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应了爱莲说翻译哪句?表达世人怎样的追求?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意思是什么请问这两句诗的诗意是什么?
只有牡丹是真正的天香国色,开放的时候撼动整个京城.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干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芙蓉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蓉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爱莲说》教案及反思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爱莲说》教案及反思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网络 点击数: &&&
《爱莲说》教案及反思
文章来 源莲山课件 w ww.5 Y
七年级语文专题课文《爱莲说》教案及反思  【课题】:爱莲说  【教者】:李莎  【目标】:⒈朗读《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⒉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这个城市里鲜花店越来越多了。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呢?(由学生自由讲解)  因为鲜花除了具有缤纷的色彩和馨之外,它们还具有美丽、圣洁、华贵等不同的精神气质。人们用鲜花来传递情感,表达问候,人们爱什么花,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心态和志趣。古代有爱梅如妻的林逋,有以菊自励的陶渊明,那么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为什么特别喜爱莲花呢?他是怎样描绘莲花,抒发自己的心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      二、学习文体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三、录音范读课文    提示:在听的过程中,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文意。    请大家打开课本,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篇课文的录音朗读。在听的过程之中,请大家注意课文的注释。待会我们要做一个小小的词语测试。    “蕃”fán多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濯”zhuó洗涤  “鲜”xiǎn少  四、运用点拨手段,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本文“说”的对象是什么?    “说”―“爱莲”。    1、分析重点段落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写道:“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偏偏喜爱莲花呢?课文的第一节有没有列出理由来?    (指学生名回答)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问:大家现在数一数,这段话里有几个短语?七个短语。  (由此引出以下问题)  这七个短语分别描述了莲花的哪一方面特点?请一位同学结合这幅莲花图来谈一谈。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教师适时点拨,“淤泥”和“清涟”是莲花的生长环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指莲花的茎(主干);“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植”指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说的。前六个短语是从莲花自身而言,最后一个短语则是从观者的感受来说的。)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作者在这样短短的文字之中,却能够如此细描细绘莲花,难道他仅仅是喜爱莲花的外形吗?    (自然过渡引出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做莲花拼图,总结出与莲花特征相对应的君子品德  请学生填上与莲花相对应的君子的品德。  提问:淤泥是莲花的生长环境,那么相对应的君子的生长环境又是怎样的呢?    (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不显妖媚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高洁独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4、再读课文第一部分,读出对莲花崇敬和赞美的感情来。  5、学习正衬和反衬的表现手法本文题为《爱莲说》,主要是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要把菊和牡丹跟莲放在一起谈论呢?先请大家找出提到菊和牡丹的地方。  (第一节开头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甚至爱牡丹。第二节,写菊花的隐逸和牡丹的富贵。)    问:陶渊明为什么爱菊?    讲解:它与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身处污泥之中,用自己的行动一民世俗作斗争。相比较,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从文章来看,作者更欣赏莲花。我们在肯定菊花是正面形象的同时,要明确,它对莲花起的是衬托作用。  提问:为什么说牡丹是反衬呢?(屏幕显示色块对比)  明确: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映衬手法陶渊明爱菊鲜(正衬)世人爱牡丹众(反衬)予独爱莲屏幕显示“相关知识”: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白居易  结合两句诗讲解课文,让学生了解当时追求复归的不良风气。  五、分析结尾:  一“叹”--爱菊者“鲜”  二“叹”--爱莲者“少”  三“叹”--爱牡丹者“众”  六、学习相关的莲花诗句  叶展影翻当砌月,花开香散入风,  不如种在天池上,犹胜生於野水中。  …………  七、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反馈练习:  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说说你最喜爱哪种花,并用来概括原因。  例:我喜爱梅花,因为它是花中的志士,坚强不屈。                    《爱莲说》教学反思  海口一中李莎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对七年级的文言文基础掌握得非常牢固,需要进行拓宽、拓深的练习。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应在加强基础复习的同时努力提高他们的能力。《爱莲说》是一篇文言文,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因为很多文言知识是原来学生没有学过的,所以在目标的设定上既要对字词落实,又要掌握本文的写法及文章的中心,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  那一课我是这样上的。  开始,我从“鲜花店为什么越来越多?人们喜爱什么花代表他们怎样的心态?”,很随便地和同学们展开了漫谈:莲有哪几部分?各有什么特点?你喜欢莲吗?为什么?我把这称之为“漫谈入课”。说是漫谈,其实是我的精心设计。我必须从这一过程中,首先发现学生在学这一课前,哪些已经会了,哪些还不会,从而确定下一步如何去“引导”。  接着是第二步骤:学习课文。先由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学生提出有两个字音读不准:“濯”“涤”,“鲜”。当堂有学生予以正读。一个句子难读:“濯清涟而不妖”。老师放录音朗读,大家就明白了。然后是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先画下来,待会儿提问。这一步用的时间稍长,老师点拨一下即可。朗读完后,我提了两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喜欢莲花?莲花究竟有那几点值得他喜爱,课文中有没有说明?  再接下来精读课文,学习周敦颐提倡的“君子精神”。(以拼图形式)这里就是课文里值得学习的地方和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这是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最关键之处。一开始,学生由于习惯了老师的满堂灌,没人发言。我就引导大家:找出与莲花相对应的君子品格。五分钟的时间讨论,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对《爱莲说》君子品格,一点一点地全“拼”了出来。但是这个环节显然对初一学生来说太难了。比如以前作为难点分析的,是作者以莲自况,追求高尚情操,讽刺污浊世风的观点。学生在分析的时候,没能分析到点上,真该要他们好好读读这篇文章。  由于是初次上这样的课,非常遗憾,我没敢让学生再继续争论下去。最后一个步骤:迁移能力。让学生以自己所喜欢的植物为题,作一篇托物言志的练习。由于整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学生的发现为主,所以,学生作起这样的练习来,并不难。  这堂课,学生学得不够轻松自如,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光记笔记都来不及,哪里还有什么主动性?哪里还有什么发现?&有了这样的尝试,如果以后再上这样的课文,我会适当改变一下教学方法,让学生轻松一些,不仅使学生成绩得到提高,而且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文章来 源莲山课件 w ww.5 Y
上一篇教案: 下一篇教案:
? ? ? ? ? ? ? ? ? ?牡丹是中华名花,是最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花卉之一。从唐代以来,它那雍容艳丽的硕大花朵就象征了吉祥富贵,因而成为民间广泛喜爱的花卉。上世纪 90年代中国曾经打算评选国花,其中一个呼声比较高的方案就是以梅花、牡丹为双国花,因为这二者分别象征了中国人精神中高雅和世俗的一面。不仅如此,只有 在国运兴盛、社会繁荣的时候,牡丹热潮才会兴起,因此牡丹文化又是盛世的象征。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正如北宋思想家周敦颐脍炙人口的名篇《爱莲说》所言:&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唐代对牡丹的热爱是全社会的风气,上至皇宫,下至民间,无不为 它的华贵之气倾倒。唐代士人也极爱牡丹,留下了300多首咏牡丹的诗歌,其中不乏千古名句。中唐诗人刘禹锡在七绝《赏牡丹》中说:&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 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竟不惜通过贬低芍药和荷花来赞美牡丹。晚唐诗人皮日休在七绝《牡丹》中则说:&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 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牡丹被称为&花王&,便自此诗始。然而,唐人赞美牡丹的压卷绝唱却来自晚唐一位颇不知名的士人李正封的残句: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能够当得起&国色天香&这种顶级赞誉的花卉,自古以来,唯牡丹而已[1]。宋代以后,尽管士人更喜欢竹、梅、菊等象征高洁、出尘的植物,但牡丹仍然常常赢得他们的赞赏,有关牡丹的诗文乐画浩如烟海。
在各类器物上,我们经常会发现牡丹的抽象纹样。
然而一点也不夸张地说,从唐代开始的一千多年来,牡丹是以&家破人亡&的血泪为代价为中国人吉祥富贵的美好愿望献礼的。
一切还得从栽培牡丹的身世说起。
牡丹是什么?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是芍药科芍药属的栽培植物。芍药属全世界一共有30多种,除北美洲西部的两个 种外都产旧大陆。这些旧大陆的种可以分成两组(在分类学上,&组&是界于属和种之间的分类单元)&&牡丹组和芍药组。牡丹组都是灌木,也就是说,它们的茎 高度木质化、冬天地上部分只落叶不枯死,来年新叶和新枝直接从老枝上生出;芍药组则是亚灌木和草本植物,也就是说,它们的茎只有基部木质化或完全为草质, 冬天地上部分大部枯死或完全枯死,来年不得不从茎基上再生出新枝叶。
单丛花朵来看的话,图中的芍药与牡丹的区别并不显著。
根据最新分类学研究,中国有15种芍药属植物(栽培牡丹除外),差不多占到全属的一半,是芍药属最大的分布中心,牡丹组更是全部为中国特产。这样看来,牡丹天然就有成为中华名花的潜质。
不过,在牡丹和芍药(Paeonia lactiflora)这对&姊妹花&中,中国人先认识的是芍药。《诗经&郑风》中有一首 《溱洧》,描述的是春秋时代郑国春暖花开、雪融河涨之时,年轻男女到河边嬉戏交游的场景。诗中说&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生动地白描出了彼此 打情骂俏的少男少女相互赠送芍(勺)药花作为定情信物的画面。
当然,就目前的证据来看,&牡丹&一名虽然不如芍药古老,但至少也有1900多年的历史。1972年在甘肃武威旱滩坡汉墓出土了一批东汉初年的医药 简,上面记载了一个药方,用到&牡丹二分&,这是时间可以确定的最早提及牡丹的文献。牡丹在中国第一部本草书《神农本草经》中也有提及,而且列为&中 品&。按照比较可靠的考证,《神农本草经》的成书时间也是西汉末至东汉初,那它比武威医简又略早一点。不过,由此也可见牡丹一开始只是被作为药材;大约从 南北朝开始,牡丹渐渐得到栽培观赏,但直到唐代,它才真正成为流行花卉。
(唐)周昉《簪花仕女图》局部,右边仕女头上插有一朵硕大的牡丹。
解开牡丹身世的谜团
然而,这样一种富有文化传统、堪为国花的著名花卉,身世却一直是个谜团。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植物分类学界对牡丹的分类不甚重视,以为栽培 牡丹品种虽然丰富,但只不过是同一个种内部的变异。不仅如此,当时对野生牡丹的研究也很不充分。在1979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志》第27卷中记载了11种 中国产芍药属植物,其中芍药组8种,牡丹组只有3种。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逐渐繁荣,正如历朝历代的情形一样,牡丹重新成为人们广泛关注和喜爱的花 卉,植物学家这才开始仔细研究牡丹的&家谱&。
早在1985年,中科院植物所的植物分类学家洪德元就初步开展了牡丹分类的研究工作,但因为杂事缠身,有好几年时间都没有太大进展。直到90年代 初,另一位洪姓学者&&中国林业科学院的洪涛研究员接连发表了好几个牡丹新种,才让洪德元觉得这项工作不能再拖延了。不过,那时候洪德元已经派他的学生采 集到了大量珍贵的标本,把这些标本一份份地看过之后,他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牡丹具有丰富的多样性,栽培牡丹绝对不可能是单独一个野生种的后代。放下标本,洪 德元不禁长叹,分类学家&对栽培植物近缘野生类群的研究是太忽视了!&[2]
洛阳牡丹栽培历史始于隋、盛于唐,至宋有&洛阳牡丹甲天下&之说。
为了揭示牡丹的真正身世,十几年来,洪德元领导的研究组一直坚持把宏观形态和分子生物学等多方面的证据结合。他们为牡丹画的家谱树也因此越来越精 确。根据2014年的最新研究成果,牡丹组原来一共有9个野生种,其中4个原产于横断山区到西藏东南部,5个原产于中国东部。中国传统的牡丹品种便都是由 这5个原产中国东部的野生种经过驯化和反复杂交而成。[3]
园艺上习惯把中国牡丹分成四大品种群:中原牡丹品种群、西北牡丹品种群、江南牡丹品种群与西南牡丹品种群,此外还有若干个小品种群,如延安牡丹、鄂西牡丹等。其中,西北牡丹品种群以紫斑牡丹(Paeonia rockii)为主要野生祖先,因此大多数品种像野生紫斑牡丹一样在花瓣基部具有大块紫斑,而且比较耐寒。江南牡丹品种群以杨山牡丹(P. ostii)为主要野生祖先,因此比较能够忍耐南方的湿热气候,花期也较早。延安牡丹和鄂西牡丹则因为分别含有当地的野生种矮牡丹(P. jishanensis)和卵叶牡丹(P. qiui)的血统而颇具特色。然而,中原牡丹品种群才是栽培历史最久、栽培规模最大、血统最复杂的,其他所有品种群与之相比都望尘莫及。同样根据洪德元课题组的研究,以洛阳牡丹和菏泽牡丹为代表的中原牡丹品种群虽然以中原牡丹(P. cathayana)为主要野生祖先,但也混杂了另外4个野生种的不少基因,这也正是它品种繁多、花色花形千变万化的原因。不仅如此,它还为中国牡丹的其他品种群(特别是西南牡丹和江南牡丹品种群)提供了丰富的育种材料。
野生牡丹的惨痛家史
栽培牡丹的家世虽然已经基本弄清,但在从事野生植物保育的学者看来,这场艰难的学术探索背后却反映了野生牡丹的惨痛家史。
分布在中国东部的5种野生牡丹在历史上恐怕都有比现在大得多的分布范围。比如北宋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中提到牡丹&南亦出越州(今浙江绍兴)&, 北宋苏颂《本草图经》也提到牡丹&今&&青、越、滁(今安徽滁州)、和州(今安徽和县)山中皆有&。越州、滁州、和州地理位置均偏南,从气候条件来说,这 里分布的野生牡丹只能是适应南方湿热环境的杨山牡丹。然而,如今浙江的野生杨山牡丹早已灭绝,安徽的野生杨山牡丹也只剩下巢湖银屏山悬崖上孤零零的一棵 &银屏牡丹&,依赖这险峻的生境才侥幸残存至今。尽管杨山牡丹在河南西部还有分布,但那里的居群也已处于濒危的境地。
&凤丹白&很有可能是杨山牡丹的直接后裔。
比杨山牡丹更惨的是中原牡丹。这种为中原牡丹品种群的形成贡献了最多力量的野生牡丹,本来可能广泛分布于秦岭和伏牛山区,但到20世纪60年代就只 剩下河南嵩县一个分布点。而当洪德元在1994年前往调查时,连那里的野生植株都找不到了,只在一位退休乡村教师的房前还剩下移栽的一株。也就是说,中原 牡丹现在已经处于野外灭绝的状态,离彻底灭绝只有一步之遥。也正因为如此,这种最重要的野生牡丹迟至2007年才得到正确的认识和命名。在此之前,很多人 都误以为中原牡丹品种群主要是矮牡丹的后代。假如植物分类学家的工作再晚一步,中原牡丹恐怕会彻底从这个世界上消失,那么中原牡丹品种群的真正祖先就将永 远成谜了!
虽然像图中这样的中原品种群栽培牡丹依然繁盛,但是它们野生祖先的处境却极为危险。
为什么野生牡丹会陷入濒危、灭绝的困境?原因很简单。
长期以来,或者是为了观赏它的花,或者是为了获取它的根皮入药,人们不断滥采乱挖,最终便让它们的&家族&走上了衰败的不归路。以江南牡丹为例,它 的观赏品种有3个主要来源:一是挖掘移栽本地的野生杨山牡丹直接观赏,二是以杨山牡丹(很多仍然是挖掘移栽的野生植株)作为砧木、在其上嫁接中原牡丹,三 是用杨山牡丹和中原牡丹杂交培育新种。至于药用的&凤丹&,自然更要就地取材了。
是的,野生牡丹的部分&血脉&还残存在栽培牡丹之中,但栽培品种常常经历了长期的驯化和杂交,这已经极大损害了野生原种宝贵的遗传资源。更不用说, 每当中国陷入兵荒马乱的时候,原本丰富的栽培牡丹品种便会遭到巨大的浩劫,能残存下来的品种十无二三,这不仅是栽培品种的巨大损失,更是栽培品种背后的野 生种质资源的巨大损失。
唐代末年,有一位今天已经不知姓名的&朝士&(中央官员)留下了一首语言俚俗的七绝:&曾过街西看牡丹,牡丹才谢即心阑。如今变作村田眼,鼓子花开 也喜欢。&这看似达观的诗句,恰恰蕴含了最深的悲剧性:十几代人花费无数野生资源和心血,积累下丰富的栽培牡丹品种和相应的精神财富&&牡丹文化,仅仅一 代人就丧失了欣赏的能力,觉得与野花无异,而且还觉得不是什么事。当文明得以重建、得以再铸辉煌的时候,新一轮&白手起家&破坏野生植物资源的活动便又开 始了。
花朵中心的紫斑暗示着这朵牡丹的紫色斑牡丹血统。
如果说在1949年之前,因为技术落后,中国人破坏自然环境的能力还不够强的话,那么1949年以来,中国人便实实在在拥有了历史上空前的毁灭大自 然的能力。自那以来在中国境内被剥夺了野外生存资格的生物,又岂止中原牡丹这一种?然而令人悲哀的是,直到今天,上至国家、下至民间仍然没有充分形成保护 野生生物资源的意识,自然保护区的界线可以随意更改,而野生生物也仍然一种接一种地走上灭绝的不归路。
这盛世,是否如你所愿?
鄢陵花木网&&版权所有  豫ICP备 豫公网安备 01号
联系电话: 7673569 信箱:
QQ群 269874
通讯地址:河南省鄢陵县陈化店镇伍子路口(311国道路南)花木交易市场 邮政编码:461200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爱莲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