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求图,谁有王小波的《爱你就像爱生命歌曲》,请发一张书本的实拍图给我,在线等。

上传时间:
自己看吧```
56官方微信
扫一扫发现精彩爱你就像爱生命王小波 【范文十篇】
爱你就像爱生命王小波
范文一:王小波to李银河情话:我和你好像两个小孩子,围着一个神秘的果酱罐,一点一点地尝它,看看里面有多少甜。   他们相识于1977年。那时候,王小波写的小说《绿毛水怪》的手抄本正在文艺青年中流传。李银河读完那本书后心中不由得激动不已,怎样的天才,才能写出那样的小说呢?没错,她一直觉得他是天才。   他们的相恋更为直接,在一个报社的会议上,王小波问李银河:“你有对象了么?”李银河摇头。他便问:“你看我怎么样?”她一愣,心中更是波涛起伏,震惊,喜悦,这个天才竟然爱上了自己。其实,当时的他是待业青年,她却是报社记者,在家长眼里,他配不上她。   于是,他开始给她写情书,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情话:“爱你就像爱生命!”以及“做梦也想不到我把信写到五线谱上吧?五线谱是偶然来的,你也是偶然来的。不过我给你的信值得写在五线谱里呢。但愿我和你,是一只唱不完的歌。”这些情书,记录了这一份珍贵的爱情,得以让世人去理解王小波,去缅怀那段令王小波得到他想要的阳光、空气与水的爱情。   在爱情中的王小波,一反文字上的睿思、辛辣,他成了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任性,敏感,痴缠。对于思想者来说,爱情一向是一场场修炼,来渡他们达到思想的彼岸。在爱情中经历的强烈的爱慕,思念,狂喜,以及幻灭,让思想更丰富,更透澈,达到更高的层次。然,王小波与李银河的爱情,却是彼此给予对方的无垠的天地,无拘的草原,蓝天白云。这个,叫懂得。   也许可以有很多次的各种姿态的爱情,但唯有懂得,是彼此交付了心的温暖而无拘的所在,是再早也恨晚的相遇。   而懂得,也跳出了世俗。所以他们在王小波上大学时偷偷结婚,所以他们约好,不要孩子,因为两个人相伴便已经很好很满了,所以在彼此相伴的二十年中,即便她的学历与收入都高过他,两个人依然十分安心。他唯一送给她的礼物,是一顶帽子。而他们最喜欢的时光,是边散步边聊天,没有什么不能说的,他称之为“倾心之谈。”   他一直是她心中的天才,而她则一直是他心中与生命并重的李银河;所以当她去了美国上学,他千方百计也要跟了去。在美国的岁月清贫而幸福。两个人的生活全靠李银河的奖学金。但他们想办法游遍了美国与欧洲各地。没有钱住旅馆,就带一顶帐蓬夜宿。   学业完成后回国后几年,王小波终于开始了自己想要的写作生涯。在文字中写生猛的性的王小波,连婚前性行为都没有,在婚姻生活中只是一个很会“爱”的丈夫。他善良、宽容,从不发脾气,偶尔生气的方式是不说话,就坐在那里呼哧呼哧地进气长出气短的。   1996年10月,李银河去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而1997年4月,年仅45岁的王小波在北京的家里因心脏病发而去世。   对她而言,余生的每个4月,都像诗人艾略特写的“四月是个残酷的季节”。   王小波():当代著名学者、作家。代表作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黑铁时代》等。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他的唯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且入围1997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1997年4月因心脏病发而离世。   李银河(1952生),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50位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范文二:不管我本人多么平庸,我总觉得对你的爱很美。
——王小波《爱你就像爱生命》
我现在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就是每二三天要找你说几句不想对别人说的话。当然还有更多的话没有说出口来,但是只要我把它带到了你面前,我走开的时候自己就满意了,这些念头就不会做再折磨我了。
我现在不坏了,我有了良心。我的良心就是你。
我的灵魂里有很多地方玩世不恭 ,对人傲慢无礼,但是它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害怕黑暗,柔弱得像绵羊一样。只有顶平等的友爱才能使他得到安慰。你对我是属于这个核心的。
我是爱你的,看见就爱上了。我爱你爱到不自私的地步。
我会不爱你吗?不爱你?不会。爱你就像爱生命。
我真不知怎么才能和你亲近起来,你好像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我琢磨不透,追也追不上,就坐下哭了起来。
你要是喜欢别人我会哭,但是还是喜欢你。
我把我整个的灵魂都给你,连同它的怪癖,耍小脾气,忽明忽暗, 一千八百种坏毛病。它真讨厌,只有一点好,爱你。
你知道我在世界上最珍视的东西吗?那就是我自己的性格,也就是我自己思想的自由。在这个问题上我都放下刀枪了——也就是说,听任你的改造和影响。你为什么还要计较我一两次我无心的过失和对你的伤害呢?
我对好多人怀有最深的感情,尤其是对你。我对好多人怀有最深的感情,尤其是对你。
你是非常可爱的人,真应该遇到最好的人,我也真希望我就是。
假如你愿意,你就恋爱吧,爱我。
不一定要你爱我,但是我爱你,这是我的命运。
你要是回来我就高兴了,马上我就要放个震动北京城的大炮仗。
男孩子们都喜欢女孩子,可是谁也没有我喜欢你这么厉害。
我现在就很高兴,因为你又好又喜欢我,希望我高兴,有什么事情也喜欢说给我听。
比方说你对于我,主要是因为你可爱。我从来没有在男人或者女人中发现这么可爱的人。
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
谁也管不住我爱你,真的,谁管谁就真傻,我和你谁也管不住呢。你别怕,真的你谁也不要怕,最亲爱的好银河,要爱就爱个够吧,世界上没有比爱情更好的东西了。
你真好,我真爱你。可惜我不是诗人,说不出再动人一点的话了。
有时候你难过了,这时候我更爱你。只要你不拒绝我就拥抱你,我会告诉你这是因为什么。就是我不知是为了什么。
不,我对你什么要求也没有,什么要求也没有,只要你来看我。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你愿意要什么,就给什么。你知道吗?要,对我来说,就是给啊。你要什么就是给我什么。
不管我本人多么平庸,我总觉得对你的爱很美。
静下来想你,觉得一切都没好得不可思议。以前我不知道爱情这么美好,爱到深处这么美好。真不想让任何人来管我们。谁也管不着,和谁都无关。告诉你,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
我只希望你和我好,互不猜忌,也互不称誉,安如平日,你和我说话就像对自己说话一样,我和你说话也像对自己说话一样。你说,和我好么?
范文三:很少偏爱一位当代作家,原因是没有人让我   全面信任。比如,我信任王安忆的文字,不信任她   的史识;我信任莫言的奇想,不信任他的思想;我   信任余华的布局,不信任他的格局;我信任王朔   的聪慧,不信任他的品位。   或许这不是当代作家的问题,而是“同时代”   造就的挑剔与冷静。从前林语堂在上海办《论语》   与《人间世》,每有周作人的手稿,编辑部一班同   事总是视若拱壁,你争我夺,只有林语堂本人在   一边微笑,有人问,他说:我是同时代人。   如果说有一位例外,只能是王小波。   王小波去世十年,名下添了许多走狗,坟前多   了几部回忆与评论,然而也有不少的苛评,如思想   不深刻,文字太色情一类。据我看来,誉者毁者,多   将他做一个符号来用。自由主义,反体制,反矫情,   反无趣,这些都是很概念化的东西。每一面旗号下   照例人头攒动,我也照例挑剔地冷眼旁观,忍住闲   气阅读各色的文字。失望之余,每每重读王小波,   也每每在暗夜的灯光圈里发出会心的微笑。   一位作家,倘有足够的才气与聪慧,自然会让   读者欣赏、愉悦。但让我这样的专业读者信任、叹   服,难度在于作者要在文字、结构、想象力、品位   各项上,全面地超越读者。只须有一项落了下风,   当然不失一方诸侯,却未免让人心中小觑一下   子。这一下子并不打紧,不影响文学史上的位置,   却无法得到我的信任与偏爱。   我对王小波的偏爱,不是因为他辞了公职,不   是因为他英年早逝,不是因为他同情同性恋,当   然更不是因为他自由主义。即使我对此人一无所   知,只读他的作品,照样会对他怀有足够的敬意,   甚至不相信他曾经生活于我经历过的时代。   按照王蒙的说法,真正复杂、美好的事物,永   远无法说得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我的一位   朋友则说,对于真心喜欢的,往往只剩了结结巴   巴的赞美。我读王小波十余年,初时颇有雄心壮   志写一两篇长论,从重述故事、“文革”记忆、未来   想象等角度讨论他的小说,一遍遍读下来,这种   雄|心便一点点地黯淡。有时只是想:好不好将他   热爱、赞美的那些书籍,汇编成一大巨册?《变形   记》、《情人》、《看不见的城市》、《巨人传》、《巴巴拉   上校》……据说每个人一生中都在寻觅属于自己   的那几部书,却很少有人真正知晓是哪几部。胡   适鲁迅梁启超开国学入门书目,总是几十部上百   部,他们学问太大,我们很难分清哪些书是他们   最隐秘的灵魂之书。可是王小波,这个老好人,笑   呵呵把他的选择公之于众,尤其是他那篇《我的   文学师承》,说破了新文学运动以来一桩大秘密。   我用这篇文章,将前贤的只言片语串连起来,如   郁达夫说“中国小说是欧洲小说的分支”,穆旦对   中国传统语言的痛恨,格律新诗的全面溃败等   等,一直延伸到王小波去世十年后,一个德国老   头顾彬说出7“好的作家都是翻译家”。   这是一个作者能给读者的最大恩惠。他用自   己的体验,得出简单的结论,却能让人借以看清   被黑暗遮蔽的角落。我总在大量的阅读中苦苦寻   觅这种思维之光,却一次次空手而返。十年以来,   当代文学能给予我的,仍然只有王小波这盏小小   的油灯。   陈丹青说,鲁迅的妙处,“什么事,都有大先生   一句话在那里等着”。而鲁迅说,他所处的民国世   界,与明末并无二致。我越来越相信,表面上,一   切坚固的都已烟消云散,背地里,却总有一些秘   密长存世问,一旦被说出,就不会被妄念动摇。但   是,言说并不能让秘密不再是秘密。在《我看国学   热》发表十多年后,咱们不是仍然举世如饮狂泉   地粉丝于丹吗?   十年了,王小波仍然在被阅读,被谈论,这让   我又高兴又郁闷。高兴,因为独乐乐何如众乐乐,   郁闷,是由于想不通:为何王小波那么稀少?
范文四:维普资讯h ttp://ww.cwqvi.pocm
22卷  第
20 0 2
年 山 大中学
 SUN  A EN   I  墨 S Y压 TS
、I Yn 
FRUOM
V  o. 2 N.
opAr  .20   0
以 理月性 为 生 命 线 
论王 小 波
杂 中 的文理性 哲
学 李刘云 
山大中学 中山
思想 基 石,它
与 面 “ ”识“ 常 心 ”
面  与 常 、平
领 域 的观“
对 。王相小
为准 绳,反 思 传
统文 化 ,批 判
现实 ,  倡
现 在代化 程度 较 低 的
当 代 中国
性理 启蒙 , 建立 民
代 品性格 , 仍 是  知 识 分
行的 义 务 这。就
理 性 哲 学 社 的会意 义 。  
:词王 小波 ; 杂
 中图分号 :G类2
识 码A  
文:编章号 1:.07(O 2 21203  7109 02 0). 9.3
智 是 “伦 的第 一 准理 … 则它 是…一切
的命生线 。   理”
读 阅王 波 的杂小 文,
可以 容很易
看他 对 出性理 ( 日 理智)
坚的持,甚
端 强的 或
性是 小 王波 一生的 追
,对求理性 的
贯条穿他 的杂
文 的主 要线 索
对是 “ 革 文” 。对传统
的民 族 情
绪,无论 是
图 解放 全 世
浪 ” 漫 瞎还,是
只讲对 崇高 不 讲道理
的论言, 甚至对
明星的 自 轻 狂 现大象
都理以 性 作 为 度量与批 判
准的 绳 他 的。 学哲建
立在 性 理的基 石 上。   为
了 突出理 在性中 这 一国 特 人文 殊环境 的中重要性
,王小 波 作 了这样
伦 理的 第 准一则… …它是 一 切 知识 分子 的 生命
将理 放 性到 此如高
没 有对 理 性 理/ 智词 一作哲 学 式
,  他 而 言对 这,似 乎 是不言
自的明: 它是对
识知分 子 有益 ,
不而 有是 害的
此 如泛宽的 
规 定下 他,给
了 “ 性一 ”个 常 化 识身份 ,的一个最
朴素 的含 义 理: 性的 键关
是“是 不  理 凡
可 的东西信就 不
信 假” 如 你遇
疑说 法的 这 , 种说 法对自
己又 于有过利 ,这 说种  ;“
法准对不,因为它是编 来出 己骗自 己自”的 积极的结(论》 因。此 ,
理性味意不着信亩  《 相
)3 0万斤产, 不相 信 学 科 分血也 统与 种族
不 会 ,“ 宁可要 社
主会义的草
本 资 义 的主 苗
……” 用王 小波 引 乔治 ?
尔 威话来的
就说是:“ 奥 一切
的键 关 就 于必在须 承认 一 加一
二  ”( 《
性逆的转 》
。 人 ) 我
们 可 以 看到 , 王 波 所说小的 性理即
常是 识, 可也说 是平 常
。心承 认 饱 比吃饿 着 好  
,健康比 有病
,好 认无 价 值承的痛 苦
牺 牲与并不是 崇 高 ,只是
被愚 弄… …等等
,些这都 是
  的识 畴 范从。常
的 角度识 看问题
”。 但 小 王从波自
对是人个还是 社会对 ,刻保时理持或性平常都不心是 易容事的。
《 知在识子 的分不 
》 积 的结极》论 《及 、《人性 的逆 转等》中 文,王波小较集比 地谈中到理性, 以这样可 
归他纳 看的 法: 设“ 我们说话
信 义办 事情 ,有 要始 有终 ,健 全 的 性 理 实是 在必 不 可 ”少假
收   日稿期:2 00 — 2  2—03
6作 简介者:刘 李
(云9 2 男,广 ,平远东人 ,中大学中山山医 院学党 办委公 研 究实室-
  71 ) ' 一员。7
普维资 h讯ttp://wwwcqv.i.cop
积极的论结 ;》如一假社会个失去理了性的规 范后,果不则堪想 :其一 设这,个会社  《将) 缺
正乏 常 伦的
观 ,理 人 的自然 需性求
人 间 之关的系必 将出现
扭 曲 和 变 ,态如欧 洲 中 
君 的臣父 子
关 系 宋 ,明理 学
的 天 “理 , 人灭
欲”理 论 ,如 二
十 四孝; 其
存 二  , 将有没知
识的 步 进,民 处众 于 蒙昧状
因科为学 须
。像 “础革 ”
就 ,成造了全 民
知识 平水的
退其 三 。,如 果到
讲可 地 步 的则, 直 接 及 生危存  权 利
和 生命 尊严 。 如
本 日 军人
的武士 道 精
躯 ”为,竟 视 “ 横 遍 野
象美 景为;如
派 ,系为了
“ 忠”而 武斗 ,多 少
鲜 活如 花的
“革 命激情 ”
消中殒 , 生 存 的 保障 与尊
严然 自从 谈无起 。
不 过  需, 要
区作 的是分,王小
虽重 视波 性理 但说 他 是,一 像 苏个格 拉 与底笛
卡 尔样一   的理性
主义 就 非者 恰当之辞 。 西 方对的这 些 哲 学家
说来 理性,
论的意 义 。他们对  
人的 理具性有
不动 可摇 的信
念认 为 ,理 是通 往性 知 识智 慧 的唯和 途一
。王小波 所说 的 理 
性 不具 备这样
义而, 是只我
们追 求 理真
一个 途 径 的一 种, 方 法。理 之 上 ,性还有  人类“ 了解 现
在 过、 去与未 来
”的 “ 万丈雄心
”,有人类 宽
厚 文 化 胸的 襟 .有
越 “类人”
科 学与艺 术 。 从这
一点 出发 ,此 理 性 然也 不当 能
等于西同 方近
代的 学科理 性
实王小 波, 高扬的
性 “”旗 帜, 主 是要就 起
源 价 值 于 或观 信
不 而言 的。
小王 认 为 波,识 知分
“ 子害 怕 事 的 ”最 就 是,活 在
的 年 智 。 代对 于 信 念  操或守
王小 ,波承认
,人 应 是当 的 有, 但它 们都必
须 从 属于理
。一 个性人
只 藉着 健有
性,才能在
值的领 域游 刃
余 ,保有持思 想独
立 与自由。当
仰信一 逸 旦理出性
  轨的 道就 与偏, 执、
面负 性 品联 系在 一 起.信 仰
信 ” 狂“ ,上
果 出就现 了 王 。小波进 而 指 出 : “ 何 一 种信 仰 如,
被果滥 用 ,
都 可 以成为
打 人的棍 子 ,
具 ”这。 世上
“ 以狂种信 而 无丧失 理智
危 的险 仰 信 ( 可” 上以 两句
知识分 子的不幸》。 信神 信天命、、信 宗 祖、圣人之信、言乌托邦信… …莫不此 ,如)
它当们 落人 “ 想
流 ”氓的手
里, 成就 为凶 器,这
“轮功 ” 是 一 例 。这 是即王  思 法
小波自 革文后
出的 结论 真 是,一针
血见,发人
一着 个民族 、 一 个国家 时 ,这 个 结
论的警 意 义则 醒更为 明
。  显 在传统
上, 中国以道
德 伦 理 国 治,像 “但 义 礼智
”这 种似信
而非 的是理伦理 性 并 不
真正 仁理性以为础。在基 《 性的人逆》和 《转东 方快乐西观之我见两文 中,》王小认 为, 波
传 统 文  化 种 那凡事
以礼 为 ,重先义
轻 利的理伦根
基,不 是 先仅
的验 也是 ,虚
们走  到 极 端就形
了 “ 成 ” 的非 革性 狂潮 .使理中 华民族
惨遭 浩劫 。
惧,对 狂信 的
度高 惕 警, 王 小 波是 定拥坚护
的 动 驱 力 。为 因  理性是科
的学 根基 , 科 学 是而理 性 精 神
。 以他科学 的
的信 讲 “
,以科学性
来 量衡“ 人
王 ”(本 哲
以哲 来学“
平 天下国 ” 的圣 人)的 
式 “”性和 “ 证 ”性 来观
照 圣 贤 之 言的 语断 性 非及逻 辑性
,以科 学  的
程非价值判断来比性中较国统传文的化唯价值判断性……写他
《了科学 的好美 》思的乐 维 、《 》 趣皇帝习做》等杂文题 ,我以们缺所的科学素乏质观照来孟孔教儒弊之 、《 。
 既 理然性 是
此 如 不必
少 可,那么 怎样 才 能 使 自
理性 的轨 道
王 ? 波 认小  为 :知识分 子
害发 ,持 认出真而
,即罗 如 素 所 
言 “的不 计败利成地追钝 客观求真”理 ( 见 《识分子知的不 》幸。 一这法方对 中传国统利 的 ) 义
理 观伦 功及 利 实 主义 用来 说 是.
副一 症 对药 的解 毒下
普维资 h讯tpt:/www/.cviqpco.
代主义和 后
性义 都 主是 被 批判
概 的念 有 人 据 此,认
我 们也要
理 ” 时 代性。 这
王小点波在 杂
。的确 . 在西
达国  非家 ,文
学哲家 学家
弗、洛伊 德 , 是 通过 对 西方近
代 理 性文明
从而发掘 出 生 
内 容让 个 体,呈现
出更丰富 的 层
次。 他 们 在 非理 性 领
的 己 学 大哲厦 .
  为成西 方现代 文
明的 一 重要 个组成的部
分 。 但 ,要是判 断 一
思种想 的 价值 ,必
须将其 置 于 
生它 产的 社 会 中, 看 它并 对 此 会产 社 生了何种 应效 必。 须看到 ,西 方反
理 性主 的义思潮 兴
度 裕 丰和现
代化 高 度 实
情况 下,人
感 到 然 虚空 和无
然 而当代 ,国虽中 也有
物 质因 达 带发 来的问题 但, 现代化 程 度还
是比 低 的较 ,主要 的 
是 还生存 与 发展 的 问题
。如果 现 阶 段 我们也
批 “判性 主 义”
理指 责 , 质物 和  科 对技人 的
化“” 异 ,
显那 然是 一
国中 在传 统
就 上 缺 欠 理 的性 规 范, 加
上 “ ” 文革  的破 坏 ,虽
然我 国 现
在也拥有 了 尖 科 技 ,但端 诸如
各式气 功 、 特功 异 等迷 能 信 是还很
易 容在社
中泛滥 ,此 因, 到 论众 普遍 的民神 气 精 质, 恐 还怕不能
也说进入 了 代现 化 有。
于 鉴 此, 不仅那
诉种 非 理 诸性的思 潮
不应当 不也 可能成
思想 ( 图
解消 值  试 中心价 后 的代现 论理也 是
行 理履 性启蒙 的
  更需要 注 目 的是
另一 点:西
的现 方文 代明 不虽
把再理 性 作为 本体 ,但在 方 法
论上 ,  学者们
批的 判 与 反却 思依 然 从 是属 于理性
的 。 不否认可 ,在
理性的统 辖 下 才
可 能 产有 真 正 生
价有 值思的想 和 术学。而 中 国的 情 况
很是 不 相 同的
。近自 以代 ,中来 国沉虽疴
累 ,但累   传统对文
化 及 体其现 的信
等这值 些 极端重
要的问题 , 我从们 没 经历 一个 真
的理 性 反正 思 的 阶段 : “ ” 四 狂飚以 的 度 态横扫一
切传 统文 化
的激 诅咒 少 智 的审 理视:
五   在接下 来 的抗
救亡 E解 放、 争战及共
和 初 国建 期这设些
非 时期常,
论文无史 哲 都
从 要 于 属l
治政 视野 的 ,片面 性是
不可避 免 的 ; 然 而在
我们 依 然
未以 理 性 武为器 进 行 具 有深
度的 反 ,思 从 痕文伤学
肤浅 的情感 批
文 学, 接紧 着的寻
根 文学已经 倾 向对
统 传 化文 的肯定 , 更甚 的
2 是0 纪 世9 0 年代
新 的 儒家,新 国学 派 ?  
性理 思 是反痛 苦的 ,
但却 对绝必
,情感 要 与价值判 断 是
的,但却 难 免
肤浅,有 时  甚
至 有害是的 。可
我惜 们的文
是后的 一 种方 式 。  
王小波 对 性 的痛 切理的强
调,我 为 以是 当而必恰要
将不理性 进 行
底到 ,们我这
民族 个要 真正摆
脱 经已 腐陈过
时的伦 理 价
缚 , 生 产真正 的
将会 是  困 的 。难 且而 在 代 化现 建设的 过程 中
没,有 人 在
神精 思 想 与上建
的立 现 代性 品
  没 有 社则会的现代 化
辑 责 赵洪编)  
范文五:网络出版时间: 11:34
网络出版地址:ki.net/kcms/detail/33..020.html
第24卷第3期
温 州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
2011年5月 Vol 24, No 3
Journal of Wenzhou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智者想象: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 王小波与鲁迅想象精神之比较
童志祥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要:王小波的后期创作逐渐从《黄金时代》、者想象。随着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理性多于感性,“轻
逸”逐渐嬗变为鲁迅式的“凝重” 关键词:王小波;鲁迅;想象精神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志码:A
DOI:PDF获得
,或更多地强“从鲁迅到王小波,贯穿的是20世”[1]另有论者则直接以“文化批判意识”认为“他[2]。然而,除了鲜明①便是这种想象精神的结晶。 他似乎是将想象天赋化作了一柄利铲,直掘自己的灵魂深处。《野草》
尽管王小波和鲁迅的想象精神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骨子里,他们却是“殊途同归”的。笔者将从受虐倾向、孤独情结、悲观意识等三个方面来具体比较王小波小说创作中(尤其是后期小说)的想象精神与鲁迅在《野草》中的想象精神,以厘清两者之间存在的一脉相承的关系。
一、受虐倾向
关于鲁迅作品中的受虐意识和自虐倾向,近年来,已成为学界的热门话题。虽然鲁迅小说中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童志祥(1982- ),男,安徽无为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① 参见: 鲁迅. 野草[C] // 鲁迅. 鲁迅全集: 第2卷.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下文论及该作品, 均出自同
94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第24卷第3期 有诸多被迫害妄想和受虐倾向的人物,如阿Q、祥林嫂、吕伟甫和魏连殳等等,但他们基本上都属于鲁迅笔下那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角色。在我看来,最能反映鲁迅个人心理特征的作品还属《野草》。而在《野草》中,同样有着许多关于受虐或自虐场景的想象。一般来说,鲁迅笔下的受虐形象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一类属于被迫害被欺凌且麻木不仁的弱者形象,鲁迅小说中的大部分人物都属于这一类;一类属于以牺牲自我与敌偕亡的报复者形象,《野草》中所塑造的主要是这类形象,恰如鲁迅在《野草》题辞中所刻画的“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火速到来。”在这里,“野》一文中,受难的耶稣扮演的正是这种牺牲者的形象。“救世主”事实上,正如吴俊先生所言,仇’毕竟,倘若仅“突然“耶稣”在受刑或受虐结尾处:”“”这种“时日曷
①中“王二”同X海鹰之间的性者的权力机器自然也就丧失了权威性。在《2010》中,王小波这样描写王二挨鞭刑时的感受[4]:
在X架上,最能感觉重叠自己是个造型艺术家,有丰富的想象力。比方说,有一鞭
是斜着下来的,你马上变成两块硬面锅盔,或者是cheese cake,对接在一起。假如有一鞭横着抽在腰眼上,就会觉得上半身冲天而起,自己有四米多高。假如鞭子是竖直地抽下来,你就会觉得自己像含露的芙蓉,冉冉开放。
受虐者居然以一种近乎把玩的心态对待鞭刑,如此一来,整个刑罚的震慑意义也就荡然无存了。施虐者的期望落空,受虐者的反抗目的也就达到。
① 参见: 王小波. 革命时期的爱情[C] // 王小波. 王小波文集: 第1卷.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9. 下文论及该小说均出自同一版本.
童志祥:智者想象: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95
虽然相对于鲁迅的庄严和沉重,王小波笔下的受虐场景多了几分笑谑性质,但显而易见的是,两者的受虐想象都是以牺牲自我为前提的反抗手段。
二、孤独情结
通常意义上,智者都是孤独的,正所谓“众生皆醉我独醒,举世混浊我独清”。王小波和鲁迅都属智者,尤其对个体的生存境遇都极为敏感。正因为这份清醒,才使得他们对现实始终抱着一种拒绝的态度。而这种拒绝姿态,某种程度上也必然导致了他们被俗世排斥的不幸命运。鲁迅生前备受攻击,已是不争的事实。王小波则一直被拒斥于文坛之外,小说出版屡遭挫折。鲁迅心情寂寞时,曾一个人呆在幽僻的绍兴会馆抄古书长达数年,真的可谓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终还是将韧的战斗精神贯彻到底,即便是“独彷徨”正因为孤独情结在现实生活里如影相随,Q,可以说就是鲁迅一个人的心灵史。《野草》中的“我”“我的心分外的寂寞。”
底还是分道扬镳)“王二”不论是和少年时认识的那位姓颜色的大X海鹰,基本上都是“貌合神离”。即便是《青铜时代》②中的李靖、薛嵩、王仙客等人物,也都沉浸在各自的孤独里。李靖后来虽然贵为大唐李卫公,且有红颜知己红拂的陪伴,但极权体制束囿了他自由的心灵,他不得不佯睡装傻来浑浑噩噩地度日,即便是在红拂面前,他也不得不装糊涂。失去自由心灵的李靖只能躲藏在一个人的孤独里度日如年。至于薛嵩,更是无法摆脱孤独的魔影。尽管身边有个红线,但他骨子里却始终有汉族的大男子主义思想,总想把这个自由的精灵给驯化掉,可问题是红线根本不吃他那一套。红线平时动辄喊薛嵩“老爷”,或自称“小奴家”,在她看来,也仅仅是出于好玩罢了。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薛嵩和红线之间,① 参见: 王小波. 黄金时代[C] // 王小波. 王小波文集: 第1卷.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9. 下文论及该作品均出自同一版本.
② 参见: 王小波. 青铜时代[C] // 王小波. 王小波文集: 第2卷.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9. 下文论及该作品均
96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第24卷第3期 实际上也是貌合神离的。再看王仙客,直到小说结束,也没有寻到无双,其孤独自不必说。
如果说王小波早期小说中人物的孤独情状还不够明显的话,那么到了《白银时代》①和《黑铁时代》②中,孤独几乎就是小说的主人公们无法规避的生存背景了。无论是《未来世界》中的“我的舅舅”,还是《2015》中的“王二”,他们的身上几乎都笼罩着一层孤独绝望的气息。他们的命运,要么死于非命,要么被劳动改造。即便是《白银时代》里那个于2020年时还在写作公司工作的“我”,最后也在突围无路的孤寂中变得绝望了,用小说中的话来说就是“既然生活是这样索然无味,只有想办法把它熬过去”。在王小波勾勒的未来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即便是身边的人,也毫无信任可言。比如在《未来世界》下篇《我自己》在这样的环境里,人物身心所遭受的孤独境遇也就可想而知。
虽“静”时候,孤独也是洁身自好者的一方灵魂栖息地。
三、悲观意识
;20世纪90年代,王小波亦对到痛心;20世纪末,纵情戏谑权力话语,极力呼唤个体尊严,
就是为了引出两人骨子里具有相通的悲至多不过是奴隶,”[5]尽管他曾声嘶力竭地呐喊,并以战士的姿态向黑暗的社会扔去“投枪”和“匕首”,可遗憾的是,鲁迅最终还是发现,自己的力量是多么的软弱和渺小。一种“梦醒了无路可以走”的痛苦和绝望如同毒蛇一般缠绞着他。以至于在《复仇(其二)》中,他不得不借受难的耶稣来宣泄心中的悲哀、孤独和愤怒:
四面都是敌意,可悲悯的,可咒诅的。/“我的上帝,你为甚么离弃我?!”
而在《希望》一文中,鲁迅甚至引用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声:“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这是一种极其矛盾的态度,一方面,他觉得希望渺茫;另一方面,他又① 参见: 王小波. 白银时代[C] // 王小波. 王小波文集: 第1卷.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9. 下文论及该作品均出自同一版本.
② 参见: 王小波. 黑铁时代 // 王小波. 王小波文集: 第3卷.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9. 下文论及该作品均出
童志祥:智者想象: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97不甘心于绝望,对绝望也产生怀疑。这使得鲁迅一度成为悲观的怀疑论者。在《影的告别》中,鲁迅这种否定一切的态度更为决绝:“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尽管《野草》几乎通篇都弥漫着一层悲观绝望的阴郁基调,但我们仍不能据此便认为鲁迅是个消极虚无的人。事实上,纵观鲁迅一生,他都在实践着韧的战斗精神,几乎一刻都没有停止过对黑暗势力的诅咒和攻击。在我看来,《野草》中的悲观意识,实际上反映的正是鲁迅的理性。他清醒地意识到了通往光明之路的艰辛。茫茫黑夜无边无际,他只不过不愿像某些自欺欺人的家伙借助空虚的幻想来麻醉自己,他只不过是想让自己更冷静地面对现实的苦难和前途的迷茫而
告慰,也是一种激励。我想,[6]:
我们生活在漫漫黑夜,/ 天际却无引路
时俱进”当然,如同鲁迅将自己视为茫茫黑夜中的过客一般,[7]:
越了死亡。现在我是诗人,虽然没发表过一行诗,但是正因为如此,我更伟大。我就像那些行吟诗人,在马上为自己吟诗,度过那些漫漫的寒夜。
可见,王小波其实懂得在现实的悲剧中提炼诗意。就像“过客”心中始终珍藏着一个“好的故事”一样,这种悲观但不绝望的想象精神,正是“暗夜”里的探索者们永恒的信念和动力之源。
王小波并非始终沉迷在想象的世界,事实上,他的小说自一开始就充满了人文关怀,这一点甚至可以追溯到他最早的作品《绿毛水怪》①。主人公妖妖最后皈依的那个充满自由和趣味的海底世界,无疑是对现实世界的荒诞无趣最好的反讽。不论《黄金时代》,还是《青铜时代》及后
98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第24卷第3期 来的《白银时代》、《黑铁时代》,王小波的小说始终有个不变的主题:个体尊严在权力话语统治下的现实环境里如何才能得到充分保障?他认为只有个体尊严得到充分保障的社会才是健康的社会,才是充满诗意、自由和趣味的社会,而这样的美好图景正是王小波在想象时空里孜孜以求的理想国度。显然,王小波探讨的仍是一个棘手的现实问题。正因为太过于现实,所以王小波的想象才不可避免地多了一份沉重,而正是这份现实关怀的沉重,直接导致了最终与鲁迅殊途同归。
王小波注定无法走出一条开满牵牛花的“竹篱笆路”[8],也许他不愿承认,但最终还是走了安徒生所谓着火的荆棘路,就像当年的鲁迅一样,最终光荣地倒在了为自由摇旗呐喊的征途上。
[1] 丁琪. 鲁迅的文化批判及为当代提供的文化参照意义: 社科纵横, 2000, (5): 64-65.
[2] 房伟. 从强者的突围到顽童的想象: 鲁迅与王小波之比较研究[J]. [3] 吴俊. 暗夜里的过客: 一个你所不知道的鲁迅[M]. 上海: [4] 王小波. 2010 [C] // 王小波. 王小波文集: 第3卷. 北京: [5] 鲁迅. 灯下漫笔[C] // 鲁迅. 鲁迅全集: 第1卷. 北京: [6] 王小波. 茫茫黑夜漫游[C] // 王小波. 王小波文集: 第: [7] 王小波. 三十而立[C] // 王小波. 王小波文集: 第: [8] 王小波. 我的精神家园[C] // 王小波. : 4卷. : , .
Abstract:in andto the wise man imagination in Silver Time. In the creation process, Wang was gradually transmuted from the initial Calvino’s style of “lightness” to Lu Xun’s style of “profoundness”. Obviously, in the aspects of inclination to be abused, complex about loneliness and pessimistic consciousness, there is a successive relationship existing between the imagination spirit in Wang Xiaobo’s novels (particularly in his later novels) and that in Lu Xun’s Wild Grass.
Key words: Wang X Lu X Imagination Spirit
(编辑:刘慧青)
范文六: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Guizhou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2005年第3期
(总第134期)
罅隙间的生命本色
)))对王小波5黄金时代6的内在性解读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 550001)
摘 要:从创作角度来看,小说人物是作者情感的完满结晶,但从读者的角度来看,作品一旦生成,小说人物在文本语境中往往具有自己的生命节奏。在王小波的5黄金时代6中,为了在道德、欲望和爱三个层面上实现自我认同,女主人公陈清扬就以悖论式行径打破本文的完满性,并在文本的罅隙间呈现了自身的而非作者的生命本色。关键词:生命本色;道德认同;欲望存在;权力话语;爱的罪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03-0087-04
TheInherentQualitiesofLifeComingfromGaps
)))AninternalexplanationtoWangXiao-bo.s/TheGoldenTime0
TANGShan-lin
(SchoolofLanguageArts,GuizhouNormalUniversity,Guiyang550001,China)
Abstract:Seenfromtheangleofwriting,anovel.scharactercompletelyresultsfromthesentimentoftheauthor,however,seenfromthereaders,anovel'.scharacterinthetextusuallyhastherhythmoflifeitsel.fIntheworkof/TheGoldenTime0writtenbyWangXiao-bo,inordertorealizetheself-identityatthelevelsofmora,ldesireandlove,characteritsel,fnotthewriter.s.
Keywords:inhmoralself-desireexistence,criminalfeelingfromlove
theheroineChenQing-yang
hasbrokentheintegralityoftextbycontradictactions,throughthetextualgaps,itpresentedtheinherentqualitiesoflifewhichis
读王小波的中篇小说5黄金时代6,其寓庄于谐的第一人称叙事风格,率真自然而又撩人心态的欲望描写,诡异迷濛而又不失色彩绚烂的风情渲染,让人沉浸于一种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之中。可是,当你掩卷冥思寻求一种文本完满性的时候,结构完整的文本似乎被一只无形的巨手撕裂,露出了一些罅隙和空白,原本明晰的文本突然间呈现诸多悖论,变得昏暗模糊起来:陈清扬真不在乎自己搞破鞋而只在乎她被叫做破鞋这件事吗?王二与陈清扬做下无数的/案子0难道只是为了/伦敦伟大的友谊0?在清平山上,王二对陈清扬屁股不经意的两巴掌,为什么彻底玷污了她的清白无辜成了她真实的罪孽?,,于是,以细读的方式,从文本自身的内在性来演绎人物的事理或情感逻辑,于文本的罅隙间窥探人物自身而非作者的生命本色,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一、破鞋?)))道德认同的困境
处于黄金时代的陈清扬,26岁,是一位乳房高耸、皮肤白皙、性感漂亮的北医大毕业的女医生,她没偷过汉,但却被人说是破鞋。于是,在王二看完病后不到半个小时,她就追到王二的草房,要他证明她不是破鞋。她说:/她丝毫也不藐视破鞋。据她观察,破鞋都很善良,乐于助人,而且最不乐意让人失望。因此她对破鞋还有一点钦佩。问题不在于破鞋好不好,而在于她根本不是破鞋。就如一只猫不是一只狗一样。假如一只猫被人叫成一只狗,它也会感到很不自在。现在大家都管她叫破鞋,弄得她魂不守舍,几乎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了。0
陈清扬真的不在乎搞破鞋
而只在乎被叫做破鞋这件事吗?当年,陈清扬似乎就是如此肯定的,自以为明了她的王二也认为
作者简介:唐善林(1972-),男,湖南永州人,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她丝毫不怕成为破鞋,这比被人叫做破鞋而不是破鞋好得多。她所讨厌的是使她成为破鞋的那件事本身。0多年后,我读到此处始终不明白:陈清扬连搞破鞋都不怕不在乎,难道还在乎不是破鞋被人叫做破鞋这子虚乌有之事?死且不怕焉能以死惧之。于是,在文本世界中出现了一道罅隙,在陈清扬身上出现了一个逻辑悖论。在文本的细读中,透过这一罅隙,我似乎看到陈清扬的灵魂在道德法庭上苦苦地挣扎,大声疾呼:我不想被叫做破鞋!也不想搞破鞋!透过这一罅隙,文本闪耀着陈清扬有意掩饰或许尚未意识到的生命本色)))追寻道德认同的自我。当然,这一道德认同是从/他者0角度来实现的。正如米德所说:/当个体采取他人的态度时,他才能够使他自己
成为一个自我0。同时,这一道德认同也意味着权力话语对主体自我的控制。/道德有阻碍自我检查的离奇的能力,它用幻想的面纱包裹着自我复制的机制,没有道德,那些机制在它们各自
[3](PP3-4)
的岗位上就不能正常地运行。0在王二未以强盗逻辑证明陈清扬就是破鞋之前,陈清扬一直从道德层面追寻着自我认同,只是生存的处境无法满足她的价值需求而已,即使在她决定放弃这一追寻后,她也未能完全排除这一意识对其躯体和行动的支配。其灵魂挣扎的痕迹以隐喻或转喻的方式在文本世界中展示了她追寻道德认同的困境。
(1)陈清扬作为已婚的北医大毕业的女大夫,生活阅历使她已不再是一个整日沉浸于浪漫爱情的清纯少女,她清醒地知道高耸的乳房、白皙的皮肤和漂亮的脸蛋,既不能从满心嫉妒的女人那里,也不能从满眼欲望的男人那里去获得道德认同,从而实现自我的真实存在。因此,当满腰窟窿的王二出现在医务室时,被叫做破鞋而神不守舍的陈清扬,如同见到一根顺流漂来的稻草。那些窟窿让她产生极大的希望,她不能错过这唯一可能不是敌人的病人。于是,她急追出医务室呼喊他,并在半小时后赶到这个陌生男人的草房,要他证明她不是破鞋。在文本的时代里,这一行径是极度危险的。事实也是如此,不久就传出她和王二搞破鞋的绯闻。但为了证明她不是破鞋以寻求道德认同,她只好孤注一掷地对王二说了上面的那段话,以此为托词来要求他证明她不是破鞋。但一向以个体的强悍对抗一切外界的王二,出自本能地以其强盗逻辑粉碎陈清扬的唯一希望。当)
时,陈清扬/脸色发红,怒目圆睁0,几乎要打王二一个耳光。她曾以令好多男人吃耳光的方式追求着道德层面的真实自我存在,也因这一/耳光式0的追求而由县总医院贬到王二插队的地方。其实,北医大毕业的陈清扬并不比王二愚蠢(她一向认为王二资质一般),她也会从逻辑上证明/如果陈清扬是破鞋,即陈清扬偷汉,则起码有一个某人为其所偷,如今不能指出某人,所以陈清扬偷汉不能成立。0
但是陈清扬需要的不是逻辑上的
证明,而是道德的认同感,从而在这一认同感的基础上追寻其真实的自我存在。为了这一追寻,她舍弃了女性的羞涩冒着危险两次来到王二的草房。第一次,渴望道德认同的陈清扬在王二那里遭到沉重的打击,只好发出了/好吧,破鞋就破鞋吧0的无奈叹息。按常情来说,陈清扬不会再在破鞋这一问题上纠缠了,但当传闻说她与王二搞破鞋时,她似乎又看到了一丝希望,因为这件事与王二有关,也许他会出于自己的名誉证明她不是破鞋。她实在不想被称做破鞋,也不愿做破鞋。然而,王二不但没有证明他们俩清白无辜,而且一本正经地向她建议举行一次性交。这次陈清扬彻底绝望了,连从王二这样挑战一切权威和世俗的人身上都得不到道德认同,她只有放弃这一层面的自我追寻,所以在决定放弃的同时,就决定早晚要打王二一个耳光(这一耳光在他们第一次/做案0时就兑现了)。这一耳光既是她结束道德认同的告别,也是她转向欲望存在的开始。(2)陈清扬在乎被叫做破鞋,也在乎搞破鞋,即使她决定放弃道德认同的追寻,在一段时期里,这一道德认同意识也在她欲望存在的追寻里支配着她的躯体和行动。所以,当她与王二第一次伦敦伟大友谊时,她一声不吭,头枕双臂,若有所思地看着王二。整个案情自始至终都是王二一个人在表演。就算陈清扬以欲望存在来颠覆权力话语时,她也回忆说:/在章风山她骑在我身上一上一下,极目四野,都是灰蒙蒙的水雾。忽然间觉得非常寂寞,非常孤独。虽然我的一部分在她的身体里磨擦,她还是非常寂寞,非常孤独。0
二、欲望存在的追寻与权力话语的颠覆
在文本中,随着情节的推移,陈清扬的确变得越来越不在乎搞破鞋和被叫做破鞋。她与王二做案无数,在激情澎拜的性爱中享受着原始的快乐,她甚至还为自己是当地斗过的破鞋中最漂亮的一
个而无比自豪。从陈清扬决定进山找王二的那一刻,她对自我真实存在的追寻彻底从道德层面转向了欲望层面。其实,陈清扬的这一转向不但不能否定她曾经是那么诚挚地从道德层面追寻过真实自我存在,反而揭示了这一追寻发展的必然逻辑:既然不能证明她不是破鞋,她就乐于成为真正的破鞋。她要在破鞋的行径中寻觅自我存在,于是她和王二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伟大伦敦,在欲望的巅峰体验中消解了道德认同意识。如果说陈清扬与王二伦敦伟大的友谊仅仅是为了追寻感性自我存在,那么他们应该实现了这一追寻,他们体验到极度快适,甚至遗忘了存在。倘若真是这样的话,那就很难理解他们为什么还要从山上返回农场,以欣然的心态接受批判斗争和写交待材料。在此,文本世界似乎又出现了一道罅隙,从罅隙间,我们又窥探到什么呢?从文本的表象世界中,我们清楚知道,陈清扬是一位已婚的26岁的漂亮性感的北医大毕业的女大夫,以她的智力和生活阅历,王二那番曲线救国的正义之言不过是小儿科罢了,但她却答应了跟王二伦敦伟大的友谊,并与他一道上山又下山。是她性欲得不到满足吗?这显然不是完满的解答。因为我们既不能解释她对破鞋问题纠缠,也不能解释她既然觉得山上过得很有趣但还是想下山接受世人摧残的心理。在这看似矛盾的悖论中,文本人物在文本罅隙间展示了自己的另一道生命本色:在欲望存在的追寻中颠覆权力话语。从人物的这一企图,我们也许可以解开陈清扬为什么答应与王二伦敦伟大的友谊,以及还是想下山接受世人的摧残的矛盾行径。答应与王二伦敦伟大友谊,是因为王二是实现她这一追寻的最佳人选。王二的存在对她来说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王二一向以欲望主体作为真实存在,并以这一存在对抗周围的一切权力。王二那东西尺寸空前直翘翘地指向天空,谁也骟不了它,它就是他存在本身。陈清扬可以通过与他结合共同反抗那个使她没法实现道德认同的权力话语。在这一面,他们是战友,都是权力话语的受虐者。另一方面,他们二者之间也存在一种对抗的关系。王二对她来说是最具体的权力象征,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施虐者与受虐者的关系。所以在陈清扬的心目中,王二那东西奇丑无比,傻头傻脑,恬不知耻,见了它就不禁怒从心起,但是她还是下定决心走向前来接受摧残,把那丑恶的刑具深深埋葬,心里快乐无比。这里揭示了
陈清扬转向欲望存在的追寻,她要在欲望存在中颠覆权力话语。在与王二虐恋的游戏中,她要享受最大的快感,快感越强烈颠覆权力话语越成功。不明白这一层意图,我们就很难理解陈清扬为什么能把那丑恶的东西深深埋葬并还能心里快乐无比。但是,王二毕竟不是她真正的敌人,在王二无意识的温柔进攻下,越来越难以维持这种虐恋的游戏,于是尽管山上很有趣她还是选择了下山,她需要更直接地面对权力话语的摧残。在/出斗争差0和案情交代中她比王二反抗得更彻底。在点名挨斗时,她总是主动及时的把那双洗得干干净净的解放鞋挂在脖子上;为了方便批斗人抓头发,她特地把头发梳成两绺;每次出斗争差之后,她总是性欲勃发;为满足领导的窥淫癖,让王二交待案情如实暴露。他们就以这一受虐者的身份,用极其合作的游戏方式消解了施虐者的权力控制。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福柯认为,性与权力之间具有一种双重关系,一方面,他认为权力无处不在,控制着人的包括性生活和性经验的一切存在,它/沿着一个渐进的细微渠道流通,它抵达了个人本身,抵达了他们的身体、他们的姿态、他们的全
部日常行为0;另一方面,他又认为性对权力具有一种天然的反抗本能,认为性是/一个顽固的冲动,它和权力天生地格格不入,它绝对地不遵从权力,这使权力耗尽全力去制服它,但通常又
不完全控制它。0只有当我们把握了性与权力的这一双重关系,才会理解人保小组为何要求陈清扬与王二不断地写交待材料,难道仅仅是为了满足一种窥淫癖?从更深层面来看,它不过是权力运作的外在呈现而已;只有当我们把握了性与权力的这一双重关系,才能明白陈清扬为何以其/反常态0的戏虐行径来颠覆权力话语的控制,在最后的交待材料中她承认分开双腿让王二趴进去是因为她喜欢。那篇材料令团长及人保小组看了后,一个个面红耳赤,这难道是在另一维度上实现欲望存在对权力话语成功的颠覆吗?
三、爱的悬置)))罪感产生的原因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陈清扬放弃了道德认同的追求,转向了在欲望存在追寻中颠覆权力话语,在这一转向和追寻中,陈清扬虽然撇开了双腿让王二无数次趴了进去,但她不认为自己有罪。正如她自己所说:/到那时她还相信自己是无辜的。甚至直到她和我逃进深山里去,几乎每天都伦敦
伟大友谊。她说这丝毫也不能说明她有多么坏,因为她不知道我和我的小和尚为什么要这样。她这样做是为了伟大友谊,伟大友谊是一种诺言。守信用肯定不是罪孽。她许诺过要帮助我,而且是在一切方面。0这里文本突然笔锋一转:/但是我在深山里在她屁股上打了两下,彻底玷污了她的清白0。为何无数次撇开双腿是无罪的,而屁股上的两下挨打反而彻底玷污了清白。此处,文本似乎又出现一道罅隙,在这一罅隙间,文本中的人物又呈现了怎样的生命本色呢?在揭示这一生命本色之前,我们先来领会一下文本中的几段话:/陈清扬后来和我说,每日和我做爱都深受折磨。在内心深处她很想叫出来,想抱住我狂吻,但她不乐意,她不想爱别人,任何人都不爱,尽管如此,我吻她脚心时,一股辛辣的感觉还是钻到她心里来。0
[1](P35)[1](P48)
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价值有着本然性的关联。在陈清扬挨王二两下之前,她还没有对王二产生爱的意识,虽然/做案0无数但谈不上有罪感,可另
一方面陈清扬潜意识又渴望着温柔的爱,那脚心一吻,肚脐一触,屁股上两巴掌,不过是王二对她无意识的怜惜,但就是这微不足道的温柔令她慢慢产生了爱的意识,从而具备了产生罪感的可能性条件。在文本的世界里,陈清扬无论在与王二的关系中还是与对权力话语的关系中,都处于受虐地位。即使产生了爱的意识,在欲望存在的追寻中爱也是被悬置起来的。王二的两巴掌让陈清扬真正觉得自己是一个男人眼里的女人,女性的爱的意识开始苏醒,被悬置的爱在她的心灵中获得了回落,也就在此刻,在对过去生存状态的反思中,陈清扬成了一个罪人。这也许是陈清扬无数次撇开双腿而无罪、两下屁股挨打就玷污了一切清白的原因吧。
文本中的人物在自己独特的世界里,按自己的方式生活,他们有着自己连作者都没意识到的痛苦和欢乐。当作者有意识地表达其意图时,文本中的人物可能隐藏起属于他们自己的生命色彩,而当作者沉浸于审美状态迷失自我的时候,文本中的人物可能开始捣破作者事先设计好的画面,自由地表达着自己的情感,跳着一种奇特的舞蹈,追求着自己的价值理想。作为读者也许只有凭借自己的敏感,以细读的方式去窥探人物在文本罅隙间显露的生命本色,于文本的表象世界或悖论中,去体会人物自己而非作者的内在思想和感情。
[1]王小波.黄金时代[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7.
[2]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3]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伦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4]MichelFoucalt.ColinGordoned[M].Power/KnowledgeBrighton,1980.
[5]MichelFoucalt.TheHistoryofSexuality[M].Hamondsworth,1981.
[6]弗洛姆.爱的艺术[M].康革尔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7]马克斯#舍勒.价值的颠覆[M].北京:三联书店,1997.
/陈清扬说,当时她刚好醒来,
看见我那颗乱蓬蓬的头正在她肚子上,然后肚脐上轻柔柔一触,那一刻她也不能自持。0/每到跨
沟越坎之处,她就找个树墩子,姿仪万千地站上去,让我扛她。0/(挨了王二两巴掌后)陈清扬说,那一刻她感到浑身无力,就瘫软下来,挂在我肩上。那一刻她觉得如春藤绕树,小鸟依人。她再也不想理会别的事,而且在那一瞬间把一切都遗忘。在那一瞬间她爱上了我,而这件事永远不能变。0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陈清扬从欲望层面追求存在并以之颠覆权力话语的同时,王二无意识的温柔激发了她对爱的渴望。一方面,陈清扬拒绝爱人,在放弃道德层面的自我存在追寻后,她只想从性爱快感中体验自我存在,在快感游戏中颠覆权力话语。在这欲望存在的追寻中她是不需要爱的,快感是追求的目的也是颠覆的手段。在这一欲望存在追寻的过程中,人与动物没有太多的区别,因而也不会产生罪孽感;反之,人有了爱而却只追寻欲望的存在,则会产生一种罪孽感。换言之,人的欲望存在如果不与爱相结合,当爱的意识在灵魂中苏醒时,罪孽感也会同时升起。弗洛姆曾说过:/意识到人类的孤独感而又不以爱同人结合一起)))是羞愧心的根源。同时它也是焦虑感和罪感的根源。0马克斯#舍勒也说:/通过爱的活动和运动,生命才获得自己的最高意义和价值0。
[1](PPP32,40,50)
责任编辑 郭利沙
英文审校 孟俊一
可见,爱的意识与人
范文七:21 0 0年 1月   第2 9卷第 1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un l f e og agC lg   d ct n o ra o  i njn  o eeo E u ao    H l i l f i
Jn 2 1   a .00
V0. 9 No 1 12   .  
王 小 波 《 命 时 期 的 爱 情》解 读  革
孙 伟 达 
( 哈尔滨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 , 哈尔滨 10 8 ) 50 0 
要: 站在 民间立场 审视历 史, 站在理性的立场批判 历史, 超越历 史。针 对历 史的偏 离提供 了“ 文革” 史的  历
另一种记忆 , 突现 出民间历 史的本 来面 目, 文革” 史记忆进行 了全新叙 述。 对“ 历  
关键词 : 史; 历 自由主义 ; 反思 
中图分类号 : 1.  I 05 2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0 1 7 3 ( 0 0 0 0 2 0  10 — 86 2 1 ) 1— 12— 2
王小波 《 革命 时期的爱情 》 一扫 “ 伤痕文学 ” 中宣泄悲 苦 
与愤怒 的诉苦者形象 , 在处理历史题材时 , “ 有意识地 拒绝 政 
治权力 观念对历史的 图解 , 可能地突现出 民间历史 的本 来  尽
戏 的态度 。作品采用 回忆的形 式 : 走在 “ 大炼钢铁 ” 的广场  上“ 仿佛我置身 于成 千上万 飞翔 的屎 壳郎 中间 ” 在 灯光球  ; 场上种的实验 田形成蚊子和蛾子组成 的旋转光柱 ; 由于色盲 
面 目” , “   对 文革 ” 历史记忆进行 了全新叙述 。  
将胡萝 卜 看成 淡紫 、 黄 、 色的叠 加而 险些成为超 现实主  淡 蓝 义画家 ; “ 将 文革 ” 的械斗 设想 成 为古代 英雄们 运用投 石机  保卫 自己的城邦 ; 因为看爸爸送进卫生间擦屁股的宣传材料  入迷而成 为工 程师 ; 革委 会主 任老 鲁 因厕 所 “ 淫画 ” 上演  而
追打王二的猫 捉老 鼠的游 戏……运 动来临 时的恶象充 满着  游戏 的性质 , 文革 ” “ 时期 不过再加 上一层政 治的外衣而 已。   这一切对历史 的偏 离 , 使传 统 的正 史观 念显得虚 假而苍 白,   无 疑消解 了历史 的严肃 、 权威与客观。从逻辑学 的角度证明  是正确的事 , 作者用非逻辑 的理 由来证 明是错 误的事。如王 
戏谑和游戏 
“ 文革 ” 给人 们造 成 的创 伤 是刻 骨铭 心 的 , 王小波 在小  说 中既无对历史的血泪控诉 , 也未对历史 的血腥 与暴 力大肆  渲染 , 而是另辟蹊径 , 通过对 历史 的偏 离 而提供 了“ 文革 ” 历 
史 的另一种记 忆。  
王小波在处理 “ 文革 ” 历史记 忆 时 , 并未 设置 紧张激 烈  的矛盾冲突 , 更没有苦大仇深的阶级仇恨和你死我亡 的阶级 
斗争 , 也没有偶然
离奇的情节 , 而是戏谑 和游 戏。   第一 是王小波接近元小说 的文 字游戏式的叙事方式 ,   即 王二 、我” 作者 之间的真实与 虚幻 。小 说 以王 二的第一人  “ 、 称叙述为线索 , 的形象 和经历 又与作 者本 人极 为相似 。 王二   这种相似性和 以“ ” 我 为主的叙述 方式 常给读者 留下一种作 
者本人参与到故事之中的直观感 , 无形 当中增强 了故事 的可  信 度。然而 , 在读者 渐 渐接 受 了王 二 和王 二 的故事 的 时  就 候 ,我 ” “ 开始以“ 个 ……的故 事就发 生在 我身上 ” 这 的方式  讲述故事 。读 者 会 提 出 质 疑 : 二 真 的 存 在 吗?王 二 与  王 “ 是否等 同合一?其 实 王二 可 能不存 在 , 我” 我” “ 也可 能根  本不存在 , 者似乎有意营造 这种 亦真 亦幻 、 作 可有 可无 的境  界, 在分解存 在与虚幻这对对立关 系的同时又保 留了文本 的 
二在接受帮教 的过程 中, 以一种娱乐 的心态交代与检讨 自己  
错误无关的昨 日朽事。 由此可见 , 历史 只有在社会成员 承认  它的严肃与客观时 , 它才具有权威性 , 而这种 表演性 、 游戏性  的态度则消解 了历史的权威性 。  
此外 , 家在小说语 言上 通过对 普通语 言的变形 处理 , 作  
也形成了对政治权力话语 的颠覆 。英 国文 艺理论家伊 格尔 
顿说 :文学语 言不 同于其他 表述 形式 的地 方就在于 , 以各  “ 它
种方式是普通语 言 ‘ 变形 ’ 。在 文学 技巧 的压力 下 , 通语  普 言被强 化、 浓缩 、 曲 、 叠 、 扭 套 拖长 、 倒。语言 ‘ 颠 变得疏远 ’  , 由于这 种疏 远作 用 , 日常生 活 突然变 得 陌生 了。 【 也 就  使 ”2   是说 , 所谓语 言的变形 即是把语 言原来的意义砸散 、 解构 , 重 
新组合 、 雕琢 , 使其呈现 出新奇 、 陌生化 的意识 , 也就是 打破 
开放性, 读者可以相信“ 写到的故事是真的, 我” 也可以不相 
信 。故事的人物可以存 在于真实与虚幻之 间, 故事本身似乎  也变得值得怀疑。这样 的游 戏文 章使得 事物 发生 的历史 与  
虚构之间的二元对立关 系一再地被打破 。  
话语常规和逻辑。《 革命时期的爱情》 的语言则是通过王二 
的一本正经的态度 , 政治权 力话语 进行扭 曲变形 , 对 从而 消 
除政治话语 的严肃 、 公正与权威性 , 从而取得陌生化的效果 。  
如“ 磨屁股” 一词本 是指 王二痔疮 发作 的结果 , 具贬义 、 极 丑  陋的色彩 , 而作者将它运用 到王二与 × 海鹰 的政治帮教谈话  当 中, 以示消磨时 间、 消极 怠工 。两人 的谈 话越 是佯 装一
其次是小说人 物在 “ 文革 ” 中所 经历 的故事 的荒诞 以及  他们在对荒诞 社会横加在 自己身上的不幸所采取 的戏谑 、 游 
收稿 日期 :09—1 — 6 20 1 0 
作者简 介 : 孙伟达(91 )女 , 18 一 , 黑龙江哈尔滨人 , 中文系 20 级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 07  
? -?— —
1 2 ?— 2 —  — —
正经 , 越是能形成对历史意识的消解 。   王小波站在民间立场审视 历史并 “ 完成 了一次从 ‘ 切  一
三、 关于“ 伤痕” “ 、 反思” 的超越 
面对 “ 文革 ” 留下的历史创伤 , 伤痕” “ “ 、 反思 ” 文学时期 
历史都是 阶级斗争 的历史 ’ ‘ 切历 史都 是欲望 的历 史 ’ 到 一  
的颠覆” , 民间立场 ” 或 “ 间观念 ” 来 拒绝 主流 意    以“ ( 民 )
的作家们要么揭露政治 的荒谬 , 要么控诉 时代 给人 带来 的苦 
难, 从而试 图对 “ 文革 ” 这段 历史作 政治时代 角度 上的反思 ,  
识, 站在理性的立 场批 判历史 , 超越历史 。  
二 、 自由主义” “ 的精神狂欢 
“自由主义 ” 精神是或隐或 显地存在 于知识分 子身上 的  现象 , 无论是学者 型的作家王小波 , 还是小说 中的人 物王二 ,   他们共 同展现 了“ 自由主义 ” 的积极 性 : 作者 借用 蒙太 奇 意  味的镜头在现实的斗争世 界与如 梦似幻 的 民间世界 不断切  换, 前者是“ 一个 世界 , 第 第一 种生 活 ” 即“ , 一种是 常规 的 、   十分严肃而紧蹙 眉头 的生 活 , 服从 于 严格 的等 级 秩序 的生  活, 充满 了恐惧 、 教条 、 崇敬 、 诚 的生活 ” 后者 是“ 二个  虔 ; 第 世界 , 第二种生活 ” 即“ 欢广 场似 的 自由 自在 的生活 , , 狂 充  满了两重性 的笑 , 充满 了不敬和猥亵 , 充满 了同一切人 、 一切  事 的随意不拘 的交往 ” 。吊诡 的是 ,   两个世界 之 间虽 有严  格 的时间界 限 , 但第二种世界和生活往往构成对第一 种生活  和世界的消解 与鞭笞 , 主要体现在 :  
寻找悲剧发生的根源 。不 可否认 , 反思 角度有其 准确性 , 其   但其弊病也显而易见 : 几乎所有 的文本都将反思对象指 向了  
政治和时代 。换 句话 说 , 作家 的笔下是否仅 限于对政治 的反 
《 革命时期的爱情》 实现 了反 思角度 的超越。从叙述 内  
容和时间来 说 , 此小说无 疑是 一个反 思 的文 本 , 回忆性 的叙 
述将故事直接定 位在 那段历史 。一般来 说 , 这种历史背景在  我们常规的反思 文学 阅读 经验里 , 无疑是 向着悲剧控诉 的路  子发展。但 是 , 叙
述并不按我们预期 的想象发展 。历史在文 
本 中只是作 为一个背 景而存在 , 它对历史 中的人并不产生重 
大影响。这里 , 叙述者企 图揭示 的是 : 历史 背后 人性 的永恒  存 在。而这正是反思文学所忽视 的。  
综 观整个文本 , 我们不 难发 现 , 者力 图摆 脱传统 的反  作
思 角度 , 将视角转向人 , 这一叙述准备从一开始就做好 了 , 例 
1 反对迷信 , . 强调 凡事 都要 用个 人 的理智 和经 验进行 
判断。如针对革命时期 的漂亮不 漂亮 的问题 , 王二认 为“ 在 
如小说 的序 中所 说得 那样  。作 者借 “ 情 ” j 爱 人手 , 来反 思 
特殊年代 的人性到底是否 因历史 的特殊而有所改变 , 而廓  从 清是时代历史影 响着人 的命运 , 还是人性本 身的复杂性影 响 
漂亮这个论域里 , 革命 的一 方很是 吃亏 , 以漂亮 是个反 革  所
命的论域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 : 凡是敌人反对 的我们就 要拥 
着人 的命运 。不论特殊时代 的道德律令如何严格 , 时代它始 
终拗不过人性 。   传统反思文 学 中的历 史 运动 被彻 底解 构 , 历史 的发 展 
护, 凡是敌人拥护 的我们就 要反对 。根据 这些 原理 , 我不 敢  贸然说 × 海鹰漂亮 。话语 中体现 了王二 抑或作者 的睿智 和  ”
洞察。   2 批判伦理 中心主义 。作者 通过 王二与姓颜 色 的大学  . 生、 ×海鹰 、 老婆之间的“ 爱情 ” 覆 了传 统的二元 对立历史  颠
( 悲剧 ) 不再是特定 时代 特定 路线 的产 物 , 而是人性 本身 运  动 的结果 。小说里的人物 除 了是 历史 的承受者 之外还是 参 
与者 , 凸现 出本质 意义上 的 自我存 在 , 不再是 时代 的符  都 人 号 。人的欲望( 性 ) 不会 在特殊 年代 消失 的 , 殊年 代  本 是 特 并不特殊 , 于每一 段特殊 的历史来 说 , 对 它背后 的某些东 西 
都是共 同的 。  
的道 德观 , 是颇具 “ 恶之花” 效应 的笔墨 。  
3 消解乌托邦 情结 , 托邦 由于 不能 用经 验或 事实 证  . 乌
实抑或证伪而被人们拒斥。如 15 年的大发 明和赛诗会 使  98
宣传材料送进了卫生间 , 使人们谈过 了共 产主义窝头之后更  加饥饿 ; 砸锅 大炼钢铁 最后炼 出的 是一堆 废物 , 既不 能化合  为钢 , 又不能还原为铁 ; 灯光 试验 田不但 没有 实现增 产 的宏  愿, 反而为蚊子与蛾子提供 了乐 园。荒谬性足见一斑 。   4 .反“ 哲人王” 理论 , 捍卫个人 自由和个人权 力。“ 哲人 
小说决 不是 “ 小说史 屁 股后 的小说 ” 昆德 拉语 ) 它 不  ( , 断追寻文学 史中的“ 例外” 。
王小波 《 革命 时期 的爱情》 就是  当代文学坐标系上的一个 “ 例外 ” 。这不是指他 生前遭冷 落  而死后倍极荣光 , 而是指他 的小说所包蕴 的个性化 的文化 历 
史认识 价值 。可 以这样说 , 王小波 的小说拒绝可穷尽性 的解 
读。   参考文献 :  
王” 是柏拉 图在《 理想 国》 里提 出的最理想 的君王 , 即想要强 
制为他人设计一 整套 制 度 、 价值 观 、 活方 式 的人 或原 则。 生  
在《 革命时期的爱 情》 ,哲 人 王” 是力 图对 主人公 王二  里 “ 就
进行改造。主人 公 王二 缺 少那 个 时 代 特 有 的激 情 , “ 对 崇 
[] 1 陈思 和. 中国当代文学史 教程 [ . 海 : 大学出版  M]上 复旦
社 ,99: 9 19 3 . 0 
拜” “ 、知识” “ 、革命 ” “ 保持着一定 的距离 和怀 疑。精神  、党”
上的沉默并不代表 能逃离生 活旋 涡 的围剿 。王 二经常 要去 
[] 2 特里 ? 伊格尔 顿. 文学原 理引论 [ . M] 北京 : 京文化艺  北
术出版社 ,97:. 18 5 
接受帮教、 加各 种批 判会 、 参 被树 立为 “ 型” , 王 二 以 典 等 但  
他的类似阿 Q的精 神绵 里藏针 式 的回击着 时代与 社会 。其  实王二实践 的是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 的“ 外道 内儒” 模式 。   从文本 中我们可 以看 出, 主人 公或作者追求 的是 不受设  置、 享有思想权力 的 自由知识 分子 生活 , 展现 的是一个 舒  欲 展的生命 。  
[] 3 曹文轩.0 2 世纪末 中国文学现 象研究 [ . M]北京 : 北京大 
学出版社 ,02:2 . 20 20  
[] 4 夏忠宪. 巴赫金狂欢化诗 学研究 [ . M] 北京 : 京师范大  北
学出版社 ,00:3 20 8.  
[] 5 王小波. 怀疑 三部 曲 [ . M] 北京 : 北京 文化艺术 出版社 ,  
20 :5 . 0 2 15  ( 责任编辑 : 朱
13 —   2
范文八:摘 要:互文性是语篇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并作为理论对批评实践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互文性的角度探讨中外不同时期的两篇文本,分别是美国19世纪作家爱伦?坡的短篇小说《黑猫》,和中国当代作家王小波的《猫》。两则短篇都是以第一人称“我”作为叙事角度,场景诡异画面恐怖。前者暗示着一股超自然力量驱使主人公步步走向邪恶,后者的主人公则是在群体压力下为求认同而扭曲自我价值,引发了读者对人性沦落的反思。   关键词:互文性;猫之形象;恐怖场景;人的本能   中图分类号:I561.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X(0-02   互文性这一术语由法国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于1966年在《词、对话、小说》中首次提出,她认为“任何文本都是引语的拼凑,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文本的吸收和改编”(王瑾,2005)。有关互文性的分类,学者们也进行了诸多尝试。例如,克里斯蒂娃区分水平互文性和垂直互文性;吉拉尔?热奈特将一篇文本和另一篇文本之间的关系归纳为五种类型,即互文性、类文性、元文性、超文性和统文性;诺曼?菲尔克拉夫则将互文性分为显著互文性和构成互文性。然这些分类都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有的过于宽泛,非此即彼,有的分类过细造成重叠性进而难以区分。本文仅从主题和内容上基于两篇文本的特点进行探讨。   一、主题的互文性   从体裁上看,《黑猫》和《猫》均是短篇小说,叙事角度都是第一人称“我”,且内容上都有虐猫情节。《黑猫》讲述的是主人公“我”自幼喜欢小动物,尤其眷顾家猫普鲁托。可几年后嗜酒成瘾,性情大变,打骂妻子,连小动物也不放过。在一次醉酒后因被家猫轻咬一口,“我”竟将它的眼珠剜出,又将其吊死。当晚家中离奇失火,墙上出现了被吊死的黑猫浮雕。“我”不能释怀,寻觅到一只除胸前长满白斑,其他处处都与普路托一样的猫作为填补。过后“我”惊恐的发现它连被剜掉的眼睛都和普路托一模一样,胸前的白毛更是慢慢变成了绞刑架的轮廓,这使“我”又惧怕又嫌恶。终于在又一次盛怒之下将斧子挥向它,不料砍死了上前阻拦的妻子。为了掩盖罪行,“我”将妻子的尸首砌进了地窖的墙壁。在警察来盘查时,我竟被恶魔附体一样不断提及藏匿尸首的墙。当墙被撞倒时警察大惊失色。坍塌的废墟中,只见黑猫坐在尸体的头上,张着血盆大口,独眼里冒着火。   《猫》描写的是主人公“我”在地下室窗口的栅栏上发现一只被挖掉双眼的猫,先是怜悯,后是畏惧。“我”夜不能寐,边恐惧边想不通谁会对猫施以暴行。夜里到阳台上看到猫在黑暗中慢慢摸索。经过不住得惨叫后,猫死了。而后经常有被挖掉双眼的猫出现在平台上,鲜血淋漓,夜里惨叫。终于在人们轻描淡写的谈论中“我”得知了真相,罪魁祸首竟是小孩子。而当我和周围人谈起事情的可怕程度时,反倒被当做是异类。“我”能找到的最终出路,就是到动物收购站买只猫,将它的眼挖掉,送上平台。   二、猫的互文性   在西方文化中,黑猫被认定是女巫的宠物。因通身黑色,易让人感到一股灵性与邪气,因此人们常认为黑猫会带来厄运。在《黑猫》中,猫的名字取为普鲁托,普鲁托原是古罗马神话里的冥王,人死后灵魂世界的主宰者。这个名字带着“死亡”的意象,也预示着结局的不幸,使整个故事充满恐怖氛围。黑猫曾是“我心爱的东西和玩伴”,而怪异的事情出现在我将它吊死之后,家中离奇失火,黑猫幻影出现,暗示着复仇即将开始。第二只黑猫的出现,被挖掉的眼,胸前的绞刑架图案,仿佛也预示着复仇后凶手的下场。如果将误杀妻子归结到是黑猫的神秘特征作祟时,也就无需合理的解释。而故事里的黑猫真的是邪恶的化身吗?笔者认为不然。在人类面前,猫是在很多方面都处弱势。这个弱小者亲昵依赖,在主人公残忍地挖出它的眼珠后,它也只是逆来顺受。而当退让换来的却是丧命的伤害时,它开始有所为。当墙壁里的黑猫发出惨烈的哀嚎进而帮助破案时,主人公认为黑猫是在复仇,是它“把我送到刽子手的手里”,而黑猫此处实则成为了正义的化身,使主人公悖谬、阴暗的暴行败露。   在《猫》中,受害的小猫更是温顺且没有抵抗能力,一不小心就会被孩子们抓去。原本是“一只多么可爱的猫啊!柔软的毛随风打着旋”被剜掉双眼后,“浑身颤抖,头轻微的摇动着,耳朵在不停的转动,好像在追踪着每一个声响。”有人经过时,猫怕得厉害,却也逃不走。在小小的平台上,“它再不敢向前迈出一步,也不敢向后迈出一步。”它只能将“鲜血淋淋的空眼眶投向天空”,无声惨叫,哀求上帝解救它。猫在这篇故事中完全是一种柔弱的生灵,任由人类肆意处决,不知它是否尝试过反抗,虽然很难逃掉。一只又一只的猫惨遭毒手,只有人类普遍拥有一种邪恶力量,也只有主人公“我”还没具备却惧怕这种力量。   三、场景的互文性   从小说《黑猫》的一开始便是恐怖的基调,也暗示着故事是场自我毁灭的犯罪行为。坡极力劝说读者相信他所说的绝非无稽之谈,而是真人真事,这更加深了情节的诡异。作者钟爱的是一只黑猫,而不是其它宠物,它与“我”如影随形。在我嗜酒成性之后,黑猫轻咬我一口我遍似恶魔附身,怒不可遏,活生生将它的眼珠剜掉。宿醉过后,我虽有悔意,更多的却是邪念。黑猫好似变成了邪恶的表象,引诱我走向罪恶的深渊。我在这无法摆脱的困境中备受折磨,竟心狠手辣的将猫吊死,而后又是悔恨不已,随着一场神秘的大火,家财烧光殆尽。当残壁上出现黑猫的浮雕时,好像暗示着读者这是黑猫的报复。为了弥补“我”的罪行,我又觅得一只和普鲁托及其相似的黑猫。没多久我就开始厌恶它,可它却寸步不离。当发现它的眼睛变得和普路托一样,也被剜掉一个时,恐惧的“我”不敢轻举妄动。在它胸前的白毛呈现出现独特的绞刑架图案时,我已被受煎熬。黑猫于作者来说是“没有理性的畜生”,是“我”摆脱不了的梦魇,亦像是带着普路托灵魂的恶魔。直到有一天这只猫差点将“我”绊倒,这使我血脉喷张,暴跳如雷,抡起斧头朝猫砍去,不料却砍死了爱妻。为了掩盖罪行,我像“中世纪的僧侣对殉道者一样”将尸首砌进了地窖的墙里。可是黑猫逃走了,“我”以为它一去不回甚是清静,可黑猫再次复仇般使得我胡言乱语,引出了真相。原来我将它砌进了墓墙,墙倒时,尸体已腐烂不堪,它坐在妻子头上,张着血盆大口,发出凄厉的哀嚎,独眼里冒着火。值得注意的是,“我”每次施虐的时间都是晚上,凶杀的场景更是在地窖,潮湿、阴暗、不见天日。我砌墙过程的小心翼翼,细致调配灰泥,冷静的举动让人毛骨悚然。
  而在《猫》中,作者没有对猫被残害的过程作具体的描写,在看到表象后仅觉得蹊跷。先是通过结果引发疑问,仅是稍作想象,想像着“猫不会惨叫吗?血不会流吗?猫的眼睛不是清澈的吗?挖掉一只后,不是会有一个血淋淋的窟窿吗?怎么能再挖掉另一只呢?”便想的“我”好几次干呕起来。而直接叙述的血腥场面不过是体现在猫被剜去双眼之后的变化。“它脸上那两道鲜红的窄缝,好像女人涂了口红的嘴巴”,“它昂起头来,把那鲜血淋淋的空眼眶投向天空,张开嘴无声的惨叫起来。”挖眼还不是虐猫的全部内容,还要将它送上窗口的小平台上,对于失去眼睛的猫,贸然向前,满是危险。猫不知道平台的范围和高度,只能在虚空中试探,久久的试探。当听到人的脚步声时,它一阵阵痉挛,可是又逃不走。当“我”知道实施虐行的是帮孩子们的时候,事情变得更加可怕。原本残忍的事情在向周遭人讲述时被视为理所当然,暴行没有被及时制止,相反确一次次重复。故事通篇也没有对施虐的孩子们展开心理活动的描写,只是“我”重复的同情和恐惧。   四、人的本能   对于两篇故事里的谋害行为,都可以从本能角度找到合理的解释。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察觉到的,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是意识。而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潜意识里发生,因此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由此,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结合组成。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要想保持心理健康,三个部分必须关系和谐。《黑猫》正是放大了本我这种人类最原始的人格,以致本我与自我、超我之间难以平衡,从而性格扭曲,任凭本能的欲望肆虐。《猫》则更是一场集体犯罪,多数人都抛开社会道德等外在的行为规范,唯有主人公遵循着超我,即道德原则的约束,可这竟被视为异类,“我”发现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众人不同,这使“我”不能融入到社会中,“我”必须改变。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两类最基本的本能: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它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死后才不会有焦虑和抑郁。死亡本能派生出攻击、破坏、战争等毁灭行为,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残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在《黑猫》中,“我从小就以心地善良温顺出名,心肠软的出奇”,而主人公说酒精改变了“我”的脾气习性只是一个助力和借口,真正起主导作用的实则是“我”的攻击本能。它使“我善良的灵魂一下子飞出我的躯壳”,总是“有股想去以身试法的邪念”,“渴望自找烦恼,违背本性,为作恶而作恶”。而有时痛悔不已便是超我的道德准则与本我冲动之间的矛盾引发的。到最后,“邪恶竟成了我唯一的内心活动,转来转去都是极为卑微龌龊的邪恶念头。”最开始我还为自己虐猫的罪行懊悔,当邪恶已经占据“我”的整个思想时,当我将妻子误杀时,“我”竟索性盘算起藏匿尸首的事了。“我”冷静得思考着万全良策,仔仔细细小心翼翼的执行,善念荡然无存,人性的阴暗面发展到了极致。在《猫》中,孩子们的攻击本能使他们以虐猫为乐,没有人来声讨孩子们的暴行,大众反而是助纣为虐的态度。这种邪恶已经具有普遍性,人性的黑暗一面被放到最大,以至于有同情心的“我”也开始怀疑,如果不与众人为伍,我的下场说不定也和猫一样。内在道德准则与社会道德准则不一致,因此为了不再恐慌,我必须屈服于社会准则,我只有采取同样的残忍手段,才得以入世。   结论   爱伦?坡与王小波,在“虚构”的烟幕下,放纵幻想,创作出了这两篇充满恐怖气息的道德内省作品。两个故事均契合了人之初,性本恶的观点。对于坡的作品的理解,借用劳伦斯的话,是“这些故事之所以写得出,是因为旧的事物应该死去,应该崩溃;旧的白人心灵要渐渐崩溃,才会产生新的东西。”而王小波所写的这个故事,也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对人性的反思。两个短篇故事对当代人保持健康心理和正确的道德准则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劳伦斯.劳伦斯论美国名著[M].黑马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2] 李伟.猫的互文性解读――爱伦?坡《黑猫》与欧茨《白猫》之比较[J].外国文学2009(11)   [3] 任翔.文化危机时代的文学抉择――爱伦?坡与侦探小说探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 辛斌.语篇研究中的互文性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1)   [5] 王瑾.互文性[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6] 朱振武.爱伦?坡小说全解[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之前看李银河整理王小波给她的情书《爱你就像爱生命》,被王小波对李银河那份情打动,里面的时时相牵让我颇为感慨,也愿意相信那是真情,而最近秋薇的《接纳是最好的温柔》让我有了新的发现,由于是出于好玩的心态看的这本书,所以也就试着说说我的浅见了。看《接纳是最好的温柔》第一直觉是这应该是一个老气横秋历经沧桑的人写的,书中把爱情当成梦想,婚姻是现实;何为婚姻,就是“搭伙过日子呗”,这回答确实有很大客观可信度,但我却更愿意说搭伙过日子的两人也要能搭伙的起来,最好是搭好伙过好日子,两个“好“的基础不用说自然是感情基础。经常看到这样的说法,说:真正的爱情到最后都会转化成亲情。我想补充一句说:真正的爱情到最后都会转化为亲情,爱情成为亲情时两个人就算没有成为一家人,至少也有了一段柏拉图或者马拉松式的爱情了,这样的感情一般人是不舍得舍弃的。有个闺蜜级的女友,从高一开始就和现在的男友在一起了,算算到今年已经是第九年了,春节都回家过年,我去找她叙旧,她满脸愁容,我问她:“怎么回事?大过年的。”“我家里不同意我和猪猪(她对男友的爱称)。”“那你打算怎么办?”“走一步看一步呗。”我不死心,对这样的回答不是很满意,就有很邪恶的追问了一句“那要是你家里人就是不同意呢?“她看了我一眼,没有恶狠狠地仇视,轻描淡写的说:“那就分了呗,这辈子我又不是非他不嫁,她也不是非我不娶。“”那他是怎么想的?“”和我一样呗“”呃。“我没有再追问,心里暗自吸了口凉气,不敢往下想,再往下想,就是我那死党闺蜜的可怕结局了。九年已经耗尽了她的青春年华,而她和他却仿佛依然前途渺茫,而且她的他也没有多大的努力行为来尽力博得她父母的同意,只是只要没到穷途末路就继续耗着。而我的那位好闺蜜呢,明显的已经为自己的未来开始愁眉不展了,在两个人马拉松式的爱情长跑中,两个人早已是亲人一样的关系,两个人在预料到结局但仍不放手的原因恐怕就是不想接受这亲人的丧失之痛,毕竟很多时候亲人要远远大于情人,相对的失去亲人之痛也是远大于失去情人之痛的。尽管有上述那样爱情带给人的痛苦,依然有很多人渴望有美好的爱情,而何为美好的爱情?是指两个人相知相属白头偕老,一辈子美好幸福吗?怕不止如此。爱情之所以说它美好是因它带给人的心动,这份心动是让人回味无尽的,当然让人回味无尽的,不止甜,也有酸,有苦,有辣。大学时宿舍经常有“卧谈会”,挚友陶小费每每说起自己的初恋都一副神往。后来的某一个周末她坐火车回家,回来一进到宿舍我就发现了她的异常兴奋,当时完全可以用满脸发红形容她,她兴冲冲的对我们说她遇到了自己的初恋。十多年后的再次相遇连个人像电影电视剧里常有的桥段一样,她从这个车厢到另一个车厢,他从另一个车厢到这个车厢,两个人在擦肩而过10秒中后同时停下脚步回头看,同时问彼此:你是某某吗?时间仿佛在那一瞬定格,后来两人留了qq、微信、电话等等联系方式。再往后连个人一直聊qq或微信,接着是煲电话粥,整个宿舍的人都以为他们会在一起,因为恰好两个人是你单我也单的情况,唯独我不那么认为。她曾在我们单独一起走路时问过我她应该怎么办,我看着她说:“费费,我不发表评论,一个月后再来问我这个问题,那时候如果你觉得你们俩合适,我一定支持你们在一起”。一个月后他和她就只是朋友而已了。问过她,她说:他已经不是当年的他了,那种感觉只是回忆。话至此,美好的爱情不止是甜蜜就不言而喻了。爱情,这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总是被说起,有人把他和婚姻连在一起,有人则相反,这里面包裹太多的“流言蜚语”,可不管怎样,每个人在生命中都曾希望有一段可以白头偕老的爱情,这个爱情包括
婚姻,我也一样,当执子之手时,我希望可以是与子成悦,生死契阔。
范文十:1990年天下归于平静。文人们无甚事可做。这一年,王小波的作品获   《联合报》新人奖。他在他的诗意王国恣意怒放。表面上大家撮着牌   局,可他的世界不在此地。      1990年的北京是平庸的,没事发生。好事的年轻分子经过一场刻骨铭心的历练终于整明白一些事。全国都在学习。我们那个偏于北大西门外一隅的研究所也不例外。每周五的例牌学习变成桥牌局。牌局结束,王小波总是对赢家说上句“汝今实现乎?”   文白夹杂是王氏语言,比如长久不见会问上句“近来情场得意乎?”可据此以为他是个文绉绉的家伙就大错特错了。像“狗上猪,稀里糊涂”、“一碗鼻涕一碗脓(京城四大恶心)”之类的市井语言更是王所擅长。面相上看去王也是个糙爷们儿。他常自嘲,有女士路经他家窗口发现穿裤头的他,“细一瞧呀,嘿,原来是个如花似玉的大老爷们儿!”      细分一下,王氏语言魅力来自三个方向:一是源自老北京的市井糙话,他在街道纸盒厂跟泼妇们练过嘴皮子,二是源于他的古书学养,三是来自西方译著。但王氏干净语风主要得益于逻辑思维和电脑编程训练。最早的作品是他编写的计算机上机手册,软件包叫SPSS,现在早就不用了。王教小的们社会调查统计,手册极简而逻辑,一行一句,竟像是诗,又满是“与非判断”,煞得学生喜爱。   思辨性格是家传。一次,在研究所门外大家蹲在地上闲聊,李银河说:“小波的哥才逗呢,学哲学的去美国改学了神学,给客人削个苹果吧,人家一吃是咸的,为什么呢,上面都是手上的汗液。”王小波兄弟俩就是这样,时常跟这个世界不搭界,保持某种离线状态。他们拥有另外一个世界。   1990年我们的那个研究所不仅操练桥牌。王小波最爱调侃另一位老哥,此哥上一年在大庭广众之上曾喊出“我的心在流血!”现在却在切汇。那一年外汇空前短缺,大家奔出国。研究所一位仁兄将赴加拿大,每晚提尿桶锻炼,那桶是5公斤装食用油的桶,成了夜壶和锻炼器具。还有拨人忙着下海。那时的中关村比现在可爱多了,贩卖元器件的小倒与创业的王志东们怀着同样的财富梦想,乱七八糟但充满活力。王小波设计过一款软件,能让“老二”勃动起来。要知道在DOS语言的286年代,这是一项多么大的创举。直看得小的们兴奋了一阵子。有中关村玩电脑的小老板来拉王小波入伙,只是王另有志向,不为所动。   他的王国另有天地。每当我们打完牌.就一头扎进唐朝长安和薜嵩的凤凰寨。1990年的北京弥漫着一股怪诞气息,颇似当年长安。而凤凰寨再现了王小波云南插队的场景,那个蛮夷之地充满瘴气。村里死了牛通通分了吃掉,知青们没一个不拉肚子,可老乡们愣是没事做肉年代王甚至吃掉自己养的那只“老杂毛”的狗。小说里,插队村幻化作凤凰寨,侠客来侠客去,完全是另一番天地。那才是作者要去的地方。这个现实越无趣,对那个世界的向往就越强烈。   1990年我们那个研究所也弥漫着怪诞气息。所里尘厚寸许无人过问,夫妻过生活却有人干涉。单位一对小夫妻,委曲在所里角落的一间小房,女的刚从内蒙赶来。领导发话了,“要注意对其他年轻同志的影响啊!”王小波每每有样学样,踱进隔壁小光棍的房,操起菜刀说:“小付同学,是不是经常关起门演习自阉情结?”如今,光棍小付同学的儿子恐怕早就打酱油了。   事实上王小波也没少被领导拧过。都是阳气太盛。尤其是特立独行的派儿,到中国哪儿不拧?王曾调教小的们“别阳气太盛,雄赳赳地挺着出去,还不是雄赳赳地挺着回来?”他本人何尝不是如此。   那次单位搬家。我们年轻力壮的任务是把一个巨大的保险柜从一楼抬到二楼,8个人抬,呼哧带喘地抬完后,小波定睛一看,“妈的,这个柜子的牌子居然叫‘cock’!”人家中文叫“雄鸡牌”,雄鸡报晓嘛,有警示作用,没什么的。可英文有“老二”之意,试想这么一大铁砣叫“cock”,不拧吗。这个研究所能让他兴奋的事情不多,除了漫长的一声“开牌喽!”会展现他鲜活一面。多数时候,比如开会时,他会像蛇颈龙般打磕睡,《白银时代》中第一页就有这样场景,伸长脖子以手托腮,陷入梦乡…   终于,1990年某天,王小波第一部正式作品获奖了。过道里同事们流传开来,书名好像叫《一个老破鞋的故事》,25万新台币是多少,当时以为是笔大款,现在看也就几万块钱儿。这就是后来内地大热的《黄金时代》“王二和陈清扬的故事”。可在1990年,它只冠了个地摊小报式的标题。“小波,能不能先拿来咱lolo?”可惜,那一年王小波还在地下,没有正装书,他的早期作品是以计算机打印纸的形式在北大流传的,那种早年带孔的纸,字体淡淡的模糊不清。   1990年的牌局最终作鸟兽散了。当一切都无可挽回地走向庸俗,大家各奔东西。有人出国,有人下海,我收拾好懒散心情准备南下“发财到广东”,王小波去了人大。其实他哪儿也没去,一头扎进了他的三部曲系列,极凶极凶地写作,极凶极凶地抽烟。王式抽烟写作法,是嘴叼万宝路不停地敲字,直至烟灰缸里插满了大牙印的过滤嘴烟屁。如此作贱身体的方式对一个心脏先天不好的人,是个劫数。时代三部曲是他的劫数也是天数。   那么,写这几部书像是他与前世的约定,“未尽事宜,今世了结”,这个合约看样子是完成了,且完成得不错。虽然王小波阳寿只活到45岁,但勃起的王二将硬挺过漫漫岁月长河……   为什么回来,为什么留下,又为什么离开,我试着奈保尔式的提问。赴美6年,又折回这么个研究所,难道只为逃离美国资本主义教授的智力盘剥吗,或是为了赶上一年那个沸沸扬扬的热集呢。李银河回答得简洁,“为说中国话,写中国字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爱你就像爱生命歌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