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说明改革与革命的关系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结合辛亥革命100年、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谈谈对“革命与改革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右上杀闭53C
  几十年来,在中国大陆的历史教科书中,辛亥革命一直被定性为是“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一场失败的革命”.针对中共对辛亥革命的污灭和否定,一九四零年九月,毛泽东先生在延安发表了他的《新民主主义论》.在这本书里他明确地提出:辛亥革命失败了.一九四九年以后直到今天为止,在中国大陆的大、中、小学教科书里,在今天无边的网站上,你只要上GOOGLE轻轻地将「辛亥革命」四个字写在上面,马上就有无数的条目显示出来:辛亥革命失败了;辛亥革命是失败的革命;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的革命;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也就是说,七十馀年来,「辛亥革命失败了」这一句话,在中国大陆的知识份子和民众心里,已经扎了根.“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已经扎了根.  「看一个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关键看他这个革命和他对象之间关系的变化:如果革命打败了他的对象,这个革命当然就没有失败;如果被其对象所打倒,当然革命就失败了.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两百六十八年的满清专制王朝,而且结束了中国两千一百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你还能说他是失败的吗?只因为毛泽东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于是全中国的历史学家们都异口同声地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看一个革命有没有失败,首先要了解这个革命的性质.就像一个姓张的朋友不能代表天下所有姓张的人一样.一个革命也不能代表天下所有的革命.了解了革命的性质,我们就能够明白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革命,他会不会胜利,他会遇到怎样的挫折、反复,以及他最后能否成功.我想从下面这几个方面来说明一下辛亥革命的性质.走什么道路,不在于它声称是什么主义,而要看其能否为民众谋得福祉.纵观世界上现在实行社会主义的国家寥寥无几,连这种稀有的濒临灭绝的“主义”都能在这里推行,那么普及率那么高的“资本主义”相信推行起来应该没什么太大难度吧?!关键问题不在这里!选择权不在大多数民众手中,民众只能跟着少数人的指挥棒转.说起这些未免有点老生常谈了,道理都摆在那里,可就是有人视而不见,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我想荀子的“性恶论”可能会给出答案.  “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大概是即得利益吧!  关于马克思那套引用蒋公的话就是:“马克斯主义所鼓吹的阶级斗争,就是「以物种原则施之於人类进化」的谬论,马克斯以为人生而有意或无意的编入社会阶级关系,因而决定人类的思想与行为,是阶级性而不是人性,他们否认人类理性,肯定自然状态为人与人之战争.只有暴力与专制,才能控制人类,保持秩序.亦只有阶级的暴力与专制,才能争取阶级的生存. ”斗争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但是在推行社会主义的这片土地上一切都本末倒置了!这也是这套理念为什么制造那么多令人痛苦问题的根源!  再加上多年的愚民宣传,使大家在一些很明确的问题上设置了很多自我思维上的障碍,要知道这些手段它们是驾轻就熟的,蒋公曾言道:“奸匪宣传战的特点,是煽动,是麻醉,是挑拨,是分化,是造谣,是毁谤,他是既可以以无为有,亦可以以有为无,诚所谓信口雌黄,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令人邪正不分,善恶莫辨,做到了真正的莫名其妙的境地.”它们这些拙劣的手法前贤已有明示,但是为什么还是有人不断上当呢?诶!不是我们不明白 ,这个世界变化快!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的伟大抉择,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选择.从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以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  而改革开放所带来最根本的变化就是思想的解放、所能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解放了思想.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不是为纪念而纪念,而是为了更深入地改革开放而纪念,关键是在具体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从而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推动改革开放.目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处在一个关键阶段,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十七大号召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而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绝不能停滞不前,更不能夜郎自大”.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无不需要进一步改革开放,而深化改革开放无不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三、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结晶就是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论.  十七大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而一切――这一条伟大道路正是解放思想的结果、这一个伟大理论正是思想解放的结晶,这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和最伟大的成果.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自建立新中国、创立社会主义以来就不断探索、反复摸索的伟大事业.从建国之初向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老大哥学习的“一边倒”,到“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反对修正主义防止修正主义”,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实践经历了艰难、曲折甚至是反复的过程,直到改革开放我们党才成功开辟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探索的过程、实践的历程,就是坚持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实现了思想解放的历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就是坚持真正的改革开放、坚持正确的解放思想;换言之: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真正的改革开放、坚持正确的解放思想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真正的改革开放、坚持正确的解放思想;换言之: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真正的改革开放、坚持正确的解放思想,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纪念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以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从根本上来说,改革开放的前提在于思想解放,关键在于解放思想,根本在于创新体制机制,目的在于激发创造活力.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必须在永无止境的改革开放和解放思想中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在永无止境的改革开放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永无止境的解放思想中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从现实上来说,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因此,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目的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在进一步解放思想中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永无止境地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在永无止境的改革开放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永无止境的解放思想中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更加伟大的成就.改革开放论文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也成为中国历史的标志点.因为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国当代发展历史性的转折,社会转型由此开始.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回顾这30年,改革开放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使社会主义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生命力,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感召力,使我们党焕发出新的创造活力.它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改变了国家的命运,也改变了党的命运,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第一、改革开放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首先、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1978年的时候为3624.1亿元,到1997年为74462.6亿元,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猛增到246619亿元,30年间增加了67倍! 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其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增长速度也远远高于其他国家.1980年我国为379元,1990年为1634元,2001年为7543元,2007年为17954元,增长了46多倍.再次、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数额大幅增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一直在增长,到目前我国已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虽然始于1997年的凶猛的东南亚金融风暴中中国对外贸易承受了巨大压力,利用外资的形势也不容乐观,市场疲软,消费不振,通货紧缩现象日趋明显,外有金融危机影响,内有通货紧缩作祟,为挽危局,政府叫响了“积极扩大内需”的口号,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人民币不贬值、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灵活的货币政策、提高出口退税率、依法治理金融,强化监督管理等等.中国经济成功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国民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发展.中国政府进行的“技艺高超的宏观经济管理”使中国成功的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
最后中国成功加入wto.加入wto对中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已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我国将在一个更为稳定和谐的国际环境下,以平等的条件参与国际竞争,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由于中国人均资源少,人力资源丰富,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后,在寻求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提高对外依存度,无论从战略利益还是当前利益出发,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都非常有利.而且,wto的共同规则还将对稳定我国多边外贸关系、减少我国同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改革开放使整个国家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解放思想引导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促进思想解放.二者相互作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同时也带动了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的进步.30年来,解放思想贯穿于改革开放全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每前进一步都是靠改革开放取得的,改革开放每前进一步,都是靠解放思想推动的.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就是改革开放的过程,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谋求发展的历史.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不仅推动了全面拨乱反正,还进一步引发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的思考,从而开启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乃至全面改革,从封闭到开放,闯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30年改革开放的一个最大变化就是打破了过去那种单调、统一的带有个人崇拜和违背人性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精神和文化生活日趋多样化,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精神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变革调动了亿万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突飞猛进的局面.  第三、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得到普遍改善.进入历史新时期的时候,我国大约九亿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人口竟有2.5亿之多.现在,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还留下一个不小的尾巴),广大人民的生活普遍得到明显改善.这是大家都可以感受得到的事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全体国民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与此同时,全体居民共享改革成果,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家庭财产由无到有,由少到多,跨越了温饱、小康两个生活阶段,逐步向富裕迈进.改革开放30年,生活上的巨大变化,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能深刻地感受到.2007年和1978年比,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7元提高到137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7元提高到4140元,扣除物价因素以后,二者平均每年都增长7%.而同时,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从57.5%下降到36.3%,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67.7%下降到43%,这都充分说明了我们生活水平的明显改善和消费水平的显著提高.日起,党和国家为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又取消了在中国有着2600多年历史的农业税,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事件,也充分证明了改革开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  30年发展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改革开放之路的无比正确性,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外开放在带来国外先进管理理念和经验的同时,也会带进一些糟粕.所以,我们要保持头脑清醒,要正确看待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工作上的失误.应当看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在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难免会出现前进中的曲折、发展中的挑战,但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完全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要求,也适应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寄送给好友: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爱思想()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非经特别声明,本网不拥有文章版权。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一国两号是两岸统一的通行证 易秋野
一国两号是两岸统一的通行证
胡主席08年12月31日“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讲话,把文统的条件放宽到了极致,可以说是情真意切,仁至义尽了。如果台湾方面不做出积极适当而又及时的因应,坐失历史的机遇,恐怕难免掉进武统的火坑,重演民族的悲剧。
两岸和平统一的方针,是三十年前大陆方面正式提出来的。其具体方式是“一国两制”。三十年过去了,尚未达到设计者的目的。却正打歪着,在港澳派上了用场。实践证明,这一设想并不十分对台湾人民的胃口。有没有促进两岸统一进程的其它办法? 有。这就是“一国两号”--- 一个国家,两个国号。
一。一国两号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
众所周知,中华民国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了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而建立的共和国。至今已有98年的历史。1937年,它正式对日宣战。通过8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和美国一道接受了日本投降。此后参与联合国组建,理所当然地成为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1971年以前,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和它保持外交关系。1979年美国与之断交后,邦交国家剧减,目前还有23个国家只承认它而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看后起之秀。它的历史比中华民国晚了38年。是中国***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于1949年建立的****国家。为了讨好苏联老大哥,承认了外**立。让中华版图由海棠叶变成了大公鸡。1971年之前,虽然它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但被排除在联合国之外,主要西方国家都不承认它的合法性。
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虽然共同存在了60年,但至今没有相互承认。只是马总统最近提出过“互不否认”,不过没得到大陆的正面回应。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九二共识”的核心也是“一中”,只是“各表”罢了。但无法否认的是,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两个国号,已成为板上钉钉的历史事实。
二。 一国两号符合“九二共识”的基本原则
虽然“九二共识”没有形诸文字,但两岸都知道“一个中国,各自表述”这一口头承诺。按照大陆的表述,这个中国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按照台湾的表述,这个中国叫做中华民国。这不就是一国两号,各喊各叫吗? 再谈“一国两号”岂不多此一举 ?
答曰: 不但不是多此一举,而且唯此一举,才能让“九二共识”落到实处,变得理直气壮,不再当偷来的锣鼓,而成为促统的号角,堂而皇之地跃然纸上,两岸共遵之,全球共效之。
一个国家,两个国号,并非本人首创。商朝又称殷朝。不列颠又叫英国。一国两号的事,古今中外都有先例。
谁都知道中华民国的“国父”孙中山先生又名孙文和孙逸仙;统治中华民国48年之久的蒋介石又名蒋中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首毛泽东先生又叫毛润之,曾用名李德胜(连姓都改了),小时候还叫十三伢仔。这些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叱咤风云的伟人,丝毫不因为他们有几个名字而减少他们的伟大。难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有两个国号就会有所缩水吗?
承认了一个国家,两个国号的事实,两岸就不是“互不否认”了,而是“相互承认”了。在签署协议时,两个国号可同时出现在一份文件上。两岸签署和平协议,就可避免不必要的尴尬,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在国际事务中,是否也可照此办理
相同作者阅读
相同主题阅读
Copyright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14号.辛亥百年之“难以避免的辛亥革命”
我的图书馆
辛亥百年之“难以避免的辛亥革命”
难以避免的辛亥革命
180详见附件1:秦晖《“演员”渐渐清晰,“剧本”还是模糊》
立宪与革命不是二选一
能立宪,谁还要革命
详见附件2:雷颐《改革与革命赛跑》
不能立宪,不革命咋办
U详见附件3:杨天石《谈辛亥革命》
立宪的那点希望,还是革命带来的
详见附件2:雷颐《改革与革命赛跑》
立宪为什么被追捧
详见附件1:秦晖《“演员”渐渐清晰,“剧本”还是模糊》
立宪为什么走不通
中国学不了英国
详见附件4:秦晖《“改朝换代”与君主和平立宪的可能》
清廷统治者的利害计算
详见附件4:秦晖《“改朝换代”与君主和平立宪的可能》
统治者总是抱有侥幸心理
详见附件5:袁伟时《辛亥革命的起因》
要来,也来了的革命
清朝“气数已尽”
260详见附件6:秦晖《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
又一次官逼民反
详见附件6:秦晖《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
“演员”渐渐清晰,“剧本”还是模糊
辛亥革命“成功”了吗?
“辛亥观”的演变
“细节化”的辛亥叙事:什么是政党
革命还是立宪:也许是个假问题?
1981171172
“政治革命”还是“种族革命”
和平的君主立宪可能吗?
细节越来越清楚,背景却越来越模糊
191119271949
改革与革命赛跑
100., 2020196812187912
187220railway18841885
1888188918721889176
190118983189819111894
1906190691111111..
1907190719081908
1908141591907
1910111419115819115813949719115
3019111010
190019051907()
著名学者杨天石出书谈辛亥革命
“改朝换代”与君主和平立宪的可能
——“封建”与帝制的比较
假如辛亥前是汉族王朝?
4111981325
此王朝并非彼“王朝”
dynastydynasty1980dynasty
dynastydynastydynasty
dynastypower, be able todynasty
10661066115411541399139914611461148514851603160316491660171417141901190119171917dynasty
“光荣的女王” 是个“亡国之君”?
10661901191719011917
Peasants Revolt1381
“有国王的共和国”与“半封建”帝国的宪政之路
7368621598151917
辛亥中国:革命为什么成为大概率事件?
1252011234-59
1.2.3.20003200643235
辛亥革命的起因
(一)黄花岗:损失惨重的孤注一掷
57.9819101012722340%252~2531980
17086191021214324326
(二)拖延政治体制改革的严重后果
190719081909
190910132691993
603~6051979
190910142192398
政治体制改革聚焦在两个主要环节上:
19064271911584185
190611611416
两次上书被斥为越权。
1079105102515191110310221141913
1910124191111245000126
1911179329~330
(三)践踏法治引发保路运动
19115952012431863
196018899618925418945443422214799680040~70%19031905867519031907151817199757~58
1904119073%191042002
19041190719081909
1905191012009006141963
1909121072006
191197335~336
7000--11221127
(四)专制政权转型的历史教训
19111029--11220110806
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
——典籍与行为中的文化史悖论及中国现代化之路
绪论:“儒”与“吏”
杜预注:“三吏,三公也”《南齐书》卷十,《礼志下》:“先儒云:‘庶人在官,若府吏之属是也。’”right包括人权、公民权等等《荀子君道》:“接之以声色、权利”;《史记》卷一0六:“宗族宾客为权利,横于颖川”。凡此云“权利”者,皆如《盐铁论刺权九》所谓“因权势以求利”者也。
王充:《论衡》卷十二。)。“执法之吏,不窥先王之典;缙绅之儒,不通律令之要。”(王粲:《王仲宣集》卷一,《儒吏论》
王恽:《秋涧集》卷四六《吏解》。
参见秦晖:《从大共同体本位到公民社会——传统中国社会及其现代演进的再认识》,载《问题与主义》,长春出版社1999年版,350—402页。
一、“儒表”与“法里”
《左传》,定公四年三月条。《孟子离娄下》。有人以同样是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来否定儒家有小圈子倾向,其实此言是一种道德话语,与权力结构无关。老人之老并不是尊其父权,幼人之幼也不是对其行使父权。因此它与“人各亲其亲、长其长”的原则在社会结构上势必造成的小共同体林立并不构成对立。 参见秦晖:《从杨墨对立到法道互补:古代中国社会变迁与思想互动,兼论儒家的流变》(待刊)。
《礼记礼运》
《史记酷吏列传》
曾静:《知新录》胤:《大义觉迷录》卷二
《荀子子道》:“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荀子为儒法之间的过渡型思想家。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句话就是这种过渡的一个象征。前半句出于道高于君的原初儒家观念,这种观念后来为其由荀而法的后学韩非、李斯所抛弃;后半句则被这些后学发展成鼓励告亲、禁止容隐等等一整套反宗族的法家传统。
所谓“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后汉书》卷三十三《郑弘传》引谢承《后汉书》文:“其曾祖父本齐国临淄人,官至蜀郡属国都尉。武帝时徙强宗大姓,不得族居,将三子移居山阴,因遂家焉。”宋王益之《西汉年纪》卷十三引谢承书曰:“(元朔二年)夏,诏:强宗大室,不得族居。”贾谊《过秦论》
200040707050
《商君书开塞》《韩非子备内》,《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韩非子五蠹》《商君书开塞》
(雍正)《朱批谕旨田文镜奏折》七年六月十五日
《韩非子备内、扬权》《韩非子奸劫弑君》
二、“儒表”之下的“法道互补”
&&&&&&&&&&&&&&&&&&&
&&&&&&&&&&&&&&&&&&&&&&&& &
&&&&&&&&&&&&&&&&&&
&&&&&&&&&&&&&
&&&&&&&&&&&&&&&&&&
&&&&&&&&&&&& &
&&&&&&&&&&&&&&&&
&&&&&&&&&&&&&&&&&&&
&&&&&&&&&&&&&&&& &
&&&&&&&&&&&
如果不考虑维护君权还是维护民圈这种本质的区别而只从形式上看的话
有人称之为“元典精神”
但在上层权力精英中法、术、势之书都是必读的
主要是在庄周以后的形态中如下文提到的谭嗣同《庄子外篇山水第二十》
《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
《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
雍正“朱谕”第九函,第一历史档案馆老子“绝圣弃智”那种意义上的糊涂
参见拙文:《中国经济史上的怪圈:‘抑兼并’与‘不抑兼并’》,载刘小枫、林立伟编辑:《中国近现代经济伦理的变迁》,香港中文大学出版,1998年,159—172页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
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台湾学生书局,1983年,8页
三、连续的历史,循环的怪圈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简称同平章事或平章?
《夜观秦蜀地图》,《陆游集》,中华书局1965年,405页
四、“法道互补”的后果:行政不正义
《晏子春秋》卷七,《晏子再治东阿上计景公迎贺晏子辞第二十》
《荀子臣道》对此讲得最透:“从命而不利君谓之谄;逆命而利君谓之忠”。“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臧否,偷合苟容以持禄养交而己耳,谓之国贼。君有过谋过事,将危国家陨社稷之惧也;大臣父兄,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去,谓之谏;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死,谓之争;有能比知同力,率群臣百吏而相与强君矫君,君虽不安,不能不听,遂以解国之大患,除国之大害,成于尊君安国,谓之辅;有能抗君之命,窃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国之危,除君之辱,功伐足以成国之大利,谓之拂。故谏争辅拂之人,社稷之臣也。”“谏争辅拂之人信,则君过不远。”这里讲的当然还是忠君爱国之道而不是什么现代民权对君权的制约,但“辅君”辅到了“率群臣百吏而相与强君矫君,君虽不安,不能不听”的地步,“拂君”拂到了“抗君之命,窃君之重,反君之事”的地步,也真叫人叹为观止了。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专制君主能容忍这种“谏争辅拂之人”。而作为荀子后学的韩非、李斯之流按荀子的这种观点看,又何止“谓之国贼”而已!
赵壹:《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三:《遣大臣考差官吏》
关于回避制的演变,明人谢肇概括最精:“唐宋以前不禁本地人为官,如朱买臣即为会稽太守。宋时蔡君谟,莆人而三仕于闽。我国家惟武弁及广文不禁,其外则土官与曲阜令耳。……永乐中邵圯以浙人巡按两浙,则知国初尚无此禁也。南赣开府,兼制闽广,然蒙慎以广人,余从祖杰以闽人,皆尝为之。蒙不知云何,从祖当时已有称不便者。一二骄恣家奴挟势不避监司矣。不如引嫌之为愈也。又河道总督制及浙西,而潘季驯以浙西人为之,每行文于监司守令,常有格不行者。古法之不可行之于今,此其一端也。”(谢肇:《五杂俎》卷十四,《事部》二)
《宋史》卷四百七《杨简传》
《宋史》卷四百七《杨简传》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六黄宗羲:《南雷文定后集》卷三,《赠编修弁玉吴墓志铭》《明夷待访录》《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一0九九梁启超:《学校总论》,见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931—932页
徐复观:《学术与政治之间甲集》,(台湾)中央书局1956年版,144页干春松:《制度与儒家的解体(1895—1919)》,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69页
不是天下善人或天下忠孝之人记忆力与文字游戏技巧参见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三联书店1998年,180—214页《明史》卷七0,《选举二》徐松:《登科记考》叙,中华书局,1984年,上册,第1页
《韩非子有度》
方孝标:《钝斋文选》卷六,《杂说》参见拙文:《宗族文化与个性解放:农村改革中的“宗族复兴”与历史上的“宗族之迷”》,载《天平集》,新华出版社1996年,199—213页
五、“法道互补”与儒的“吏化”和“痞化”
GDP的确有来源于国外汉学界的说法,以史籍中记载的“正供钱粮”为据,说传统中国的农民负担比前近代欧洲农民轻得多,但正如前所述,杂派远高于“正供”在古代中国是常见现象,所以这个说法不可信
26 799. 31 503.456%1 176.444%邹泉:《古今经世格要》卷六,《食货格》2 663.81 528.757.4%1 135.142.6%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375页引张学颜:《万历会计录》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50%(乾隆)《江南通志》卷六八2 8193 0283 013.377.82%76.79%78.77%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424—425页81.56%85.65%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426—427页
顺治九年七月二十八日,户部尚书车克题本,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陆陇其:《切问斋文抄》卷十六,《灵寿条陈时务》
蒋良骐:《东华录》卷九
顺治九年七月二十八日,户部尚书车克题本,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蒋良骐:《东华录》卷二十一
六、“法道互补”的危机:行政不安全
《周易革》陈子昂:《陈拾遗集谏政理书》杨梓:《忠义士豫让吞炭》,《元明杂剧》本李德裕:《会昌一品集项王亭赋》应:《魏应德琏集文质论》《隋书庞晃传》这是多数情况
又有“成王败寇”、“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等说法
正如即使是保守的右派执政,也还尊敬工会260如唐之武则天如宋太祖之于赵光义如西汉末之王莽如北周末的杨坚
即原始儒家所代表的、与法道互补的传统主流体制相对的一支非主流传统
七、法儒、道儒与纯儒:非主流儒家对“法道互补”的拒斥
有为之儒无为之儒
《明史》卷二二六《丘舜传》
“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近年来顾诚先生在其名著《南明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中对东林政治的阴暗面揭露颇多,其中就涉及梨洲本人。这对于明清史籍中普遍存在的东林史观无疑是一大纠正
谭嗣同:《仁学》之二十九
他显然指的是鲍敬言、邓牧承传的“无政副主义”异端,而后世道家的犬儒化主流为他所不齿,故谓庄学“不传”。
谭嗣同:《仁学》之三十一——三十三
徐继畲郭嵩焘
2070或“革命”从逻辑上讲这种证明是不可能的。参见苏文:《“只有一次,等于没有”》,《火凤凰与猫头鹰》,三联书店1999年,138—157页
关于“激进”本身就具有传统——尤其是儒家传统——渊源,林毓生先生论之最详。见其关于“五四”的一系列著述on Liberty
八、西、儒皆灭,而“秦政”与痞风前后相因
——20世纪“文化”启蒙运动的失误
“大盗”—“乡愿”参见秦晖:《文化决定论的贫困》,载《学问中国》,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262—332页
喻希来:《世纪之交的战略性思考——中国历史、文化及现代化论纲》,北京当代汉语研究所,2001年,129—131页
《陈堵秀文章选编》(上),三联书店1984年,97页《李大钊文集》(上),人民出版社1984年,557页
1917经济上体现为消灭“族庙公产”而在形式上造成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土地纯私有化”参见卡悟:《公社之谜:农业集体化的再认识》,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杂志1998年8月号,22—33页
九、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新儒学在新文化中的三种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上册,104页20
马克思韦伯注意到资本主义与新叫的关系,是独具慧眼的。但他把“资本主义”或曰现代性的生成机制与新叫的某些特定教义的联系固定化,却不能令人信服
人的一维化或异化过去的阶级关系,如今主要是国际上的南北关系
如今的确有人在做这样的尝试。如我的朋友张祥平教授的制度设计是:政治上以科举取代敏主,社会上普及宗族制。(张祥平:《制度对话:中国传统资源与西式模式优劣辨》,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年)然而他忘了从朱熹、黄宗羲到徐复观的历代大儒是如何痛诋科举制的,也忘了“强宗大族”在古书中从来就是贬义词。如上所述,有科举无敏主,是为法家或儒表法里之制,而事务官出自“科举”政务官出自敏主,则“西制”也。如若科举所试又并不出自四书五经(张先生好像也这么主张),则连“儒表”亦无矣。
发表评论: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辛亥革命的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