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寓言散文中的寓言具有什么特色

浅析《庄子》中寓言的艺术特点-古代文学-论文联盟
您好,游客
背景颜色:
浅析《庄子》中寓言的艺术特点
来源:论文联盟&
作者:伍蓉
浅析《庄子》中寓言的特点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言论著作总汇。司马迁认为庄子思想&其要归本于老子&。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有很大影响。&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用艺术形象来阐明道理,用寓言故事和形象作为依托,是《庄子》的一大特色。庄子曾说:&寓言十九,藉外论之。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罪也,人之罪也。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1]&从理论意识来说,庄子这一派本有&言不尽意&的看法,即逻辑的语言并不能充分地表达思想。与此相关,在表现手法上,许多篇章,如《逍遥游》、《人间世》,几乎都是用一连串的寓言、神话、虚构的人物故事联缀而成,把作者的思想融化在这些故事和其中人物、动物的对话中,这就超出了以故事为例证的意义。   《庄子》寓言的独特性本文由联盟收集整理,还在于它的&多义性&。庄子在创造了如此大量、丰富多彩、变化多姿的艺术形式枣寓言之时,其寓意却是比较隐蔽、模糊的。他极少使用正面的说理文字来直接表现自己的思想,而是在一种扑朔迷离的状态下让人去领悟他的心绪。&寓实于玄,寓真于诞[2]&是庄子散文的具体体现。在混沌朦胧,能柔能刚,不主故常的&通天下之一气耳&的状态中,庄子自我陶醉在他所描绘的幻想的意境之中,那潇洒飘逸与神奇怪谲的文风同时也在浪漫的美的意境中徜徉。庄子不以推理手法,而是通过象征、寓言和气氛,以情感想象来表达内容,这种主观性色彩,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庄子在讲故事时,并没有明白、精确地点明他要说明的道理,而是靠那卓异的形象思维,通过故事自然流露出来。这样,其寓言的寓意就变得多面、模糊,具有&形象大于思想&的特点。《庄子》中的故事极其繁多。往往在一篇之中,运用好些故事,又层层相套,大故事套入若干小故事,形成天方夜谭式层层迭迭的故事群簇,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说明事理。这么多&寓言&镶嵌在文中,使庄子文章显出扑朔迷离的面貌。一个寓言,需要读者再三体味,才能领悟其深层含义;或者同一寓言,不同的人读之会有不同的理解。   这种含蓄的&暗示&手法的运用,正与庄子&道&之玄虚空灵的精神实质相吻合。这种寓言的背后,包藏的是无穷的万象,不尽的意蕴,让人能够捕捉一二却也难以全部领悟,因而也是增加它内涵的丰富和模糊的美。   除了超常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艺术是庄子寓言创作的手法,奇特的变形手法亦是庄子寓言中常用的艺术技巧。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怪诞奇幻,不同凡响。&大而无当&的话绝不怕说过了头。正如司马迁所说:&皆空语无事实。&其想象无边无垠,无羁无束,甚而荒唐不经。敢于不拘一格,这恰恰是庄子散文获得显著成就的关键。有些故事的夸张和荒诞到达无法想象却仍能使人受骗的地步。   《庄子》的寓言不是一般的&意在此,而寄言于彼&的单纯象征,作者总是比较巧妙地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寄寓在虚妄荒诞的故事中,在变化无穷的情景中含蕴精妙深奥的意旨,于奇幻中寓真谛,于怪诞中寓真实。另外,庄子在虚构寓言故事的同时,将这些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形象也进行再加工,使他们不以原本面目出现在读者面前,而是根据作者的意图不停地转换形象。庄子除却虚化历史人物外,还充分利用了现实生活的真实,将其穿插在虚幻中,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反而更为人所信服。   《庄子》中的寓言大多是庄子精神的自由想象和对摆脱人生困境的途径方法的种种暗示。从广阔宇宙的长空游尘到无形内心的幽思隐情,从丰富奇特的自然景观到形形色色的人生画面,这种变形手法无处不有,庄子运用这种手法把自我感受和体验假托于对象之中,并借助感性直觉到理性直觉的飞跃,使特定的审美体验上升到以形象来表述的哲理高度,从而使某种抽象的本质化的观念获得感性生命的同时,也使无意蕴的感性事物获得理性生命。   庄子寓言创作思想被后人继承和借鉴。他的浪漫主义的寓言创作方法,对唐代的柳宗元有着深刻的影响。施长州《庄子寓言对柳宗元寓言创作的影响》[3]从创作方法、题材、文风、修辞等方面分析了庄子寓言对柳宗元寓言创作的影响。李务云、张秉政、赵家新等人也撰文讨论此类问题。我们现在寓言上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直接溯源于庄子寓言。
欢迎浏览更多 →
相关文章 & & &
本栏目最新更新文章
   同意评论声明
   发表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内容分类导航《庄子·养生主》奇幻的艺术特色
NavegarInteresesNavegar por0.0 (0)Descarga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Precio de lista: $0.00Download as DOCX, PDF, TXT or read online from Scribd
小熊住山洞 Printed Docspor Kai Ying单元三por Kai Ying-跨课程元素por Kai Ying05e_Pro-Forma_WAJ3114_BIG Fasa 5.docpor Kai Ying   《小学低年级主题识字教学研究》实验方案por Kai Ying Tanggunjawab Dan Peranan Guru Pendidikan Moral Dalam Merealisasikan Aspirasi Negara 2por Kai Ying05. Aktiviti P&P Perkembangan Fizikal Kanak-Kanak.pptxpor Kai Ying小熊住山洞 Printed Docs
You're Reading a Free Preview
are not shown in this preview.
Leer más sobre este usuario
Asociados de negociosLegalAsistenciaSuscripcionesSign up to vote on this titleUsefulNot useful">This action might not be possible to undo. Are you sure you want to continue?CANCELARAceptar<div data-delete_collection="También quitar todo de su colección en su biblioteca.cancelarEliminar colección" data-delete_empty_collection="?Está seguro de que desea eliminar esta colección?cancelarEliminar colección" data-multiple_remove_from_library="Todo lo que seleccionó se quitará de sus coleccionescancelareliminar de su biblioteca" data-remove_from_library="Este libro también se quitará de todas sus colecciones.cancelareliminar de su biblioteca" data-change_library_state="{{confirm_text}}cancelaraceptar" data-remove_from_collection="?Desea eliminarlo de su biblioteca? (También se eliminará de sus otras colecciones).cancelareliminar" data-error="{{confirm_text}}aceptar" data-audio_reading_progress="You&#39;re currently on {{currently_on}}. However, it looks like you listened to {{listened_to}} on {{device_name}} {{time}}.Jump {{jump_to}}?Nombre del titular como aparece en la tarjetaSí" data-delete_review="{{content_line_one}}{{content_line_two}}cancelarEliminar rese?a y evaluación" data-notify_personalization="Hemos curado estos títulos y creemos que le encantarán.Explorar ahora" class="confirmation_lightbox_templates">Lo hemos llevado donde lee en su other device.Obtenga el título completo para seguir escuchando desde donde terminó, o reinicie la previsualización.Reiniciar previsualización《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新疆教育学院学报》1985年00期
《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摘要】:正 《庄子》散文,是在空前广阔的社会生活为之提供了丰富题材,前人的创作实践为之提供了写作借鉴的情况下出现的。庄子学派开始注重形象的描写,注意叙事、议论、抒情的结合,讲究修辞方式和文彩。由于斗争的需要,他们格外重视寓言,并做为论辩的武器。于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辅相成,大大提高了他们散文的艺术性与文学价值。为了表达一种见解,或抒发一种感情,常常还用神话传说,或虚构杜撰人物,利用夸张渲染,创造了许多光怪陆离的艺术形象:从达官显贵、儒生隐士、能工巧匠,到天帝鬼神、风云日月、鲲鹏雀鹖。塑造的这些形象,个性都是鲜明的。因此,《庄子》一书,在语言艺术上可称为“百家之冠”,是先秦时期最有文学价值的散文集。观就其艺术特色,谈以下几点:
【关键词】:
【正文快照】:
《庄子》散文,是在空前广阔的社会生活为之提供了丰富题材,前人的创作实践为之提供了写作借鉴的情况下出现的。庄子学派开始注重形象的描写,注意叙事、议论、抒情的结合,讲究修辞方式和文彩。由于斗争的需要,他们格外重视寓言,并做为论辩的武器。于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辅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鲜林;[J];中国文学研究;1994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高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王小波;孙晴;;[J];喜剧世界(下半月);2011年08期
贾学鸿;;[J];学术交流;2011年07期
高翔;;[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7期
黄献红;;[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张川平;;[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笑笑;;[J];芳草(经典阅读);2011年06期
喜金刚;;[J];东方养生;2011年08期
王青;;[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程海岩;;[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陆永品;;[A];首届辛弃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7年
韩晓;;[A];水浒争鸣(第九辑)——2006年全国《水浒》与明清小说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吴义勤;;[A];2003年中国小说排行榜[C];2004年
;[A];2003年安徽省文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张梅;;[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阎晶明;;[A];2003年中国小说排行榜[C];2004年
范道济;;[A];水浒争鸣[第六辑]——2000年水浒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梁克隆;;[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李卉;;[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杨庆节;;[A];第二届全国《西游记》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凡夫;[N];文艺报;2010年
马世年;[N];光明日报;2004年
老许;[N];四平日报;2005年
安武林;[N];文艺报;2009年
傅翔;[N];文艺报;2011年
大解;[N];文艺报;2011年
周思明;[N];文艺报;2009年
王泉根;[N];文艺报;2002年
杨泽文;[N];科技日报;2002年
李品素;[N];人民政协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丽梅;[D];苏州大学;2003年
刘生良;[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沈振奇;[D];复旦大学;2005年
胡晓薇;[D];复旦大学;2003年
刁生虎;[D];复旦大学;2005年
白宪娟;[D];山东大学;2009年
陈德福;[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刘红红;[D];暨南大学;2010年
朱新林;[D];浙江大学;2010年
南哲镇;[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姜红;[D];延边大学;2008年
鹿博;[D];江南大学;2009年
冯明燕;[D];青岛大学;2008年
石龙岩;[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蔡励敏;[D];暨南大学;2012年
范玲娟;[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李文娟;[D];内蒙古大学;2011年
吴垚;[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吴小洪;[D];扬州大学;2004年
李淑霞;[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庄子(道家学派经典著作)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道家学派经典著作
(道家学派经典著作)
《》又名《》[1]
,是道家经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且封为南华真人。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哲学、艺术、美学与人生观、政治观等等。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先生说:“其文则汪洋,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被誉为“钳揵九流,括囊百氏”。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庄子“三籁”思想与《》相合。[2-3]
《庄子·山木》篇最早提出了“天与人一也”之天人合一命题。《庄子》与《易经》、《黄帝四经》、《老子》、《论语》,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性经典,它们不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天人合一后的智慧结晶。庄子等道家思想是历史上除了儒学外唯一被定为与的学说。《庄子》不仅是一本哲学名作,更是文学上的寓言杰作典范。更是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深远影响。庄子寓言的出版和研究使得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得意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精神得以发扬,在现实意义上,更为社会主义文明的建设做出了不可忽视的精神铺垫。[4]
庄子内容简介
《庄子》一书反映了庄子的哲学、艺术、美学、思想与人生观、政治观等等。郭象分内篇、外篇、杂篇三大部分,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大小寓言二百多个。其中,内篇为庄子思想的核心,有七篇;外篇十五;杂篇十一。该书包罗万象,对宇宙、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价值等都有详尽的论述。
庄子明确否定现实的礼教社会政治制度以及虚假文化生活,在政治上主张不干涉主义和提高个人素质修养,实行无为而治。庄子反对当时社会上实行的仁义礼乐等社会道德与政治制度,认为这些都是罪恶与祸害的根源。他用“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来说明“仁义”已经成了统治者窃取国家权力的手段。庄子认为,社会的不平等性不根除,随着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发展,人类社会的不平等及争斗也会随之产生和激化。他认为自然的本性是最完善的,如果人为地加以改变,便会损害事物的本性,造成不幸和痛苦。统治者应任随社会的自然发展的良性要求,不要加以人为的治理;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可以说是最早的一种无政府主义思想。
庄子的散文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也是文学史上一位不朽的散文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汤川秀树、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英国近代和专家李约瑟和德国著名物理学家,的主要创始人海森堡都受到庄子哲学思想的影响。汤川秀树说他得诺贝尔奖的成果灵感就是受庄子“倏与忽相遇于浑沌之地”的启发。海森堡十分推崇庄子技术哲学的思想,并多次在讲演中提到庄子的观点。后来,海森堡又把庄子的哲学写进了他的专著《当代物理学的自然图象》。
庄子 浙江书局刻本
《庄子》约成书于时期。《》著录五十二篇,今本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全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而倡导相对主义,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内篇的《》、《》和《》集中反映了此种思想。行文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文章的典范之作。成玄英云:庄子“内篇明于理本,外篇语其事迹,杂篇明于理事。内篇虽明理本,不无事迹;外篇虽明事迹,甚有妙理。”故王叔岷先生认为,研习庄子当“破除内外杂篇观念[5]
庄子的生活年代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前369年—前286年。庄子逝世的时候,宋国已经覆亡。《庄子》中有“旧国旧都,望之畅然”,显然宋亡以后才称呼“旧国旧都”。
庄子属于道家,从《庄子》中很容易得出这个结论。评价:“庄子著书十万余言”,而今本《庄子》仅33篇6万5千多字,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载“《庄子》五十二篇”,可能是在晋代注《庄子》删去了《篇》后半部分极其之后内容。至于唐以前,有完本五十二篇与残本三十三篇并行。原来学者认为《庄子》全部为庄子所著。从宋代起,竟成问题,认为内篇为庄子本人所著,而外篇和杂篇是后人托名。近代出土《庄子》秦汉竹简残篇,证明各篇为先秦古书。总的来说,《庄子》一书其思想还是统一的。庄子写书风格独特,自己称(《杂篇·寓言》)以不拘一格的寓言写作。《庄子》在元初遭到禁毁,其各家注本也大多由此亡轶或缺散。
所谓内篇,乃是郭象所定,故王叔岷认为,研习庄子当破除内外杂篇观念。一般认为应是庄子所著,是庄子思想核心,七篇可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内七篇篇目都为三字,与外、杂篇取各篇篇首两字为题不同,内篇篇目皆标明题旨。
《庄子·内篇·第一》
《逍遥游》为庄子哲学总纲,展现庄子思想的境界与理想。“逍遥”原是。篇中点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与儒家、乃至的理想生命型态做出分判,同时展现“庄学”的修养境界与工夫进路,以“无己”、“无功”、“无名”的工夫,消解形躯与世俗的羁锁,达到超越的逍遥境界。 而所谓“逍遥”的境界,即是“无待”,庄子透过“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于无穷者,彼且恶待之”加以豁显,而托寓“藐姑射之山之神人”呈现这样的高远形象。
篇首以大荒无稽的寓言“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开始,透过鹏鸟与蜩、的对比,点出生命境界的不同,大鹏鸟可以“抟扶摇羊角而直上者九万里”,飞到南冥。而像之类的小鸟,所能飞到的不过数仞之间而已。借此点出“小知不如大知,小年不如大年”的“小大之辨”。而其中小与大的境界差别,正在于“有待”与“无待”,亦即能否超脱外在事物的负累,甚至进而超越大与小的差别。
庄子在篇中还借由尧要让位给的寓言,指出“圣人无名”的观点。须知,此处的圣人指许由而非尧。庄子推崇的是许由无视名位辞而不受的态度,暗中批判了作为儒家精神偶像的尧以名位为重、用最高的名位来匹配最有德之人的思想。最后透过魏王赠给的大,点出世俗之人都受困于有用无用的刻板思考,反而无法见到生命的真实样貌,彰显生命最适切的“大用”。
《庄子·内篇·第二》
《齐物论》有两种意涵,有学者认为是“齐物”之“论”,也有认为指“齐”诸“物论”。历来皆认为本篇是《庄子》思想最丰富而精微的一篇,因而也最难掌握。历代对于《齐物论》的注释、说解在庄学之中最为可观。
庄子透过《齐物论》意图消解人类对于世俗价值的盲从与执著,解开“儒墨之是非”等各种是非对立的学说论辨。庄子并不对各种价值高低或学说议论重作衡定、厘清,认为如此反而治丝益棼,所谓是非更无终止。庄子认为止辩之关键,在于“照之以天”,洞澈价值与学说彼此之间相异却又相生的道理,进而消辩、忘辩。因为所有辩论的争端,都来自于人类对自我的“成心”,各学说都对其终极价值有所执著与默认,难以去除,根本无从建立论辩各方共同承认的前提,因而所有的辩论也无从解决任何争端。所以庄子透过忘言忘辩的进路,超越彼此相非相生的对立 ,依顺着万物天生的自然,达到“道通为一”的境界。
人类对于万物的指称,并非确定不变的,所有对于“指称”、“”的执著或否定,总会陷入无穷无尽的回旋之中。而所有的指称、名相,都不是所指称的“物”自身。所以庄子认为应让所有的“彼”、“此”,所有的万物各自依顺本性,才能保持心灵真实的虚明与自由。
《齐物论》首段透过南郭子綦与问答,提出“天籁”、“地籁”、“人籁”的不同,所谓“天籁”乃是“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成其自取,怒者其谁也!”,也就是让万物能全幅展现自身,所谓的“”就是“天然”,就是天生万物的自然面目。南郭子綦说“吾丧我”,就是指透过主体工夫的修养,不让心思外驰,无止尽地追求,而体察内在“真君”。所谓的“我”是指人的“成心”,会随着言语,不断往外追索。而“吾”是人的“超越主体”,庄子称为“真君”、“真宰”,人心应回复最自然的虚灵状态。这就是《齐物论》的工夫与境界。
《庄子·内篇·第三》
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
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可以尽年”,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第二部分至“得养生焉”,以厨工分解牛体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余下为第三部分,进一步说明圣人不凝滞于事物,与世推移,以游其心,顺应自然,安时而,穷天理、尽道性,以至于命的生活态度。这就是文惠君基本理解到的东西。但是,庄子想要表达的可不止这些。
庄子思想的中心,一是无所依凭自由自在,一是反对人为顺其自然,本文字里行间虽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体现作者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趣。
《庄子·内篇·第四》
庄子以为人要有慈悲心和责任感,而又能“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所以颜回想拯救卫国人民;而子之爱亲与臣之事君,二“大戒”也无可逃避。但是,一味直接求取“大用”,必遭横祸;一味退隐自愿“无用”,又白来这一趟,都不圆满。必须知道要“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尽人事而“自事其心”、“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因无用而大用。“因无用而大用”就是人间世合情合理的人生真实与态度。
《庄子·内篇·第五》
“道德内全之无形符显”就是庄子所说的“德充符”。《文始经》说:“圣人终不能出道以示人。”“道德内全”之人,外表是看不出来的。所以,《金刚经》也说:“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德充符第五〉中,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哀骀它等人,都是残障或貌丑之人,可是他们都是“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不言而教,无形而心成”之才德内全的圣人。虽然五体残障或面貌丑陋,只要道德内全,自有无形的符显,使他们成为比身体健壮、面貌美好的人更尊贵的圣人。“道不在五形或肉身”,这是〈德充符第五〉的要义。
《庄子·内篇·第六》 大宗师就是道德与能力都达到顶点的真人或师者。他们已经“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而且“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于万物,不为爱人。”〈大宗师第六〉中,真人境界的描述很多,例如:“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頯,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但是真人不必“驾鹤飞升”,就能自由出入于仙境与人间,他们的言行心境是如何?〈大宗师第六〉说:“吾师乎!吾师乎!齑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所游已。”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所以,入于“游戏三昧”,“同于大通”,才是真正庄子所说的大宗师。
《第七》 〈应帝王第七〉谈的是君主治理国家应该采用的方法。道家治国的理念是“民主自由,无为而治”,〈应帝王第七〉的见解当然也是一样。所以,“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道家视宇宙万物为一体,所以有“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的说法。因此,庄子对万事万物的态度,也一样采取不干预的方法。对民心民情、万事万物,若“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就能胜物而不伤。否则,(寓言)对浑沌“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就大大不美矣!
《第八》[6]
《第十一》
《第十二》
《第十三》
《第十四》
《第十五》
《第十六》
《第十七》
《第十八》
《第十九》
《第二十》
《第二十一》
《第二十二》
《第二十三》
《第二十四》
《第二十五》
《第二十六》
《第二十七》
《第二十八》
《第二十九》
《第三十》
《第三十一》
《第三十二》
《第三十三》
庄子亡佚篇目
至于《》所亡佚的19篇,除解说3篇外,还有16篇,其中有篇目可考者9篇,据关锋考证,认为是《阏奕》、《意修》、《危言》《》、《子胥》(《释文·序录》)、《惠施》(《北齐书·杜弼传》)、《畏》(《史记·老庄列传》)、《马捶》(《南史、文学传》)、《淮南王庄子要略》(清人俞正燮《癸已类稿》)等篇。其中以王叔岷《庄子校释》辑佚佚文最全最多。
庄子篇目列举
《刻意》是《庄子·外篇》中一篇,一共分为三节。篇名按取自文章首句“刻意尚行”,刻意是“克制欲意,雕饰心志”的意思。本篇是论述之道。《秋水》是《庄子·外篇》中又一长篇,以篇首的前两个字作篇名。大体可分为两大部分,其中心是谈论人应怎样对待外物。本篇强调了认识事物的复杂性。《知北游》是《庄子·外篇》中的一篇,以篇首的三个字为篇名,可自然分为十一个部分。主要论述宇宙的本原和本性及人应怎样对待宇宙和外部事物。《盗跖》是《庄子·杂篇》中的一篇,盗跖为人名,可分为三部分。中心是抨击儒家,指斥儒家观点的虚伪性和欺骗性,主张返归真性,真性自然。
庄子名家评说
晋·《南华真经序》:夫庄子者,可谓知本矣,故未始藏其狂言。
晋·郭象《南华真经序》:通天地之统,序万物之性,达生死之变,而明内圣外王之道,上知造物无物,下知有物之自造也。其言宏绰,其旨玄妙。
唐·《南华真经疏序》:夫庄子者,所以申道德之深根,述重玄之妙旨,畅无为之恬淡,明独化之窅冥,钳揵九流,囊括百氏,谅区中之至教,实象外之微言者也。[7]
宋·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南华老仙盖病列国战争,习趋隘陋,一时学者局于见闻,以纵横捭阖为能,掠取声利为急,而昧夫自己之天,遂慷慨著书,设为远大之论,以发明至理,开豁人心。
宋·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盖善论天道者必本乎人,能尽人道者可配乎天,天人交通,本末一致。论五变而形名可举,九变而赏罚可言,此万世不易之理,所以立人极、赞天道也。
宋.林希逸《庄子口义》:庄子者,其书虽为不经,实天下所不可无者。郭子玄谓其不经而为百家之冠,此语甚公。然此书不可不读,亦最难读。东坡一生文字,只从此悟入。大藏经五百四十函,皆自此中细绎出。
明·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庄子南华三十二篇,篇篇皆以自然为宗,以复归于朴为主,盖所以羽翼道德之经旨。其书有玄学,亦有禅学,有世法,亦有出世法,大抵一意贯串,所谓天德王道皆从此出。
明·傅山《傅山全书》:《庄子》 为书, 虽恢谲佚宕于六经外, 譬犹天地日月固有常经常运, 而风云开合, 神鬼变幻, 要自不可阙, 古今文士每奇之, 顾其字面,自是周末时语, 非复后世所能悉晓。
清·《·文概》:“意出尘外, 怪生笔端。”
清·胡文英《庄子独见》:庄子最是深情,人第知三闾之哀怨。而不知漆园之哀怨有甚於三闾也。盖三闾之哀怨在一国。而漆园之哀怨在天下。三闾之哀怨在一时。而漆园之哀怨在万世。昧其指者。笑如苍蝇。[8]
清·方潜《南华经解》:“南华,老子之后劲,而佛氏之先声。大抵痛人凿性遁天,桎梏名利,拘墟见闻,而为解其缚者也。”
先生对庄子文章的评价极高,说庄子文章“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9]
卫俊秀:庄子是位最有血性的敢于斗争的哲人[10]
庄子名句撷英
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舂(chong)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鹪鹩(jiaoliao);善筑巢,俗名”巧妇鸟“。
——《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
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
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聂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
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
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安时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指穷于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
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则不救。
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
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庄子·内篇·德充符第五》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隳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内篇·应帝王第七》
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夫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虽盗跖与伯夷,是同为淫僻也。
——《庄子·外篇·骈拇第八》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
——《庄子·外篇·胠箧第十》
不以物挫志之谓完。
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道就间。
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庄子·外篇·天地第十二》
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
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
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庄子·外篇·天道第十三》
名[者],公器也,不可多取。
——《庄子·外篇·天运第十四》
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
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不为福先,不为祸始。
——《庄子·外篇·刻意第十五》
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者也。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
故曰: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庄子·外篇·缮性第十六》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外篇·秋水第十七》
人之生也,与忧俱生。
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吾未知善之诚善邪?诚不善邪?若以为善,不足活身;以为不善矣,足以活人。
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生者,假借也。
死生为昼夜。
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
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
——《庄子·外篇·至乐第十八》
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
——《庄子·外篇·达生第十九》
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注:自贤之行的“行”之当作心。)
——《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
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庄子·外篇·田子方第二十一》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汝斋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击而知。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拂能止,悲夫!世人直为物逆旅耳。
——《庄子·外篇·知北游第二十二》
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庄子·杂篇·徐无鬼第二十四》
故圣人其穷也,使家人忘其贫;其达也,使王公忘爵禄而化卑;其于物也,与之为娱矣;其于人也,乐物之通而保己焉。
人皆尊其知之所知,而莫知恃其知之所不知而后知,可不谓大疑乎!
——《庄子·杂篇·则阳第二十五》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庄子·杂篇·外物第二十六》
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庄子·杂篇·寓言第二十七》
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哉?
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
——《庄子·杂篇·让王第二十八》
且吾闻之,好面誉人者,亦好背毁之。
——《庄子·杂篇·盗跖第二十九》
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庄子曰:知道易,勿言难。
——《庄子·杂篇·列御寇第三十二》
不离于真,谓之至人。
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以天下之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其书虽瑰玮,而连犿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諔诡可观。彼其充实,不可以已。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生死、无终始者为友。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闳而肆;其于宗也,可谓调适而上遂矣。虽然,其应于化而解于物也,其理不竭,其来不蜕,芒乎昧乎,未之尽者。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辩者之囿也。[7]
——《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
庄子研究著作
《》一书作为先秦经典著作,历代研究者不断,据所编(《无求备斋庄子集成》不全面统计)正、续二编已经多达数百部注本。注疏:
《》廿一卷--西晋注。
《庄子注》晋向秀撰郭象窃得,魏晋玄学的代表作。
《庄子注疏》唐成玄英撰,在郭象《庄子注》基础上对此书做出的进一步注解,一般与《庄子注》并行。
《庄子治要》 魏征撰
《庄子释文》陆德明撰
《庄子注》《南华真经章句音义》《南华真经章句音义余事》《南华真经章句音义余事杂录》陈景元撰
《南华真经义海纂微》褚伯秀撰
《庄子义》吕惠卿撰
《南华真经新传》《南华真经拾遗》王雱撰
其中历代庄子注疏唯唐宋朝最多总体理论也颇为精深,故不一一列举。
《庄子通义》朱得之撰
《南华真经副墨》陆西星撰
《南华真经注疏》程以宁撰
《庄子翼批注》傅山撰
《庄子集释》清撰,是清代关于《庄子》的注疏、训诂的集大成之作。
《庄子集解》清撰,广收前人注释,且简炼明捷,是研究《庄子》较好的参考书。
《庄子因》林云铭撰
《南华雪心编》刘凤苞撰
《南华经解》宣颖撰
《庄子独见》胡文英撰
《庄子集解内篇补正》近人撰
《庄子补正》近人撰。
《庄子校诠》撰。
《》陈鼓应撰
庄子庄老易
关于庄老学派与《周易》的关系,历代史家的论述很少。我以为,庄周为宋人,宋为殷商后裔,当用殷《易》或《归藏》。《归藏》之名见于《周礼》,《归藏》的别名《坤乾》又见于《礼记》,可见历史上的确流传过《归藏》一书。近年湖北江陵所出的秦简当中有一部占筮书,与历代文献所载的《归藏》佚文接近,更证明殷、宋占筮之用《归藏》乃是史实。庄老学派若是与《易》有关,便牵涉到《归藏》的问题。我以为,《庄子》一书撰于宋国灭亡以后,而宋亡之后《归藏》失去影响,传者渐少,故而庄老学派对《归藏》与《周易》应当兼用,其经典系统应当是“庄老易”。到魏晋时代,这系统颠倒过来,成为“易老庄”。  《庄子·庚桑楚》记有老聃与南荣趎的数度问答,老子说:  卫生之经,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与物委蛇,而同其波,是卫生之经已。  从这话来看,庄老学派似有超越占筮的意思。然而据马王堆帛书《要》篇关于《周易》与占筮的议论,可以知道超越占筮不意味着弃置《周易》而不顾。《庄子·齐物论》中“梦蝶”一章的上文说:  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  《庄子》的作者嘲笑俗人“梦之中又占其梦焉”,令人联想到“能无卜筮而知吉凶”的主张,从表面看来很像是轻视《易》筮的议论。然而此处的“占其梦”与《易》筮不同,乃是古代方术的另一种。《汉志·数术略》杂占类著录《黄帝长柳占梦》十一卷和《甘德长柳占梦》二十卷,都是专门的占梦书。《庄子》所谓“梦之中又占其梦”乃是针对占梦的风气及其专书而发,不能看做是对《周易》或《归藏》的嘲讽[11]
。  《庄子》关于《易》筮的评论见于《大宗师》,篇中假托孔子说:  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  此节引文是根据郭象本。《经典释文》说,此节崔本写为:  造敌不及笑,献芥不及,安排而造化不及眇,眇不及雄漂淰,雄漂淰不及簟筮,簟筮乃入于寥天一。  郭象和崔两本的这一节文字都晦涩难读,然而《庄子》传本的源流是郭象本根据向秀本并参照五十二篇本,向秀本又是根据崔本,由此可推断《释文》所述崔本文字更为可靠。另外,此处“……不及……不及……”的格式屡见于《庄子》,也显示出更多的可靠性。这段文字提到“簟筮乃入于寥天一”,其中“簟”字与“覃”双声叠韵,“覃”可视为“簟”的省文。“覃”见于《汉书·叙传》:“扬雄覃思”,颜注:“覃,大也,深也。”《尚书序》也有“覃”字,《释文》说:“深也。”可见《庄子》所谓“簟筮”即“深筮”之意。既深于筮,必通筮书。故而《庄子》“簟筮乃入于寥天一”的命题,含有对《周易》或《归藏》的肯定之意[11]
。  《归藏》与庄子的关系,可由《庄子·大宗师》的一句话得到证实: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禺强得之,立乎北极。  关于禺强,《释文》举有崔、司马彪、郭璞、简文帝四家之说,都以为禺强是人面鸟身的北海神。四家的根据都是《山海经》,《释文》引《山海经》说:“北海之渚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禺强。”《庄子》说禺强得道而立乎北极,似与北海神的传说有关,但人面鸟身的神怪竟与庄子所标榜的得道发生关联,令人难以确信。《释文》说:“《归藏》曰:昔穆王子筮卦于禺强。”这一佚文正合秦简《归藏》的格式,秦简《归藏》说,黄帝“枚占巫咸,巫咸占之曰”,平公“枚占神老,神老占之曰”,宋君“枚占巫苍,巫苍占之曰”,殷王“枚占巫咸,巫咸占之曰”,则“昔穆王子筮卦于禺强”定为《归藏》佚文,“筮卦”两字或为“枚占”之误,或为别本异文。《庄子·大宗师》提到禺强得道,立乎北极,当以《归藏》的内容为其知识来源。《归藏》为宋国传统的占筮书,庄周为宋国人,则《庄子》作者由《归藏》而得知禺强事迹,是很自然的。上文已说明《庄子》对占筮书有肯定之意,这首先意味着对《归藏》的权威性的认可[11]
。  宋国灭亡以后,《归藏》的影响迅速跌落,到战国晚期,人们的占筮活动多是以《周易》为依据。《周易》的卦爻辞具有更高的抽象性和哲理性,有更多的辅助性的作品以资参考,庄周的后学者若是治《易》,一定是用《周易》。《庄子·天下》关于《易》的说法,显然就是出自庄周的后学。像黄老学派一样,庄老学派显然也以《易》为经典之一,这种立场到西汉时期更趋于明显[11]
。  在西汉成帝时,有一位著名的道家人物,这就是严遵。《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序》记载严遵(字君平)事迹,说他“卜筮于成都市”,根据蓍龟劝人从善,又“依老子、严周之指著书十余万言”。《华阳国志》也有记载,说他“专精大《易》,耽于《老》、《庄》”,可见严遵所崇尚的经典系统是“老庄易”。其中“老庄”和《庄子》的“庄老”的次序不同,是由于汉初崇尚《老子》的时代背景所致。本书第八章将说明,严遵本姓庄,东汉人为避汉明帝名讳,将庄遵改为严遵,将庄周改称严周,可见庄周、严遵同为庄氏。严遵为蜀人,而庄周后裔可能曾依附吕不韦,先助吕不韦著书,后从吕不韦迁蜀,故而严遵其人很有可能是庄周的后裔。严遵崇尚“老庄易”,这在庄老或老庄学派具有典型的意义。到魏晋时代,玄学兴起,“庄老易”、“老庄易”又变而成为“易老庄”,其中《周易》为经,作者为圣人;《老》、《庄》为传,作者为上贤或亚圣。例如王弼兼注《易》、《老》和《论语》,在注释中屡引《庄子》文字,又在清谈之中说明老子不如圣人。又例如郭象兼注《论语》和《庄子》,在《庄子序》中说明庄书“不经而为百家之冠”。在这里,不能否认的是,魏晋玄学的“易老庄”之次乃是由严遵的“老庄易”之次转变而来,而“老庄易”之次又根源于先秦的“庄老易”之次。我们从玄学的史料上,还可找出这思想史流变的痕迹,如《颜氏家训·勉学篇》说:“洎于梁世,兹风复阐,《庄》、《老》、《周易》,总谓三玄。”三玄本为“易老庄”,此处说为“庄老易”,似不只是出于修辞的需要,而是受了先秦“庄老易”的系统的影响[11]
。  道家著作的经学形式  当我们论说“黄老易”或“易老庄”的系统时,意味着尊经的观念和经学的形式不限于儒家,这与过去的成说发生了冲突。人们常说,中国思想史上只有两汉才是经学盛行的时期。更多的人说,中国学术自汉武帝始,一直广泛使用经学的著述形式。细玩人们所用的“经学”一词,可以看出有一个含义:只有儒家所尊崇的“诗书礼易春秋”才算是经,其他书籍则为“子”、“史”之类。正由于只有五经享有经的品位,才不需要指出是什么经的学问,只要笼统地指出是“经学”,就不会发生误会了。笔者不但声称道家有“经”,而且强调道家的“经”有所谓的系统性,大概会受到学人的指责。所以必须探讨一下,黄老学派和老庄学派究竟有没有采用经学的著作形式呢?他们若是有其特殊的经书,这些经书之间究竟有没有系统性呢?[11]
面对这样的问题,应当先说明一下黄老或老庄学派的著作里究竟有没有像儒家“经传说记”那样的品级。在这方面,最为明显的例证见于《汉志·诸子略》道家类,其中著录有《老子邻氏经传》、《老子傅氏经说》和《老子徐氏经说》,这三部著作所用的是典型的经学体裁,其中的“经”字代表《老子》本文,“传”、“说”两字分别标识邻氏、傅氏和徐氏对《老子》的解说。《汉志》还著录有刘向《说老子》四篇,这里的“说”与傅氏、徐氏的“说”属于同类。《汉书·景十三王传》提到河间献王所得书“皆经传说记”,显示出西汉经学的著述形式有传、说、记三种,加上后来的章句、注和义疏,至少有六种。上述的邻氏《经传》和徐氏、傅氏之《说》,与儒家经学的“传”、“说”属同种体裁;约成书于东汉的《老子》河上公章句,与儒家的章句形式也可能十分接近。现在的学者常称赞魏晋玄学家思想活泼,喜自由发挥,然而从著作形式来看,玄学著作较之西汉著作更为死板,因为西汉邻氏、傅氏等人的传、说,都是附于经书的后面而独立成篇,魏晋玄学家的著作却都采用注的形式,将自己的文字写得较小,掺在经文的中间,与当今的“注释”已很接近,如王弼、钟会、孟氏、孙登、张嗣等人都有《老子道德经注》,崔、向秀、司马彪、郭象等人都有《庄子注》。(他们的注释有时采用“解释”、“隐解”、“集解”等名,但从体裁上说,与郑玄的“注”属于同类,可统称为注。)到南朝梁代,又大量出现关于《老子》的疏,如梁武帝《老子讲疏》、韦处玄《老子义疏》、戴诜《老子义疏》等。这种疏体较之注解更为压抑,因为它们解释《老》、《庄》都是间接的,王弼、郭象的注释才是它们直接的解释对象。玄学著作还有“论”、“例”等形式,如何晏有《老子道德论》,王弼有《老子指略例》,但这些都是笺注的附属性作品,经学的著作形式按其地位依次为经、传、说、记、章句、注、疏、论,在这当中,注释经典是第一要务,作论发挥乃是次要的。时至唐代,唐玄宗贵为天子,还要作《御注道德经》和《御制道德经疏》,唐代道士又纷纷注释玄宗的御注,经学形式更为压抑和严谨[11]
。  现在的西汉严遵《老子指归》,先录《老子》每章本文,再写下《指归》之文,体裁颇似早期的章句。当然,《指归》可能经过了改编,但即使有过改动,它的原貌也应是传或说的体裁,因为现存《指归》的文字几乎是逐章逐句地解说,绝不是完全独立的著作。汉唐之间解《老》、解《庄》的形式,是否为后起呢?并不是!《韩非子》一书有《解老》、《喻老》两篇,《解老》也是逐句解释,这不是“传”又是什么呢?《文子》一书的时代尚不能论定,从它的内容上看,也与《解老》接近,属于《老子》的附属性或解释性著作之类。再往上溯,稷下学者凡有道家倾向者多本于黄老,当时《黄帝四经》的前两篇或已称经(详见第一章),既已有经,便应有类似“传”、“说”的著作。《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齐宣王时稷下学者慎到、田骈、接子、环渊等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这种“序其指意”的著作都由《黄》、《老》衍生,如果说是采用道家的经学形式,是不会错的[11]
。  与西方文化的经典相比较,传统的经典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具有某种系统性。造成这种差别的缘由说来很简单,西方各教派所尊奉的经典只有《圣经》,仅传本及释义不同而已;伊斯兰国家所尊奉的经典也只有一部,即《古兰经》。与此不同的是,中国的经典不具这种单一性,儒家的经典有《诗》、《书》、《礼》、《易》、《春秋》五部,五部又各有今古文的差别,并各有卷帙浩繁的解释性著作;道教的经典又远多于儒家,几有千种。在经典数量繁多且又追求思想的统一的情况下,便从众多的经典当中整理出某种系统,如儒家经书有五,号称“五经”;对五经的不胜枚举的附属性著作,区分为“传”、“说”、“记”、“笺”、“注”、“义疏”等。道教经典则分为三类,称为“三洞”;又佐以四类典籍,称为“四辅”,其系统性又超过儒家的经传注疏。道教依附于道家,而道家黄老、老庄两派所尊崇的书籍都不是一部,而是各有三部,在三部之间又有品位的不同,称其为“经典系统”,应是允恰的[3]
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道家易学建构》
李延仓《庄、易关系浅论——兼论道家易》、《郭象《庄子注》易学思想蠡测》、《成玄英《庄子疏》的易学思想管窥》
王葆玹《“黄老易”和“庄老易”——道家经典的系统性及其流变》
朴锺赫.庄子寓言选注(??????).韩国(??):学古房(???),:5-14
陈鼓应《老庄新论》
.名著屋&#91;引用日期&#93;
庄子 郭象 成玄英.庄子注疏:中华书局,2011年1月
胡文英.《庄子独见》.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卫俊秀:《卫俊秀学术论集》
王葆玹《黄老与老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庄子寓言四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