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羲歌曲大全何时逝世

纪念史铁生去世五周年 文化新闻
  2010年岁末,中国最具灵魂的轮椅作家史铁生留下的300多万字的著作离去,给所有关爱他的人们,留下了隐痛和遗憾。正如作家韩少功所言:“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
  1951年,史铁生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主题:纪念史铁生去世五周年暨诞辰65周年
  时间:日14:00
  地点:彼岸书店(北京·北四环中路238号柏彦大厦)
本文标题:纪念史铁生去世五周年 文化新闻
也许你对以下内容也感兴趣
12月6日,《唱响世界·我的中国梦》金铁霖先生从教50周年学术音乐会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举行。著名歌唱家祖海作为金铁霖的学生之一,为恩师金铁霖献唱自己的成名曲《为了谁》,以精湛的唱功回报金老师多年来对自己不倦的教导。祖海的登台赢得了阵阵掌声......
【标题】南非纪念前总统曼德拉被捕五十周年众多政府要员参加—grace【更新时间】日10:35:07  楚秀网讯: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经入狱多年,而曼德拉当年的被捕地点就在约翰内斯堡北郊利沃里亚的农场。7月11日式曼德拉被捕......
史铁生文章读后感《史铁生作品集》读后感《我的梦想》读后感这是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文中写了一个重病缠身的母亲,为了儿子能坚强地生活下去,隐瞒了自己“到了那种田地”的肝癌,无微不至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最后母亲猝然去世,连最后一面“我”也没有见......
史铁生合欢树读后感1.《合欢树》是史铁生早年的作品,距今已有二十多年。史铁生的作品一向以清淡悠远见长,而《合欢树》同样秉承了这种平淡之中见真情的特点。文章可以母亲生前和死后分为两个段落。在回忆母亲生前场景时,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写母-子的生活......
随着小米历年米粉节的成功举办,每年小米生日前后已如同天猫双11购物节一样,逐渐成为整个消费电子行业的重要电商节日。据此前小米官方公布的消息,今年4月8日米粉节将会有5大新品登台亮相,同时提供足量备货的手机与配件免预约购买,并且有价值两亿元的......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观《鉴史问廉之五文化之力》有感  在河南广袤大地的几乎每个村庄,都会听到有人哼唱&锣鼓喧天齐把道喊&&&,这是豫剧《七品芝麻官》的......
最新图文推荐
大家感兴趣的内容
为您推荐的内容施光南 简历 - 名人简历
施光南 简历
施光南(年05月02日),为中国成立后我国自己培养的新一代作曲家,被称为“时代歌手”。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历任天津歌舞剧院、中央乐团作曲,全国青联副主席,中国音协第三届理事、第四届副主席。作品有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希望的田野上》 ,歌剧音乐《伤逝》等。 《祝酒歌》1979年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演出一等奖。1990年创作了第十一届亚运会主题歌《燃烧吧,火炬》。有《施光南歌曲选》。 被誉为人民音乐家和时代歌手。
施光南 - 简历
施光南(日―日),为中国成立后中国自己培养的新一代作曲家,被称为“时代歌手”。曾任全国青联副主席、中国音协副主席、中共十三大代表。祖籍金华县源东乡叶村,日在重庆市南岸出生,父亲施复亮是父亲施复亮是共青团早期领导人,母亲是重庆江津人。施光南1948年回源东叶村老家上小学,1949年在金华城内小学毕业。解放后随父母移居北京,在父亲影响下开始学习作曲,1957年中学毕业后被中央音乐学院破格录取,1959年转入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先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补习两年,再转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1964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1964年毕业后分配到天津歌舞剧院任创作员。 1970年前后创作了《最美的赞歌献给党》、《赶着马儿走山乡》、《打起手鼓唱起歌》等清新优美的抒情歌曲,流畅上口、具有浓厚民族风味,受到广大群众欢迎,但也因这些作品,他在文革中被扣上了“修正主义”、“靡靡之音”、“黑色回潮”等帽子。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施光南与亿万人民群众的心一道沸腾起来,他把民众的扬眉高歌的心情和自己的一腔喜悦化成了一曲《祝酒歌》,这首歌传遍了华夏大地,陶醉了亿万中国人民,成为一代颂歌。怀着对周恩来总理的深切爱戴,施光南用泪水谱写了《周总理,你在那里》,以独特、优美的旋律,表达了千千万万人积聚已久的悲痛和思念,牵动着所有人的心。 1978年7月,施光南调入中央乐团,此后,他的创作灵感尽情喷发,先后创作了《生活是多么美丽》、《月光下的凤尾竹》、《假如你要认识我》等上百首带有浓厚理想主义色彩的抒情歌曲。1979年入中国音乐家协会并当选为理事,后任副主席。同年又被选为全国青联委员,后任副主席;1984年7月施光南加入中国共产党,三年后,他作为文艺界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出席了党的十三大。1985年,施光南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十五个副主席中最年轻的副主席。同年,全国30万个团支部投票评选首届“当代青年最喜爱的歌”获奖的30首歌曲中,施光南的作品占三首。1986年,施光南被选为全国青联副主席。成为许多青年,特别是文艺界青年人的挚友,许多著名音乐家、词作家、歌唱家都被他团结在周围。 他的歌唱出了中国人民走向未来的心声,唤起了亿万人民的强烈共鸣,成为经久不衰的时代之歌。除了创作歌曲外,他还创作了多部歌剧、芭蕾舞剧、京剧等多种类型的作品,如大型歌剧《伤逝》、《屈原》,芭蕾舞剧《百蛇传》等。1990年创作了第十一届亚运会主题歌《燃烧吧,火炬》。
日因病逝世。去世后被文化部命名为“人民音乐家”,重庆南山公园内建有施光南广场以示纪念。
施光南 - 主要作品
施光南创作了《生活是多么美丽》、《月光下的凤尾竹》、《假如你要认识我》等上百首带有浓厚理想主义色彩的抒情歌曲,其中最突出的是由女中音歌唱家关牧村演唱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和由女高音歌唱家彭丽媛演唱的《在希望的田野上》。1981年,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00周年,施光南创作了大型歌剧《伤逝》。 1990年3月,在施光南心中孕育了20余载的另一部大型歌剧《屈原》初步完成,并举行了歌剧《屈原》音乐演唱会。孰不知《屈原》竟成为音乐家最后的绝响。施光南日去逝,享年49岁。 施光南勤奋进取,是一位多产音乐家,除以上所举外,他的作品还有芭蕾舞剧《百蛇传》、京剧《红云岗》和河北梆子《红灯记》的唱腔音乐,大型合唱《神州吟》,钢琴协奏曲《阿里山之鼓》、弦乐四重奏《青春》、电影音乐《海上生明月》、 《多情的土地》 、《第十一届亚运会会歌》等上千首歌曲。在他的作品中,流传最广的有《打起手鼓唱起歌》、《周总理,您在哪里》、《祝酒歌》、《洁白的羽毛寄深情》、《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台湾当归谣》等。
施光南 - 施光南与《祝酒歌》
歌坛上曾有过这样一件趣事:两位烟不离手的作者在吞云吐雾中创作了《戒烟歌》 ,而另两位与酒无缘的合作伙伴在激情如醉的状态下写出了《祝酒歌》 ,这其中之一便是著名作曲家施光南同志。施光南是当之无愧的人民音乐家,他曾创作了许多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的歌曲。尤其是《祝酒歌》、《周总理你在哪里》、《在希望的田野上》、《多情的土地》等等,这些歌唱出了亿万人的欢乐与追求,抒发的是人民大众的心声,他的歌已成为一个时代的座标。 历史终于翻开了一九七六年的十月六日,这一天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当听到“四人帮”被粉碎后,从南到北,从上到下,各行各业的群众敲响锣鼓,扭起秧歌,情不自禁的去游行,去狂欢。各单位食堂都不约而同地备下喜宴美酒,形成“八亿神州举金杯”的感人场面。滴酒不沾的施光南在接到我的歌词后,即刻进入一种如醉如痴的创作情境,并在短短几天内将曲谱定稿。在《祝酒歌》中,他选用热情奔放而又富于舞蹈动感的新疆音调为素材,歌曲节奏则使人感受到响彻四方的锣鼓。歌曲的高潮更是别具匠心,既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使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拜,荡气回肠的旋律让演唱者和听众久久难以忘怀。 《祝酒歌》问世后,李光羲、关牧村、罗天禅、苏凤娟等许多歌唱家争相演唱。一次,中央电视台的文艺晚会中,伴随《祝酒歌》的旋律,编导安排了一组在当时很是大胆而富有新意的镜头,飘香的美酒,高举的酒杯,跳起交谊舞的来宾,神采飞扬的歌唱家,这一切都在歌声中交融在一起,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第二天《祝酒歌》便传遍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以歌代酒的施光南使海内外炎黄子孙陶醉在他那优美动人而又充满自豪的旋律中。
施光南 - 逸事
“音盲”家庭
1940年,施光南诞生在山城重庆。4岁的时候,在小学当校长的妈妈不忍心把最小的宠儿独自锁在家中,便把施光南带到了自己任职的小学里读书。 翌年,重庆市准备举办小学生音乐比赛。学校举荐颇宫天资、锋芒初露的施光南去登台竞技。赛前,音乐老师煞费苦心,为他精选演唱曲目。施光南却不以为然,另辟蹊径,哼哼唧唧,自编了一首歌:“春天到了,桃花开开,小鸟飞飞,黄鸳在树上叫。它们快活,我也快活,我们大家都快活。”赛场角逐,施光南一鸣惊人,居然荣获小学乙组第二名,抱着大木马奖品,凯旋而归。这支被他母亲记录下歌词的歌曲,就是施光南的处女作《春天到了》。那年,他刚刚五岁。家庭熏陶,耳懦目染,子承父业,似乎应是造就,‘神童”的天赐良机。说来难以相信,酷爱音乐的施光南却名副其实地生长在一个“音盲”的家庭:姐姐习文,哥哥学工,妈妈办教育,爸爸搞经济,全都与音乐绝缘。既无渊厚家学,又无名师点拨,幼年的施光南音乐天赋之高、创作灵感之强,叫人赞叹不已。
打起了“哑谜”
1956年盛夏的一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年合唱团音乐会在人民剧场举行。谈笑风生的人们熙熙攘攘,鱼贯涌入明亮的大厅。此刻,一位少年缓缓地踱着步子,徘徊在路灯的阴影下。他真想喊一声:“谁有多余的票子?”但是不敢。他在急切中默默地等待着。有位好心的大叔看出了少年的心思,免费赠送给他一张晚会票。他如获至宝,欣喜地连连道谢。“下一个节目:《懒惰的杜尼亚》……”优美动听、明丽欢快的旋律,博得了真诚的掌声。等票的少年笑了……还是这一年的夏天。在青岛高干疗养区俱乐部,舞厅乐池中竖立着一排排的乐谱架。一位少年好奇地翻动着乐谱。突然,他惊愕地瞪大了眼睛……晚上,少年悄悄地坐在舞厅的一隅,静静地期待着。终于,乐队开始演奏一首《圆舞曲》。少年又笑了……1957年夏天,北京10音乐刊物《圆明园歌声》给他们带来过多少欢乐和愉快呀!对!精选成册,捐款誊印。当辑录了三十多首中外民歌的册于出版后,学生当中的一个--那位等晚会票和被拒之舞厅门外的少年,再一次笑了……他为什么笑?原来,那连行家也没提出过疑问的《懒惰的杜尼亚》和不胫而走,流传到青岛的佚名的《圆舞曲》及装订成册的三十多首中外民歌,根本不是有着“阿查都力亚”、“方耀”、“阿热布森”等古怪名字的作曲家的作品,而统统出自施光南之手。 施光南为什么要跟社会打哑谜?其一,当时他十分腼腆,怕羞,不喜张扬;其二,他觉得好玩,‘哑谜”使他感受到某种心灵上的快乐,其三,他认为只有如此,才能得到不偏不倚的公允评价。基于此,他接办《圆明园歇声》以后,在刊载当时流行歌曲的同时;也把自己的“私货”--那些标着不同国家、民族、作者而实则都是他自己创作的作品塞进了这个刊物。施光甫十二岁时创作的《懒惰的杜尼亚》和《圆舞曲》,就是通过这个刊物以讹传讹,流传到了社会。
落第,从头开始
初中毕业,施光南执意要考音乐学院附中,而父母希望他按部就班学完中学课程,就这样他被劝阻住了。父母的疏忽给儿子的心灵蒙上了浓浓的阴影。“报考音乐学院!”上音院附中的希望破灭后,施光南只有背水一战,直接报考音乐学院了。音乐学院作曲系的招生简章上白纸黑字:考生要具有相当水平的乐理、和声知识和一定的钢琴水平。乐理知之甚少;和声,一窍不通;钢琴,没有摸过,连五线谱还不太熟悉呢,能行吗?“考!一定要考!”妈妈知道儿子未偿的宏愿后,深深地感动了:“我们实在不知道你是这样热爱音乐你现在需要什么?”“一切从头开始。学习钢琴。”这时,离考期仅剩半年时间了。 施光南临阵磨枪,买来一本《拜尔钢琴初级教程》。母亲四处托人,寻找钢琴教师。费尽周折,终于打听到一位家住东单的私人钢琴教师林太太。带上学费和礼品,施光南随着母亲匆匆赶到了林太太家。林太太正在教一个很小的女孩子弹琴,看到“不速之客”上门,问:“找谁?”“我们是来学钢琴的。”“谁学?”“他!”母亲连忙把身材高大的施光南推上前去。17岁的施光南恰好跟学琴的小女孩站到了一起。“他?我从来不教这么大的人。喏,手指早僵了。”母亲一再解释,林太太无动于衷,母亲只得无可奈何地拉着施光南从原路返了回去。一晃半年,施光南忐忑不安地走进了考场。第一关是笔试。由于不懂音乐术语,答得风马牛不相及。第二关是面试。坐在当中的音乐学院副院长江定仙说:“先弹一首奏鸣曲吧。”“我只能弹莫扎特的《G大调小奏鸣曲》。”考场一阵骚动。这样简单的曲子,只配去考音乐小学!纵是这样简单的小曲,施光南还是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死抠出来的。施光南有些心虚,手指颤栗,不断出错,整个乱了套,只弹了四分之一就再也弹不下去了。……企望金榜题名,偏偏名落孙山,施光南看榜后,拖着沉重的步伐回家了。正当他处于山穷水尽之时,突然接到了江定仙教授的一封书信:“施光南同学,你的基础知识较差,但考虑到你有良好的音乐感觉和作曲才能,建议你去附中插班学习,打好基础。” 东去的列车,把施光南带到了海河之宾的天津。他将在当时还设在这里的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开始新的生活。攀登音乐殿堂的道路,还刚刚开始。
施光南 - 原形电影
《春天的狂想》以人民音乐家施光南为故事原形,组曲的形式讲述一位植根于中国的土地上,倍受民族音乐精华滋养的作曲家赵黎明的艺术历程。影片以组曲的形式讲述了一位植根中国土地、在民族音乐创作上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作曲家赵黎明(邵兵饰)及其执着而辉煌的艺术历程。全片分为5个乐章――“天职”、“悠悠天地”、“风暴”、“灿烂辉煌”、“多情的土地”,每一个乐章都有不同的主题和音乐段落。剧情简介童年的赵黎明受到邻居苏爷爷的音乐启蒙,少年的小黎明以他的天赋和努力在音乐创作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后来他不顾父母的反对考上了音乐学院,并和儿时的伙伴,生于“音乐世家”的王一哲同在一班学习作曲。此时他邂逅了苏爷爷的孙女苏雨。他和王一哲同时爱上了这位美丽的少女,苏雨却对才华出众又不失忠厚的赵黎明情有独钟。王一哲出于嫉妒阻挠他们成婚未果,从此这对音乐情侣风雨相伴。“文革”结束后,赵黎明压抑已久的创作激情,得到了空前的释放,在新的时代,他的创作走向辉煌……影片包括“天职”、“悠悠天地”、“风暴”、“灿烂辉煌”、“多情的土地”共五个乐章。每一乐章都有它的主题和它的音乐段落,一段段动听的音乐和一个优美的爱情故事构成了一部完整的影片。
施光南 - 家庭情况
抗日战争的艰难时刻,在日本帝国主义飞机狂轰滥炸的重庆,日,一个新生命降临了。在用竹子搭起的临时医院里。医生去用餐时,胎儿连着衣胞从母体里一起滚了出来。粘糊糊的“羊水”糊住了胎儿的眼睛、鼻子和小嘴。婴儿被窒息着,生命垂危…… 婴儿的父亲急急跑去把医生叫来,及时抢救,解开衣胞。婴儿哇地哭出了第一声…… 父亲施复亮。母亲钟复光。儿子诞生在重庆南山脚下。因此,婴儿起名叫施光南。 钟复光,四川江津县人。她出生的日子阴历四月八日(阳历5月4日),正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成佛日,故她起名佛光。她参加革命后,改名复光。她是黄埔军校的第一代女兵。1927年,她任军校女生队的教导员。抗日英雄赵一曼就是她的学生。抗日战争后,钟复光到重庆筹办南方印书馆,任总务主任;她的丈夫施复亮任印书馆总编辑。施复亮出生于浙江金华县叶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原名施存统,一度化名为方国昌,又曾用光亮、伏量等笔名。他少年时就有民主革命思想,参加过共产党的筹建工作。第一次国共合作时,他是著名的政治活动家,任过团中央书记。大革命失败后,他脱离了共产党组织,但一直在党外做革命工作。在上海大学任教授时,他与学生钟复光结为伴侣。听从妻子的建议,改名为施复亮。他青年时期翻译了许多马列主义著作,写作出版了许多经济学专著。全国解放后,他任劳动部副部长。他是民主建国会的主要筹建者,与黄炎培、章乃器三人都是民建会的主要负责人。 施光南上头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分别于1926年和1927年出生,大他十三四岁。晚来得子,复亮夫妇极为欣喜。但环境太艰难恶劣,复光只好用自己的奶水喂儿子。奶水不够,便用米粉煮米糊喂孩子。施光南在母亲的怀抱里,在不时蹲防空洞的敌机空袭和饥饿中,开始了艰苦的人生旅程。妻子 洪如丁
洪如丁是原中国侨联副主席洪丝丝的女儿。在她还是天津大学精密仪器系的学生时,就十分崇拜音乐家施光南。她爱听他的歌,爱唱他的歌,经常去看施光南作品音乐会。他俩相识了。他俩相爱了。1975年,洪如丁到北京工作。1977年,施光南也调入北京的中央乐团。尽管两人职业志向不同,但夫妻生活很和谐。妻子支持丈夫的创作,尽力为他创造良好的创作环境。虽然光南是个著名作曲家,但每一首歌曲的稿酬也不过十几元或几十元。显然,他们的经济状况不佳,家中仅有的一件值钱的东西,是一架钢琴――施光南的父亲的赠物。多少年来,他一直使用着一台陈旧的“砖头式”录音机。80年代,洪如丁有机会出国工作时,便省吃俭用,积累下一笔钱,购买了一台组合音响,为丈夫的音乐创作提供了一定的帮助。施光南是那样地爱妻子和女儿。不少事情上,他都主动为如丁着想,竭力关心照顾她。他虽是一个大艺术家,在家却是个重体力劳动者。家里买米,扛粮食,扛东西等重活儿全是他一个人干的。他,1米8的个头,看上去,还算强健;干什么活也都蛮在行。他家中仅有一间装饰过的房间――客厅兼琴房的壁纸,就是他自己亲手一张一张地糊上去的……谁能想到,一个音乐家竟也学会了这个装饰房屋的手艺!妻子在合资公司工作,上班十分紧张劳累,施光南便主动多承担家务。 洪如丁热爱自己的工作,努力自学英语,光南竭力支持她。她虽是一位工程师,但很喜爱艺术,喜欢跳舞。偏偏光南不会跳舞,也不爱跳舞,可光南却关心支持妻子跳舞的爱好。一回,民航局邀请音协的同志去参加舞会。光南自然是去不了的,可他特地给朋友晓光同志去了个电话,用近乎恳求的口气嘱咐晓光道:“请你多招呼一下如丁,多陪她跳一会舞……”因为快要过春节了,光南希望多为妻子增添一些欢乐。 光南再忙碌,也要抽出一定时间去关注他的女儿。他发现女儿有一定的歌唱天资,便着手设计培养女儿成为未来的音乐家的蓝图。他创作出《屈原》大型歌剧后,便不时孜孜不倦地耐心教女儿练唱其中的一些段落。为了慰藉病人的心灵,在施光南的病房里,亲人们特地不时轻轻地为光南播放着他新近创作的《屈原》的乐曲。《屈原》是光南继大型歌剧《伤逝》之后的一部歌剧力作。在他还是音乐学院的学生时,就盼望把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形象搬上歌剧舞台。他特地写信给话剧《屈原》的作者郭沫若先生,表达了自己的心愿。郭老也回信表示全力支持他。“文化大革命”耽误了他的这个创作计划。直到1989年他完成了这部歌剧的主要旋律,于1990年3月,顺利地在北京的民族文化宫礼堂举行了《屈原》歌剧清唱音乐会。
上一人物: 下一人物:
::相关人物简历::访问本页面,您的浏览器需要支持JavaScript热门推荐:
生于60年代
  一批横跨47岁到56岁的人;
  一批有点高傲有点自卑的人;
  一批有过崇高理想的人;
  一批喜欢怀旧的人;
  一批开始祭奠青春的人。
  生于60年代,是最后一拨这样的人:
  是最后一批过六一节,必须统一穿着白衬衫、蓝长裤的人;
  是最后一批玩弹弓、铁环、玻璃珠的人;
  是最后一批看过黑白小人书的人;
  是最后一批看了山口百慧的《血疑》,天天查看自己手臂上有无红点、担心自己也得白血病的人。
  是最后一批还曾为费翔意乱情迷,深深同情他白白地担了大兴安岭火灾罪责的人;
  是最后一批相信2000年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人;
  生于60年代,我们感受了70年代的那种英雄理想主义色彩,但不再盲目;
  生于60年代,我们包容了70年代的个性追求,却并不喧哗;
  生于60年代,我们全程经历了始于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是理想兼顾现实的一代,也将会是是痛并快乐着的一代;
  生于60年代,我们见证了许多:
  【何日君再来-邓丽君】
  台湾校园歌曲来了:邓丽君、小虎队、王杰、郑智化,一首首优美的歌曲耳熟能详;
  香港电影来了:四大天王、成龙、周润发,一个个血胆英雄成为偶像;
  霹雳舞来了、喇叭裤来了;
  世界改变着我们,把我们从少年少女变成了人父人母;
  生于60年代,我们经历了许多:
  经历了一代伟人的离去;
  经历了四人帮垮台;
  经历了女排三连冠;
  经历了富人越来越多,梦想越来越远;
  于是,60年代的人有了很多无奈:
  当我们出生的时候,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国家经济正在原始阶段;
  当我们需要读书的时候,赶上了始无前列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是不要自己交钱的;当我们大学时候,上大学不仅不缴费,还有足以维持基本生存的费用和冬衣补助;
  我们还没能工作的时候,工作也是统一分配的。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勉强找到份饿不死人的工作做;
  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单位分配的;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子已经买不起了;
  当我们需要生育的时候,国家只让生一个;
  当我们没有进入股市的时候,傻瓜都在赚钱;当我们兴冲冲地闯进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成了傻瓜;
  当我们教育子女的时候,碰上了会说“外星文”的90后;当我们需要人照顾的时候,碰上了只会让人照顾的90后。
  我说:我想买房。结果房价涨了。
  我说:我想买车。结果油价涨了。
  我说:我想买点肉吃。结果猪价涨了。
  于是我说:那我吃方便面总可以了吧?!结果方便面也涨价了;
  那我只好成佛,佛祖说:你终于得道了!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李谷一】
  一首《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勾起我们许多美好的回忆;
  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如今已经成为了中年发福的老一辈;
  20多年前我们曾怀想:20年后,我们的生活不知有多么的美好;
  曾经的美妙梦想,如今早已烟消云散,又有多少惆怅在心头?
  生于六十年代的人们,现在大的有五十五,小的有四十六。
  上学都在六十年代末或七十年代初。当时我们的主课只有语文和算术两门,比起现在孩子的重磅“zhayao包”来,轻松多了。
  我们学的第一课是“毛主席万岁”,第二课是“中国共产党万岁”,第三课是“儿童们团结起来,学习做新中国的主人”......
  六十年代的人从小就懂得憎爱分明。
  在“五七”指示的光辉照耀下,我们背诵着毛主席的教导:“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既不但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电影《半夜鸡叫》周扒皮】
  我们从小就熟知自己的家史,与刘文彩之类的大恶霸不共戴天。我们心灵深处充满着对社会主义的无限热爱,对旧社会的无比痛恨。
  那时候学习的榜样是罗盛教、邱少云、黄继光和欧阳海,是刘文学、戴碧蓉、草原英雄小姐妹这样的一些英雄人物。
  【卖花姑娘-刘紫玲】
  那时候的文化生活极其贫乏。电影只能看到朝鲜和阿尔巴尼亚的。记得当时的《卖花姑娘》、《金姬和银姬的命运》,使得多少善良的中国人流下了同情的泪水,没有理由不使我们为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而感到自豪,同时也为全世界那三分之二依然饱受苦难、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无产者而感到难过和不安。
  国产电影自然是以八大样板戏为主,那精妙的配乐、经典的道白和夸张的舞美,使人至今仍然难以释怀。
  后来又有了《决裂》、《春苗》、《战洪图》、《红雨》等一批带有强烈色彩的电影。
  国家大事主要是通过有线广播和极少数的收音机进行传播。另外,就是《新闻简报》。
  每当看到已显虚弱、苍老的毛主席无声地出现在银幕上会见外宾的时候,我们都情不自禁地拍着巴掌,为自己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默默祝福。
  生于六十年代的人大都记得难忘的1976年。三颗巨星陨落,一年之中我们同全中国亿万人民一样,经历了三位领袖逝世带来的无限悲痛,经历了唐山大地震带来的灾难和金色十月的无比喜悦。我们搭起防震棚,在低矮的窝棚里写作业;我们为毛主席戴黑纱,哭得声嘶力竭;我们举起标语小红旗,上街游行,欢呼打倒王张江姚……
  天亮了,十年浩劫终于结束了。那时候,李光曦演唱的一首《祝酒歌》最能表达这种喜悦的感情。
  【祝酒歌-李光羲】
  高考制度的恢复和科学大会的召开,使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欢欣鼓舞。
  郭老那句“科学的春天来到了”,在无数人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华罗庚、陈景润的事迹激励着数以万计的学子们发愤读书,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和世纪末把祖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国家刻苦攻关。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为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叶帅的一首诗和老一辈革命家的殷切期望,成为了我们奋发向上的动力。
  没有人不相信我们的国家会在短短的二十年里,赶超英美等发达国家而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春天的故事-董文华】
  在中国当代历史中,1977年绝对应该被浓浓的写上一笔。那一年,邓小平第三次出山,被历史地推上了舞台。他的复出,昭示着一个新的时代的诞生。
  一时间,八块样板戏不演了,铿锵有力的革命歌曲听不见了。一批反映文革期间受害,生离死别和描写美好爱情的电影诞生了。《海外赤子》、《归心似箭》、《爱情啊你姓什么》、《瞧这一家子》、《甜蜜的事业》、《小花》、《戴手铐的旅客》、《等到满山红叶时》、《第二次握手》、《红牡丹》、《庐山恋》等等等等
  【《戴手铐的旅客》剧照】
  【《红牡丹》】
  【《甜蜜的事业》】
  有电影,就必然有插曲。那时候的电影插曲实在是美,每每想起或唱起,就心潮起伏,情绪激荡,李谷一也成了我们梦中的歌神……
  【妹妹找哥泪花流-李谷一】
  那时候高跟鞋、“飞机头”、喇叭裤、摇摆舞被普遍视为叛逆和异端。邓丽君等港台歌手的所谓靡靡之音还被斥之以黄歌曲。
  哈哈,想起小时候特逗,中午放学就往家跑,为的听小螺号,程琳的,很好听!
  别看那时我们什么都没有,但有的是快乐,一点点小事就能让我们很知足。
  【小螺号-程琳】
  那时的文坛出现了一种“伤痕文学”,主要是讨伐“十年动乱”对人性的扭曲。文化艺术又一次地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国产的《敌营十八年》、日本的《血疑》、《命运》、《排球女将》、英国的《大西洋底来的人》,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电视连续剧热。美国的《加里森敢死队》第一次颠覆了我们对英雄人物的理解。
  【《排球女将》】
  电影《少林寺》产生的轰动效应,使街上一下子出现了无数个光头觉远。
  那港台的武打录像片充斥着一间间低矮简陋的录像厅。
  单田芳、刘兰芳的评书《隋唐演义》、《杨家将》、《岳飞传》在普及历史知识的同时,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印度电影《流浪者》拉兹和丽达】
  那时的一本叫作《武林》的杂志,创造了全中国期刊订阅、零售之最。香港电视连续剧在大陆异常火爆,尤以《霍元甲》、《陈真》、《射雕英雄传》、《人在旅途》等为代表。
  【《霍元甲》剧照】
  文化生活的空前繁荣,也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改善。
  以前凭票、卡供应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三大件”已不再紧张,人们的着装也逐渐从千篇一律的灰、蓝、黄而变得亮丽多彩。姑娘出嫁的条件,已成为“三十六条腿”和双卡录音机、双缸洗衣机和一台黑白电视机了。
  生于六十年代的人,也有幸成了最后一批能够全部看完历届“春节文艺晚会”的人。也正是从那时起,“春晚”便替代新衣、鞭炮,成了我们每年除夕的热盼。
  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奚秀兰的《阿里山的姑娘》、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等等,留下了多少难忘的记忆!
  【我的中国心-张明敏】
  董文华的一曲《十五的月亮》,唱响了讴歌最可爱的人,这一新时期最响亮的主旋律,对越反击战激发出来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十五的月亮-董文华】
  【《牡丹之歌》蒋大为】
  生于六十年代的人们,如今大都已经步入中年之旅,成了单位和社会的中坚。
  往事如过眼烟云,不同的经历造就了我们同前人、后人不一样的思维模式和处世原则。
  回忆过去,并不意味着裹足不前。
  那个年代我们玩的游戏和玩具
  打老牛
  丢手绢
  翻【东南西北】
  滚铁环
  火药枪
  电动玩具
  子弹枪
  司令枪
  踢盒盒
  挑唧唧棍
  跳皮筋
  羊骨头
  打面包,赢三角
  回忆过去,会使我们在观照历史的同时,寻找出更符合于我们时代特征的精神和境界,使我们更加为生于六十年代骄傲和自豪!
  60后的生活潜规则:
  周一盼周五,上班盼歇班。出门前三回头:拿起钥匙再摸摸口袋,走进厨房再看看燃气。走出家门再回头望望。
  花钱精打细算, 永远不知道钱花哪了,不愿意想起自己的年龄。
  对什么都少了兴趣。丢失了激情,多了沉默。
  学会了包容,感恩。永远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健康就好。
  我们曾经追求过、挣扎过、彷徨过,受伤过,但都挺过来了。
  我们明白:平安就是福。
  我们有梦不敢追,因为已经过了追梦的年龄。
  曾经的梦收藏在心中静静的一角。
  闲暇时悄悄的翻晒。
  人前我们装做成熟, 有泪不敢流出来。
  烦恼时也曾无数次的问自己,人生为谁?
  平静一下心情:依然俯首甘为孺子牛。
  不管是班上还是家里。
  我们心里很少装着自己。
  这就是在别人眼中傻傻的60后。
  最后,请允许小编给大家推荐一个文史类的微信公众号
文史大参考
微信号:wsdck88
  汉风楚雨,唐诗宋词,金戈铁马,些许旧话,博纳古今,笑谈天下。
↑↑↑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一键关注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知名IT评论人,曾就职于多家知名IT企业,现是科幻星系创建人
未来在这里发声。
新媒体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立足终端领域,静观科技变化。深入思考,简单陈述。
智能硬件领域第一自媒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光羲逝世了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