工匠己经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首先,他们的称谓往往不同于农民被称为铁匠、面包师傅、磨坊主、裁缝等等;其次,他们在收入结构上不再主要依赖农业技术革命尽管他们一般属于小持有者,但主要收入来自工业

专业化的乡村笁业的存在表明,中世纪中期以来英国农户出现了农业技术革命和家庭副业的分离以往认为,农业技术革命和手工业的分离主要发生在城乡之间由此,中世纪城市成长为工商业中心城乡经济呈现工商业与农业技术革命的二元结构。实际上中世纪的农业技术革命与手笁业的分离不独发生在城乡之间。在中世纪广大的乡村社会农业技术革命和工业经历了两次分离。农村工匠首先从农民中分离出来成為兼职工匠。在购买农村工匠的产品和劳务的过程中农民家庭中曾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农业技术革命和家庭副业又日益分离。如哈纳沃特所说中世纪农村妇女没有将大部分时间用于生产家庭的全部生活必需品,相反大部分家庭在纺织、制衣甚至酿酒和烤面包上依靠工匠。由 此农民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农业技术革命生产,并用出售剩余农产品的收入向面包师傅、酿酒者、屠夫、 裁缝、磨坊主、铁匠和木匠等购买商品或服务由此进一步促进了中世纪晚期农村工业和农业技术革命 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趋势。

二、机械化与“中世纪工业革命”

美国著名技术史家怀特的研究表明中世纪经历过一场动力革命,如他所言从12或11世 纪起,在需要大量动力以及人的劳动可以被替代嘚地方畜力、水力和风力等非人类动力迅速 取代了人力。法国历史学家让?金佩尔在《中世纪的机器:中世纪工业革命》一书中也开门見 山地指出:“中世纪以任何文明前所未有的规模将机器引进欧洲这是导致西方统治世界其余地 区的主要因素之一。古典世界对机器己經耳熟能详但他们使用机器却十分有限……然而,在 中世纪社会机器被制造出来,以代替以前被人力承担的劳动经常是艰苦的劳动。”由于中 世纪存在机器生产并不全部是手工劳动,因而国外学者经常使用“中世纪工业” (medieval industry)的概念避免因笼统使用手工业(crafts)而导致嘚以偏概全。

机器对中世纪人而言并不陌生和遥远最普通的机器就是磨坊(mill),它们将水力或风力 转化为动力用来碾磨谷物、压榨橄榄、漂洗呢布、鞣制皮革和造纸等。它们就是中世纪的工厂(factory)从现有研究看,与国计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磨面、呢布漂洗和冶铁等在中世紀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磨面的机械化始于中世纪早期,“尽管水力磨坊的发明出现在古代但它的真正扩张直到中世纪(早期)才发生”。研究表明罗马帝国后期己经家喻户晓的水力碾磨技 术在中世纪早期得到传播。墨洛温王朝时期存在修道院和富商建造水力磨坊的记载加洛林王 朝时期修道院是磨坊建设的主要发起人和建设者,8—9世纪不少修道院拥有十几座至几十座水 力磨坊不过,加洛林时期水力磨坊为数尚少杜哈德反对过高估计当时水力磨坊的传播,因 为直到10世纪初圣伯林修道院位于圣欧默(Saint Omer)地产的修道士看见水力磨坊时仍感到 驚奇10世纪时德意志的谷物尚由手工碾磨。此外圣西奎耶(St Riquier)修道院获赠的30 余个村庄中,只有12个拥有水力磨坊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入侵导致水力磨坊在不列颠一度消失,直到8世纪中叶史料才出现水力磨坊的记载盎格鲁撒克逊后期,水力磨坊的发展突飞猛 进克拉潘认为,沝力磨坊的推广可以说是1086年以前4个世纪英格兰“最辉煌的经济成就之一”“但是它完全没有被记载下来”。

经过中世纪早期最后几个世紀的努力截至11世纪后期,西欧己经拥有更多的水力磨坊 《末日审判书》中估计存在6000座磨坊,因而到1086年英格兰平均每46户农民家庭使用┅座 水力磨坊。9世纪中期到1080年法国北部的皮卡第(Picardy)建设了 40座新磨坊,1080— 1125年又兴建了另外40座新磨坊此后,该地区的新磨坊数量增长更快50年内达到245 座。中世纪中期以来磨坊建设仍然方兴未艾金佩尔认为,11 一 14世纪初水力磨坊出现惊人 增长令古代社会望尘莫及。例如在罗貝克河(Robec)两岸10世纪只有2座磨坊,11世纪4 座13世纪10座,14世纪初达到12座法国的奥布省(the Department of I’Aube) 11世纪 时拥有14座水力磨坊,12世纪60座13世纪达到200余座。

洏在那些自然条件不适宜建造水力磨坊的地方12世纪时又发明了风力磨坊(windmill)。 与水力磨坊不同风力磨坊可以在寒冷的冬季照常工作,因洏在北欧平原建造极广13世纪佛 兰德尔西部城市伊普尔(Ypres)拥有120座风力磨坊。南欧的河流夏季水量较小风力磨坊 也较为流行。1300年英格兰巳建成4000座风力磨坊。风力磨坊在英格兰东部十分流行当 地适宜为水力磨坊提供动力的河流较为匮乏。相反在水利资源十分丰富的北部囷西部则较少 建设风力磨坊。风力磨坊的发明刺激了新一轮的磨坊建设热潮1300年,英格兰的水力和风力磨坊总数大概超过10000座增加的部分Φ既有水力磨坊,也有12世纪后期引进的风力磨坊和漂洗机由此,12世纪末到13世纪磨坊基本得到普及,诚如贝内特所说:“我们有把握认為当时每个村庄(以及几乎每个庄园)都有一个或多个碾磨各种谷物的磨坊,除非是领主 为了私利否则都要求将谷物集中在一个磨坊裏碾磨,以此来减少成本”怀特也证实,“在整 个中世纪里水车比教堂更加普遍”1300年,英格兰仅有20%的谷物继续依赖手推磨和马拉磨 碾磨而水力磨坊和风力磨坊则完成80%的碾磨。换言之13世纪时机器磨面己经取得压倒 性优势,4/5的谷物由机器碾磨

水力、风力磨坊磨面的劳動生产率比手推磨具有明显优势,可以极大地节省劳动力水力磨坊一天(按24小时计算)碾磨量的记录存在着较大差异。1342—1343年德文郡卢芬科特 (Luffincott)庄园法庭审理了一件破坏水力磨坊的诉讼原告声称该磨坊“经常一昼夜碾磨各类 谷物8夸特(以每夸特8蒲式耳计算为64蒲式耳)”。1449年該郡泰维斯托克(Tavistock)的 水力磨坊据说也可以在24小时内碾磨8夸特谷物另据军队伙食账簿记载,1296—1346年11 处水力磨坊和风力磨坊一天的碾磨量从1.33—13誇特不等平均而论,4一6夸特可能是一个磨 坊一天的合理碾磨量如果按5夸特计算,一个磨坊每天大致可以碾磨谷物40蒲式耳大约为 小麦1088. 64公斤(按每蒲式耳等于27. 216公斤小麦计算),大麦907. 2公斤(按每蒲式耳等于 22. 68公斤大麦计算)中世纪手推磨一天碾磨量没有记录,如果以古罗马2個奴隶1小时碾磨7 公斤谷物计算每人1小时碾磨3. 5公斤,24小时大约为84公斤不足磨坊碾磨量的1/10。

除此之外水力还可以用于其他工业生产,漂洗无疑是应用水力最广的工业之一990年至 1040年,在法国东南部城市格勒诺布尔(Grenoble)和勒兰(Lérin)最早出现了漂洗机11世 纪这项新技术传播到诺曼底,不久后又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1161年瑞典的斯科纳(Skóna), 至少是1185年的英格兰1223、1246年德意志的斯比尔(Spier)和特里尔(Trier),都使用了 漂洗机漂洗是呢布生产的一个重要工序,当离开织布机后呢布需要在水中捶打,达到冲 洗、清洁和缩紧的目的起初这项工作由在水槽中踩布的侽子进行,漂洗机的作用在于“人的 双脚被两个锤子代替在倾斜的落锤系统中,通过转动连接水轮的纺锤盘锤子交替地上升与 下降,擊打在布上因此,通过简单的设计水力代替了人力,并且运转一系列的锤子只需 要一个人站在上面照看布,并保证它在槽中正确地運动就可以了”13世纪前后,漂洗机在英 格兰农村最为普遍引起那里的纺织业爆发了一场“工业革命”,正如卡洛斯-威尔逊所言:“显 嘫12世纪末至14世纪初,漂洗机己经广泛应用于整个英格兰和威尔士的边界地区漂洗机注 定要几乎全部取代原始的脚踏漂洗,尽管它的最後胜利还无法确定然而在纺织业的主要生产 工序中一场名副其实的革命正在进行”。

另一个比较广泛使用水车的行业是冶铁冶铁需要搗碎矿石和高温,水车不仅可以代替矿 工抡锤碎石还可以拉动风箱提高炉温。“1028年在德意志南部一个名叫施米德米伦的地方出现 的情况表明那里的铁匠己用水轮来带动熔铁炉的铁锤和风箱。”1135年奥地利东南部的施第 里尔(Styria)、1204年的诺曼底、1224年的瑞典南部等地也记载了用於冶铁的水车。这种 改进增加了熔铁炉(forge)的产量和矿石的出铁量致使约克郡某些熔铁炉租金上涨。13世纪 布鲁伯豪斯(Blubberhouses)的一个溶铁炉一年嘚租金为25英镑在亨克斯坦克(Henkstank) 的其他熔铁炉一年中部分时间的租金为10英镑和17英镑18先令。14世纪韦克菲尔德 (Wakefield)地区鼓风风箱肯定己经使用,熔铁炉每周租金为14和15先令索沃比森林(Sowerby Forest)的一个溶铁炉一年租金9英镑12先令。15世纪中期法国东部或德国西部的 莱茵兰地区还出现了鼓风炉(blast-fumace)增大了传统熔铁炉的尺寸,通过使用更强大的水 力气流提高温度让金属熔化得更加彻底。鼓风炉可以生产生铁用模具铸造大炮。1500年该 項技术传播到英国及德意志的其他地区16世纪初西阿尔卑斯山地区幵始使用鼓风炉,后来又 传播到东阿尔卑斯山和东欧鼓风炉的产量比熔铁炉提高许多倍。14世纪英国1个熔铁炉每年产量不足3吨15世纪也增加不多,而最早的鼓风炉每天产量就达1吨以上

三、以家内制毛纺织业為主的农村工业异军突起

中世纪中期兴起的城乡工业生产通常服务于本地消费者,因而工匠是生产者兼商人在经 济上是高度独立的。随著纺织品等市场的扩大工业出现了生产关系的重要变化,即商人控制 毛纺织业生产以前产销合一的独立师傅处于依附地位。商人控制毛纺织业生产在西欧通常表现为家内制(domestic system即分散的手工工场)。阿什利认为家内制与随后的工厂制 (factory system)相反,“其制造过程在工匠自己家裏进行无论我们如何称呼,很显然它们应被视为拥有独立手工业师傅的行会与工人聚集在一起的工厂之间的中间或过渡形态以前在贸 噫中积累的资本现在又返回工业领域,开始控制制造业”实际上,家内制与工厂制也并非完全不同如利普森所言,家内制肯定是不同於作为工业组织第三种形式的工厂制因为工厂工 人既不像在行会制下拥有原材料,也不像家内制下拥有生产工具工厂工人集中在一个雇主的 屋顶下,遵守工厂纪律只为一个主人劳动。然而家内制在一个关键方面类似于工厂制,即被组织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工业管悝掌握在雇主手里,他们(除了约克郡外)不属于工匠阶层而在行会制度下,工业管理则掌握在工匠手里他们借助于行东大会、市议會和自己选举的官员行使管理权。中世纪西欧家内制主要存在于毛纺织业之中博尔顿认为,1150—1500 年的大规模工业包括毛纺织业、石头建筑業、金属和非金属矿石的开采及金属加工业、制盐业和海洋渔业其中最高度组织化并可以称为资本主义性质的是织布业、建筑业和部分采矿业。 就后三者而言毛纺织业最适合在商人控制下在工匠家里生产,形成家内制

毛纺织业较早出现家内制,主要是因为为市场生产嘚工匠经常需要商人将自己与远方顾客联系起来并通过获取资本来度过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相当漫长的间隔期。不仅如此织布业还涉及┅系列工序,以便将未加工的羊毛加工成成品布尽管工匠个人在家庭成员帮助下可以完 成所有环节,但几乎无法避免的是每个工序都荿为一个专门的手工业领域,尤其是当市场扩 大劳动生产率亟待提高的时候更是如此。在此形势下组织和整合生产各个阶段的企业家 (entrepreneurs)荿为不可或缺的人物,该角色经常由联系毛纺织业和市场的商人来承担中世纪欧洲商人控制毛纺织业生产是从城市开始的,这些人主要來自于毛纺织业的工匠本来, 织工、漂洗工、染工和整理工(finishers)等各自负责自己产品的产销但由于需要商人提供市 场和资金支持,因而呢布生产和进入市场便由一个商业团体来控制生产工艺归他们管理。这 种管理团体包括某些染工他们经常负责最后生产环节,使其在絀售成品布上占据着有利位置 莱斯特的亨利?科斯泰恩(Henry Ccxstein)因为进口靛蓝而跻身于商人行会的领导成员。除染 工外这个正在成长的企业镓阶层的成员还包括织工和漂洗工。温切斯特和马尔堡富有的织工 和漂洗工放弃他们的手工业开始从事呢布贸易。其他呢布商人(dealers in cloth)都是什么赚 钱就做什么生意的人例如来自林肯的科尔切斯特的罗伯特?考斯(Robert Cause)和拉尔夫 (Ralph)就是如此。拉尔夫在12世纪70年代是林肯的法庭事务官(bailiff)两人都是那些欠 著名和富裕的林肯犹太人亚伦债务的人们的担保人,两人在12世纪80年代有能力完成来自国王 的呢布订单可以设想,为了滿足上述需求他们需要把工作外放(put out)给织工和漂洗工, 然后购买这些独立工匠生产的呢布由此,尽管商人垄断了销售但工匠生产仍獨立进行,格 拉斯将其称之为独立阶段的批发手工业

如果说12世纪的布商还是若隐若现的话,那么13世纪他们的活动则变得明朗起来13世 纪Φ叶,莱斯特的企业家亨利?霍希尔(Henry Houhil)和理查德?希尔顿(Richard Shilton) 控制了织布过程他们购买羊毛,进行洗涤和染色将原料分配给梳毛工和纺線工;在全城雇 佣织工和漂洗工,监督生产并支付计件工资;最后这些企业家负责在东英格兰的大集市销售成 品整个过程事实上己经建竝在外放制基础上。伦敦的企业家则称为现货分销商(burellens) 他们督促市政府责成有关部门修订同业行会章程,规定当织工与呢绒商发生纠纷時不能停工 取消织40码长的呢绒至少需要4天的规定,将圣诞节假日的结束时间从2月2日提前到1月6 日将工匠的经济依附硬化成为规章制度的強制。不过这一时期布商还处于形成阶段,数量 有限阿什利认为,尽管孤立的布商(指生产和销售呢布的任何人)出现在13世纪但没囿确 凿的证据表明存在大量布商,即使在伦敦也是如此直到1364年第一份特许状授予布商公司 (Drapers company)为止。

entrepreneurs)等工匠与其顾客不再通过市场发生联系,商人切断了这些关系商人拥有较多的生产资本,用于垫付羊毛、纱线、半成品布的开支垄断了主要产品的贸易权,资本优势和贸噫垄断使13世纪的商人首先控制了城市纺织业从13世纪起,佛兰德尔的毛纺织业也是如此在圣奥默(St.Omer),织工、漂洗工、剪毛工和染工几乎唍全处于布商的控制下布商向被雇佣者发放计件工资。1300年佛罗伦萨的染工、剪毛工和整理工失去了经济独立以及与消费者的直接联系杜埃(Douai)是佛兰德尔著名的毛纺织业城市,格拉斯以吉安?博伊纳布鲁克(Jehan Boinebroke)为例说明了商人对纺织工人的控制。此人主要活跃于1270—1300年是杜埃的富裕贵族和有影响的地方官,尽管也经营贷款业务并在城市和农村拥有大量财产但其主要业务是生产和销售呢布。他从国内和海外购买原材料羊毛主要来自英格兰的林肯郡、坎伯兰郡(Cumberland)和威斯特摩兰郡(Westmoreland),靛蓝和明矶主要依靠进口。吉安的毛纺织生产主要通过分散嘚手工工场进行他的工场主要作为办公室和原材料及成品布的仓库,而不是实际的生产车间毛纺织业的各个生产环节由那些将自己住宅作为作坊的小师傅逐一完成,至少涉及9种不同的工序在他晚年时大约有40个师傅为他劳动。通过提供厂房和贷款等途径吉安使这些师傅失去了经济独立性。杜埃是资本主义工业的沃土那里没有小师傅组成的行会以及帮工组织等阻碍手工工场这一新的工业组织的发展。

14卋纪意大利城市毛纺织业进入鼎盛时期佛罗伦萨、伦巴第城市和部分威尼西亚(Venetia)城市生产高档呢布,商人逐步控制了毛纺织业的生产这裏的呢布生产过程大约需要15道工序,每个过程都交付给一群特定工匠负责除了纺纱工外,他们不能出售自己的产品只能将其交给负责丅一道工序的工匠。这种安排使企业家应运而生他们购买原材料,为各阶段的产品支付报酬不过,某些生产过程特别需要复杂的组织囷大量的预付资本例如成品布的整理就是如此,包括清洁(cleaning)、漂洗(fulling)、拉幅(tentering)、起域(raising)、剪毛(shearing)、修整(dressing)和染色(dyeing)等诸多环节在主要苼产出口布的大城市,从购买原材料到完成制成品的生产过程需要很长时间因而生产过程不可避免地依附于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家。他們预付所有或大部分开支负责出售布匹。尽管这些人可以是织工或染工等工匠但大部分是商人,即所谓的布商或羊毛制造商(lanaiuoliwool manufacturers),他们 除了出售布匹外也从事出口贸易。由此工匠不仅产销分离,而且在经济上也完全失去独立 性格拉斯称之为依附阶段的批发手工业。

尽管城市毛纺织业拥有技术和市场等优势但由于税收负担沉重等原因,因而13世纪后期 至14世纪早期城市毛纺织业由盛转衰例如在约翰王时期(1199一1216),牛津织工超过60人 1275年降为15人,1290年只有7人1323年所有牛津织工全部消失,且无人填补空缺约克的 织工也处于类似困境。在爱德华一卋(1272—1307)时期和爱德华二世时期(1307—1327)只有13个有公民权的人(freemen)从事呢布制造,他们因此不能支付原来更多织工须要缴纳的10英镑 承包金林肯嘚织工在1348年宣称,亨利二世时期(1154—1189)他们的数量超过200人,是一 个每年缴纳6英镑承包金的富裕和强大的团体1321年,他们不再支付承包金洇为现在无论城 市还是郊区都不见织工的身影。亨利三世时期(1216—1272)诺桑普顿据说拥有300名织工,他 们为每匹布缴纳的税收成为城市承包金嘚一部分而1334年城市不能缴纳承包金,据说织工、染 工和布商为了逃避负担全部逃离了城市1321年,甚至伦敦织布机的数量也从380台减少到80 台有理由相信,离开城市的毛纺织业工匠大量迁徙到了农村因为在城市毛纺织业衰落的同 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农村毛纺织业日益壮夶王室幵始从克里克雷(Cricklade)、海威科姆 (High Wycombe)、托特尼斯(Totnes)等较小的中心购买呢布。与此同时约克毛纺织业衰 落,呢布全部在其周围一系列村莊生产在14世纪结束前,肯特郡、牛津郡、东盎格利亚、格 洛斯特郡和兰开夏郡都可见到农村布的生产农村似乎正在以牺牲城市为代价赱向繁荣。

随着城市毛纺织业向农村的转移统领呢布生产和销售的布商转变为呢布制造商 (clothiers,简称呢布商也称呢绒商),后者与兼顾生產和销售的布商分道扬镳成为在农村专 事毛纺织业生产的企业家。正如博尔顿所说的“一般认为,毛纺织业向农村的转移意味着转向甴 富裕呢布商统治的外放制或家内制这种人将精力集中在一系列羊毛剪理捆装场(wooKsheds)和 漂洗机周围,它们代表了他的固定资本投资他从哋方农场主或中间人那里购买羊毛,分发给纺纱 工和织工在家里纺织成呢布然后在他自己的工场(mill)或一个专业厂商(specialist firm)那里 漂洗、整理后絀售给布商。诚然这种企业家在原材料库存、织布、等待销售和使用家内制方面占 用了大量运营资本,他们存在于15世纪的农村”应该說,呢布商既不是工匠也不是商人而 是构成劳资关系另一极的资本家(capitalists)。阿什利认为呢绒商肯定占有与工匠相对的资本 家的位置,他們大量雇佣工匠当工匠选择时资本家给他们工作机会。利普森也将呢绒商视为 资本家他认为,资本家的兴起是一个重要问题他们在14卋纪己经存在,当中世纪结束时变 得日益突出

如果说中世纪西欧布商经历了大致相似的发展过程,那么呢布商则只普遍出现在英国卡 洛斯-威尔逊甚至认为,呢绒商是英国所独有的“尽管在英格兰,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分包制度 都不是什么新现象但是,15世纪的‘呢绒商’(就像英国的造布商现在被称作的一样)与他的前辈 佛兰德(尔)的布业加工者(drapier)英格兰的布商(draper)和意大利的羊毛商(Lanaiuolo)——还是有着根本的不同。这并不仅仅体现在名字上他们完全是一个新的并且是 英格兰特有的产物。与过去英格兰严格控制和当时仍在其他地区通行嘚严格控制相比对这里 的经营条件最恰当的称谓就是自由企业式的。”与城市相比农村没有行会的各种苛刻限制。作 为村庄唯一管理機构的庄园法庭尽管审理呢布商之间的债务和违约诉讼但从不涉及有关违反 呢布生产管理条例的案件,因为那里不存在这样的条例呢咘商可以像他们喜欢的那样工作, 甚至可以引进起绒机(gig mill)等新方法通过使用由水力驱动的固定在滚轴上的起绒草自动 拉起细毛。

农村宽松的环境是英国毛纺织业后来居上的主要原因与佛兰德尔和意大利城市一样,英 国专业化的毛纺织业起步于城市但发展水平不及两者。值得注意的是“此后,英格兰的毛纺 业超过了它的对手在欧洲集市取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它不像佛兰德(尔)和意大利 茬它们的黄金时代那样高度集中于城市”可以说,呢绒商与布商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将大部分 生产过程转移到农村进行中世纪晚期,渶国“进步的制造商经常一一尽管并不总是——远离 城市在农村无限制地发展他们的产业,同时将总部设在一些小集镇或村庄那些地方随着工 业的发展而发展,经常是以一种偶然的形式不受约束地在庄园领主而不是自治市的庇护下发 展”。?换言之,农村成为中世纪晚期英国家内制农村工业自由成长的温床和沃土。

即使如此也并非所有农村都适合毛纺织业的成长。尽管农村毛纺织业的区位优势包括嫆 易获得原材料和交通便捷尤其是接近港口;但最重要的还是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畜牧区、 农牧混合区和林区则有较多的剩余劳动力鈳资利用呢布生产过程需要充足的劳动力供应,因 为生产一匹布本身就需要大量的男劳动力除了引进起绒机外,中世纪晚期呢布生产技术没有 出现根本性变化16世纪宽幅布生产账簿表明,制造一匹12码长的呢布即只是标准长度一半 的呢布,需要15个人工作一星期才能完成其中需要3人挑选、洗涤和染色羊毛,7—8人梳毛 和纺线两名织工,一个修剪工其余劳动力负责将羊毛送给纺纱工,以及将呢布送去漂洗 毛纺织业的劳动密集化和非农业技术革命地区的剩余劳动力相结合,借助于呢布商提供的生产和营销支 持极大地加速了英国家内制農村毛纺织业的发展。

由于农村工业的扩张一些纺织业和其他工业村庄(industrial village)变成城市,这与早 期现代的煤铁工业村庄变成工业城市非常相姒希尔顿认为中世纪村庄变成小城市有两种道路, 一是拥有几十种工业的村庄发展为小城市另一种就是只有一种主要工业的工业村庄升格为小 城市。在中世纪末的原工业化的背景下正在工业化的村庄与农业技术革命共同体分道扬镳,由此形成 某种工业一枝独秀的市镇导致村庄工业化的原因很多,如市场机遇的出现、农村工业的发展、 经济萧条时期城市工匠迁徙到农村等在东盎格利亚、米德兰和其怹地区,工业村庄如雨后春 笋般地迅速扩散刺激这些工业村庄发展的行业通常是毛纺织业,金属工业尤其是金属制品的 生产销售在有的哋方具有决定意义农村工业生产者大量集中存在,势必吸引当地农民广泛从 事各种服务业特别是食品加工和服装生产。由于工业和服務业在村庄的发展这种工业村庄 只剩下很少的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从经济和社会标准看它们事实上己经成为城市。这些早期 工业城市離开了控制严密的城市中心代表了制造业从中世纪作坊制向工厂制的工业资本主义的转变。

有鉴于此农村工业的扩张推动了中世纪晚期英国以小城市为主的二次城市化。博尔顿也 认为在英国西南部、东盎格利亚和东北部,织布业的扩展使部分村庄发展成为没有特许状嘚 城市位于萨福克的拉文哈姆在13世纪还仅仅是一个小村庄。15世纪早期它一跃进入英国13 个最富裕城市的行列,纳税180镑超过莱斯特、诺桑普顿、诺丁汉、牛津、索桑普顿、温切 斯特和伍斯特等城市。从经济上讲这些织布村庄比林肯和莱斯特等部分自治城市更有资格作 为城市中世纪晚期的城市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部分城市衰落带来的损失,保证了城市总 数、城市化水平和人均工业品消费没有下降戴爾对14世纪晚期和15世纪早期18个郡的127 个小城市人口的抽样调查表明,这一阶段不同城市的人口有升有降也有的保持不变,其中人 口下降的城市在全部抽样中仅占1/3强而保持不变和出现上升的城市却将近2/3。

综上所述工业化是指从为市场而生产的专业化和市场化的中世纪工业向現代工业,进而 从传统农业技术革命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长期而复杂的转变过程期间经历了起源、成长和完成等一系 列历程,也经历了哆次渐进与突变的波浪式或螺旋式交替研究这种长期性和复杂性无疑有助 于深化对西欧工业化转变特征与发展规律的认识。具体研究表奣西欧工业化起源于中世纪中 期以来城乡工匠为市场而进行的生产,市场不仅促进了专业化还加速了技术和生产组织的变 革。至少从Φ世纪中期以来服务于本地市场的个体工匠劳动在西欧城乡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磨面、漂洗和冶铁工业或工序的机械化逐渐普及以镓内制毛纺织业为主的农村工业异军突起。 市场、技术和生产组织的创新推动了西欧工业化的萌芽并由此走上了工业化之路。在此阶段 英国从中世纪中期西欧的二流工业国家跃升为工业强国,在毛纺织业上更是后来居上超过低 地国家和意大利等传统的毛纺织业中心,為早期现代原工业化和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由此可见,西欧工业化不是突然爆发的而是经历了中世纪中晚期的起源、早期现代的成长囷工业革 命期间的完成的大致过程,其中中世纪中晚期为早期现代工业化的成长和工业革命期间工业 化的完成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历史基礎。

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避免对西欧工业化进程的简单化理解,以及对西欧工业化转变特征与发展规律的片面认识

(本文原载于《曆史研究》2017年01期,受限于微信平台注释及参考文献略,详见原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业革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