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性格品质作品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
鲁迅的战士品格和文人情怀
■演讲者:黄乔生■演讲时间:日■演讲地点:首都图书馆■主办单位:首图图书馆“首图讲堂”■鲁迅博物馆副馆长讲述鲁迅形象的两个侧面——文人、战士■从鲁迅本人、革命领袖、文学研究者到普通读者都参与了鲁迅形象的塑造工作■两种形象此消彼长过程中透露出的社会心理变化,耐人寻味■演讲者小传 黄乔生,生于1964年1月,河南南阳人。198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鲁迅博物馆副馆长。主要著作有《陈天华》、《自然与人生的盛宴》、《走进鲁迅世界》、《西方文化与现代中国妇女观》等,另有译著多种。鲁迅兼有战士品格和文人情怀,但时人和后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常常有所侧重。这两种形象此消彼长过程中透露出的社会心理变化,耐人寻味,值得研究。今天,我来简单介绍一下这两种形象在读者心目中的形成过程和影响,以及两种形象之间的关系。◎战士与文人◎■革命斗争年代,文人都必须成为战士,才能适应形势■毛主席的评价使鲁迅的声望达到顶峰一提到鲁迅,人们立刻就会有这样一个概念:鲁迅是一位斗士、战士,一个英勇无畏的革命者,他的文字是投枪匕首,具有杀伤力。人们的脑海里可能还会出现鲁迅的一幅照片或一尊雕像,神情严肃,甚至一脸怒气。中国现代史是一部激烈斗争史,鲁迅参与了文化方面的很多次论争,当时被他批评的人,有的本是意见不合,同他打点儿笔墨官司罢了,但在后来的政治斗争中却大倒其霉。例如,鲁迅说某某是“才子加流氓”,这个人的名声后来就不大好;他给某某取了个“洋场恶少”的诨名,这位作家在日后历次反帝斗争浪潮中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在一篇文章中,他说,有一天,有一位名人约他谈话。他到了约见地点,看见驶来了一辆汽车,从中跳出“四条汉子”,田汉、周起应(扬),还有另两个,一律洋服,态度轩昂。这四位,后来成为新中国文艺界领导人,在“文革”中遭受批斗和折磨。他们的“罪状”老百姓可能记不清、辨不明,但“四条汉子”这顶帽子却十分形象,让人难以忘怀。但这并不是鲁迅的本意。这是后人用鲁迅的文字做成了棍子和帽子。鲁迅虽然青年时代入过海军学校,但只是下船舱、爬桅杆,练习一些基本动作,而且中途辍学了,不能算行伍出身;他课余喜欢骑马,业余爱好而已;在日本曾想学习柔道,可惜报了名后,没有真正开始学习;后来选择了医学,确实拿过解剖刀,然而却没能坚持下去,所以,鲁迅终于还是一个文人,使用的工具是笔。“战士品格,文人情怀”,战士在前,是第一位的。本来应该倒过来说“文人情怀,战士品格”的,因为鲁迅首先是一位作家、文人,但在以前强调革命斗争的年代,文人都必须成为战士,才能适应形势。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大家都熟悉的,是“三家五最”: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虽然把革命家放在最后,实际上却是最重要的。这三个“家”不是平行的,而是递进式的,最后的那个最重要。毛泽东一连用了很多个“最”字称赞鲁迅,说他“骨头最硬”,“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这就使鲁迅的声望达到顶峰。◎战士形象◎■研究者按照毛泽东的论断诠释鲁迅■鲁迅没有参加游行,其谴责只是众声合唱中的一个声音鲁迅的战士形象与后人的塑造工作有关。鲁迅的形象,首先靠他用文字来描绘,是自我塑造;同时也有读者、批评家的判断,是他人的塑造。鲁迅本是矮小瘦弱的人,但他为什么会给人高大雄健的印象呢?鲁迅自己不会画像,只留下一些照片和他人所绘肖像,但不很多。人们选用鲁迅照片也是有时代特色的,革命时代选用的那几张,大多是严肃的、不苟言笑的所谓的“标准照”,并且用这类照片为基础,创作了很多绘画、雕塑作品,变本加厉,呈现出威风凛凛、金刚怒目的艺术形象。久而久之,鲁迅高大威武形象就形成并固定下来了。鲁迅本人有革命倾向,呈现出战士风姿,可以算是自塑形象;但他的战士形象的形成相当大程度上得力于主流意识形态,也就是政治力量。从革命领袖、文学研究者到普通读者都参与了这种形象的塑造工作。毛泽东是革命领袖,一直在政治、军事斗争中拼杀,是一个“战士”。他喜欢鲁迅的文字,鲁迅的精神鼓舞了他的斗志,他觉得鲁迅的思想对中国革命事业有启发和激励作用,于是就发表了那些评价,为鲁迅的评价定了基调。而研究者按照毛泽东的论断诠释鲁迅时,不但亦步亦趋,而且踵事增华了。史实告诉我们,鲁迅在东京留学时期接触过一些革命者,倾向革命,同情革命者,有反满思想,是不错的,但他并不赞成使用暴力手段,甚至不赞成激烈的言词。革命党要他参加组织,采取实际行动时,他表现了犹豫的态度,担心自己的家人。他在东京听了吴稚晖的反清演说,就表示了不满。后人塑造他的革命家形象时,不免有夸张的地方,说他确实参加了光复会,但却没有实在的证据。鲁迅五四前后参加了文学革命,写文章出了名。激烈的言论可以为实际的革命行动做准备,理论是能够产生力量的。人们常用后来实际发生的革命运动来解释以前的舆论准备,以后证前,就是所谓的“马后炮”。例如,鲁迅在“三一八”事件中虽然没有什么实际行动,但他声援学生,写了多篇文章,言辞犀利,也是一种行动,也是产生了力量的。但是要说,鲁迅以战士的姿态,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勇敢地反对军阀政府,抨击反动统治者的暴行,毫不顾忌自己的人身安全,就多少有些夸张了。首先,鲁迅没有参加游行,不但没有在游行队伍中,甚至也没有站在路边声援学生;其次,还应该考虑到当时的舆论情态。文化界普遍都在谴责政府屠杀学生,可以说达成共识,一致认为政府无理无情,丧尽天良。鲁迅的谴责只是众声合唱中的一个声音。只不过后来其他人差不多都落伍了,站到不革命或者反革命的阵营里了,不再被提及了,于是,鲁迅的文章就成为代表作,选入教科书,流传广远。这样一来,给人的印象,好像只有他一个人站出来反政府,是个孤胆英雄。◎新文化旗手◎■鲁迅离京并非全因发表抨击当局的言论■不但要批评政府,也要批评那侵犯人的自由的人鲁迅发表抨击当局的言论,后来被说成是他离开北京的唯一原因。其实还有原因,那就是,他这时已经同女子师范大学的一个学生恋爱,面临组织新家庭。这当然是个人私生活,别人不好干涉,但是人们对名人甚至圣人的要求要严格得多。文学研究者则更要细致入微,否则不能掌握全面真实。鲁迅到了广州,又遇到革命阵营内部的斗争和清党运动大屠杀。鲁迅面临着身份危机,是文人还是战士?他解决不了这个危机,只好离开,到了上海。上海可以容留文人,以写作为生,可以不参加革命斗争,可以不去杀戮。在创作上,也不一定像革命文学家们提倡的那样,必须写打打杀杀的革命主题,或者遵循“革命加恋爱”的模式。到了上海,鲁迅坚持社会变革的理念,仍然倾向革命,因此参加了左联。但当左联进行实际的革命斗争时,鲁迅的参加就并不积极了。他不可能去搞飞行集会,上街撒传单,他甚至也不写激烈攻击政府的文章,像共产党的领袖李立三指示的那样。李立三希望他更激烈一点,并保证如果因为骂政府,政府威胁他的安全的话,共产党可以把他送上苏联的舰船。即便这样,他也还是不能遵命。这种态度,招致左联领导人的不满。于是,鲁迅只能被当作“同路人”,可以团结利用,但不能完全信任。革命文学家们攻击他很凶猛,说他既是封建余孽,又是资产阶级,是“二重反革命”。鲁迅面临这种围攻,既感到紧张,也很不服气,他担心自己落伍,因此就积极应战了。他首先要解剖自己,看思想中是否有落后的、阴暗的东西;同时,他潜心阅读并亲自翻译了一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著作,要看看革命文学家们据以批判他的武器究竟是些什么。这一看不要紧,立刻看穿了那些年轻人的幼稚,原来是一班口头空嚷革命,貌似很激进,实际上很浅薄,意志并不坚定的人;也有些是投机取巧、左右摇摆的文人;其中有一些,他干脆称之为“才子加流氓”。鲁迅打退了这次围攻,岿然屹立,文坛领袖地位更加稳固了。革命文学家们看看难以扳倒鲁迅,就改变了态度,拥护他当左翼作家的领袖,算是和解了。但随后一个时期,鲁迅跟这些所谓“革命文学家”在一起,并没有感到安心,矛盾还是不少,一直到他去世,仍然在跟他们闹意见。鲁迅希望自由讲话,开展他的社会批评,不但要批评政府,也要批评那侵犯人的自由,发号施令的组织头目。让鲁迅做那些工作,是没有认识到鲁迅的价值。这方面,左联的领导人的水平就和毛泽东差得很远。毛泽东在苏区的时候,有人提出,可以让鲁迅到苏区来担任教育文化工作的领导,毛泽东听后直摇头,说这样提议的人一点儿也不了解鲁迅。总之,鲁迅不是实际的战士,他是文人中的战斗者。毛泽东的评价也说,鲁迅是文化战线上代表新文化方向的旗手。既是文化领域的,但又称为“战线”,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特色。◎精神界战士◎■鲁迅被视为思想界领袖,但作为文人,是不大适宜当领袖的■鲁迅到了厦门、广州,本来想以教书糊口,但当地人对他很期待既然鲁迅一生不大参加实际战斗,但又是“战士”,那么,人们就想办法把他塑造成“精神界的战士”。鲁迅思想深刻,言辞激烈,有时甚至偏颇。早在日本留学时期,他就喜欢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为浪漫主义文人的激越反抗之音所倾倒。他不赞成儒家的温柔敦厚的诗教,甚至不赞成屈原,而赞成拜伦、尼采。五四时期其言论很具革命性,例如说中国历史是吃人的历史、要中国青年不读或者少读中国书,说中国历史分两样时代:一个是人民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指的是和平时期,一个是人民做奴隶也不得的时代,指的是战乱年代,等等,能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催促人们反思。五四运动之后是一个思想多元的时代,一个混乱的时代。青年人虽然被动员起来了,但也逐渐分裂成不同阵营。鲁迅常常被视为思想界领袖,但作为文人,是不大适宜当领袖的,所以他很矛盾,很痛苦。加上自己生活中遭遇不顺,一个时期里他写的文字较为悲观,彷徨起来了。这个阶段创作的小说《彷徨》和散文诗集《野草》,从其中的人物身上能看到上述状态。虽然有这种苦闷彷徨,但鲁迅毕竟是一位现实感和责任感非常强的人,他的进取精神、韧性的战斗意志没有衰退。在中国古代的哲人中,鲁迅最后认同孔子和墨子的主张,简单地说,是信奉和力行“有为”的哲学。这种坚持表现在他的文章中,例如《野草》中的几篇,在艰难困苦中继续着战士形象的自我塑造。自我塑造形象,不仅仅是本能冲动,常常也有源自他人的期待。鲁迅既然是文豪,是思想界权威,人们就有理由期待他说出人们不能说、不愿说、不敢说的话。他在北京时期批评社会,与人论战,所写文章,论辩居多,后来编成《华盖集》和《华盖集续编》。因为里面多有关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潮的论争文字,以至于批评鲁迅的人说鲁迅的杂文爱骂人,泄私愤。但鲁迅辩解说,这两本杂文集里的文章,虽然大多是同个人斗争,但“实为公仇,决非私怨”。读者不明白个中情由,以为是在说个人的事情,并以此说他“太凶”,太不饶人,对他产生了反感,甚至影响了两本杂文集的销量。鲁迅说,这足见读者的判断,以幼稚者居多。鲁迅到了厦门、广州,人生地不熟,本来想以教书糊口,不愿也不能多讲话写文章。但当地人对他很期待,希望他仍然以思想界先驱的作风打破当地的沉闷空气。有的人等急了,竟然写文章呼叫道:“鲁迅先生往哪里躲!”这使他很为难,发言吧,自己没有把握;不发言吧,又让读者不满。由此可见,他人的期待对一个人的形象塑造的影响不容忽视。鲁迅性格上嫉恶如仇,眼里揉不得沙子。他在塑造自我形象时,偏重于战士并不奇怪。鲁迅的代表性文体是杂文,他最擅长的战法是辩论、讽刺、冷嘲。◎战士自画像◎■《这样的战士》,很有代表性■战斗目标并不是军阀,而是作为帮凶的文人学士们《野草》中有一篇《这样的战士》,很有代表性,是鲁迅的自画像,言辞精炼,形象生动。要有这样的一种战士——已不是蒙昧如非洲土人而背着雪亮的毛瑟枪的;也并不疲惫如中国绿营兵而却佩着盒子炮。他毫无乞灵于牛皮和废铁的甲胄;他只有自己,但拿着蛮人所用的,脱手一掷的投枪。他走进无物之阵,所遇见的都对他一式点头。他知道这点头就是敌人的武器,是杀人不见血的武器,许多战士都在此灭亡,正如炮弹一般,使猛士无所用其力。……但他举起了投枪。既然鲁迅是一位战士,那么,他的战斗对象是什么人呢?这篇散文诗回答了这个问题。鲁迅说,这篇作品是“有感于文人学士们帮助军阀而作”。请注意,战斗目标并不是军阀,而是文人学士们。为什么不是军阀呢?军阀才是最凶恶最反动最应该打倒的啊。但是,军阀可是很不好惹的,弄得不好,他们要杀人的,国人畏惧武力,尊长之权威力无边,混乱时代,不讲法律,杀人就像踩死蚂蚁一般容易。鲁迅了解中国,不会去找军阀叫阵,自取灭亡。他迂回曲折地攻击军阀身边为军阀辩护的文人学士。他本来并不赞成学生上街游行示威,但学生死伤后,他是无条件支持学生的,这是人道主义,是天下公理和正义。在鲁迅看来,军阀固然可恶,而到了这时还埋怨、批评学生的文人学士们,作为“帮凶”,更加可恶。鲁迅要揭穿假面,使其露出真面目。因为名目层出不穷,这些东西是永远也打不完的。战士打了一场,看似取得了胜利,实际上却只打掉一件外套。对手逃走了,又穿着另外的好看的外套跳出来。文过饰非,文人为自己辩解的水平是很高的,军阀政府野蛮地开枪杀人,文人却能冠冕堂皇说这种暴行说符合天理、大快人心。鲁迅斥责他们“假借大义,窃取美名”。要做事的时候援引孔墨学说,不做事的时候就用老聃哲学,有些力气的时候看看达尔文、赫胥黎的书,要人帮忙就拿出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这种人历代层出不穷。这些人成了鲁迅当时愤怒的集中点。鲁迅说自己进入了“无物之阵”。所谓的无物之阵,就是把握不定,变幻多端,永远也抓不住。在鲁迅看来,这种战斗是很费心力的。鲁迅就是这样的战士,跟这一类对手打了一辈子。从这篇文章中可以分明看出,鲁迅确实是一位精神界的战士。◎文人形象◎■日常生活中的鲁迅甚至对敌人说话也是少愤怒的■他的战士品格将他的文人情怀大大提升了日常生活中的鲁迅,或者是一个和蔼慈祥的人。他的弟弟周作人不同意传记作者或画家把鲁迅写成或画成金刚怒目式的形象。许广平的回忆录中也说,在平时,鲁迅甚至对敌人说话也是少愤怒的。鲁迅性情的底子是文人,因为我们不满足以文人来看待他,才一定要给他戴上战士的桂冠。其实,鲁迅虽然参加了文学革命,是新文学的倡导者和大功臣,但是他也写文言文,写旧体诗,与旧文学并没有一刀两断。他收藏古物,喜欢美术,印笺纸,刻闲章,旧文人的嗜好也沾染了一些。他做事认真,追求完美。别说出版一本书要装帧精美,就是邮寄书籍,也要包裹得结实而美观,绝不肯敷衍潦草。这都是很典型的文人习性。他在私人信件中常常发牢骚,讲的话与杂文语言差距不小。我们读他的书,不但要读杂文读小说,还要读书信,前者更偏重战士形象,后者则多文人情怀。但鲁迅的文人习性、文人情怀是有一定限度的,并非泛滥没有收拾。他的这些文人习性和情怀很大一部分是对狂暴荒谬的反驳,也使他在狂热革命的年代保持了清醒,没有丧失人道主义的立场,没有失去分寸。他的最基本的理念是:革命是让人活,而不是让人死的。动不动就“革命的名义”杀人是荒唐的、错误的。看来,鲁迅很早就对极左思潮十分反感。鲁迅一生看到这些暴行不少。早期,他很愤怒,文字上显得很激烈;后期,战友和学生惨遭杀害,他的文字除了愤怒,更多了悲凉、怜悯和绝望情绪。我们看《为了忘却的记念》,沉郁悲愤,写尽了文人的悲伤和压抑,以及无处诉说的境况。同《记念刘和珍君》对照阅读,其差别是比较明显的,我想,把这两篇文章的差别说成是战士和文人之间的差别,虽然太过绝对,但也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吧。因此,我们读鲁迅的著作,不能一味从中寻找战斗性语言,而要体会鲁迅的仁厚用心,慈悲情怀。我想可以这样说:鲁迅身上的文人习气要比一般文人少一点,他的战士品格将他的文人情怀大大提升了。鲁迅后期竟然也不大写小说,而大量写杂文,进行社会、历史、人性的批判。这其实也是文人作风减少的一个现象。相比小说的虚构,散文和杂文形式的时评政论、读书札记,能更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鲁迅逝世前不久写了《“这也是生活”……》一文,记述他大病中的思想和感受。他说,他以前太用功于工作,很少休息,现在他反省了:战士也需要休息的。鲁迅的结论是:“战士的日常生活,是并不全部可歌可泣的,然而又无不和可歌可泣之部相关联,这才是实际上的战士。”这其实也是鲁迅对自己一生历程的总结和反思。◎结论◎■鲁迅的形象,战士品质为主,但也不能少了文人情怀■看待历史和历史人物不能偏向一面总括起来,鲁迅这两种形象的起伏消长有以下原因:一、是时代因素,包括政治利用。鲁迅在革命和继续革命中要扮演角色,后人在他身上加上他本来不具备的品质。在历次斗争中,他都是正确的、革命的、进步的代名词,例如在“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运动中,都是这样。二、中国文化思维模式和中国国民心理的作用。“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文化传统至少在表面上出现了一次断裂。鲁迅以新文化旗手的身份,成了时代英雄。把新文化和旧文化完全对立起来,其实是一种割断历史的做法,但这种思维模式在现代却成为自然。加之中国现代国民自卑感很强,崇拜外国文化——虽然有时候表面上特别仇恨。鲁迅这一班人海外留学回来,要用外国文化改造中国传统文化,取得了话语权。后来发展到认为中国之所以取得了胜利,是因为从西方引进了正确的思想和先进的文化,固有文化一钱不值了。于是,鲁迅自然被视为前无古人的创造者。三、个人崇拜的原因。本来已经有了对文豪的崇拜,又加上对毛泽东的崇拜,不断加码,越崇越高,越拜越伟大,终于成了完人、圣人,至矣尽矣,无以复加矣。最后,我尝试得出结论:鲁迅的形象,战士品质为主,但也不能少了文人情怀。单单强调其中之一,是错误的。文人情怀,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是一种必备的情趣和修养。如果缺少人文情怀,战士会让人觉得面目可憎。最近,大家热烈地讨论中学语文教科书中去除鲁迅作品的事,与我今天讲的鲁迅形象有些关系。从有些省市区教材去除或者更换的鲁迅著作篇目看,编者既考虑现时代的社会状况,也顾及读者的阅读口味和接受能力。例如,把传统入选篇目《药》、《记念刘和珍君》等撤去,减少斗争性;增加《祝福》等,强调慈悲、同情、仁爱,也可以算是战士形象向文人形象的过渡吧。鲁迅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他的战斗精神上。因为我们屈指一数,中国文化史上这样的“勇者”不多。鲁迅战士和文人两种形象起伏消长的历史,给予我们的启示是,看待历史和历史人物不能偏向一面,而要重视两面,并力求把握全面。
频道头条 Big News
ArpAdPro_Date_End -->
ArpAdPro_Date_End -->
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
热点图片热点视频
最热万象VIP鲁迅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爱国 勇敢 坚强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是他一生的为人准则,也是我们最该学习的  1.童年鲁迅帮助母亲撑起整个家庭,经历家庭变故后,周围的人情世故对于他幼小的心灵的打击很大,但是鲁迅并没有因此消沉,反而以其小小的年纪就学会自立自强,亲近下层人民,与农村的孩子成为了好友.  2.青少年时代的鲁迅目光独到犀利初露锋芒,开始意识到旧中国的现实,积极进取,不断前进.  3.在他的中青年时代,鲁迅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  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  生前,他立下遗言:  “一、不能因为丧事收任何一文钱.但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  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莎士比亚说:“一个人的临终遗言,就像深沉的音乐,有一种自然吸引注意的力量.”  这些都体现着真实的先生.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98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摘自《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4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叶圣陶: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郑振铎:鲁迅先生的死,不仅是中国失去了一个青年的最勇敢的领导者,也是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忱的朋友.  郭沫若:鲁迅先生无意做诗人,偶有所做,每臻绝唱.  老舍: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可是渊博二字还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恰好赞同.  茅盾:要冒这一切伟大的永久纪念的必得办到,由一个先决条件:学习鲁迅!  鲁迅逝世时,郁达夫在《怀鲁迅》中写下这样的话: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虽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怀鲁迅》郁达夫,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在上海,原载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日《文学》第七卷第五号.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日期:想讨弟弟的宽恕,但弟弟却什么也不记得了,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更加沉重?
(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不那样认为,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我再也没有补过的机会,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更加沉重、悲哀。)
5、对待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鲁迅先生身上学到了一种什么样的品质?
(知错就改,自我反省)
(三)疑讨论,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完成)
1、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你从鲁迅先生身上学到了一种什么样的品质的相关内容日期:什么样的爸爸才算是好爸爸 父亲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参与育儿呢?由于各个家庭的具体情况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对于主要由母亲来育儿的家庭而言,父亲应尽力做好助手,以减轻母亲的负担。 比如,回到家后,尽量多和孩子一起玩耍,与孩子一同入?H绻?⒆踊故怯ざ?幕埃?梢愿?日期:父母不应把自己一生希望压在孩子身上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好孩子”、“好学生”通常是指那些在行为上遵规守纪、学习成绩优良、思想品格符合教育准则和要求的儿童。但是,“好孩子”有时也会有心理问题。 家居某小城镇,在学校里担任大队长的小政品学兼优,老师和家长对他寄日期:孩子喜欢什么样的父母 一般来讲,孩子都喜欢关心、体贴、和蔼可亲、爱护孩子、理解孩子的父母,最反感的是严厉粗暴、修养差、不通情达理的父母。通过大量调查发现,孩子最喜欢的好父母具体来说有以下一些特点: 不摆父母架子,理解尊重孩子 好父母既是孩子的保护者,又是孩日期:怀孕时身上发很痒的疹子怎么办 时间:日 20:27&# 提问:guest416363 回答:刘健航(第九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副教授、皮肤病专家) guest416363:怀孕32周时,身上出了很多疙...日期:孩子喜欢什么样的父母 一般来讲,孩子都喜欢关心、体贴、和蔼可亲、爱护孩子、理解孩子的父母,最反感的是严厉粗暴、修养差、不通情达理的父母。通过大量调查发现,孩子最喜欢的好父母具体来说有以下一些特点: 不摆父母架子,理解尊重孩子 好父母既是孩子的保护者,又是孩日期: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受孕佳 中医强调,交媾时应精神愉快,心情舒畅,排除一切思虑忧郁和烦恼。《大生要旨》指出:“时和气爽之宵,自己情思清宁,精神闲裕”、“清心寡欲之人和,则得子定然贤智无病而寿”,说明了受孕时良好心理状态与优生的密切关系。...日期:父母不应把自己一生希望压在孩子身上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好孩子”、“好学生”通常是指那些在行为上遵规守纪、学习成绩优良、思想品格符合教育准则和要求的儿童。但是,“好孩子”有时也会有心理...
&最新内容- - - - - - - - - - - -
&&热点推荐
精品专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英语学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数学学习-  - - -
 - - - - - - - -鲁迅有着怎么样的精神品质
中野梓酱垜
毛泽东推崇鲁迅,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他的政治的远见”,“他用显微镜和望远镜观察社会,所以看得远,看得真”;二是“他的斗争精神”,“他看清了政治方向,就向着一个目标奋勇地斗争下去,决不中途投降妥协”;三是“他的牺牲精神”,“他一点也不畏惧敌人对于他的威胁、利诱与残害,他一点不避锋芒地把钢刀一样的笔刺向他所憎恨的一切.”他还说:“鲁迅的骨头很硬,半殖民地的国家有像鲁迅这样硬的骨头是很可贵的.”
毛泽东将这三点概括为“鲁迅精神”.
他对鲁迅充满着敬意,称颂“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鲁迅的美好品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