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最怕拖着怎么理解解宁让人怕,莫让人爱这句话。

怎么才能让人相信科学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怎么才能让人相信科学
为什么人们不愿意相信科学的科学,科学传播的尴尬,如何说服对手,谈判技巧,说理论证
摆出事实和证据不一定能说服对方。要以价值观作为“糖衣炮弹”,这样真相才有一个趁虚而入的逆袭之机。
本文作者:JacquelineShawn
人们为什么不相信科学?为什么面对事实,我们仍旧不情愿改变自己的旧观念?——当人们认为自己在推理时,可能恰恰是在为自己相信的观点开脱。上一篇 ,解释了人们在面对新的信息时,往往会采用动机性推理的方式来支持自己已有的观念。下文将告诉你,怎样预测对方是否愿意接受相关的科学数据,怎样才更容易说服对方。
(文/Chris Mooney)人们一般认为,一定要用证据和论证说服别人,而 中的结论无疑让这种看法站不住脚了。事实上,直截了当的说服方式有时会弄巧成拙,在事实面前,对方不仅不会改变想法,甚至可能对自己的错误观点更加坚定。
以下面的问题为例,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前,萨达姆·侯赛因是否秘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WMD)。政治学家布伦丹·尼汉(Brendan Nyhan)和詹森·莱弗勒(Jason Reifler)给被试者看伪造的报道,一篇最早提及该问题的文章(引用了2004年小布什总统的话),之后是驳斥该观点的文章(其中引用了伊拉克调查小组的调查报告,该报告指出,没有证据表明美国入侵伊拉克前,伊拉克开展了任何WMD项目)。研究者发现,观看报道起了反效果,保守派比观看报道前更愿意相信战前伊拉克拥有WMD这一观点。(研究者也给自由派看了一则虚假新闻并观察了被试的反应。这则假新闻上面说,小布什政府并没有“禁止”胚胎干细胞的研究。自由派也没有被说服,但也没有更相信自己之前的观点。)
另一个研究可以告诉我们,当人们拒绝相信别人的说辞时,大脑中究竟发生了什么。西北大学的社会学家莫妮卡·普拉萨德(Monica Prasad)及其同事想看看,他们能否让那些最有可能相信萨达姆和基地组织有秘密合作的人,即高度亲共和党国家的共和党支持者,改变自己的想法。为此,研究人员设计了。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引用了“9·11”委员会的报告,以及小布什本人否认其政府曾“发表过‘9·11’恐怖袭击由萨达姆和基地组织共同策划”的声明。
事实表明,甚至连小布什的亲口之言都无法改变选民的想法。原本坚信伊拉克与基地组织有所勾结的人中,改变想法的只有1/49。人们更常见的反应,则是以种种方式拒绝接受该事实,有的人会反驳,有的人则是坚持立场:
采访者:“9·11”委员会并未发现萨达姆与“9·11”恐怖袭击有任何关系,而且小布什总统也认同该说法。对此你怎么看?
受访者:好吧,他们肯定说委员会没有任何证据,但我觉得,人们(我们)还是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即便他们这样说,人们(我们)也还是可以表示怀疑。
有结果表示,在现任政府面临的争议性问题上,人们也有相同的反应。例如,Ground Zero 清真寺(,指计划在与世贸中心原址相距两条街区的位置建造的伊斯兰文化中心,其中包括一座清真寺,“9·11”之后,美国人用 Ground Zero 代指世贸中心原址——译者注)的问题。利用政治谣言粉碎网站
的信息,俄亥俄州的一个研究团队,该文驳斥了“支持伊斯兰文化中心和清真寺提案的伊玛目(伊斯兰宗教领袖的尊称)费萨尔·阿卜杜勒·拉乌夫(Feisal Abdul Rauf)同情恐怖分子”这一流言。但知晓该流言并相信其真实性的人中,只有不到1/3 改变了想法。
不相信科学的合理性
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这种反应到底有多“不理性”。而这个问题恰恰很难回答。一方面,因为接收了一小段新鲜信息,就抛弃了前半生建立起来的整个信念体系,这不太现实。“一个人很可能说:‘我之所以支持死刑,是基于我之前生活中接触到的全部真实信息。’”斯坦福社会心理学家乔恩·克洛斯尼克(Jon Krosnick)解释说。的确,将拒绝接收科学结论视为极其“合理”的行为是有一定道理的。耶鲁大学的卡汉解释说,在一些保守的群体中,“如果有人说:‘我觉得气候变化还是有点道理的。’该群体的其他成员就会给他贴上特定的标签,这个人之后的生活就会多少有点不顺利。”
这或许能够解释尼汉及其同事在研究奥巴马是穆斯林这个谬误时所发现的奇怪模式。当非白人研究员进行实验时,被试会改变自己对于总统宗教信仰问题的看法,纠正错误观念。但是,当只有白人研究员在场时,共和党被试尤其容易更加坚信奥巴马是穆斯林这条流言。被试会根据听者的身份,依照社会称许性(Social Desirability)来调整自己的观念(或者所对外宣称的观念)。
这使研究者的关注点聚焦到媒体上。人们在证据确凿或可解的问题面前,态度却呈两极分化态势,这也许是由于某种动机性推理,但也可能是因为人们最初接受的信息就是歪曲的,或者是两个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例如,Ground Zero清真寺的这个例子, 表明,问卷回答者中,看过福克斯新闻的人更可能相信拉乌夫同情恐怖分子的流言和与此相关的三个流言,而他们对流言的相信程度也比没有看过福克斯新闻的受访者高。
这也许是由于某种动机性推理,但也可能是因为人们最初接受的信息就是歪曲的,或者是两个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图片来源:
知道得越多,越难改变观点
好,人们会倾向于关注与自己相信的观点一致的信息,而且也会对传递信息的来源做出选择。似乎情况一直如此,对吧?也许是的,但如今这个问题无疑变得更严峻了,因为人们浏览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人们会通过facebook 好友分享的链接、缺少细节信息和语境的 Twitter(微博)、小众传播和受众数目少却志趣相同的、通常高度观念化的媒体接受信息。密歇根大学的亚瑟·卢皮亚说,基本的人类生存技能“并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个信息时代了”。
如果你想搞清楚人们是如何以及为何选择了动机性推理、抛弃了事实,除了气候变化,你找不到更好的测试案例了。毕竟,人类已经掌握了该问题高度专业的信息,人们也对此问题有根深蒂固的见解。很肯定的一点是,一个人是否承认全球变暖的事实,一个重要的预测指标就是看他是共和党人还是民主党人。即便科学在这一问题上给出的结论愈加明确,这两类人对此的态度却变得越来越对立。
看来,教育并不能改变共和党人的看法可能并不奇怪。正相反,受教育程度越高,其错误观念就越顽固 显示,只有19%的具有大学学历的共和党人认同全球正因人类活动变暖,而31%的大学以下学历的共和党人认同该观点。换言之,就气候变化而言,学历越高,往往否认科学的可能性越大。另一方面,对于民主党人和独立派,教育程度越高,往往对气候变化的承认度越高。
其他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效应:自认为对全球变暖问题最了解的共和党人,却是最不关心这个问题的人;而共和党人中,一般而言对科学不信任程度较高的人,即使了解更多相关信息,也不会产生更多忧虑。这究竟是为什么?纽约大学石溪分校的查尔斯·泰伯和米尔顿·洛奇(Milton Lodge)说,动机性推理的一个潜在的危害就是,相比了解不多的人,熟知政治话题的人更容易有偏见。“反感某项政策——比如堕胎——的人,如果对此了解不多,他们只是立马表示反对,”洛奇说:“但如果他们知道很多,就会进一步提出反驳论点。”这些人和其他人一样受感性驱使、一样带有偏见,但他们能想出更多、更好的理由去解释自己为什么是对的,因此就变得更难改变想法。
()中,选择性引用的邮件内容之所以能被有偏见的人快速轻易地抓住,作为丑闻的铁证,也许也能由此得到解释。动机性推理者在支持自身观点时,最容易出现的行为就是挑选最有利的证据(cherry-picking),而且无论你对气候门看法如何,那些邮件中总可以找到支持自己看法的新信息。
气候门对公众舆论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耶鲁大学气候变化对话项目主任安东尼·莱斯洛维茨(Anthony Leiserowitz)这样表示。这一事件导致公众对气候变化的担忧程度总体上下降了,对科学家的信任也显著减少。但是,人们现在应该能想到,这些下降主要集中在特定美国群体中:共和党人、保守派以及持“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人。自由派和“平等主义”价值取向的人对气候科学及学者的信任根本没有下降。“从某些角度讲,气候变化就像罗尔沙赫氏试验。”莱斯洛维茨说,“不同群体对模棱两可的事实解读大相径庭。”
科学进步,反科学的体系也在壮大
有没有主要是左派人士拒绝承认科学的案例呢?当然有,儿童疫苗导致自闭症疫情这样的说法就是。这一观点的支持者中,最有名是环境保护人士小罗伯特·肯尼迪(Robert F. Kennedy Jr.)和诸多好莱坞名流(最出名的是珍妮·麦卡锡和金·凯瑞)。《赫芬顿邮报》给了反对派许多版面。新书《恐慌病毒》(The Panic Virus)的作者赛斯·芒金(Seth Mnookin)提到,如果你想找反对疫苗的人,只要去全食超市(Whole Foods)里溜达一会儿就行了。
不接受反驳意见的观念系统有很多特征,反疫苗这个观念具备其全部特征。过去十年,多项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证明,儿童疫苗促使自闭症发病率上升的说法并不可信,而且,尽管据称疫苗中会导致自闭症的试剂(一种叫做硫柳汞的含汞防腐剂)已经禁止使用很长时间了,但自闭症发病率仍在上升,这一事实也能驳斥该观点。
但是,真正相信这一说法的人仍旧深信不疑,他们会批评每一项反驳其观点的研究,疫苗-自闭症研究者安德鲁·韦克菲尔德(Andrew Wakefield)1998年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的论文被撤销,其行医执照随即吊销后,他们甚至团结起来为其辩护,这篇论文恰恰是当前疫苗恐慌的源头。然而,人们根本无需惊讶。反疫苗人士建立了自己的喉舌媒体,比如自闭症时代(Age of Autism)网站,每当新的科学进展又给反疫苗论提出了进一步质疑,这些媒体就迅速发表批评反驳文章。
这一切产生了一个问题:就处理信息过程中的偏见而言,左派与右派有明显的不同吗?或者,是不是所有人产生偏见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二者的区别很明显。如今,右派拒绝承认科学的倾向显然更明显,一旦你针对气候及相关环境问题、反环境主义、基督教右派对生殖健康科学的攻击、干细胞和生物医学研究等问题进行调查,就能发现这一点。更明显的是,民主党派政府官员中支持反疫苗态度的人几乎不存在,而共和党选举产生的官员,几乎众口一词的反对气候科学的观点。
一些研究人员指出,政治左派和右派之间存在心理差异,这些差异会对他们对新信息的反应产生影响——保守派更死板专制,而自由派则对有分歧的议题更包容。纽约大学心理学家约翰·乔斯特(John Jost)进一步提出,保守派是“卫道士”:他们用动机性推理维护现状。
但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领域,因为只要一个人试图用心理分析法去分析固有的政治差异,一连串的反驳观点随之而来:教条又好斗的共产主义者呢?历史上党派的意见是如何改变的?毕竟,苏联否定遗传学这段历史恐怕是最典型的意识形态驱使的否认科学的案例了,当时,凡是与特罗菲姆·李森科意见相左的苏联研究者都被处决了,就连遗传学本身也被打成了“资本主义”科学,官方禁止遗传学的研究教学。
如何让人接受科学证据?
结果就是,目前我们唯一能确定的就是,所有人都会在一些情况下一叶障目。然后,问题就变成了,人们怎么做才能消减人类本性的不利影响呢?
先入为主的观念对人类对新信息的扭曲反应作用非常强大,考虑到这一点,有一件事就变得十分明确:如果你希望某人承认新证据,一定要保证在不会触发其防御性情感反应的环境下把证据拿给他看。
部分由于卡汉在耶鲁大学的研究工作,这一理论渐渐受到青睐。在中,他和同事将气候变化的基础科学知识编写成两篇伪造的报纸文章,分别冠以不同的标题——“科学专家小组为解决全球变暖提出了反污染方案”和“科学专家小组为解决全球变暖提出了核方案”,然后测试不同价值取向的市民反应如何。果然,后一个标题让阶级个人主义者更容易认可人类是全球变暖的祸首这一事实。卡汉推断,会出现这样的效果是因为科学事实被改编成了对他们的亲工业世界观有吸引力的故事。
依此逻辑便可得到以下结论:如果有商业或宗教领袖能将气候变化问题放在另一种语境中论证,使该语境的价值观不同于环境主义者和科学家在论证时所持有的那种,经他们之口,保守派对气候科学持认可态度的可能性会提高。这样做可以在卡汉所说的“事实的文化战争”中有效地传递出一个缓和信号。换句话讲,这虽然看上去有些矛盾,但不要以真相为重点以期说服对方,而要以价值观作为糖衣炮弹,这样才能给真相一个趁虚而入的逆袭之机。
继续阅读:
相关的果壳网小组
编译自: Medium,The Science of Why We Don’t Believe Science文章图片:(小图);
你可能感兴趣
实际生活经验的确是如此。跟人讲一些有用的东西不能太复杂,最好简单的和衣食住行联系在一起,最好能省钱、不生病,就容易被接纳了。举例来说:素食主义的宣传经常以吃肉多了容易得慢性病为主,比那些抽象的概念更容易得到认同,如果对老年人讲素食的五谷杂粮和阴阳五行的对应关系,十有八九会收效甚大,对年轻人讲素食主义和星座的联系也能有用,比如“巨蟹座/双鱼座/天蝎座/吃素更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这类屁话。所以此类欺骗手段的宣传到处都是。历代革命者发动群众也经常以忽悠为主,更见成效,国父当年亦未能免俗,入了黑社会。
千万不要对妹子讲科学。
引用 的话:可以怀疑,但还是要有个相信的标准如果以逻辑为标准,排中律能告诉人们一个命题和它的非命题总有一个是对的,比如二氧化碳排放会引发全球变暖或者不会引发总有一个是对的当然也可以彻底的怀疑一切,怀疑排中律...我个人觉得凡是改变人想法的事情都很无趣,你愿意信宗教你愿意信迷信你原意信科学都好,凡是信的乐意怎么想你就怎么想谁也管不着。都没有问题,这是理性的态度。实验为了什么?为了证明自己同时证伪了质疑如完全没有质疑的声音,我们要实验干什么?课堂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提问的意义是什么?要科学做什么?质疑才是原点,才是是科学的基础,科学本不需要人信,你别信我你应该做实验去,我们的科学工作者夜以继日的工作无非重复千百万次的那些实验。他告诉我们,我们是不完美的科学也有错误。太阳东升西落天下的乌鸦一般黑狗屎都很臭光有波动性有粒子性,这些都要时时刻刻去证明,如有一天,这一切改变了,那就要大胆的告诉你说出来,我科学错了过去的假设是错误的,这个不随着时间空间变化的假说错了。这才是科学区别于宗教地方嘛。科学的产生是与宗教的压迫脱不开关系。本质像是一面镜子,所以我们更应该质疑。而中国为何产生不了科学,那是我们统治方式的智慧,人可以战胜神却不能战胜自己的生生父母。如果面对科学还抱有信与不信的问题,那只能说明统治者不做皇帝做了总统你的神从一个无限走进了更小的无限中。错误的问题永远没有正确的答案,理性根本不这样看问题,不要因为语言的错误有思想的错误。掉入语言的陷阱是最可怕的。PS:语言 的陷阱。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这些是什么?是逻辑,是简单的逻辑,很早的说法本身其分类就不明确诸多混淆的地方,百度了就不赘述,这是是语言内恰的不证自明的因果。是公理定理又有什么不可以质疑的?有虚数啊有非欧几何啊!怀疑排中律?错了。1.我们可说的是质疑?怀疑是怀疑质疑是质疑。当然质疑的定义可以问,反正别问肘子哥2.质疑什么都可以?只要你是有理有据?有命题的有观点可以证伪或者证明自己?科学就是这样一点点走来的。署上名字发表你的观点承担后果怎么了有什么不可以质疑的?平时说的自由呢?呐喊要维护的权利呢?愿意付出代价为什么不让他质疑呢?很公平的赌上名声与财富吗?!要知道最可怕的不是争论而是无声的沉默啊3。排中律咋了很无敌吗,神无所不能?世界上还有其他的理论?西方人到牛顿那个时代才了解太极。到爱因斯坦还说上帝不掷骰子,相信非黑即白,但同一时代就有了量子理论说 光是波粒二象性,这可不可以作为质疑排中律的证明?薛定谔的猫可不可宣布排中律的死刑呢?
显示所有评论
全部评论(89)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编程爱好者
要以价值观作为“糖衣炮弹”,这样真相才有一个趁虚而入的逆袭之机。强烈+640不过在国内,纯粹的价值观远远不够,更需要考虑受众的诉求
看得比你慢了22秒,下回杀完再看
-她喜欢我。-她不喜欢你。她在看你的时候,眼睛里没出现闪烁的星星。-那是只是因为你没注意到罢了。-------------------------------------------------------------------------------------她喜欢我。-她不喜欢你。她很可能喜欢你,如果她不是喜欢女生的话。-呃……
千万不要对妹子讲科学。
实际生活经验的确是如此。跟人讲一些有用的东西不能太复杂,最好简单的和衣食住行联系在一起,最好能省钱、不生病,就容易被接纳了。举例来说:素食主义的宣传经常以吃肉多了容易得慢性病为主,比那些抽象的概念更容易得到认同,如果对老年人讲素食的五谷杂粮和阴阳五行的对应关系,十有八九会收效甚大,对年轻人讲素食主义和星座的联系也能有用,比如“巨蟹座/双鱼座/天蝎座/吃素更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这类屁话。所以此类欺骗手段的宣传到处都是。历代革命者发动群众也经常以忽悠为主,更见成效,国父当年亦未能免俗,入了黑社会。
科学本来就没啥信不信的。就应该质疑。这是科学的基础。
又想到转基因了。。
引用 的话:科学本来就没啥信不信的。就应该质疑。这是科学的基础。可以怀疑,但还是要有个相信的标准如果以逻辑为标准,排中律能告诉人们一个命题和它的非命题总有一个是对的,比如二氧化碳排放会引发全球变暖或者不会引发总有一个是对的当然也可以彻底的怀疑一切,怀疑排中律的存在最直接,这样就能保证任何一个命题都有不确定性了
引用 的话:可以怀疑,但还是要有个相信的标准如果以逻辑为标准,排中律能告诉人们一个命题和它的非命题总有一个是对的,比如二氧化碳排放会引发全球变暖或者不会引发总有一个是对的当然也可以彻底的怀疑一切,怀疑排中律的存在最直接,这样就能保证任何一个命题都有不确定性了要支持质疑,但也要反对为了质疑而质疑事实上要"有建设性"地质疑是相当困难的事情。。。来自
引用 的话:可以怀疑,但还是要有个相信的标准如果以逻辑为标准,排中律能告诉人们一个命题和它的非命题总有一个是对的,比如二氧化碳排放会引发全球变暖或者不会引发总有一个是对的当然也可以彻底的怀疑一切,怀疑排中律...我个人觉得凡是改变人想法的事情都很无趣,你愿意信宗教你愿意信迷信你原意信科学都好,凡是信的乐意怎么想你就怎么想谁也管不着。都没有问题,这是理性的态度。实验为了什么?为了证明自己同时证伪了质疑如完全没有质疑的声音,我们要实验干什么?课堂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提问的意义是什么?要科学做什么?质疑才是原点,才是是科学的基础,科学本不需要人信,你别信我你应该做实验去,我们的科学工作者夜以继日的工作无非重复千百万次的那些实验。他告诉我们,我们是不完美的科学也有错误。太阳东升西落天下的乌鸦一般黑狗屎都很臭光有波动性有粒子性,这些都要时时刻刻去证明,如有一天,这一切改变了,那就要大胆的告诉你说出来,我科学错了过去的假设是错误的,这个不随着时间空间变化的假说错了。这才是科学区别于宗教地方嘛。科学的产生是与宗教的压迫脱不开关系。本质像是一面镜子,所以我们更应该质疑。而中国为何产生不了科学,那是我们统治方式的智慧,人可以战胜神却不能战胜自己的生生父母。如果面对科学还抱有信与不信的问题,那只能说明统治者不做皇帝做了总统你的神从一个无限走进了更小的无限中。错误的问题永远没有正确的答案,理性根本不这样看问题,不要因为语言的错误有思想的错误。掉入语言的陷阱是最可怕的。PS:语言 的陷阱。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这些是什么?是逻辑,是简单的逻辑,很早的说法本身其分类就不明确诸多混淆的地方,百度了就不赘述,这是是语言内恰的不证自明的因果。是公理定理又有什么不可以质疑的?有虚数啊有非欧几何啊!怀疑排中律?错了。1.我们可说的是质疑?怀疑是怀疑质疑是质疑。当然质疑的定义可以问,反正别问肘子哥2.质疑什么都可以?只要你是有理有据?有命题的有观点可以证伪或者证明自己?科学就是这样一点点走来的。署上名字发表你的观点承担后果怎么了有什么不可以质疑的?平时说的自由呢?呐喊要维护的权利呢?愿意付出代价为什么不让他质疑呢?很公平的赌上名声与财富吗?!要知道最可怕的不是争论而是无声的沉默啊3。排中律咋了很无敌吗,神无所不能?世界上还有其他的理论?西方人到牛顿那个时代才了解太极。到爱因斯坦还说上帝不掷骰子,相信非黑即白,但同一时代就有了量子理论说 光是波粒二象性,这可不可以作为质疑排中律的证明?薛定谔的猫可不可宣布排中律的死刑呢?
错别字啊大家别见怪啊
引用 的话:我个人觉得凡是改变人想法的事情都很无趣,你愿意信宗教你愿意信迷信你原意信科学都好,凡是信的乐意怎么想你就怎么想谁也管不着。都没有问题,这是理性的态度。实验为了什么?为了证明自己同时证伪了质疑... 辛苦你写这么多科学是方法论,相信科学不是相信专家和书本的结论,而是相信科学方法推导出的结论,是建立在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上。所谓理性是讲逻辑讲道理,不是心平气和大家和为贵。不牵涉他人的情况下的确你爱信什么信什么,和而不同是好事,反正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但是社会人是相互联系的,个人的信仰会对身边人产生影响,人群的信仰会对社会决策产生影响。转基因就是最明显的例子。非理性会导致更多社会资源浪费和内斗,大的说,有时还会直接影响国家民族的命运。以往都认为,社会整体教育程度高了人的非理性自会逐渐减少,但是到了网络时代却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之前我一个同事在空间里面看到一篇文章说小龙虾是二战时小日本用来处理尸体的,千万不要吃 还在自己空间转发了里面图片和链接 我的很多同事都信了 而我直接来果壳找到了一篇辟谣的文章跟同事们解释小龙虾是可以吃的,结果所有的人都说:是因为你想吃所以找了一些文章来反驳我们,欺骗自己。。。。弄得我很是郁闷。。。不过后来我发了奖金,同事们要我请吃饭,我说:好啊 小龙虾吃不。。。。后来 就我一个人吃了三斤!!那叫一个爽啊!)
引用 的话:我个人觉得凡是改变人想法的事情都很无趣,你愿意信宗教你愿意信迷信你原意信科学都好,凡是信的乐意怎么想你就怎么想谁也管不着。都没有问题,这是理性的态度。实验为了什么?为了证明自己同时证伪了质疑...我仅回答关于你最后一点对排中律的质疑。我认为波粒二象性并不能否定排中律。光是波,同时也是粒子,确定颠覆了当时的人的想法。当时的人相信“粒子就是粒子,波就是波,是两样不同的东西。”但是实验证明光具有粒子性同时也具有波动性。而量子力学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使得任何物质在一定的环境下都能够表现出这两种性质。这与排中律不矛盾吧?若说矛盾的话应该是这样的命题:“光是粒子,同时又不是粒子”,也就相似于薛定谔的猫“既死又活”这样的命题。但是薛定谔的猫可以用哥本哈根诠释或者多世界诠释 来解释。
辩论奥义:对方辩友说的好!来自
引用 的话:辛苦你写这么多科学是方法论,相信科学不是相信专家和书本的结论,而是相信科学方法推导出的结论,是建立在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上。所谓理性是讲逻辑讲道理,不是心平气和大家和为贵。不牵涉他人的情况下的...没事,无事无聊话罢了。开篇我说了其实这样的讨论无非是改变他人看法的辩论。如果真正的能认同他人正确的地方好处也只有正心,对于他人的服人并无甚么作用。而您说的事情,跟我们谈论的毫无关系,您社会爱咋样咋样,我可管不了我是个小老百姓的。这种要是所有人都怎么样的言论从文革到今天真是屡试不爽。我是敬而远之的。您要是讨论什么社会正义教育下一代甚至于怎么做人的事情,我只能说服了你说的都对。您一方面说应该信仰自由一方面又说要是每个人都要怎样社会就会出问题。那这个逻辑是不是,因为某些原因你可以否定了本该如何的事情,那不是打自己的嘴巴子嘛。我不希望这是一个辩论,讨论的压根跟社会没一毛钱的关系,我和 谁也没扯这些。我们就是随便讨论一些科学定义的个人看法。而已,没有家国大事。如果您愿意讨论,我也愿意说出您的看法。我们其实无法讨论的理性的本质。差异是在咬文嚼字上。我的立论是科学根本没有什么信不信的。我们的奇异点是对于相信的理解,如果大家有相同的正名可能不会有太多的讨论。我认为相信一词本身就感情色彩和理性相背离,与严紧相背离,相信这个词本事与科学相背离。如果您对这种相信的理解有什么不同大家可以讨论的。如果所以相信科学这种说法像是在说城管杀人AV女优没有性经历一样的不可思议。相信了还理性分析干啥,到底是要哪个咧?排中律啊有没有?量子态的吗?我相信如果科学是一个人他也没兴趣相信这些,该分析分析该归类归类提出假设实验证明好了,相信个毛线啊。科学是个人,他需要相信吗?不需要吗?相信的意思是认同他人说的也就是他人下的定义。比如我说A好,您信了就认为A好,那科学要怎样做?见到A了分析吧做实验吧,你不说A好吗?那我们先定义一下好的概念,好是如何一个标准如何定义对于人来说什么叫好?结果就算证明我说的A好。那么科学需要信A好吗?还是继续做实验,当有了一定的数据基础后再下结论,这里没有简单的相信,这里没有浮躁的相信,这里只有严谨证明或者证伪。因为他是科学,是科学还信什么? 科学不是相信,不是一种简单的不用大脑的认同,不是不加思考的主管,不是盲从不是迷信。他承认自己不完美,承认自己有错误,说自己是假说,说你们别信我这才是科学。至于您说的成本太高,真相与本次讨论无关啊,管你成本高不高,您要的是科学还是万民俯首呢?所以不相关的社会问题不要和纯理论的辩论搀和一起很麻烦的。
引用 的话:我仅回答关于你最后一点对排中律的质疑。我认为波粒二象性并不能否定排中律。光是波,同时也是粒子,确定颠覆了当时的人的想法。当时的人相信“粒子就是粒子,波就是波,是两样不同的东西。”但是实验证明光具有粒...我们是辩论不是争论,您理解的波粒二象性的问题他是不是个非的命题?相信您看过科普书会一目了然。什么是连续的波什么是断裂的粒子。为什么是争论了几个世纪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要看到爱因斯坦那个年代是不是人们还认为光是波动的还是粒子的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是即可,他们认为这个是个排中律即可。而非现代你我的定义。我们不是在讨论物理意义的实在性只是辩论排中律,你承认了颠覆了当时的人想法即可,不用牵扯多说多错多啊。再说一句这是辩论而不是争论?本事也没有什么意义,谁对谁错也并不重要,只是成年社会的一种博弈练习所以重在风度和知进退。要清楚自己你的立论是什么要清楚别人的是什么?否是那是无休无止低智商展演。排中律是不容置疑的真理无错的?这是您说的不。我只是证伪了他,至于他有他的实用性我没兴趣讨论。如果说您要谈排中律是无敌的真理现实扭曲了波粒二象性与其没关系,我也无所谓的,死缠烂打没什么意义完全可以无视的。无非是各自展现自己。我的话不能损害自己且对你好你的话自下定义且一知半解。这是一个问题但并没有关系。多练习,网上讨论的实在意义嘛!人与人还有什么事情呢?除了与他人争还有证明自己,但一个绝对的自己,才能拜托他人无聊意趣,可能吗?独立超然的。最后,排中律是个名词辩论时候压人拽文用,现实意义要运用就要小心,因为他不是物理是一种和五行八卦类似的理论而已。
引用 的话:我个人觉得凡是改变人想法的事情都很无趣,你愿意信宗教你愿意信迷信你原意信科学都好,凡是信的乐意怎么想你就怎么想谁也管不着。都没有问题,这是理性的态度。实验为了什么?为了证明自己同时证伪了质疑...我的话的重点是人要有个选择相信的标准吧。排中律无敌这种话我可不敢说,有一大票东西能说明它不无敌呢,比如“这句话由九个字构成”在中文语境下以习惯的方式取个非就能让排中律小小汗颜一下了,更何况还有理发师悖论这些更头大的存在。既然如此逻辑都已经深陷泥潭了,人们还要相信科学了么?这个问题就好比经典力学都已经被相对论证明有错误了,人们就该彻底抛弃经典力学么?经典力学有问题,但是仍然有他的适用范围,在这个范围里我们还是可以去相信它吧,而这个范围这就是我们选择相信的标准。 如果连个相信的标准都没有,做一个彻底的怀疑论者,是没办法和人辩论的,让怀疑论者把自己的论点怀疑一遍就能搞定。既然你能辩论,说明你还是有一个相信的选择标准,是对是错就好比你把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选在光速的1%以内还是99%以内(假定其他因素已经选对了),1%基本可靠,99%就可能要重新选择了。接下来对你的观点做一些解释,有些可能只是我个人选择相信的,有些是大家选择相信的标准,有些是事实,没解释的应该是我们共同选择相信的了
引用 的话:我的话的重点是人要有个选择相信的标准吧。排中律无敌这种话我可不敢说,有一大票东西能说明它不无敌呢,比如“这句话由九个字构成”在中文语境下以习惯的方式取个非就能让排中律小小汗颜一下了,更何况还有理发师...嗯,关于科学与相信的问题我在 的回复里说了。第一次回复你也有说明,要谈科学就不要谈什么相信。比如说你说的这句话,我的话的重点是人要有个选择相信的标准吧,把相信改成确认确定不可以吗?信什么?信本身的含义有什么?1. 诚实,不欺骗:~用。~守。~物。~货。~誓旦旦。2. 不怀疑,认为可靠:~任。~托。~心。~念。3. 崇奉:~仰。~徒。4. 消息:~息。杳无音~。5. 函件:~件。~笺。~鸽。~访。6. 随便,放任:~手(随手)。~步(随意走动,散步)。~笔。~意。7. 同“芯2”。8. 姓。说白了,可能大家语言上有分歧想法的意思上有差距。但如果你了解信的意思,就直达科学真不需要人信,我们高中的实验课的目的就是传播这种精神。质疑的精神,不懒惰打破传统质疑经典的精神。不信才是科学的基础,承认自己不完美是假设才是科学区别与宗教的地方。如果有人说你要相信科学,你会怎么想,别多想啊!他只不过要你相信不相信而已啦。最后,如果相信就是不质疑,那科学家没有相信科学的他们天天就是证明已有的或者证伪已提出的。
引用 的话:千万不要对妹子讲科学。妹子我是科学派的啊
引用 的话:我个人觉得凡是改变人想法的事情都很无趣,你愿意信宗教你愿意信迷信你原意信科学都好,凡是信的乐意怎么想你就怎么想谁也管不着。都没有问题,这是理性的态度。实验为了什么?为了证明自己同时证伪了质疑...1.实验设计之初,可能是为了证明,也可能是为了证伪,但是目的不影响结果。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是为了证明但是却证伪了,密立根油滴是为了证伪却证明了。实验的目的远没有结果重要,这一点在中国教育制度下(这是教育制度本身的问题)被很多人选择性忽视了,于是很多人为了证明自己而造假,这种想法对科学来说是及其危险的。这点很有可能没多少人去想,但是想过的人基本能认同吧。2.科学的产生是与宗教的压迫关系不够,其实宗教这种懦弱的东西根本缺乏和科学斗争的工具,你不让人说还能不让人想了?除了把人弄死没别的方法,而宗教总共也没弄死几个真正的科学家,甚至还不如抑郁症弄死的多呢。这点也导致现在宗教的地位大不如前了,要真是个有远见的铁腕统治者,绝对是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各种手段绝不留活口才对,参与文艺复兴什么的全都斩了,留着达尔文这种大祸患简直是不可饶恕的错误。就连中世纪也做的不好,哥白尼都能出书?伽利略都几岁了才送监狱,是给人养老还是想干嘛?限制思想没见过这么低能的,那些教皇真得好好读读19843.中国为啥科学发展的不好这个问题我的想法太过个人化就不讨论了,不过这点似乎也没有什么共识4.关于排中律我说过了,一堆事等着他,不过人家对薛定谔的猫和波粒二象性可不怎么感冒。波和粒不是相对的属性,薛定谔的猫么,我把猫关盒子两三天一样没人知道它死没死(O(∩_∩)O~开个玩笑)。薛定谔的猫其实想表达的是一种状态的叠加,而所谓死没死的叠加态是相对外面的观察者的,不影响猫死了或者没死这个事实。猫死了没死,什么时候死都是确定的,不过关在盒子的时候里只有猫知道了。现代物理真正留给排中律的挑战是EPR佯谬,或者更完善一些的贝尔不等式。这点讲起来那是扑朔迷离了,到底能不能超光速??额,既能又不能算答案么,排中律陷入了沉思。。。但是这个问题没有解决方案么,这很可能是另一门高深的学问了
引用 的话:嗯,关于科学与相信的问题我在的回复里说了。第一次回复你也有说明,要谈科学就不要谈什么相信。比如说你说的这句话,我的话的重点是人要有个选择相信的标准吧,把相信改成确认确定不可以吗?信什么?...我说的意思不是相信是要有限度的么?在限度之外完全必须要质疑呀还有高中大学的实验课是教你怎么选取合适的数据的,说白了就是教你如何伪造数据的。不会你还能拿高分?所以必须学会呀,其他一切都是浮云了。至于正确的实验精神,学校教不会你的,如果有哪个老师能在这种制度下教会学生还能保证GPA,那基本是超级天才了,反正我不觉得我有这能耐。真想教的话,教育制度(起码在实验这一块)需要巨大的改革
引用 的话:我们是辩论不是争论,您理解的波粒二象性的问题他是不是个非的命题?相信您看过科普书会一目了然。什么是连续的波什么是断裂的粒子。为什么是争论了几个世纪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要看到爱因斯坦那个年代是不...首先,我赞同你开头这句:“我们是辩论不是争论”。我觉得用“讨论”这个词更好。我们只是在交流自己的观点,不必争出个对或错。然后,我不是专业人士,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Geek,显然各方面的学识都不如你,“讨论”的一个目的是增长自身的知识。所以你很多话我都赞同,特别是这句“重在风度和知进退”。其次,对于你这句“要清楚自己你的立论是什么要清楚别人的是什么?否是那是无休无止低智商展演。排中律是不容置疑的真理无错的?这是您说的不。”可能是我疏忽了,没有表明准确我的立场;又或许是你先入为主,理解错了我那一段。回到我那段回复(15楼),“我仅回答关于你最后一点对排中律的质疑。我认为波粒二象性并不能否定排中律。” 留意那个“仅”字。我的立场就是波粒二象性不能否定排中律,薛定谔的猫则能否定排中律,但依然有哥本哈根诠释和多世界诠释可以解释。而其它的观点,诸如你提到的“排中律是不容置疑的真理”我完全没有提及,同时也不赞同。我是不相信绝对真理这东西的。第三,我来继续和你讨论波粒二象性这东西。根据我学过的知识,微观层面的“波”和“粒子”不能用宏观世界的观念来认识。比如,光的波动性是不能用宏观世界的“声波”来对比,光波是概率波。当光的粒子性表现得显著时,波动性不显著;当光的波动性表现得显著时,粒子性不显著。所以说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组成一个整体,相互间不能独立存在,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最后,我反对你这句话,“排中律是个名词辩论时候压人拽文用,现实意义要运用就要小心,因为他不是物理是一种和五行八卦类似的理论而已。”我认为排中律是重要的逻辑定律,不仅在数学上广泛运用,在其它科学领域也有用处,不仅仅是所谓的“压人拽文”。
引用 的话:我说的意思不是相信是要有限度的么?在限度之外完全必须要质疑呀还有高中大学的实验课是教你怎么选取合适的数据的,说白了就是教你如何伪造数据的。不会你还能拿高分?所以必须学会呀,其他一切都是浮云了。至于...一起回复了,忽然发现自己是跟三个人讨论而非两个错乱的可以了先说正题吧,关于信的讨论肯以讨论的很深,如相信有一个尺度一样完全没有相信这个概念也是一个方向思维的方向。成年人的信任有一个尺度相其做事一样。其根源是对现实的妥协。我所言的根部没有信不信的是一种对谎言说不行为。那现实中我们如何看待问题呢?总要有一个标准吧,那么我们可不可不谈信不信,只做相对的比较?是不是这样我们即可以不说谎同时也不妥协了,而且我们还可以过得去。当然,这种看法的实际作用是正心,鲁迅会说这是阿Q精神现在会说正能量。但往往是毫厘之差能给我吗勇气与正直下去的力量,自我催眠吧,破相对自我见绝对自身。~~~物理科普书都不大记得详尽了,EPR三人我也忘记了,李淼说有快子,光速只是到门槛过不去的山超光速的慢不下来亚光速的上不去。我个人觉得如果你说宏观粒子不能量子化所以薛定谔的猫对于宏观的排中律没影响我同意,但同时也说了其量子特性可以证伪排中律的一致性。其他的说法我不同意,尤其关于粒子和波的认识,这两个要不想对那不用吵这么多年,其实我们常说粒子和波,也可以说是量子的还是连续的,他的本质含义是宇宙无限可分还是不可分有最小单位的。
引用 的话:其次,对于你这句“回到我那段回复(15楼),“最后,我反对你这句话,“其实我说辩论的意思就是没谁对错,辩论嘛语言的争执技巧如何压人如何服众,其目的是给第三方听对于辩论的二者全无意义,不可能改变彼此。只有愚昧的大众会认真听起内容。他们没有考虑那只不过是有效数据的重复叠加完全不提其他反例或无效可能。
引用 的话:其次,对于你这句“回到我那段回复(15楼),“最后,我反对你这句话,“是这样,关于我把别人的观点强塞跟您我是十分抱歉,这里,正式,道歉。对不起。我一直以为我在和两个人辩论,所以就是我没注意,把别人的立论无私的献给了您,您算是躺着中枪的人,我还奇怪了您咋这样呢?不好意思。对不起。
引用 的话:其次,对于你这句“回到我那段回复(15楼),“最后,我反对你这句话,“关于物理的问题,我只能说自己是个科幻迷看的都是科普书,自己理解。你可以百度一下双缝实验双缝衍射本身说明的是他两种属性的同时存在。而且有一句话叫强干涉强坍缩,就是这两个态不是个闸门不是不能同时存在的。
引用 的话:其次,对于你这句“回到我那段回复(15楼),“最后,我反对你这句话,“是这样,我为什么提压人拽文呢?排中律是逻辑学的原理,那么逻辑是干啥的?根本不过是辩论用抓住对方致命的语言错误,说起根本是压人,其实是日常生活的技巧,文明的一种体现形式。起码比动刀好,我不排斥,藏传佛教有辩经,现代社会有辩论,高级的游戏源于生活的细节,人说白了这么回事,不丑也不善,争而已。这里如果是一体的一个人根本不用思考语言本身的漏洞,我跟我自己说话错就错其实我就是这个意思。我自己理解就成了。中庸里说慎独啊,就是别光自己想当然放肆了。为啥说起是拽文呢?这也是辩论的一种手段用明确的古已有之的名词来界定对方是什么,比说出对方的细节攻击力要大,很明白的告诉对方你这个内在我了解,连你出处祖宗我都知道。方法方法论。别太在意其,工具就是工具没啥感情色彩,抢本身无恶心没附魔的都是好枪!至于你说的问题,数学是数学他是一种语言,物理和数学分开的,虽然都自然科学啊,但我觉得数学可以靠入哲学或者独立。我们有实在性的自然科学是物理化学。数学本事没啥实在性。即没有现实也可以弄出个数学来。八卦也是这是我的个人理解啊可以互相探讨,我个人挺佩服的物理学家是马赫,他出过数谈论过物理名词的实在性问题,我觉得他是反宗族即牛顿经典力学的思想动力之源。
信就是信不信就是不信,在宗教面前这被赞美,在中国的现实社会中被称为傻子,但这是一个朴素的简短观念。是人们内心希望的东西。我的方法只不过是将信这个名词归于信归于纯粹。没有一定程度的信,取而代之的完全理性的分析。我说过分歧是孔子说的必先正名乎没做好。如果我早明白大家的问题会不会有遍于交流呢?还是说辩论更有趣
显示所有评论
(C)2016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举报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