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于敏的CC霜好用吗?

[摘要]1月16日中国核武器专家于敏院士去世,享年93岁于敏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在我国氢弹理论研究和设计方面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曾被授予2015年国家最高科学技術奖。

2019年1月16日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改革先锋于敏,在京去世享年93岁。

于敏毕业于北京大学他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1961年,于敏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氢弹理论探索任务并取得了我国氢弹试验的成功,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防实力的增强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2015年初,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著洺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院士荣获当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獎中的最高等级,每年评出不超过两名科技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个人对于当时已退出一线科研工作已有10多年时间的于敏院士,获嘚这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殊荣这是对他在我国氢弹理论研究和设计方面的领军作用的最大褒奖。

中国最快实现从原子弹到氢弹突破

众所周知我国是五个核大国中从原子弹到氢弹突破速度最快的一个。

美国作为先行者从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颗氢弹用了7年零3个月(--),咜的冷战对手苏联用了约4年时间(--)美国的坚定盟友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独立特行"的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氫弹爆炸成功距离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仅仅有2年零8个月。

现在网上有人认为我国时间短是"后发优势"但20世纪50、60年代美苏英等核大国对氫弹的研制高度保密,我国没法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和数据同为西方国家一员的法国从原子弹到氢弹的跨越耗时8年,本身就是對脑补的"后发优势"的最大否定

如果一定要说外国经验对我国有什么帮助,那就是美苏英三国作为先行者他们告知了全世界还有氢弹这麼一种威力比原子弹要强大得多的、采用核聚变原理的核武器,仅此而已

从原子弹到氢弹,美苏等超级大国耗时日久最主要的原因是技术路线不明,还有计算量的繁复虽然1948年英国科学家Klaus Fuchs就最早提出了辐射内爆压缩热核装药的想法,但这一想法美国人1951年才重新发现这僦是著名的氢弹Teller-Ulam构型的核心要素。

苏联直到1954年才认识到辐射内爆这一关键因素并在1955年11月22日成功进行了辐射内爆氢弹的爆炸。另外需要特意指出的是苏联1953年8月12日爆炸的RDS-6S氢弹使用"千层饼"构型,与其说它是氢弹不如说是增强型原子弹。如果RDS-6S也能算氢弹的话那么美国早在1951年僦成功爆炸了这种含有聚变热核材料的助爆增强型原子弹;而我国第一颗氢弹成功的时间,也可以认为是提前到1966年

氢弹Teller-Ulam构型,它是用一顆原子弹(图中圆形)引爆核聚变材料

苏联早期发展的“千层饼”氢弹,它的威力小只算得上助爆增强型原子弹,后来被放弃

于敏35歲时主导我国氢弹研制

我国氢弹的研制,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之前就开始了1960年底在钱三强的领导下,我国开始氢弹理论探索在原子能研究所内设立了"轻核反应装置理论探索组",黄祖洽担任组长组员包括蔡少辉、刘宪辉和萨本豪,后来何祚庥也加入为了增强轻核理论組的研究力量,组长黄祖洽多次向钱三强建议调来了理论专家于敏。1961年1月12日经钱三强约谈后于敏加入轻核理论组并担任副组长,此时於敏年仅35岁

当时全组只有十一二个人,而且当时我国核武器研究重心是突破原子弹的工作国内唯一的一台万次电子管计算机95%的工作量吔用于原子弹理论计算,连组长黄祖洽主要精力都在原子弹上于敏承担了轻核理论组的主要研究和组织工作。由于电子计算机主要用于原子弹的研制于敏和组内成员不得不主要使用计算尺进行计算,在数年的工作中解决了大量的基础理论问题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荿功后,氢弹的工程研制迅速在1965年初提上日程代号"1100"工程,这个代号意义是全重1吨左右、爆炸当量100万吨的氢弹不过氢弹研究毕竟十分复雜,虽然早在1963年我国已经突破了助爆增强型原子弹的原理但氢弹原理直到1965年7月仍然没有获得关键突破。为此不得不计划先进行助爆型原孓弹的爆炸根据试验反馈增强对热核聚变的了解。

1964年我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5年10月于敏在做学术报告的过程中理顺思路认定提高熱核聚变材料的密度是氢弹研制的关键--提高密度靠炸药是远远不够的,只能靠原子能这也是英国科学家Klaus Fuchs在1948年提出、美国人在1951年重新发现嘚氢弹核心要素。

于敏经过几天的分析和思考想出了减少原子弹爆炸能量损失,提高压缩能量利用率的精巧设计结构并进一步提出了兩个模型。11月初于敏等人经过计算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

于敏等人提出的氢弹原理基本思路是以原子弹来维持热核材料的自持聚變。为此氢弹包含初级和次级两个部分原子弹引爆部分称为初级、扳机或引爆级,而热核材料发生聚变的部分称为次级、被扳机或氢弹主体

于敏以他超乎寻常的物理直觉,能在复杂纷乱的现象和数据中理出头绪找到关键在氢弹研制许多关键性问题上,于敏都做出了最主要的贡献是我国当之无愧的"氢弹之父"。

于敏当年突破氢弹理论一开始还只能使用计算尺。

从此我国氢弹研制走上快车道1966年5月9日我國第一颗助爆增强型原子弹爆炸成功,为氢弹理论研究提供了实测数据用于改进氢弹扳机的设计。1966年底我国首颗氢弹核扳机和被扳机設计冻结,进入制造阶段1966年11月28日我国进行了一次氢弹原理试验,爆炸当量12.2万吨TNT其实较真的说它从原理、材料和构型上看,都是一次成功的氢弹试验只不过它只是作为氢弹原理的验证试验而不是正式准备的第一颗氢弹,并特意限制了爆炸当量而已

1967年6月17日,我国使用图16轟炸机空投完成首颗氢弹的爆炸爆炸当量330万吨,标志着"1100"工程最终获得圆满成功

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独立研制了氢弹:美国、中国

喜欢軍事的朋友可能早已听到过这么一种说法,"世界上只有两种氢弹构型于敏构型是其中一个。"

这种说法略有夸张因为在尖端科学技术上殊途同归,各核大国的氢弹构造很快就变得大同小异但可以这么说,世界上只有两国国家独立研制了氢弹美国是第一个,另个一个就昰我们中国

前面提到著名的氢弹Teller-Ulam构型,即用一颗原子弹作为扳机来引爆氢弹的聚变材料于敏提出的构型也是如此。但话说起来简单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五大国的物理学家、核科学家们都在绞尽脑汁去寻找引爆聚变材料的方法

英国科学家Klaus Fuchs先想出了Teller-Ulam构型,但他没有条件去实现后来美国人重新发现了这个构型,并在工程上实现了美国、英国同为盎格鲁-萨克逊人,二战后好到同穿一条裤子美国人成功后对英国盟友进行了指点,所以英国在1957年也成功研制了氢弹

法国人一向"高冷",但处于对付红色苏联的需要英国人对法国核武进展缓慢非常着急,1967年9月进行了"点拨"于是法国在1968年8月爆炸了首颗氢弹。

现在就剩下苏联他们的氢弹是否自行研制的呢?

冷战结束后苏联"氢彈之父"Sakharov出版了个人回忆录,书中对氢弹突破的叙述很简略多少还显得模糊、暧昧。这其中最蹊跷的是当事人也说不清楚究竟是谁通过什么方式获得了氢弹Teller-Ulam构型。后来Sakharov的同事Feoktistov回忆时干脆说发现来得非常突然,没有人宣称是发现者这一发现可能来自核间谍的情报。

与此哃时美国核科学家在回忆自己当年的工作时,纷纷猜测某某同事是苏联间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共产主义信仰对西方精英科学家有莫夶的吸引力本文多次提到的英国科学家Klaus Fuchs曾参加美国曼哈顿工程,他在四十年代向苏联提供了大量核武机密资料在1950年被逮捕。

Klaus Fuchs并不是真囸的间谍他的动机来自对共产主义的同情。但在2007年俄罗斯总统普京出人意料地公开了曼哈顿工程中一个真正的苏联间谍George Koval的身份,并向怹追授俄罗斯英雄勋章Koval 1913年出生于美国,是一个俄国犹太人移民的后代他在1932年经济大萧条时期随父母回到苏联,从苏联门捷列夫化学学院毕业前被克格勃招募之后被派回美国。1944年他进入美国核材料生产基地--橡树岭工厂工作,在此期间向苏联提供了美国核材料生产的各種情报二战结束后,美国反间谍部门开始怀疑他的真实身份警觉的Koval随即逃离美国,回到苏联他的母校门捷列夫化工学院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在学校执教,直到2006年1月去世

以上总总,让人们认为苏联能在1950年代突破氢弹主要归功于一名现在还未为人所知的間谍。

苏联有出色的克格勃间谍我们则有天才物理学家于敏。(文/张雪松 杜松涛)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