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牢山 诸时健冰糖橙

哀牢山上冰糖橙 王石-有关哀牢山上冰糖橙 王石的文章阅读“学生”王石橙园问礼)在哀牢山上生活我就出生在你的怀里么哀牢山我亲爱的母亲那间田棚敞开门扉想开口对我倾诉些什么炎日下那头耕牛仍弓着背拖着一生不离的犁耙扶犁的老汉多像我的父亲田间挥斧举锄的同胞重蹈先祖春播秋收的背影一曲粗犷的山歌唤醒曾经激情的岁月一罐纯香的焖锅酒倒出一段火辣的故事还有那株梦中的榕树也牵着王石与褚时健: 一场鲜为人知的对话(上)
我的图书馆
王石与褚时健: 一场鲜为人知的对话(上)
“OK CEO”特约之王石对话褚时健王石听褚时健这个“天生资本家”讲述橙浮人生、世情冷暖与赚钱之道。听说王石要来,86岁的褚时健上午十点多就在村口的小饭馆站着,一直等了两个多小时。褚时健为什么要见王石?褚时健说,因为“这个人在基本感情上、基本看法上,和我比较一致。”让褚时健印象最深的是,对于自己七八十岁了还敢创业,王石了解其中的艰苦。11年前,刚从珠穆朗玛峰上下来的王石,就特地去见过刚从狱中“保外就医”的褚时健。和那次一样,要见这位吃住都在果园里的老人一面,驱车来回要九个小时。王石为什么想见褚时健?因为他觉得,两个人虽然隔得很远,但想的一样,做的也一样。“很多人说,褚时健之前做的是特许经营,随便从昆明街头找个人,给他一样的条件他都做得到。”王石说:“我不这样认为,几百家靠特许经营的企业,为什么褚厂长能和其他人不一样?”王石给褚时健75岁高龄创业的壮举起了个名字,叫“中年的延长”。作为这片广阔橙园名义上的所有者,褚时健的夫人马静芬说:“我们是在玩儿,你们跳舞、唱歌、打门球、打乒乓球,我到果园里看果子,也是玩儿。”在这场众所周知的见面中,王石和褚时健谈话的内容却鲜为人知。在那段时间里,他们到底谈了什么?今天,《壹读》独家披露他们的谈话记录。W|王石C|褚时健M|马静芬(褚时健妻子)“您应该是天生的‘资本家’”W:您用化肥吗?C:用肥料也要讲究结构,纯粹氮肥就不行,果子看上去长得大,但味道淡、吃起来不舒服。这两天我们正在施有机肥改良土壤。我们有一个小肥料厂,一年产六七千吨,一棵树一年分到15公斤左右,这样土壤就变好了。我们给大家设定了一个目标树龄,我们目标是,有30年结果期,这是算过账的,假如从头开始(种树),除了一亩地投资两三万,还要耽搁三四年没有果子,而我们延长一年果龄,就会很划算。现在别人租土地给我们的3000棵树,已经22年了,还很旺盛,估计可以收获到30年。我们多结一年水果,虽然多花点工资运输费,但等于白赚很多。中国柑橘协会跟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们说你们的劳动成本高,我说高一点问题不大,出来的果品好,销售价高3点、高5点,不就拿回来了。W:您应该是天生的“资本家”,整天都算成本、收益。C:过去我帮国家干,也总是想拿最低成本换最高效益,那17年我已经做到了,烟叶一公斤我们为国家贡献225元税收和利润,同行能到40元就算最好的了。不算到心中有数,你就做不到。我们在整个车间,单管节约、管原材料的就设计了八个岗位,一道一道来,第一道消耗指标是多少,下一道又是多少,到月底都要算账,算账以后有15%的收益奖给他们。所以当时国家对工业企业的统计指标是十个,我们十个指标在国内都是第一,100多家同行远远落在我们后面。我们从头到尾一套系统做精细管理,各个环节都要讲数字,最后一检查,完成了还是超过了,每个月都要兑现奖惩。以前还批判利润挂帅,我说如果利润不挂帅,国家的收入就要少很多,单说(企业领导)政治好就一切都好,我有点不相信。W:您又不是中央财经大学毕业的,也没上过商学院,这些想法是天生的?C:我父亲在我十一二岁的时候因为日本飞机轰炸,爆炸点离他太近,医治不好去世了。我母亲带着我还有四个弟弟妹妹过日子。我从小跟妈妈酿酒,那时候就开始算账。我读中学时也是靠酿酒赚钱,放假回来还自己酿酒,成本概念、利润概念早就很深刻了。W:这等于十多岁就懂得算账了?C:是。别人家用三斤包谷酿一斤酒,我说原料占成本太多,其次是燃料耗费太大,我们要想办法,实现两斤包谷酿一斤酒。原料煮熟以后要发酵,发酵环境我小时候就懂了,放在暖和的地方出酒率跟放在冷的地方不同,于是我创造条件,把火炉的木炭拿来,室温就上来了,我们的酒就多起来了。我小时候酿酒,包括燃料和备料都是一个人搞。后来办企业时,在批判利润挂帅、批判资本主义的时候,我说我管不了那么多,反正大家要改善生活。我们的食堂办得是最好的,政府给我们规定的利润都能完成,换别人来经营就是亏本,换我们就是赚钱的。W:您说的是糖厂?C:是小红糖厂。当时我说国家拿的多,大家都太清苦了,要把废弃物收起来,多养400头猪。W:您这是资本主义的尾巴吧?C:那时候批判资本主义思想,我就抓住一条,毛主席说“丰衣足食需要自己动手”,自己动手改善生活,结果我们的日子就比别人好。当时不准发奖金,我们只直接提高生活标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念着口号搞资本主义。“借钱给我们的八九成相信我会赚钱”W:既然能算成本、利润,那您应该也会算风险。您当时做果园,有没有想过70多岁才再次创业,万一不成怎么办?C:想过。我们两个下决心的时候,首先想的是这件事,我们资本少,当时只有200多万,但做这个项目要几千万,不足的本钱就向朋友借,借钱给我们的有八九成相信我会赚钱。我也跟他们说过,万一失败了,我赔不起怎么办?朋友说:“您别说这个话,我们一家拿点钱借你,您有就还,没有就不还,也不要增加压力,我们相信您有九成把握。万一失败了,就是您不赔,您也别不安心。”到2007年的时候,我们就把借来的钱都还了。这些朋友说不要,我说我赚钱了不还不行。但朋友们坚决不要利息,我总觉得和朋友相处,不能对不起他们。W:这就叫信誉?C:是。我有一个小故事。我们以前有个牌子(的香烟),是用最好的原料做的,但就是没有利润。《人民日报》记者问我这个事情,说你们定的价钱比成本还低,但质量又那么好……我说我们经营最不成功的就是这个牌子,最好的原料制造,但价格不理想。采访一见报,那个牌子一星期销量就升了五倍,从东北到南方所有摊位上有多少卖多少,从70元涨到340、350元。我去南京、去王府井,问他们卖多少钱?他们说卖400元,我说:“你卖高了”。后来有人说,为什么我一句话就让这个品牌价格就涨上去了?因为大家觉得这个老头不会说谎,他说是好原料,肯定是好原料。后来我们同行里有很多人都学这种办法,但都搞不成,别人一听就说:“这个家伙是骗人的”。W:大家为什么这么相信您?C:我给他们许诺的东西都兑现。W:您一直这么要求自己?C:不然人家干吗对我讲诚信?所以商业来往没有诚信是最糟糕的事情,谁都有最困难的时候。在别人困难的时候,我帮过他们,有几个厂都要破产了,但我们只费一点力气就让他们翻身了,到今天他们都还感谢我。我后来去了其中一个厂,他们把职工集中起来敲着鼓欢迎。我们说下回再这样,我真不敢再来了。所以,你对人诚实、宽容,人家对你也一样。我们最困难的时候人家都帮我们,那时还没有多少人知道我种出来的果子好,所以销售困难。有一家就说你不要管了,你多余的卖不掉的拉来送给我们,一家30吨、50吨、100吨地卖,还有450吨的,别人就是这么帮我的。日,褚时健和工作人员相处了自制的“防风网”,保护橙林不受哀牢山上的大风影响,85岁的他亲自在早晨上山查看。W:但在中国,信用一直是个大问题,守信用的人似乎不多。C:很多人设法骗人,但我们能做到十成,也只敢讲八成,跟政府也是只说到八成,还留着两成,担心做不到。说过的话就努力实现,朱镕基是很严格的人,他要求别人也严,他到我们那里,我跟他反映一个问题,我说进口指标不行。他说:“我帮你解决”,又说:“这个投资完成以后你的税能增加多少?”那时他还在当副总理。我说:“您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这个改造完成以后,中央财政一年增加30亿。”朱总理说:“老褚你别吹牛”;我说,“我跟同行都不会乱说,何况跟您?等到一年,你问财政部这笔钱拿回来没有。”W:后来实现了吗?C:这个项目增加了40亿。后来我跟他身边的同志讲:“你跟朱副总理说一下,老褚那个任务完成了,而且还超过一点。”前一段有人来云南的时候,他还托人问老褚现在好不好。“一个月有三四次到树下,总要对着树说话”W:褚老您是12年前开始种树的?C:我们2002年把这些地深翻,2003年开始种,今年第11年了。照广西、广东那边的惯例,树已经到了衰老期,投资还没收完。但我们两年就收回投资了,树还很旺盛,所以全国种柑橘的大省,差不多每天都有人来看我们。W:您70多岁才开始种树,但他们一直在种,还有一些做农业研究的,种了几辈子都种不过你?C:他们几代人都按传统搞,比如说湖南一些人。我们品种的原生地在湖南,但现在湖南本地的冰糖橙已经不行了,我们的却还行。W:您一般什么时候处理果园的事?C:一个月有三四次到树下,总要对着树说话。前四五年我的腿还好,到冬天的时候还能给树整形,多余枝条要剪掉,要思考树怎么长果品才好,坐到树根下讨论树。我们(和员工)经常要讨论的问题就写在黑板上或在会议室讨论,一般事情就是现场说。W:马老师(褚时健夫人马静芬)给我们看了这些书,都是您当年自学的?C:是的。晚上三四点睡醒了,就想着今年的果子有什么问题,要是找不到答案就睡不着,就翻这些书。W:翻书就翻明白了?C:书要翻,还要总结树的具体情况,要找规律。我们请过专家,有人说枝条要多,少了不行,叫工人一根枝都不能剪。但果子成熟后,要掉20%~30%,我们就开始怀疑他的技术。我觉得不剪不行,不剪阳光照不进来,而树缺少日照,中间枝条就会枯萎,就长不好,花就开不好。慢慢地我们就了解了一些规律。总之,遇到很多问题,都是我们自己总结经验,所以现在果子产得很好。这三四年广东、广西有人过来说:“你们的树十几年还能结果,我们七八年就不行了”。又问我,小年产多少,大年产多少。我跟他们说,我们年年是大年,年年树种的都不密,原来一亩地种148棵,现在减少到80棵,每年要砍10%左右,砍了七八年,年年砍,年年产量向上走。W:为什么要砍树?C:太密了不行。柑橘协会有个理事长,他说你的种法成本高,恐怕不行,我说可以的,你卖8毛一斤,我卖8元,成本高10%不要紧。再说,我们工夫花得多,但慢慢地机械化了,成本也就下来了。以前我们这些农田运输都有问题,靠人挑,现在我们把路修通了。W:这是农业现代化啊!C:我们农用拖拉机可以开到每个角落,也就节省了劳动力。有一种病叫柑橘黄龙病,四五年就可以把一个果园毁掉,我们这里也有,大家都头疼。在别的地方,这种病医治不了,传播黄龙病的小虫在病树上爬过,又带着病毒爬到第二棵树,第二棵就得了病。我们的办法是,让一些人专门做病情侦查,然后确定病源,再定点清除。半个月来一次同防同治,几百户农民一起用喷药机械,一家人一台,我们出钱,大家一起来干活。所以来学习的人都觉得很奇怪,问:你们怎么没有黄龙病?”我说有啊,但我们把传播媒介杀死,虽然这样就要多花劳动力,但劳动力多一点也划算。因为你不杀它,它就把整个园子都毁了。广西这六七年有很多乡镇把树全部铲除从头再来,但我说这样也不行,传染病马上又会传开,要先把传播途径控制住。我们花了不少钱,现在来看很值得。W:要算一笔账吧?C:我们的劳动力也不是特别贵,反正一棵树得病,我们就连根挖走,然后再种一棵大树苗,所以,果园看着还是很整齐的。
馆藏&146304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最新播报:
一只冰糖橙的励志故事
新华食品4月18日电(芦超)时下,提起褚橙,人们似乎都能想到“励志”的故事:哀牢山上,一位古稀老人,蹒跚地行走在2400亩的果园,在最成功时身陷囹圄、在最绝望时失去亲人等等的波折并没有将这位曾经的商业天才打倒,默默地,他抓起了种橙的锄头。
悲壮而有力,是记者初次聆听褚橙故事时最直接的感受。然而,当褚橙真正走出期待、标价上市时,却让人隐约感到故事似乎多了一丝商业化的玩味。
高价=不差的果子+不错的故事
2002年褚时健被获准保外就医,在经历了人生的辉煌与沉沦之后,76岁的他又回到了哀牢山,种起了橙子。起初,种橙并不为了盈利。资料显示,褚时健的橙园发展到2006年时,总产量只有1000吨;而到了2011年,橙园的产量达到8600吨。
到了2012年,随着生鲜电商逐步走热,一家名为本来生活网的生鲜电商将褚橙摆上了网络货架。正是这一年,褚橙借着互联网的营销模式走到了数以亿计的年轻网民面前。触电只是这个经典营销案例的开始:日,《经济观察报》发表了一篇《褚橙进京》的报道,写了85岁褚时健汗衫上的泥点、嫁接电商、新农业模式;王石微博的转发点燃了事件,这条微博是“衡量一个人的成功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弹力”。11月5日凌晨本来生活正式发售褚橙,订单纷至沓来,当天就卖了1500箱。
就这样,一只普通的冰糖橙,加上了褚时健的名字,就开始变得励志起来。
然而,这样的励志橙也并不是所有励志的人都消费得起的,据了解,2008年,褚橙就开始在云南上市,与其他同类冰糖橙相比优势并不突出,价格最多高出10%。目前网络上5公斤褚橙的售价从118元到148元不等,是普通冰糖橙价格的2到3倍。
励志故事是个美好的误会
有媒体对褚橙进京以及褚时健精神的内容传播进行了总结,“其核心路径是传统媒体、微博,主要的人群是60后、创业者、企业家,因为他们对于褚时健的经历有感同身受的经历。”
也许这会让70后、80后以及许许多多创业路上的赶路人感到匪夷所思,追捧了这么久的励志橙、拥簇了这么久的励志英雄,原来不过是一枚精心包装的冰糖橙和一位洞悉商业智慧的营销老手。这场传媒和营销的联姻并不意在实实在在的卖橙子,相反却让本来皮儿薄的橙子变得“皮”厚起来。
莫名地,褚橙的粉丝成了听故事和讲故事的人,成了褚橙营销的志愿者。
在今天,当描述企业掌舵人的商业行为时,“博弈”无意间成为了一个高频词汇。而在“博弈”中,“博”有赌博、换取的意思,“弈”则有下棋之意。这两个字恰恰包含了在成就商业辉煌过程中最重要的两种精神---冒险与谨慎。而这正好注脚了褚橙的“另一种”精神内核:一种敏锐的洞察力和有效的说服力,而这正是褚时健博与弈的商业精神。
大佬们的掌声
褚橙的另一片掌声来自于时下活跃在最前沿的商界大佬们,如柳传志、潘石屹、任志强。他们在为褚时健鼓掌的同时,也迅速找到属于自己的“那只橙子”以便迎头赶上。于是,老百姓看到了“柳桃”,看到了“潘苹果”。
这样一种商业模式的群体认购奠定了褚橙的全胜--买家买家皆赞许。然而,商业的胜利有时不一定会让消费者获益。倘若中国排名前一百的富豪们每人各推一个“名人果”,加上果贩子的盲从,老百姓以后买水果也得先合计合计了吧。
不仅如此,大佬们在卖果子的时候,还不忘吆喝出自己的安全品质,甚至搭上自己的信誉。殊不知,老百姓更加希望吃到嘴里的是物美价廉的橙子,而不是故事或者名字。
[责任编辑:&>&&>&    
“褚橙”的品质要求每一株果树不能开太多花、结太多果  1927年腊月,褚时健出生在云南玉溪市华宁县一个普通农民家中,他的两个哥哥先后夭折,父母有些紧张,于是搬离祖宅,来到人烟稀少的铁路边上,褚时健每天上下学都要顺着这条铁路走。后来褚时健回忆自己在铁路边度过的童年:“铁路是法国人修建并经营的,他们雇一些当地人维护铁路,这里工人的工资是当地人收入的几十倍,如果能在他们那里做工,日子就很好过。所以大家争着来这里做工。”这对年幼褚时健的触动是:“要把书读好才行!”  褚时健并没有机会好好读书。到昆明读到高一,解放战争开始,他和二哥去参加了边纵游击队,从此远离校园。但他在技术上的学习能力让人惊叹。张伟说,自己从19岁就开始从事柑橘种植的技术工作,但“跟褚时健做事之后,才真正体会到技术的重要”。  技术总是褚时健做每件事的立身之本。刚到玉溪烟厂,一些人看不起褚时健,但一件事情彻底改变了大家的看法。当时厂里坏了一台锅炉,整个烟厂只有两台锅炉,坏一台产量就减一半。厂里员工告诉褚时健,前任厂长在时,坏过一台锅炉48天才修好,这一次也要40天。褚时健之前在嘎洒糖厂时也修过锅炉,略懂一点技术。他后来回忆这段往事:“我说只要4天,结果他们都不敢干了,前任厂长亲自指挥48天才修好。我说我也亲自指挥,4天完不成不叫你们负责。”结果3天半就修好了,从那以后,褚时健在玉溪烟厂的威信正式确立。“大家觉得,这个新来的厂长要干,还懂,不能哄他,做事不能马虎。他们原来看不起我,这一次,无论是干部,还是工人对我的看法都改变了。”  果园发展中的几次危机,也是靠褚时健看书度过的。第一次是2006年,种下4年的果树第一年挂果,2400亩只收了14吨。果树掉果严重。“我用手拿都拿不下来,但技术员说被风吹就吹掉了。那次我是真着急,睡不着了,连夜看书找原因。”  张伟还记得另一次果园发展的危机是2007年。随着产量的增加,果园建起了冷库。但由于对冷库的温度和湿度标准并不熟悉,入库的水果都腐烂了。请了外地的专家来也没能解决。“那一次他也是急了。听马老师说,他夜里三四点还在看书,后来还是找到了办法。最后技术员就是根据他说的标准,调整了冷库的温度和湿度。”  有争议的山地  褚时健的橙子园有两个山头。一个山头是硬寨梁子的近千亩山地,更大的一部分则属于新寨梁子。公司的园区总部也设在这个山头上,是一栋黄色的两层回形楼房。除了面积更大,房间更多,外观与沿途所见的农民房并无区别。褚时健住在二层的一隅,房内设施简单,唯一特别的是二楼有一间他的私人厨房。除了侍弄果园,看书之外,他的爱好还有下厨炒菜,果园的管理和技术人员有机会吃到他炒的辣子鸡,味道还很不错。宅子一侧是棵高大的无花果树,宅门前有两尊白色的小石狮,略微让人在家常和农耕生活之外,联想起他当年的威仪。  因为放弃重操烟草老本行,对一个保外就医的老人来说,他与人生博弈的资本失去了一大半。但好在云南还有土地。虽然山地设施落后,哀牢山脉也有独特的种植优势。刀文高对本刊记者说,褚时健选择这里,也是经过精心的考量。种植冰糖橙最重要的是阳光和水源。哀牢山属于干热河谷地带,气温很高,平均气温比200公里以外的玉溪高出10摄氏度。这里阳光充足,水源也算丰富。“哀牢山上植被茂密,雨季储存下大量雨水。有句话是哀牢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长。以红河为界的东西两边,水塘镇这边属于江西,雨水只下这边,只有2009年,百年不遇的旱灾,直到5月底才来雨水,造成农业大减产,其他时间我们都还能应付。”刀文高对本刊记者说。  这片土地是褚家人2002年从水塘镇政府手中租来的,租期30年,租金28万元/年。从目前的土地价值来看,这是一个相当便宜的价格,现在水塘镇的土地流转,至少已经达到700~800元/亩。但水塘镇镇长刀文高认为并不吃亏。“这片山地是雷响地,完全靠天吃饭。当年是镇办企业的用地,原以种植甘蔗为主,由于长期不轮作、土壤板结、肥力差、灌溉水源和设施严重不足、甘蔗施肥和管理不到位,长年平均甘蔗单产3吨以下,扣除种植成本后,平均每年每亩收入不到80元。给他的租金相当于100元/亩,还赚了20元。”新寨村的老村主任白文贵  但这块土地的权属历来就有争议。新寨村的老村主任白文贵告诉本刊记者,这片山头世世代代是新寨村村民在耕种。直到1969年农业学大寨,新寨村隶属的水塘公社组织村民开荒种甘蔗,由公社投资水管、路、电,但新寨村民投工投劳,建起了甘蔗林。此后这片土地被镇属企业占用多年,因为企业一直亏损,没有付给新寨村民一分租金。和褚时健签订租地协议后,一年有20多万元租金,新寨村依然一分未得。他们向上反映多年,才在2009年争取到了40%的租金。但村民们并不满足。“这里是我们祖辈的地,我们要把租金全部拿回来才合理。”白文贵说。  2002年“2?14”泥石流。村里失踪了17个人。这一事件对果园有两个影响。一是果园的土地面积因为滑坡减少了。白文贵在镇里打听到,果园甚至为此修改了这片山地的租约,将租金由原来的28万元/年减少到24万元/年。另一个影响是,村庄遭遇的灾难让村民们更强烈地要求从土地中获得补偿。白文贵说:“我们都清楚,褚时健的果园这几年很赚钱。这里是我们祖辈的地,我们要把租金全部拿回来才合理。”  水源  果园需要小心维系着和周边的平衡。橙子园的土地归属并不明确,山脚下的村民本来就有怨气。他们能从中间接分享的经济利益也几乎为零。基地的办公室主任普元星告诉本刊记者,橙园每年大概需要1万名零工,日工资也由前几年的二三十元涨到了50元,但因为对技术要求更为细致,新寨村村民没有一个人在上面打工。这个庞大的产业基地,不仅占据土地,还大量消耗着当地最重要的水源。
&&&&&&3&&&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 ·[] ·[] ·[] ·[] ·[] ·[] ·[] ·[]
编辑推荐阅读
本周点击排行
24小时论坛热点本周论坛热点本月论坛热点
Copyright &
加拿大华人网
SinoNet.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哀牢山上冰糖橙 王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