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包括哪些地方指的是哪个地方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资深工程监理师,擅长工程建设,施工设计,实地施工操作。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2016尔雅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答案100分
下载积分:1688
内容提示:2016尔雅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答案100分
文档格式:DOCX|
浏览次数:1284|
上传日期: 08:11:45|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2016尔雅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答案100分
官方公共微信古代的中原地区是指的现在什么地方?_中部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83,670贴子:
古代的中原地区是指的现在什么地方?收藏
我是按照五岳来划分的,中原武林。东岳泰山在山东,西岳华山在陕西,南岳衡山在湖南,北岳恒山在山西,中岳嵩山河南。。。
雅漾预约到柜三重礼,免费皮肤测试,活泉SPA护理,首次临柜加享典雅星光镜!
反正不包括鄂
那武当山呢
无当山是什么?
中原武林,少林和武当啊,少林在河南,武当在湖北啊
看小说看多的 都是这样无知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中原(中国文明发源地)_百度百科
?中国文明发源地
[zhōng yuán]
(中国文明发源地)
中原又称、、,是指至一带为中心的中下游地区。狭义上指今天的。当与外族对应时,中原又泛指。[1-4]
中原,本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和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被视为天下中心。中原地区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扩展而逐渐向外蔓延,扩大了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文化比较先进的华夏民族以别于而称。[5-8]
中原地区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地区,、、、、、、、、、、、、、、、、、、、、、、、、、、等先后有20多个朝代,3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中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中国有历史记载或考古证据表明较长时间的主要政权的中,中原地区占据四个,分别是、八朝古都、七朝古都、夏商古都,此外还有、、、、、、、、、等古都。[9-11]
中原词源释义
在中华文明时期,“”和“”的地域称呼专指河洛一带,这里因夏商周三代奠基,的繁盛而成为中原地区的心脏地带。已有(今)为天下中心的说法[11-12]
中原一词最早见于《》。如《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吉日》:“漆沮之从,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13]
;《·节南山之什·小宛》:“中原有菽,采之”;《·小雅·吉日》曰:“瞻彼中原,其祁孔有”。这些是“中原”一词最早的出处,但并未形成完整而统一的地域概念,含有“原野”、“原中”的意思。[5]
《·》将天下分为“”,位居天下九州之中,故称中州,又名“中原”。
时期的《国语·越语上》:“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雠,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14]
《·晋语三》:“耻大国之士於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中原的概念延伸至华夏各诸侯国,与秦、吴等边远地区相对应。[9]
《·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15]
战国的《·王制》中有“兵革器械者,彼将日日暴露毁折之中原,我今将修饰之,拊循之,掩盖之于府库”。
西汉《喻巴蜀檄》:“肝脑涂中原,膏液润野草”中的“中原”一词仍然有野外之意。
《·平津侯主父列传》:“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于中原者”。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里的中原就是指中原地区,与今义基本相同。
《文选·》诗:“中原昔
二里头遗址出土陶器上刻划符
丧乱,丧乱岂解已。” 李善注:“中原,谓洛阳也。”
《·李纲传》:“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中原一词的含义进一步拓展,可以指黄河中下游一带大片地区。[16]
宋代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作为千古流传的名句,就蕴含了南宋人对中原念念不忘的情结,可以与六朝人相比。[17]
明《为李公师祭袁石寓宪副》:“公闻国变,眦裂发怒,竭蹶中原,以需生聚,归节金陵。”之“中原”即指黄河中下游流域。
中华书局影印1936年版的《》释“中原”一词云:“古称河南及其附近之地为中原,至东晋南宋亦有统指黄河下游为中原者。”[6]
商务印书馆2009年出版的辞源(全两册)纪念版:“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是河南省。”[3]
中原地理范围
中原北、西、
南三面有、、、、、诸山环抱,中部和东部是一望无际的,被誉为中华民族摇篮的自西向东穿境而过。和的主流以及的支流也流经此地。中原自古为咽喉要地,被视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4]
中原历史沿革
中原史前时期
1978年9月发掘的说明5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中原生息和繁衍。[8]
2007年发掘代表的“”说明距今8万~10万年的中原古人已经很好的利用石器,并在国内首次发现了1.5万年前先人们制作服装用的牙制纽扣、针和染色用的(颜料)等服饰文物。1980年,在河南附近发掘出约1-3万年前旧石器晚期猿人用火和管理火的洞穴遗址。[18]
8000年前左右的的,出土了新石器时代文物近5000件,说明中原已经有了发达、和制陶等。特别是出土的世界上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改写了世界音乐史;出土的酿酒遗物,被美国人配方复制后,生产出来了9000年前的古酒,引起世界轰动。
7000年前的,出土了大量的彩陶和磨光石器,充分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我们先民们的生产生活状况。
5000年前的时期,发现了相当丰富的陶器动物浮雕及鼎、罐、壶等文化遗存,都充分表明中原在整个史前文明时期都处于领先地位,也足以说明中原大地是中华民族文明最早起步的地方之一。[19]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关于、、、、五帝时代的文献记载,其历史的基本框架、社会大事以已被建国以来的考古发现初步证实,约当考古学上的龙山文化时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时期。[20-21]
中原夏朝时期
西周主要诸侯国
到了4000多年前的,中原进入了石、铜器并用时代,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的萌芽,进而出现了中国史书记载的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洛阳一带是建邦立国的腹地。[22]
建都(今河南),先后迁都(今洛阳偃师)、(运城)、(今商丘虞城西)、(今开封陈留)、(今西河)等地。
中原商朝时期
发源于河南,其首都亳(今河南)、(今河南洛阳)、(今河南)、(今河南)和(今河南)均在河南境内,其中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所证实的都城,是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也是中国奴隶制社会高度发展的时期。
中原周朝时期
营建都城(今河南),众多诸侯国的都城也均在此。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战国时期的魏国(大梁)、韩国(新郑)、赵国(邯郸)、宋国(睢阳)、卫国(朝歌)、楚国(陈、寿春)的国都皆位于中原。[18]
中原秦朝时期
西汉时期中原地图
秦王朝建立后,在中原地区设置、、、砀、河内、东、陈等郡。[24]
中原汉朝时期
公元前202年,即帝位后初都三个月,设洛阳为“东都”,及豫州刺史部以及(都),梁国为全国最强大的诸侯国[25]
。玄汉先后定都南阳、洛阳,王朝定都,以宛(南阳)为南都,东汉末迁都许昌。
东汉之后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在大败,,曹操崛起于的邺城(今河南)遂称“魏公”,以为都,曹丕称帝后定都。
中原魏晋南北朝时期
建立后继续建都。[26]
末年,“中原陆沉”,大批中原人“”[27]
,也把中原的先进的技术与文化传播了中国南方地区。
439年统一了北方,将首都迁到。此后、、、、均建都于今(即)。[26]
东晋时期,中原地区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开始为人们广泛接受。是后,偏居江南地区的宋、齐、梁、陈等王朝都沿用了东晋以来关于中原的地理概念,表明从东晋南北朝以来,中原地区已经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地理概念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后来的每一个朝代都沿用了中原地区的地理范畴。
中原隋朝时期
隋朝大运河
以洛阳为东都。时迁都,又以洛阳为中心开凿了沟通南北的。中原地区再次成为了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迈向了另一个文化高峰。
中原唐朝时期
唐朝设立,以为东都,唐后期迁都。建都,改洛阳为。[28]
中原五代时期
清明上河图中繁华开封
五代时期先后建立的、、、、均建都、。
中原宋朝时期
在陈桥驿后建立,以为东京、以为西京、以为南京、以为北京。[29]
从唐朝建立到覆亡,中原地区的经济和文化达到鼎盛时期。[30]
1127年,时宋徽宗第九子康王定都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继承大宋皇位,改元建炎,建立,庙号宋高宗。宋史称高宗即位为建炎中兴。[31]
中原金朝时期
以为南京。1214年,在金朝受到蒙古帝国频繁入侵后,迁都到开封,1232年又迁都到(商丘)。1234年金被南宋和蒙古帝国联军所灭。
中原元明清时期
元朝蒙古人建立了,开封是治所。[32-34]
明清时期,中原省界已经与今天大致相同,明朝时在开封驻有周王。[35]
中原民国时期
时期,洛阳曾是的基地。1926年,参加,进驻河南。1930年在此爆发了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耗时最长的军阀混战——。[36]
1932年,后,一度迁都洛阳。1928年-1945年期间,中国共产党先后开辟武装割据的、、。[37-38]
以抗日战争时期的边区八路军129师及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中原野战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之一。
中原共和国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区域划分,中央政府以及其南下范围为基础划定,为新中国大陆六大军政区域之一。[39]
中原历代都城
中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祥地,是元代以前中国历史的核心区域。
中国出土最早的乐器——贾湖骨笛
、、、、、、、、、、、、、、、、、、、、、、、、、等先后有20多个朝代,3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建都历史长达3600余年,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地区,数千年来中原都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每当中国内乱时期,群雄“”,中原始终是必争之地,“中国”的名称就来源于中心位于中原地带的国家。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在中原建都起,孕育了、、、、、、、、、、、、、等闻名海内外的中华古都,为中国古都数量最多最密集的地区。洛阳(十三朝古都)、开封(八朝古都)、安阳(七朝古都)、商丘(六朝古都)、郑州(五朝古都)等都是千年古都。[8]
(三皇之首),出生、定都并长眠于,开创;
(三皇之一),定都、长眠于周口;
(炎帝,三皇之一),建都、长眠于商丘;
,出生、建都于商丘和许昌一带,发明乐舞;
(即,居五帝之首),出生、定都于郑州新郑;
,建都于商丘,后迁都于濮阳,长眠于濮阳;
(即),出生、建都、长眠于商丘
中国第一个历史朝代,曾多次迁都,主要国都有:(今洛阳偃师)、(今郑州登封)、(运城)、(今商丘虞城西)、(今开封陈留)、(今西河)
商朝曾多次迁都,主要国都有:亳(今谷熟镇西南)、(今商丘)、(今商丘)、(今洛阳)、(今)、(今郑州西北)、(今)、(今)
周成王营建都城洛阳
东周定都洛阳
西汉初定都洛阳玄汉先后定都南阳、洛阳
东汉定都洛阳,设南都南阳。东汉末迁都许昌
曹魏定都洛阳
西晋定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后赵定都安阳
冉魏定都安阳
前燕定都安阳
东魏定都安阳
北齐定都安阳
隋设东都洛阳。隋炀帝迁都洛阳
唐设东都洛阳。唐后期迁都洛阳
武周定都洛阳,改洛阳为神都
后梁定都开封,期间迁都洛阳
后唐定都洛阳
后晋初都洛阳,后迁都开封
后汉定都开封
后周定都开封
契丹灭后晋于开封改国号辽,定都开封
北宋定都开封。设陪都西京洛阳、南京商丘
南宋定都商丘
金后期先后迁都开封、商丘
1932年民国迁都洛阳
中原圣城洛阳
一、夏都斟鄩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王朝。据《竹书纪年》的记载推算,夏王朝存在的时间在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之间,有470多年的历史,历经17帝王。
洛阳一带是夏民族建邦立国的腹地。夏朝的第一个国王禹,始都阳城,后迁阳翟。阳城在登封,阳翟在禹县,均离洛阳不远。夏王朝的第在个帝王太康(启之子)都斟鄩。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太康居斟鄩。”今本《竹书纪年》又载:“仲康即帝位,据斟鄩。”《史记·夏本记》云:“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羿即后羿,为东方夷族的一个首领,他乘太康无道、夏民怨愤,入居斟鄩,执政,拒太康于外。太康卒,扶仲康即王位,仍居斟鄩,后被其亲信寒浞杀死。
《国语·周语上》载:“昔伊、洛竭,而夏亡。”证明斟鄩在伊洛区内。《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洛阳正处在这个位置。
1959年,中国考古研究所在洛阳辖区偃师二里头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二里头一带是一座大型都城遗址,定名为“二里头文化”。经碳14测定,其绝对年代,相当于夏代,距今有4000 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夏代的大型都城遗址。总面积为3.75方平公里。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夏代都城遗址,即夏都斟鄩的所在地。夏代太康、仲康、夏桀三帝王曾建都于此。《帝王世纪》记载:太康在位29年。《通鉴外纪》记载:仲康在位52年,夏朝都基斟鄩94年。
二、商都西毫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也是中国奴隶制社会高度发展的时期。商本是黄河下游的一个古老的部落,为东夷族的一支。夏朝时属于夏王朝的一个诸侯国。商部族经常迁徙。从契至汤十四世,共迁徙八次。商部族活动的主要地区是河南的北部、河北的南部和山东的西南部,汤最后的定居地是河南东部的商丘、史称南毫。
约公元前16世纪夏亡商立。商汤攻开夏都斟鄩之后,决定在夏都附近另建新都。新都建成后,商汤从南毫迁此,史称西毫。
《史记·殷本纪》正义云:“毫、偃师城也。汤即位居南毫,后徙西毫也。”《汉书·地理志》云:“汤即位居南毫,后徙西毫在偃师西十四里。”又云 “河南偃师为西毫,帝喾及汤所都,盘庚亦徙都之”这西毫在洛阳偃师尸乡。
1983年,中国社科院在洛阳偃师尸乡沟、大槐树、塔庄一带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这座商城遗址。从此揭开了西毫的秘密,结束了数千年来关于西毫的历史疑案,这是国内外史学界的一件重大发现。商城总面积为190万平方米。城内南中部有宫殿遗址。宫城成正方形。大殿之后,有几座宫殿建筑,东西对峙,系王宫所在地。城内道路纵横,井然有条。城外有环城马路。这座规模宏大的商志愿,显然是按照都城的规格建造的。据碳14测定的绝对年代,是商朝早期的城池。再次,洛阳偃师尸乡的商文化遗址,就是商都西毫的所在地。
《竹书纪年》载:“汤居西毫,仲丁元年辛丑即王位,自毫迁于嚣。”《史记·殷本纪》又载:“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又云“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殷复去毫徙河北。”从此可以看出,商朝曾两次都西毫。第一次商都西毫,约在公元前1711年至前1482年,计230年,历经成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已、太戊、仲丁10帝。第二次商都西毫,约在公元前1310年至公元前1140年,计170年,经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禀辛、庚丁、武乙九帝王。凋明两次都西毫,共 19帝,四百余年。
商朝自盘庚始实行双都制,既有南都西毫城,又有北都殷城。洛阳与安阳成了商殷时期的姊妹城。
三、西周都洛阳
周族原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历史悠久的部落,与夏、商两族同称为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三大部族。夏、商两朝时期,周是它们的属国。
商朝末年,纣王昏庸无道,武王时,周的势力已很强大,决心灭商。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乘机率众东下,经洛阳北部孟津渡河,一举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商亡周兴。史称西周。武王灭商后想在洛阳建都。《左传·宣公三年》载:“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九鼎乃国家重器,迁在哪里,就意味着在哪里建都。武王灭商后先来到洛阳,决定立即在此建一座城邑,名曰:洛邑。其址在今日白马寺东南。九鼎即迁在此邑。《史记·周本纪》载:“武王营周居洛邑而后去。”在营城之间,武王曾去嵩山祭天。这武王克商后并没有马上回镐。而是居洛阳察看地形,营建周人之居、嵩山祭天、迁九鼎等。同时也,在周公营建洛邑之前,洛阳的名字已称洛邑,这个洛邑城估计不大。武王虽想定都洛邑但并未迁都,到了城王之后才迁都洛邑。
武王灭商后的第二年便在镐京病故,成王即位。因成王所幼,由其叔父周公辅佐代政。成王执政的那年,“使召公复营洛邑”便派召公,周公先后来到洛邑,经过实测,开始了大规模的营建工程。从三月到十二月完成了洛阳这座城池的建设。从此,西周有两座都城。西方的镐京称为宗周,东方的洛邑称为成周。成周又分为王城与下都。下都后来又称成周。周时洛阳的名称众多,又常变换。洛阳邑建成后,“成王定鼎于郏(辱卩)”。郏(辱卩)即周王城。成王执政五年即迁都成周的王城。《何尊》铭文中记载:“惟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惟王五祀。”西周自成王始,诸王均来成周居位、施政。这在周器铭文中有所记载。其中记载成王的有8器、昭王的7器、穆王的1器、恭王的14器、懿王的4器、孝王的3 器、夷王的1器、厉王的15器、宣、幽二王的各2器,康王未发现铭文记载。其他诸王经常居洛处理国事。洛、镐二都均没有中央最高官署卿事察,周公居洛、召公居镐。周公死后,他的儿子君陈又承袭周公的职位,继续镇守在这里。洛阳作为西周的东都城,从成王五年至平王二年,历时295年。历经成王、昭王、穆王、恭王、懿王、孝王、夷王、厉王、宣王、幽 王10帝王。西周时期,实行的是一国两都制。
四、东周都洛阳
周宣王死、周幽王立。关中发生大的地震,灾难严重。《诗小雅·十月之交》云:“三川竭、岐山崩。百川沸腾、山冢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加之内政腐败,社会黑暗,宫廷分裂。公元前771年幽王被杀,西都镐京被抢劫一空。平王即位的第二年,即公元前770年,决定废西都全迁东都,史称东周。东周只有洛阳一个都城。
东周时期,是仍有两座城:一为王城,击公所建,时为帝王所居。一为成周,武王所建,周公复营,时为军事要地。王城人秋东局都城有310年,从周平王开始,历经桓王、庄王、厘王、惠王、襄王、顷王、匡王、定王、简王、灵王、景王、悼王、赧王14帝。成周作为东周都城有二百零五年,历经周敬王、元王、贞定王、哀王、思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显王、慎靓王11帝王。洛阳作为东周都城有515年,历经25帝。
五、西汉初都洛阳
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刘邦在定陶称帝,史称西汉或前汉。刘邦称帝的当月,从定陶来到洛阳《资治通鉴》记载:“帝置酒洛阳南宫。”评功论赏,文臣武将,皆大欢喜,遂定都洛阳。五月间,齐人娄敬路过洛阳,劝说刘邦迁都长安。刘邦的文武大臣,多系关东人,不愿意西迁。经过一场辩论,刘邦才决定将都城西迁至长安。
六、东汉都洛阳
洛阳25年,刘秀在河北柏乡称帝,是为汉光武皇帝,同年攻开洛阳,定洛阳为都城。史称东汉或后汉。光武刘秀又经过十多年的征战,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东汉时期的洛阳,为天下名都,洛阳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国最大的工商业都市。其城址在现今白马寺东侧即汉魏故城遗址。东汉人公元26年刘秀始创,至公元220年协帝至,经历了196 年。东汉有洛阳、许昌、长安三个都城。其中以洛阳为都的有165年,以许昌为都的有26年,以长安为都的有5年。在洛阳的有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少帝殇帝、安帝、少帝(刘懿)、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刘辨)、献帝14帝。
七、曹魏都洛阳
汉献帝初平元年之后,天下分崩离析,军阀割据,连年混战,东汉王朝名存实亡。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在逐渐形成。曹操在军阀混战和镇压起义军时,势力逐渐壮大,最后掌握了东汉的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07年,曹操基本上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公元213年,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公元216年,又封曹操为魏王。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在洛阳,其子曹丕继位。不久,曹丕废汉献帝为山阳公,自立为帝,是为魏文帝,改汉为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曹魏从公元220年至公元265年司马炎灭魏为止,以洛阳为都46年之久。历经魏文帝、魏明帝、齐王、高贵乡公、元帝共5帝。
八、西晋都洛阳
曹魏后期,政治黑暗,曹魏走向衰落。公元265年司马炎继晋王位,接着重演曹丕代汉的把戏,迫使遭奂让位,自立为帝,是为晋武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西晋仍都洛阳。西晋都洛51年,历经晋武帝、惠帝、怀帝、愍帝4帝。城址在白马寺东的汉魏故城遗址处。
九、北魏迁都洛阳
西晋统一人国后,社会上出现了一度的稳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物质财富有所增加。但统治者极端腐败,晋武帝有姬妾万余人,花天酒地。贾皇后姿意淫乐,竟在大街上抢拉男子入宫为男妃。外戚王恺与大贵族石崇比富,令人吃惊。如此等等,终于酿成了“八王之乱”,历时16年之久。洛阳遇到了严重的破坏。公元494年(太和十八年),北魏占领中原,统一北方,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是个大有作为的皇帝,他坚持改革,整顿吏治,严惩贪宫污吏,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提倡学汉文、说汉话、穿汉服,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被破坏了洛阳,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北魏都洛阳41年,历经魏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孝庄帝、长广王、节闵帝、安定王、孝武帝8个帝王。
十、隋朝迁都洛阳
杨广即位当年的年底,亲自来到洛阳,登上邙山,察看地形。他认为邙山之南,伊阙之北,瀍河水之西,涧河之东是绝好的军事要地,他决定在此营建东都城。公元605年3月,他命尚书杨素为营建东都太监,纳言杨达为副监、宇文恺为将作大匠,每月征工匠“役丁二百万人展开了大规模的营建东都洛阳的工程。第二年的正月东都建成。正在江南巡游的隋炀帝听说之后,即速从江都出发,四月到达东都洛阳。接着六宫百官也迁居洛阳。洛阳遂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人口过百万,富商数万家,城西的西苑是全国最大最美的花轩。公元618年,隋将宇文化及在杨州屐兵变,打入宫中,杀死隋炀帝。越王杨侗在洛阳称帝,王世充为太尉,独揽朝政。义宁二年 (公元619年)四月,王世充废杨侗为潞国公,自立为帝,国号郑。后被唐所灭。隋朝都洛15 年, 2帝。
十一、唐朝移都洛阳
唐太宗李世民下令修葺洛阳城,号称洛阳宫。他曾三次来洛阳处理政务及外事,在洛阳宫居住二年之久。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高宗李治即位。永徽六年(公元657年)一同来到洛阳,在此处理国家大事,以洛阳为东都。实际上唐朝的都城已从长安徙至洛阳了。唐玄宗在位44年,都洛阳10年。安史之乱之后,唐中央的权力大大削弱,节度使的权势越来越大。公元904年,宣武节度使朱温,发兵长安,挟持唐帝(昭宗)迁都洛阳。公元907年,朱温废掉唐帝(哀宗),唐亡。此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唐朝时期,东西洋并重,洛阳与长安都是世界上的名都。唐朝都洛阳的有唐高宗、中宗、睿宗、玄宗、昭宗、哀宗6帝,前后30余年。
十二、武周都洛阳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她以美貌闻名,14岁入宫,立为才人。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封为皇后。李治患高血压病,武后参政决事。群臣并称帝后为“二圣”。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九月九日,武则天降李旦为皇嗣,自立为帝,尊号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将东都改为神都。神龙元年(公元705年),82岁的武则天,在病中被迫让位给唐中宗李显,恢复国号唐。武则天执政50年,居皇帝位15年,以洛 阳为都城。
十三、后梁迁都洛阳
公元907年,朱温废唐哀宗李杞后,自立为帝,建立梁朝,史称后梁。初都开封。后迁都洛阳,五代十国的历史便从此开始。朱温贪色,公元912年,朱温的第三子朱友圭为争夺帝位,杀列温,自立为帝,仍都洛阳。公元913年二月,朱友贞杀列友圭,自立为帝,后迁都开封。后梁都洛4年,2帝。
十四、后唐迁都洛阳
公元923年,李存勖消灭开封的后梁政权,自立为帝,帝号唐庄宗,国号唐,史称后唐,衩都开封后迁洛阳。改西都为洛京,后又称东都,唐庄宗称帝之后,恢复唐制,有所作为。后来大修中室,广选美女,骄侈淫逸,不理政事,苛捐杂税,民不聊生。公元936年,太原节度使石敬塘在契丹贵族的帮助下,攻占洛阳,后唐亡。后唐都洛13年,4帝。
十五、后晋都洛阳
石敬瑭借助契丹30万大军,灭掉后唐,自立为帝、号晋高祖,史称后晋。都洛2年,后迁都开封。 综上所述,在洛阳建都的有15朝,105帝,历时1650年。洛阳是中国六大古都中建都时间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一座举世闻名的古代都城。
十六、民国迁都洛阳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一度迁都洛阳。日蒋介石复出任国民政府军委会委员(任委员长在3月6日),同日蒋制定对日应对原则为:“一面预备交涉,一面积极抵抗”,这是国民政府在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期的应对总方针。1月30日,国民政府发布《迁都洛阳宣言》,表示绝不屈服。
中原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既是一个历史概念,也是一个空间概念。中原文化是以中原为基础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约六千年至公元前约三千年的中国新石器时代。中原文化以河南省为核心,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腹地,逐层向外辐射,影响延及海外。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的特点是多元的,而中原首先形成并成为全国性的中心。中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中原在古代不仅是中国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主流文化和主导文化的发源地。[42]
根据中原文化内容的特色,大体可以概括为、汉字文化、姓氏文化、根亲文化、、礼仪文化、、诗词文化、武术文化、戏曲文化、、神龙文化、、思想文化、名流文化、英雄文化、、、、医学文化、宗教文化、等18种文化。总之,中原文化厚重、多元、经典,是一种典型的“圣”文化、“福”文化、“魂”文化。[43]
中原河洛文化
指的是中国古代河洛地区的文化。河洛地区指洛水、伊水及嵩山周围地区,包括颍水上游登封等地,大致包括北纬34°至35°、东经110°至114°之间的地区。河洛地区南为外方山、伏牛山山脉,北为黄河,西为秦岭与关中平原,东为豫东大平原,北通幽燕,南达江淮,在古代雄踞于中原,为“天下之中”(《史记·周本记》),即所谓“中国”(西周何尊铭文),是古代中国东西南北的交通中枢。[44]
中原神龙文化
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
神龙是智慧、勇敢、吉祥、尊贵的象征。被称为人文始祖的太昊伏羲,在今周口淮阳一带“以龙师而龙名”,首创龙图腾,实现了上古时期多个部族的第一次大融合;在统一黄河流域各部落之后,在今新郑一带也用龙作为新部落的图腾,所以今天的中国人被称为“”和“”。濮阳蚌龙距今6400年,是中国最早的龙形象,被考古学界誉为“中华第一龙”;在“华夏第一都”发现的大型龙形器,距今至少3700年,被学者命名为“”。[45]
中原汉字文化
道家创始人——老子
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志,并对朝鲜、韩国、日本等国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连续4000多年的汉字文化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原汉字史,汉字的产生及其每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几乎都发生在中原大地上。黄帝时代、安阳出土,上蔡人帮助秦始皇“书同文”、制定规范书写“小篆”,漯河人编写世界第一部字典、归纳汉字生成规律、统一字义解析的,他在家乡完成了《》这部汉文字学巨著;至今我们还在使用的规范性字体“宋体”字产生在河南开封,著名的活字印刷术也发明于这里。[46]
中原圣贤文化
中国人崇尚圣贤,作为中华文化重要发祥地的中原,涌现出了许多文化圣人,、、、、、、、、、、、、、、、、、、等等历史名人以自己丰富的知识和深邃的思维,创制了一大批经典著作,成为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不朽丰碑。[47]
中原思想文化
中原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核心。孔子是儒学的开
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
山人物,虽然出生在山东,但祖籍是宋国(今商丘)[48]
,而且孔子讲学、游说的主要活动地域在中原。洛阳人、开创的宋代理学,又把儒学推向一个新的思想高峰,成为宋元明清以来居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
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的《》,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阐述了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对中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发行量仅次于《》。[49]
墨子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的观点,提出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提出的以“法”为中心、“法、术、势”三者合一的统治思想,都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也在普通民众中产生巨大影响。
中原商业文化
据考古学界、史学界的共识,中国商人、商品、商业的起源于中原地区的,商丘乃之源商朝族地[50]
。自古以来,中原地区就有比较自觉的商业意识,产生了中华的许多第一。[43]
1、商业鼻祖——,河南商丘人,“肇牵车牛远服贾”,被奉为商业。
王亥经商交易图
2、第一个——,河南人,是孔夫子的弟子,不仅能做官,而且善于经商致富。
3、商圣——,河南南阳人,帮助越王复国之后隐退经商,热心公益事业。
4、第一个爱国商人——,河南人,在经商途中遇到了秦师入侵,以自己的十五头牛为代价智退。
5、第一个有战略思路的产业商人——,东周时洛阳人,《汉书》中说他是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理论鼻祖。
6、第一个商业理论家——,商丘人。
7、第一个重商理论的倡导者——,为西汉洛阳人。
8、——(前292年-前235年),濮阳(今河南)人,也是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他以“”闻名于世,曾辅佐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国,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也是思想的代表人物。
9、中国历史上第一批职业商人诞生于西周时期的洛阳。
10、第一个由政府颁布的保护商人利益的法规《》诞生于春秋时期的新郑。
11、以“城门之征”为代表的最早的关税征收发生在春秋时期的商丘。
12、最早的商家诉讼条例发生在春秋时的(今郑州)
13、唐代洛阳城内的管理市场的“三市之长”是最早的“市长”。
14、世界上第一座真正意义的人口超百万的国际化大都市就是北宋时的汴京(今开封),当时人口达到150多万,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就是这一盛况的真实写照,而欧洲最古老、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伦敦当时只有5万人。
15、清代的家族,更是写下了“富过十二代、历经400年而不败”的商业神话。
由此可见,中原商业文化在中华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原名流文化
是一个以圣人为顶峰的特殊社会群体。名流以其文化素养、文化格调和文化创造影响着社会,形成一种社会文化效应和文化风尚。据统计,在中立传的历史人物5700余人,其中河南籍的历史名人为912人,占总数的15.8%。唐代留名的2000多名作家,河南居两成。晋朝即有“天下名人,中州过半”的说法,曾云:“唐诗大家胥出中州”。[51]
中原英雄文化
中原是一片仰慕英雄、产生英雄的土地,也是热爱英雄、造就英雄的热土。、、、愚公移山等歌颂英雄的神话传说,都产生流传在中原。历史上刺秦王的荆轲是鹤壁人,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是登封人。代父从军的巾帼英雄,是虞城人。唐代名将是邓州人,“守一城,捍天下”,被后人奉为神灵。南宋爱国将领是汤阴人,明末民族英雄是开封人,抗日民族英雄是人。
中原民俗文化
画圣吴道子雕像
中原地区民俗文化特色鲜明,集中体现在饮食、服饰、日常起居、生产活动、礼仪、信仰、节令、集会等各个方面。西周时期在中原形成的婚仪“六礼”,逐步演化为提亲、定礼、迎娶等固定婚俗,并延续至今。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岁时风俗,如春节祭灶、守岁、吃饺子、拜年,正月十五闹元宵,三月祭祖扫墓,五月端午节插艾叶,七月七观星,八月中秋赏月,九月重阳登高等等,大多起源于中原,并通行全国。中原因其“中天下而立”,民俗文化广泛影响了周边地区乃至华夏和世界华人族群。比如饮食方面,在豆腐上挖个洞,填满肉馅,蒸熟后食用,其实就是从中原带去的吃饺子风俗的变异。和百家饭是中原的风俗文化之一。[52]
中原武术文化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成为中国武术的品牌,成为中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品牌。河南人创立的,是中国武术文化的又一重要流派,以刚柔并济为特征,以强身健体、修心养性为主旨,已推广到五大洲,成为上亿民众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原姓氏文化
《》的4820个中,起源于河南的有1834个,占38%;在当今的300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占57%;在依人口数量多少而排列的100大姓中,有78个姓氏的源头与部分源头在河南,无论是、、、为代表的中华四大姓,还是、、、为代表的南方四大姓,其根均在河南。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认可与响应,在全球华人中掀起了寻根到河南、朝觐到河南、拜祖到河南的热潮。姓氏文化是中原独有的文化现象。[53-54]
中原饮食文化
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菜系,是中国八大名菜的母菜,豫菜始于夏商,到北宋时,已形成具有独特风味的重要菜系。四千多年前,在禹县为诸侯设宴,史称“钧台之亭”,是中国最早的宴会。《礼记.王制》载:“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以食礼......”,这是中国古老的宴会制度。文中的有虞氏在河南。殷纣王在朝歌(今鹤壁市淇县)一带“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这是历史上最早最大的宫廷嬉戏宴会。夏被夷族追逐,逃到已有宴会制度的作厨官,后来恢复了夏朝,少康成了国君,可谓“国君厨师”。商都开国相,出生于河南一带,擅烹调,可称为“宰相厨师”了。伊尹被后代尊称为烹调始祖。历史上有名的“周王八珍”对豫菜影响较大,经过历代厨师的继承和发展,内容不断丰富,技巧精益求精。唐朝武则天临朝称制,改周,定都洛阳,附近山区民间汤菜进入宫廷,经过高手加工升华,成为定型定制的“”,是中一朵奇葩。
中原农耕文化
中国农业最早是在中原地区兴起来的。中原农耕文化包含了众多特色耕作技术、科学发明。出土的的农业生产工具,为早期农耕文化的发达提供了实物证据,尤其是琢磨精制的石磨盘棒,成为中国所发现最早的粮食加工工具。三皇之首的教人们“作网”,开启了渔猎经济时代;号称“神农氏”,教人们播种收获,开创了农业时代。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推进了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数学、测绘、交通等相关技术的进步。据考古发现,大约1万年前,粟和黍在黄河流域已经开始被人为栽培,至距今8000年前后,发展出了以粟和黍为主要农作物的北方旱作农业,距今9000多年的中发现了家猪的迹象。[55]
战国时期,由主持修建的“郑国渠”,极大地改善了的农业生产条件。随着民族的融合特别是中原人的南迁,先进的农业技术与理念传播到南方,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水平的提高。可以说,中国农业的起源与发达、农业技术的发明与创造、农业的制度与理念,均与中原密切相关。
中原诗文文化
河南是中国文学的发祥地。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中,河南篇目作品100多篇占三分之一之多。历史上有“汉魏文章半洛阳”之说,左思《三都赋》创造了“”的佳话。唐代三大诗人中原有其二,“”、“”。、、、、、、、、等。[5]
中原科技文化
科圣张衡与浑天仪
,在中原孕育而发明。安阳“”大方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东汉杜诗发明的“”鼓风技术,较欧洲早1000余年。《》被称为“中国最早的国画”,距今已有6000年历史,被列为全国67件之首。“仰韶彩陶”造型精美,“”驰名中外,代表了历史上瓷器制作技术的最高水平。“科圣”发明的“”比西方早1700年;创立的“浑天说”。唐代,不仅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自动计时器,而且比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早1000年提出了“恒星自行”的观点
中原中医文化
医圣——张仲景
中原医学文化以整体的治疗思想,多角度观察病理的方法,奇特的治疗技术,和谐的用药手段而著称于世,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国粹。黄帝被后人公认为中医药的创始人,中医药文化起源并发达于中原,中医药大师荟萃于中原,中医药巨著诞生于中原。[56]
医圣张仲景写的《》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首创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被后世尊之为“外科鼻祖”。
中原戏曲文化
豫剧(英文:Yu Opera)起源于(河南),是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近几年,豫剧跟随,河南豫剧院,等演出团体走过了世界诸多国家,如到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加拿大、、新西兰、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演出,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中国歌剧”等。
豫剧是在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豫剧从清朝末期至今已经形成四大声腔,即(以开封为中心)、(以为中心)、(以洛阳为中心)、(以流域为中心,即河南东南部、安徽北部等地)。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因其音乐伴奏用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据文化部统计,中国由文化部门直接管理在编的豫剧表演团体就有220多个。 除外,、、、、、、、、、以及、等省市区都有专业豫剧团分布,民营豫剧团不计其数。豫剧在台湾舞台上与、呈三足鼎立局面。2006年,豫剧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
中原文明传播
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中原地区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也是古代中国人口分布的重心所在。直至秦汉之际,此地区的人口在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大体保持在80%左右。[57]
安阳甲骨文
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带是在中原,即黄河中游、今河南境内。这一地带处于东西南北浸润的中心,使其无论在吸附还是扩散方面较其他区域均具有优势。中原也是中国历史上战争和灾难最集中的一个地区,很多民族、种族、政权为了争夺中原地区的控制权,逐鹿中原。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大批的中原人为了逃避战乱而迁往异域他乡,这也极大地促进了很多地方的开发和中华文明的传播。由此向外扩展才是广义上的中原,是与华夏文明源地直接毗连的地带。随着华夏文化从源地向四周扩展,在秦汉以后,中华文化圈逐渐明晰、定型。在早期,中原文化向北、向西扩展较为顺利,后经元朝、清朝两个少数民族所建的王朝,使他们进一步被纳入中华文化圈。中原文化向南扩散在早期则遇到顽强的阻力,如兴兵伐楚惨遭败绩就表明周文化向南传播所遇到的挫折。但在东汉晚期以后,北方战乱导致中原移民一次次南迁,使源地文明随人口迁徙而向南传播,至长江流域、西南[58]
、岭南、闽台等地。汉文化还辐射到中国的一些近邻,东北方的朝鲜和日本、北方的蒙古、西部的中亚、南部的东南亚诸国等,这些地方构成了中华文化圈的外缘。[59]
中原中原移民
向中原文化圈的外缘辐射,也与移民有关,如论到朝鲜和日本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时,就涉及到传说中的和到以后朝鲜半和山东半岛的大量移民华夏人不间断地向域外迁移,这种迁移使华夏文明延伸到世界各个角落。从中华文化圈扩大的历程不难得出:移民对文化交流、文化扩散、文化传播具有重要影响。[59]
由于战乱,历史上中原主要有三次大型移民潮。
1、后,“衣冠南渡,江左侨立州县,不存桑梓。”[60]
今河北、山东、山西、河南以及江苏、安徽二省淮北部分的流民相继渡淮河、长江南迁。按今地划分,接受移民最多的是江苏省,在今南京、镇江、常州一带最为集中,苏北地区则以扬州、淮阴等地为主。[59]
客家人南迁示意图
2、第二次造成了中原人民大量南移。“天下衣冠士庶,避地东吴,永嘉南迁,未盛于此”。[57]
东路自进人淮南、江南,尔后主要经皖南、浙西金衢盆地进入江西。再分二支,一支南下岭南;一支翻越武夷山进入福建。西路自关中和华北平原西部进入今南阳、襄阳一带,尔后南下,穿过湖北南部和湖南全境,进入岭南。此次南迁历时一个半世纪,直到北宋初年,人数不可考。经过“安史之乱”后中原人民的南迁,南、北方的人口比例,首次出现均衡的状况。[57]
3、以后北方人民南迁以本阶段人数最多,短短十余年,“江、浙、湖、湘、、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62]
绍兴十一年,宋金和约达成,和约规定南宋不得接收金朝“逃亡之人”,南迁的浪潮始告消退。
中原的历次移民潮,不仅把中原的先进文明传播传播到各地,还形成汉民族中一支遍布全球且人文特异的重要民系族群——,因为身在异乡所以自称客家人。据有关学者估计,截至2014年全世界约有1亿多客家人遍布世界各地。[63-64]
闽台人的祖先亦来自中原,两晋间“”[65]
,由于对故乡河洛(以洛阳为中心的洛河流域)地区的眷恋,自称“”(Hok-loh,,或谐音鹤佬人、学佬人、福佬人)。[66-68]
中原移民中原
中原在向外移民的同时也伴随着外来移民的到来,这些移民中有来自海外的客商,也有外族入侵以及其他各民族。
1、后北方少数民族大迁徙造成了中原地区胡汉杂居的局面。影响最深的是迁都洛阳。他实行的一系列改革鲜卑旧俗的措施,目的在于巩固北魏政权,但在客观上却促进了同中原汉族的融合。至北魏后期,、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已不见于史册,、吐谷浑、等也与汉族逐渐融合。至隋朝统一黄河流域,从北方迁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差不多都被汉族融化了,连鲜卑族也最终完成了汉化。
2、唐宋时期中原地区经济发达,客商络绎不绝,“商胡贩客,日奔塞下”,“至于羌氐翟,儋耳雕脚,兽居鸟语之国,皆望日而趋,累载而至。”[69]
中原以无比的包容性将的蒙古、维、回族以及女真、契丹、人融入教化,西北方的少数民族及中亚、日本、朝鲜半岛的外国人长住洛阳,多种民族文化的融汇交合,使中华文化发展到一个高峰。
3、灭北宋以后,金国统治者“虑中州怀二三之意,始置屯田军,非止女真,契丹、奚家亦有之。自本部徙居中土,与百姓杂处,计其户口给以官田,使自播种,以充口食。”[70]
的内迁特别是金宣宗因受的压迫迁都,女真人与汉人错杂而居,互为婚姻,改用汉姓,提倡儒学,女真人的民族特色已逐渐丧失。元代统治者将女真人、汉人、契丹人同列为汉人,政治待遇相同,这在客观上消除了女真人与汉人的民族,促使女真人更加汉化。迨至元末,中原地区的女真人已多数融入汉族中了。
4、元代末年由于蒙古贵族及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剥削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水旱蝗疫不断,天灾人祸使河南、山东、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区“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71]
“使豫、鲁、、皖北之民十亡七八”[71]
,“多是无人之地”[72]
。深知:“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71]
,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路决策。明年间从山西大规模移民10次,永乐年间移民8次,共计18次。[71]
除此之外,朱元璋在战胜陈友谅之后,也开始着手从江西、太湖流域、山西北部及河北真定、广东珠江流域、山东、苏州、徽州等地方向中原移民[73]
,许多江西的移民被安置在信阳地区南部的光山、新县、罗山、商城等县。[74]
中原中原经济
中原经济区地图
()是以郑汴洛都市区为核心、为支撑、涵盖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处中国中心地带,全国主体功能区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地理位置重要、交通发达、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39]
中原旅游景区
河南省现有6项25处,358处,12处,4处,12处,13处。
中原历史名城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中原世界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名单所在城市洛阳、安阳、新乡、焦作、济源、三门峡洛阳安阳((、、)、(、、)、、、、、)郑州(、、洛河隋唐洛阳城段、通济渠洛河洛口段、、通济渠汴河郑州段、、北宋开封东京城、通济渠汴河开封东京城段、通济渠汴河商丘南关码头段、通济渠汴河商丘夏邑段、、通济渠汴河商丘济阳镇段、永济渠、、百泉河、卫源庙、合河石桥、永济渠卫河鹤壁浚县段、、云溪桥、、永济渠卫河安阳滑县段)洛阳、郑州、开封、商丘、焦作、新乡、鹤壁、安阳(、、、石壕段遗址)洛阳、三门峡
中原5A景区
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名单所在城市-郑州洛阳--焦作安阳洛阳开封-平顶山-洛阳洛阳--南阳驻马店-安阳
中原4A景区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名单所在城市郑州/南阳商丘//新乡//洛阳开封信阳漯河/济源/安阳//三门峡//焦作周口驻马店鹤壁/许昌/濮阳//平顶山
中原地质公园
世界地质公园-
中原重点景区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中原自然景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中原历史名镇
国家历史文化名镇
中原主要名人
政治家:、、、、、、、、、、、、、、、、、、、、、、、、、、、、、、、、、、、、、、、、、、、、、、、、、、、、、、、、、、
军事家:、、、、、、、、、、、、、、、、、、、、、、
思想、文学家:、、、、、、、、、、、、、、、、、、、、、、、、、、、、、、、、、、、、、、、、、、、、
科学家:、、、、、、、、、
经济学家:、、、、、
民族英雄:、、、、、、、
书画家:、、、、、、
宗教名人:、、、、、、
中原现当代
军政界:、、、、、、、、、、、、、、、、、、、、、、、、、、、、、、
科学界:、、、、、、、、、、、、、
专家学者:、、、、、、、、、、、、、、、、、、、、、、、、、、、、、、、、、、、、、、、、、、、、、、、、、、、、
商界:、、、、、、、、、、、、 、、、、、、 、、、、、
体育界:、、、、、、、、、、、、、、、
文艺界:、、、、、、、、、、、、、、、、、、、、、、、、、、、、、、、、、、、、、、、、、、、、、、、、、、、、
《文选·谢灵运》诗:“中原昔丧乱,丧乱岂解已。” 李善 注:“中原,谓洛阳也。”
舒新城 .辞海 :中华书局 ,1936年 :古称河南及其附近之地为中原,至东晋南宋亦有统指黄河下游为中原者 .
辞源(全两册)纪念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是河南省。” .
刘向.《战国策秦策》 :西汉,西汉:今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
华峰《从《诗经》看中原文化》,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柳翰卿《论中原文化及其精神》,学习论坛,2004年第10期
石介(宋) .中国论 :宋 ,宋 :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之外也,中国内也。天地为之平内外,所以限也。夫中国者君臣所自立也,礼乐所自作也,衣冠所自出也,冠昏祭祀所自用也……曰各人其人,各俗其俗,各教其教,各礼其礼,各衣服其衣服,各居庐其居庐。四夷处四夷,中国处中国,各不相乱,如斯而已矣,则中国中国也,四夷四夷也。
.新华网[引用日期]
春秋时有盲史官.《国语·晋语三》:春秋,春秋:耻大国之士於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
《新唐书·卷一十》:戊午,全忠迁唐都于洛阳。二月丙寅,日中见北斗。戊寅,次陕州。朱全忠来朝。
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历史地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第4辑,第42页
石介(宋).中国论:宋,宋: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之外也,中国内也。天地为之平内外,所以限也。夫中国者君臣所自立也,礼乐所自作也,衣冠所自出也,冠昏祭祀所自用也……曰各人其人,各俗其俗,各教其教,各礼其礼,各衣服其衣服,各居庐其居庐。四夷处四夷,中国处中国,各不相乱,如斯而已矣,则中国中国也,四夷四夷也。
《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吉日》:漆沮之从,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
春秋时有盲史官 .《国语·晋语三》 :春秋 ,春秋 :耻大国之士於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脱脱,阿鲁图等.《宋史·李纲传》.大都:元代,元代: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
王明荪.《中国通史·宋辽金元史·》:九州出版社,2010年:第81页-第91页
李民 .《中原文化与民族复兴》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0 :第七页 .
.大河网[引用日期]
韩建业 杨新政 .五帝时代:学苑,
许顺湛.五帝时代研究:河南博物院学术文库,
.新浪网[引用日期]
司马迁.史记:西汉,西汉
后晓荣 .秦代政区地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中新网[引用日期]
孔祥军.晋书地理志校注:新世界出版社,日
房玄龄.晋书:无,唐
郭声波.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代卷):复旦大学出版社,
宋初沿五代晋、汉、周旧制,以开封府为东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为西京。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二月,以赵匡胤曾任后周归德军节度使所领之宋州(今河南商丘)为帝业肇基之地,升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正月,又升为南京。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吕夷简以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驻跸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东北)亲征契丹,奏请大名府为北京。
《宋史本纪二十四》:五月庚寅朔,帝登坛受命,礼毕恸哭,遥谢二帝,即位于府治。改元建炎。
《宋史》.1127年,靖康之变时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国所俘,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定都应天府继承大宋皇位,改元建炎,为了延续宋朝皇统和法统,定国号仍为宋,史称南宋,庙号宋高宗。宋史称高宗即位为建炎中兴。
《明史》:十五年二月,福通物色林儿,得诸砀山夹河;迎至亳,僭称皇帝,又号小明王,建国曰宋,建元龙凤。拆鹿邑太清宫材,治宫阙于亳。尊杨氏为皇太后,遵道、文郁为丞相,福通、文素平章政事,刘六知枢密院事。刘六者,福通弟也。遵道宠用事。福通嫉之,阴命甲士挝杀遵道,自为丞相,加太保,事权一归福通。既而元师大败福通于太康,进围亳,福通挟林儿走安丰。未几,兵复盛,遣其党分道略地。
周振鹤 主编 / 余蔚 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辽金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5
《明史》:十五年二月,福通物色林儿,得诸砀山夹河;迎至亳,僭称皇帝,又号小明王,建国曰宋,建元龙凤。拆鹿邑太清宫材,治宫阙于亳。
.河南省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CNTV[引用日期]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引用日期]
.合肥报业网[引用日期]
.新华网[引用日期]
舒新城 .辞海 :中华书局 ,1936年 :古称河南及其附近之地为中原,至东晋南宋亦有统指黄河下游为中原者 .
辞海.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或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指整个黄河流域。
王保国.中原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形成:上海古籍出版社,
张新斌. .中原文化与商都文化初论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7年 :04期 .
.商都网[引用日期]
.凤凰网[引用日期]
.豫台视窗[引用日期]
.大河网[引用日期]
骆承烈.孔子祖籍考 :中州古籍出版社,
.河南文化产业网[引用日期]
.新浪[引用日期]
.大河网[引用日期]
.大河网[引用日期]
.新浪[引用日期]
.新浪[引用日期]
.三联生活周刊[引用日期]
.中国广播网[引用日期]
任崇岳.《中原移民简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4:前言
.四川新闻网[引用日期]
.光明网[引用日期]
唐刘知几《史通·邑里》: “异哉,晋氏之有天下也!自雒阳荡覆,衣冠南渡,江左侨立州县,不存桑梓。”
《李太白全集》卷二六《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
庄绰.鸡肋篇:宋,宋
.中国网[引用日期]
.光明网. [引用日期]
《三山志》: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始入闽者八族。
.新浪[引用日期]
.龙岗新闻网[引用日期]
.凤凰网[引用日期]
周邦彦.《汴都赋》:北宋,北宋
题宋宇文懋昭撰.《大金国志·屯田》:金,金
董伦、王景彰等.《明太祖实录》.南京:明代,明代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明代,明代
.中国民族报社[引用日期]
信阳地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信阳地区志:生活 读书 新知 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
.国务院[引用日期]
.新浪[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原地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