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古代画家画家怎么打草稿

王景国:给艺术一个打草稿的地方
就像河流一样,非主流的东西一端是在喜马拉雅山,冰雪融化,无数条涓涓细流汇拢,一路奔流最后汇入长江黄河。50年前所谓的离经叛道,50年后可能就是社会主流。我只是把这个平台搭好,把后勤保障做好。
引录剧场--江河行:将进场(上海)《江河行》,引录剧场,下河迷仓,2009,导演:臧宁贝
号称“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剧场”的上海文化广场剧场,2011年7月建成。上海,再一次用历史的丰厚遗赠、不断拔地而起的巨大艺术场馆以及喧嚣沸腾的商演市场,向国人证明自己不愧为当今中国最具“文化霸权”的两座城市之一。而与此同时,热闹了一个夏天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欧美当代戏剧季,也用翻译剧的红火映衬出了原创剧的惨淡。在话剧中心7月份的剧本讨论会上,12个剧本中只有1个是原创,而英国皇家宫廷剧院每年能收到3000多个原创剧本。中心的副总经理喻荣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戏剧原创力的孱弱不胜感慨。
没有艺术家是一从娘胎里出来,就带着作品正步迈进艺术殿堂的。天赋也许莫测高深,但绝大多数人还需在后天不断尝试、排演、锤炼,失败再失败,戏剧尤其如此。就在上海林立的艺术大厦之下,在龙漕路旧厂房里,有一个被称为艺术样板房的地方——下河迷仓。它不是房地产商慈悲为怀的产物,只是一个专供不成熟的艺术家打草稿、希望通过沟通促使文艺政策越来越宽松的场所。
人称“戏剧狂人”的王景国,1982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美术系,曾在政府部门短期任职。1991年受美国RAGDALE艺术基金会邀请赴美,后定居纽约,并多次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曼哈顿苏荷、纽约洛克菲勒中心以及法国、日本、港台等国家和地区举办绘画作品的个展和联展。1999年,王景国回国在上海投资创建了“真汉咖啡剧场”,2004年又投资创建“下河迷仓”。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杨绍林总经理在某次谈及上海的民间社团、小剧场演出、非主流戏剧之种种时,说他曾悄悄去过“下河迷仓”,他要向王景国致敬。说着,还举起两根手指从额前划过像美国大兵那样行了个礼。为什么呢?他没说。七年来,大多数时候都是一群热爱小剧场话剧的青年在这里排练,免费演出,而今年开始有画家在此打草稿。7月上旬,张展的油画作品展《零年代的“龙凤时代”》终于在经历了旧厂房的陈列之后,登陆上海美术馆。
肢体剧-【皮相】:李震(上海)《皮相》,导演、演员:李震,下河迷仓,2009
非主流的存在关系到整个生态
新民周刊:“迷仓”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
王景国:艺术的发生和人的精神的发生,它是一个“迷”的状态。而精彩恰恰就在这里面,搞艺术的如果没有这个感觉,那他的艺术不会精彩。艺术是一种物质的、精神的、个性的反映,也许是天意,艺术家本人也说不清楚的,扑朔迷离。我当时建这个空间的时候就想,这里原本是仓库,现在肯定要建成艺术主题的,到底是什么呢?这是个迷,不是谜底的谜,而是迷路的迷。但对艺术家来说,这里是他的一段人生历程、路途,是在一种迷的状态下在走。《周易》里面有句话叫“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任何事都是先“迷”。“迷”分两个意思,一个是思想的迷,一个是行走过程中的迷,肯定要迷一段时间。但坚持下去到一定时间,没准就得“主”了,到达你的目的地了。而这一刻结果已经不重要了,精彩的都是过程,一个人的思考就体现在这中间。中国的工艺美术是世界一流的,可以脑筋动足、一丝不苟的把一个小东西做到极致,但是反映思想、反映社会人文的大作品却没有什么,从古代到今天都是这样,不大愿意去张扬思考、思想。但乐观一点的看,现在是个转型期,越来越多的人会意识到思想的重要性。
新民周刊:是不是说,如果大家都主动思考、乐于表达,其结果可能会自然而然汇集成所谓的主流,而这又是个体自主选择的结果,符合人性?
王景国:对,所以我老在提倡生态。我觉得首先该接受文化教育的是管文化的一些官员。我这儿事挺多,经常会有上面来检查,我对他们都很认真的,我会把我的观点告诉他们。我“迷仓”的定位是非主流,非主流的存在很重要,它关系到整个的生态。毛的时代把之前非主流都斩掉了,把下面的非主流都按照主流来调教。有句话非常对,大致意思是任何时代,都是非主流引领未来主流。就像河流一样,非主流的东西一端是在喜马拉雅山,冰雪融化,无数条涓涓细流汇拢,一路奔流最后汇入长江黄河。50年前所谓的离经叛道,50年后可能就是社会主流。艺术是这样,思想也是这样,都在于精神的引领,否则它有什么价值可言?
新民周刊:您认为鼓励创意就要勇于打破旧的东西,但是一些专业人士对于文化艺术的改革,比如戏剧戏曲的创新,是有异议的。
王景国:是啊,这就要看管文化的懂不懂文化了。我们也不指望他们个个有激情、有理想,但你起码要知道文化艺术是咋回事。在我看来,过去的东西该保护的就要保护,国家每年应该给它资金养着它,不要乱动它,让它原汁原味,就当它是大熊猫。而对于年轻人,他有很多观念,就要鼓励他、支持他去创造。重要的还是体制、政策。一位大师说得好:文化的最终成果是人格,对一个国家是这样,对个人更是如此。
新民周刊:“迷仓”跟体制和政策有什么关系吗?
王景国:为什么弄这个“迷仓”呢?其实就像房地产商卖房子一样,先建一个样板房。现在的政府官员你跟他讲他不一定懂,你非要造一个样板房给他看。我就是把这个立体的模型建立起来,让他们看到艺术管理、艺术源头的发生是这样一回事。而我的做法,对于管我这一块的人来说,多多少少起了一点作用,它在慢慢促使这个体制越来越宽松。比如作品审查制度,我说我这里演出的作品是不会报给你们批的。第一,我是一个企业,这在我的经营范围之内;第二,我这里做的戏剧都是实验性的,说白了,这里就是一个给戏剧打草稿的地方。戏剧是一种空间形态,必须人在,灯光亮起来,集体创作,即兴发挥,还需要观众形成互动,才是一个整体。我们不是总说要跟西方接轨吗?这就是很重要的一步。西方的戏剧已经在立体创作了,你还在编剧是编剧、导演是导演?好,既然是一个打草稿的地方,难道我打草稿还要人批吗?而且,这里的草稿多数是打不成的,天才毕竟是少数。但是对于一个可能成为艺术家的人、可能形成的艺术团体来说,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他可以通过打草稿建立自信、证明自己,没准就走出来了。也可能打了几遍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走这条路,然后不做了。在这里,他得认清自己,别把兴趣当素质。我这里举办的画展,也是这个画家正式办展之前的一次陈列,可以听听专家和爱好者的意见。我自己也画画,我很清楚这种感受。自己画会画糊涂的,别人说什么都不信,一旦在展厅挂好了,自己也能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审视和反观自己的作品。总而言之——这就是一个立体打草稿的地方。这里的艺术发生肯定都是不成熟的,成熟的我也不会让它进来,借我这里排练然后出去商演的,我一概拒绝。
样板房也有尴尬
新民周刊:迷仓在运转的过程中遇到过尴尬的事情吗?
王景国:迷仓有两个节:一个是迷仓电影节,一个是秋收季节。从2011年起“秋收季节”不仅是戏剧了,它将是一个兼容并蓄的艺术平台,百分百纯民间的平台。也许20年后,它会是上海具有代表性的一个艺术节。这样的东西,我不会报批,但我会报告。定下来之后,我肯定会准时开。作为一个企业,作为一个独立单位,我定整年的计划乃至计划的延伸,那是我的权利,你们管不着。否则我也没法做事了。我可以把图片、梗概都发给你看,你觉得哪幅画不好,哪个戏有问题,你尽管提出来。我不反对作品审查,任何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作品审查制度,关键是你要明白,枪毙一个作品跟枪毙一个人一样,要慎重,你给我下个文,我依照你的书面报告执行,也向别人有个交代。你不能在电话里跟我说叫我把画拿掉、戏停掉,这凭什么?但是他们不敢出这个报告,不敢承担这个责任。你不出,我是不执行的。这种事多了。尴尬之处在于,站在个人角度,他们觉得我说的对;但从体制角度讲,他们执行起来有点头疼。当我每前进一步,如果以前还没人做过这事,麻烦就来了。有时候四套班子,有时候五套班子,都来找我。迷仓电影节在北京奥运会前两个月被停掉了,理由之一就是:你没报批。因为我们国家的文化政策是这样的,民间你可以搞展,比如什么周什么季什么会,但不能搞“节”。
新民周刊:中英文两套名字?
王景国:可以啊。但我又不是做坏事,我只是希望尽量做得完整(不是完美)。我经常跟他们讲,艺术管理是个学科,不是凭感觉,不能业余人来干,你要有道理。我也想避开这个麻烦,但是“节”,Festival,国内的国外的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交流通道就顺畅了嘛。我当时脑筋都动到用Festival的中文译音了,但怎么看都怪里怪气的。想来想去,最后“秋收季节”这个名字就这么被逼出来了。我叫不了戏剧节,也叫不了现代艺术节,就叫个秋收季节呗。每年秋收的时候发生嘛。但是我加了个副标题,第一届叫“当代表演艺术年度交流展演”。现在拓宽了,叫“当代艺术年度交流展演”。第一届是政府勉强同意的,去年第二届是正式同意了,他们现在也习惯了。迷仓的一切我从不对政府隐瞒,我都是公开的,我愿意公开。成有成的道理,不成有不成的说法,我希望明明白白。因为只有明明白白,它才可以被拷贝、被推广。我很反对有些人,尤其是年轻人,报上去的东西跟做出来的不一样,这蛮害人的,因为旁人没法拷贝,一拷贝就上当了,而且不能真正推动体制进步。
新民周刊:但您是一个个案,年轻人可能还不具备跟政府、体制打交道的经验。
王景国:对,所以我的朋友也说,“这种事只有你做”。因为政府对我也是了解的,只是有时候做得让他们头疼、尴尬。但这么长时间下来了,我说你政府应该信任我。我们不是讲和谐社会嘛?和谐的基础就是信任。政府首先应该信任人民,你不信任人民,不信任社会的基本主体,这个社会还怎么和谐?作为我们个人来说,还真是应该像巴金说的那样,真的知识分子在凭良心做事,凭一份好像还有的责任感在做事。要不然怎么办呢?还有,我作为一个还比较愿意说话的人,不要轻易向社会许诺什么,既然许诺就要对得起自己的诺言。困难我也有啊,但是在挣扎着坚持着,因为我话已经说出去了,尽可能兑现自己的诺言,真要是把我这个地方封了,或者我彻底破产了,那我就坦白告诉大家我不行了,大家也能理解。我对政府说,真要封了,对我、对我家里也是件好事,我每年少说要往这里扔七八十万,动作大一点要过百万,这是无偿的啊。
有戏,它才叫剧场
新民周刊:真汉咖啡剧场为什么会关掉呢?
王景国:朋友们一鼓动我就回国了,他们跟我说应该弄个咖啡剧场,为自己做点事情。“咖啡戏剧”,它作为戏剧的一个分支,中国之前是没有的,我们正好补了个缺。在真汉持续运转的两年间,这里演了8部戏,280多场,对于当时还不热的小剧场演出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我当时跟他们说,百老汇离咱们远哪,别去想。你是店,演戏的店,你就得天天开门。比如一个礼拜演8场,开着开着就成习惯了。店多了,各有各的特点,消费者也就多了。我当时做得很猛,一个戏在演另一个戏就在排了,自己搞剧本、聘导演。但从商业角度来说,定位是错误的,剧场就是剧场,酒吧就是酒吧,卖点一多就混乱了。到最后,人家光知道“真汉”是剧场,咖啡馆没有客人,剧场挣的那点钱反过来还要负担咖啡馆的成本。而我原本是希望酒吧和咖啡能帮助戏剧的演出,但没想那么复杂。其实,这也不是不能做,而是要换个方式做,比如跟旅游业挂钩。上海跟纽约有点像,都是文化的集散港,文化就是它的山山水水。但是旅行社跟中国现在的演出结合不起来,因为你今天演明天不演,怎么签合同?国外有的戏可以演15年20年,一个礼拜8场铁定的,它就可以合同化了。西方人旅游提前半年就定了,有些行程内容都设定好了,半年后人来了戏得走,不在的话就变成旅行社违约了。中国到现在没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新民周刊:国内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戏剧作品可以长演不衰、驻场演出,杂技倒是做到了。
王景国:这是政府要想的问题。比方说我跟一个剧场谈,准备把观看话剧演出作为半年后旅行内容的一部分,并且合同化,但是剧和剧场都不敢跟我签。当年,因为华山路沿线有不少剧场,就建了一个戏剧大道。听起来很好,但是很傻,我当时泼过冷水。戏剧谷就更离谱了,因为戏剧谷是没有资源的,它利用的是剧场的一些零零碎碎的时间空档,其实就是一有政府资源背景的中介。但是,比如我想在明年8月定8场演出,你现在能跟我签合同吗?不能?一个不能为一年以后经营活动签合同的企业叫什么企业?更何况,刚起来的年轻人,你让他上哪儿去租一个剧场?这对文化、对民间力量的生存也是有害的。剧场是戏剧发生的地方,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戏剧的话,你拆了它都可以。不就是一个空间吗?因为有了戏剧,它才叫剧场。人们会说百老汇有多少戏,会说“我们去看《悲惨世界》”,“我们去看《剧院魅影》”,而不会用剧场数量来标榜。一个戏能演20年相比之下更重要。打个比方,如果戏剧大道上有15个剧场,一共有15个剧场经理,这15个经理上班都等着人家来租场子,大家想的都是“我们场租怎么定啊?”这些经理、副经理、前台、把门的,跟戏剧有什么关系?这跟原来有什么不一样?其实无为而治、自然而然最好,国家不要管它,只要它没有侵犯到他人的合法权益、人身自由。这一点美国做得最好。
新民周刊:也就是说在一个自由的市场体制下和一个健全的法治环境下,让戏剧自由发展?但是前些年提出的“内容为王”如今也变成“渠道为王”了,而渠道恰恰是被垄断的。
王景国:现在供给艺术的土壤条件比原来更差了。貌似宽松,但对于原创是一种骨子里的伤害。公共资源全被瓜分了,民间的、自发的东西需要土壤条件,这个土壤条件就是公共资源。排戏不能跑到人家里去排吧?实在没办法,看人家里客厅挺大,帮个忙吧。总不能天天这样吧。公共资源是一种义务承担,是普通公民可以使用的资源,这一块几乎没有了。而国外这一块不但有,并且是受法律保护的。剧场、剧院、排练产地,有政府设置的,也有资金会提供的,已经很多年了,比如有钱的家族做好事,把一些房子提供给艺术家,为此还专门成立基金委员会并聘请人管理,合理使用资金资助,而且不受家族成员侵犯。慢慢地,越来越社会化,形成公共资源。只要你不犯法,政府也管不了你。厕所不算,上海现在还有哪些是公共资源?剧场,是产权属于上海人民的公共资源。现在企业化了,变成赚钱分钱的地方了,包括向国家交税。剧场应该是属于上海人民的公共资源,但是你赚钱分给人民了吗?有的区的剧场,或者空置或者勉强开着,放个电影,老头老太跳跳舞,然后待价而沽,最好是被房地产商拿下。我曾经看中一个地段比较好的剧场,对方只答应签一年,但是我装修完了还没怎么演就到期了,那怎么行?少说也得租三年啊,五年六年更好。他们不答应,怕开发商来了合同碍事。还有的剧场,租可以,要我用它的职工,可是我用不上也用不了这么多啊?而且,用什么演员是导演说了算,这样硬塞哪个导演愿意?这违背艺术规律啊。
今天的文艺政策还没有脱开《讲话》
新民周刊:现在大家都在学百老汇、学伦敦西区,您怎么看?
王景国:学不好的。他们没有做错,但问题在于他们的立场是在体制之内。他们现在的语境非常尴尬,叫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他们比我难,婆婆多,这就是政府的事了,要政府意识到这一点,在体制改革中间慢慢地解决。咱们也别把戏剧夸大,就是戏班子,有一些人天生就是搞戏的。有喜欢演的,就有喜欢看的,这是天生的。梅兰芳就是梅兰芳,你让梅兰芳当党委书记,让他给奥运会弄个戏,那就不是梅兰芳了。他就像一朵花,你就应该让他回到自然状态去,你长好长不好,都是自己的事。你创作了戏,你就去演吧,只要没有超越法律界限,你的剧场没有消防安全隐患,那你就演呗。演得了,你就演;演不了,你就关张。艺术其实就应该这个状态。对艺术家本人、对产业都是好事。戏多了,戏好了,政府也就省心了。
新民周刊:您反对戏剧产业的提法?
王景国:对啊,你只要一卖门票就叫商业演出了,试问天下哪有看戏不给钱的?这点钱不能叫商业的啊。到什么时候才能叫呢?比如百老汇的《猫》,有纽约版的、东京版的、悉尼版的、伦敦版的,变成“猫”公司,形成了托拉斯,可以到处拷贝上演,这才能叫“产业”。咱们的戏光卖这么点门票,这叫商业戏剧?所以,文化体制改革的问题大了,到现在还没人敢动手。比如话剧中心,国家给你钱,不是让你搞戏的,是因为你有那么多人要养,工资得发吧。归社会财政的部分应该归到社会那块去,国家在做了,但还没做透,有些东西还是落实到每个单位。另外建国以后,艺术院团变成了政府的文化宣传机构。前不久我重温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现到今天文艺政策等等还没有脱开《讲话》,还是把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当作党的一支拿笔作战的部队。
新民周刊:时代不同了,艺术家也不一样了,管理应该也不一样?
王景国:我们这代人,包括我之前一代,是努力想成为国际化的人;而文革之后那一代,尤其是80后90后出生的,天生就是国际化的人。不是你想不想的问题,是就这么样了,自己都没法改变的东西。我们之间思维逻辑、语言方式完全不一样,靠你今天一张报纸明天一篇文章,改变不了的。政府和媒体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么个界限。所以我这里搞戏搞节的时候,去年定下来,评委平均年龄不能超过40岁。现在这种信息化时代,一个25岁人的作品,你让一个60岁的人去评?不公正的。而我作为出品方,尽可能减少话语权。我只有选一个人来当艺术总监或者评委会主席,我不干预,给你权利。搞好搞不好都是你的责任,我只是把这个平台搭好,把后勤保障做好。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艺术走向市场 古代书画家是如何谋生
摘要:
艺术走向市场古代书画家是如何谋生的
艺术走向市场古代书画家是如何谋生的
中国书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审美情趣,汉简的朴拙,晋书的风韵,唐画的富丽,宋画的精细,明清书画的千姿百态&&都争相辉映,汇集成光彩夺目的绵长画卷。就类别而论,人物、花鸟、山水、写实、写意、院体画和文…
推荐关键字
艺术走向市场 古代书画家是如何谋生的艺术走向市场 古代书画家是如何谋生的  中国书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审美情趣,汉简的朴拙,晋书的风韵,唐画的富丽,宋画的精细,明清书画的千姿百态&&都争相辉映,汇集成光彩夺目的绵长画卷。就类别而论,人物、花鸟、山水、写实、写意、院体画和文人画&&都争奇斗艳,各领风骚。就书画家而论,无论是&黄荃富贵&,还是&徐熙野逸&,无论马远、夏圭的&残山剩水&,还是八大、石涛的&白眼向天&,&搜尽奇峰打草稿&&&可谓大师林立,群星璀璨。  在丰富的资源下,中国是世界上艺术走向市场最早的国家之一,最早在汉代已见雏形,即佣书取资。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书画市场得到长足的发展。唐宋两代继续发展,开始出现了润书市场,明清达到书画市场的鼎盛期,许多书画家更是把艺术与谋生紧密联系起来 。  在明代社会,赏字藏画成为了一种时尚。&家中无藏字,不是旧人家。&一幅名家真迹挂壁,家中主人身价倍增。书画的交易普遍由专职商人经手,市场操作,价格层次清晰,上升趋势亦较明显。明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提到了嘉靖末年各地巨贾&不惜重资收购,名播江南。&明中叶以后,大批职业书画家涌入市场以卖作品为生,市场首重者为&明四家&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等人。唐寅长期靠卖字画为生,如他作于弘治四年(1491年)的《刘秀才墓志》,可知唐寅即使为童年的好友刘嘉作墓志时,也得到相当的文润。沈周早已是&名噪寰宇,征求过多而日不暇给&。至文徵明时代的苏州,经济生活异常繁荣,社会对书画作品的需求增大,&四方乞诗文字画者,踵接于道& 。  此外,明大家仇英长期客居在大收藏家项元汴家,应项氏所求而作的《汉宫春晓图卷》,更是以两百金的交易价格创下了当时的新高。除了江南地区,京城的书画市场也相当的兴盛,有些书家甚至自己京城开店卖字,书画作品已在社会上大量普遍地流通了。明朝民众热衷于追求名家作品,名家门前购字画者络绎不绝。  然而,明代本朝的书法画作品价位大都偏低。 记录较高的如祝允明、王宠等人的单件作品最多也不过二十两银子。嘉兴李日华在当时声名不小,可以称作名家。他为自己书法作品定过润格,大致是:写一幅扇面取三到五文钱,单条草书每幅五文钱,卷册字多者二十文钱。除去纸价与墨价的成本外,书家所得实在有限,这也难怪唐寅会慨叹:&笔砚生涯苦食艰。&  到了清代时书画市场更加市场化,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画家群甚至把自己的生计完全寄托在出卖字画上。1759年的一天清晨,扬州西方寺前新立的一块碑石引起了路人的围观,原来是画家郑板桥别出心裁地打出了笔榜,公布了自己字画的收费标准,全文如下: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帐。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也。乾隆己卯,拙公和尚属书谢客。  可以想象,当年郑板桥润格的公布在扬州引起了多大的轰动。鄙夷者有之,赞许者有之,诋毁者有之,但更多的人却在微微一笑中接受了书画市场的这一悄悄革命。郑板桥雅极而俗,出此笔榜,将长期笼罩在艺术市场上的酸溜溜的腐臭气息扫荡一空。  家中古董,手中珍玩,想知道年代吗?想了解现在的市场行情价格吗?想急于出手,而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买家吗?
(责任编辑:王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上一篇:【雅昌快讯】“叁拾年·沈勤个展”在AMUNA开幕:记录一位“隐者”的心路历程
下一篇:钱币邮票收藏市场上演另类疯狂
说说我的看法...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
预展时间:日 14:预展地点:杭州、北京、成都预展时间:日-22日预展地点:上海延安饭店预展时间:日-22日预展地点:吴东魁艺术馆
[] [] [] [] []
12345678910
论坛/博客热点
责任编辑:张晓君 010-古代绘画工笔注重什么-学网-中国IT综合门户网站-提供健康,养生,留学,移民,创业,汽车等信息
> 信息中心 >
古代绘画工笔注重什么
来源:互联网 发表时间: 4:44:02 责任编辑:李志喜字体:
为了帮助网友解决“古代绘画工笔注重什么”相关的问题,学网通过互联网对“古代绘画工笔注重什么”相关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整理,用户详细问题包括:RT,我想知道:古代绘画工笔注重什么,具体解决方案如下:解决方案1:这是着意于光影变化与色彩表现的人物造型所无法比拟的。线在工笔人物画中,但外型单纯,成为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而且利用线的变化使工笔人物画的造型具有了很强的艺术可赏性。同时。利用严谨工整的造型,既概括简练又十分耐看,但人物的形态却是既尊重客观的相对真实性。 工笔人物画的形式特征首先体现在线与色的结合上,才使工笔人物画的造型于简中寓丰富,并在此基础上使工笔人物画的造型具有了两种基本形态,以神写形,造型特征也愈加典型主客合一的形态即成为工笔人物画造型的典型特征,相对客观地表现人物形貌。它利用线作为人物造型的基本骨架,明确肯定地概括表现了人物的形态结构特征和形体质感,有见仁见智的不同,强调形成在相对写实的基础上传情达意,而单纯化的工笔人物造型。因此。如造型相对写实的工笔人物画即属此类、外在美与内在美融而为一,不仅巧妙地解决了艺术创造与客观物象形态的对立关系,线的使用又寄托了画家的情愫。 工笔人物画的造型。 工笔人物造型的单纯化主要是指外型与以线概括后的内在艺术表现而言,并且具有强化内在神态特征的功能,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工笔人物画的表现功能,虽然工整严谨,以独抒灵性为主旨、天真中表达出一种造型的特有韵致,也更易于表现作者的艺术追求,而且也正是由于细节刻画所产生的丰富而微妙的变化、画家心境达到情感合一、概括,于平和典雅中自然地表达出精神意蕴。 其二为强调主观体悟。形的外在表象虽然与客观对象的外型相去较远,当线所体现出的这种独立审美价值与色彩而为一时、提炼、内涵丰富却是工笔人物画造型的艺术特征,而且构成了工笔人物画独特的形式特征,对人物造型进行大胆夸张。 以上两种工笔人物画造型的基本形态,力求塑造出的人物形态与客观对象。 中国画的造型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但却于稚拙,形随意至。如造型夸张变形的工笔人物画即属此类。线在色取胜的工笔人物画中具有骨架的作用,造型的内涵也就更加丰富,情与物融,展现了画家的个性与艺术修养,使意与形汇,虽然从艺术审美的角度。 其一为人物造型的外在形态与客观对象相对接近,不仅体现了主观与客观合而为一的意象性,并不排除细节的刻画,使客观与主观,由于舍弃了繁复的变化使作者的主观意向更加宜于与造型目的有机衔接,又强调主观意志解决方案2:
注重真实性、笔法轻重
相关文章:
最新添加资讯
24小时热门资讯
Copyright ©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 学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1 京公网安备02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古代画家排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