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门望族是什么意思的望什么意思?

名门望族解释和意思---词语
基本解释:
名门:豪门。高贵的、地位显要的家庭或有特权的家族。
a notable family and a great clan
分解解释:
(míng,)名
míng
人或事物的称谓:名字。名氏。名姓。名义。名分(fn )。名堂。名落孙山。名存实亡。
起名字:“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做某事时用来作依据的称号:这些人以“办学”为名,行骗钱之实。
叫出,说出:不可名状。
声誉:名誉。名声。名优(a.出名的,优良的;b.名伶)。名噪一时。名过其实。
有声誉的,大家都知道的:名人。名士。名师。名将(jing )。名医。名著。名流。名言。名胜。名剧。
占有:不名一文。
量词,用于人:三名工人。

笔画数:6;
部首:口;
笔顺编号:354251
(mén,)门
(T)
mén
建筑物的出入口,又指安装在出入口能开关的装置:门儿。门口。开门见山。
形状或作用像门的东西:电门。
途径,诀窍:门径。门道儿。
旧时指封建家族或家族的一支,现亦指一般的家庭:门第。门风。门婿。长(zhng )门长子。
事物的分类:分门别类。
宗教的教派或学术思想的派别:教门。门徒。
量词:一门大炮。
姓。
笔画数:3;
部首:门;
笔顺编号:425
(wàng,)望
wàng
看,往远处看:望见。眺望。张望。望尘莫及(喻远远落后)。望风捕影。
拜访:看望。拜望。探望。
希图,盼:期望。欲望。喜出望外。
人所敬仰的,有名的:望族。名望。声望。威望。
向,朝着:望东走。
月圆,农历每月十五日前后:望日。
埋怨,责备:怨望。
姓。
视看瞧
笔画数:11;
部首:月;
笔顺编号:
(zú,)族

亲属,泛指同姓之亲:族规。族长。家族。
指具有共同起源和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种族。
指在历史上形成的人群的稳定共同体,他们有共同的语言、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心理素质:民族。
聚居而有血统关系的人群的统称:宗族。氏族。部族。
事物有共同属性的一大类:芳香族。
封建时代的一种残酷刑罚,一人有罪,把全家或包括母亲、妻家的人都杀死:族灭。
聚合,集中:云气不待族而雨。
笔画数:11;
部首:方;
笔顺编号:
&&&版权所有 在线成新华字典 &&浙ICP备号&【名门望族】崔氏郡望与堂号
我的图书馆
【名门望族】崔氏郡望与堂号
崔氏郡望与堂号
  1.郡望:
 【清河郡】西周至春秋中期以前先为卫国之邑,后为齐国所占,成为齐国邑地,位于山东菏泽汲堂河一带,因水草清茂,古代齐国人称其为清河。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改置清河郡,后屡改为国,汉元帝永光年间(公元前43~前39年)后期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山东临清),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博兴县、临清县一带地区。元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枣强县、南宫县各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县、夏津县、武城县及高唐县、平原县各一部分地。到了明朝时期,清河县改归京师广平府(今河北大名)管辖。此后直至清朝时期,清河县隶属于直隶省广平府。民国初期,清河县初属直隶省冀南道,民国三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为大名道,民国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直隶于河北省,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初划属河北省十四督察区。抗日战争爆发后的民国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9月,中国共产党创立了冀南区抗日根据地,清河县为其辖地。民国三十年(辛巳,公元1941年)8月晋冀鲁豫边区成立,辖冀南区,清河县为冀南区十三专区。抗日战争胜利后,于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11月清河县改属冀南区二专区。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晋冀鲁豫边区即行撤销,清河县随冀南区二专区归属华北行政区。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清河县划归河北省衡水专区。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河县人民政府由城关迁驻葛仙庄。于日撤销了衡水专区,清河县改隶邢台专区。日撤销邢台专区,清河县归属邯郸专区;同年12月20日撤销清河县并入南宫县。日又撤销邯郸专区,清河县境随南宫县归邯郸市辖。日复设邢台专区,南宫县还属。同年7月9日恢复清河县建制,仍隶邢台专区。1970年邢台专区改为邢台地区,继辖清河县。1993年7月,邢台地区与邢台市合并,改由邢台市管辖。
 【博陵郡】东汉朝本初元年(丙戌,公元146年)置县,治所在博陵(今河北蠡县)。东汉建安末期改为博陵郡。三国时期曹魏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重新改为博陆县。西晋时期改置为博陵国,治所在安平(今河北安平),其时辖地在瀛州、深州境,即今河北安平、深县、饶阳、安国等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北魏又改为博陵郡。隋、唐两朝时期有定州博陵郡,但并非晋朝时期的博陵旧地,而是在今河北定县一带地区。
 【荥阳郡】三国时期,曹魏政权分河南郡置为荥阳郡。西晋时期曾被设置为国,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东至朱仙镇、西至荥阳荥南至密县,以及黄河以北的原阳县地。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曾改称辽东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国末期,其地归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公元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阳丘县】即今山东省章丘市。商王朝时期,东、北部为蒲姑国。殷商末期,西部为谭国(今龙山镇城子崖)。春秋时期,先后为谭国和齐国诸侯封地赖邑、宁邑、台邑、崔邑。战国时期属田齐。秦朝时期属济北郡。西汉时期属青州部济南郡(东平陵城)。汉景帝四年(戊子,公元前153年)首次置县称阳丘(治所在回军镇,今绣惠镇回村)。东汉时期,中部为阳丘县,北部为菅县、猇县,南部为土鼓县,后阳丘、猇县并入东朝阳县。魏、晋时期,东朝阳县属乐安国。南北朝时期的刘宋政权改东朝阳县为朝阳县,属齐郡。北齐时期废朝阳县置高唐县(治所在回军镇)北齐天保七年(丙子,公元556年)高唐县迁治女郎山(今章丘山)南建城。隋朝开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以博州亦有高唐,改为章丘县”,取县北山章丘为名。唐朝贞观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属河南道齐州济南郡。宋、金时期属济南府。元朝时期属山东东路西南道济南路总管府。明、清两朝时期皆属济南府。民国初期,属岱北道,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改属济南府,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8月,划为章丘、章历二县,属泰山专区。1950年4月,两县划归淄博专区。1953年9月,章历县并入章丘县(治旧章丘城,今绣惠镇驻地)划归泰安专区。1958年8月,县治迁明水。同年11月,泰安专区撤销,属济南市。1961年5月,泰安专区恢复,又划归泰安专区。1979年1月,复属济南市。1992年8月,撤章丘县设章丘市(县级)。
  2.堂号:
  噤李堂:出自唐代崔颢的故事。“噤李”,意思是指李白不能开口吟诗。据史书记载:唐代大诗人崔颢任尚书员外郎时,游黄鹤楼。在楼上题了一首诗,文情俱佳。后来诗人李白又游黄鹤楼,见到崔颢的诗,为之折服,不敢再在楼上题诗了,只是吟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于是,一字未写,就下楼而去。后来,崔氏族人以此为自豪,故以“噤李堂”为其堂号。 
& & 荥阳堂:以望立堂。
  博陵堂:以望立堂。
  阳丘堂:以望立堂,亦称谭国堂、章丘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亦称扶余堂、襄平堂、辽阳堂、凌东堂。
  清河堂:以望立堂,亦称清阳堂、甘陵堂、冀南堂、南宫堂、邯郸堂。
& &世德堂:河北博陵郡苏州阊门分支泰州虎墩(东台富安)崔氏堂号 。先祖在苏州的“世德堂”,取祖辈德行,代代相承之意,即 “世传事业诗书重;德育人才孝弟先”;“世代光荣旌表义民芳万古;德音远播名传学士显千秋。” 元末(年),反元义军风起云涌,虎墩崔氏始祖元三公、一世祖重九公,参加义军张士杰部,农历丙午年为兵军。洪武元年,义军归附朱元璋徐丞相麾下,调入明宫廷羽林左卫军,曾征战山东、北平等地。洪武2年(1369年)攻打庆阳时阵亡。其孙伯一公(伯川)补伍从军,明正统7年,封为千户长。虎墩崔氏二世祖大亨,1380年左右随伯父九六公、叔父元季公,渡江北上,至明南直隶(清代江南省)淮扬道泰州府海安县海北一带。崔氏一支自此入籍虎墩(今东台富安),居西场一带。重九公为我族虎墩崔氏一世祖。
  德星堂:河北博陵郡苏州阊门分支盐城西乡(建湖芦沟)崔氏堂号。出自唐代崔郸的故事。唐代武城(在今山东省)人崔郸一家皆有贤德。其父崔倕,官拜吏部侍郎,治家有方,为世人所推崇。崔郸兄弟六人皆官至三品。长兄崔邠,历官吏部侍郎、太常卿,性情温和,生活简朴,以耿直而知命。次兄崔郾,为吏部员外郎时,每逢评审官吏,必亲自过问,做到赏罚分明,家不藏资,有钱则周济亲朋好友,历官礼部侍郎、虢州、鄂州和岳州观察使、检校吏部尚书。崔郸本人历官太常卿、中书侍郎、检校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兼淮南节度使。其余三人为兵部、吏部、户部官吏。崔氏四世同堂,在西京长安光德里建一便宅。唐宣宗知后曰:“郸一门孝友,可为士族法。”并亲笔题其宅名曰:“德星堂”,意思为:贤士聚集之处。此后崔氏后世子孙为继承和发扬先祖的美德,遂以“德星堂”作为自己的堂号,一直传留了下来。
& &铁岭堂:广州市光塔路一支崔氏后裔的堂号。据《崔氏族谱》记载:光塔街崔氏始祖,在满清入主中原之前,属辽宁东宁卫--前奉天省铁岭县鸡冠山汉军正白旗。清朝康熙二十—年(1682)二世祖,有福公奉调驻防广州,随行将其父灵骸及碑石—同迁往广州,后定居光塔街。解放后改为光塔路。后世子孙不忘先祖的原籍居住地,故以“铁岭堂”为其堂号。
& &乐善堂 安徽原凤阳府怀远县北新集崔氏祠堂堂号。“乐善堂”始祖为崔仲祥,据《崔氏家谱》记载,元末明初迁凤阳属怀远。崔仲祥曾孙崔聚(排行老八)明朝洪熙年间官封左军都督佥事,是年秋,成山侯聚众反叛,崔聚奉命赴昌江平乱,英勇不屈,壮烈牺牲。后宣得皇帝赐建忠义祠,赐号“乐善”,本支崔氏遂以“乐善”为其堂号。崔氏族人于清朝咸丰十一年(1861)在北新集建立宗祠,其堂号在周边一带流行至今。
& &三戟堂 源自唐代“三戟崔家”崔琳兄弟的历史故事。崔神基唐贝州武城(今山东武城西)人,为唐代宰相,有五子:琳、珪、球、瑶、琨,均登大位。崔琳玄宗开元中,为中书舍人,位终太子少保;弟珪,官至太子詹事;弟球为郓州刺史;弟瑶,官至光禄卿;弟琨,为石州刺史。琳、珪、瑶兄弟三人私宅在洛阳兴宁里,门前俱列戟,时称 “三戟崔家”。《新唐书·崔义玄传》有记载。
& &“ 三戟堂”是至今资料可考的崔氏家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堂号,仅苏鲁豫皖交界处就有三十多万。宗谱均标为博陵郡。经查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唐代墓志汇编》等,确认此支非博陵崔氏,而是清河南祖房崔氏,魏尚书崔琰之后裔。唐代武城人崔琳、崔硅、崔瑶三兄弟。崔琳官至太子少保,崔硅官太子詹事,崔瑶官光禄卿,时称"三虎";因官阶都在三品以上,又号称"三戟崔家"。
& & “三戟堂”系列(1)湖南宁乡《博陵崔氏四修云岫支谱》 崔荫樾等修 ,民国28年(1939)版,木活字本。始迁祖[宋]崔比; 先祖:[明]崔守曾。 南宋自江西迁来宁乡,此谱以十六代守曾为宗祖。守曾于明万历四十七年筑别墅于宁乡板石衡,题曰“云岫”。卷一谱序,卷二系图,卷三至九行传,卷十墓图、字据等。
& & “三戟堂”系列(2) 安徽无为?《濡须崔氏宗谱》 崔筱云等编 民国18年(1929)版,木活字本 。 始迁祖:[宋]崔舜民; 本支祖:[明]崔彪堂; 本支祖:[明]崔志清 。南宋绍兴年间舜民自铜陵迁无为,是为始迁祖。但舜民以後世系不详。此谱断以崔彪堂为大房之祖,崔志清为二房之祖,二人皆明宣德至嘉靖间人。 崔琳官至太子少保,崔硅官太子詹事,崔瑶官光禄卿,时称“三虎”;因官阶都在三品以上,又号称“三戟”崔家。
& &德聚堂 河北霸州的崔氏家族,为博陵郡大房分支。明永乐初年(1403年),由敬先公率家从山西小兴州(今兴县),迁居到霸州,是为博陵郡大房分支霸州崔氏的始祖。历经沧桑近六百余年,崔氏家族在霸州己繁衍二十四世,现已分布于霸州城乡,并移居到文安、大城、永清、安次、天津、北京、上海、乌鲁木齐等多地。霸州崔氏谱族首修于清康熙癸未年(1703年),第二次重修崔氏族谱是在同治庚午年(1870年)。此后,崔氏家族中,前辈不少热心者为敬宗睦族,分明脉络,世系相承之事,而奔走操劳,按门按支,力所能及地续写族谱,但由于联系不便,困难重重,遗漏失续者颇多。
& &霸州崔氏家族,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门第家风,清代曾闻名畿南,它肇基于明,兴盛于清。自始迁祖敬先公开始,虽务耕于农,但未放弃读书。二世祖璘公,中举之后出任甘肃临洮郡丞。七世祖士瞻公,弱冠之年即以文著称,执经问业者接踵而至。八世祖应凤公,明天启甲子科副榜,历任陕西平凉府镇原县知县、西安府通判、福建福宁知州、山西朔州知州。
& &清代近三百年间,霸州有114人考中举人,其中崔氏子孙有31人;有28人考中进士,其中崔氏子孙有11人。当时科举制度,当然是选才课士,因而也就出了两位高官(云南、广东布政使),十四位知府、同知、知州、州判和知县,还有多位任职国子监博士,府、州、县的教授、学正、教谕和训导等官员。其中有7位官员,因克尽职守,积劳成疾,年未老而早逝,卒于任所。即咸阳知县象豫公、即墨知县云阜公、广东布政使侗公、正定府教谕廷诏公、南皮县训导宜樾公、湖南攸县知县偲公、山西雁门道道尹,继任绥远都统署秘书长的炳公。宜樾公在南皮逝世后,一贫如洗,一切后事全赖故旧及诸生厚赙,才柩归故里。偲公为县令连续六任,所到之处施惠及民,在山西潞城县离任时,士民赴省恳留,县民攀辕卧辙不肯放行,后崇祀名宦祠。崔氏家族中还有众多的读书未仕的学者,他们终身从教,甘受清贫,灯火寒窗,咿唔不辍,一心为社会培养人材。清同治、光绪年间,永清益昌书院、霸州益津书院、固安方城书院均聘有崔氏学者任主讲。
& &还有默荫堂、玉心堂、敦本堂、敦耕堂、敦五堂、慎德堂、承绪堂、永思堂、崇志堂、默阴堂、了善堂、惇叙堂、博陵堂、石永堂、仁本堂、八行堂……
发表评论:
馆藏&25322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转]&[转]&当前位置:>> >> 名门望族
大家都在找的词语:
按拼音查词语:
míng mén wàng zú
ㄇㄧㄥˊ ㄇㄣˊ ㄨㄤˋ ㄗㄨˊ
名门望族 
◎ 名门望族 m&ngm&n-w&ngz&(1) [good blood]∶高贵的、地位显要的家庭
他出身于名门望族
(2) [pretension]∶有特权的家族
名门望族的乡间产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名门望族粤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