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教课文向教文的美丽的丹顶鹤课文转身

期待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吴忠豪崔峦老师在去年宁夏会议上说“要和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大家都认同,当然也有老师提出“和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那么课文就不要教了?我想:崔峦老师主要是针对目前我们语文课堂的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一篇一篇分析课文。课改十年,我们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的语文教师比课改之前更加辛苦,学生负担也没有减轻,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没有明显提高,语文课越来越难教。“大道至简”。任何越先进的东西越简单。(电脑、相机、汽车……)我们越改越复杂,这肯定是不对的。社会对我们的语文教育评价不高。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对中小学教育基本评估:“ 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举例:故宫盗窃案赠送锦旗错别字的出现。&&&&一、什么是“教课文”,什么是“教语文”&&&&例:四年级《太阳》大陆老师·台湾老师(教法完全不同)&&&&《毕加索和和平鸽》香港老师的教法“画流程图”&&&&*什么是教课文—— 以分析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为主要目标组织教学过程的,无确定的语文本体性课程内容的阅读教学。&&&&*什么是教语文—— 确定的语文本体性课程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过程,在教学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同时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阅读教学。教课文的效率调查——三年级《一尊铜像》五年级《詹天佑》词语教学效率调查&&&&*老师的教学起点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设定,而不是根据学生来,常常把学生的起点设定为零。&&&&&我们的语文课常常不是在教语文,常常是在教思想品德老师、科学老师、地理老师、音乐老师……的工作。&&&&&语文本身就是人文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元素。我们把语文的学习排斥在人文之外,强调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特错特错的。&&&&二、为何难以克服“教课文”的顽症&&&《关于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讨论》发表于2010年12期《课程·教材·教法》&&&“我国语文教育改革关注的主要是教学层面的问题,比如如何改革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如何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等等,很少从课程层面去反思语文课程的症结所在。其实,语文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存在于课程层面上,诸如课程形态设计不合理,课程内容不成体系,课程重点取向失当,课程教材编写不够合理等等。 ”&&&&什么是课程——课程决定教育的方向和内容,规定“教什么”,课程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设好了的&&&&什么是教学——教学是教育的过程或手段,它决定“怎样教”;而教学过程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症结——&&&A.以阅读为核心设计课程形态&&&缺乏结构性的课程体系(本体错位)&&&课文人文教育为核心(语文知识、口头表达、书目表达)(语文技能、学习方法、其他)&&&语文课程内容:a.本体性课程内容(工具性)——语文知识、语文方法、语文技能(独有、会用、稳定)&&&&b.课文思想内容(人文性)——情感、态度、价值观(共有、体验、时效)&&&美、英、法、日、俄的课程形态&&&例:《月光曲》三位教师的教学设计(薛法根、于永正)&&&B.以文本解读为目标组织教学过程&&&*“教材内容”不等于“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指为有效地反映、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课程内容:指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整体循环式文本解读(理解能力、欣赏能力、认读能力)&&&&语文教师教学是一种再创作。&&&&深度解读对我们的孩子有用吗?学生要学什么?&&&&对于一、二年级学生最重要的是认读能力,把文字符号转化为有意义的字符(几个毫秒的时间)&&&*能力递进式的阅读教学模式:认读技能——理解技能——品读欣赏&&&三、如何用课文来教语文&&&1.把发展儿童的语言放在首位&&&例:五年级《银杏树》画出描写梧桐树的词句,来写《梧桐树》&&&&学习课文的语言,用课文语言去发展、丰富、规范学生的语言,去提高学生的语言。&&&*语言的输入(朗读、背诵):是学习者学习的蓝本,也是语言学习过程的起点,没有语言的输入,根本谈不上语言的学习。语言输入的内容、数量和方式,往往直接影响语言学习的质量和速度。&&&&任何语言的学习都需要积累。&&&&*语言的输出(表达):绝大部分孩子语言输入之后,是不能直接表达的,需要老师创设情境去练习语言的输出。这是语言学习不可或缺的一环。&&&&例:《香港,璀璨的明珠》&&&&要培养学生主动运用课文语言的意识,善于运用吸收的语言。&&&&&语言发展了,语言智慧、语言策略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要靠学生在反复的练习的过程中去领悟。&&&&&以表达促进学生阅读,为用好课文的语言必须主动、积极地去理解词语。&&&&为表达而理解&&&例:四年级《燕子专列》、三年级《蝙蝠和雷达》、五年级《詹天佑》&&&&就像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学开车,我们语文老师天天带着孩子读课文,自己不写文章,也不让学生学写文章。&&&&&语文课堂是让学生学说话,不是老师练说话。&&&&2.凸显语文方法的学习过程&&&&例《祖父的园子》对话人物提示语的学习&&六年级《穷人》&&&*贾志敏语言学习三部曲:入乎其内化乎其中&&迁移运用&&&&&“教过”不算高明,不是本事;“教会”才是最高境界,才是高明。&&&3.构建适合语文学习的课型&&&&*颠覆一篇一篇教课文的现状&&&&*语文课型结构:方法指导课(一课时)、基于阅读的表达课(两课时)、基于生活的表达课(一课时)、读书指导课(一课时)、课文学习(自学课文——自学检测——自学指导)&&&用最短的时间完成课文学习,应付考试。&&&&*课外阅读课程化&&&&抓好读书的指导、交流,课文上不完就不要上。&&&&让孩子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是语文教师最大的成功。&&&4.探索结构化的语文课程内容&&&&语文课时越来越少,就因为我们语文老师连自己教什么都不知道。&&&&语文课程内容(阅读领域)——阅读方式、读懂理解课文、各类文体阅读、表达方法的学习与欣赏、阅读习惯。&
欢迎转载:
推荐:    [转载]实现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并不难
实现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并不难
崔峦老师在2010年的宁夏会议上说“要和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吴忠豪教授也期待语文教学要实现“教课文”朝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在这次远程研修中,专家和名师们推出了群组打磨的课例,较好地体现了“美丽转身”这一教学理念。潍坊市毕英春团队的周金春老师,教给学生用多种方法识字,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孩子们兴趣高涨,不仅学会了这篇课文应该掌握的生字,而且学到了自主识字的方法,体验到了自主识字的乐趣,这不是在单纯地“教课文”,而是在“教语文”。孩子们眼里看到的是“大海(即语文)”,而不是“小溪(课文)”(省级专家高祥虎所言)。
“教语文”既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课程意识。凡是“教语文”的老师,他(她)的教学负担就轻,教学效果就好,因为这是一种为人生奠基的教学。孩子们掌握了真正的语文知识,养成了扎实的语文能力,学起语文来,自主性就会大大提高。而教师要真正落实“教语文”这一理念,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很强的教学基本功。教师要吃透课程标准的精神,把握年段目标的要求,认真解读教材,理出每一课教材应掌握哪些语文知识,培养哪些语文能力,增强哪方面的语文兴趣,说到底,就是根据课文的特点,确定出“三维目标”。只有目标定位准确了,才能围绕目标,设计出“教语文”的流程。说实话,“三维目标”喊了多少年了,但是在一线教师在课前认真思考这一课的“三维目标”的人有多少?我看了了无几。也正因为缺乏课前的认真思考和认真备课,教师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繁琐机械分析课文内容”的泥淖(当然也受苏联文学分析法)的影响。语文课出现了耗时多,收效少的弊端。所以,现在省内提出了“高效课堂”的口号,广东的专家郭思乐提出了“生本课堂”的研究方向。身陷“分析理解课文”泥淖的教师很苦恼,听“繁琐分析课文”的学生也身心俱疲,毫无快乐可言。
庆幸的是,在这次远程研修中,我们第一次接触到了“磨课”这一新型的教研方式。可以说,“磨课”是根治“教课文”弊病、实现朝向“教语文”美丽转身的重要法宝。如果各教研组按照“三次备课、两次打磨”的磨课流程,帮助组内的教师打磨课例,让他们学到“教语文”的真谛,并指导他们在日常的备课、上课时坚持这样做,相信他们一定会实现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的。当然,这个过程中,教师内在的需要是最重要的。就像美国的罗杰斯所说的一样,“唯一能影响行为的学习是自我发现和自我调整的学习。”
谈到这里,我不禁想到,省远程研修项目组组织第一次在线研讨时,有教师提出,实现美丽转身,也会受到考试评价的影响。因为不教课文,考试时要考课文,教师不敢马虎,只得教细每篇课文,而这种教细,又不是基于“教语文”理念下的教细,是为应试做准备的“教细”,所以,他们不敢转身。因此,建议负责编制语文期末试题的教研部门,在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时,尽量不要从课文中出阅读题,而要从课外书中选择一些文质兼美的课文。虽然不是课文中的短文,但是考查的依然是本年段学生应该掌握的语文能力。另外,由于长期受“教课文”理念的影响,个别教师不敢按照台湾老师“教语文”的办法上课,他们担心这样的公开课,教研专家不予肯定。
总之,实现“美丽转身”并不难,只要从上到下,各个部门齐心协力,一起制订方案,坚持推进,我们山东的语文教育,一定会实现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的!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期盼语文课的美丽转身——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06期
期盼语文课的美丽转身——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摘要】:正尽管语文教师都认同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来教(学)语文",但是不可否认,"教课文"却是当下语文课堂中的一种常态。去年台湾赵镜中老师和大陆的一位老师共同在内地执教《太阳》一课。前者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后者教学目标主要是研究太阳远、大、热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赵老师事后不无感慨地说:大陆的语文课主要是在讲课文。他认为语文课不应该讲课文,而是应
【关键词】:
【分类号】:G633.3【正文快照】:
尽管语文教师都认同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来教(学)语文”,但是不可否认,“教课文”却是当下语文课堂中的一种常态。去年台湾赵镜中老师和大陆的一位老师共同在内地执教《太阳》一课。前者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后者教学目标主要是研究太阳远、大、热的特点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来所;;[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2年06期
陈洪洲;;[J];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2011年10期
曹游繁;;[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2年06期
傅登顺;;[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年08期
傅登顺;;[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年05期
鲍道宏;;[J];基础教育;2012年03期
韩吉旺;;[J];新课程导学;2012年24期
邱美珍;;[J];新课程(小学);2012年1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何晓凤;[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邵锦;;[J];国外外语教学;1997年02期
黄雪娥;[J];惠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崔峦;;[J];课程.教材.教法;2010年01期
郑宇;;[J];课程.教材.教法;2010年03期
王芳;刘伟民;殷雪;;[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吴洪艳;;[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1期
熊维刚;;[J];小学时代(教师);2011年11期
邵亚娟;;[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36期
庞香云;[J];陕西教育;1999年06期
吴忠豪;;[J];小学语文教学;2010年2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敏凤;[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孙建龙;[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侯健;[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李小妹;[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孙亚玲;[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夏侯畀春;[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傅登顺;;[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年02期
傅登顺;;[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茅萍荷;;[J];小学教学参考;2005年34期
吴忠豪;;[J];现代教学;2011年Z1期
周翠芝;;[J];小学教学参考;2010年22期
王兆义;;[J];语文学刊;2009年18期
郑娟;;[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年10期
岑秀华;;[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年06期
潘海林;;[J];广西教育;2010年07期
王玉军;;[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年07期
李伟明;;[J];考试周刊;2010年35期
王西宁;;[J];考试(教研);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正平;李君;黄俐研;汪辉亮;;[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李虹;;[A];建国60年陕西教育30年法制建设理论研讨会获奖论文[C];2010年
缪蔚锦;;[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王志红;;[A];全国中医药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5年
窦立军;王玉英;;[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8年
张新军;彭卫兵;;[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刘南生;;[A];全国光学、光电和电子类专业教学经验交流、研讨会专集[C];2002年
梁莉;;[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王丽娟;王友军;余元德;;[A];中国电子教育学会高教分会2009年论文集[C];2009年
高娃;;[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山东省临沭县青云镇中心中学
王锦前 王文杰;[N];学知报;2010年
河南省永城市六中
李莉;[N];学知报;2011年
临汾市第二小学 郜红芳;[N];临汾日报;2009年
古浪县裴家营初级中学 李宗英;[N];武威日报;2009年
江苏省邳州市岔河中心初级中学
韩叶华;[N];学知报;2010年
河南省正阳县实验初级中学
杨草;[N];学知报;2011年
泸州市江阳区通滩镇中心小学校 戴茜萍;[N];泸州日报;2009年
辽宁省葫芦岛市实验中学
刘风;[N];学知报;2010年
江苏省射阳县新坍中学
蒋福秀;[N];学知报;2010年
蔡慧琴;[N];学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许静;[D];西南大学;2007年
王淑英;[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胡雅欢;[D];西南大学;2010年
任桂平;[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孙越;[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邬烈炎;[D];南京艺术学院;2001年
陈大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胡根林;[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戴小春;[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高细媛;[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钟峰华;[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陈妍;[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程杰;[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张云涛;[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常元;[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陈长青;[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金莉;[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杨晶晶;[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卫丽娟;[D];山西大学;2012年
李辉;[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吴忠豪:期待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_中华文本库
第1页/共4页
期待“教课文”朝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上海师范大学 吴忠豪
尽管语文教师都认同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来教(学)语文”,但是不可否认,“教课文”却是当下语文课堂中的一种常态。去年台湾赵镜中老师和大陆的一位老师共同在内地上《太阳》一课。前者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后者教学目标主要是研究太阳远、大、热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赵老师事后不无感慨地说:大陆的语文课主要是在讲课文。他认为语文课不应该讲课文,而是应该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番话其实道出了大陆和台湾两地教师语文教育观方面的差异。
我国现代语文以“讲课文”为主的课程形态是在传统读经教育的基础上嬗变而来。读经教育虽然包含语文教育元素,但其主要功能是进行道德伦理教化,当归属于道德伦理课程。作为道德伦理课程理所当然地指向文本主旨的解读。上世纪初语文课程从读经教育中分离出来单独设科,其课程属性非常明确,当归属于“学语言”的课程。叶圣陶说,“国文是语文学科,国文教学的重心在于语言文字。虽然国文教学富有‘教育意义’,但这不是它的‘专任’。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i尽管现代语文课程在属性上与传统读经教育有明显的改变,但是沿续千百年的以解读文本内容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形态却顽强地保留下来。这种课程形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人文教化功能,但显然不利于学生母语学习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而且客观上很容易造成语言学习任务的旁落。
现代语文课程的一大问题是混淆了“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什么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就是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什么是“教材内容”?教材内容就是指传递课程内容的凭借。简单地说,课程内容是指“教什么”,教材内容是指“用什么来教”。赵先生是用《太阳》这篇课文来教说明文的阅读方法,目标指向阅读的方法、策略,很明显,这是语文课程内容;大陆老师用《太阳》这篇课文让学生认识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关系,很明显,这是教材内容,而非语文课程内容。当下很多老师是把语文教材内容当成了语文课程内容,所以语文课上完,学生留下的多是教材内容的痕迹,而不是语文课程内容的痕迹。
其实除了少量的古诗词等流传千古的经典篇目,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基本不属语文课程内容。这是我多年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结论。小学语文课程内容指的是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可以终身受用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这些知识、方法和技能应该是相对稳定的、不可替代的。比如汉语拼音,标点符号,3000个常用汉字;查字典的方法,查找资料的方法,阅读文章时圈点批注的方法;记叙描写的方法,简单的文章结构方法;以及为掌握这些知识和方法展开的听说读写技能训练等等。为什么教材内容不是语文课程内容?因为教材内容是不稳定的,是可以替代的。我曾经统计过1980年代京津沪浙四省市的语文课本和1990年代上海S版、H版语文课本,这几个版本中的课文到2000年以后还在用的不到四分之一。再追溯到50年代的语文课本,当时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现在基本上都没有了。为什么那些课文现在都可以不教呢?因为这些课文不属语文课程内容,课文只是学语文的“例子”,是可以替代的。我们可以用这一篇课文来教这些语文知识、方法,也可以换一篇课文来教这些语文知识、方法。所以语文课把大量时间放在课文思想内容的解读上,这是造成语文课效率不高的直接原因。为什么语文课1个月、2个月不上,学生原来是优等生的
第1页/共4页
寻找更多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丽的大兴安岭课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