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神州一号到神州十一号号完了就是天舟一号

news center
刚刚发射的“天舟一号” 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 作为载人航天家族的新进一员,天舟一号的加入,意味着向着中国载人空间站的建成更进一步,这也是中国人实现&太空筑家&梦想的关键一步 &&&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今天(4月20日)发射飞往太空,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交会对接,开展推进剂在轨补加、空间科学和技术等试验验证。
来源:央视新闻 &&& &天舟一号飞行任务作为空间实验室任务的收官之战,载人空间站工程的关键一战,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稳中求进的重要一步。&在天舟一号抓总研制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下文简称&航天五院&)看来,这次任务承载了重要的使命和意义。 &&& 如何在地球之外的太空中建起一座&自由家园&,是探索浩瀚宇宙的重要一环。筑家太空, &&& 将为中国人逐梦深空建立起一座补给站、前哨站、试验室,航天器可以停泊在此,并进行维修、补给; &&& &中国哈勃&太空望远镜&&巡天号光学舱可以扎根在此,探寻生命起源、宇宙奥秘; &&& 中国航天员可以长期工作、生活在此,依托完善的试验平台、利用独特的宇宙环境资源,开展空间科学、基础科学、应用技术的研究和试验,拥抱&太空经济时代&的到来。 &&& &从1992年启动载人航天工程以来,我们锁定建造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为终极目标,按照&三步走&的策略稳扎稳打,形成了以神舟飞船、目标飞行器、空间实验室、货运飞船为支撑的多类航天器,为正式启动空间站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航天五院院长张洪太说。 &&& 载人航天&三步走& &&& 第二步收官在即 &&& 天舟一号是我国第一艘货运飞船,也是我国目前为止体积最大、重量最重的航天器,由航天五院负责抓总研制。目前,神舟飞船只能携带数百公斤物资,而采用了高性能减重设计、轻量化货架设计的货运飞船,一次能装载6吨多物资,载重能力超过了俄罗斯现役货运飞船。 &&& 作为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运行期间最后一个访客,天舟一号将要执行的任务,与未来中国空间站建设紧密相关。 &&& 在太空中自主建起一个大型空间站,开展科学研究和太空实验,促进中国科学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贡献,这是中国开展载人航天工程的目标。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国家采取了分步实施的战略。 &&& 第一步,是载人飞船阶段。在此期间完成了载人飞船的研制,实现了航天员天地往返等目标。这一阶段的重点任务包括神舟一号到六号飞船飞行任务。 &&& 神舟飞船是航天员专属的&太空巴士&。为了打造好这艘太空生命方舟,航天五院采取了从无人到有人、从一人到多人&小步快走&的验证方式。 &&& 神舟一号至神舟四号,进行了无人飞行试验,全面验证了飞船发射、舱段分离、从太空返回等各项关键技术。 &&& 神舟五号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也树立起中国&太空巴士&建造标杆。 &&& 神舟六号实现了多人多天飞行。 &&& 第二步,是空间实验室阶段。
来源:央视新闻 &&&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掌握了航天员出舱和交会对接技术,成功对航天员中期驻留太空进行了验证。这一阶段的重点任务是神舟七号航天员出舱,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九号、十号飞船对接、组合飞行任务,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与神舟十一号飞船载人飞行任务。 &&& 现在,第二步还剩下最后一项任务,即: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对接天宫二号,验证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完成运送货物补给任务。 &&& 第三步,是空间站建设阶段。
来源:央视新闻 &&& 在第三步中,我国将建造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这其中&人&和&空间站&是两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空间站要运行,人(航天员)要工作、生活,空间站运转所需的燃料(推进剂)以及人员相应的工作、生活物资必不可少。这就需要有一个专门的运输工具,负责运输货物补给并为空间站&加油&&&这个重要使命就由货运飞船担当。 &&& 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起步到现在,经过一次次试验任务,积累了多项能力和经验,我们有了人员往返天地的工具&&载人飞船;能够实现航天器间的交会对接;能够保证航天员在太空工作一段时间(一个月左右);甚至可以完成人员出舱活动&&所有这些都是第三步建设空间站的基础。 &&& 也就是说,第一步、第二步是准备,目前准备工作即将完成。待天舟一号完成任务,便意味着我国具备了向在轨运行航天器补给物资、补加推进剂的能力,这一能力是确保未来我国空间站在轨长期载人飞行的前提。未来,神舟飞船、货运飞船将联合作战,有效支撑起空间站建设、运营的天地生命线。
天舟一号进行热试验吊装(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 &&& 天舟一号多项任务奠定未来空间站基础 &&& &天舟一号此次任务包含了建造空间站需要突破和掌握的关键技术,更是未来空间站运行的基础。&航天五院天舟一号总设计师白明生列举了三项极具亮点的任务。 &&& 第一,检验&太空加油&技术。天舟一号发射进入轨道后,将与天宫二号进行首次对接,两个航天器组成的组合体将进行两个月的在轨飞行。在此期间完成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按计划将开展多次试验。 &&& 货运飞船的在轨推进剂补加技术,即&太空加油&,将是&太空之家&能够连续工作十年的重要保障。突破和掌握推进剂补加技术,解决空间站能源供给问题,将为我国顺利进入载人空间站建设运营阶段奠定基础。 &&& 有了货运飞船超强运输、补给能力的支撑,未来,三名航天员能在&太空之家&连续工作180天,各类试验物资也可以源源不断地运抵空间站,把空间站建设成为我国在太空的新技术试验田。 &&& 第二,三次交会对接任务。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将进行三次交会对接。第一次交会对接后将测试货运飞船对组合体的控制能力,第二次交会对接是从不同接口方向进行对接。 &&& 未来空间站包括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与货运飞船形成组合体后由货运飞船提供主动力,其目的主要在于尽量减少空间站动力、能源等消耗,延长空间站寿命;核心舱前后方向与垂直下方分别设有对接口,未来去往空间站执行任务的载人飞船或货运飞船很可能从不同方向进行交会对接。所以,第一次、第二次交会对接检验的都是未来空间站运营所必须的能力。 &&& 更具看点的是,在最后一次交会对接中,天舟一号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技术。在天舟一号之前,我国掌握的交会对接技术需要耗时两天左右时间,快速交会对接将时间控制在6个小时左右。掌握该项技术,有利于提高飞行器在轨飞行的可靠性,提高航天员舒适性,进一步减轻地面跟踪、测控工作的强度和难度。另外,对于未来空间站来说,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可以快速处理,提高了应急能力,为未来空间站提供了安全保障。 &&& 第三,以天基测控体制为主进行飞行控制。以往,我们对航天器的跟踪、测控以及在轨异常的及时监测处置,主要依赖陆基测控站和海基测量船。这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建造、维护地面测控站和海上测量船,研制人员奔波在各个站点之间开展相关试验,并且受到跨国、跨境等地域限制。 &&&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首次采用了以天基测控体制为主的设计原则。简单来说,就是将原本在地面或海上的测量系统&搬&到了天上,打破了在地面或海上的地域限制,实现了对航天器在轨飞行的关键事件的全程跟踪,以确保对在轨异常的及时监测处置。这项测控应用有效降低了人力、物力、财力等成本,为未来与空间站通讯联络铺平了道路。
【管理员提示】
·在发布信息时,请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并尊重网上道德;
·因您的言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由您个人承担;
·管理人员有权根据栏目需要对留言内容进行删改。
健康岛频道推荐
海南美食频道推荐
海南房产频道推荐
海南汽车频道推荐
海南一家推荐
家居装饰频道推荐
城市消费频道推荐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从神舟一号到天舟一号,追梦的心永未停歇
――记北京飞控中心天舟一号任务总调度贺勇
孙竞&姜宁&祁登峰
日12:56&&来源:
这是贺勇人生梦想的第一次华丽绽放。
日晚,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飞控大厅里,第一次独立担当任务总调度的贺勇沉着地喊出了那些扣人心弦的数字和口令――
“10,9,8…3,2,1”
“点火,起飞!”
透过大屏幕,贺勇深情地注视着天舟一号起飞时火箭喷薄而出的烈焰,就如同18年前,他兴奋地紧盯着电视机里播放的神舟一号飞天的画面。
彼时,贺勇还是一名16岁的高一学生,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也是执行第一次发射任务。他带着一种既好奇又崇拜的目光看着飞控大厅里那些忙碌航天人,心想有一天我也能坐在这个大厅里看火箭发射、送神舟飞天该多好。
从此,贺勇的心中埋下了一颗航天的火种。然而,那时这个梦想离他非常遥远,远得就像天上的繁星,他渴望触摸却不知道如何到达。作为一个农村的孩子,或许更直接更现实的想法是尽早考上好一点的大学。
命运之轮的确没有把他直接送进航天人的轨道,贺勇大学读的是石油化工专业。然而,随着知识和眼界的增长,曾经深埋在心底深处的这颗航天火种开始熊熊点燃。于是,大学四年里,他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借阅各类与航天相关的书籍,自学航天专业的相关理论。本科毕业时,在很多同学选择留校读研或是绞尽脑汁想找个好工作时,他毅然选择考取一个完全陌生的专业――“导航制导与控制”的研究生。
新的专业离本科所学很远,但距离他的航天梦想却近了。
人们常说,上帝关上一扇门,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这句话在贺勇身上得到了印证。几年后,贺勇以优异成绩取得硕士学位,并如愿以偿地来到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第一次走进飞控大厅时,一种陌生却又熟悉的感觉油然而生。当时我就觉得,这就是我一直想来的那个地方。”
想来的地方来了,追梦的脚步就更紧了。
曾经,贺勇以为人生最拼的时刻莫过于考研时,面对陌生的专业,他不得不付出别人几倍的努力,通宵达旦地备考。然而,走进了北京飞控中心,成为了一名航天人后,他才真正懂得了什么叫担当,什么叫拼搏。
2010年初,贺勇参与中心某大型航天任务三维显示系统的设计开发,负责人是中心贾文军高工。项目投入使用初期,贾文军连续一周不分昼夜地紧盯着一个动画的设计,严抠每一个动画的动作,追求每一个细节的完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贾文军的头发白了大半。这一幕幕被贺勇看在眼里,也深深烙印在心里。
在飞控中心,像贾文军这样的人,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这些人和事深深触动着贺勇,也时刻鼓舞着他为了梦想而拼搏的勇气。
有一次,中心对飞控大厅硬件系统进行改造升级。贺勇负责将所有大屏显示画面装载到融合器里,并确保展示画面更加丰富,展示内容更加流畅。第一次参与新的硬件系统建设,面对一摞摞全英文显示的资料,面对一个个从未接触过的概念,面对一条条模式复杂的内部线路,贺勇没有退缩,深夜里抱着厚厚的资料一页一页的翻,机房里钻到融合器机柜的线路下一根一根的测,连续奋战一个月,顺利完成了画面融合任务。
2016年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期间,贺勇作为任务主调度,担负着习主席与航天员天地通话调度指挥、神舟十一号返回段向国务院张高丽副总理远程解说等重要工作。这是任务中两个至关重要的节点,更是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绝对不能出现丝毫差错。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贺勇组织各系统反复细化方案、反复推演流程、反复修改调度词,连续20多天都没怎么休息。为了确保口令清晰、发音准确,每天晚上等到联调结束、所有人都离开后,他独自一人在大厅内,一遍遍回放调度录音,一遍遍对着话筒练习,一练就是一个晚上。
正是靠着这样一股子拼劲,贺勇终于不负重托,圆满完成了两项任务。天地通话任务顺利结束后,中央军委委员、军委装备发展部张又侠部长,给予了高度评价:“准备很充分、工作很到位、流程很顺利、主席很满意、活动很圆满”!
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任务圆满成功后,贺勇一天都没休息就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天舟一号任务第二阶段无线联试准备中。身为任务总调度,他不但要吃透任务方案,还要沟通协调各系统、各参试单位,组织开展联调演练……每天一睁眼,日程表上就排满了计划,一直干到深夜都停不下来。
虽然家在北京,但是一个月难得回去跟妻子团聚一次。去年底的一个周末,贺勇抽时间回了趟家。第二天早上临走前,妻子说:“我一晚上没睡着,怕一睁开眼你就不见了,特别珍惜和你在一起的时间”
贺勇听后,鼻子一阵酸涩。但他还是毅然投入到繁重的工作中。因为,他知道,天舟一号飞天的路还有很长,他和他的同事们必须快马加鞭地往前赶。
此刻,天舟一号已展翅飞向深邃的太空。飞控大厅里雷鸣般的掌声穿透静谧的春夜传向远方。调度台前,依旧忙碌着的贺勇整理了一下工作笔记,那句醒目的座右铭就写在扉页――
“一步一个脚印,每天都多走一点。”
(责编:郝孟佳、熊旭)
推荐阅读2017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将全面走完“第二步”在2016年相继完成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试验、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后,今年4月中下旬,将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开展货物运输补给、推进剂在轨补加、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等多项关键技术试验。
6329米!国产水下滑翔机“海翼”刷新世界纪录我国自主研发的“海翼”号深海滑翔机,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上完成了大深度下潜观测任务并安全回收,其最大下潜深度达到了6329米,刷新了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的世界纪录,为我国深渊科考提供了新的科考手段。神舟十一号背后的上海传奇:精度更高翅膀更硬穿越更自如
  今天早上7时30分,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发射,它搭乘2名航天员开始太空之旅,将在2天内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航天员进驻天宫二号,组合体在轨飞行30天。无论是神舟十一号的精彩亮相,还是它与天宫二号的“太空之吻”,都留下了上海航天人的深深印记。
  推进舱、电源、对接机构、测控通信……在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承担的研制任务中,航天人不仅攻克了国产化材料应用的重重难关,为载人航天提供强大的电力保障,还打造了安全可靠的对接机构,为宇航员自如进入天宫二号架设了一道安全可靠的太空通道。
图说:神舟十一号发射全过程 新华社记者 高微 卢哲 编制
  太阳电池翼国产化率超九成
  “以往神舟系列飞船太阳电池翼所使用的原材料主要都是进口,但这次超过九成以上是国产材料。”神舟十一号电源分系统技术负责人沈冰冰介绍,从2013年开始,国外进行技术封锁,我们开启自主研发道路。“作为航天器遨游天空的翅膀,要建立属于我们国家自己的空间站,国产化是必经之路。”
  “材料的稳定性是太阳电池翼的关键。起初,我们对国产的材料特性不清楚,工艺特性也不了解。”沈冰冰介绍,研制团队花了一年多时间调研原材料,通过各种仿真实验验证,确定材料的特性。
  做力学试验时,太阳电池翼的结构支撑部分总达不到要求。“力学上要求太阳电池翼在轨的时候承受一定的力。飞船在改变姿态、变轨的时候,要保证电池翼不会出现结构破坏。”沈冰冰说。神舟十一号不仅启用了新的国产化材料,并且其量级更是大于一般卫星。自2014年上半年开始,团队通过不断对比选型和采取措施,最终完美解决了这一问题。
  结构和机构部分是太阳电池翼基板的核心,而支撑这些的复合材料例如连接架、面板和边框、两层面板中的支撑机构等,神舟十一号电源分系统的设计师们将基板几乎全部进行了国产化“改造”。
  从确定方案,把关方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到通过反复的地面疲劳试验、强度试验,以及仿真飞行试验验证、工艺试验,将太阳电池翼的稳定性做到最大化。最终,神舟十一号的“翅膀”在元器件上达到了90%以上国产化,成为了目前国内所有卫星型号中国产化最彻底的型号。“从某些指标来看,比如力学性能,国产材料比进口材料还略有提升。”
  在轨运行30天,对电源系统的控制是一场大考。神舟十一号电源分系统技术负责人沈冰冰介绍,当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对接停靠后,部分设备停止工作,届时整个飞船的负载将减小至40%,蓄电池在长期小负载情况下不断充放电,产生记忆效应,一旦负载又增加回到额定负载,就会出现蓄电池供电能力不足的问题。为解决这一棘手问题,使蓄电池“失忆”,设计师通过大量地面长期试验,最终摸索出了一条和神舟十一号工作状态相匹配的充电曲线。
  “我们电源不比其他分系统,需要时时刻刻对飞船进行监控。飞船在天上飞,航天员也在上面,必须每时每刻都要盯着电源的数据,掌握飞船的工作状态,一旦出现问题立刻处理。现在做神舟十一号电源系统参与飞船监控的设计师6人,30天、每天12小时两人不停翻班,这对队伍相对苛刻,但也是一种挑战。”沈冰冰坦言。
图说:10月17日7时30分,搭载着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用工匠精神缔造“太空之吻”
  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对接,通道打开后,航天员就相当于进入了一个大的密封舱。要保证航天员在舱内的安全,整个密封舱的密封性就变得非常重要,要保证密封性,密封圈就成为其中的关键点。
  神舟十一号上面的密封圈是一个“T”型的密封圈,据主管密封圈的设计师杨国栋介绍,密封圈的技术攻关是从2002年开始的,一直到2008年单件产品攻关才结束。随后开始了与整机的各种验证试验,在整个攻关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数不胜数,做过的各类试验不计其数。最终采用了目前的这种外形和尺寸,确保密封圈在空间不受力的情况下,不会自动脱落;橡胶不会因为恶劣的空间环境的作用而失效;也不会因为恶劣空间温度环境的持续作用而从安装框里脱落。
  在太空中实现两个重达8吨多的飞行器对接,就好比在完全失重的环境下闭着眼睛“拧螺丝”——12把对接锁必须同步锁紧。庞大的舱与舱之间,天衣无缝地结合必须时刻保持平稳。
  对载人航天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王曙群来说,对接二字几乎是职业生涯的全部。5年前,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载着由王曙群带领的团队亲手装调的对接机构,在太空上演了一场完美的“太空之吻”,使我国成为继俄罗斯之后第二个掌握对接机构装调技术的国家。5年后,他参与研制的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对接任务,又接受了新的挑战。
  攻关路上的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太空之吻”没有彩排,数十年工作一朝验收,要么满分要么零分,更何况其中还关乎宇航员的生命。对王曙群来说,压力就像空气,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简单说,对接机构是个机电一体化设备,分两部分,一个是目标件,放在天宫里;一个是运输件,放在神舟飞船里,两个加起来得500多公斤。”王曙群把这个高精尖的仪器戏称为“圆框”。
  框里有100多个测量动作、位置、温度的传感器,近300个传递力的齿轮,1万多个紧固件,数以万计的导线、接插件、密封圈和吸收撞击能量的材料等。王曙群的团队就是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工匠精神将一根根线、一颗颗螺钉手工安装成可以在太空漫步的机构。
  “与之前不同,这一次我的主要任务是带团队,培养一支真正具有工匠精神的队伍,深空探测还有很多未知领域。”如今,王曙群想把之前的技术储备做成行业标准,复制到更多型号上去。
图说:10月17日7时30分,搭载着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贴心设计让宇航员舒适操作
  交会对接完成后,在整个飞行试验任务期间,航天员将进入天宫一号工作、生活,开展相关空间科学实验。对设计师们来说,载人交会对接,一切为载人。秉承这样的理念,产品的细节设计之处尽显人性化。
  在对接机构研制之初,为了便于航天员在不同飞行器之间自如进出,设计师们对标国际先进,研制能与国际空间站相匹配的异体同构周边式对接机构。周边式对接机构适应性强、承载能力大,但是重量大、对接初始条件要求严格、构造复杂。许多缆线、组件、接插座、管路都必须安装在机构的周边,十分有限的位置导致系统集成难度很大,但是设计人员最终克服困难,从刚度、强度要求进行布局设计,并参照人机工效学等方面综合设计了一个直径达80公分的圆形通道,航天员在太空中就是通过这个通道进入天宫二号。
  为了确保航天员在通道内能够顺利通行,设计师们在地面进行了各类模拟试验,其中一项就是请一位一个身高1.8米、体重165斤的飞船工程师进行了现场穿越验证。
  据神舟十一号对接机构主任设计师姚建介绍,在对接机构的故障模式的设置中,有14项可以让航天员通过指令面板参加故障的处理,而唯有捕获锁解锁一个需要航天员手动操作。在对接机构中有3对这样的捕获锁解锁按钮。对接机构捕获锁解锁是在两个飞行器分离前进行,一般情况下,由地面发送指令解锁,但一旦出现解锁故障,航天员可以采用手动解锁。为了防止误动作,解锁按钮需要两只手指用15N的力量从两边往中间同时挤压,再提起操作杆才能完成。
  为了便于航天员寻找着力点,手动解锁按钮的外型设计是球形的。研制团队多次与航天员面对面交流,对他们进行相关原理的培训,安排他们参观相关产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在部件的外形设计中杜绝锐边,舱内的各种材料的选取都采用无毒、无异味的材质,避免对航天员的身体造成各种潜在的伤害。在舱内显示飞船的状态的面板上,不同阶段的数据采用白色和绿色两种颜色来显示,便于航天员分辨。
图说:10月17日7时30分,搭载着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新闻延伸】发射成功,从零开始
  对载人航天团队来说,今年是较为特殊的一年。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承担的载人航天型号研制任务直接关系到宇航员生命安全和任务成败,而且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神舟十一号飞船和等多个型号,在上海、北京、酒泉同步进行,不同型号执行发射、飞行控制、交会对接、综合测试、出厂准备等任务同步进行,环环相扣。
  既要弹钢琴,又要保安全。自进入发射场以后,试验队把风险点梳理到每一个产品、零件甚至元器件,分解细化到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力求将工作做到极致。比如为了防止器械掉落或产生多余物,操作人员每次进入舱体前都要做严格自检,眼镜螺丝要拧紧,并用挂绳与脖子相连。
  1988年出生的琚龙是试验队的一员,过去的两年他有600多天的时间都在北京出差,作为工艺岗位,每一项总装操作前他都要组织大家学习和演练,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确保每一项操作安全可控,因为这是规定。他说:“我每天一睁眼就在大脑里过一遍当天所有操作项目和风险控制点,在基地有时候一天的操作就多达20多项,不能有任何错误。”而这只是一个缩影。
  面对每一次任务,航天人如履薄冰,始终坚持首飞意识。载人航天工程必须通过在设计、制造、试验、测试等各环节,把工作做深、做细、做透、做到极致,控制一切可能存在的风险,确保100%成功。从产品研制到发射的全过程的每一项工作对他们来说都是一次考试,而且必须考100分。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与神舟十一号飞船即将交会对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明年将发射,载人航天任务依然任重道远。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载人飞船系统、货运飞船系统和空间实验室系统副总指挥顾侧峰的话说,“我们将一切从零开始”。(新民晚报记者 叶薇)
[责任编辑:大家都在看
神舟十一号昨天成功返回·国新办发布会:天舟一号将于明年上半年发射。
视频集介绍
国家/地区:
视频简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神州十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