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外交礼仪和中东国家的外交是怎么个情况

2015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时事报告
2015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
  地区热点问题出现新动向
  2015年,全球地区热点仍然集中于中东、东欧和东亚三个地区,但形势出现新变化,而且特点各不相同。
  中东形势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伊朗核协议签署,美伊关系缓和。对中东地区来说,美伊关系对中东形势有决定性影响,美伊对抗结束是历史性事件。在后伊核时期,美伊关系将由对抗状态转化为非敌非友状态,伊朗承认美国在中东的主导权,而美国则承认伊朗的地区大国地位,承诺不损害伊朗政权的安全。双方都将从这一妥协中受益。对美国来说,这有利于减少以色列和沙特对美国中东政策的掣肘,从而进一步降低美国维护其中东主导地位的成本;对伊朗来说,摆脱了国际社会对伊朗的制裁,伊朗将利用其特殊战略地位和石油资源以及人才优势,推动经济迅速起飞,其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将进一步上升。虽然由于美国国内多数人反对伊核协议,两年后新当选的美国总统是否继承奥巴马政府的这份外交遗产尚有不确定因素,但从大势看,通过政治谈判解决伊核问题是大势所趋。后伊核时期给中东地缘政治带来的新格局,将为其他国际力量如欧盟、俄罗斯和中国在中东施展影响提供更大空间。
  二是从2015年9月30日开始,俄罗斯军事介入叙利亚问题,对叙利亚和中东形势造成重大影响。“伊斯兰国”的出现,使美国和西方颠覆巴沙尔政权和打击伊斯兰极端恐怖主义势力之间陷入两难困境。俄罗斯选准这一有利时机,对“伊斯兰国”和叙利亚反对派势力实施军事打击,既震慑了叙境内恐怖主义势力,也遏制了美国西方的“倒巴(巴沙尔)”势头,叙利亚战局出现有利于叙政府的变化。在俄军事支持下,叙利亚政府军在伊朗和真主党盟友协助下,收复了部分失地。俄军事介入打乱了美国在叙利亚的战略部署,在中东地区形成了美俄分别牵头的两大反恐阵营,加剧了中东地区相关国家的分化,使各国不得不在两大阵营之间选边站队,对美国在中东地区的主导地位形成一定冲击。俄此举不仅有助于加强俄在中东的地位,推动叙利亚问题的政治解决,而且可借此调动国际关系,争夺反恐道义制高点,有利于扭转乌克兰危机以来遭受西方孤立制裁的被动局面,可谓一石多鸟。不过,俄罗斯在叙利亚的军事行动也面临局限和风险,其效果和影响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俄罗斯总统普京已明确表示不会派地面部队参与在叙利亚的军事行动,俄罗斯议会下院外交委员会主席普什科夫预料俄空中打击行动只会持续3到4个月。国内外观察家普遍认为,这种有限的军事行动不太可能对叙利亚军事冲突形势产生决定性影响,政治上也不会使美国西方改变其要求巴沙尔下台的立场。目前可以确定的是,军事介入将给俄罗斯在叙利亚问题上与西方展开博弈增添筹码。
  三是中东动荡影响外溢,大批难民涌入欧洲。2015年,涌入欧洲的中东难民达到二战以来前所未有的规模。据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估计,今年前10个月涌入欧洲的难民已达70万,预计全年将超过100万。德国预计今年将收到80万份难民申请,而2014年为20万份。多数难民来自叙利亚、阿富汗、尼日利亚、巴基斯坦、科索沃等国家。取道土耳其抵达希腊进入欧洲的难民最多,今年1—8月总计13万多人,其中约六成是叙利亚人,四成是阿富汗人。匈牙利是第二入境口,难民超过10万人。难民最渴望的三个目的地分别是德国、瑞典和英国。难民数量爆炸式增长的根本原因是战争和冲突的扩散。难民最多的国家,都是饱受战乱之苦的地区。叙利亚战争进入第五个年头,仍无缓解迹象,所以产生的难民最多。欧洲面临的难民危机折射的是中东和中亚地区多年战乱和冲突的外溢效应。
  乌克兰问题仍是欧洲面临的主要地区热点。与2014年相比,乌克兰危机在2015年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经各方间艰难的折冲博弈,明斯克协议开始发挥作用,乌克兰东部冲突出现趋缓迹象。但由于引发危机的各种深层矛盾未解,这种趋缓势头基础非常脆弱,许多因素依然可能导致激烈的武装冲突再度爆发。目前乌克兰经济濒临崩溃,亟须深层改革,而乌克兰东部持续敌对状态阻碍了改革和经济发展。西方特别是美国不会解除对俄制裁,俄罗斯也没有屈服于西方制裁的迹象,但俄罗斯为此不得不在经济和外交上承受高昂的代价。围绕乌克兰问题,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形成死结,这是乌克兰危机陷入僵局的根源所在。
  亚太是地区热点问题集中的第三个地区,2015年有关形势也出现一些新变化。与中东热点和乌克兰问题不同,围绕亚太地区热点,有关当事方之间实际发生冲突的风险并非在升高,而是趋于降低。无论是在有关领土及海洋权益争议问题上,还是在冷战遗留问题如朝鲜半岛上的对立,可控性总体都有所加强。亚太地区的紧张气氛主要来自大国在地缘政治上展开的战略博弈。美、日为在对话战略博弈中争取有利态势,常常利用地区领土争议问题做文章,而个别与中国有领土争议的国家试图利用大国矛盾,坐收渔利。因此,管控这一地区的热点问题,关键在于大国关系,尤其取决于大国之间能否增强战略互信。2015年,由于中美、中日等大国关系总体朝积极方向发展,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的摩擦和争议并未对地区安全形势造成根本影响。
责任编辑:王志才金钱鳘又称黄唇鱼,目前已经接近濒危灭绝的状态。
赴日游客越来越多,国内游客成为黑心商家的肥肉。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如今以色列对中国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感觉?羡慕?仇恨?还是?
  最近发生的一件事,长期偏袒以色列的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选择了弃权,以14票赞成、0票反对、1票弃权的表决结果,通过第2334号决议,谴责以色列在被占领的巴勒斯坦领土上进行定居点活动。
  恼羞成怒的内塔尼亚胡随后下令,绝不承认联合国的决议,并断绝给联合国机构提供的资金。
  对宣布对会上投了赞成票的12个国家――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日本、乌克兰、安哥拉、埃及、乌拉圭、西班牙、塞内加尔和新西兰的外交工作关系将会暂停。
  但以色列政府似乎永远不敢与美国政府翻脸,只能迁怒于其它投赞成票的国家!
  而把怨气撒给中国,他与世界为敌的底气到底在哪里呢?
  今天,就给大家推荐这个牛逼的公众号 以独到的视觉,为您揭秘国内外奇闻轶事!喜欢了解点时事新闻、看点国际军事的千万不要错过!
  军事参谋部
  ▲长按图片 识别二维码关注
一个足不出户揽尽国内外大事的公众号
往期内容精选
关注军事参谋部回复数字看全文
毁三观!那些年,嫁给黑人的中国女孩,下场怎样了
  在老外眼中,亚洲姑娘全是Easy Girl,他们用一副洋皮囊就能让无数姑娘们投怀送抱,早几年,嫁老外甚至是一件“提升”身份的事,而这些年,嫁给黑人的中国姑娘们,下场怎样了?
  关注军事参谋部回复6可看
渔民发现潜艇在中国近海漂浮几天不动,拖回后震动高层
  关注军事参谋部回复0可看
黑社会招惹退役特警,结果太解气了!!!
  关注军事参谋部回复10可看
  6.毁三观!嫁给黑人的中国女孩,下场怎样了?
  0.渔民发现潜艇在中国近海漂浮几天不动,拖回后震动高层
  1.打入高层的大间谍终于被揪出了!真实身份轰动世界
  2.南海一旦开战俄罗斯会在帮中国吗?普京罕见表态
  10.黑社会招惹退役特警,结果太解气了!!!
  14.33年前解放军轰动全国的叛逃事件 带走最先进飞机
关注军事参谋部微信 回复数字查看
  军事参谋部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
军事参谋部
微信号:junshicmb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中东将是2016年中国外交重点之一
我的图书馆
中东将是2016年中国外交重点之一
中东将是2016年中国外交重点之一 ( 02:30:00)
中东将是2016年中国外交重点之一,中东也将是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纠结缠绕之年。
新年伊始,中国外交开启了新的旅程。曾任外交部副部长、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的何亚非先生赐稿观察者网,分析认为,习近平主席近日对沙特、埃及、伊朗的国事访问表明,中东将是2016年中国外交的重点之一。大国之间加强磋商协调,并与地区国家深化对话与合作,对于缓和地区紧张局势,减少冲突可能将发挥重要作用。
2016年将是新世纪全球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相互影响严重纠缠的一年,也是国际秩序重塑与世界经济进入大调整的长周期相互重叠的一年。今年不可能是2015年的简单重复,历史没有“线性”延续,大开大阖、跌宕起伏才是规律。试问去年有谁能想到“伊斯兰国组织”(IS)会异军突起、乌克兰危机和难民潮冲击欧洲一体化的根基?今年地缘政治和经济形势更加云山雾罩、扑朔迷离,“未知之未知”因素增多。这对各国特别是大国的外交运筹能力将是全面、严峻的考验。
首先来看超级大国美国。美国今年是“超级政治年”,年底的总统和国会选举迄今理不出头绪。这反映美国国内政治和对外战略的迷茫:一是凸现民粹主义上升、美国政治极化严重,大选排斥传统候选人,青睐走“偏锋”和极端的候选人;二是暴露美国朝野面临复杂国际环境既想控制霸权成本,又不希望失去全球霸权的困境,焦虑感增强,“新孤立主义”和战略收缩成为主流思想。
民主党候选人中希拉里是领军人物,得到党内提名可能性最大,但她面临严峻挑战:1、40%多选民对她有负面看法,构成她大选获胜主要障碍;2、希当过第一夫人、参议员和国务卿,选民不喜欢职业政治家身份;3、“电子邮件门”事件可能成为希竞选致命伤。
共和党情况更加混乱,非传统候选人特朗普党内支持率逾30%,社会基础主要是美中部的蓝领白人。特语出惊人却深受普通百姓欢迎的“特朗普现象”有可能使他成为大选“黑马”,造成美国政治“地震”。正因为美国的霸权地位,美大选过程与结果将给世界地缘政治和经济带来重大影响。
从地缘经济分析,美国经济复苏在发达国家中遥遥领先,在美联储加息和强美元周期叠加的情况下,一面是以美元体系为基础的美金融资本“帝国”地位持续增强,另一面是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原油已跌至每桶30美元以下,全球大量资金回流美国,许多国家尤其是依赖资源出口、外债高企的国家,信贷萎缩、金融风险积聚,金融经济危机的“红灯”已经亮起。这些年不少人奢谈“美国衰落”,似需再做思考。“百足之虫,僵而不死”,况且美国问题不少,却并未到“僵”的地步,只是难以承受维持霸权需付出的昂贵成本。
其次,欧洲深陷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纠结困境,已经威胁到欧洲一体化、欧盟团结和欧元的存亡。这不是危言耸听。
乌克兰危机继续发酵,没人想扩大冲突,但又互不相让,美俄欧三方呈战略僵持状态。欧盟和北约东扩长期挤压俄战略空间、美欧在乌克兰搞“颜色革命”,乌克兰于是成了大国地缘政治博弈的悲剧。乌克兰危机扯出来的还有俄罗斯与欧洲国家地缘经济“梳不清、理还乱”的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欧洲国家依赖俄能源供应,俄需要能源出口欧洲维持其经济稳定,短期内这种“唇齿相依”的经济关系不会改变。长期看,美国页岩油气对欧洲出口、欧洲加大可再生能源和核电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中俄能源合作的发展,有可能逐步改变俄欧经济联系格局。但这起码是中长期的愿境。
由于中东局势恶化带来的难民潮以及IS等极端势力蔓延,欧洲在接受难民和遭受恐怖袭击方面首当其冲,压力有增无减。难民潮和恐怖袭击已经开始动摇欧洲一体化的根基,即欧洲国家引以为豪的“人道主义情怀”、人权至上理念以及人员自由流动的欧盟核心原则。就连实力最强的德国在百万难民冲击下,也左支右绌,开始退缩,局势发展甚至可能危及默克尔执政地位。今年英国将就是否退出欧盟进行共投,这无论对英国还是欧盟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希腊、意大利等欧元区国家的债务危机随时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欧元区破裂解体的可能性始终阴影挥之不去。如恶梦成真,
对全球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都会产生“连锁反应”,导致意想不到的结果。
当地时间1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利雅得同沙特阿拉伯国王萨勒曼举行会谈。图为会谈后,萨勒曼国王向习近平授予阿卜杜勒阿齐兹勋章。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第三,让我们把目光转到亚非欧大陆结合部中东地区。新年伊始,中东地区地缘政治博弈就开始升温。从沙特阿拉伯处决什叶派异己,到伊朗群众火烧沙特驻
伊使馆,再到沙特、伊朗断绝外交关系,沙伊所代表的中东逊尼和什叶派教派之争再度激化,牵动地区的战略格局异动和大国争夺加剧。
自2011年初至今,中东“颜色革命”铺天盖地,传统政治和社会结构以及力量对比格局被彻底打碎,“无政府”和“无序”成为地区政治的常态,中东地缘政治版图也被重新划分。这使得今年地区地缘政治更加混乱,爆发冲突和小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增大。
2016年需要格外关注:一是以沙特与伊朗领军的逊尼、什叶派博弈将使“代理人战争”加剧,地区武装冲突火上浇油;二是IS为代表的极端恐怖势力会
遭到更大打击,削弱其控制的范围,但美国等大国派地面部队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IS在世界各地发动恐怖袭击的频率加快、规模扩大;三是随着伊朗核协议开始
执行,中东以色列、沙特、伊朗、土耳其、伊拉克等国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选择,是顺势降低区域紧张局势,推动地区矛盾的缓和,还是因为担心美国的战略收缩
而“下先手棋”来争取区域地缘政治的主导权,尚不得而知;四是关于叙利亚和平进程的安理会决议能否得以执行尚难逆料,俄罗斯将继续加大在叙的军事存在,打
击IS极端势力和叙反政府武装,美国要叙利亚阿萨德政府下台的政策不会改变,但对叙反政府武装的支持常常“三心二意”,主要是担心其中一些派别与IS有千
丝万缕的联系;五是石油价格和供应问题。欧佩克不会减产,美、俄、伊朗、伊拉克等都会增加出口,加上世界经济增长缓慢导致总需求疲软,2016年油价下行
趋势难以改观。围绕国际石油市场份额的争夺会持续下去。
中东日趋复杂、尖锐的紧张局势将导致各大国更深卷入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共同应对
IS等极端恐怖势力的需要也会凝聚大国的战略注意力,但是中东问题由来已久,加上新的矛盾和教派之争激化,今年地区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相互纠缠、相互影
响,局势将更为复杂,变数更多。最近,美国在解除对伊朗研发核武器的经济金融制裁的同时,又因伊朗试射导弹而对伊实施新的制裁。可见问题之复杂,美国应对
常常自相矛盾。
习近平主席年初对沙特、埃及、伊朗的国事访问表明,中东将是2016年中国外交的重点之一。大国之间加强磋商协调,并与地区国家深化对话与合作,对于缓和地区紧张局势,减少冲突可能将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亚洲地区2016年喜忧参半。在世界经济普遍低迷的背景下,亚洲经济增速虽然也会放慢,但依然是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尤其是中国将与美国一起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双引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建设,今年将顺利起航,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已于1月16日正式运营。这种全新的区域和跨区域合作模式,必将对亚洲经济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对亚洲中国的邻国来讲自然是利好消息。譬如中国与东盟经济共同体打造经济合作“钻石10年”,中国与中亚和西亚国家经济走廊建设起步等。
国际上有不少人对中国今年经济调整的前景有担心,其实大可不必。中国经济发展至今已经有较好、较强的基础,现在一年7%左右的GDP增长就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全年的GDP总量。中共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将指导中国经济稳步发展,既调整结构,又确保增长,新常态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好事,中国正在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
亚洲经济当然并非一片“莺歌燕舞”,隐患还是不少。日本经济长期增长乏力,东盟经济共同体刚刚建立,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因强势美元周期与美联储加息叠加而造成资金外流、债务负担加重、货币严重贬值、财政状况恶化,2016年这些国家的经济会困难多一些。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对亚洲国家是“顶头风”,增长下行的压力普遍加大。
地缘政治的风险主要来自美国执意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直接介入南海等区域国家之间的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在中国主权范围的岛礁邻海、邻空武力挑衅会持续下去;日本为当军事和政治大国,在美国支持下,今年武力插手南海、充当美国“小伙伴”的可能性很大;菲律宾把宝押在国际法庭的仲裁上,不管菲国内选举结果如何,菲律宾与中国在美济礁等岛礁问题上会坚持与中国对立的立场;越南等声索国也会在美国鼓励、支持下时不时与中国争执吵闹。南海问题会持续发酵,不排除发生小规模冲突的可能。而且,在美国大选年,任何冲突都会被放大,引发两国关系的紧张。
地缘经济上还有规则制定的矛盾,今年会趋于尖锐。美国积极推进谈成“跨太平洋经济战略伙伴关系协定”(TPP),奥巴马总统几次三番称,这是美国希望领导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不想让中国来制定这些规则。这样的言行与“冷战”的“零和”思维密切相关,与时代潮流逆向而行。试想国际经贸规则制定怎么可能绕开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家中国呢?中国除了继续推进“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协议”(RCEP)谈判外,已提议亚太经合组织(APEC)进行自贸区谈判,APEC领导人也认可了谈判的路线图。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也得到许多国家广泛支持。今年主办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将就促进全球经济增长提出新思想、新方案。凡此种种,都说明中国在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方面已经在引领全球新的合作模式。
就中美关系而言,经过近几年中美双方特别是中国的积极推动,两国元首对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加强两国全球治理合作、深化经贸关系已有广泛共识,双方对管控风险、逐步建设新型大国关系也有一定的基础,两军之间有沟通与管控机制,并制定了一些相互接触的“规矩”。相信只要两国相向而行,逐步建立信任,及时排除地缘政治冲突和地缘经济矛盾的风险,是可以做到的。
中日关系目前总体可控,两国人民都希望“一衣带水”的关系能够恢复和发展,中日韩三方对自贸区建设的谈判开始起步。只要日本政府对历史有正确的认识,对区域合作的长远发展前景持积极态度,东亚地缘政治和安全形势还是可以得到控制的,东亚的经济发展也会继续领跑世界。
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现在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程度空前,我们在分析世界形势发展和格局演变时,不可能将其相互割裂,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给与综合、全面的研究。我们需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才能把世界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问题和相互关联性看透、看彻底,以形成连贯、有效的外交政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扩展阅读】
如何让中东不再对中国“又爱又怕”
中国介入中东“政治漩涡”,引起世界瞩目。外长与副外长分别会见叙利亚反对派“全国联盟”主席胡杰与出访沙特、伊朗不久,中国首次颁布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而就在沙特与伊朗两国因奈米尔事件而“翻脸”之际,,预示着中国将在中东政治秩序重建中发挥更关键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时下出访国媒体并非都对中国中东外交信心满满。沙特“中东网”日前刊出评论文章称:“鉴于中国对于中东地区常常面临的宗教与政治冲突缺乏经验,中东对于中国而言充满风险”。不久前,该网站评论指责“中国一贯将中东外交事务抛给另外五大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此类观点甚至更为负面的舆论在中东地区并不少见,究其原因,主要与中国在中东话语构建滞后有关。
建国之初,冷战背景下,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其它第三世界国家在互不侵犯的基础上展开以政治和意识形态挂帅、以经济外交为辅的外交活动。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建设日益成为一项中心任务,中国外交也逐渐进入经济外交时代,具体表现为“经济带动外交”,政治外交上“韬光养晦”、“做好自己的事”,不输出意识形态与“中国模式”,亦不过度进行自我宣传与吹嘘。
当地时间1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利雅得会见伊斯兰合作组织秘书长伊亚德(新华社记者王晔摄)
这种政策的好处在于,与二战后西方大国一手输出“民主人权”、一手扶植“代理人争夺战”干政的外交方式形成鲜明对比,从而使中国在中东诸国少有负面形象。但长期以来,受“低调外交”思路的影响,中国在中东舆论竞争方面呈现出滞后性。尽管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国媒体积极在中东拓展站台与媒体合作,且近几年在“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中国影视加快进入中东市场,但总体上,中国媒介对自身的宣传报导仍是以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社会风貌及两国政经合作的浅层介绍为主,而缺乏从更深层面对中国自身内政外交制度与理念的系统阐释。于是,原本因殖民历史而获得中东舆论主导地位的西方媒体,成为当地“深入”了解中国政情、经情、国情的主要途径。
我们知道,西方媒体的涉华宣传话语体系中,主导论调不外乎两种:
一是“中国崩溃论”,即认为70年代末以来中国“信贷拉动增长”所带来的经济“奇迹式腾飞”并不稳定,加上市场经济没有所谓的“民主政治”为保障,中国经济崩溃在即。
二是“中国阴谋论”,该理论将中国在中东非洲等地的投资、援助曲解为“新殖民主义”,宣称中国“示好”是为了将中国过剩劳动力转移他国,并在当地圈地圈钱、掠夺资源。
久而久之,许多中东人形成了对中国“又爱又惊,又羡又怕”的复杂印象:热爱中国功夫、茶艺、汉服、民乐、书法、中医等文化符号;惊讶于中国不遵循欧美模式、走出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路径;羡慕中国短期内从落后国家“华美变身”为发展中大国;畏惧于中国这样一个不遵循西方模式崛起的“怪胎”可能对自身造成“威胁”。此种心态的普遍存在,是当前中东一些政治与知识精英对于与中国合作既想又怕,故而选择“经济向东看,政治向西看”等政策的重要原因之一。
笔者认为,随着中国在中东影响力的增强,我们首先须要敢于谈论“中国模式”。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将自身体制推广或强加于人,而是通过自己的声音向外界进行更深刻与全面的自我诠释,以便减少外界对中国民主环境、人权状况、经济模式、宗教立场等问题的“妄猜”与“误读”。
不避谈“中国模式”的意义不仅在于增进中东乃至更多亚非拉国家对我国的了解,更是一种政治自信的表现。美国在“监听门”与“虐囚门”铺天盖地的情形下下仍然能够宣扬民主人权价值观,中国在直面自身体制得失利弊的基础上公允表达自己的信念与价值观并无值得羞愧之处。相反,倘若中国人出于谦逊谨慎,对于自身如何迅速崛起的话题“讳莫如深”,倒会被外界认为是“中国没有沿着西方模式发展,所以好景不长,连他们自己都没有信心”。
除了“中国模式”,我们的舆论宣传还有必要着重阐释以下两个中国外交理念。其一是“不干涉他国内政”。这条建国至今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正是中国尊重他国主权的重要体现。然而,数十年来,在西方话语体系下,中国“蔑视人权论”、“援助方式危害论”甚嚣尘上。更糟的是,不少从小接受这套话语体系熏陶成长起来的亚非青年人对此深信不疑。笔者曾不止一次遇到中东国家的大学生问及:“中国为什么支持我们的独裁政府?”而当我反问:“那你认为中国应该怎样做呢,派军队到你的国家推翻你的政府吗?”,他们无言以对。我想,未来中国在对外舆论宣传中,如何全面阐释不干涉他国内政不等于无所作为、更不等于支持他国独裁政府,应当是一个关键课题。
其二是“共赢互利”。笔者在突尼斯考察期间,常有当地居民对笔者表达对吸引中国企业的担忧,认为“中国企业喜欢携带很多中国员工,他们来了,突尼斯人会就失业”。在阿尔及利亚,近年来因“中国人抢饭碗抢资源”论引发的排华情绪日益严重。
然而,中国企业“走出去”给当地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却往往被忽视。一方面,以往经验表明,中企在中东与非洲增加投资,加强能源合作与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成为促进当地经济活力的重要引擎,带动原材料生产、加工、物流、餐饮、交通等多个经济部门的发展。另一方面,人力资源属地化早已成为诸多中国“走出去”国企与民企的重要奋斗目标。例如华为突尼斯分公司中现有80%的员工为本地人,又如近年来兴建的中埃合作区中,85%的员工为埃及人。目前对于不少中企而言,人员属地化的难题包括文化差异、语言交流障碍、招工难等,有的中国企业推出实习、培训或招聘计划,但报名人数不足。然而,由于深度宣传与交流的缺乏,这些信息在当地民间鲜为人知。
突尼斯前妇女部部长、突尼斯大学教授莉莉娅·拉比迪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有一段颇耐人寻味的论述,“突尼斯人想与中国合作,但中国对他们来说太陌生,让他们心生恐惧”。当前,中国借助“一带一路”战略深入“走进中东”之际,构建相应的话语支持将是我们面临的重要挑战。这既须要提升我国媒体和新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更新传播方式,也须要中国与中东知识界增加互动,增强学术探讨与智力交流。
馆藏&46980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古代外交政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