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追风筝的人阿米尔简介》阿米尔的赎罪

【摘要】《追风筝的人》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阿米尔在童年时由于胆小懦弱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愧疚伴随其成长,到中年时才又踏上了“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本文将结合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过程,分析其人性的成长与情感救赎的意义。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人性的成长;情感救赎   【作者单位】常亮,牡丹江师范学院应用英语学院。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青年专项),课题编号GJD1214080。   《追风筝的人》是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首部小说。胡塞尼于1965年出生在阿富汗斯坦首都喀布尔市,后随父亲迁往美国。作者曾立志要拂去蒙在阿富汗斯坦普通民众面孔上的尘灰,将灵魂背后的悸动展示给世人。《追风筝的人》创作灵感来源于作者幼年时与兄长在一起生活的经历。全书以倒叙的手法讲述了主人公阿米尔的情感救赎之路。阿米尔经历了对友情的背叛,对背叛的懊悔,最终勇敢面对,走上了自我救赎之路。全篇情感表达含蓄,亲情、友情、爱情在作者笔下缓缓流淌,故事叙述环环相扣,代入感强烈,读者能从故事中感受到人性的善良与邪恶,以及主人公最终选择情感救赎的心理过程。   一、阿米尔的人性成长之路   1.现实中的成长   《追风筝的人》记录的不仅仅是寻常的政治事件,更是一个展示童年的抉择如何对成年后的生活造成影响,触及了人们灵魂深处的故事。在作者的描绘中,主人公童年时在阿富汗的生活是温馨快乐的,但其中也存在着因种族、阶级不同产生的摩擦,让人读之难以忘记。阿米尔现实中的成长可分为三个阶段:与哈桑在一起经历的童年时光;移居美国后的心路历程;再次回到阿富汗完成救赎的复杂情绪。故事发生在阿富汗的喀布尔,主人公阿米尔是一个十二岁的少年,地毯商家的少爷,虽家境殷实,阿米尔却始终认为自己没有得到足够的父爱。仆人的儿子哈桑是阿米尔的玩伴,也是阿米尔忠心的守护者和崇拜者,然而在一次风筝比赛中为了保护阿米尔赢得的风筝,哈桑被强暴。由于怯懦,阿米尔在旁看到了这一切却没能勇敢地站出来阻止,而选择了默默离开,这不仅使哈桑受到了伤害,也给阿米尔带来了终生的愧疚。要实现成长,阿米尔必须要正视愧疚。阿米尔随父亲移居美国后,学习、事业与爱情的收获使他实现了现实中的成长,然而在阿米尔内心深处,他还是“做不回一个好人”。对阿米尔成长经历的叙述,作者更倾向于用细节刻画,在哈桑与阿米尔的关系描写中有这样一段:大多数孩子学会说的第一个词是“妈妈”,而哈桑会说的第一个词却是“阿米尔”。这个细节表现的是哈桑将阿米尔视作最亲近的人。这一细节也反衬了阿米尔的背叛对其内心造成的压力之大。   2.人性的成长   故事发展到阿米尔在美国开始生活后似乎可以告一段落,但是一个电话的到来,又激起了阿米尔并未尘封的记忆。阿米尔知道了哈桑的近况,为了实现人性的成长以及情感的自我救赎,阿米尔重返故乡,经历了重重障碍从残暴的塔利班分子手中解救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在巴基斯坦时,阿米尔让索拉博跟他一起回美国开始新生活。索拉博开始并不敢答应,并担忧地说出了:“要是你厌倦我了怎么办?要是你妻子不喜欢我怎么办?”阿米尔是索拉博唯一的亲人,这样的一个孩子有这样的苦恼我们很容易理解,不过这更像是索拉博在为父亲哈桑说出心里的话――在这段友谊中他们的地位是不对等的。通读全篇小说,我们可以从作者的叙述中清晰地概括出阿米尔现实中的成长。而这其中隐藏的主人公人性的成长与变化,内心的内疚、懊悔,以及最后勇敢地实现救赎的内在成长历程,需要我们对作者、作品进行理解,对小说进行整体把握才能体会。阿米尔与哈桑本是最好的玩伴,可是父亲对阿米尔的无视,阿米尔对哈桑所属阶级产生的隔阂,使阿米尔内心的弱点在风筝比赛事件上暴露无遗。错误的选择让阿米尔走上了一条懊悔愧疚之路,至此,阿米尔的成长之路开始被自责和懊悔伴随。在整个故事中,命运的车轮不停向前滚动,阿米尔的父亲为他曾犯下的过错赎罪,阿米尔要为童年时的错误赎罪,成功地救出索拉博证明了错误是可以更改,可以被原谅的。有些错误可能会影响自己或者他人的一生,但人的一生中不可能避免犯错,所以我们需要被宽恕、被原谅,需要通过救赎获得力量。就像阿米尔父亲的朋友拉辛汗所说“当恶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我想这也正是作者想要通过本书,向读者传达的话。   二、背叛后的觉醒   阿米尔: I’m going to find a boy. His father meant a lot to me.   拉辛汗: Now there is a way to be good again.   阿米尔: 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   这是阿米尔和拉辛汗的一段对话,而第一次听到“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最开始是哈桑说的,那是哈桑为了去追那只能为阿米尔证明胜利的风筝时说的。   经过了那场风筝比赛,12岁的阿米尔被自责和痛苦包围,无法直面情同手足的哈桑。与父亲一起逃往美国后,成年后的阿米尔仍一直被愧疚深深困扰。“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这不仅仅是一个孩子在激动时脱口而出的话语,也是哈桑对友情的承诺,正是这句承诺才让阿米尔的大半生都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哈桑追到风筝之后发生的事我不愿再去回想,在那条狭窄阴暗的小巷,恶毒的阿塞夫挥舞着不锈钢的拳套,三个人强暴了哈桑,而被哈桑护在怀中的风筝依然完好无损。阿米尔的灵魂就在那个傍晚丢失在了那条狭窄的小巷,他眼睁睁地看着他的伙伴哈桑遭到侵犯而袖手旁观。   作者采用倒叙的手法,在主人公阿米尔回忆童年往事的过程中,一步步展现了阿米尔对自己所犯错误的懊悔与愧疚。哈桑无助的眼神、阿米尔懦弱的逃走与他没有底气的指控,都为后来阿米尔的觉醒做了铺垫。
  大学毕业后的阿米尔留在了美国生活,但阿富汗发生的一切还在他的梦里时不时出现。随着时间的流逝,哈桑不仅没有从他的记忆中消失,反而越来越清晰。而来自阿富汗的一个电话将他引向了“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接完电话的那晚,阿米尔梦见了哈桑在雪地中奔跑,高举手臂大声呼喊: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还是儿时的哈桑,还是那个愿意为了他付出千千万万遍的哈桑。可这样的哈桑,在保护阿米尔在阿富汗的家时与妻子被人残忍地杀害了。阿米尔以为自己已经逃离了痛苦,可是,当得知这样的消息之后,良心的谴责驱使他走上了自我救赎的觉醒之路。人性的善良不断呼唤着阿米尔,最终阿米尔战胜了自己,不再恐惧懦弱,选择去勇敢面对那些过往,终于重新回到了阿富汗,救出哈桑的儿子并带在身边。阿米尔在责任感与勇气的指引下,实现了自我的觉醒。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成长经历,《追风筝的人》之所以会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与认可不仅仅是因为小说叙事语言的流畅,而是作者对细节的刻画、对主人公内心的描写能给读者带来极强的代入感。   三、阿米尔的自我救赎   阿米尔的父亲去世之后,我们以为故事也就结束了,但是拉辛汗的一个电话把阿米尔的思绪又带回了阿富汗。本以为已经忘记的罪恶又再一次浮现在阿米尔的脑海。从拉辛汗那里,阿米尔得知了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然而此时哈桑已经死去,留下了一个落入塔利班组织之手的孩子――索拉博。 “我看着那张照片,你的爸爸是被分成两半的男人。”拉辛汗曾说。“我得到的是有名分的那一半,社会承认的合法的那一半,不知不觉间充当了父亲疚恨的化身。我看着哈桑,阳光打在他缺了两颗门牙的笑脸上。爸爸的另一半,没有名分、没有特权的一半,继承了爸爸身上纯洁高贵品质的一半。也许,在爸爸内心某处秘密的地方,这是他当成自己的真正儿子的一半。”这也向阿米尔解释了为什么父亲喜欢哈桑多过自己。   阿米尔为了赎罪,决定返回阿富汗营救索拉博。生命的价值在阿米尔的赎罪之路上展现得淋漓尽致。阿米尔在与强权、暴力的象征,塔利班的较量中似乎找回了父亲与哈桑身上存在的那种勇气,在面对索拉博时对生命有了一番心得感悟。一个人之所以获得勇气,获得面对困难死亡无所畏惧的心,只因他心中有想保护的人。阿米尔与阿塞夫搏斗时被打得体无完肤,此时浮现在阿米尔脸上的不是痛苦的表情,而是笑容。从痛苦中阿米尔感受到了心灵的安慰,这也是阿米尔一直所期待的事情,虽然身体上的伤痛那么强烈,但是阿米尔的心灵已经痊愈。他站在朋友的角度终于理解了哈桑的行为和心理,获得了勇气与力量,虽然今后的道路依然困难重重,但阿米尔却不再有所畏惧,他可以带索拉博回到美国,给他美好的生活。   小说结尾描写的部分与开头的场景是相互呼应的,一样是广袤的天空,空气寒冷而清澈,剩下的唯一的风筝是属于阿米尔的,身后的孩子们在奔跑追逐那只远远高于树顶的飘摇的断线的风筝。“为你,千千万万遍”变成了阿米尔对索拉博的承诺,这样的场景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物之间再次上演,这之间所经历的波折与辛酸,只有主人公自己才能够真正体会。   此外,作者胡塞尼仔细认真地刻画了阿富汗的社会生活状况,人们的生活中夹杂着悲痛、疾病、贫困,没有幸福的家庭,只有支离破碎的家园和终日不散的恐惧。“阿富汗虽然有很多儿童,但他们却没有童年。”在阿米尔童年的时候,阿富汗是安详的,是充满阳光和笑声的。可是战争结束之后,阿米尔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有人告诉他,他年少时的那个阿富汗已经死去很久。这个国度再也没有仁慈,到处可见杀戮。在喀布尔,恐惧无孔不入……“统治我们祖国的野蛮人根本不顾及人类的尊严”“我们虽然已经越过国境,触目却皆是贫穷的迹象”“我回到自己的国家,却发现自己像个游客”“当我们最终驶进喀布尔,我敢肯定,绝对肯定,他一定开错路了”,满街都是乞丐,而且大部分都是妇女儿童,阿米尔亲眼看着这一切,记忆中美好的家园已经变成了废墟,儿时的一切美好都已荡然无存。只有种族歧视始终存在,当时的哈桑被人们嘲笑、欺辱、讥讽,到了现在,哈桑的孩子索拉博依旧在重复着哈桑的命运,而且似乎没有一个人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对。   这一切与相同时期美国的稳定、富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的小说并不全是虚构的成分,对社会状况的描写参考了阿富汗当时的社会背景及人们的生活状况,让人感觉小说的描写富有真实性,更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更能打动人心。透过作者残忍而又美丽的文字,我们不禁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身上都有阿米尔的影子,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像哈桑这样重要的好朋友。作者能让读者产生共鸣,正是因为生活中的众多角色都在胡塞尼的笔下真实地表现出来,而主人公追寻的“风筝”对每个人来说意义不尽相同,但共同的是,在人生的某一时刻我们愿意为其倾尽所有,包括生命。   主人公阿米尔的前半生都在逃避,逃避自己对哈桑的友谊,逃避自己犯下的过错,逃避应该承担的责任,而最后他还是选择了自我救赎,从而得到了心理上的解脱。拉辛汗在阿米尔动身返回阿富汗之前说过,“一个没有良知的人是不会感到内疚的”。风筝事件发生时,阿米尔仅十二岁,在哈桑为他挨打受辱的时候没有勇敢站出来,也符合一个年仅十二岁孩子对外界表现出恐惧的天性。正因为阿米尔内心还存在良知,他才负疚至今。拉辛汗说,“There is a way to be good again, a way to end the cycle”。阿米尔救赎了自己,也赎了父亲的罪。   总之,《追风筝的人》以阿米尔的成长经历为线索,以阿富汗的政治经历为文化背景,通过社会变革的细节映射了阿米尔的成长。小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不管是对人性救赎的追问,还是对儿童成长的深度描写,都入木三分,极具震撼效果。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您的在线图书馆!
欢迎转载:
推荐:    赞助商链接
论文分类导航
经济管理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医药卫生论文:
法学研究论文:
文哲艺术论文:
工程技术论文:
电子信息论文:
农业科学论文:
论《追风筝的人》中的友情与救赎
 摘 要: 朋友,是这个世界最温暖的字眼,是人类最伟大的相知。本文以《追风筝的人》为研究对象,以友情和救赎的角度探析人物之间复杂的冲突及人性的回归。《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斯坦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小说,于2003年出版,是美国2005年排名第三的最畅销书。全书围绕风筝与阿富汗的两个少年阿米尔和哈桑之间展开,关于爱、恐惧和内疚、赎罪的混合体的叙述。在这里,主人公哈桑以朋友的原始定义坚守了友情。另一主人公阿米尔勇敢面对现实,实现了对朋友哈桑友谊的回归及自我救赎。&
  关键词: 《追风筝的人》 友情 救赎&
  1.简介&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阿富汗首都卡布尔阿克巴汗区的小男孩阿米尔与其父亲的佣人之子哈桑之间的故事。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至2002年间,阿富汗国内局势动荡,君主政体解体,苏联入侵,大量难民逃往巴基斯坦和美国,塔利班政权兴盛。&
  故事设置在今天的阿富汗和美国,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年轻男孩阿米尔和他最好的朋友之间的友谊最后四分五裂,最后追寻救赎&&为你千万次,朋友,你是否还在那里?&
  2.主人公之间的友情&
  十二岁的阿米尔想要赢得他的那位在喀布尔最富有、最受尊敬的商人的父亲的重视。于是,在一年一度的风筝比赛中,阿米尔不仅想赢得比赛,还想在最后得意扬扬地带一只风筝回家,向他父亲证明他身上具备一个男人的气质。他的最忠实的好朋友哈桑是有史以来最好的风筝远动员,哈桑决定帮助阿米尔追逐最后一只风筝。&
  哈桑,在20世纪70年代,是一个所谓的哈拉扎人,是什叶派,是阿米尔少爷的奴仆,经常帮助阿米尔走出困境。那么,为什么阿米尔会背叛他的好朋友呢?在比赛的下午,哈桑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将这一份生命中的友谊彻底打碎,从而定义不同的未来呢?&
  2.1哈桑对阿米尔的情&
  &为你千万次&,哈桑的一句话令多少人曾感动不已。或许,对于整个世界而言,你只是一个人,但是对于你在乎和珍视的人而言,你就是全世界。哈桑出生以后叫的第一个人名是阿米尔,意味着他将阿米尔当做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为了阿米尔可以心甘情愿做任何事,他可以去威胁冷酷残忍的阿赛夫,最后使得自己被强奸侮辱,他甚至帮助阿米尔撒谎,承认自己是小偷。哈桑的一生都在为阿米尔牺牲,即使最后,阿米尔背叛了他,他仍然很骄傲地对自己的儿子说:&阿米尔是我最好的朋友。&也许,对于哈桑而言,坚守最原始的友谊即最忠诚的守护,朋友,我可以为你千万次。&
  2.2阿米尔对哈桑的情&
  如果说哈桑是一个天使的话,那么阿米尔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有着人性丑陋的一面。面对友情,他自私,逃避。面对哈桑因他被强奸,他懦弱地逃开了。最后用卑劣的手段逼着哈桑离开了自己的出生地。但是用了二十多年的内疚惩罚自己,从某种层面而言,他的内心一直盛开着友谊的花蕾,人性的自私使他掩饰了过去。这不仅造成哈桑的悲剧,而且是他自己的悲剧,带着一生永无止境的后悔陷入无眠中。&
  3.阿米尔的救赎&
  阿米尔重回阿富汗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旅途,更是一个向哈桑及自我内心的赎罪之旅。为了救出哈桑的儿子,也就是他的侄子&&索拉博,他勇敢地站起来挑战昔日劲敌&&阿赛夫。为了洗净内心深处的罪恶,避免悲剧再生,他收养了索拉博。尽管书中的最后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结局:但我们相信亲情、友情可以温暖久违的心,索拉博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阿米尔可以洗净多年的内疚感。&
  当阿米尔击败了20年前伤害哈桑的阿赛夫,阿米尔他一生中一半的罪恶被释放出来了,同样地,我们也被自己的内心给释放出来了,我们看到他站起来了,他是一个可以负起责任的人。&
  另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是哈桑是阿米尔爸爸的私生子,阿米尔的爸爸背叛了对阿里的忠诚,当这一切摊开时,阿米尔勇敢地面对自己和爸爸所犯的一切罪恶,勇敢地踏上为自己和爸爸赎罪的道路。&
  4.结语&
  最终,哈桑仍然坚守友谊的忠诚直到生命的尽头,阿米尔实现了对友谊的回归与心灵的救赎。人生中最美丽的事,就是经历过一切之后,我的身边还有你&&朋友,友情的小船我们共同游荡,不再有遗憾和内疚。当心灵的救赎战胜邪恶时,我们勇敢面对生活,面对未来。谢谢你们,哈桑和阿米尔,让我们友谊的花蕾盛开,坚强。
  参考文献:&
  [1]卡勒德&胡塞尼.追风筝的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张国龙,陈晖.成长的背叛,救赎及其他&&《追风筝的人》对成长的深度书写[J].中国图书评论,2007(5):27-31.&
  [3]贾伟.走出一步,方能救赎&&评小说《追风筝的人》[J].社会观察,2006(12):62
上一篇:   下一篇:| 访问脚印(最新55个)背叛与救赎——论《追风筝的人》中的阿米尔--《长城》2014年06期
背叛与救赎——论《追风筝的人》中的阿米尔
【摘要】:正《追风筝的人》的作者是旅美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小说主要通过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一位移民到美国的阿富汗人阿米尔反思其在童年时所犯的错误以及在成年后进行心灵救赎的过程。童年时代的友情和种种美好,却因为粗心大意而毁于一旦。文中的主人公阿米尔在面对自己所犯的错误和罪恶时,表现得很坦然,他加倍努力去赎罪,最终赢得了大家的认可,并成功地完成了一个男人的成长历程。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I712.074【正文快照】:
《追风筝的人》的作者是旅美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小说主要通过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一位移民到美国的阿富汗人阿米尔反思其在童年时所犯的错误以及在成年后进行心灵救赎的过程。童年时代的友情和种种美好,却因为粗心大意而毁于一旦。文中的主人公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静;;[J];文学教育(上);2009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孙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李明;金燕;王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王爱娟;;[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许太梅;;[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疏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陈红霞;王琼;王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高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霍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王卫卫;;[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任晓华;;[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于海洋;;[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陈越;;[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刘俐俐;;[A];东方丛刊(2004年第2辑 总第四十八辑)[C];2004年
王毓红;;[A];东方丛刊(2003年第4辑 总第四十六辑)[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贺彩虹;[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谢龙新;[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孟宪华;[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郝建杰;[D];上海大学;2011年
唐海东;[D];复旦大学;2010年
穆重怀;[D];辽宁大学;2011年
张栋辉;[D];山东大学;2011年
吴康茹;[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赵娟;[D];河北大学;2011年
陈佳冀;[D];上海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殷婷婷;[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孙树苹;[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燕秀丽;[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吕惠;[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黄杨莲;[D];湘潭大学;2010年
邓荷;[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阮晓静;[D];兰州大学;2010年
李娜;[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罗明;[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李本加;[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余钢;;[J];电影评介;2009年05期
张慧丹;;[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年10期
刘岳琪;;[J];学理论;2011年18期
韩玉群;;[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马朝兰;[N];北京日报;2011年
陈程;[N];哈尔滨日报;2011年
;[N];吉林日报;2011年
;[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王军;[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范建迪;[D];吉林大学;2013年
高雪;[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吕拓;[D];湖南大学;2011年
赵月钞;[D];湘潭大学;2013年
蒋晓庆;[D];扬州大学;2010年
史艳华;[D];郑州大学;2013年
林芊芊;[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张红敏;[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冯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刘义敏;[D];苏州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试论《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成长之旅
试论《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成长之旅
来源:英美文学毕业论文编辑:苏碧玲阅读:
  摘 要:《追风筝的人》讲述了主人公阿米尔在成长过程中犯下过错,而在救赎后获得成长的故事。少年犯错、中年顿悟、实施救赎和完成成长仪式可以归纳为阿米尔获得成长的关键路径,而《追风筝的人》有别于其它成长小说的独特之处便是小说中哈桑这个角色的融入。哈桑的奉献和牺牲成为主人公成长之路中最令人为之动容的线索,本文将结合这一线索解读阿米尔的成长之旅,从而揭示《追风筝的人》的成长小说特点。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 救赎 成长小说
  一、胡塞尼及其《追风筝的人》
  &极为动人的作品&&没有虚骄赘文,没有无病呻吟,只有精炼的篇章&&细腻勾勒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
  ,无需图表与诠释就能打动并启发吾人。&这是华盛顿邮报关于《追风筝的人》(THE KITE RUNNER)一书的评价。
  该书的作者,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1965年生于喀布尔,苏联入侵阿富汗后举家逃亡法国,次年移民美国。胡塞尼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系,现居加州执业。他的第一本小说《追风筝的人》问世后大获成功,因书中角色刻画生动,故事情节震撼感人,蝉联亚马逊排行榜131周之久,后由梦工厂改拍成电影。胡塞尼本人也因其作品的巨大的国际影响力,受邀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同样是阿富汗出生的作者胡塞尼在描写阿富汗历史时有着更强的说服力,国内政治斗争(塔利班的冷血统治)、种族冲突(普什图族人对哈扎拉人的歧视)和民族战争(苏联对阿富汗的侵略)使小说的背景更加厚重、气势更为宏大、内涵更加充实。风筝作为阿富汗文化的象征贯穿故事始末,加深了小说的视觉效应和文化深度a。风筝既可以象征着兄弟之情,也可以象征着阿富汗人的命运,饱受战乱的阿富汗人的命运就如同一只飘渺的风筝,随时都有可能坠落毁灭。通过风筝这一核心意象,胡塞尼勾勒出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所能牵发的最大共鸣。
  小说采用倒叙的方式展开叙述,当阿米尔漫步在旧金山一处的公园,&晌午的骄阳照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数十艘轻舟在和风的吹拂中漂行。我抬起头,望见两只红色的风筝&&&突然间,哈桑的声音在我脑中响起: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那个兔唇的哈桑,那个追风筝的人。原来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哈桑被迫出走。不久,阿米尔便跟随父逃往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时常为自己当年的懦弱自私感到自责和痛苦,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开始他的成长之旅。
  二、阿米尔的成长之旅
  &成长小说&一词源自德语&Bildungsroman&,其中&Bildung&意为&塑造&、&创立&和&形成&。然而,作为文学理论,学界对此还没有明确的界定。&传统上,成长小说被认为是一种按照歌德《威廉&迈斯特》的风格进行创作,关于一个年轻人发展故事的小说。&
  小说《追风筝的人》主人公出场时只有12岁,虽然到成年后才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但整部小说反映了主人公追求自我救赎的心理历程,无论是在情节设计上还是在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上均符合成长小说的特点。
  小说开篇即点明了主人公获得成长的原因,&我成为今天的我,是在1975年某个阴云密布的寒冷冬日,那年我十二岁。我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趴在一堵坍塌的泥墙后面,窥视着那条小巷,旁边是结冰的小溪。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这段内心独白式的忏悔,揭示了主人公渴望宣泄内心深处的罪孽以重新正视自己的灵魂的原因。根据成长小说的叙述模式,少年犯错、中年顿悟、实施救赎和完成成长仪式可以归纳为阿米尔获得成长的关键路径。而《追风筝的人》有别于其它成长小说的独特之处便是小说中哈桑的角色,哈桑的奉献和牺牲成为主人公成长之路中最令人为之动容的线索,本文将结合这一线索来解读阿米尔的成长之旅。
  (一)儿时的过错
  那是阿米尔12岁哈桑11岁时,他们参加喀布尔的风筝大赛,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每个斗风筝的人都有助手,帮忙收放风筝线,阿米尔的助手是哈桑。&若有风筝被割断,真正的乐趣就开始了。这时,该追风筝的人出动,那些孩子追逐那个在随风飘扬的风筝&&对追风筝的人来说,最大的奖励是在冬天的比赛中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那是无尚的荣耀。&哈桑就是追风筝的高手,&在风筝跌落之前他总是等在那个它将要跌落的地方&。那次比赛,在哈桑的帮助下,阿米尔赢得了冠军,而那个甘愿为阿米尔奉献一切的哈桑高呼着&为你,千千万万遍&跑向风筝掉落的方向去追寻那只风筝&&
  不幸的是追到风筝后的哈桑却被恶少阿塞夫堵截在僻冷的小巷,为了卫这个蓝风筝,哈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被坏小子阿塞夫和他的党羽凌辱。作为阿富汗人,这样的耻辱无疑是巨大的。残酷的一幕,站在巷口的阿米尔全看在眼里却不敢挺身而出,&我张开嘴,几乎喊出来。如果我喊出来,我生命中剩下的光阴将会全然改观。但我没有,我只是看着,浑身麻木&。阿米尔无比渴望得到这个风筝,这个蓝风筝既是打开父亲心门的一把钥匙,也是赢得父亲疼爱的一个筹码。阿米尔也曾想过&为哈桑挺身而出&&就像他过去无数次为我挺身而出那样&。然而,阿米尔选择跑开,选择向人性的懦弱和自私妥协,他甚至认为&阿塞夫说的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免费的。为了赢回爸爸,也许哈桑只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我必须宰割的羔羊。& 哈桑用血的代价留下这只风筝,同时也在内心留下了永远的创伤。显然,在这次事件中,阿米尔违背了朋友情谊和手足道义。这是阿米尔犯的第一次过错。
  哈桑为了小主人,在忍受了巨大的耻辱后,对这次事件口不语,独自承受着来自心灵的煎熬。而阿米尔却因为不能面对自己的第一次过错开始躲着哈桑,&自那以后,哈桑搅乱了我的生活。我每天尽可能不跟他照面,并以此安排自己的生活。因为当他没在旁边,房间里的氧气就会消耗殆尽。&强烈的罪恶感让阿米尔无法呼吸,为了彻底消除家里这令人窒息的气氛,阿米尔萌生了让哈桑离开庄园的想法,好让心灵得到解脱,于是他栽赃了哈桑,把自己的手表和钱塞到了哈桑的毛毯下,向父亲证明哈桑是个盗窃犯。父亲叫来哈桑,问道:&钱是你偷的吗?你偷了阿米尔的手表吗?哈桑?&哈桑的回答简单得只有一个字,&是。&这样的回答让阿米尔以为自己计谋得逞了,父亲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偷窃,就在他以为一切就要终结、自己又能重新呼吸之际父亲却说出了令阿米尔震惊的话:&我原谅你。&父亲坚信哈桑从来不会骗人,这次也不会,但深明大义的哈桑父子选择了远离和隐忍,他们离开了父亲的庄园。
  父亲的原谅、哈桑的善良与阿米尔的卑鄙交织在一起达到了强烈的人性对比,也更加鲜明地反映出阿米尔的道德背叛和心灵扭曲。尽管阿米尔会为自己的一错再错感到自责,但年幼的他还不知道如何去实现自我救赎,而是用卑鄙的伎俩进一步掩盖罪恶,他甚至恨哈桑的真挚和忠诚,恨哈桑为他的无私奉献。这就是残酷的人性,不能面对自己的过错,却用卑鄙去掩盖。这是阿米尔犯的第二次过错。 (二)哈桑的牺牲
  小说主题涉及到了友情、爱情、亲情、爱国之情,但最令人感慨和不忍的,仍是小说中叙述的哈桑和阿米尔这段美丽却残忍的友情。哈桑的角色无疑是悲剧的,哈桑的悲剧因素很大一部分要归因于他从小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一般孩子学会说的第一个词汇是&妈妈&,而哈桑说出的第一个词汇却是&阿米尔&。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哈桑将阿米尔视为最亲近的人,而为了能让自己最亲近的人喜欢,他们不惜付出任何代价。同理,阿米尔说出的第一个词汇是&爸爸&,那么为了获得爸爸的爱,阿米尔也可以付出一切代价。所以面对阿米尔的一次次伤害,哈桑都用忠诚和隐忍实施着救赎,哈桑的救赎更多的体现在他为阿米尔所做的两次牺牲。
  阿米尔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注定无法获得父亲的喜爱,因为阿米尔的母亲&&父亲心中美丽的公主&&因为生产时失血过多而谢世,再加上阿米尔从小性格懦弱,父亲认为阿米尔&不像个男人&,对阿米尔的事情并无多大兴趣,称呼阿米尔的时候,几乎从来不用&亲爱的&。而哈桑则在降临人世尚未满七日就失去了母亲,她跟着一群江湖艺人跑了。同样自小失去母爱,而生性敦厚的哈桑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选择了逆来顺受。不管出于同情还是出于喜爱,哈桑从小就受到父亲的钟爱。这样不平等的待遇让阿米尔心存嫉妒,他总是期望从父亲身上多攫取一点关爱,风筝大赛就是一次绝好的机会。哈桑明白阿米尔的愿望,所以为了保护那只风筝不惜牺牲自己做人的尊严。这是哈桑的第一次牺牲。
  然而,哈桑当时的救赎并不能换来阿米尔的回心转意。阿米尔继续着他的过错,甚至因为自己无法承受良心上的谴责而去陷害哈桑,试图借父亲之手赶走哈桑。然而父亲选择相信哈桑。&若爸爸相信他,那么矛头就转向我了,我不得不辩解,我的真面目终究会被看穿,爸爸将永远不会原谅我。&终于,阿米尔恍然大悟,原来哈桑早已经知道,&他知道我看到了小巷里的一切,知道我站在那儿,袖手旁观。他明知我背叛了他,然而还是再次救了我,也许是最后一次。那一刻我爱上了他,爱他胜过爱任何人,我只想告诉他们,我就是草丛里面的毒蛇,湖底的水怪。&虽然小说中没有明显点明,但纯真善良的哈桑用自己的行动和言语对阿米尔实施着一次次的救赎,而可恨当时的年少无知的阿米尔始终没有顿悟。
  不久,俄国入侵阿富汗,喀布尔被俄国占领后,阿米尔举家逃往美国,庄园留给了拉辛汗,而随着年龄的上升以及难以忍受的寂寞,照料房子对拉辛汗来说越来越难,为了父亲的庄园不至于荒废,拉辛汗请来当时已经成年的哈桑照顾父亲的房子。而当塔利班试图掠夺房子时,哈桑像当年替阿米尔卫风筝一样奋起守卫,只是这次哈桑牺牲的不仅仅是尊严,还付出了他的生命&&哈桑死在了塔利班的枪口下。这样令人震撼却不值得的牺牲使哈桑的忠贞几乎演绎到了愚蠢和窝囊的级别,为了阿米尔,忠诚的哈桑奉献了自己的生命,这是哈桑的第二次牺牲,也是对阿米尔所做的最后一次救赎。
  (三)阿米尔的顿悟与救赎
  阿米尔随父逃往美国后,父子相依开始了新生活,阿米尔慢慢长大,得到了他渴望的父爱,上了大学,在跳蚤市场邂逅了自己的爱情,也实现了自己的作家梦,不知不觉中阿米尔进行着蜕变,他实现了外在成长。然而,在新的环境,虽没有往事,抹不掉的却是记忆,以及记忆背后更强烈的愧疚和罪恶感,阿米尔的内心有待成长,而来自巴基斯坦的一个电话更将阿米尔过往的情感牵发。阿米尔终于明白,唯有直面自己曾经的过错、实施救赎才能洗清内心深处的罪恶感。这样的顿悟使阿米尔重新找到更新自我的力量。阿米尔的成长之路也从他踏上救赎之路的那一刻开始,&追风筝&作为贯穿文章始末的救赎行为成了主人公&走向成熟的关键一步&。于是,阿米尔重新回到阔别多年、满目疮痍的阿富汗&&
  时隔20多年后,阿米尔再次见到了拉辛汗,短暂的寒暄过后,拉辛汗提到了哈桑。一提到哈桑的名字,阿米尔的内心便感觉到了一股刺痛,&那些久远的负疚和罪恶感再次刺痛了我,似乎说出他的名字就解除了一个魔咒,将它们释放出来,重新折磨我。&刹那间,阿米尔再次感受到了空气的厚重感,使他无法自由呼吸。随后,拉辛汗讲述了哈桑搬来庄园后的生活,听完拉辛汗的讲述,阿米尔感觉到罪恶感再次袭来,记忆像一部封存多年的老唱机开始演奏,那些被时间吞噬的细节重新涌上心来。而接下来拉辛汗说出的秘密更让阿米尔如坠深渊,那就是哈桑是父亲的亲生儿子。这样的消息让阿米尔的精神世界接近崩溃,&我今年三十八岁了,我刚刚才发现我一辈子活在一个他妈的谎言之下!&阿米尔无法面对父亲的背叛,巨大的思想考验后,阿米尔明白,&我和爸爸的相似超乎原先的想象。我们两个都背叛了愿意为我们付出生命的人。我这才意识到,拉辛汗传唤我到这里来,不只是为了洗刷我的罪行,还有爸爸的。&这样的顿悟让阿米尔重新找回了&成为好人的路&,也使阿米尔完成了成长过程中的蜕变。
  费尽周折,阿米尔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然而,索拉博已经成为阿塞夫的玩偶。看到当年羞辱哈桑的阿塞夫再次羞辱哈桑的儿子时,阿米尔选择了自己独特的赎罪方式。为了将索拉伯从已经是塔利班成员的阿瑟夫那里抢夺过来,阿米尔摆脱了少年时的怯懦,像个男人一样挺身而出,勇敢地迎接阿塞夫的不锈钢拳套,为了心中的哈桑,也为救赎曾经的罪过。当阿米尔被打的死去活来,肋骨一根根断裂之时,当上唇被打裂,其位置和哈桑的兔唇一样时,阿米尔却哈哈大笑,&自1975年冬天一来,我第一次感到心安理得&&我体无完肤,但心病已痊。终于痊愈了,我大笑&。对于阿米尔来说,似乎挨打并不是痛苦,更是一种以体罚方式呈现的心灵上的解脱。
  &青少年要进入成年必须经历一系列磨练和考验,这种磨练或考验往往具有仪式性质。尤其在原始部落,男孩到了一定年龄,必须经历皮肉之苦的考验。&&所有这类仪式都有象征意义,它们让年轻人与童年永别,那种处处受到成年人关照的童年生活,在象征性的仪式中死去,经历考验仪式之后的年轻人又在成年人的社会中复活,并变得更加强大、坚韧。&在小说《追风筝的人》中,通过阿米尔和阿瑟夫戏剧性的打斗过程,阿米尔在经历皮肉之痛后也成功完成了成长仪式,内心变得更加强大坚韧,在追回风筝的同时也追回了那曾经的微笑。故事最后,阿米尔如愿带着哈桑的儿子离开那个满是罪恶的地方,为他的成长之旅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三、结语
  《追风筝的人》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小说通过对救赎行为的深度书写和对人类灵魂的深度探知,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成长赞歌。&追风筝&既是阿米尔实现救赎的途径,也是获得成长必经的仪式。一定程度上,阿米尔的成长主要体现在对自己以前罪过的洗清上,是对自己心灵的一次净化之旅。对于阿米尔来说,风筝这一具有文化隐喻性的象征物是他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道具,追风筝是他成长过程的必然途径,只有追到了,才能真正实现成长。在经历了犯下过错、出逃美国、实现顿悟、实施救赎和认识自我一系列成长过程后,阿米尔的人性实现了从懦弱到勇敢、从幼稚到成熟的蜕变。此外,挚友哈桑的牺牲和奉献交织在阿米尔的成长历程中,演绎出了一场动人心魂的人间真情剧。在阿米尔的成长之路上,哈桑如同一面正义和良知的镜子,映照阿米尔罪恶的同时也帮助他重新找回自我。可以说,没有哈桑,就成就不了阿米尔,也成就不了这部小说。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必须经历从年幼无知到成熟知事的成长过程,追风筝的人之所以受欢迎还在于每个人能从阿米尔的成长之路中看到自己。为了成为&比想象中更好的那个人&,笔者认为,无论是小说通过风筝体现的赎罪之旅上,还是生活中面对过错用真诚行动去弥补的过程中,只有我们用满怀忏悔的心面对过错,才能真正实现救赎,真正追回那&久违的笑容&。
  注释:
  [美]卡勒德&胡赛尼着,李继宏译:《追风筝的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文中引用的该小说所有引文如无特殊说明均出自该部译着。
  [德]荷西特:《德语学习词典》,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第74页。
  Fuderer, Laura Sue. The Female Bildungsroman in English: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 Criticism [M]. New York: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1990,P21.
  芮渝萍:《美国成 长小说研究》,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版,第3-4页。
相关范文推荐
《德伯家的苔丝》描写了社会命运以及其他力量把一个纯洁、质朴、美丽、善良而又勤劳的农村姑娘苔丝逼得走投无路而成为杀人犯,最后付出生命代价的悲惨故事。苔丝的悲剧性结局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从社会、性格、命运等三方面对苔
大学毕业论文,可能对于临近毕业的同学们还是比较头疼的一件事情,那么小编话不多说,直接给大家带来英美文学毕业论文一篇,希望能够帮助到毕业生们哦! 论文关键词 :七角楼 纳撒尼尔霍桑 孤独 异化 现代性 论文摘要 :纳撒尼
经历了黑色的六月,顺利考入大学,转眼间美好的四年大学生活就这么过去啦!又是一年的毕业季,毕业成绩单:毕业论文,总是让人头疼。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英美文学毕业论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论文关健词: 约翰福尔斯;《法国
每一个大学生都要经历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毕业生们能否顺利毕业,所以还是要认真对待的。下面YJBYS提供英美文学毕业论文一篇,欢迎大家阅读思考! 论文关键词 :诗歌 浪漫主义 论文摘要 :威廉布
马上就是一轮毕业生,但是好多大学生的毕业论文不知道该怎么写,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推荐英美文学毕业论文一篇,欢迎大家阅读和参考! 论文关键词 :惠特曼式的风格 自由体诗 意象派诗歌 口语风格 论文摘要: 卡尔桑德堡的诗歌,一方
本文精彩评论
最新范文推荐
精彩范文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米尔骏马怎么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