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为什么让人们甘愿为爱拼一生做炮灰

爱为什么让人们甘愿做炮灰_月下闻香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19贴子:
爱为什么让人们甘愿做炮灰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免费领取100元体验金】佳人与九斗鱼合作送福利啦,
您正在阅读: &
& 生活中走得远的,都是自愈能力很强的人
生活中走得远的,都是自愈能力很强的人
痛苦并不总是摧毁的力量,它同样能够赋予一个人新生。免费关注微信公众号 jiarenorg ,就能天天收到佳人精彩文章了,还有机会和主编小陌一对一私聊喔,咱们微信里见!
日深夜,巴黎的某个街角,两辆马车轰然相撞,其中一辆车主随着车身一起翻覆,被压在沉重的钢铁支架下,口袋里滑落一串珍珠项链,刺眼地闪耀在血色中。
这个男人叫亚瑟·卡伯,是当时著名的贵族和工业家,几乎100年后,即便贵族的徽印被时光涤荡,他还有另一个知名的身份:可可·香奈儿的恋人和支持者。
他资助一名不文的香奈儿开办自己的帽子店,从他制作精良的男士服装中汲取灵感运用到女性衣饰,他请巴黎最炙手可热的歌剧演员带上香奈儿设计的帽子成为上流社会的广告牌,他用才华和财富帮助她走近梦想,却在她31岁的时候,被那场车祸戛然带走,珍珠项链是他送给她的最后一件圣诞礼物。
亲眼看到原本英俊的恋人被撞得肢离破碎面目全非,是天人两隔痛苦的再一次放大,只是,香奈儿安静地用手帕包起那串染血的项链,把眼泪、悲恸、尖叫通通咽到心底,她为自己做了一款小黑裙,剪短了头发,无言地悼念自己的爱情,没有歇斯底里的悲鸣,只有隐忍不落的寂寞。
几乎两年的时间,她在沉默中度过。
1920年,香奈儿陪同俄国大公爵巴卡扎洛夫参观瑞士珠宝矿,被钴蓝和锗红两种宝石的魅力吸引,她闪电般地想到卡伯留下的那串染血的珍珠,灵感瞬间迸发,她把二者结合,将各种不同颜色和质地的珠宝镶嵌在一起,丰富了珠宝的颜色和样式,在公爵的帮助下,香奈尔又找到了人工珠宝与天然珠宝混合镶嵌的设计方式,这种风格与二战前人们务实节俭的潮流一拍即合,香奈尔珠宝开始风行。
于是,在与痛苦的博弈中,她收获了人生最精彩的成就:小黑裙和香奈儿珠宝。这两项创造与NO.5号香水、粗花呢外套、255包等等,一起构筑时尚传奇。
可见,痛苦并不总是摧毁的力量,它同样能够赋予一个人新生。
《金刚经》里说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
大多数人都喜欢把自己的痛苦想象得独一无二销魂蚀骨,其实,在人类漫长的进化中,真正绝无仅有的东西凤毛麟角,大部分人和事都能用三个字概括:不出奇。
幸福如此,痛苦更是这样,只不过痛苦比幸福来得更猛烈尖锐,以至于身在福中中不知福的人很多,身在苦中不觉苦的人却很少,摆脱痛苦,是个比获得幸福难度更大的命题。
那么,别人是怎么做到的?
我还记得第一次到女友Z的工作室时的情形。
那是一栋单身公寓,空间被做室内设计的她切分得恰到好处,家具精当,各类摆设质量上乘设计感很强,Z告诉我,这栋公寓的整体方案,让她获得了室内设计的奖项,她像个孩子般手舞足蹈,女王一样带我参观她的私人领地。
我吃惊地端着红茶,不知道自己的好友什么时候除了婚姻中的“家”之外,又弄出了这么个精致的家外之家,仅仅三年前,她还是个颓废的被工作和家庭压得透不过气的绝望主妇。
那时,吐槽老公和婆婆是她每次见面的必修课,无论AA制分摊家用,还是保姆不省心、丈夫不体谅、孩子不听话,都让她抓狂。我虽然理解,但是负能量接触久了难免烦躁。
的确,我不喜欢听女朋友的家长里短,不喜欢的根本在于那些全是无用功,说得再酣畅淋漓,问题依旧是问题,直愣愣地杵在那儿,像在嘲笑拿它毫无办法的人,假如跟我说说就能解决问题,我愿意把业余时间全拿来当树洞。
太多的事实让我看到,谁都没有金刚不败之身,每一个看起来从容淡定的人,都经历过翻江倒海与涅磐重生的内心戏,女人的可爱与独立,在于柔韧地解决问题。
而倾诉,是最无效的解药。
于是,我对Z说:“你的痛苦从哪来?不过是你的能力解决不了眼下的问题。所以,摆脱痛苦最有效的办法,不是逛街看电影泡SPA,不是向我吐槽,也不是刷朋友圈变相倾诉,而是专心去做能够增强你能力的事情,直到本事大到足以解决目前的问题。”
她当时听了有点尴尬,后来果真很少对我抱怨,直到冷不丁变出一个装修好的工作室。
不用问,我也猜得出她为这个小小的空间付出多少努力和辛苦,得到的回报是,这里是她的港湾,给予她安宁的空间,自主思索和自由工作的氛围,她在这儿梳理羽毛,调整精气神,然后饱满地走进平凡琐碎的生活——家,可不就是那个甜蜜的负担,内里的困顿和烦闷,每个主妇都必须面对。
只是,看到朋友把曾经的痛苦当成大力水手的菠菜吃掉,即便吃的时候还在流泪,吃完了却力量大增,我真心替她骄傲。
总有一天,我们都将学会自我治愈,因为这是生活的必修课。
我们摔了很多次跤,发现膝盖变硬了;流了很多升泪,于是眼睛变亮了;伤了很多次心,然后心胸变大了;走错很多次路,终于记得自带指南针了;说过很多无用的话,而后知道闭嘴了;爱错若干次人,明白真爱要珍惜了。
最终,自动生成一种名叫“气场”的特殊物质,无法描绘那是什么,可是,一见,你就被她秒杀了。
不用轻易羡慕身边那个挂满奖牌、自信阳光、看上去不会被任何事情阻挡的家伙,ta摘下奖牌脱下外套,都曾经是一身的伤痕和落寞。
不同在于,ta自己挺了过来,释放之后,更加宽广。
就像冯仑说过:伟大,都是熬出来的。
生活中走得远的,都是自愈能力很强的人。()
| 京ICP备 | 京公网安备64QQ:2824360(QQ群)
手机: 长治宋老师
阳泉刘老师
地址:长治市天晚集南路兆祥嘉苑小区1单元401
电话: /联系邮箱:.cn
联系手机: 长治宋老师
阳泉刘老师
地址:长治市天晚集南路兆祥嘉苑小区1单元401
心语心理咨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号-2告诉你爱为什么让人们甘愿做炮灰
编辑:seoer
对于总是在奉献的羔羊,我们会有意无意地推动它走向这样一个结局:彻底为自己献身。否则,便只有我们为它献身,因为它此前的奉献是如此之重,我们已无法承担。
所以,在小说、电影和电视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局面—勇于献身者,最后的结局常是彻底献身。
在我看来,第一流的小说必须具备一个特质:情感的真实。
具备这一特质后,一部小说的情节不管多曲折、奇幻,甚至荒诞,读起来都不会有堵塞感。
因而,钱锺书的《围城》未被我列入第一流的小说,因为小说中一些关键情节的推进缺乏情感的真实。譬如“局部的真理”(小说中一位女性人物)勾引方鸿渐、唐晓芙爱上方鸿渐和方鸿渐爱上孙柔嘉,这几个情节中的情感描绘都缺乏真实感,让我觉得相当突兀。
相比之下,美裔阿富汗人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就具备“情感的真实”这一特质。
这部小说讲的是两个阿富汗少年的故事,阿米尔是少爷,而小他1岁的、天生便是兔唇的哈桑是仆人。他们都失去了妈妈,阿米尔的妈妈生阿米尔时死于难产,哈桑的妈妈则在哈桑出生几天后跟一群江湖艺人私奔了。这两个男孩吃一个奶妈的奶长大,拥有似乎牢不可破的情谊。然而,当哈桑为捍卫阿米尔的荣誉而被人凌辱时,阿米尔却选择了逃避。不仅如此,阿米尔还设计将哈桑驱逐出自己家门。后来,已移居美国并成为知名小说家的阿米尔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边是阿米尔父亲的好友拉辛汗。他说哈桑已死,他要阿米尔回阿富汗,要他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从战乱中的阿富汗带出来,不仅是因为他以前辜负了哈桑,还因为哈桑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弟弟……
在胡赛尼的这部小说中,高潮一个接一个,但不管情节多么令人震惊,它们似乎都是可信的,因为伴随着的细致的心理描写会令你感觉到这一切的发生仿佛都是必然。
例如,小说末尾的一个高潮—11岁的索拉博的自杀。这看似离奇,但假若你沉到索拉博的世界里,站在他的角度上,想象你便是他,你便会明白,自杀是这个遭受了太多磨难的小男孩再自然不过的选择。
忠诚的爱——你就要甘愿做我的炮灰
决定为《追风筝的人》写一篇书评前,我在豆瓣网上读了大量书评,看到了大多数书评都在赞誉哈桑的单纯、忠诚、纯良和正直。
或许,许多人会感动于小说第一页的一句话—哈桑从未拒绝我任何事情。
听上去,这是多么忠诚的爱。
然而,当我读到这句话时,却痛苦起来。我讨厌这个句子,以及这个句子中对哈桑这种情感的赞誉。
因为,这让我想起最近常在我脑海盘旋的一个词—爱的炮灰。有时,我们会甘愿做一个人的炮灰,觉得那样才有爱一个人的感觉;有时,我们会要求别人做自己的炮灰,以此来证明这个人的确爱自己。
当阿米尔抑或作者在怀念“哈桑从未拒绝我任何事情”时,其实就是在渴望哈桑做自己的炮灰。
阿米尔少年时的确有这样的渴望,他和哈桑有过以下一段对话:
“我(哈桑)宁愿吃泥巴也不骗你。”
“真的吗?你会那样做?”
“做什么?”
“如果我让你吃泥巴,你会吃吗?”
“如果你要求,我会的。不过我怀疑,你是否会让我这么做。你会吗,阿米尔少爷?”
哈桑的反问令阿米尔尴尬,他宁愿自己没有质疑哈桑的忠诚。然而,哈桑不久后还是做了炮灰。
那是阿米尔12岁哈桑11岁时,他们参加喀布尔的风筝大赛。这个大赛比的不是谁的风筝飞得更高、更漂亮,而是比谁的风筝能摧毁别人的风筝,最后的唯一幸存者便是胜利者。但这不是最大的荣耀,最大的荣耀是追到最后一个被割断的风筝。
这一次,阿米尔的风筝是最后的幸存者,而哈桑也追到了最后一个被割断的蓝风筝。阿米尔无比渴望得到这个风筝,因为他最大的愿望是得到父亲的爱,他认为这个蓝风筝是他打开父亲心扉的一把钥匙。
哈桑知道阿米尔的愿望,为了捍卫这个蓝风筝,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被也想得到这个蓝风筝的坏小子阿塞夫和他的党羽鸡奸,这是阿富汗男人最大的羞辱。这时,阿米尔就躲在旁边观看,孱弱的他没胆量阻止阿塞夫的暴行,也不情愿跳出来让哈桑把那个蓝风筝让给阿塞夫。
于是,哈桑就沦为阿米尔的炮灰,他付出了鲜血、创伤和荣誉,而换取的只是阿米尔与爸爸亲近的愿望得以实现。
阿米尔明白自己的心理,他知道胆量是一个问题,但更大的问题是,他的确在想:
为了赢回爸爸,也许哈桑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我必须宰割的羔羊。
哈桑知道,阿米尔看到了他被凌辱而未伸出援手,但他还是选择一如既往地为阿米尔奉献他自己。
所以,当阿米尔栽赃哈桑,造成哈桑偷了他的财物的假象时,哈桑捍卫了阿米尔的荣誉,对阿米尔的爸爸说,这是他干的。
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仍是在做阿米尔的炮灰。当时,他被拉辛汗叫回来一起照料阿米尔的豪宅,但塔利班官员看中了这栋豪宅,并要哈桑搬出去。哈桑极力反对,结果他和妻子被塔利班枪杀。
做阿米尔的炮灰,这主要还是哈桑自己的选择。
对此,我的理解是,我们爱一个人,多是爱自己在这个人身上的付出。自己在这个人身上的付出越多,我们对这个人就越在乎,最终会达到这样一个境界—“我甘愿为他去死”。
或许,喜爱《追风筝的人》的一些读者会对我这种分析感到愤怒,觉得我并不理解这样一种伟大的情感。但通过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的言语,我们会看到,导致这种奉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深深的恐惧。
他为什么甘愿去做炮灰?
知道了哈桑是自己的弟弟后,阿米尔去了喀布尔,从已成为塔利班官员的阿塞夫手中将索拉博带回了巴基斯坦,而代价是险些被阿塞夫打死,如若不是索拉博用弹弓将阿塞夫打成独眼龙的话。
在巴基斯坦,阿米尔求索拉博跟他一起去美国。索拉博一开始没答应,并说出了他的担忧:“要是你厌倦我怎么办?要是你妻子不喜欢我怎么办?”除了阿米尔,幼小的索拉博已没有其他亲人,这时,他作为一个孩子产生这样的担忧不难理解。
不过,在我看来,这更像是索拉博在替父亲说出他的心声。原来,哈桑之所以做炮灰,为了阿米尔的一个蓝风筝而被凌辱,为了阿米尔的豪宅而和妻子一起被枪杀,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他担心阿米尔会厌倦自己、会不喜欢自己。
这就很像一些家庭,那些最不受宠的孩子,反而常是最“孝顺”的孩子。他们在成年后为了得到父母的欢心会不惜付出一切代价,以至于严重忽略自己的配偶和孩子的幸福。
绝大多数孩子学会说的第一个词是“妈妈”,而哈桑说出的第一个词却是“阿米尔”。我对这个细节的直观理解是,哈桑将阿米尔视为最亲近的人,象征性的理解则是,阿米尔是哈桑的“心理妈妈”。
所有的孩子都渴望获得“心理妈妈”的爱,为了达到这一点,他们不惜付出任何代价。
哈桑不例外,阿米尔也不例外。阿米尔说出的第一个词是“爸爸”,那么爸爸就是他的“心理妈妈”,为了获得他的爱,阿米尔可以付出一切代价,并最终不惜将哈桑牺牲。
阿米尔渴望哈桑做他的炮灰,哈桑则主动愿意做阿米尔的炮灰。
然而,任何一个人都不值得另一个人为他做炮灰。
因为,奉献者的生命重量会压得接受奉献者喘不过气来,后者会发现,除非他给以同等分量或更多的回报,否则他心中总会有歉疚。
或许,亏欠感是我们最不愿意有的一种心理,而如何处理亏欠感便成了左右我们人生道路的一个关键。
哈桑是阿米尔的爸爸和仆人阿里—其实他和阿米尔的爸爸也是自幼一起长大,也是情同手足—的妻子偷情而来的私生子。阿米尔的爸爸无法公开承认哈桑是自己的儿子,这令他心怀歉疚。为了弥补这种歉疚,他的办法是用他的财富和力量慷慨补偿所有需要帮助的人。
对此,拉辛汗形容说:“当恶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
这是少数人处理歉疚的办法,尽管这不是最好的办法,但这仍然称得上是勇者的道路,而更多人的办法是选择阿米尔的道路—贬低或逃避自己亏欠的人。
当躲着看哈桑被阿塞夫凌辱时,阿米尔一时成了“种族主义者”。他先是觉得为了用蓝风筝赢取父亲的爱,牺牲哈桑是必须的;接下来,当心中出现一刹那的犹豫时,他对自己说“他只是个哈扎拉人(阿米尔是普什图族人,很多普什图族人对哈扎拉族人有歧视)”,这就是贬低。通过贬低奉献者的生命价值,接受奉献者的愧疚感降低了。
这种贬低心理是很常见的,我们既可以在文艺作品中,也可以在自己生活中发现这样的故事:那些只付出不索取的人,他们很少会得到接受他们帮助的人的尊敬,甚至一些人对恩人的仇恨胜于对其他所有人的仇恨。
有些人的愧疚感会彻底丧失,于是一切人均被他们贬低为炮灰。阿塞夫便是这样的人,他没有底线地凌辱一切弱者,因为他的世界中只有他一个人是人,其他人都不存在。
阿米尔知道,自己身上有阿塞夫的影子,所以他梦见阿塞夫对他说:你和哈桑吃一个人的奶长大,但你和我是兄弟。
不过,阿米尔毕竟不是阿塞夫,他无法逃脱愧疚感的折磨,这种愧疚感显示他仍然是一个有良心的人。
可惜,除了贬低外,阿米尔还选择了逃避。因无法面对哈桑,他栽赃哈桑偷了他的钱财和手表,而终于导致哈桑离开他的家。
但他越贬低、越逃避,他的歉疚感就越重,因为这歉疚感不在别处,恰恰在他心中。
所以,他最后又回到喀布尔,要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救出阿富汗。
所以,当阿塞夫将他打得死去活来时,他哈哈大笑。
这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是罪人,因而渴望被惩罚。他曾渴望被哈桑惩罚,但哈桑只会继续付出,而不会表达愤怒。但他终于在阿塞夫这里得到了他渴望已久的惩罚。于是,当肋骨一根接一根被阿塞夫打断时,当上唇被打裂,其位置和哈桑的兔唇一样时,他心里畅快至极,并感慨:
我体无完肤,但心病已愈。终于痊愈了,我大笑。
回到巴基斯坦后,阿米尔终于令索拉博放下疑虑,答应和他去美国,而阿米尔说“我保证”。
但是,发现困难重重后,阿米尔一时忘记了“我保证”这句话,想劝索拉博留在巴基斯坦的孤儿院一段时间。这时他忘了,进入孤儿院后的那段历史是索拉博最不堪回首的日子。
于是,不愿意再重温噩梦的索拉博选择了自杀。此后,尽管被救了回来,他却陷入了奇特的自闭状态。
命运先使得阿里成为阿米尔父亲的炮灰,命运又使得哈桑成了阿米尔的炮灰,这双重的罪恶加在一起,使得阿米尔终于得到报应。内疚是他的报应,被阿塞夫打成兔唇是他的报应,他的妻子身体没有任何问题却无法怀孕也是报应。
现在,作为轮回的一部分,阿米尔必须去做索拉博的炮灰。他必须以哈桑对待他的态度对待索拉博,才可能使得索拉博一点点地走出自闭,那时才意味着阿米尔的终极获救。
胡赛尼的这部小说对情感的描绘如此深刻而真切,令我不由得怀疑,这是一部自传。
这部小说的情感之真实,在读过的小说中,我感觉只有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和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可以媲美。而《情人》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自传小说,《挪威的森林》则被人怀疑是村上春树的真实经历。
不过,我将《追风筝的人》列为第一流的小说,不仅仅是因为它具备“情感的真实”,也是因为这部小说的构思非常巧妙。
前面提到,这部小说的高潮一个接一个,不断冲击读者的心灵。但用心的读者会发现,每一个高潮出现之前,作者都已经用隐喻和暗示的手法,预示了这些高潮的出现。
并且,除了出神入化的心理刻画外,小说的情境描写也别具一格,既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又具有鲜明的个人化。仔细阅读的时候,你可以感到作者好像一直是在以阿米尔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
此外,胡赛尼的笔触既细腻,又有洞烛人性后产生的沉浑有力感。
令人惊讶的是,这是胡赛尼的处女作。出版的第一部小说便如此优秀,胡赛尼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除了可能是自传的特殊原因外,在自序中,胡赛尼的一句话还给出了另一个答案—“我向来只为一个读者写作:我自己。”
据我所知,这是第一流的小说家、导演和艺术家的共同特点。譬如日本动画之王宫崎骏便说过类似的话:
“我从来不考虑观众。”
可能感兴趣
Classified collection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炮灰逆袭秀恩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