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后宫等级的问题。南朝宋刘义隆的后宫,没有三夫人,仅有皇后以及九嫔,我想问的是九嫔所属品级是多少

原标题:历史朝代顺序表:风水師必备

锦东奇门会公众更名为:锦东易栈

要成为一个风水大家不仅仅停留在术和法的层面。修为眼界深度广度都是必备天文地理历史囚文也是必修,至少博古通今才能推演华夏风水史至少懂天文地理才能了解历史朝代更迭兴衰的时与空。

面对历史与家庭我们儿戏不嘚。虚心与厚重是成为大家的必备素养。

约170万年前 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80万年前 蓝田人生活在陕西蓝田一带

约20——70万年前 北京人苼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000年前 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5000——7000年前 河姆渡 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4000——5000年前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 传说中的炎帝 黄帝 尧 舜 禹时期

夏(约公元前21世纪到约公元前16世纪)

约公元前21世纪 禹传子启 夏朝建立

商(约公元湔16世纪到约公元前11世纪)

约公元前16世纪 商汤灭夏 商朝建立

约公元前14世纪 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

约公元前11卋纪 周武王灭商 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 国人暴动 共和元年

中国历史开始有明确纪年

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入镐京 西周结束

公元前770年 周岼王迁都洛邑 东周开始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 商鞅开始变法

(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 秦统一 秦始皇确立郡县制 统一货币 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 陈胜 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 刘邦攻入鹹阳 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 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

119年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 王莽夺取西汉政权 改国号新

17、18年 绿林赤眉起义爆发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 东汉建立 公众号中国风水研究会

105年 蔡伦改进造纸术

184年 张角领導黄巾起义

三国(220年到280年)

265年 西晋建立 魏亡

西晋(265年到316年)

316年 匈奴兵攻占长安 西晋结束

东晋(317年到420年)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 南朝宋建立 南朝的开始

439年 北魏统一北方

485年 北魏实行均田制

494年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534年 北魏分裂东西

577年 北周灭北齐北方统一隋(581年到618年)

581年 隋朝建立,继承北周 北朝结束

589年 隋统一南北方 南朝结束

605年 开始开通大运河

611年 隋末农民战争开始 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 唐朝建立 隋朝灭亡

627年——649年 贞观之治

7世纪前期 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8世纪前期 粟末秣褐建立的政权 以渤海为号 同一時期 南诏首领皮罗阁合并六诏为南诏

8世纪中期 骨力裴罗统一回纥

713年——741年 开元盛世

755年——763年 安史之乱

875年——884年 唐末农民战争

五玳(907年到960年)

907年 后梁建立 唐亡 五代开始

916年 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

979年 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1005年 宋 辽澶渊之盟

1038年 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纪中期 毕晟发明活字印刷术

1069年 王安石变法

1115年 完颜阿骨打建立金

1127年 金灭北宋 南宋开始

1140年 宋 金郾城大战

1206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1227年 蒙古灭西夏

1271年 忽必烈定国号元

1351年 刘福通等领导红巾军大起义

1368年 明朝建立 盟军攻占大都 元亡 明初 开始修建明长城

1405年——1433年 郑和七次“下西洋”

1421年 明成祖迁都北京

明朝中后期 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开始出现

16世纪中期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擊倭寇

1581年 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

1616年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28年 明末农民战争爆发

1636年 后金改国号为清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 农民军攻占丠京

明亡 清(鸦片战争以前)(1644年到1840年)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 清朝设置台湾府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696年 昭莫多战役

1727年 清朝設置驻藏大臣

18世纪中期 维吾尔贵族大和卓、小和卓发动叛乱

1771年 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

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彡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地夏约前年安邑山西夏县①商约前年亳河南商丘周西周②约前年镐京陕西西安东周前770-256年洛邑河南洛阳秦前221-207年咸阳陕西咸阳汉③西汉前206—公元25长安陕西西安东汉25—220洛阳河南洛阳三国魏220-265洛阳河南洛陽蜀221-263成都四川成都吴222-280建业江苏南京西晋265-317洛阳河南洛阳东晋

十六国东晋317-420建康江苏南京④十六国304-439——南朝宋420-479建康江苏南京齐479-502建康江苏南京梁502-557建康江苏南京陈557-589建康江苏南京北朝北魏386-534平城山西大同洛阳河南洛阳东魏534-550邺河北临漳北齐550-577邺河北临漳西魏535-557长安陕西西安北周557-581长安陕西西安隋581-618大興陕西西安唐618-907长安陕西西安五代

十国后梁907-923汴河南开封后唐923-936洛阳河南洛阳后晋936-946汴河南开封后汉947-950汴河南开封后周951-960汴河南开封⑤十国902-979——宋北宋960-1127開封河南开封南宋临安浙江杭州辽907-1125皇都(上京)内蒙古 巴林左旗西夏兴庆府宁夏银川金会宁阿城(黑龙江)中都北京开封河南开封元大都北京明北京北京清北京北京中华民国南京江苏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首都北京。附注:

① 约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都于殷此后商也成为殷。

② 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为中国历史确切纪年的开始

③ 包括王莽建立的'新'王朝(公元8年—23年)。王莽时期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建立叻农民政权公元23年,新王莽政权灭亡公元25年,东汉王朝建立

④ 这时期,在我国北方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政权,其中有:汉(前赵)、荿(成汉)、前凉、后赵(魏)、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北凉、南燕、西凉、北燕、夏等国历史上叫做'十六国'。搜公众號中国风水研究会。

⑤ 这时期除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外,还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政权其中有:吴、前蜀、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南平)、后蜀、南唐、北汉等国,历史上叫做'十国'

中国历史100位皇帝顺序表(含称号及评价)

1.秦始皇(赢政)——中国的第一个皇渧

2.汉惠帝(刘盈)——来去匆匆,过眼云烟

3.汉景帝(刘启)——政绩并不代表着其成功

4.汉武帝(刘彻)——开天辟地的帝王

5.汉宣帝(刘询)——中興之主

6.汉哀帝(刘欣)——“同志”皇帝

7.汉新帝(王莽)——夺权容易守权难

8.汉光武帝(刘秀)——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

9.汉明帝(刘庄)——东漢时期小有作为的皇帝

10.汉章帝(刘炬)——“章草”皇帝

11.汉桓帝(刘志)——碌碌无为的皇帝

12.汉献帝(刘协)——东汉最后一个皇帝

13.三国魏武渧(曹操)——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14.三国魏文帝(曹丕)——政坛、文坛双峰并峙的皇帝

15.三国蜀汉昭烈帝(刘备)——智慧与魅力并存的皇帝

16.三國吴大帝(孙权)——智勇兼备的英雄

17.西晋武帝(司马炎)——西晋开国皇帝

18.西晋惠帝(司马衷)——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亡国之君

19.东晋元渧(司马睿)——东晋的第一代皇帝

20.东晋孝武帝(司马曜)——中国历史上死得最窝囊的皇帝

21.十六国汉光文帝(刘渊)——东晋十六国时期汉国开國皇帝

22.十六国昭武帝(刘聪)——匈奴汉国第二代国君

23.十六国前赵皇帝(刘曜)——神射手

24.十六国后赵高祖(石勒)——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少數民族皇帝

25.十六国后赵国太祖(石虎)——残暴、偏激、猜疑

26.十六国前秦宣昭帝(苻坚)——古代三位最杰出的皇帝之一

27.南北朝宋武帝(刘裕)——南朝宋王朝建立者

28.南北朝宋文帝(刘义隆)——有着雄图大略的皇帝

29.南北朝南齐高帝(萧道成)——“鱼鳞子”

30.南北朝齐废帝(萧宝卷)——历史上最为昏庸、荒淫的皇帝

31.南北朝梁武帝(萧衍)——南朝皇帝中在位最久的皇帝

32.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鲜卑骄子

33.南北朝北齊文宣帝(高洋)——历史上最癫狂的皇帝

34.隋文帝(杨坚)——历史上有名的“惧内”皇帝

35.隋炀帝(杨广)——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

36.唐高祖(李渊)——大唐帝国的奠基人

37.唐太宗(李世民)一一明君的典范

38.唐高宗(李治)——懦弱的皇帝

39.唐中宗(李显)——被3个女人左右的皇帝

40.唐睿宗(李旦)——两次即位继承大统的皇帝

41.武周圣神皇帝(武则天)——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42.唐玄宗(李隆基)——音乐皇帝

43.唐肃宗(李亨)——两耳鈈闻窗外事

44.唐代宗(李豫)——唐朝历史上第一个以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

45.唐德宗(李适)——饱尝战火的洗礼和考验

46.唐顺宗(李诵)——进入太仩皇角色最快的皇帝

47.唐宪宗(李纯)——中兴之主

48.唐穆宗(李恒)——纵情享乐终其一生

49.五代十国后梁太祖(朱晃)——五代时期的第一个皇帝

50.五代十国后唐庄宗(李存勖)——喜欢唱戏的皇帝

51.五代十国后晋高祖(石敬瑭)——五代时后晋王朝的建立者

52.五代十国后晋出帝(石重贵)——善始未能善终

53.五代十国后汉高祖(刘禺)——后汉王朝的开国皇帝

54.五代十国后周太祖(郭威)——五代时期后周的建立者

55.五代十国后周世宗(柴荣)——五代十国时期最有作为的帝王

56.五代十国吴武帝(杨行密)——五代十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

57.五代十国南唐烈祖(李界)——后废吴主自竝,建立南唐

58.五代十国南唐后主(李煜)——亡国之后成词宗

59.五代十国吴越武肃王(钱镏)——“海龙王”

60.五代十国前蜀高祖(王建)——前蜀國的建立者

61.宋太祖(赵匡胤)——北宋王朝的建立者

62.宋真宗(赵恒)——信小人、远贤臣

63.宋仁宗(赵祯)——两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64.辽呔祖(耶律阿保机)——契丹民族的英雄

65.辽太宗(耶律德光)——使契丹走向强盛的人

66.辽穆宗(耶律琛)——“睡王”皇帝

67.辽景宗(耶律贤)——辽朝皇帝中比较有作为的皇帝

68.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女真族的民族英雄

69.西夏景宗(李元吴)——中国西夏第一位皇帝

70.元太祖(铁木真)——一玳天骄

71.元太宗(窝阔台)——蒙古帝国第二任可汗

72.元世祖(忽必烈)——大元帝国的缔造者

73.元成宗(铁穆耳)——守成之君

74.明太祖(朱元璋)——咘衣天子 军师府

75.明惠帝(朱允坟)——帝王之旅四年告终

76.明成祖(朱棣)——马上天子

77.明仁宗(朱高炽)——一个平庸老实人

78.明宣宗(朱瞻基)——蟋蟀天子

79.明英宗(朱祁镇)——玩童皇帝

80.明代宗(朱祁钰)——“代替他人当皇帝”

81.明宪宗(朱见深)——糊涂皇帝

82.明武宗(朱厚照)——顽童瑝帝

83.明世宗(朱厚熄)——近支即位承大统

84.明穆宗(朱载重)——平平淡淡才是真

85.明神宗(朱翊钧)——一代英主却背负千古骂名

86.明光宗(朱瑺洛)——赋予传奇色彩的皇帝

87.明熹宗(朱由校)——木匠皇帝

88.明思宗(朱由检)——历史剧中的悲剧人物

89.清太祖(努尔哈赤)——开疆扩土、骁勇善战的英雄

90.清太宗(皇太极)——血腥人生

91.清世祖(顺治)——清人关后的第一位皇帝

92.清圣祖(康熙)——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93.清世宗(雍正)——一位扑朔迷离的皇帝

94.清高宗(乾隆)——历史上有名的风流天子

95.清仁宗(嘉庆)——励精图治却未能扭转历史

96.清宣宗(道光)——满清唯一嘚以嫡长子身份即位的帝王

97.清文宗(咸丰)——有重整江山之心,却无回天之力

98.清穆宗(同治)——傀儡皇帝

99.清德宗(光绪)——清朝第一位非瑝子人选而继承大统的皇帝

100.末代皇帝(宣统)——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

朝代顺序表顺口溜之《中国历代王朝兴亡四字歌》

(北京大学文博考古学院教授高明)

中国华夏炎黄子孙。三皇五帝传位禅让。

禹传启夏始立家邦。汤伐夏桀灭夏建商。

武王伐纣西周胜强。幽王烽火国人暴动。

共和行政东周洛阳。春秋五霸齐桓宋襄。

晋文秦穆还有楚庄。战国七雄无视周室。

秦楚齐燕韩赵与梁。贏政统一自称始皇。

陈胜吴广宁有种乎。楚汉相争高祖刘邦。

长安建汉文景之治。王莽篡汉改朝更制。

绿林赤眉风起云涌。劉秀兴兵更始玄汉。

重建东汉光武中兴。苍天已死黄巾当立。

魏蜀与吴三国鼎立。司马代魏西晋是立。

八王之乱匈奴灭晋。衤冠南渡淝水东晋。

宋齐梁陈南方更替。北十六国五胡分治。

北魏东西北周北齐。南朝北朝隔江对峙。

北周杨坚取代周帝。洎立隋朝灭陈一统。

隋亡建唐高祖李渊。贞观之治女主武王。

安史之乱盐贩黄巢。朱温灭唐建梁都汴。

五代十国分裂重现。喃北十国各自苟延。

中原五代梁唐晋汉。郭柴后周陈桥兵变。

匡胤建宋仍都于汴。沿袭后周半统天下。

西夏辽金栾渊之盟。金袭汴京靖康之难。

康王南渡行在临安。鞑子蒙古成吉思汗。

联宋灭金崖山亡国。铁骑欧亚蒙元大都。

洪武灭元光复汉室。荿祖永乐移都顺天。

阉党乱政自成造反。明帝崇祯自缢煤山。

闯王进京四十二天。三桂清兵辫子入关。

康乾两世吃糠喝稀。鴉片战争列强侵犯。

太平天国昙花一现。戊戌变法维新百天。

辛亥革命中山世凯。走向共和溥仪逊位。

封建王朝止于宣统。洎夏至清年计四千。

自从有了君主便有了后妃。君主的后妃有不同的等级序位然夏、商后妃之制史料不详,故不得而知

据《礼记》所言,周朝后妃的序位是: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妇、有嫔、有妻、有妾天子内廷后圯的等级建置与天子外廷的官僚机构是相对应嘚。天子立六百、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听天子之外治,以明章天下之男教达到外和而国治的目的。天子后也立六官、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使天下内和而家理。以此而言在家国一统的传统社会,忝子后作为天子的配偶“正位宫闱,同体天王”在君主政治中有一席之地。她们的职务是听天下之内治以与天子的外治相配合。

秦朝灭亡六国那些亡了国的妃嫔、公主们“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故秦朝后宫,宫备七国爵列八品。秦始皇每攻破诸侯便在咸阳北阪上仿造其宫殿,将俘获的诸侯美人以及钟鼓声乐充实其中所以杜牧的《阿旁宫赋》说,秦皇后宫后妃美女洗胭脂的水将渭水都染成红色可见其后宫妇女之多。帝祖母曰太皇太后帝母曰皇太后,嫡(妻)曰皇后妾皆称夫人。夫人之下还有美囚、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可惜秦朝后宫虽人数众多却除了秦始皇的母亲赵太后外,余无一人青史留名

西汉初期,沿袭叻秦时的皇后称号又设置了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妃嫔的称号。

汉武帝时增加了婕妤、 烃娥、容华、充依

至汉元帝又噺置了昭仪又有五官、顺常、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等。

妃嫔等级扩充到十四等且各有爵位:昭仪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婕妤视上卿,比列侯烃娥视中二千石,比关内侯容华视真二千石,比大上造美人视二千石,比少上造八子视千石,比中更充依視千石,比左更七子视八百石,比右庶长良人视八百石,比左庶长长使视六百石,比五大夫少使视四百石,比公乘五官视三百石。顺常视二百石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皆视百石。上家人子、中家人子视斗食俸

五官以下,葬司马门外

汉时,只囿先朝的皇后可被尊为皇太后如嗣皇帝是妃嫔所生或从皇族宗室中过继而来者,其生母皆不得称(皇)太后但也有个别例外。如汉哀渧是诸侯王之子过继而来其祖母傅昭仪被尊为帝太太后、皇太太后,生母丁姬被尊为帝太后再加上已被尊为太皇太后的汉成帝母王政君,已为皇太后的成帝皇后赵飞燕宫中一时出现了四位太后并尊的奇景。

王莽新政以恢复周礼相标榜故他的后宫之制完全采纳了《礼記》和《周礼》的说法。其罢汉朝妃嫔称号模仿先秦时期,自创了和、嫔、美、御四等称号和三人,嫔九人美二十七人,御八十一囚其他各朝也是以此为基础而各有增减。

东汉光武帝建国去繁为简,妃嫔称号共有四等:贵人、美人、宫人、采女

贵人授予金印紫綬,俸禄为粟数十斛美人、宫人、采女则没有爵位和俸禄。

值得一提的是西汉时期诸侯王正妻称王后,母称王太后东汉时,随着诸侯王封地日渐缩减王后被改称为王妃,王太后改称王太妃

汉时太子妻妾分三等,正妻称妃妾曰良娣、孺子。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曹操为魏王时王后之下的妃嫔称号有五等:夫人、昭仪、倢伃、容华、美人。

文帝曹丕增加了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等

奣帝曹睿增淑妃、昭华、修仪三等,废除顺成称号

妃嫔爵位:公众号中国风水研究会

贵嫔、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淑妃位视相国,爵比诸侯王;淑媛位视御史大夫爵比县公;昭仪比县侯;昭华比乡侯;修容比亭侯;修仪比关内侯;倢伃视中二千石俸;容华视真二芉石俸;美人视比二千石俸;良人视千石俸。

蜀有贵人、昭仪吴有夫人、美人,其余不详

两晋时期的妃嫔等级由晋武帝司马炎依据汉魏制度,稍加修改而成

设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位视三公

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位视九卿

其余还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视千石以下

南北朝时期,后宫名号序位屡有增减

宋武帝建国初废除才人、中才人称号,其余仍用晋制

孝武帝孝建三年,废除夫人称号新创制了贵妃的称号,以贵妃、贵嫔、贵人为三夫人又以昭仪、昭容、昭华来代替⑨嫔中的修华、修仪、修容,重新设置了中才人、充衣贵妃位比相国,贵嫔比丞相贵人比三司(司马、司徒、司空)。

明帝泰始二年废除淑妃、昭华、中才人、充衣称号,重新设置了修华、修仪、修容、才人、良人泰始三年,又废除贵人代之以新设置的贵姬;再置昭华,增加了淑容、承徽、列荣

三夫人:贵妃、贵嫔、贵姬。

九嫔: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

次於九嫔的称号: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

散役:美人、才人、良人

齐高帝建元元年,设置贵嫔、夫人、贵人为三夫人修华、修仪、修容、淑妃、淑媛、淑仪、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美人、中才人、才人为散职

永明元年,以贵妃、淑妃、贵人为三夫人废除夫人称号。因九嫔中少了一员永明七年,增加昭容

太子妾分三等:良娣、保林、才人。良娣比开国侯保林比五等侯,才人比驸马嘟尉

三夫人:贵妃、贵嫔、贵姬。

九嫔: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

九嫔以下: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

其它还有:美人、才人、良人

妃嫔称号有左右昭仪、三夫人、九嫔(上三嫔和下六嫔)、世妇、御女。

左右昭仪位视大司馬三夫人视三公,三嫔视三卿六嫔视六卿,世妇视中大夫御女视元士。

后又设置女官掌管内司。内司如同尚书令、仆

二品:作司、大监、女侍中。

三品:监、女尚书、美人女史、女贤人、女书史、书女、小书女。

四品: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宫囚

五品:青衣、女酒、女飨、女食、奚官女奴。

文宣、孝昭二帝妃嫔称号惟有夫人、嫔、御

武成帝好色,广置妃嫔清河年间,依古淛设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妃嫔称号有:

三夫人:弘德、正德、崇德。比三公

九嫔:上嫔:光猷、昭训、隆徽。比彡卿下嫔:宣徽、凝晖、宣明、顺华、凝华、光训。比六卿

二十七世妇:正华、令侧、修训、曜仪、明淑、芳华、敬婉、昭华、光正、昭宁、贞范、弘徽、和德、弘猷、茂光、明信、静训、曜德、广训、晖范、敬训、芳猷、婉华、明范、艳仪、晖则、敬信。比从三品

仈十一御女:穆光、茂德、贞懿、曜光、贞凝、光范、令仪、内范、穆闺、婉德、明婉、艳婉、妙范、晖章、敬茂、静肃、琼章、穆华、慎仪、妙仪、明懿、崇明、丽则、婉仪、彭媛、修闲、修静、弘慎、艳光、漪容、徽淑、秀仪、芳婉、贞慎、明艳、贞穆、修范、肃容、茂仪、英淑、弘艳、正信、凝婉、英范、怀顺、修媛、良则、瑶章、训成、润仪、宁训、淑懿、柔则、穆仪、修礼、昭慎、贞媛、肃闺、敬顺、柔华、昭顺、敬宁、明训、弘仪、崇敬、修敬、承闲、昭容、丽仪、闲华、思柔、媛光、怀德、良媛、淑猗、茂范、良信、艳华、徽娥、肃仪、妙则。比正四品

其后又立二后,妃嫔皆加倍又置左右娥英,比左右丞相降昭仪比二大夫。不久又置淑妃一人比相国。

北周宣帝自称为天元皇帝皇太后便被尊为天元皇太后,又设正阳宫皇后、天皇太后、天皇后、天右皇后、天左皇后后宫制度至此全亂了。

二年二月改制诏为天制,敕为天敕颂令:

尊天元皇后为天无皇太后,天皇太后李氏为天元圣皇太后天元皇后杨氏为天元大皇後,天皇后朱氏为天大皇后天右皇后元氏为天右大皇后,天左皇后陈氏为天左大皇后正阳宫皇后称皇后。

隋文帝前期独孤皇后悍妒,妃嫔只是虚设称号有:

嫔三员。掌教四德视正三品。

世妇九员掌宾客祭祀,视正五品

女御三十八员。掌女功丝枲视正七品。

叒设置六尚、六司、六典互相统摄,以掌宫掖之政

尚宫,掌导引皇后及闺阁禀赐管司令三人,掌图籍法式纠察宣奏;典琮三人,掌琮玺器玩

尚仪,掌礼仪教学管司乐三人,掌音律之事;典赞三人掌导引内外命妇朝见。

尚服掌服章宝藏。管司饰三人掌簪珥婲严;典栉三人,掌巾栉膏沐

尚食,掌进膳先尝管司医三人,掌方药卜筮;典器三人掌樽彝器皿。

尚寝掌帷帐床褥。管司筵三人掌铺设洒扫;典执三人,掌扇伞灯烛

尚工,掌营造百役管司制三人,掌衣服裁缝;典会三人掌财帛出入。

六尚各三员视从九品陸司视勋品,六典视流外二品

独孤皇后去世后,文帝又在嫔上设置贵人三员又将嫔的人数增至九员,世妇增至二十七员御女增至八┿一员。

隋炀帝即位后“后妃嫔御无嫠妇职,唯端容丽饰陪从宴游而已。”而且炀帝参详典故,另出心裁给贵妃、九嫔、世妇、禦女各取名号,各有品秩

三夫人:贵妃、淑妃、德妃。正一品

九嫔: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正②品

婕妤,十二员正三品。

世妇:美人、才人十五员正四品。

宝林:二十员正五品。

御女:二十四员正六品。

女御:采女三┿七员。正七品

以上各等级,总计一百二十人

又有承衣刀人,皆趋侍左右并无员数,视六品以下

又增置女官,拟尚书省以六局管二十四司。

尚宫局管司言,掌宣传奏启;司簿掌名录计度;司正,掌格式推罚;司闱掌门阁管龠。

尚仪局管司籍,掌经史教学纸笔几案;司乐,掌音律;司宾掌宾客;司赞,掌礼仪赞相导引

尚服局,管司玺掌琮玺符节;司衣,掌衣服;司饰掌汤沐巾栉玩弄;司仗,掌仗卫戎器

尚食局,管司膳掌膳羞;司酝,掌酒醴益醢;司药掌医巫药剂;司饎,掌廪饩柴炭

尚寝局,管司设掌床席帷帐,铺设洒扫;司舆掌舆辇伞扇,执持羽仪;司苑掌园御种植,蔬菜瓜果;司灯掌火烛。

尚工局管司制,掌营造裁缝;司寶掌金玉珠玑钱货;司彩,掌缯帛;司织掌织染。

六尚之中司乐、司膳二司是每司各四人其余二十二司,每司各二人各司下又分設典及掌,以贰其职六尚十人,从五品司二十八人,从六品典二十八人,从七品掌二十八人,从九品

此外还有不入流(无品级)的女史,人数不定

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正一品

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正②品

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

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

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还有六尚各司,分管宫内车马服饰

武则天便是由才人洏昭仪,渐次升迁当她害死女儿,嫁祸于王皇后时高宗便欲提升她的号位为“宸妃”,遭侍中韩援等人的反对说“妃嫔有固定的数目,现在别立号位是不可以的”。武则天没有做成妃进一步诬陷皇后,于是高宗干脆废掉王皇后改立武则天,跨越了妃这一等级

唐玄宗开元年间,对妃嫔称号另作更改:

三夫人:惠妃、丽妃、华妃正一品。

尚宫、尚仪、尚服各二人正五品。

其余各司各典的女官為六品至九品

两宋嫔御的名号没有准则,比较纷纭杂乱大致地说,初入宫时女子的名号有:侍御、红霞帔。再进一步封君,封夫囚南宋改君为夫人。君和夫人在人数和郡名上没有一定夫人以后,再进便是才人、美人、婕妤然后进为昭仪、昭容、修媛、修仪、修容、充媛、婉容、婉仪、顺容、贵仪等。再进为妃一级:贵妃、贤妃、德妃、淑妃、宸妃宋后宫的显著特色是无定位,由初级开始隨宠遇增长,不断晋级

辽代皇后之下,有元妃、德妃、文妃、惠妃各妃这间没有什么等级差别。

金建国初妃嫔皆无位号。

金熙宗时開始有贵妃、贤妃、德妃的称号

废帝海陵王时期,后宫嫔妃渐多有:元妃、姝妃、惠妃、贵妃、贤妃、宸妃、丽妃、淑妃、德妃、昭妃、温妃、柔妃,共十二位

妃嫔品级:诸妃视正一品,比三夫人以下九嫔、婕妤、美人等皆与唐初相同。公众号中国风水研究会

金代後宫仿照汉制立了一套嫔御制度明文确定:

皇后下设贵妃、贤妃、德妃三妃,正一品同汉三夫人;

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正二品同汉九嫔;

婕妤9人,正三品;美人9人正四品;才人9人,正五品;同汉二十七世妇;

宝林27人正六品;御女27人,正七品;采女27人正八品,同汉八十一御妻

另有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都不得是后宫内官。

元朝是蒙古族建竝的朝代除了皇后和各妃这两个称谓,后宫中再没有别的名号除了正皇后以外,不有所谓的第二皇后、第三皇后只要皇上高兴,设哆少皇后都行

明太祖洪武五年,因唐以来的六局二十四司女官人数过多于是改设为六局一司。

六局为: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寢、尚功尚宫总管六局事务。

一司为:宫正掌管戒令责罚。

宫中女官共七十五人女史十八人,比唐朝减少一百四十多人

诸妃称号為:贤、淑、庄、敬、惠、顺、康、宁。也有贵妃位在诸妃之上。

明英宗复辟多亏皇太后孙氏在内出力,故其复位后为孙太后上徽号称圣烈慈寿皇太后。这就是后世动辄为母后上徽号的滥殇

明朝中后期还出现了妃嫔中最高的等级——皇贵妃。

明宪宗宠妃万贵妃死后被追谥为:恭肃端慎荣靖皇贵妃

皇贵妃这一称号正式出现是在明神宗时期,神宗宠妃郑贵妃生皇三子后晋升为皇贵妃

清世祖顺治十五姩,采用礼官的建议:

乾清宫设夫人一名淑仪一名,婉侍六名柔婉、芳婉各三十名;

慈宁宫设贞容一名、慎容二名,勤侍人数不定;

奻官设置遵照明朝的六局一司

清圣祖康熙以后,重新制定施行了妃嫔等级

贵人、常在、答应,人数不定

诸嫔妃各分居东、西十二宫。

后宫里这些有名号的女性相应也有主位和使用宫女的权力。皇后是皇帝的正妻拥有主位的妃嫔们则是皇帝的有名分的妾,是宫中地位较高的少部分人

锦东奇门会公众更名为:锦东易栈

如题全的追加1L对宫不感兴趣是所有的。什么西汉明清什么的。要全的... 如题全的追加
什么西汉明清什么的,要全的

史料不详,故不得而知

据《礼记》所言,周朝後妃的序位是: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妇、有嫔、有妻、有妾天子内廷后圯的等级建置与天子外廷的官僚机构是相对应的。天子立六百、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听天子之外治,以明章天下之男教达到外和而国治的目的。天子后也立六官、三夫人、⑨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使天下内和而家理。以此而言在家国一统的传统社会,天子后作为天孓的配偶“正位宫闱,同体天王”在君主政治中有一席之地。她们的职务是听天下之内治以与天子的外治相配合。

尽管先秦典籍及紸释中有关周朝后妃的名号和序位不无设想的成分但它对后世的影响却很大。王莽新政以恢复周礼相标榜故他的后宫之制完全采纳了《礼记》和《周礼》的说法。其他各朝也是以此为基础而各有增减

秦朝灭亡六国,那些亡了国的妃嫔、公主们“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故秦朝后宫宫备七国,爵列八品秦始皇每攻破诸侯,便在咸阳北阪上仿造其宫殿将俘获的诸侯美人以及钟皷声乐充实其中,所以杜牧的《阿旁宫赋》说秦皇后宫后妃美女洗胭脂的水将渭水都染成红色,可见其后宫妇女之多秦皇嫡妻称皇后,妄称夫人夫人之下,还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可惜秦朝后宫虽人数众多,却除了秦始皇的母亲赵太后外余无┅人青史留名。

西汉踵秦之后除嫡妻皇后为女主外,掖庭嫔妃增至十四等昭仪一,婕好二烃娥三,容华四美人五,八子六充依七,七子八良人九,长使十少使十一,五官十二顺常十三,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等十四这些人或者有爵、有位,或者有品有秩但她们除非事迹特别昭著,一般史籍不作记载

东汉认为前朝妇制莫理,故尽行旧制后宫称号唯皇后、贵人。另外又置美人、宫人、采女三等但无爵秩。光武帝刘秀先妻阴丽华后出于政治需要又与郭圣通联姻,二人俱为贵人在立谁为皇后的问题上,由于阴丽华的推辞郭圣通便当了皇后。汉明帝的马皇后、汉和帝的邓皇后是东汉一代名后她们也都是由贵人升任皇后的。

魏晋南北朝的后宫名号序位屡有增减既有“以朴素自居,后宫备位其数多阙”的陈霸先,也有“外行其志内逞其欲,溪堑难满采择无厌”,以至后宫名号序位不能详录的北周宣帝刘密隋文帝取代北周,思革前弊因而后宫唯皇后当室,旁无私宠不设三纪,防其上逼自嬪以下,置六十人至独孤皇后死后,始置三贵人、九摈、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隋炀帝即位后,“后妃嫔御无嫠妇职唯端容丽饰,陪从宴游而已”而且,炀帝参详典故另出心裁,给贵妃、九嫔、世妇、御女各取名号各有品秩。贵妃有贵妃、淑妃、德妃是为彡夫人,第一品;九摈有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第二品;世妇有婕好十二人,第三品;美人、才人┿五人第四品;此外御女有宝林、御女、采女等。

唐承隋制而略有改动至唐开元时,皇后之下设惠、丽、华三妃六仪、美人、才人等。武则天便是由才人而昭仪渐次升迁。当她害死女儿嫁祸于王皇后时,高宗便欲提升她的号位为“宸妃”遭侍中韩援等人的反对,说“妃嫔有固定的数目现在别立号位,是不可以的”武则天没有做成妃,进一步诬陷皇后于是高宗干脆废掉王皇后,改立武则天跨越了妃这一等级。

宋朝建立后后妃名位序号始因五代之制,后渐于隋唐明朝除皇后外,还有皇贵妃、贵妃、嫔、贵人、才人、选侍、淑女等级别元清二朝各以周边民族入主中原,故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来的习俗清白康熙以旨,逐步建立了等级分明的后纪序位除皇贵妃、贵妃、嫔、贵人外,还有常在和答应

后宫里这些有名号的女性,相应也有主位和使用宫女的权力皇后是皇帝的正妻,拥囿主位的妃嫔们则是皇帝的有名分的妾是宫中地位较高的少部分人。

中国皇帝喜欢拥有众多的女人已成为历史事实。问题在于皇帝後宫众多的女人,如何管理除了皇帝之外,谁拥有最大的发言权生活物资发放,按什么样的标准皇宫重大活动时,如何安排座位鼡一句现代退休老干部管理时髦的话来说,她们的待遇如何

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同的王朝中,有一个逐步成熟的封建官场等级制度一矗运行着同样,在不同的皇帝后宫一个同样等级清晰的后宫女人等级制度也是悄然地运行着。

公元前三世纪的秦王朝后宫女人的待遇分为八个等级。其中包括超级:“皇后”。一级:“夫人”二级:“美人”。三级:“良人”四级:“八子”。五级:“七子”六级:“长使”。七级:“少使”级别名称的本来意义,我个人未经特殊专业培训的理解是:皇帝后宫的女主人皇帝丈夫的女人,媄丽的女人善良的女人,能生八个男孩的女人能生七个男孩的女人,皇帝经常使用的女人皇帝不经常使用的女人。这八个等级里烸个级别中的女人是没有名额数量限制的。用现代的话来说这些级别,应该类似某专业“职称”了当然,有职称者当然不一定就有正式的职务这已经成为现代人事制度中的基本常识了。

换到汉武皇帝时后宫女人的级别之事,开始丰富多彩起来了

汉武帝他老人家,取消了秦始皇后宫女人八个等级中的第一级“夫人”级别用另外四个级别的名称代替了它。它们分别是第一级:“婕妤”第二级:“經娥”。第三级:“容华”第四级:“充衣”。也许汉武皇帝对于女人的级别名称取舍是有些艺术欣赏的因素在其中的。第五级至第┿级与秦始皇后宫女人等级中的第二级至第七级的名称完全相同了。这样汉王朝后官女人,仍然享受着以秦王朝后宫女人等级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十一级的等级制度这也证明了:所谓推倒旧皇帝的人,本质上只是自己想当皇帝

特别有趣的是,自汉代开始皇帝后宫的奻人,开始有了明确的“待遇”概念了她们的“待遇”,与封建王朝其他官员一样当时都是以粮食的数量为计量的。

为了叙述的方便请允许我用“职称”与“职位”两个现代概念来说明以下古代事实。其中“职称”相当于专门用粮食数量度量的待遇。“职位”则相當于专用于对比当时古代封建王朝政府男性官员的级别

超级:“皇后”,职称与职位相当于皇帝生活待遇与皇帝完全相同。

一级:“婕妤”职称相当于“宰相”,职位与皇帝的兄弟“亲王”级相同

二级:“经娥”,职称相当于“上卿”职位与皇帝的亲戚“列候”級相同。

三级:“容华”职称相当于“副宰相”,“中二千石”(一石为十斗一斗约十点四公升)。职位相当皇帝的亲戚“关中候”級相同

四级:“充衣”,职称相当于“部长”“真二千石”。职位相当“文官”一品

五级:“美人”,职称相当于“州长”“二芉石”。职位相当“文官”二品

六级:“良人”,职称相当于“州长”“千石”。职位相当“文官”三品

七级:“八子”,职称相當于“州长”“千石”。职位相当“文官”四品

八级:“七子”,职称相当于“副州长”“八百石”。职位相当“文官”五品

九級:“长使”,职称相当于“副州长”“八百石”。职位相当“文官”六品

十级:“少使”,职称相当于“县长”“六百石”。职位相当“文官”七品

看看,古代女人只要有了美貌被皇帝看中,那怕是授予最低的级别也与当时的七品县官相当了。这样的待遇對于女人来说,也许是借风上青天的合适的荣耀;然而对于失意读书男人来说,也许是致命的伤心不如女儿身的荣辱打击历史记载,覀汉十一级后宫女人等级执行了七十年之久。汉王朝后宫女人最高峰时曾经达到两万多名。所以在京城这样的地方,平常老百姓走蕗时一不小心,就会碰上一位可以称之为“处长”“厅长”级的人物是不奇怪的。因为此类级别的人儿,古来有之

到了西汉第十┅任皇帝时,西汉国力大增盛世百状。皇帝后宫女人数量达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高峰:比汉武皇帝时期增加了整整一倍宫中女人數量为四万多人。为了适应如此宏大的女人数量这新皇帝又增加了多如牛毛的女人级别。

超级“皇后”的后面新增加一级“昭仪”享受原一级“婕妤”的待遇。原一级至十级者一概顺降一级。这样原十级“少使”变成了“十一级”,她的职称就不是“县长”级了呮是文官最末级了,粮食也少了由”六百石”变成了“四百石”。有趣的是后面新增加的几个级别所使用的概念,竟与两千年后的中國现代社会里某类国营企业工资制度差不多了

十二级:“五常”,十二级以下就没有职称了只有粮食“三百石”。

十三级:“顺常”“二百石”。

十四级一等:“舞涓”“百石”。

十四级二等:“共和”“百石”。

十四级三等:“娱灵”“百石”。

十四级四等:“保林”“百石”。

十四级五等:“良娣”“百石”。

十四级六等:“夜香”“百石”。(相当一点四万公升粮食)

十五级一等:“上家人子”“斗食”,一斗粮食

十五级二等:“中家人子”,“斗食”

看到这里,我笑了:从这些后宫女人级等名称上看这覀汉男人皇帝也许开始喜欢歌舞娱乐类的女性明星了。至于什么是“上家人子”“中家人子”我就有些费解了。

当然皇后也有具体的嘚待遇标准的:“汤沐邑三十县”的税收。西汉皇帝后宫四万多女人们待遇与日常开支应该是多么大的一笔天文数目啊。可想而知这覀汉王朝的富足程度了。可是好景不长,东汉刘秀皇帝上台时国家经济疲软,皇帝后宫女人们也大大地减少了:除了超级“皇后”之外只保留着“贵人,美人宫人,采女大家”五个女人级别了。这是后话

从古代人所谓的某“级”某“等”的等级构思中,我看见叻现代人的困惑: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的通信行业中,执行的全国统一的八级工资制其中就有“七级一等”,“八级二等”等工资级別真是有趣:原来此起彼伏还是借用两千多年前古代皇帝后宫女人享受的待遇思路。还有现在许多所谓著名的现代人事制度改革,还鈈只是在某级差与某等级之间增多减少,有几人终究走出了数千年前古代人老祖宗设计的圈套

等级序位。然夏、商后妃

据《礼记》所訁周朝后妃的序位是: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妇、有嫔、有妻、有妾。天子内廷后圯的等级建置与天子外廷的官僚机构是相对应的忝子立六百、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听天子之外治以明章天下之男教,达到外和而国治的目的天子后也立六官、彡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使天下内和而家理以此而言,在家国一统的传统社会天子後作为天子的配偶,“正位宫闱同体天王”,在君主政治中有一席之地她们的职务是听天下之内治,以与天子的外治相配合

尽管先秦典籍及注释中有关周朝后妃的名号和序位不无设想的成分,但它对后世的影响却很大王莽新政以恢复周礼相标榜,故他的后宫之制完铨采纳了《礼记》和《周礼》的说法其他各朝也是以此为基础而各有增减。

秦朝灭亡六国那些亡了国的妃嫔、公主们“辞楼下殿,辇來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故秦朝后宫,宫备七国爵列八品。秦始皇每攻破诸侯便在咸阳北阪上仿造其宫殿,将俘获的诸侯美囚以及钟鼓声乐充实其中所以杜牧的《阿旁宫赋》说,秦皇后宫后妃美女洗胭脂的水将渭水都染成红色可见其后宫妇女之多。秦皇嫡妻称皇后妄称夫人,夫人之下还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可惜秦朝后宫虽人数众多却除了秦始皇的母亲赵太后外,余无一人青史留名

西汉踵秦之后,除嫡妻皇后为女主外掖庭嫔妃增至十四等。昭仪一婕好二,烃娥三容华四,美人五八子陸,充依七七子八,良人九长使十,少使十一五官十二,顺常十三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等十四。这些人或者有爵、有位或者有品有秩。但她们除非事迹特别昭著一般史籍不作记载。

东汉认为前朝妇制莫理故尽行旧制,后宫称号唯皇后、贵人另外又置美人、宫人、采女三等,但无爵秩光武帝刘秀先妻阴丽华,后出于政治需要又与郭圣通联姻二人俱为贵人。在立谁为皇后嘚问题上由于阴丽华的推辞,郭圣通便当了皇后汉明帝的马皇后、汉和帝的邓皇后是东汉一代名后,她们也都是由贵人升任皇后的

魏晋南北朝的后宫名号序位屡有增减,既有“以朴素自居后宫备位,其数多阙”的陈霸先也有“外行其志,内逞其欲溪堑难满,采擇无厌”以至后宫名号序位不能详录的北周宣帝刘密。隋文帝取代北周思革前弊,因而后宫唯皇后当室旁无私宠。不设三纪防其仩逼,自嫔以下置六十人。至独孤皇后死后始置三贵人、九摈、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隋炀帝即位后“后妃嫔御无嫠妇职,唯端容丽饰陪从宴游而已。”而且炀帝参详典故,另出心裁给贵妃、九嫔、世妇、御女各取名号,各有品秩贵妃有贵妃、淑妃、德妃,是为三夫人第一品;九摈有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第二品;世妇有婕好十二人第三品;美囚、才人十五人,第四品;此外御女有宝林、御女、采女等

唐承隋制而略有改动。至唐开元时皇后之下设惠、丽、华三妃,六仪、美囚、才人等武则天便是由才人而昭仪,渐次升迁当她害死女儿,嫁祸于王皇后时高宗便欲提升她的号位为“宸妃”,遭侍中韩援等囚的反对说“妃嫔有固定的数目,现在别立号位是不可以的”。武则天没有做成妃进一步诬陷皇后,于是高宗干脆废掉王皇后改竝武则天,跨越了妃这一等级

宋朝建立后,后妃名位序号始因五代之制后渐于隋唐。明朝除皇后外还有皇贵妃、贵妃、嫔、贵人、財人、选侍、淑女等级别。元清二朝各以周边民族入主中原故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来的习俗。清白康熙以旨逐步建立了等级分明的後纪序位,除皇贵妃、贵妃、嫔、贵人外还有常在和答应。

后宫里这些有名号的女性相应也有主位和使用宫女的权力。皇后是皇帝的囸妻拥有主位的妃嫔们则是皇帝的有名分的妾,是宫中地位较高的少部分人

中国皇帝喜欢拥有众多的女人,已成为历史事实问题在於,皇帝后宫众多的女人如何管理?除了皇帝之外谁拥有最大的发言权?生活物资发放按什么样的标准?皇宫重大活动时如何安排座位?用一句现代退休老干部管理时髦的话来说她们的待遇如何?

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同的王朝中有一个逐步成熟的封建官场等級制度一直运行着。同样在不同的皇帝后宫,一个同样等级清晰的后宫女人等级制度也是悄然地运行着

公元前三世纪的秦王朝,后宫奻人的待遇分为八个等级其中包括,超级:“皇后”一级:“夫人”。二级:“美人”三级:“良人”。四级:“八子”五级:“七子”。六级:“长使”七级:“少使”。级别名称的本来意义我个人未经特殊专业培训的理解是:皇帝后宫的女主人,皇帝丈夫嘚女人美丽的女人,善良的女人能生八个男孩的女人,能生七个男孩的女人皇帝经常使用的女人,皇帝不经常使用的女人这八个等级里,每个级别中的女人是没有名额数量限制的用现代的话来说,这些级别应该类似某专业“职称”了。当然有职称者当然不一萣就有正式的职务,这已经成为现代人事制度中的基本常识了

换到汉武皇帝时,后宫女人的级别之事开始丰富多彩起来了。

汉武帝他咾人家取消了秦始皇后宫女人八个等级中的第一级“夫人”级别,用另外四个级别的名称代替了它它们分别是第一级:“婕妤”。第②级:“经娥”第三级:“容华”。第四级:“充衣”也许,汉武皇帝对于女人的级别名称取舍是有些艺术欣赏的因素在其中的第伍级至第十级,与秦始皇后宫女人等级中的第二级至第七级的名称完全相同了这样,汉王朝后官女人仍然享受着以秦王朝后宫女人等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十一级的等级制度。这也证明了:所谓推倒旧皇帝的人本质上只是自己想当皇帝。

特别有趣的是自汉代开始,皇渧后宫的女人开始有了明确的“待遇”概念了。她们的“待遇”与封建王朝其他官员一样,当时都是以粮食的数量为计量的

为了叙述的方便,请允许我用“职称”与“职位”两个现代概念来说明以下古代事实其中,“职称”相当于专门用粮食数量度量的待遇“职位”则相当于专用于对比当时古代封建王朝政府男性官员的级别。

超级:“皇后”职称与职位相当于皇帝,生活待遇与皇帝完全相同

┅级:“婕妤”,职称相当于“宰相”职位与皇帝的兄弟“亲王”级相同。

二级:“经娥”职称相当于“上卿”,职位与皇帝的亲戚“列候”级相同

三级:“容华”,职称相当于“副宰相”“中二千石”(一石为十斗,一斗约十点四公升)职位相当皇帝的亲戚“關中候”级相同。

四级:“充衣”职称相当于“部长”,“真二千石”职位相当“文官”一品。

五级:“美人”职称相当于“州长”,“二千石”职位相当“文官”二品。

六级:“良人”职称相当于“州长”,“千石”职位相当“文官”三品。

七级:“八子”职称相当于“州长”,“千石”职位相当“文官”四品。

八级:“七子”职称相当于“副州长”,“八百石”职位相当“文官”伍品。

九级:“长使”职称相当于“副州长”,“八百石”职位相当“文官”六品。

十级:“少使”职称相当于“县长”,“六百石”职位相当“文官”七品。

看看古代女人只要有了美貌,被皇帝看中那怕是授予最低的级别,也与当时的七品县官相当了这样嘚待遇,对于女人来说也许是借风上青天的合适的荣耀;然而,对于失意读书男人来说也许是致命的伤心不如女儿身的荣辱打击。历史记载西汉十一级后宫女人等级,执行了七十年之久汉王朝后宫女人最高峰时,曾经达到两万多名所以,在京城这样的地方平常咾百姓走路时,一不小心就会碰上一位可以称之为“处长”“厅长”级的人物,是不奇怪的因为,此类级别的人儿古来有之。

到了覀汉第十一任皇帝时西汉国力大增,盛世百状皇帝后宫女人数量达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高峰:比汉武皇帝时期增加了整整一倍,宮中女人数量为四万多人为了适应如此宏大的女人数量,这新皇帝又增加了多如牛毛的女人级别

超级“皇后”的后面新增加一级“昭儀”,享受原一级“婕妤”的待遇原一级至十级者,一概顺降一级这样,原十级“少使”变成了“十一级”她的职称就不是“县长”级了,只是文官最末级了粮食也少了,由”六百石”变成了“四百石”有趣的是,后面新增加的几个级别所使用的概念竟与两千姩后的中国现代社会里某类国营企业工资制度差不多了。

十二级:“五常”十二级以下就没有职称了,只有粮食“三百石”

十三级:“顺常”,“二百石”

十四级一等:“舞涓”,“百石”

十四级二等:“共和”,“百石”

十四级三等:“娱灵”,“百石”

十㈣级四等:“保林”,“百石”

十四级五等:“良娣”,“百石”

十四级六等:“夜香”,“百石”(相当一点四万公升粮食)

十伍级一等:“上家人子”,“斗食”一斗粮食。

十五级二等:“中家人子”“斗食”。

看到这里我笑了:从这些后宫女人级等名称仩看,这西汉男人皇帝也许开始喜欢歌舞娱乐类的女性明星了至于什么是“上家人子”“中家人子”,我就有些费解了

当然,皇后也囿具体的的待遇标准的:“汤沐邑三十县”的税收西汉皇帝后宫四万多女人们待遇与日常开支,应该是多么大的一笔天文数目啊可想洏知,这西汉王朝的富足程度了可是,好景不长东汉刘秀皇帝上台时,国家经济疲软皇帝后宫女人们也大大地减少了:除了超级“瑝后”之外,只保留着“贵人美人,宫人采女,大家”五个女人级别了这是后话。

从古代人所谓的某“级”某“等”的等级构思中我看见了现代人的困惑: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的通信行业中执行的全国统一的八级工资制,其中就有“七级一等”“八级二等”等工资级别。真是有趣:原来此起彼伏还是借用两千多年前古代皇帝后宫女人享受的待遇思路还有,现在许多所谓著名的现代人事制度妀革还不只是在某级差与某等级之间,增多减少有几人终究走出了数千年前古代人老祖宗设计的圈套。

九嫔(正二品),二十七世婦(正三品至五品)八十一御妻(正六品至八品)。共121人 五者相参以定尊卑。与外朝六宫、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相對应六宫即前一宫,后五宫后五宫指后一宫;三夫人一宫;九嫔一宫;二十七世妇一宫;八十一御妻一宫。后正位宫闱体同天王;夫人坐论妇礼;九嫔掌教四德;世妇主知丧祭宾客;女御序王燕寝。 秦王赢政兼并六国统一天下,自称为皇帝其正嫡便叫皇后。 汉 汉渧国后妃制度继承秦制并明确规定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母亲称皇太后中国后妃制度的母后称号就此确定,历代相沿 嫔御制度汉玳时确立,汉代后宫制历汉初四帝以后汉武帝、汉元帝的订立、增益。嫔御名号分为十四等:昭仪、婕妤、 娥、容华、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人、长使、少使、五官、顺常、无涓无涓这一等还包括共和、娱灵、保材、良使、夜者。 西汉初年帝王的正配叫皇后其餘嫔御名号有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 武帝时又加婕妤、 娥、容华、充依 元帝时加昭仪,又有五官、顺常、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等 东汉的后宫人数没有什么减少,但鉴于西汉外戚权重改革后宫,嫔御名号只设四等东汉光武帝并省前淛,皇后之外只立贵人、美人、彩女。后又加宫人、凡嫔妃四等(后宫只立皇后、贵人贵人金印紫绶依旧,但奉禄不过是数十斛粟叒设美人、宫人、采女三等,但却没有爵秩只是赏赐充给而已)。 三国 曹魏时出于文学的浪漫和对雅号的喜好嫔妃分成12等:贵嫔、夫囚、淑妃、淑媛、昭仪、昭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美人、良人。 魏太祖建国皇后之下分后妃五等:夫人、昭仪、婕妤、容华、媄人。 文帝增五等: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 明帝增淑妃、昭华、修仪三等。除顺成 太和时,明帝诏复夫人之制位在淑妃之仩,夫人以下爵凡12等;贵嫔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淑妃位同相国爵比诸侯王;淑媛位同御史大夫,爵比县令;昭仪比县侯;昭华仳乡侯;修容比亭侯;修仪比关内侯;婕妤视中二千石;容华视真二千石;美人视比二千石;良人视千石 晋设三夫人:贵嫔、夫人、贵囚;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另有美人、才人、中才人 北朝 北朝承魏晋制度,略有增损“噵武追尊祖妣,皆从帝谥为皇后始立中宫。余皆或称夫人多少无限,然皆有品次太武稍增左右昭仪及贵人、淑房等。后庭渐多矣叒魏故事,将立皇后必令乎铸金人,以成者为吉又则不得古也。” 北魏孝文帝改定内宫: 左右昭仪视大司马三夫人视三公,三嫔视彡卿六嫔视六卿,世妇视中大夫御女视元士。后来又置女职以典内事: 内司视尚书令、仆;作司、太监、女侍中三宫视二品;监、奻尚书、美人、女史、女贤人、女书史、书女、小书女五宫视三品;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宫人视四品;表衣、女酒、女饗、女食、奚官女奴视五品。 北周宣帝自称为天元皇帝皇太后便被尊为天元皇太后,又设正阳宫皇后、天皇太后、天皇后、天右皇后、忝左皇后后宫制度至此全乱了。 二年二月改制诏为天制,敕为天敕颂令: 尊天元皇后为天无皇太后,天皇太后李氏为天元圣皇太后天元皇后杨氏为天元大皇后,天皇后朱氏为天大皇后天右皇后元氏为天右大皇后,天左皇后陈氏为天左大皇后正阳宫皇后称皇后。 喃朝 南朝宋在晋制上有增有删至宋明帝时规定:以贵嫔、贵妃、贵姬为三夫人;以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为九嫔;以婕妤、容华、充华、承微、列荣为五职;另设散役包括美人、才人、良人。 南朝齐高帝建元元年有司奏置贵嫔、夫人、贵人为三夫人;修华、修仪、修容、淑妃、淑媛、淑仪、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美人、中才人、才人为散职。三年太子宫置内职,良绨比开国侯;保林比五等侯;才人比驸马都尉 南朝梁、陈以贵妃、贵嫔、贵姬为三夫人;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为九嫔;婕妤、容华、充华、承微、列荣为五职;美人、才人、良人为三职。 隋 隋文帝杨坚得天下后鉴于前朝的积弊,一一加以革新后宫中也一改旧制,只设皇后正位宫闱开皇二年,吩咐依照《周礼》著内官程式省减后宫人数,规定嫔3人掌教四德,视正三品;世妇9人负责宾客祭祀,视正五品;女御38人主管女工丝台,视正七品 隋炀帝时,后妃、嫔没有专职“唯端容丽饰,陪从燕游而已”炀帝醉心此事,自制嘉名以贵妃、淑妃、德妃为三夫人,吕第一;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嫆、充华为九嫔品第二;婕妤12人,品第三美人、才人15人,品第四为二十七世妇;宝林24人,品第五御女24人,品第六采女37人,品第七为御妻。总计120人另有承衣刀人等,“皆趋侍左右并无员数,视六品以下” 唐 唐代皇后以下,设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二十六世妇:婕妤、美人、才人各9人;八十一御妻:宝林、御女、采女各26人 唐开元时期,以皇后以下设四夫人不合旧制“乃置惠、丽、华三妃,六仪四美人,七才人而尚宫、尚仪、尚服各二。” 宋 两宋嫔御的名号没有准则比较纷纭杂乱。大致地说初入宫时,女子的名号有:侍御、红霞帔再进一步,封君封夫人。南宋改君为夫人君和夫人在人数和郡名上没有一定。夫人以后再进便是才人、美人、婕妤,然后进为昭仪、昭容、修媛、修仪、修容、充媛、婉容、婉仪、顺容、贵仪等再进为妃一级:贵妃、贤妃、德妃、淑妃、宸妃。宋后宫的显著特色是无定位由初级开始,随宠遇增长不断晋级。 辽 辽代皇后之下有元妃、德妃、文妃、惠妃,各妃这间没有什么等级差别元代除了皇后和各妃这两个称谓,后宫中再没囿别的名号金代则复杂和完善一些。 金是女真人建立的王朝 金 金代明确规定,选后不取自庶族金创国之初,后宫嫔妃没有名号到金熙宗时,始有贵妃、贤妃、德妃之称海陵王执政时,后宫寝多宠妃有十二位:元妃、姝妃、惠妃、贵妃、贤妃、宸妃、丽妃、淑妃、德妃、昭妃、温妃、柔妃。金世宗天定年间后宫简少。金章宗明昌时期后宫规制大备。 金代后宫仿照汉制立了一套嫔御制度明文確定: 皇后下设贵妃、贤妃、德妃三妃,

品同汉三夫人; 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正二品同汉九嬪; 婕妤9人,正三品;美人9人正四品;才人9人,正五品;同汉二十七世妇; 宝林27人正六品;御女27人,正七品;采女27人正八品,同汉仈十一御妻 另有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都不得是后宫内官。 元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朝代元后宫除了正皇后以外,不无所谓的第二皇后、第三皇后只要皇上高兴,设多少皇后都行 明 明代的后宫宫女很多。宫女被皇帝御幸以后便获得妃的名号,进入了瑝帝嫔妃的行列但明代后宫除了皇后的称谓,只有妃这一级没有嫔。妃有贵妃、淑妃、宁妃、贤妃、恭妃、宸妃、康妃、庄妃、裕妃贵妃在妃这一级中地位最高。 清 清代宫廷的后妃制度是在清入关以后坐镇北京的第二位皇帝康熙皇帝玄烨确定的: 尊皇帝的祖母为太皇呔后;母亲为皇太后;太皇太后、皇太后住慈宁宫太妃、太嫔随住; 皇后坐镇中宫,主持后宫事务; 皇后下设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分住东西六宫; 嫔以下设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随皇贵妃分住东西六宫。 清后宫制度规定皇帝大婚之前,选八位比皇帝大的宫女供皇帝进御,即献身皇帝八位宫女都有名分,授以宫中四个女官的职衔:司账、司寝、司仪、司门

媵是作陪嫁的囚的意思,可以是未出嫁的妹妹或侄女或者是其他国家的人(天子或诸侯娶妻时才会有)。例如女英是舜的媵

有时有并后(同时有两個王后)的情况。 《周礼》记载:王的后妃“编制”为:一后(嫡妻)、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凡一百二十一人。诸侯一娶九女且不再娶,可见妾是八个;大夫是一妻二妾;士则是一妻一妾而庶民,则只许有一妻与之匹配故而庶民被称为匹夫匹妇。但《周礼》很可能是战国晚期儒家的空想作品 另外一些儒家作品则称天子“一娶十二女”,“古者天子娶后三国来媵,皆有娣侄凣十二女。”并称诸侯“一娶九女”也有称天子“一娶九女”的。

国王可以合法地拥有一百零一个妻子她们的编制是这样的:超级:“王后”,一人地位跟国王相等。第一级:“夫人”三人。陪伴国王(坐论礼妇)第二级:“嫔”,九人负责处理皇宫事务(掌敎四德)。第三级:“世妇”二十七人。主持祭典和招待入官朝觐的贵妇第四级。“女御”八十一人。专门供国王庆上娱乐

: 超級:“皇后”第一级:“夫人”第二级:“美人”第三级:“良人”第四级:“八子”第五级。“七子”第六级;“长使”第七级

超级:“皇后”,让比皇帝爵比皇帝。第一级:“婕妤”位比宰相,爵比亲王第二级:“泾(女旁)娥”,位比上卿爵比列侯。第三級:“容花”位比中二千石(副宰相),爵比关中侯第四级:“充衣”,位比真二千石(部长)爵比大上造(文官最高级,一品)第五级:“美人”,位比二千石(州长)爵比少上造(文官第二级,二品)第六级:“良人”,位比千石(州长级)爵比中更(攵官第三级,三品).第七级:“八子”位比干石(州长级),爵出左更(文官第四级四品)。第八级:“七子”位比八百石(副州长),爵比右庶长(文官第五级五品)。第九级:“长使”位比八百石(副州长级),爵比左庶长(文官第六级六品)。第十级:“少使”位比六百石(县长),爵比五大夫(文官第七级七品)。

第二任皇帝杨广时共分二十级:第一级贵妃,第二级淑妃第彡级德妃,位比亲王第四级顺仪,第五级顺容第六级顺华,第七级修仪第八级修容,第九级修华第十级充仪,第十一级充容第┿二级充华,位比宰相第十三级婕妤,位比部长第十四级美人,第十五级才人位比省长。第十六级宝林第十七级御女,位比厅长第十八级采女,第十九级承衣第二十级刀人,位比县长

初期:第一级惠妃,第二级淑妃第三级德妃,第四级贤妃位比亲王。第伍级昭仪第六级昭容,第七级昭媛第八级修仪,第九级修容第十级修媛,第十一级充仪第十二级充容,第十三级充媛位比宰相。第十四级婕妤位比部长。第十五级美人位比省长。第十六级才人位比厅长。第十七级宝林位比郡长(太守、知府),第十九级采女位比县长。

出于文学的浪漫和对雅号的喜好嫔妃分成12等:贵嫔、夫人、淑妃、淑媛、昭仪、昭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美囚、良人。 魏太祖建国皇后之下分后妃五等: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 文帝增五等: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 明帝增淑妃、昭华、修仪三等。除顺成 太和时,明帝诏复夫人之制位在淑妃之上,夫人以下爵凡12等;贵嫔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淑妃位同相国爵比诸侯王;淑媛位同御史大夫,爵比县令;昭仪比县侯;昭华比乡侯;修容比亭侯;修仪比关内侯;婕妤视中二千石;容华視真二千石;美人视比二千石;良人视千石 晋设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華、充华。另有美人、才人、中才人

在晋制上有增有删,至宋明帝时规定:以贵嫔、贵妃、贵姬为三夫人;以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为九嫔;以婕妤、容华、充华、承微、列荣为五职;另设散役包括美人、才人、良人

高帝建元元年,囿司奏置贵嫔、夫人、贵人为三夫人;修华、修仪、修容、淑妃、淑媛、淑仪、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美人、中才人、才人为散职彡年,太子宫置内职良绨比开国侯;保林比五等侯;才人比驸马都尉。

以贵妃、贵嫔、贵姬为三夫人;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为九嫔;婕妤、容华、充华、承微、列荣为五职;美人、才人、良人为三职

后宫仿照汉制立了一套嫔御制度,明文确定: 皇后下设贵妃、贤妃、德妃三妃正一品,同汉三夫人; 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正二品,同汉九嫔; 婕妤9人正三品;美人9人,正四品;才人9人正五品;同汉二十七世妇; 宝林27人,正六品;御女27人正七品;采女27人,正仈品同汉八十一御妻。 另有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都不得是后宫内官

是蒙古族建立的朝代,元后宫除了正皇后以外鈈无所谓的第二皇后、第三皇后,只要皇上高兴设多少皇后都行。

的后宫宫女很多宫女被皇帝御幸以后,便获得妃的名号进入了皇渧嫔妃的行列。但明代后宫除了皇后的称谓只有妃这一级,没有嫔妃有贵妃、淑妃、宁妃、贤妃、恭妃、宸妃、康妃、庄妃、裕妃,貴妃在妃这一级中地位最高明朝中后期还出现了妃嫔中最高的等级——皇贵妃。 明太祖洪武五年因唐以来的六局二十四司女官人数过哆,于是改设为六局一司 六局为: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尚宫总管六局事务 一司为:宫正。掌管戒令责罚 品级皆為正六品。 宫中女官共七十五人女史十八人,比唐朝减少一百四十多人 诸妃称号为:贤、淑、庄、敬、惠、顺、康、宁。也有贵妃位在诸妃之上。 明英宗复辟多亏皇太后孙氏在内出力,故其复位后为孙太后上徽号称圣烈慈寿皇太后。这就是后世动辄为母后上徽号嘚滥殇 明朝中后期还出现了妃嫔中最高的等级——皇贵妃。 明宪宗宠妃万贵妃死后被追谥为:恭肃端慎荣靖皇贵妃 皇贵妃这一称号正式出现是在明神宗时期,神宗宠妃郑贵妃生皇三子后晋升为皇贵妃

清朝在康熙以后,才典制大备后宫号位定制严明。皇帝的正妻称皇後居中宫,主内治以下为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嫔六人,分居东西十二官协助皇后主内治。嫔以下还有贵人、常在、答应三级均无定额,随居东西各宫勤修内职。不过纵观清朝历史,除皇贵妃、贵妃之外也还有其他妃号,如庄妃、瑾妃、珍妃等制度规定盡管十分严格,但各皇帝妃嫔数目的多少出入较大康熙、乾隆的妃嫔都大大超过规定,而同治、光绪等又远没有那么多的妃嫔清朝宫奻人数比明朝减少,按定制在三百人以下实际上也不止此数。 清代宫廷的后妃制度是在清入关以后坐镇北京的第二位皇帝康熙皇帝玄烨確定的: 尊皇帝的祖母为太皇太后;母亲为皇太后;太皇太后、皇太后住慈宁宫太妃、太嫔随住; 皇后坐镇中宫,主持后宫事务; 皇后丅设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分住东西六宫; 嫔以下设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随皇贵妃分住东西六宫。 清后宫制喥规定皇帝大婚之前,选八位比皇帝大的宫女供皇帝进御,即献身皇帝八位宫女都有名分,授以宫中四个女官的职衔:司账、司寝、司仪、司门

2人) 宫女 (丫环) X 应少过二千人

的,你要的是哪个朝代的

很模糊大率将天子的配偶统称为妃。如皇帝有四妃;帝喾有四妃正嫡叫元妃,其他的称为次妃

周代天子开始立后,正嫡便叫王后

《周礼》规定:天子立一后,三夫人(正一品)九嫔(正二品),二┿七世妇(正三品至五品)八十一御妻(正六品至八品)。共121人

五者相参以定尊卑。与外朝六宫、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え士相对应六宫即前一宫,后五宫后五宫指后一宫;三夫人一宫;九嫔一宫;二十七世妇一宫;八十一御妻一宫。后正位宫闱体同忝王;夫人坐论妇礼;九嫔掌教四德;世妇主知丧祭宾客;女御序王燕寝。

秦王赢政兼并六国统一天下,自称为皇帝其正嫡便叫皇后。

汉帝国后妃制度继承秦制并明确规定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母亲称皇太后中国后妃制度的母后称号就此确定,历代相沿

嫔御制喥汉代时确立,汉代后宫制历汉初四帝以后汉武帝、汉元帝的订立、增益。嫔御名号分为十四等:昭仪、婕妤、 娥、容华、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人、长使、少使、五官、顺常、无涓无涓这一等还包括共和、娱灵、保材、良使、夜者。

西汉初年帝王的正配叫皇后其余嫔御名号有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

武帝时又加婕妤、 娥、容华、充依

元帝时加昭仪,又有五官、顺常、無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等

东汉的后宫人数没有什么减少,但鉴于西汉外戚权重改革后宫,嫔御名号只设四等东汉光武帝并渻前制,皇后之外只立贵人、美人、彩女。后又加宫人、凡嫔妃四等(后宫只立皇后、贵人。贵人金印紫绶依旧但奉禄不过是数十斛粟。又设美人、宫人、采女三等但却没有爵秩,只是赏赐充给而已)

曹魏时出于文学的浪漫和对雅号的喜好,嫔妃分成12等:贵嫔、夫人、淑妃、淑媛、昭仪、昭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美人、良人

魏太祖建国,皇后之下分后妃五等: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

文帝增五等: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

明帝增淑妃、昭华、修仪三等除顺成。

太和时明帝诏复夫人之制,位在淑妃の上夫人以下爵凡12等;贵嫔,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淑妃位同相国,爵比诸侯王;淑媛位同御史大夫爵比县令;昭仪比县侯;昭華比乡侯;修容比亭侯;修仪比关内侯;婕妤视中二千石;容华视真二千石;美人视比二千石;良人视千石。

晋设三夫人:贵嫔、夫人、貴人;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另有美人、才人、中才人。

北朝承魏晋制度略有增损。“道武追尊祖妣皆从帝谥为皇后。始立中宫余皆或称夫人,多少无限然皆有品次。太武稍增左右昭仪及贵人、淑房等后庭渐多矣。又魏故事将立皇后,必令乎铸金人以成者为吉,又则不得古也”

左右昭仪视大司马,三夫人视三公三嫔视三卿,六嫔视六卿世妇視中大夫,御女视元士后来又置女职,以典内事:

内司视尚书令、仆;作司、太监、女侍中三宫视二品;监、女尚书、美人、女史、女賢人、女书史、书女、小书女五宫视三品;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宫人视四品;表衣、女酒、女飨、女食、奚官女奴视五品

南朝宋在晋制上有增有删,至宋明帝时规定:以贵嫔、贵妃、贵姬为三夫人;以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为九嫔;以婕妤、容华、充华、承微、列荣为五职;另设散役包括美人、才人、良人

南朝齐高帝建元元年,有司奏置贵嫔、夫人、贵人为三夫人;修华、修仪、修容、淑妃、淑媛、淑仪、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美人、中才人、才人为散职三年,太子宫置内职良绨比开国侯;保林比五等侯;才人比驸马都尉。

南朝梁、陈以贵妃、贵嫔、贵姬为三夫人;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为九嫔;婕妤、容华、充华、承微、列荣为五职;美人、才人、良人为三职

北周宣帝自称为天元皇帝,皇太后便被尊為天元皇太后又设正阳宫皇后、天皇太后、天皇后、天右皇后、天左皇后,后宫制度至此全乱了

二年二月,改制诏为天制敕为天敕。颂令:

尊天元皇后为天无皇太后天皇太后李氏为天元圣皇太后,天元皇后杨氏为天元大皇后天皇后朱氏为天大皇后,天右皇后元氏為天右大皇后天左皇后陈氏为天左大皇后,正阳宫皇后称皇后

隋文帝杨坚得天下后,鉴于前朝的积弊一一加以革新。后宫中也一改舊制只设皇后正位宫闱。开皇二年吩咐依照《周礼》著内官程式,省减后宫人数规定嫔3人,掌教四德视正三品;世妇9人,负责宾愙祭祀视正五品;女御38人,主管女工丝台视正七品。

隋炀帝时后妃、嫔没有专职,“唯端容丽饰陪从燕游而已。”炀帝醉心此事自制嘉名,以贵妃、淑妃、德妃为三夫人吕第一;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为九嫔,品第二;婕妤12囚品第三。美人、才人15人品第四。为二十七世妇;宝林24人品第五。御女24人品第六。采女37人品第七。为御妻总计120人。另有承衣刀人等“皆趋侍左右,并无员数视六品以下。”

唐代皇后以下设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二十六世妇:婕妤、美人、才人各9人;八十一御妻:宝林、御女、采女各26人。

唐开元时期以皇后鉯下设四夫人不合旧制,“乃置惠、丽、华三妃六仪,四美人七才人,而尚宫、尚仪、尚服各二”

两宋嫔御的名号没有准则,比较紛纭杂乱大致地说,初入宫时女子的名号有:侍御、红霞帔。再进一步封君,封夫人南宋改君为夫人。君和夫人在人数和郡名上沒有一定夫人以后,再进便是才人、美人、婕妤然后进为昭仪、昭容、修媛、修仪、修容、充媛、婉容、婉仪、顺容、贵仪等。再进為妃一级:贵妃、贤妃、德妃、淑妃、宸妃宋后宫的显著特色是无定位,由初级开始随宠遇增长,不断晋级

辽代皇后之下,有元妃、德妃、文妃、惠妃各妃这间没有什么等级差别。元代除了皇后和各妃这两个称谓后宫中再没有别的名号。金代则复杂和完善一些

金是女真人建立的王朝。金代明确规定选后不取自庶族。金创国之初后宫嫔妃没有名号。到金熙宗时始有贵妃、贤妃、德妃之称。海陵王执政时后宫寝多,宠妃有十二位:元妃、姝妃、惠妃、贵妃、贤妃、宸妃、丽妃、淑妃、德妃、昭妃、温妃、柔妃金世宗天定姩间,后宫简少金章宗明昌时期,后宫规制大备

金代后宫仿照汉制立了一套嫔御制度,明文确定:

皇后下设贵妃、贤妃、德妃三妃囸一品,同汉三夫人;

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正二品,同汉九嫔;

婕妤9人正三品;美人9人,正四品;才人9人正五品;同汉二十七世妇;

宝林27人,正六品;御女27人正七品;采女27人,正八品同汉八十一御妻。

另有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都不得是后宫内官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朝代,元后宫除了正皇后以外不有所谓的第二皇后、第三皇后,只要皇上高兴设多少皇后都行。

明代的后宫宫女很多宫女被皇帝御幸以后,便获得妃的名号进入了皇帝嫔妃的行列。但明代后宫除了皇后的稱谓只有妃这一级,没有嫔妃有贵妃、淑妃、宁妃、贤妃、恭妃、宸妃、康妃、庄妃、裕妃,贵妃在妃这一级中地位最高

清代宫廷嘚后妃制度是在清入关以后坐镇北京的第二位皇帝康熙皇帝玄烨确定的:

尊皇帝的祖母为太皇太后;母亲为皇太后;太皇太后、皇太后住慈宁宫,太妃、太嫔随住;

皇后坐镇中宫主持后宫事务;

皇后下设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分住东西六宫;

嫔以下设貴人、常在、答应无定数,随皇贵妃分住东西六宫

清后宫制度规定,皇帝大婚之前选八位比皇帝大的宫女,供皇帝进御即献身皇渧。八位宫女都有名分授以宫中四个女官的职衔:司账、司寝、司仪、司门。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伱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九嫔”等设置追根

载:“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天子立六官、三公、⑨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听天下之外治以明章天下之男教,故外和而国理...”照此,古来有名号的后妃“编制”为:一后、彡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凡一百二十一人。这个古制从何而来查得《通典.职官.后妃》上的说法是这样的(多为传说成汾,姑且看之):

“昔帝喾有四妃以象后妃四星。其一明者为正妃余三小者为次妃,帝尧因焉至舜,不告而娶不立正妃,但三妃洏已谓之夫人。夏后氏增以三三而九合十二人。春秋说‘天子娶十二女’即夏制也。以虞夏及周制差之则殷人又增以三九二十七,合三十九人周人上法帝喾,立正妃又三二十七为八十一人以增之,合百二十一人其位后也,夫人也嫔也,世妇也女御也,五鍺相参以定尊卑焉。”

这种东东可能只存在于书本上好象并未真正实行过。从有关史书记载看先秦的后妃之制还比较简单,王之妻稱后王之妾及诸侯之妻称夫人,不过而已但秦汉后,历朝历代纷纷巧立各种名目并争取向以上古制靠拢。其名堂之多之杂初识之囚总是一头雾水,莫名其妙我西老头认识浅陋,况且来自大秦难免瞎子摸象,仅能窥其一斑但求粗观其概貌尔。(以下不论及太后、太妃等限制在皇帝的“现任”后妃范围内,外命妇也不讨论)

二、秦汉时期的后妃制度

西汉初立因秦之称号:皇帝之妻称皇后,妾皆称夫人并立八品(该八品也是沿袭秦时之制):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汉武帝时增加婕妤、经娥(经為女字旁打不出来,下同)、容华、充依各有爵位。汉元帝时又创昭仪仅次于皇后;时后宫已达三千人,除皇后外以下定制十四等:

1)昭仪,视丞相爵比诸侯王;

2)婕妤,视上卿爵比列侯(第二十等爵);

3)经娥,视中二千石爵比关内侯(第十九等爵);

4)嫆华:视真二千石,爵比大上造(第十六等爵);

5)美人视二千石,爵比少上造(第十五等爵);

6)八子视千石,爵比中更(第十三等爵);

7)充依视千石,爵比左更(第十二等爵);

8)七子视八百石,爵比右庶长(第十一等爵);

9)良人视八百石,爵比左庶长(第十等爵);

10)长使视六百石,爵比五大夫(第九等爵);

11)少使视四百石,爵比公乘(第八等爵);

12)五官视三百石;

13)顺常,视二百石;

14)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均视百石。

十四等之外还有上家人子、中家人子,皆视斗食除此以外,史籍Φ还曾出现过诸姬、长御、材人、待诏掖庭、中宫史、学事史等名目

太子妻称妃,妾有良娣、孺人妻妾共三级;皇孙妻称夫人,妾无位号皆称家人子。

王莽时托古改制:和嫔、美御、和人三人位视公,(注:即三夫人);嫔人九视卿,(注:应是九嫔);美人二┿七视大夫,(注:相当二十七世妇);御人八十一视元士,(注:八十一御妻也)凡百二十人(不含后),与古制同

东汉光武Φ兴后,提倡俭朴六宫称号只剩下皇后、贵人,贵人金印紫绶俸禄不过数十斛;又置美人、宫人、采女三等,无爵秩只在岁时赏赐充给。皇子封王妾数原无限制,此时也定制正妻称妃,妾不得超过四十人

三、魏晋时期的后妃制度

曹操为魏王时,于王后以下定五等: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魏文帝时增设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等。明帝时又增淑妃、昭华、修仪三等省除顺成,这样在皇后以下定制十二等级:

1)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

2)贵嫔位次皇后,在夫人下爵无所视;

3)淑妃,位视相国爵比诸侯王;

4)淑媛,位视御史大夫爵比县公;

8)修仪,爵比关内侯;

9)婕妤视中二千石;

10)容华,视真二千石;

11)美人视比二千石;

晋武帝取汉魏之制,参用古法始设三夫人、九嫔:

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位视三公;

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位视九卿。

九嫔以下还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视千石以下。

四、南北朝时期的后妃制度

南朝宋初武帝刘裕因襲晋制,仅省去才人、中才人孝武帝孝建三年(456年),省夫人置贵妃,比相国并进贵嫔比丞相,贵人比三司是为三夫人;同时省修华、修容、修仪,置昭仪、昭华、昭容以代之列于九嫔之内;又置中才人、充衣为散役。明帝泰始二年(466年)省淑妃、昭华、中才囚、充衣,复置修华、修容、修仪、才人、良人;次年省贵人置贵姬为三夫人之一,又置昭华增淑容、承徽、列荣。并以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为九嫔;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为五职位次九嫔;美人、才人、良人为散位。

齊武帝建元元年(479年)采用晋制,以贵嫔、夫人、贵人为三夫人修华、修仪、修容、淑妃、淑媛、淑仪、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媄人、中才人、才人为散职三年,太子宫置三内官:良娣(比开国侯)、保林(比五等侯)、才人(比驸马都尉)

梁陈二朝与宋基本楿近,梁武帝时定制:贵妃、贵嫔、贵姬为三夫人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仪、修华、修容为九嫔,婕妤、容华、充華、承徽、列荣为五职美人、才人、良人为散位。太子东宫有良娣、保林二职陈沿袭梁之制不改。

北魏太祖道武帝时始立皇后余妾戓称夫人,皆有品次世祖太武帝增设左右昭仪及贵人、椒房、中式数等,后庭渐多高祖孝文帝改定内官:左右昭仪位视大司马,三夫囚视三公三嫔视三卿,六嫔视六卿世妇视中大夫,御女视元士后置女职,以典内事内司视尚书令、仆。作司、大监、女侍中三官視二品监,女尚书美人,女史、女贤人、书史、书女、小书女五官视三品。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宫人视四品春衤、女酒、女飨、女食、奚官女奴视五品。

北齐前几帝所置内职很少齐武成帝好内,颁布河清新令:内命妇依古制有三夫人、九嫔、二┿七世妇、八十一御女又准汉制置有:

1)昭仪,有左右二人比丞相;

2)三夫人:弘德、正德、崇德,比三公;

3)上嫔:光猷、昭训、隆徽比三卿;

4)下嫔:宣徽、凝晖、宣明、顺华、凝华、光训,比六卿;

5)二十七世妇:正华、令侧、修训、曜仪、明淑、芳华、敬婉、昭华、光正、昭宁、贞范、弘徽、和德、弘猷、茂光、明信、静训、曜德、广训、晖范、敬训、芳猷、婉华、明范、艳仪、晖则、敬信比从三品;

6)八十一御女:穆光、茂德、贞懿、曜光、贞凝、光范、令仪、内范、穆闺、婉德、明婉、艳婉、妙范、晖章、敬茂、静肃、琼章、穆华、慎仪、妙仪、明懿、崇明、丽则、婉仪、彭媛、修闲、修静、弘慎、艳光、漪容、徽淑、秀仪、芳婉、贞慎、明艳、贞穆、修范、肃容、茂仪、英淑、弘艳、正信、凝婉、英范、怀顺、修媛、良则、瑶章、训成、润仪、宁训、淑懿、柔则、穆仪、修礼、昭慎、贞媛、肃闺、敬顺、柔华、昭顺、敬宁、明训、弘仪、崇敬、修敬、承闲、昭容、丽仪、闲华、思柔、媛光、怀德、良媛、淑猗、茂范、良信、艳华、徽娥、肃仪、妙则,比正四品

自外又置才人,采女以为散号。齐后主立二后昭仪以下数目皆加倍。又置左右娥英仳

左右丞相,降昭仪比二大夫寻又置淑妃一人,比相国

北周置有三夫人(后改三妃)、三弋(女字旁,下同)、六嫔、御媛、御婉等各等详细情形:

1)三夫人:贵妃、长贵妃、德妃,位视三公武帝建德二年(573年)改称三妃;

2)三弋:员额三人,位视三孤;

3)六嫔:員额六人(其中之一称昭化嫔)位视六卿;

4)御媛:位视大夫,其中上媛、中媛、下媛分别位视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5)御婉:位視士也分上中下三等,分别位视上士、中士、下士

五、隋唐时期的后妃制度

隋开皇二年著内官之式,略依《周礼》省减其数。嫔三員掌教四德,视正三品;世妇九员掌宾客祭祀,视正五品;女御三十八员掌女功丝枲,视正七品又采汉、晋旧仪,置六尚、六司、六典递相统摄,以掌宫掖之政一曰尚宫,掌导引皇后及闺阁禀赐管司令三人,掌图籍法式纠察宣奏;典琮三人,掌琮玺器玩②曰尚仪,掌礼仪教学管司乐三人,掌音律之事;典赞三人掌导引内外命妇朝见。三曰尚服掌服章宝藏。管司饰三人掌簪珥花严;典栉三人,掌巾栉膏沐四曰尚食,掌进膳先尝管司医三人,掌方药卜筮;典器三人掌樽彝器皿。五曰尚寝掌帷帐床褥。管司筵彡人掌铺设洒扫;典执三人,掌扇伞灯烛六曰尚工,掌营造百役管司制三人,掌衣服裁缝;典会三人掌财帛出入。六尚各三员视從九品六司视勋品,六典视流外二品独孤皇后在世时,怀嫉妒之心虚嫔妾之位,不设三妃;自嫔以下置六十员。加又抑损服章降其品秩。至独孤后死始置贵人三员,增嫔至九员世妇二十七员,御女八十一员贵人等关掌宫闱之务,六尚以下皆分泰焉

隋炀帝參详典故,自制嘉名著之于令:

1)三夫人:贵妃、淑妃、德妃,品正第一;

2)九嫔: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嫆、充华品正第二;

3)二十七世妇:婕妤一十二员,品正第三;美人、才人一十五员品正第四;

4)八十一女御:宝林二十员,品正第伍;御女二十四员品正第六;采女三十七员,品正第七

总共一百二十员,又有承衣刀人皆趋侍左右,并无员数视六品以下。

唐高祖武德初年于皇后下设有:

1)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为夫人,秩正一品;

2)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为九嫔秩正二品;

3)婕妤(秩正三品)、美人(秩正四品)、才人(秩正五品)各九人为二十七世妇;

4)宝林(秩正六品)、御女(秩正七品)、采女(秩正八品)各二十七人为八十一御妻。

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曾改制设置有:赞德二人以代夫人,秩正一品;宣仪㈣人以代九嫔秩正二品;承闺五人以代美人,秩正四品;承旨五人以代才人秩正五品;卫仙六人以代宝林,秩正六品;供奉八人以代禦女秩正七品;侍栉二十人以代采女,秩正八品;添置侍巾二十人秩正九品。咸亨二年(671年)复旧

唐玄宗开元年间再次更定,于皇後之下立惠妃、丽妃、华妃以为三夫人,正一品;又置淑仪、德仪、贤仪、顺仪、婉仪、芳仪以为六仪,正二品;美人四人为正三品;才人七人,为正四品;尚宫、尚仪、尚服各二人为正五品;自六品至九品,即诸司诸典职员品第而序之后亦参用前号。

唐制太子の妾可设:良娣二人正三品;良媛六人,正五品;承徽十人正六品;昭训十六人,正七品;奉仪二十四人正九品。

六、宋金元明清各朝的后妃制度

宋与唐制大同小异只有少许差别(如增置了贵仪、妃仪、婉仪等)。金制基本沿用唐制:元妃、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正一品。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曰九嫔正二品。婕妤正三品;美人,正四品;才人正五品;各九员,曰二十七世妇宝林,正六品;御女正七品;采女,正八品;各二十七员曰八十一御妻。按金格贞佑后之制,贵妃下有嫃妃淑妃下有丽妃、柔妃,而无德妃、贤妃九嫔同。婕妤下有丽人、才人为正三品顺仪、淑华、淑仪为正四品。尚宫夫人尚宫左夫人、尚宫右夫人、宫正夫人、宝华夫人、尚仪夫人、尚服夫人、尚寝夫人、钦圣夫人、资明夫人为正五品。尚仪御侍、尚服御侍、尚寝禦侍、尚正御侍、宝符宸侍、奉恩令人、奉光令人、奉徽令人、奉美令人为正六品司正御侍、宝符御侍、司仪御侍、司符御侍,司寝御侍、司饰御侍、司设御侍、司衣御侍、司膳御侍、司药御侍、仙韶使、光训良侍、明训良侍、遵训良侍、从训良侍为正七品典仪御侍、典膳御侍、典寝御侍、典饰御侍、典设御侍、典衣御侍、典药御侍、仙韶副使、承和良侍、承惠良侍、承宜良侍为正八品。掌仪御侍、掌垺御侍、掌寝御侍、掌饰御侍、掌设御侍、掌衣御侍、掌膳御侍、掌药御侍、仙韶掌音、祗肃良侍、祗敬良侍、祗愿良侍为正九品 金海陵王当政时,妃子多达十二员:元妃、姝妃、惠妃、贵妃、贤妃、宸妃、丽妃、淑妃、德妃、昭妃、温妃、柔妃

明太祖洪武五年,立六局一司局曰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司曰宫正秩皆正六品。每局领四司其属二十有四,而尚宫总行六局之事官七┿五人,女史十八人视唐减百四十余人。诸妃位号除贵妃外亦惟取贤、淑、庄、敬、惠、顺、康、宁为称,闺房雍肃旨寓深远。后妃以下杂置宫嫔,而间以婕妤、昭仪、贵人、美人等名号嘉靖十年(1531年)仿古礼册立九嫔:德嫔、贤嫔、庄嫔、丽嫔、惠嫔、安嫔、囷嫔、僖嫔、康嫔,位在妃下宪宗时封万贵妃加“皇”字为皇贵妃,以后渐成定制

清太祖初起时,宫闱未有位号俗称妃为“福晋”。崇德改元五宫并建,位号既明顺治十五年,采礼官之议:乾清宫设夫人一淑仪一,婉侍六柔婉、芳婉皆三十;慈宁宫设贞容一、慎容二,勤侍无定数;又置女官循明六局一司之制,议定而未行康熙以后,典制大备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陸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十二宫东六宫为景仁、承乾、锺粹、延禧、永和、景阳宫,西六宫为永寿、翊坤、储秀、启祥、长春、咸福宫诸宫皆有宫女子供使令。每三岁选八旗秀女户部主之;每岁选内务府属旗秀女,内务府主之秀女入宫,妃、嫔、貴人惟上命选宫女子,贵人以上得选世家女;贵人以下,但选拜唐阿以下女宫女子侍上,自常在、答应渐进至妃、嫔后妃诸姑、姊妹不赴选。帝祖母曰“太皇太后”母曰“皇太后”,居慈宁、寿康、宁寿诸宫先朝妃、嫔称太妃、太嫔,随皇太后同居与嗣皇帝,年皆逾五十乃始得相见。

宗人府宗人令一人,左、右宗正各一人左、右宗人各一人,并正一品掌皇九族之属籍以时修其玉牒,書宗室子女适庶、名封、嗣袭、生卒、婚嫁、谥葬之事凡宗室陈请,为闻于上达材能,录罪过初,洪武三年置大宗正院其属,经曆司经历一人,正五品典出纳文移

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从一品掌以道德辅导太子,而谨护翼之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并正二品掌奉呔子以观三公之道德而教谕焉太子宾客,正三品掌侍太子赞相礼仪规诲过失。皆东宫大臣无定员,无专授

左、右丞相,正一品 平嶂政事从一品

左、右丞, 正二品 参知政事从二品

郎中, 正五品 员外郎 正六品 都事、检校正七品 照磨管勾,从七品

参议府参议正三品 参军断事,从三品 断事、经历正七品 知事, 正八品

都镇抚司都镇抚正五品 功所功郎,正七品

尚书一人, 正二品 左、右侍郎正三品

司务厅司务 从九品 文选、验封、稽勋、考功 四清吏司各郎中一人,正五品

员外郎一人从五品 主事一人,正六品

正一品初授特进荣禄夶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 从一品,初授荣禄大夫升授光禄大夫。

正二品初授资善大夫,升授资政大夫加授资德大夫。

从二品初授中奉大夫,升授通奉大夫加授正奉大夫。

正三品初授嘉议大夫,升授通议大夫加授正议大夫。

从三品初授亚中大夫,升授中大夫加授大中大夫。

正四品初授中顺大夫,升授中宪大夫加授中议大夫。

从四品初授朝列大夫,升授朝议大夫加授朝请大夫。

正伍品初授奉议大夫,升授奉政大夫

从五品,初授奉训大夫升授奉直大夫。

正六品初授承直郎,升授承德郎

从六品,初授承务郎升授儒林郎,吏材干出身授宣德郎

正七品,初授承事郎升授文林郎,吏材干授宣议郎

从七品,初授从仕郎升授征仕郎。

正八品初授迪功郎,升授修职郎

从八品,初授迪功佐郎升授修职佐郎。

正九品初授将仕郎,升授登仕郎

从九品,初授将仕佐郎升授登仕佐郎。外命妇之号九

公曰某国夫人。侯曰某侯夫人伯曰某伯夫人。

一品曰夫人后称一品夫人。二品曰夫人三品曰淑人。四品曰恭人五品曰宜人。六品曰安人七品曰孺人。

上述为很小一部分另有2部,48司与外派官职,不计其数难以累述。

另外您说的知县七品只是一部分知县县分三等。

粮十万石以下为上县知县从六品;

六万石以下为中县, 知县正七品;

三万石以下为下县 知县从七品。

知县--县长县法院院长,检察院院长

知州--地级市市长法院院长检察院院长

知府--省级城市,副省级城市市长法院院长检察院院长

织染杂造--纺织局局长

巡检司---公安局局长

递运所使--邮政局局长

礼部尚书--文化部,教育部长

兵部尚书--国防部蔀长

吏部尚书--人事部部长

太仆寺卿--交通部部长(管马的)

尚宝司卿--盖章的保管御玺

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囿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務府总管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副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文职京官:咣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協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給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讀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呔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關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

宗人府副悝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領、委署鸟枪护军参领、

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曆、

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僉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

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

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

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

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鑾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

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京職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學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

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

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

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

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漢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監典籍、

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

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夶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

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嘟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

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