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辅导老师学历史的时候用不用把老师从某个材料里总结出来的东西记下来?

高中历史第一册第一课教案
高中历史第一册第一课教案
高中历史第一册第一课教案篇一:历史必修(1)第一课教学设计 孙焕亚 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理解夏朝始创王位世袭等制度,并对西周政治制度产生直接影响; (3)探究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历史比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是古人政治智慧的体现,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 (2)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来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3)宗法制是西周又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与分封制密切相关。 教学方式: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封制、宗法制; 难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宗法制。 教学过程: ①出示课件,向学生简介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 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有 5000 年文明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国家诞生起,中国历代在制度安排方面凝聚的政治智慧和治国经验,及其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线索之绵长、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或民族所难与相比的。 ──摘自《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夏商周时期正处在中华早期政治文明形成的阶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②出示大禹治水图并讲述故事: 相传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忍着真心没进去探望。 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继承人。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到舜一死,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这种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就叫禅让制。后来为什么被世袭制所取代了呢? ③大禹在治水中的丰功伟绩,大大提高了他在部落联盟首领中的威信和权力。于是,原始的民主气氛渐渐淡了下来。 有一次,禹到东方视察,并且在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一带)召集许多部落的首领。去朝见禹的人手里都拿着玉帛,仪式十分隆重。有一个叫做防风氏的部落首领到会最晚。禹认为他怠慢了命令,下令把防风氏杀了。各部落的首领们见大禹把防风氏杀了,竟然面面相觑,都不敢多说什么。 经过这次事件后,大禹事实上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变成名副其实的国王了。禹年老后,按照传统的“禅让”制,指定伯益作为他的继承人。但此时,大禹的儿子启已经拥有相当大的实力,并在各部落联盟之间积极活动,企图代替伯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 大禹死后,伯益继承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后来启率领部下攻击伯益,并杀掉了他,当上了部落联盟首领。由于启本人非常贤能,所以各部落首领们也都拥戴他。这样一来,部落联盟任人惟贤的“禅让”制正式被废除,变成父死子继的世袭制了。出示戴冠冕的夏禹图及第一目标题(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④出示材料三:孔子:(氏族公社时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 (夏、商、西周时期)“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是谓小康”。 引导学生探究:有人说:禅让制体现了民主,王位世袭制体现了专制。请你思考: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理由是什么? 老师总结:历史的进步。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私有制发展的结果;阶级对立的产物。 ⑤请学生看书总结夏商的政治制度(同时展示课件)。 ⑥设问:从课本P3学思之窗中的资料看商朝的相权有多大? 老师总结:相是商朝中央最高官吏,相权很大,包括参定政制、主持政务、辅佐商王等,甚至有时可废立商王。 ⑦出示西周分封地图,材料四
据史料记载,周武王病死后,子成王诵继立。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辅政,而带兵驻守在殷都周围的管叔、蔡叔等贵族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意图,对周公极为不满,致使纣子武庚有机可乘,拉拢二叔,又联合东方的徐奄等部起兵反周,经过三年苦战,才被平定。战后,周公意识到分封势在必行,在“吊二叔之不咸”之余,“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材料五
据史料记载,周初封建的诸侯,主要是同姓(姬姓)子弟;《荀子〃儒效篇》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也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引导学生探究:1.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和内容是什么?2.是哪些人分封到地方做诸侯 ?
老师总结:巩固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⑧出示西周分封制示意图,设问:从图中你能看出分封制的特点吗?(层层分封,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 ⑨设问:诸侯应尽哪些义务?出示材料六、七、八,引导学生总结归纳。 ⑩出示材料九并请学生回答分封制的影响。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6归纳分封制破坏的原因。 ⑾归纳整理分封制。 ⑿出示材料十,引导学生讨论:你认为应该由谁来继承王位? ⒀看课本P6,回答实行宗法制的目的是什么?(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⒁出示宗法制度示意图,引导学生探究:大宗、小宗示意图反映出西周的宗法制有何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②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和“家”紧密结合;③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⒂出示《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引导学生回答: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什么关系? (①二者是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②分封制是权利的分配,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⒃出示《周星驰宁波寻根问祖 》、《蒋孝严抵达桂林祭祖》照片引导学生回答:结合课本P6及社会现实回答宗法制有何深远的影响?(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②有利于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③有利于凝聚宗族,如尊宗敬祖的传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齐家治国”、“家国一体”等;④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的观念及家长制、任人唯亲等作风的流行)。 ⒄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4――6相关材料归纳总结: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①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具有神秘色彩。②以血缘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制定等级秩序。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并且层层分封,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
④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 ⒅小结、布置作业。高中历史第一册第一课教案篇二:高一历史第一课教案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课程标准】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1、识记夏商制度和西周制度 2、识记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理解其特点、作用 3、根据所学归纳总结从夏到西周政治制度发展的规律,认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教学重点】 1、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2、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早期国家制度的发展规律 【教学过程】 导入 高中历史的第一课,讲一下历史学习的意义,然后过渡到第一课 讲授新课: 教师:你知道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是什么吗?它是怎样产生的?它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 学生:看教材内容,归纳总结。 教师:夏朝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但是,虽然夏王朝出现了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但是这个政权是不完备的,它还有许多氏族社会的特点。真正完备的国家是商朝。通过商朝的政治制度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教师:商朝建立以后,完善了巩固自己统治的政治制度,那就是内服外服制度。内服外服制度是怎么回事?商王还有什么统治国家的方法?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这些问题。 (教师提问) 教师:商王朝是一个以商部族为中心的方国联盟。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商王朝实行内服外服制度。那什么是内服外服制度呢? 学生:回答内服、外服的概念。 教师:(解释商王是如何通过内服、外服进行统治的。这一制度是如何运行的。)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也是商王能够直接控制的区域,是商王的统治根本。外服是商部族以外的方国。这些方国或者是依附与商部族的,或者是被商部族征服的。他们的首领即邦伯要听命于商王。由此,商王控制了方国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方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这样,通过内服官员的设置,商王控制了自己的统治区域,通过外服,商王控制了各个方国。形成了以商王为中心的统治秩序。 除了内服外服制度以外,商朝还有没有其他的统治手段呢? 学生:略 教师:有,那就是利用宗教神权来统治国家。即通过神权来强化王权。 商朝是一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商朝人崇信各种鬼神,认为神灵主导着人事。所以,商朝统治者“尚鬼”“尊神”,依据上帝鬼神的意志来治理国家。其实是一种君权神授的思想。 但是,商朝的方国联盟形式的内服外服制度有它的缺点,那就是商王对参加联盟的方国控制有限,各方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它们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方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正是由于这样的缺点,商朝最后被它的方国周部落所灭。周灭商后,建立了以周部落为中心的统治。周朝建立后,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进行统治呢?是否仍实行内外服制度呢?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周朝的政治制度。 板书:三 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让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分封制的内容。作用 教师: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分封,就是帝王分地以封诸侯。它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它的特点是,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王都镐京。以都城为中心的附近区域被成为王畿,是周王的直接驻地。往往周王的驻地就是一个最大的区域,它能够保持对其他封国的军事优势。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他们的封地或居于富庶之处,或处在战略要地。这些亲族在分封时除土地外,还得到大量物资、武装和人口等。同时被分封的还有在周建立过程中立下战功的功臣以及一些古老的方国和前代的贵族,例如商的贵族等。通过分封,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在新占领地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这样,通过分封,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分封制与内服外服比较,西周的控制明显加强 讲完后让学生再次回答分封制相关的问题: 目的、分封对象、内容、 作用 除了利用分封制巩固统治以外,周朝还制定了一套严格的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那么,什么是宗法制度,他为什么能够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你是怎样理解的? 2、宗法制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宗法制的内容。 教师:宗法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所谓宗法制,指的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它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逐渐完备。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就是划分了明确的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的方法。就是大宗和小宗的划分。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宗法制的主要关系。 宗法制确定的继承方法是什么方法?什么是大宗,什么是小宗?大宗和小宗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概念。 教师:宗法制确定的继承方法是嫡长子继承制度。也就是说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地位最为尊贵,故嫡长子也被成为宗子。而凡是嫡长子承位可奉祀始祖的都被成为大宗。小宗则是相对与大宗而言的。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 大宗和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也就是说,对于大宗而言,小宗就是他的臣属,要对大宗绝对的服从。同时,小宗也是大宗的兄弟,具有血缘关系。这样,宗法制通过血缘关系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同时,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为了维护宗法制度,周朝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它作为各级贵族生活的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关于礼乐制度。同学们可以看小字方框里的介绍。 然后总结要求再次回答问题,把学案补充完整 宗法制的目的、内容、特点、作用。 3、宗法制与分封制之间的关系 老师讲解为主 二者互为表里三、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 1.家天下。 2.嫡长子继承制,保证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3.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4.家国一体,“家” 和“国”密切结合 5.等级森严,并渗透到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6.注重礼乐教化 最后老师补充引导学生发现夏商周制度发展规律。用孔子的话来讲 小结
板书 一、 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
内容①王位世袭制: ②内服外服制度: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西周分封制 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1)内容:
(2)对象: (3)瓦解:①原因: ②表现: (4)影响: 积极:加强了统治,。
消极:容易割据
2.西周的宗法制 (1)目的:。 (2)内容:① ;② ③ (3)特点:(4)作用: 三.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家天下。 2.嫡长子继承制, 3.把血缘纽带同政治结合 4.家国一体, 5.等级森严, 6.注重礼乐教化 典型训练 【例题1】(07湛江一模)&天子适诸侯,日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述职者,述所职 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上述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描述了西周分封制的情况 B.天子与诸侯都是宗族、姻亲关系 C.诸侯有保护天子的义务D.当时常有诸侯“不朝”的现象 【例题2】(07广州一模)“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礼记?大传》)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例题3】、阅读下图:西周分封示意图
请回答:据图分析,西周统治有何特点? 注:训练获取与提炼信息能力。 提示:集中在黄河流域;都城偏于西部,直接统治与控制困难; 都城易受西北少数民族进攻。 【例题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请回答: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哪些特点? 提示:等级森严;分封管制;责权明晰;“天子”统辖全国,利用神权维护君主权利。 4、扩展: 一笔写不出两个“张字”,同姓人“五百年前是一家”??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家族长子为大,族谱,拜山?? 据上分析,宗法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综合训练 1.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等级序列是 A.周王――卿――诸侯――士 B.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C.周王――诸侯――士――大夫
D.周王――大夫――士――卿 2.《荀子?儒效篇》“(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反映周朝实行的制度是 A.内服制度B.外服制度 C.分封制 D.宗法制 3.下列关于宗法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宗法制是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B.大宗与小宗之间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C.各级贵族均享受世卿世禄制度 D.长子都称为大宗 4.下列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宗法制度通过血缘关系的亲疏确立起了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 B.宗法制下的家族等级关系,同时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C.宗法制的等级系列中有庶人,也有奴隶 D.礼乐制度起到了维护宗法制的作用5.夏商周时期的重要制度不包括 .A.世袭制B. 宗法制
D.郡县制 6.汉族自古以来就有“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的传统,这一传统与我国古代哪一制度有直接关系 A.分封制B.宗法制C.皇帝制
D.郡县制 7.下列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宗法制度通过血缘关系的亲疏确立起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 B.宗法制下的家族等级关系,同时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C.宗法制的等级系列中有庶人,也有奴隶 D.礼乐制度起到了维护宗法制的作用 8.西周周王分封的诸侯主要有 ①异姓功臣贵族
②同姓王室贵族 ③殷商降族 ④古代帝王的后代 A.①② B.③④
D.①②③④ 9.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实行内外服联盟B.实行内服和外服制度 C.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D.实行分封制 10.(07肇庆一模)西周立国,以封建制度为支柱,政治秩序仰赖封建制度来维持。我们对于周代封建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宗法关系是封建制度的基础B.与周王室无血缘关系者,被排除出封建对象之外 C.诸侯受封以后仍维持与周王室的关系
D.统治权力与土地依贵族阶级高下而逐层分割 11.(山东淄博市二模)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中,诸侯因义务所在,蜂拥而至勤王。这一典故是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反映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
D.王位世袭制 12.(山东淄博市二模)历史典故“问鼎中原”中的“鼎”,反映了周期礼制的严格,周礼主要是为了 A.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维护宗法制 C.确保等级制度的划分 D.防止诸侯争霸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日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引自(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其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引自(孟子?告子) 材料三
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诲慢王朝,等于不贡。”转引自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卷 材料四
幽王为烽火大鼓,有寇至举烽火,诸侯悉至??引自(史记?周本纪) 材料五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引自《史记?周本纪) 回答: (1)据材料说明在周初能够取得“封侯”地位的主要是哪些人?这些受封诸侯对周王有哪些高中历史第一册第一课教案篇三:如何上好高中历史第一课 如何上好高中历史第一课 范晓云 浙江省奉化市第二中学 【摘要】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历史,成为历史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主要从绪论课的必要性、理论依据、教学策略等方面阐述上好历史第一课所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 【关键词】 高中历史第一课必要性理论依据策略 一、上好历史第一课的必要性 人们常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作为高中历史教师,上好第一节课,对自己今后的历史教学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一课应该上什么?怎么上?大多数教师对这个问题 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有人会说,绪论课既不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不是考试的范围,上与不上没什么关系。其实不然,历史教师就像一名导游,学生就像游客,高中历史课就像风景名胜。在学生具体学习这门课之前,能否对历史这门课产生浓厚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历史教师这个导游的游说能力。作为一个有经验的历史教师,绪论课不仅要上,而且要认真上好。因为在绪论课上,我们要告诉学生,他们要学习的历史课是什么样的课程?有什么样的学习要求?学习历史需要哪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要学习的历史整体结构怎样?这些内容不仅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主要理论依据 一般说来,大多数学科的第一课应该是绪论课。主要是对要学习的这门课进行系统的整体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学习这门课的重要性、学科特点,同时也会介绍一些学习方法等。高中历史课的第一课应该是一节完整的绪论课,有着其理论依据。 1、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只有在明白了他们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学?才能在心里上引起注意,在认识上加以重视,也才能产生学习的最初动机。当教师告诉学生高中历史课是一门通过人类社会发展中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来展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优秀文化遗产,进而阐述社会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的一门基础学科。历史和语、数、外一样,是一门必修课。学习好历史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品位和修养,还可以使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辉煌。学生当明白了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时,首先就从思想上对历史课就有了一个内在的需求。 1 2、从历史课程标准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功能,在提高现代公 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高中各年级课件习题汇总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只有在让学生了解了历史是什么?该怎么学?才能够使学生称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才能实现新课程标准下学习方法的根本转变,所有这些只有通过绪论课的教学才能成为可能。 三、上好第一课的教学策略、教学目标的设计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第一课的主要教学目标:
① 了解高中历史学科的性质 ②了解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 ③知道学习高中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 ④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并且学会从宏观视角和整体史观认识历史 通过教学目标的设计,让学生明确绪论课与其他课程的区别,初步认识到在学习历史这门课程之前,首先应该对自己要学习的东西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初步了解学习的一些基本思路,体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样一种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在今后的历史学习中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思维错误。 2、提出具体的要求 高中历史是全体高中学生学习的一门必修课和基础课,学习历史不仅可以培养自己的历史意识,而且对文化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素质的培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健全人格,培养良好性格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具备的优势。这样当学生对历史这门课有了一些了解,认识到学习历史重要性的时候,教师及时提出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那就是通过历史必修课的学习,全体学生要参加高考会考,并且要求达到会考要求。 3、介绍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 高中历史课有其鲜明的学科特点,这也注定了学习历史有一套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了解和运用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经过学习可以使我们养成一种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使自己变得聪明和智慧。 方法一神入法 什么是历史呢?历史简而言之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由人的活动所构成的连续过程(《看一台中国历史的大戏》中学历史教学第四页)而人的活动就形成了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2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历史课程标准)。无论是历史事件,还是历史现象,其背后总是人的思想的反映,正如历史学家柯林伍德所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历史是活着的过去。因此要想正确理解和认识历史,就需要学习者的思维回到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曾经发生的那种特定的历史时间和场合,站在当事者的立场和角度,去思考他们动机和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对历史问题做出合乎历史逻辑的判断,形成历史意识。由于历史的不可重复性特点,所以我们无法使历史重演,也无法真正使自己回到过去,因此,我们只能使自己的思维穿过历史隧道,试图去理解当事人的思想和行为,这种方法就是神入法。方法二图式结构法 从心理学角度看,知识不是学生的被动接收,而是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社会经验,按照自己的理解构建新的认知结构的一种学习。从某个角度而言,知识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潜能,指导学生学会一种思考的方式和途径。例如,在学习必修二专题近代民族工业一课时,如果教师启发学生运用数学数轴的方式,把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历程描述出来,那么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出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曲线。如果学生自己能动手做出,那么,民族工业发展的过程学生就能真正理解,而且在自己的认知中就明确知道民族工业发展具有阶段性。 方法三笔记法 学生在初中可能也在做笔记,但是笔记是干什么用的?是把老师说的东西全盘记录吗?笔记需要记什么?怎样记?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大部分学生存在一些误区。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白,高中历史课程的笔记首先是给学生自己看的,书上有的一般不需要记载。笔记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在上课时对教师强调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记录,再有就是在课堂上没有听明白的内容或问题。记笔记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课下能够按照笔记的内容重新回归教材,对课上讲过的内容进一步梳理和归类。让学生认识到,今中外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有记笔记的良好习惯,学会记笔记也是一种学习能力。 4、指导学生解读教材目录,把握历史框架结构。虽然新课程打破了原来通史的编写结构,但是就整个模块而言,仍然有清晰的脉络和框架结构。目录本身就是一种情报产品,是学习者获取历史信息的一种情报源,因为目录能提供教材主干知识信息和结构信息,目录能够提供有关事物的动态和发展趋势。课本中最重要的信息之一,就是目录。所以善读课本的同学一定首先善读、善用课本的目录。我读书的经验就是:利用好课本目录。这样既有利于整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使书越读越“薄”;又能够促使我们在忆、说、写的复习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自主意识,培养学习能力。 (姓名:陈天一?毕业学校:江苏省南通中学?2001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优等生经验谈) 实际上,会读书的人都很看重目录,善读书的人都很善用目录。以往我们对目录似乎重视不够。正如有些教师所指出的:“究其原因,就是小看了目录的作用。”其实,目录的作用是很大的,只要善于利用,还远不止上述的那些方法, 3 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实践中摸索了。不仅在学习新课前需要解读目录,其实在学完教材进行复习时利用目录也可以使自己的复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人民版必修一目录为例,从专题一到专题五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整个封建社会的发展演变历程,那就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汉朝、唐朝、宋朝、明清时期的发展演变,总趋势就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到了近代,由于专制主义制度阻碍了19世纪的中国前进的步伐,使中国与世界的差距越来越大,最终导致了了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的屈辱。以魏源、林则徐、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先是向西方学习,发起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试图把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引入近代中国,改变中国现状,虽然资产阶级的努力最终都失败了,但是辛亥革命以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民主进程。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立了新中国,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新中国初期,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大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文化大革命期间三大制度遭到了严重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从专题六开始,可以看出是国外政治制度,主要是西方从古代到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民主法治和代议制民主的发展演变。通过人类文明进程中东西方出现的一些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政治文明成果以及对东西方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的影响进行比较,是学习者可以学会从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来认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学会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不同文化和传统,形成开放意识和世界意识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方法的多元化趋势,使得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培养,一节完整的绪论课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训练不能只靠一节简单的绪论课就能解决,而是需要一个很长时间的学习积累。 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于友西.《历史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4】国家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
谈如何上好高中历史第一课 从事高中历史教学三年,每年接触刚刚跨进高中校门的新生时,发现他们对课的印象是“副科”、“听故事”,没什么好重视的。“学习历史还有用吗?”“不如把学习历史的时间用来学习有用的东西如计算机等,甚至休息也好!”“我本不想学的,是老师要我学;”等等受急功近利社会思潮影响的言论,在同学们的头脑中颇有市场。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老师,扭转刚进入高中大门的高一新生的错误观念,是一项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上好新学期的第一节历史课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学期的第一节课不宜讲新课,而要上一节导言课,课上不仅要充分“推销”自己,更要向学生介绍本学科的课程设置、主干知识、考试方式和学习方法等,让学生对本学科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因此,能否上好第一节历史课将是关系到能否培养学生“历史”兴趣与情结的重要一环。 一、端正学生学史的思想认识,突出学史的重要性 各种情况表明,要上好历史课、学好历史科,必须帮助学生端正思想认识,否则就难以激发起同学们学史的热情,即使学习也是应付式,难以提高教学质量,更不用说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质甚至中华民族的国民素质了。因此,在正式学习历史前必须帮助学生端正思想认识,要求学生从思想认识和日常行为上重视历史科的学习。 5
高中历史第一册第一课教案 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一数学老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