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哈斯认为"历史的在场"并非是人心所向 所向披靡这句话对么

广普城市——雷姆o库哈斯
64 世界建筑 2003/02广普城市
GENERICCITY雷姆&库哈斯 著/ Rem Koolhaas王群 译/ Translated by WANG Qun
1. 引言 1.1当代城市是否与当代机场一样&&&彼此趋同&?我们能否对这种趋同进行理论性的反思?趋同在多大程度上是一种壮举?趋同的代价是可识别性(identity)的泯灭;通常,这被认为是一种损失。但是趋同正在以如此巨大的规模发生,它一定意味着什么。我们不妨思考一下:可识别性有哪些坏处,或者反过来说,什么是没有可识别性的好处?如果我们将这一乍看起来充满偶然而又令人惋惜的同一化现象设想为一种有意的过程,一种从差异走向相似的自觉运动,那么情况又会怎样呢?如果我们正在目睹的是一场全球性的&打倒特性&的解放运动,那么我们会得出怎样的结论呢?可识别性的外衣被剥除之后还剩什么?广普性?1.2如果可识别性仅仅来自于历史、文脉、物质性的实体、真实性的话,那么我们便无法想像任何由我们自己制造的当代事物对可识别性有任何益处。但是人类正在以指数增长这一事实表明人类的过去将会在历史长河的某一点上变得异常渺小,以致无法为那些活着的人们拥有和共享。是我们自己耗尽了可识别性。如果历史在建筑中有所沉积的话,那么当今人类的巨大数量将不可避免地使以往的实体化为灰烬。可识别性与历史的等同是一种错误的命题,这不仅因为随着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可供共享的蛋糕越来越小,而且也因为历史本身正变得日益令人憎恶 && 随着人们对它的滥用,历史正在失去意义,以致于那些越来越微薄的历史施舍显得倒反而是一种侮辱。持续增长的旅游大军到处挖掘&特性&,将原本成功的可识别性化为毫无意义的尘埃,这无疑更加速了历史的消亡。1.3可识别性宛如鼠夹,正吸引越来越多的老鼠前来共享诱饵。仔细观察一下的话,可识别性其实早在数百年前就已经空洞无物了。可识别性越强,就越具有禁锢性,越不能容忍扩展、诠释、更新和矛盾。可识别性宛如一座灯塔,固执而又武断:它只有以破坏航行为代价才能改变其自身的位置或者改变发射的光型。(巴黎只能变得更加巴黎&& 事实上它正在成为超级巴黎&& 一幅精心修饰的讽刺画。例外还是有的:伦敦的可识别性就是没有清晰的可识别性&&它日益变得不伦敦,变得更加开放,更加没有稳定性。)1.4可识别性需要中心,它坚持一种本质,一种点位。简单的几何形式是它的悲剧所在。随着辐射力的扩展,具有中心特征的区域越来越大,却不由自主地冲淡了核心的力度和权威;不可避免的结果是中心与边缘的差距增至崩溃的极点。就此而言,近来人们对城市边缘潜在价值的姗姗来迟的发现 &&也就是说人们终于认识到城市边缘这样一种近乎史前特征的状态最终是值得建筑关注的&& 其实不过是一种经过伪装的对中心优先论的坚持和依赖:没有中心便没有边缘;对前者的兴趣或许可以弥补后者的空泛。从表面上看,城市的中心母体仍然具有活力,占尽风光,并越发显示出边缘的不充分性。这使得城市边缘在概念上处于孤独无援的境地,状况日益恶化。实际上,城市的中心日益疲惫,从那里发出的最后几声共鸣正妨碍着人们将边缘作为一个批判性的群体进行解读。一方面城市中心已经太小,小得无法承担人们赋予的义务。另一方面,所谓中心其实已经不是真正的中心,而是一种由于夸大其词而即将爆炸的幻想;然而正是这一幻想还在继续否认城市其他部分的合法性(曼哈顿将那些需要基础设施支持进入城市的人们贬低为&隧道桥梁人群&,并向他们收费)。对中心的迷恋使我们大家都沦为隧道桥梁人群,沦为我们自己文明中的二等公民。在一种麻木不然地从中心向边缘集体逃亡的过程中,我们的权利也正在遭到剥夺。1.5中心的观念(笔者曾经在阿姆斯特丹这样一个典型的具有绝对中心性的城市度过一段年轻的岁月)坚持认为中心是价值和意义的核心,是一切意义的源泉。这一观念无疑有害无益,这不仅因为对于中心与日俱增的依赖最终必将转化为一种无法忍受的负担,而且也因为中心将必须不断得到维护,或者说不断被现代化。看上去自相矛盾的是,作为城市中&最为重要的地区&,中心应该最古而又最新,最为稳定而又最具有活力;它还必须紧密而又持续地适应新的情况,尽管这种适应是一个复杂和充满妥协的过程,因为它必须秘而不宣,令肉眼无法察觉(苏黎世市曾经以一种极端而又昂贵的方式进行了一场逆向考古活动:在这里,购物中心、停车库、银行、穹窿大厅、实验室等一层又一层现代化设施被置于市中心的地面以下。中心不再向上或向空中发展,而是向地球的深处发展)。交通干线、环城公路、地下通道以及更多的为避开老城而设置的外围道路(tangentiales)必须小心翼翼地嫁接;住宅可以变为办公用房、仓库可以改造成工作室(lofts)、废弃的教堂可以摇身一变成为夜总会;一系列破产之后接踵而来的是日益昂贵的商店,功利性空间(utilitarian space)与&公共性空间& (public space)的无情整合,步行街,新建的公园,植树架桥,显山露水,以及对历史遗迹小心翼翼的修缮;一切都有可能,然而所有真实性也都在这些过程中被无情地剥夺了。1.
6广普城市是从中心和可识别性的羁绊中解放出来的城市。广普城市不再需要依赖什么,从而也就摆脱了一种依赖的恶性循环:它除了反映当今的需求和当今的能力之外别无所是。它是没有历史的城市。它有足够的容量海纳百川。它是轻松自如的。它不需要维护。如果它发现自己太小了,便进行扩张。如果它发现自己衰老了,便自我革新。它处处令人兴奋也处处令人不兴奋。它是完全&人工化&的,就像好莱坞摄影棚一样每周一清晨都会面貌焕然一新。2.数据 2.1广普城市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内得到急速发展。这不仅表现在它的面积扩大了,而且数量也大大增加。1970年代早期平均每个广普城市的正式居民还只有250万左右(当然这中间还有50万非正式居民的来去),现在则在1 500万上下徘徊。2.2广普城市是否始于美国?它是否如此深刻地缺少原创以致它只能是舶来品?无论如何,广普城市现在应经遍布亚洲、欧洲、澳洲和非洲。从乡村和农业向城市的彻底迁移并非通常概念所说的向城市的迁移:这是一种向广普城市的迁移。在这里,广普城市是如此铺天盖地以致是城市来到了乡村。2.3亚洲等大陆渴望拥有广普城市,其他大陆则为广普城市感到羞愧。由于广普城市常常聚集在赤道周围的热带地区,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广普城市是亚洲城市。看上去这似乎有些矛盾:广普城市这样一种人们(应指西方人&&译者注)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现象现在却为不可理解的他者所占据。广普城市是西方文明黜弃的产品,但是有朝一日它将经过语义的重新组合再次以充满异国情调的形式得到广泛传播??。[1] 2.
4有时,像巴塞罗那这样一座将自身的可识别性过分简化的城市也可转变为广普城市。它宛如一个标识,让人一目了然。相反的情况从未发生过??,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生过。3.总论 3.1广普城市是大部分都市生活进入网络空间以后的产物。它没有什么轰动的新闻,即使有也是经过炒作的;它时隔很久才会有什么事情令群情激动;它谨小慎微而又充满神秘感,就好像床头灯照亮的一片空间一样。与古典城市相比,广普城市是安详平静的(sedated),通常人们只需坐着就可以对它加以感受。在广普城市中不再有那种集中式的事物的同时展现,取而代之的是在空间上彼此分离的个体&活动&,它们带来了一种恍惚的、几乎很少为人察觉的美学体验:比如日落前写字楼发出的富于变化的日光灯色,夜幕下广告牌呈现的具有细微差异的白色亮光等。就像日本食品一样,这种体验可以在大脑中重新组合和强化,或者简单地予以忽视(这里有一个选择的问题)。处处悠闲自得,结果是诱发人们对平常事物的想像。3.2广普城市将人们通常认为的城市特征来了个底全球化/ Globalization意外、冲撞、杂交、结合、分化、差异、二合一:不论好坏的全球化。《全球化》一文作于1993年,并发表在《S,M,L,XL》中,从一名建筑师的视角论证了全球化的潜力。在涉及世界文化时,人们会把全球化和发明创造联系在一起。全球化的新实验应该为&一种全新的建筑&提供支持。译者简介:王群,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教授收稿日期:
O M A / 大都会建筑事务所65朝天。在这里,&商务&(business)成了一种压倒一切的事件,神秘而又平静,并且越平静就接近纯粹的状态。在我们还没有无条件地爱上传统城市的&罪恶& (evils)之前,广普城市就已经和这些&罪恶&进行对话了。广普城市的高贵祥和来自于公共领域的消亡,就好像消防演习时的情况那样。在这里,城市只能容纳必不可少的活动&& 一般说来就是汽车的活动;高速公路是大道和广场的超级版本,占据着越来越多的空间;高速公路的设计看上去完全是以满足汽车交通的效率为目的的,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它其实充满感性,它使实用性炫耀地进入平滑空间(smooth space)[2] 的领域。以机动车辆为主体的公共领域的新颖之处在于人们无法用三维的方式对它进行衡量。人们对同一距离(比如说10英里)的实际体验可以有天壤之别:行车时间可以是5分钟也可以是40分钟;行车时一眼望去可以是渺无人烟也可以是车满为患;人们可以在绝对的快感中以一种纯粹而又真实的速度行驶&&这也是广普城市的轰动性新闻强度增加或者至少密度增加之处 && 或者面临令人窒息的塞车时间 &&这也是广普城市体现其单薄性的时刻。3.3广普城市呈不规则碎片形,它是同一简单结构的无限重复;人们甚至有可能从它的某一个最小单元着手对整个城市进行重构。广普城市是计算机的桌面,或者甚至是一张软盘。3.4高尔夫球场是所剩无几的他样性(otherness)的唯一体现。3.5广普城市的电话号码非常简单,它的电话机也不像传统城市的十位数电话机那么费劲,而是简单易于操作,比如说中间的数字都是一样的。4.机场 4.1机场曾经是绝对中性的体现,现在却是差异的载体。它是广普城市中最具个性和特点的元素之一,是人们体验某一特殊城市的对象。宛如浓烈的香水扑面而来,机场中不可缺少的大幅广告照片、绿化、具有地方风情的服饰往往成为人们对地方特色的第一感受(有时也是最终感受)。人们在这里可以获得无限的情感遐想:遥远、舒适、异国情调、反差、地方风情、东方色彩、田园风光、新奇、乃至&前所未闻&的事物。机场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通过那些原本与航空并无关联的元素的大量出现,它在全球的集体记忆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免税商店、夸大的空间效果、与其他机场频繁而又可靠的连接等等。机场集超级地方性和超级全球性为一体:超级全球性是因为人们在这里可以买到在当地买不到的商品;而超级地方性则是因为这里的某些商品在其他任何地方都买不到。4.2机场的形式越来越具有自主性,有时甚至刻意否定与它们所在的广普城市的关系。机场越来越庞大,充斥着越来越多的与旅行无关的设施,大有取代城市之势。熙熙攘攘,司空见惯,每天都有数以百万的人群出入机场,还要加上一支庞大的工作人员队伍。设施完善的机场就像广普城市的一个街区,或者甚至有理由成为它的中心?机场是一个封闭而又充满诱惑的体系,一旦进入便别无他路,除非前往另一个机场。4.3仔细阅读机场的几何形式有助于了解广普城市是从何年何日开始建造的。六角形平面(个别情况下也可以是八角形或七角形平面):1960年代;直角平面和剖面:1970年代;拼贴城市:1980年代;整幢建筑有一个可以在纵向无限延伸的弧形剖面:或许是
1990年代。(在德国,机场建筑的结构宛如一颗伸展的橡树。)4.4 机场有两种规模:要么太大,要么太小。但是对于机场的运行来说,规模实际并不起什么作用。基础设施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的弹性。机场每年的客流量在设计阶段通常都是经过准确计算的,但是在超载客流的重压下却还仍然运转自如,从而体现出一种绝对的非确定性。5.人口 5.1广普城市是地地道道的多人种城市,其平均组成大概是8% 黑人、12%白人、27%拉美人,37%华人/亚洲人、6% 非确定性人种、10%其他。广普城市不仅人种构成多样化,而且文化也是多元的。因此,在板式公寓楼之间突然出现庙宇、在城市主要大道上出现舞龙队、在中心商务区出现大佛塑像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5.2广普城市是由永远处在运动中的人们创建的,这一点能够解释广普城市的非实质性(insubstantiality)基础。就像在清澈的液体中将两种化学物质混合以后突然形成的薄片最终在液体底部堆成不确定的团块一样,两种不同移民的碰撞和合并&比如北上的古巴移民和南下的犹太退休者&&最终也可以形成人类的居地。广普城市就是这样诞生的。6.城市
6.1广普城市的伟大原创就是用现实主义打破理想主义。它将那些玩不转的东西 & 也就是那些已经没用的东西&&干脆丢在一边,并坦诚地接受那些取而代之的事物。就此而言,广普城市既能容纳原始的又能容纳未来的 &&事实上,也只能容纳这两者。广普城市是传统城市以外的城市。广普城市是在前城市(ex-city)的位置上形成的后城市(post-city)。6.2维系广普城市的不是那些日益降格的公共领域 && 从古希腊广场(the
Greek agora)到古罗马广场(the Roman Forum),从商业大街(high street)到购物综合体(shopping
mall),城市的公共领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降格过程[3]&& 而是公共领域以外的剩余部分(the residual)。在现代主义的最初模式中,这些剩余部分不过是一些绿化而已,它们整齐划一,既不为使用存在,也不希望有任何关联,而只是从道义肯定了城市规划的美好愿望(good intentions)。但是在广普城市中,文明的根基是如此浅薄脆弱,加之广普城市固有的热带性,作为剩余部分的植物被伊甸园化了,它集政治与景观为一身,成为广普城市可识别性的主要载体。这些剩余部分既是非法和不可控制事物的避难之地,也是人们无休止操纵整修的对象。它们是原始和整肃的共同胜利。道德败坏和伤风败俗在广普城市中泛滥成灾,这也可以算是对广普城市在其他方面一贫如洗的一种弥补。广普城市是非常不有机的,然而有机性却又是广普城市最强烈的迷思(myth)所在。6.3街道已经死亡。伴随这一发现而来的是人们狂热地企图挽救街道。公共艺术如雨后春笋,就好像两个死人可以变成一个活人一样。步行街的建设&&原意是为了保护旧城&&然而鱼贯而入的人们正注定用自己的双脚毁坏他们本来钟爱有加的一切。6.4广普城市正在从水平城市向垂直城市发展。看起来,摩天楼将成为一种最终而又确定的建筑类型。它已经吞噬了一切。它无处不在:稻田或者市中心&&无论出现在何处都没有任何差别。塔楼不再组成群体;它们彼此分离以致毫无关系。孤立的密度成为一种理想状态。6.5对于广普城市来说,住房不再是问题,因为它要么已经解决,要么完全放任自流;前者合法,后者&非法&;前者的形象是塔楼或者更经常是板楼(最大进深可达15m),而后者(与前者相辅相成)则是一些临时性的简陋小屋。前者使用上空,后者占用大地。奇怪的是,最为贫穷的群体占有的却是最为昂贵的商品&&土地,而另一些群体则花钱购买原本属于免费的东西&&空气。然而更加令人称奇的是,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住房的容量都具有很大的弹性。一方面,广普城市的人口每隔几年就翻一番,另一方面,随着各种宗教势力的削弱,每个住宅单元的居住者也由于离婚或其他家庭分化现象而减少一半。在这里,单元人口减少的速度正好与城市总人口增加的速度相吻合,其结果是,尽管居住单元总量飞快增加,整个城市的密度却反而下降了。
6.6所有广普城市都是&白板策略& (tabula rasa)[4] 的产物:如果过去这里一无所有,那么现在城市已经拔地而起;如果过去这里并非一无所有,那么现在一切也都被取而代之。必须是这样,否则广普城市就是历史性的了。6.7广普城市的城市景观通常是一种混合,一种早期开发阶段由于&权力&仍然无所不能而产生的规则性城市区域与后来不断增加的自由布局的混合。6.8广普城市是多元选择的顶峰: 只要能选的都选上了,它是一切观念的集大成者。一般说来,广普城市是经过&规划&的城市。所谓规划并非指通常意义上的由某个官僚机构控制它的发展,而是指如同发生在大自然中的情况一样,形形色色的反响、生殖细胞、命题、种籽被随意播撒在大地上,在那里扎根,吸取环境的营养,然后形成
66 世界建筑 2003/02一个总体,一个看似随意但有时却能够产生神奇结果的基因库。6.9广普城市的文字可能晦涩难懂,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广普城市没有文字;实际的情况也许是我们正面临一种新的文盲,一种新的失明。其实只要细心观察一下就可以发现不少主题、颗粒和线索,然后再将它们从瓦格纳式的混浊浓汤(Wagnerian ur-soup)[5 ]中分离出来:比如50年前一位访问学者在黑板上留下的笔记,正在曼哈顿的玻璃摩天大楼中腐烂的联合国油印文稿,或者对气候具有异常敏感力的早先殖民思想家的发现,还有八仙过海、在全球化过程中各显神通的设计教学等等,都是随手可以捡来的例子。6.10&自由风格&是广普城市最好的美学定义。如何描述这一风格?试想一个开敞的空间,或者森林中开垦的一片空地,或者一座被夷为平地的城市。这里有3种基本的元素:道路、建筑和自然,它们在灵活的关系中共存。这中共存方式看上去似乎没有多少充分的理由,其组织却具有巨大的多样化。3种元素的任何一种都可能发挥主导作用:有时&道路&在不可思议的蜿蜒曲折中消失了;有时一眼望去,没有建筑,只有自然;同样不可预料的是,有时你又突然发现在你的周围全是建筑。有些地点(spots)简直令人恐惧,因为3种元素在这里都不存在。在这些&地点&(sites)上(实际上,什么是地点的对立面?毋宁说它们是在城市概念上钻出的孔洞),公共艺术宛如时隐时现的尼斯湖水怪(Loch Ness Monster)[6],既具象又抽象,通常还能自我净化。6.11有些城市眼下还在对建筑师们的失误进行喋喋不休的讨论,比如建筑师们为解决拥挤问题而提出的连接不同街区的高架人行道路网方案。相比之下,广普城市却在享用这些发明的成果:层台、桥梁、隧道、高速公路。在这些无所不在的交通设施之间,植物花草的数量比起1950年代的科幻电影中的场景也有过之而无不及,它们星罗棋布,似乎是对原罪的一种弥补。6.12道路只为汽车而存在,而(步行的)人们则在高架人行道上行走(就像在游乐园一样)。高架人行道使人们离开地面,然后将他们暴露在狂风、炙热、陡峭、寒冷、内部、外部、气味、烟雾等一系列夸张的条件之下。对于历史城市的生活而言,这真是一幅可怕的嘲讽。6.13在一定程度上,广普城市仍然保留了水平的城市形象,尽管这是一种正在消亡的形象。组成这一水平城市形象的,或者是那些尚未来得及拆除的历史建筑,或者是作为古建保护标记的修缮一新的街区,比如说环绕城市中心的形形色色的都铎式建筑区。[7 ]6.14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广普城市本身就是新的,却常常为一群新城所环绕:这些新城宛如代表树木生长的年轮一样记录着城市的生长。与此同时,新城却以很快的速度老化,就好像一位5岁孩童脸上出现皱纹或者患上早衰性关节炎一样。6.15广普城市是规划的终结。为什么这样说?不是因为广普城市没有经过规划&&事实上,政府官僚和房地产开发商通常都会在城市规划上投入大量的精力和金钱并努力将规划实现(这里涉及的是一笔数额巨大的金钱,用这笔钱可以在平原上装点宝石,将地上铺满金砖??);然而,广普城市最危险、同时也最令人兴奋的发现却是:城市规划与否其实并无多少实质性差别。在这里,建筑的位置可以很好(比如一座靠近地铁站的塔楼),也可以很糟(比如整个中心四周竟然没有道路),但是在两种情况下,建筑的兴衰都不可预见。道路网络过度延伸、老化、 腐朽、废弃;人口翻两番、三番、四番后又突然消失;城市的表面呈爆炸性状态,经济腾飞、减速、膨胀、崩溃。还有,宛如白发苍苍的母亲仍在抚养一个巨大的胚胎一样,整个城市是在殖民时代的基础设施之上建造的,但是原先的建设蓝图却随着殖民者人走楼空而无影无踪。没有人搞得清楚下水管道在哪里畅通、如何畅通、从什么时候开始畅通、电话线的准确位置在那里、市中心为什么坐落在现有的位置而不是在别处、纪念性轴线将在哪里结束。只有无数隐藏的边缘地带、巨大的空地、标准和行为的永远的有机调整过程,就好像一个异常警觉的动物时时刻刻以其生物的本能调整自己的期望一样。在这样一个极其多元的选择过程中,人们再也无法区分事物的原因和结果。万物运转&&仅此而已。6.16广普城市渴望成为热带城市,这一点意味着它必然要对堡垒要塞式城市说不。广普城市是开放的城市,它像红树林(a mangrove forest)一样接纳万物。7. 政治 7.1与广普城市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政府是多少有些专制的政府(尽管这一关系有时是疏远而松散的),无论这里所说的是地方政府还是国家政府。经常的情况是:&领导&的某位朋友&&无论他是何许人也&&决定对城市中心或者边缘地区的某一地块进行开发,或者在一片荒芜中开发新城,从而使地图上又出现了一片热土。7.2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会惊讶地发现政府的参与通常都是隐而不见的,似乎在一片宽容放纵之中,广普城市已经与专制政府格格不入一样。8. 社会学 8.1令人惊讶的是,尽管社会学&领域&在广普城市中得到无限扩大,但是广普城市的成功与社会学科的成功却不能混为一谈。广普城市就是社会学,事物在这里发生。广普城市就像一个个实验室里用于培养细菌的皮氏培养皿或者一块块可以无限制使用的黑板一样,几乎任何一种假设都可以在这里过招、消失、最终被当局或者民众遗忘。8.2显然,社会正日益丰富&&社会在急速增长&&这无疑有助于防止某种笼统单一的理解问题的方式。广普城市正在使那些在过去可以自圆其说的学说土崩瓦解。8.3尽管广普城市具有无限的包容性,思辨的成份在这里还是不断受到抵制。广普城市说明社会学对于了解正在形成的社会来说也许是一种有害而无益的体系,因为这种社会超越任何固有的原则;它以大量的证据支持或反对任何一种假说(反对的证据也许更多)。高层建筑在A地导致自杀,而在B地却给人们带来欢声笑语;C地将高层建筑视为走向解放的第一步(当然可能处在某种无形的&压力&之下),而对于D地来说这类建筑则属于明日黄花;
K地的高层建筑如同雨后春笋,而同样的建筑在L地却面临被炸掉的厄运;创造力在E地激情高涨,而在F地中则无踪无影;G 地人种混杂,H地则完全处于种族隔离的状态(如果不是内战的边缘的话);Y模式由于家庭结构的改变不再有效,而Z模式则因为家庭结构的变化遍地开花(学者们通常不用遍地开花之类的词藻来形容在广普城市中发生的活动)。宗教在V 地已经消亡,在
W 地得到保留,在X 地遭到改变。8.4奇怪的是,没有人认为在这些诠释中蕴含的无穷矛盾性正是广普城市丰富性的表征,因为这一命题早已被排除在思考的范围之外。9.街区 9.1广普城市中永远存在这样一个口是心非(Lipservice)的街区,历史在这里得到最低限度的保存。古老的火车/电车或者双层公共汽车在这里驶来驶去,不祥的铃声不时在耳边响彻,看上去宛如漂泊的荷兰人驾驭的虚无飘渺的飞车一样。这里的公共电话亭身着从伦敦移植过来的红色,或者头带一个中国式屋顶。口是心非有许多同义词, 比如事后诸葛亮(Afterthought)、滨水区(Waterfront)、追悔莫及(Too Later)、第42街(42nd Street)、或者干脆就叫做格林威治村(the Village )、甚至伦敦地铁(Underground)等。[8]口是心非的街区是一项精心安排的神秘运作,它所说的历史是现今能够勾画的历史。口是心非的街区是一部机器。9.2广普城市曾经有过历史,但是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它的大部分历史被一扫而光:人们先是毫不惋惜地将历史视为不卫生甚至危险的同义词,然后突然之间,如释重负的感觉又转化为深深的悔恨。某些长发披肩、脚蹬灰色短袜和凉鞋的先知们总是警告历史是一种资源,因而必不可少。终于,到处肆掠的推土机开始慢慢地停顿下来;偶尔几处幸存的破烂建筑被人们视为至宝,修缮一新,获得前所未有的光彩?? 9.3 尽管往日不再,历史已经构成广普城市的头等大事,甚至成为一种工业。精心修缮的历史建筑周围是一片改造用地,更多的旅店正在这里建造以便在历史日益消逝的同时接纳更多的游客。历史的消逝并未减
O M A / 大都会建筑事务所67少游客的数量,或许正因为消逝才更加吸引人们在最后时刻蜂拥而至。观光业现在可以与目的地彼此独立?? 9.4广普城市可资动用的联想并非属于那种具有特殊性的记忆,而是一种一般记忆,一种关于记忆的记忆:即便不是所有记忆同时存在的话,至少也是一种抽象的和带有标识性的记忆,一种永无止境的似曾相识的幻觉,一种广普记忆。9.5尽管有着谦逊的外表(口是心非的街区的高度一般不超过3层:这表达的是对简&雅各布(Jane Jacobs)[9 ]的热爱还是对她的报复?),它将全部历史浓缩在一个单一的综合体中。在这里,历史并非一场闹剧,而是一种服务:身着戏装的商人(滑稽的帽子、袒露的上腹、面纱等)自告奋勇地颁布条件(如奴役、暴政、疾病、贫穷、殖民地等),而他们的国家曾经为废除这些条件而不惜发动战争。如同在全球传布的病毒一样,殖民似乎是真实性的唯一的永不枯竭的源泉。9.6 第42街:表面上看来历史在这里得到保护,其实历史已经面目全非。宛如从反面看望远镜一样,它遥远恍惚,甚至完全消失。9.7只有对历史的丰富回忆才足以将人们从平淡无奇中拯救出来。就好像通过已经熄灭的火山的余热来取暖一样,那些最受欢迎的观光地点(游客必不可少,在广普城市中我们都是游客)曾经是色情业和下流行为的聚集地。在这里,无邪的游客置身于早先窥淫癖者、妓女、拉皮条者、人妖、以及偶尔也有艺术家们出没的场所。看上去颇为矛盾的是,尽管互联网已经可以将大量色情信息直接提供到人们的起居室中,但是似乎只有亲临现场重温往事才能产生一种特别的体验。在一个不再产生新的神秘氛围(aura)的时代,过去的神秘氛围必然会升值。但是人们会因此而于心不安吗?存在会像毕雷矿泉水(Perrier)[10 ]一样具有刺激的口感但实际上又淡而无味吗?9.8每个广普城市都有一个滨水区域。所谓滨水区域不一定是濒临水面,也可以是濒临沙漠,或者其他什么不同的状态,反正有另一种状态可以让人们躲进小楼成一统似乎是享受的最佳保证。在这里,游客们在各种摊位前你推我挤,小贩们扯着嗓门试图推销城市的&独特&内容。把所有广普城市的独特内容相加就是一套全球观光纪念品,一部埃菲尔铁塔、圣心教堂和自由女神像的科学组合:比如高大的建筑(高度通常在200 ~300m 之间)浸泡在一潭死水之中,空中雪花飘飘,如果在赤道附近,则是金箔飘飘;再比如高级皮面的日记本,或者嬉皮的拖鞋&&其实真正的嬉皮一旦出现便会被马上会被遣返回家。游客们对这些纪念品看得多买得少&&事实上常常是只看不买&&然后到水滨一字排开的具有异国情调的餐馆坐下。这些餐馆提供的美味佳肴一应俱全:麻辣&&身居他乡的首要证明和终级证明,也是最可靠的证明;肉饼&&牛肉或合成肉;生吃&&反祖现象将在人类历史的第3个千年广为流行。9.9虾是基本的开胃小菜。通过食物链的简化以及烹饪的千变万化,它们吃起来就像英式松饼一样,索然无味。10.内容(Program) 10.1写字楼依然如故,事实上只是数量的增加。在人们看来,这些写字楼已经不再有存在的必要,因为在未来的5~
10年之内我们将会在家里办公。但是到那时我们将需要更大的居家空间,大得足以在家里举行会议。写字楼将被改造成住宅。10.2购物成为人们唯一的活动。但是为什么不能将购物设想为一种临时性和过渡性的活动呢?情况将得到改善。是我们自己错误地造成如此局面&&因为我们无法想像还有什么更有价值的事情值得去做。同一空间中济济一堂的其他内容&&图书馆、浴室、大学等&&想起来就令人毛骨悚然;它们的高雅绚丽让我们望而却步。10.3旅店(hotel)是广普城市最为常见的建筑类型,它是广普城市的代表性场所。过去,写字楼中尽管人来人往,但是它至少还表明在写字楼之外还有其他重要的场所存在。现在,旅店就像集装箱一样包罗万象,令其他建筑显得多余。就其数量而言,旅店是购物商场的两倍,它是我们城市生活的最亲密伴侣。旅店是21世纪的生活方式。10.4与此同时,旅店如同监狱,入住旅店如同自我拘留;没有其他与之匹敌的场所可以光顾,既来之则安之。日积月累,旅店演变成一个将千万人口锁在他们各自房间的城市。一种反向的活力,一种内向爆炸的密度。11.建筑 11.1闭上眼睛,设想哔叽色的大爆炸。在爆炸的中心,阴道的颜色四处飞溅(非亢奋型的),还有哑光金属的茄子、咔叽烟草、满是尘土的南瓜;所有轿车都趋向为婚纱式的白色??
11.2如同所有城市一样,广普城市也充斥着噱头十足(interesting)和单调乏味(boring)的建筑。这两类建筑都可以在密斯那里找到源头:前者以他1921年设计的位于柏林弗里德里希城区的不规则形玻璃塔楼为代表,后者则是他此后不久设计的方盒子建筑。时间的顺序在这里并非无关紧要:显然,经过最初的试验之后,密斯打定主意永远抛弃噱头而选择单调。至多,他后来的建筑保留了早期作品的精神&&升华还是压抑?&&并将其表现为一种可察觉的无(n o t i c e a b l e
absence),但是他从此与噱头建筑分道扬镳。广普城市证明密斯是错的,并重又勇敢地面对被密斯放弃的挑战,其态度之坚决以致眼下在广普城市里已经很难找到方盒子建筑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对噱头密斯的挚爱反倒说明人们通常的密斯概念有误。11.3广普城市的建筑天生丽质。它们的建造速度惊人,设计速度更加让人感叹不已:对于每一个建成的项目&&建成一词在这里也许并不准确&&平均有27个设计方案。这些方案的设计者是成千上万默默无闻但又充满灵感和激情的建筑事务所。与知名事务所相比,这些事务所的态度要谦逊得多。他们共同认识到,必须由设计者努力进行修正的建筑是一种错误。数量是他们非凡的过人之处。他们设计起来毫不犹豫。他们从一千零一个设计资料中挑选零件进行组装,其准确程度无与伦比,令任何天才相形见拙。他们的建筑教育平均花费3万美元,车旅和住宿费用除外。他们中间23%的人在美国常春藤联合会名牌大学[11]镀过金。在那里他们曾经&&诚然,常常只是很短的一段时间&&得到来自其他&正统&学科(&
official&profession)的收入丰厚的精英们的指点和教诲。结果是:3 000亿美元的投资&&等于3万美元(平均每人建筑教育费用)&100(每个建筑事务所的平均人数)&10万(全球建筑事务所总量)&&时时刻刻都在制造着广普城市。11.4形式复杂的建筑完全取决于玻璃幕墙工业,取决于更为有效的粘合剂和密封胶。在这些材料的作用下,建筑被五花大绑,密不透气。硅胶的使用抹平了建筑的所有立面&&正如人们常说的:&我们尽力而为&。硅胶将玻璃与石头、钢材乃至混凝土粘接起来,宛如太空时代的混合体一样。毫无节制地使用透明胶质复合材料带来的是一种严谨的假象。节点的设计已经无关紧要,一切只凭意图说话。粘合剂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如同广普城市中其他一切事物一样,广普城市的建筑也从刚性转为柔性。它不再运用原则,而是系统地运用非原则,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得到迅速成长。11.5因为广普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是亚洲城市,所以它的建筑通常都是带有空调的。发达与落后的矛盾在这里变得异常尖锐:过去人们认为,城市代表着最高的发达状态;现在毋宁说城市只是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里,空调的普遍使用可以使人们肆无忌惮地在室内逼真地制作诸如雷雨大作、飞沙走石、寒冬腊月、酷暑盛夏甚至大雾弥漫等室外天气效果。刘姥姥进大观园,乡下人看西洋镜,无知无能还是充满想像?
11.6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以这种方式形成的广普城市是最具颠覆性同时又最具意识形态性的;它将平庸升华;它将库特&施维特斯(Kurt Schwitters)的麦尔兹堡装置(Merzbau)[12]放大到城市的尺度:广普城市即麦尔兹城市(Merzcity)。11.7立面的角度成为衡量建筑才华的唯一指数:向后倾斜加3分,向前倾斜加12分,逐层后退罚2分(太怀旧了)。11.8广普城市坚固的外貌只是一个假象,因为它的体量的51%是由中庭空间组成的。中庭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能够将非实体化的事物
68 世界建筑 2003/02系统理想化/ SystematicIdealization任何基地都会包含可以显示的数据。系统理想化是对现实和深思的过高评价,这种深思被投入到各种尺度的各个地区中。库哈斯继续道:&如果我们伪称我们的世界被灌输到一个理想的知识分子世界,就失去了作者艺术性阐释的启发。&实体化。中庭(atrium)的概念最初产生于古罗马时期,这一历史的渊源使它如同出身名门而成为建筑中经久不衰的主题。中庭将洞穴居住与都市舒适完美地结合起来。
11.9中庭即中空(void space),而中空性则是广普城市建筑的本质所在。看上去自相矛盾的是,中空性反而为建筑的物质性创造了条件,它使庞大的体量成为建筑物质性的体现。室内越完善重复,人们越发难以认识其本质的重复性。11.10对于广普城市的建筑来说,可供选择的样式是后现代主义,并将永远如此。只有后现代主义才成功地将建筑实践与痛苦的体验相结合。后现代主义不是对建筑历史的高度文明的解读。它是一种方法,一种正统建筑的裂变,它必须以足够快的速度产生结果以便与广普城市的发展保持同步。它创造的不是其倡导者们所希望的意识,而是一种新的无意识。它是现代化的小帮手。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设计后现代主义的建筑,比如模仿中国佛塔以及/或者托斯卡纳(Tuscan)[13] 山区塔楼设计的摩天楼什么的。11.11反后现代就是反民主。后现代主义为建筑包裹了一层&窃来&的外衣,其性质就像慈善机构馈送的圣诞礼物一样令人无法拒绝。
11.12广普城市到处充斥着镜面。何以如此?是以镜像反射的方式庆祝虚无,还是绝望地试图捕捉那些正在消失的本质?广普城市中四处泛滥的镜面与长期以来最受原始人欢迎的、也最有效的&礼物&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14 ]11.13马克西姆 & 高尔基(Maxim Gorky)[15]曾用&花样翻新而又单调乏味&(varied boredom)来形容科尼岛(Coney Island)[16] 的状况。高尔基在这里显然自相矛盾。花样翻新不可能单调乏味,单调乏味也不可能花样翻新。但是,广普城市的无穷变化将两者合二为一,至少它使花样翻新成为正常。在这里,庸俗带给人们的是一种逆向的企盼,重复成为异常,因而也就潜在地具备了果敢和令人振奋的可能性。12.地理 12.1广普城市的气候比通常城市更热,因为广普城市正在南移&&移向赤道 & 远离人类第二个千年在地球北部形成的烂摊子般的城市。广普城市是一个迁移的概念。它的最终目的地是热带地区&&那里有更好的气候和更加美丽的人群。它的居民是因为不喜欢其他地方才选择在这里安家落户的。12.2广普城市的人们不仅比他们的同时代人更加美丽,而且以性情更加随和、较少为工作担忧、较少敌意、更加快乐等特点著称。这说明建筑确实与人的行为有某种关系,同时也说明通过某种尚未确认的方法,城市可以使人更善。12.3广普城市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它的稳定的气候&&没有四季的差异,永远阳光灿烂 &&但是天气预报总是说聚变和糟糕的天气即将来临:卡拉奇上空的乌云。在这里,最终的审判已经不再是道德性或者宗教性的,而是天气预报。对于钟爱广普城市的人们来说,唯一值得担心的事情就是糟糕的天气。
13.可识别性 13.1广普城市的可识别性可谓丰富多彩。如果它是一座水滨城市,那么以水为题材的符号便遍布整个城市区域。如果它是一座港口城市,那么船坞和吊车的形象将一直延伸至远离港口的地方(展现集装箱本身在这里并没有意义,因为广普性是无法通过广普性本身加以特定化的)。它如果是一座亚洲城市,那么到处出现的将是(性感而又带有神秘色彩的) &秀美&女子的身影,从而展现出一种(宗教或性欲上的)谦恭。如果它依山而立,那么山的形象将会出现在所有宣传册、菜单、票据和广告牌上面,好像不如此重复就无法令人信服一样。可识别性成了佛教中的曼陀罗(Mantra)。14历史
14.1悔恨历史的缺失是一种可恶的情绪。一种心照不宣观点认为历史的在场是人心所向。但是谁能够告诉我们情况确实如此呢?城市是人们高效率拥有和居住的场所;在大多数情况下,历史的在场反而妨碍了城市的运转。14.2在场的历史使人们无法对历史缺失的理论价值进行纯粹的思考。14.3纵观人类历史 &&请允许引用一句美国式的开场白&&城市生长发育的过程就是一个巩固加强的过程。变化就地发生。事物得到改善。文化或者兴旺发达或者凋零衰落,或者复兴或者消失,或者被抛或者遭遇入侵,或者遭到羞辱和蹂躏,或者凯歌高奏,或者获得再生,或者登峰造极,或者在突然间销声匿迹&&一切都可以在同一场地发生。这就是考古学为什么是一门关于挖掘的学科的原因:在挖掘中展现文明(也就是说城市)的众多历史层面(layers)。但是广普城市就像一张未经深思熟虑的草图,在还没有被完善前或许就已经被丢弃。对于广普城市来说,历史层面、巩固、完成都是陌生的概念。广普城市没有历史层面。它的下一个历史层面出现在别的什么地方,或者是它的近邻&&其大小可以是一个国家&&或者是遥远的他乡。20世纪的考古学(等于更富有诠释性的考古学)需要的是机票而非铁锹。14.4广普城市放弃完善。通过这一过程,广普城市获得的是永久的记忆缺失(是否可以说这是广普城市与永恒的唯一关系?)。广普城市的考古学见证的是循序渐进的遗忘,它是一部挥发的记录。广普城市的灵魂一无所有&&不是没有新衣的皇帝,而是没有考古发现甚至没有考古场地的考古学家。15.基础设施 15.1过去,基础设施相互补充,形成整体。现在,基础设施相互竞争,各自为阵。基础设施再也不试图成为一种功能性整体,而是制造许多独立存在的功能性实体。网状系统和有机性不复存在,伴随着新的基础设施出现的是孤岛般的区域和走不通的道路:宏大叙事辉煌不再,取而代之的是苟延残喘和捉襟见肘(曼谷市通过了3种从城市的A点到达B点的相互竞争的高架轨道系统方案&&但愿最强者获胜)。15.2基础设施不再是针对迫切需求的响应&&即使是一种或多或少姗姗来迟的响应&&而是一种策略性武器,一种预言:X港口的扩建并非为了满足内地的消费狂潮,而是为了扼杀/减少Y港口在21世纪生还的机会。某岛屿,其新兴的南部城市Z大兴土木地修建地铁,目的只为衬托出已经发展成熟的北部城市W的粗陋、拥挤和落后。V城市生活的舒适流畅为的是表明U城市的不堪忍受。16.文化 16.1美不胜收。16.2每一个时区至少有3 场《猫》剧(Cats)[17 ]在同时上演。世界淹没在一片猫叫声之中。16.3城市曾经是巨大的性追逐场所。广普城市宛如一个男女幽会介绍所,它在供需之间建立有效的关系。进步确实存在,性高潮替代痛苦。最为下流的可能性获得最为清楚的表述:新教徒变成色情狂。
17.尾声 17.1试想一部有关圣经的好莱坞影片。地点是一座坐落在圣地某处的城市。市场的场景如下:从左右两侧的群众演员中化入色彩鲜艳的衣服和毛皮服装,一群身着丝绸长袍者叫喊着走进画面,做着各种手势,他们的眼睛骨碌碌地转动,开始彼此争斗,笑声迸发,隔靴搔痒,假发上渗滴着胶水,挥舞着拐棍涌向画面的中央,拳脚相加,打翻货摊,将动物踩得嗷嗷直叫?? 人们大声吆喝,是在叫卖货物?还是在宣告未来?还是在祈祷上帝?钱包被抢,众人围剿抢劫者(或者弄巧成拙,反而放跑了罪犯?)。牧师呼吁镇静。孩童们在长袍和腿脚间互相撕杀。动物的吼声。塑像倒塌。女人尖叫&&出于恐惧?还是狂喜?骚动的人群聚成一片汪洋大海。波涛汹涌。至此,让我们关掉声音&&在寂静中稍事喘息&&将影片倒放。于是,影片中那些无声无息但仍然清晰可见的男男女女蹒跚地向后退去;观众这才开始不仅关注影片中的人物而且也注意到人物之间的空间。画面中央一片空白;最后的光影也从画面上消失&&或许一边消失一边抱怨,所幸的是我们无法听到这种抱怨。空白越发强化了寂静:画面上是空空如也的摊位,一些残骸被踩在脚下。放松?? 一切都已经过去。这就是关于城市的故事。城市不复存在。我们可以离开剧场了?? □
O M A / 大都会建筑事务所69译者注:[1]这里所谓&再次&首先应相对于18世纪下半叶而言。当时,欧洲人大量到东方贸易、殖民和传教,增加了对东方文化的了解。遥远的国度,传说的奇境,无不充满神秘和吸引。于是,欧洲的先浪漫主义者在颂赞宁谧的田家情趣、自然山野风光、中世纪生活方式的同时,兴起了一股&东方热&,中国的(尤其是中国园林)、印度的、土耳其的和阿拉伯的建筑被介绍到欧洲。尽管不乏对东方各民族文化认真和严肃的研究,但是由于&浪漫主义&寄托幽情所需和&欧洲中心主义&根深蒂固,这股&东方热&不可避免地带有浓重的欣赏异国风情和猎奇的成分,其表现形式也常常花里胡哨,趣味低劣。第一次&东方热&持续了数十年时间后逐步烟消云散,其影响却十分深远,以致直到现在许多西方人心目中的&东方&和&中国&概念还留有那个时代的烙印。[2] &平滑空间&是法国哲学家德勒兹(Gilles Deleuze,
1925~1995)和加塔利(Felix Guattari, 1930~1992)在《千高原 & 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A Thousand
Plateaus -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一书中提出的概念,与之相对立、平行或相辅相成的概念是&条纹空间& (striated space)。[3]Agora, 古希腊自由城邦居民举行政治、社会、司法、文化和宗教活动的广场,是古希腊民主社会公共领域的化身。相比之下,古罗马广场虽然也有类似的功能,并且在形式上甚至更为富丽堂皇,但是由于古罗马政体的公共性较古希腊时期已经有所削弱,所以导致广场作为城市公共领域职能的降格。所谓high street 一般指欧洲传统城市中最为重要和繁华的大街,它与广场一样,是城市生活(如购物、游行、就餐、喝咖啡、文化活动、人际交往等)的主要场所,是城市空间(指室外空间)作为公共领域的集中体现。而shopping mall则是是美国城市的产物,一般位于郊区,四周为巨大的停车场所包围。从传统的观点看,它已经不是城市空间的组成部分,从而也失去作为城市公共领域应有的品质,故谓之降格。[4]Tabula rasa, 原为拉丁文,意为擦净的书写板。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中,一般用来指那种不考虑地形或基地现状条件、将一切推倒重来的设计和建设思路和方法,
2060年代以来,tabula rasa 一词常被用于对现代主义的责难。[5]瓦格纳(Wilhelm Richard Wagner, 1813~1883),德国作曲家,毕生致力于歌剧(自称&乐剧&)的改造和创新,倡导一种集戏剧、音乐、史诗等艺术形式为一体的总体艺术作品(Gesamtkunstwerk),其代表作有《漂泊的荷兰人》、《纽伦堡的名歌手》及歌剧四联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等。[6]尼斯湖,位于苏格兰北部,传说这里常有水怪出没。[7]都铎式建筑,亦称都铎风格(Tudor Style),是英国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过渡时期的建筑风格,因当时的都铎王朝而得名。[8]这一句的原文是:Lipservice - also called
Afterthought, Waterfront, Too Later, 42nd Street,
simply the Village, or even Underground - is an
elaborate mythic operation。按照译者的理解,它描述的是在对待城市历史时反复出现的一些现象,如经过大规模的改造时期后总有人站出来质问为什么当初没有将历史建筑保护起来,然而这种质问又为时过晚,因为一切都已经时过境迁;或者在城市的古建保护方面的经典例子,如波士顿或者新加坡的水滨区、纽约的第42街和格林威治村、伦敦的地铁等。[9]简&雅各布,原为经济学记者,1961年以《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一书一举成名,此后便专门从事城市和建筑方面的著说。简 & 雅各布是大城市的热爱者和拥护者,她认为大城市、尤其是高密度大城市是经济、文化、社会、民族、建筑多样性的载体;另一方面,她又是现代规划思想的坚定的批判者,尤其反对自上而下的大规模改造,主张一种自发的、自下而上的、符合现状(status quo)的改造方式。简 & 雅各布的观点对1960~
1980年代的建筑和城市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0]一种产自法国南部的带有气泡的矿泉水饮料。矿泉水原本是淡而无味的,但是毕雷矿泉水因为加有气泡,所有又给人以某种刺激的口感。[11]通常指哈佛、哥伦比亚、耶鲁、普林斯顿、康奈尔、布朗、达特茅斯、宾夕法尼亚等8所大学。[12]库特&施维特斯(1887~1948),德国艺术家,曾经与达达(Dada)运动有过密切的联系,但并未成为达达成员,而是形成了他个人的&达达&&《麦尔兹》杂志(Merz)。正如&达达&一词产生于对法语中儿语&木马&一词的随意选用一样,&麦尔兹&也是一个&任意而有效的毫无意义的词语片段& (施维特斯语),具体说来,它来自于&德国商业银行&(Kommerzbank)中&商业&一词的最后4 个字母。麦尔兹堡(Merzbau)是施维特斯倾注毕生精力创作的集建筑、雕塑、拼贴和装置为一体的艺术作品,其外层是由木头和粉刷组成的建筑结构,内层则由一系列大小不一的不规则的洞穴组成。施维特斯不仅在这些洞穴中放置了许多从他的朋友(包括建筑界的密斯等)那里获得的&战利品&,而且对它们进行不断的改造。麦尔兹堡是一个多元而又充满神秘感的空间营造,在施维特斯看来,它是一个没有终结的作品,永远处在生长和变化之中。施维特斯出生在德国汉诺威,但一生流离失所。1930年代末期为逃避纳粹迫害从德国碾转至挪威、随着挪威的沦陷又碾转至英国,最后在贫困潦倒中死去。施维特斯共创作了3个不同的麦尔兹堡,分别在德国汉诺威、挪威和英国,其中以汉诺威的最为经典,但只有在英国创作的一个被保存下来。[13]意大利中西部的一个地区,拥有弗罗伦萨、西耶纳、比萨等经典城市,也以带有塔楼的中世纪山城闻名于世。[14]长期以来,西方人类学家到原始部落进行考察时,常常带一些小镜子作为礼物送给当地的土人;而对于土人来说,能够用来看清自己面孔的镜子也成了最受欢迎的礼物。[15]高尔基(1868~1936),俄国无产阶级作家,曾任苏联作家协会第一任主席。提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其主要作品有剧本《底层》、小说《母亲》及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16]位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南部,原为一小岛,1820年代开始,逐步发展为一个以游乐公园为特色的休闲度假场所。随着纽约大都市的急速发展,成千上万的纽约人为逃避单调的都市生活,来到科尼岛上尽情享受形形色色新奇而又刺激的娱乐项目,形成一种别开生面的&都市文化&。鼎盛时期的科尼岛上游乐公园星罗棋布,其中最负盛名的有卢纳公园(L u n a P a r k ),梦幻园(Dreamland)等。1906年高尔基访问纽约,在接待人员的安排下到科尼岛一游,结果大失所望,遂以一篇题为&无聊&(Boredom)的文章表达了对消费主义下的大众文化的极度反感和批判。[17]英国当代作曲家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的音乐剧作品,系百老汇音乐剧的传世作品之一。本文的翻译曾经得益于与冯仕达先生的讨论,特此致谢!__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库哈斯作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