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文学地位在西方文学史上的地位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对人物的语言讽刺艺术-傲慢与偏见人物分析
您现在的位置:&&>>&&>>&浅析《傲慢与偏见》中对人物的语言讽刺艺术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对人物的语言讽刺艺术来源:&&&&关键词:
  科技信息  人文社科  浅析《傲懂与偏见》巾对硇语言讽刺艺市  盐城工学院王玲玲  [摘要]在《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汀娴熟地运用对人物语言的讽刺艺术,并且和主题的讽刺艺术、情节的讽刺艺术交相辉映,刻画出达西、伊丽莎白、柯林斯和凯瑟琳夫人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再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乡村各个阶层的。本文拟对《傲慢与偏见》中对人物的语言讽刺艺术进行分析。[关键词]傲慢与偏见语言讽刺人物形象  一、引言  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近40年间,英国的创作处于一个懂的,还是彬格莱小姐满腹的醋意,凯瑟琳夫人可笑的骄傲蛮横等等,无一不显示出奥斯汀颇富功底的嘲讽艺术,使她的作品弥漫者喜剧过渡期,没有特别重要的作品问世。在此之前风靡一时的是带有浓郁的感伤主义色彩的小说,然而由于其内容过于感伤、风格矫揉造作而逐渐失去其在文学领域的地位。生活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英国乡村的简?奥斯汀(1775~1817),一反当时上流行的感伤主义小说在内容上过于追求感伤的的效果以及写作手法上的矫揉造作,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洞察力和幽默风趣、细腻明快的文笔向读者展现了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的英国乡村生活。由于受其生活环境所限,奥斯汀的作品中没有宏大的社会场景和精心动魄的情节,“但是却以轻松诙谐的格调和理性的光芒照出了感伤、哥特式小说的矫揉造作,使之失去容身之地。她的创作开启了30年代现实主义的高潮”。m“8她的主要作品包括《理智与》(1811)、《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庄园》(1814)和《艾玛》(1815)等小说,其中,《傲慢与偏见》是她最为重要的作品,确立了她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至今仍受到普遍欢迎,位列英语畅销书行列。在写作手法上,奥斯汀深谙讽刺艺术,在《傲慢与偏见》中,她将讽刺艺术运用得酣畅淋漓,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达西、贝奈特夫妇、伊丽莎白和她的姐妹们、柯林斯以及凯瑟琳夫人等,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真实面貌。在整部作品中,各种各样的讽刺随处可见,如主题的讽刺、人物形象的讽刺和情节的讽刺等。在各种讽刺中,对人物的语言讽刺最引人注目,幽默诙谐,使人物形象呼之欲出、跃然纸上。在整个写作过程中,作者似乎藏在人物背后,让人物自由对话,在对话中又暗藏讽刺,通过对话将无尽的讽刺传达出来,将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她运用讽刺的笔调是为了向读者展示她的理性思考,是要为她自己的批判态度找到某种形式。  二、运用于刻画主要人物上的语言讽刺  1.伊丽莎白伊丽莎白是奥斯汀自己最喜欢的人物,她聪明任性,代表着“偏见”。奥斯汀对她的嘲讽之色跃然纸上。而其讽刺手法主要是通过展现人物性格中的缺陷(如怪癖、错觉、矛盾的东西)来实现的,同时让人物性格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前后对照,构成讽刺,完成刻画人物性格的全部过程。奥斯汀赋予伊丽莎白的优点很多:聪明活泼、性格开朗、口齿伶俐、有主见、自尊自爱。可她性格中的缺点也不少,如爱慕虚荣和追求富贵,她也有愚钝的时候,曾被威克姆的花言巧语所迷惑,偏信他对达西的谣言中伤,对达西产生了强烈的偏见,不仅拒绝了达西的求婚,还对他的品德、行为大加指责。随着达西对“傲慢”的醒悟与悔过,对她态度的改变,为贝奈特家所做的一切牺牲,也使她醒悟并改变了“偏见”.接受了达西的第二次求婚,喜结良缘。前后的反差与对照,与文字上的讽刺相融合,奥斯汀塑造了一个既有优点又不乏缺点的贵族小姐的形象,其性格的全部发展过程可概括为:不完全的理智——陷入偏见——克服偏见——趋于完全的理智。讽刺寓于其中,使性格格外鲜明,成为一个立体的展示。  2.达西和伊丽莎白一样,小说的男主人公达西,也是奥斯汀笔下的理想人物。他生性傲慢,第一次见到伊丽莎白时,就对她吹毛求疵、挑剔万分,后来渐渐对她产生了爱慕之情,并向她求婚,但遭到了伊丽莎白断然的拒绝和怒斥。达西的求婚是极其的“傲慢”,伊丽莎白的拒绝也带有极大的“偏见”,奥斯汀对他们的嘲讽在此发挥到了极致。后来达西检讨了自己,改变了对人的“傲慢”态度,尤其是在彭伯利对伊丽莎白的亲戚彬彬有礼,在莉迪亚私奔后,又千方百计去帮助她那些没教养的家人,从而消除了伊丽莎白对他的“偏见”,使伊丽莎自爱上了他,答应了他的第二次求婚。达西“傲慢”性格的转变,对伊丽莎白前后态度的反差,表现出奥斯汀对他的微讽之意,使其性格更加鲜明。  三、运用于刻画次要人物上的语言讽刺  奥斯汀对人物的语言讽刺艺术不仅用于塑造主要人物达西和伊丽莎白上,还广泛地运用于刻画次要人物上。“无论是贝奈特先生对贝奈特太太的调侃,贝奈特太太愚蠢肤浅的谈话,柯林斯故雅、艰涩难  万方数据  的气氛。”m嘞  1.贝奈特太太和凯瑟琳夫人在作品中,贝奈特太太以“一个智力贫乏、孤陋寡闻、喜怒无常的女人”的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将她描述为:一碰到不称心的时候,就自以为神经架不住。贝奈特太太“她的使命就是嫁女儿,她的生活慰藉就是探亲访友和打听新闻。”田㈣在小说的第一章当贝奈特太太得知有位有钱阔少爷要搬来内瑟菲尔德花园时,她便一厢情愿地认为这对她的女JLff]来说是件美好的亲事,还滔滔不绝地关于宾利先生的消息,并在与贝奈特先生的对话中时不时地大叫大嚷,连贝奈特先生都要对她挖苦、调侃:“她们没有哪个比你更加美貌俏丽,你们一起去了,宾利先生说不定最看中你哩。”田㈣可这位愚昧无知的太太竟然被挖苦还不自知,“亲爱的,你太过奖了。从前我的确也是有过花容月貌的,现在我可不敢说有什么出众的美貌了。”m4这些语言无不讽刺着贝奈特太太如此的“愚昧和无知”。  她一心想促成柯林斯与伊丽莎白的婚姻,但当伊丽莎白坚决拒绝了柯林斯以后,她对伊丽莎白是满腹牢骚,唠唠叨叨一刻也不停。后来威廉爵士来告知柯林斯将要与夏洛特结婚的消息时,她又不顾礼貌地再三发誓说威廉爵士搞错了,等威廉爵士一走,“她满腹牢骚,一腔怒火便立即飞快发泄出来”,“她确信柯林斯先生已上当受骗”,“她相信他们俩一起生活决不会幸福”,“这桩婚姻可能会破裂”,m71’她的女儿没嫁出去,她相中的“女婿”娶了别人,在这样的打击下她觉得她是病了,她弟媳来看望她陪她聊天,聊到时装款式时心里很是高兴,情绪一下子有了大转弯。从悲叹女儿嫁不出,到聊到时装款式时的兴奋,情绪无来由地大落大起,在此她的“喜怒无常”被讽刺的淋漓尽致。  她的小女儿莉迪亚与威克姆私奔了,大家都为他们感到羞耻,觉得这是件丢人的事,尤其是伊丽莎白,觉得这是极大的耻辱,而贝内奈太太却跟别人的感觉不一样,她满面春风,深为她的女儿终于有了“归宿”而高兴,把过去的烦恼、沮丧、诅咒早已忘得干干净净,把他们当宝贝似地捧在天上,想着为莉迪亚买新娘的礼服。她觉得她的使命终于完成了一项,这把她的浅薄和无知发挥到了极点。由此可见,贝奈特太太是愚者的典型——智力低下、愚昧无知且庸俗浅薄。我们在小说中始终可以看见这位愚者的身影,她仿佛注定就是个笑料。  凯瑟琳夫人则是一个专横跋扈、傲慢无礼、愚蠢自私的贵妇人形象。她最爱听些奉承的话,最喜欢教训人,只要哪一个穷苦人在吵架、闹意气或是穷得活不下去,她总喜欢亲自到村里去调解处理,镇压制服,还要骂得他们一个个相安无事,不再叫苦叫穷,寥寥几十个字,一个悍妇的形象就跃然纸上。奥斯汀对凯瑟琳夫人的讽刺往往通过情节的前后对照来表现出来。当她得知达西爱上伊丽莎白,千方百计想阻止时,对伊丽莎白说的话就傲慢无礼且充满了矛盾:她先是宣称达西和她的女儿已经订了婚,后又叫伊丽莎白不准和达西订婚。没想到反而弄巧成拙,不但没有达到拆散这对恋人的目的,反而向伊丽莎白传达了信息:达西爱的是她,所以拒绝和表妹成亲。而凯瑟琳夫人想在达西面前中伤伊丽莎白,达西却从她的话中得知伊丽莎白的心思,又重新燃起了希望。准备去向她求婚。所以,最后伊丽莎白说:“凯瑟琳夫人真是帮了我们天大的忙,她应该为她的功劳感到高兴,因为她总是喜欢帮忙。”121P.2均凯瑟琳夫人在伊丽莎白与达西婚事中的“忙乎”,足以让人见出她的愚蠢自私。奥斯汀通过对贝奈特太太和凯瑟琳夫人这两个角色的塑造,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诙谐幽默、正话反说,无情地讽刺了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中产阶级妇女的生活心态。  2.柯林斯先生柯林斯先生是奥斯汀笔下另一位“糊涂、满脑子错觉和自相矛盾”的典范。作者对他的嘲讽也是毫不留情的。一方面,他盲目自信,装腔作势,当他向伊丽莎白求婚被拒绝时,他却自作聪明、一本正经地说:“年轻小姐们遇到男士第一次向她们求婚时,尽管她们心中已暗暗答应,通常却总是拒不接受,有时候甚至还要拒绝两三次,这我  ...——149.--——  科技信息  人文社科  关算尽,一无所获。这两个人的真正面目都是在世人经历很长时间之后才被认清的,这种“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讽刺手法被奥斯汀运用到小说中,无疑为小说增添了戏剧魅力。  四、结语  早就知道。”m回另一方面他对“恩主”凯瑟琳夫人唯唯诺诺、自卑自贱,他一出口便是些令人作呕的虚伪、恭维的话。在颂扬他的恩主凯瑟琳夫人时,他又吹嘘:德?包尔小姐体弱不能进京城,这几乎使英国的皇宫少了个为之增添光彩的小姐,当贝内特先生夸他有这方面的才干时,他还自诩:说些恭维话大部分是一时应景而发,有时也会预先想好一些很好的恭维话,有机会就拿来应用,但在说的时候,总要装的是真情的自然流露等等。在此奥斯汀以柯林斯这一人物,向读者展示出一个愚蠢虚伪、吹嘘拍马的奴才形象,对他的趋言附势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与批判1  3.威克姆和宾利小姐威克姆和宾利小姐是一种类型的人,他们不仅气质上有缺陷而且品格也有缺陷。奥斯汀为他们安排了一个较长的本质暴露过程,让他们的本质到最后才大白于天下。在读者看来,他们本质并不难识破,但在小说中的人物看来他们总是那么完美迷人。像威克姆相貌英俊不凡、外表风度翩翩、举止优雅,而实际上他是一个虚伪无耻的骗子。他为了金钱,拐骗一个不满16岁的少女乔治亚娜与其私奔,后来为了逃债,又带着不满16岁的莉迪亚私奔。他言辞虚伪,在伊丽莎白面前扭曲事实,恶意中伤达西,将他形容成一个十分傲慢、心胸狭隘的人,把自己表述成一个正直善良的绅士,直到他带着莉迪亚私奔,他的谎言才被揭穿,他丑陋的面目才在大家面前展露无遗,这与之前虚伪的形象形成强烈的反差,构成讽刺。  宾利小姐的外貌出众、漂亮迷人但实际上嫉妒心强、品行恶劣、傲慢狭隘。她嫉妒达西对伊丽莎白的感情,常常设法挑起达西对伊丽莎白的厌恶,并故意经常在达西的面前提起伊丽莎白那些言谈无礼、没有教养的亲戚。她认为宾利若娶了达西的妹妹,她就可以更接近达西,于是她为了自己的私心,帮助达西阻止宾利和简在一起。但到最后她却是机(上接第146页)任务,注意任务的可操作性、趣味性、可完成性,以期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结束语  奥斯汀在对《傲慢与偏见》的人物塑造上的确运用了“最精谌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最透彻的理解”,四处洋溢着“机智和幽默”,令人感到“光彩夺目”,情趣盎然,回味无穷。从《傲慢与偏见》的人物塑造上,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辛辣的文笔,但我们却丝毫感受不到那讽刺时的咄咄逼人,奥斯汀的嘲讽渗透于全书的字里行间,在人物塑造上起了关键作用,也是叙述中的灵魂。她让我见识了真正的讽刺的艺术,便是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作者的矛头指向何处。“讽刺在人物刻画和情节推动上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m卸这种艺术既有对前代的继承,又有奥斯汀的创新,具有鲜明的奥斯汀特色,因此,我们称之为奥斯汀式的讽刺艺术并不为过。讽刺是《傲慢与偏见》的灵魂,也是在某一瞬间捕捉奥斯汀艺术的最合理的视角,正是因为这种讽刺,才使《傲慢与偏见》成为一部伟大的闪耀着喜剧色彩的现实主义杰作,至今仍屹立在英语文学中。绽放着夺目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徐峙,曾双余,马跃.世界文学史(上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1  [2]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M].雷立美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3]杨正和.外国文学名作欣赏.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4]张伯香,龙江.英美经典小说赏析.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1]Skehan,P.AFrameworkfortheImplementationofTask—based  Instruction.ApphedLinguistics,1996.17:38—62  总之,任务型二语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真实生活,组织并开展使学生从中获得语言综合能力的教学活动。是高校语言教学的有效途径。它给英语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活力,也对学校的资源优化配置尤其是教师的素质,专业水平和创新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反思、更新教育观念,使任务型教学能够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为教学的改革贡献力量O  相信在循序渐进的改进与持之以恒的努力下,即使身处资源优化配置弱势状态,也还是能够从点滴做起,集腋成裘,最终假以时日完成从传统教学模式到任务型教学模式的顺利转换。  [2]Willis,Jane.A  Longman,1996  FrameworkforTask—Based  Learning.London:  Learning.Ox—  [3]Peter.Skehan.A  fordUniversityPress,1998  CognitiveApproach  tO  Language  [4]龚亚夫.任务型课堂教学设计.英语周报,2004年08月11日第004版  [5]华鹰.任务型教学设计.英语周报,2006-2007学年第37期  [6]古祥生.任务型教学模式在《新目标英语》中的教学实践探究.  http://wvcw.jcjykc.com/Post/ShowArtiele.asp?ArticMID210262  (上接第147页)寻读时,要以很快的速度扫视文章,确定所查询的信息范围。值得庆幸的是,在四级快速阅读的测试文章中,已经有了明确的小标题,这就能够帮助我们很快地锁定解题范围。同时,还应该注意题目中体现出的所查信息的特点。如:问题或填空的句子中涉及到人名、地名,则主要寻找首字母大写的单词;有关日期、数目的问题,则主要查找具体数字;有关某个事件、某种观点等,就需要寻找与此相关的关键词,而与所查信息无关的内容可一掠而过。  如下题:IntheUnitedStatesthebuildingoflandfillsisthejobofboth  federalandlocalgovernments.  pay  a  tippingfee  are  of.则可以通过“customers”、“tippingfee”找到原文  vary  “Customers  chargedtippingfeesforusingthesite.Thetippingfees  from¥10to¥40perton.99来填写空格。  总的来说,从最新的样题来看,快速阅读理解部分由于其篇幅长,题目灵活,会让考生感觉无从下手。但是,对于该题型我们有一个清晰的概念,那就是快速阅读测试的重点就是考生在短时间内获取篇章主旨和特定信息的能力,因此,它更强调了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的贯彻。只要我们掌握一定的方法,培养好的阅读习惯,还是很容易在一段时间内取得满意的成绩。  参考文献  在判断时,一些特殊的用词,“UnitedStates”,“buildingoflandfills”都提示我们顺利找到原文的“IntheUnitedStates,takingeⅢ-'eoftrashandbuildinglandfillsarelocalgovernmentresponsibilities.”来判断正误。  以及下题:Todisposeofatonoftrashinalan曲n,customershaveto(上接第148页)东西就是习语。和西方人交流时,能适当地运用习语,对方马上就会觉得很亲切,也很爱和你交谈。如果遇到交流当中有不明白的,可根据上下文或情景猜测词义、句义的习惯。借用语言进行沟通的目的是让对方互相理解。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意会某个单词或句子的意思是很正常的。为了能够保证交际中不会因此而中断,有必要根据背景情况进行适当的猜测,同时在继续交际中测试猜测的准确性,不断筛选出经过验证为正确的信息。  4.结语  [1]全国教委.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纲,2006  生作为主体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以实现外在教学内容的内化。英语口语教学任务的达成要求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摸索,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益的稳定提高。然而,口语教学因人、因时、因地而异,问题不同,解决方法也不一定相同。教学时做到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十分必要  的。  参考文献  教学活动要取得成效,首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即教师要制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精心处理教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确引导学生的,严密调控教学过程,只有这样,方能保证教学的方向性、组织性和时效性。其次,要取得成效,还必须承认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且应把学生的主体性放在中心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使学  [1]胡春洞.英语学习论[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康志峰.我国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  [3]文秋芳.口语教学与思维能力的培养[J].国外外语教学,1999,  (2).  一150一万方数据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对人物的语言讽刺艺术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引用次数:王玲玲盐城工学院科技信息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09,&&(34)0次     参考文献(4条)  1.徐峙.曾双余.马跃 世界文学史[期刊论文]-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1  2.简·奥斯丁.雷立美 傲慢与偏见[期刊论文]-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5  3.杨正和 外国文学名作欣赏[期刊论文]-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4.张伯香.龙江 英美经典小说赏析[期刊论文]-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 贾琳琳 笑与不笑,这是个问题《傲慢与偏见》中幽默的研究 2008  幽默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其社会功能主要是能引人发笑,产生乐趣,因此许多作家常常使用幽默来调节作品的气氛,以达到特定的语言效果。正是由于幽默的这种特殊性,它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可以说幽默研究的源远流长。但是,大量的文献资料表明,古今中外的学者大多是从文学,艺术,社会学,心理学,语用学,语言学等不同角度来探讨幽默。由于幽默与社会文化等方面联系紧密,在文学翻译中,它一直是一块烫手的“山芋”,是译者最为头疼的问题,所以专门从翻译学的侧面研究幽默的学者也是寥若晨星,屈指可数的。在少数研究幽默翻译的学者中,多数把眼光集中在了功能,文化或关联理论等方面。但这样的翻译研究,学者个人的主观性较强,其客观性在某种程度上有所欠缺。描述翻译学正是一种客观性强的理论,把它作为分析幽默翻译的指导理论,可以避免过于主观,从一个比较客观的角度看幽默的翻译,也许可以另辟奚径,找到一个更好的翻译幽默的方法,给这块烫手的“山芋”降降温。翻译研究学派创始人之一詹姆斯·霍姆斯1972年提出将翻译学视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指出该学科可分为纯翻译学和应用翻译学;其中前者包括理论翻译学和描述翻译学。它建立在方法论的基础之上,以实际的翻译行为及其结果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描述性研究。在描述翻译学研究中,没有哪一个译本是好的或是不好的,只有在某一种社会,历史条件下,多数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选择了哪种翻译策略。与以往的翻译理论不同,描述翻译学能较为客观地反映翻译现象。@@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以其幽默的语言而著称,而《傲慢与偏见》又是其最著名的一部作品,充分体现了她的语言特点。本文作者选取它作为研究对象,并且,为了达到描述翻译学的客观性,收集了孙致礼,张经浩,义海,方华文,张隆胜等八个不同的译本进行比较研究。作者将《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幽默语言进行分类,每一类幽默语言都选取几个例子并对其八种不同的翻译版本进行比较研究。通过研究,作者发现这八位译者在翻译《傲慢与偏见》都努力模仿简·奥斯丁的写作风格并力求能够再现该写作风格。  2.期刊论文 孙仲娜 《傲慢与偏见》中性别语言的分析 -考试周刊2007,&&(17)  本文首先介绍了性别语言在国内外研究、发展的状况,而后对什么是性别语言进行了解释,并选取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五段人物对话进行了分析,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性别语言特点.在文章最后,笔者又指出性别语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3.学位论文 李慧 《傲慢与偏见》汉译本中反语与亲密反语对比分析——语言偏离的语言学研究 2007  “语言偏离”是指,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发话人为取得某种交际目的,有意识地背离公认的语法规则或语用准则的语言运用现象。很多语言学家从句法、文体、文本及修辞等角度,对这一现象展开研究,为其本质特征的认识和把握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鲜少有人从语用学的角度对这一现象展开分析,研究语言偏离的语用意义及其对比翻译。从语用的角度对语言偏离展开探讨时,发现irorly和banter,一个反话正说,一个正话反说,属于典型的语义偏离。由于这两个语言现象本质相近而语用意义相反,对其进行研究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因此本文拟以irony和banter作为语言偏离的典型个案,从语用学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它们各自的语用准则,用来指导对irony和banter的理解、认识以及翻译。为了将总结出的语用准则应用于实践并验证其解释能力,本文对英汉两种语言在对irony和banter的理解和翻译上作了试探性对比研究。为保证语料相对翔实可靠,本文选择《傲慢与偏见》的原文及由权威出版社发行的三个中译本作为语料数据。通过对比研究,一方面将语用原则应用于对具体语境的解析,实现了语用研究的最终目的,另一方面检测这两个语用原则的解释能力及指导意义。  4.期刊论文 孙仲娜.SUN Zhongna 《傲慢与偏见》中性别语言的分析 -沈阳大学学报)  介绍了性别语言在国内外研究、发展的状况.选取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五段人物对话进行了分析,总结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性别语言特点.  5.学位论文 陈薇 从图式理论的角度看《傲慢与偏见》两个中译本幽默语言的翻译 2007  图式(schema)是认知心理学的术语,最早由康德提出。许多语言学家和国外的教育家已经将图式理论广泛的运用到阅读研究中去,而对图式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却少有研究。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历来就以其优美的语言形式,鲜活的人物形象闻名于世。尤其是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把事件和人物刻画的惟妙惟肖,略带尖刻的评价和巧妙的对白更是独具匠心。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基础上,将图式理论对人的认知行为和心理的一些基础性解释引入到翻译研究中来,选取《傲慢与偏见》的两个中译本作为比较分析的对象,尝试探讨小说的幽默语言翻译问题。  本文运用图式理论来研究翻译问题。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采用认知心理学中几种常用的运用图式表达的方法:1.运用原型匹配;2.运用模版匹配;3.运用“自上而下”搜索法;4.运用“自下而上”搜索法,来翻译原文作者的幽默语言。所有例句都从《傲慢与偏见》的两个中译本中收集。
研究结果表明:1)在图式理论的框架内,幽默语言翻译也是一种交际活动,涉及三个文本(原文文本,译者的图式文本和译本),三个交际者(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译者的任务是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把最佳译文转达给译文读者;2)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下意识的运用了自己的图式知识,派生出与原文相匹配的有效表达;3)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运用自身的图式知识传达原文作者的意图,激活目的语读者的图式知识,使得译文读者感受到和原文读者相同的幽默效果。  本文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具有一定意义,从理论上说,本文系统地使用图式理论比较分析了两个译本,测试了图式理论在幽默语言翻译中的指导作用。从实践上看,通过分析几种常用的运用图式表达的方法,对译者如何实现有效的幽默语言翻译提出了若干建议。  6.期刊论文 雷兵.Lei Bing 从《傲慢与偏见》电影对白解读语言艺术 -电影评介2009,&&(4)  简·奥斯丁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她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在电影史上堪称经典.从今天来看,&傲慢与偏见&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影片中人物的鲜明性格与品行,而这些品行是通过对话来表现的.  7.学位论文 苑晓敏 文学翻译中的交际修辞——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三个中译本的比较 2009  交际修辞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要求讲究炼字锻句,要求明白、确切地表达思想。交际修辞,亦即现代修辞学一代宗师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  中提出的消极修辞,在内容的表达上偏重于炼字锻句、明确流畅,在形式的结构上偏重于平匀缜密、严谨妥贴,总体上讲究逻辑严密、叙述准确、鞭辟入里,以有效地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陈望道,2001:47)。  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流传深远,不仅仅因为它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还由于它的优美的语言表达。那么,在翻译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译者深深原文的交际修辞,还需要译者运用目的语的交际修辞手段再现原文的语言特征。《傲慢与偏见》作为一部传世佳作,至今都还深深地吸引着各国的读者,这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动人的故事,还因为其中优美和震撼人心的语言。所以,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也应该有一定的修辞学研究,从而在语际转换过程中达到完美的语言表达效果。  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研究交际修辞在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的重要性及具体运用。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已就语言的修辞做了很多研究,但是他们对交际修辞与文学语言之间的关系研究还不够。虽然国内的许多学者发表不少文章研究文学语言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但是他们把过多的精力集中于美学修辞,认为修辞就是美学修辞,即辞格修辞;或者认为美学修辞远远高于交际修辞。  基于上述原因,本文作者试图通过对英国作家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三个中译本的比较与对照,对交际修辞在语言塑造以及语言转换方面的重要性做一个尝试性的研究,包括选词,句式多样化以及语篇修辞在再现语言风格,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  除了引言和结论以外,本文有五个章节构成。引言部分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本文所涉及的主题的研究背景,本论文的目标,意义和结构。第一章是对过去相关研究的简单回顾,作者主要阐述了前人针对《傲慢与偏见》的译本从不同角度的论述与研究。第二章主要是交际修辞的起源、发展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针对其在翻译中的功能与作用做出分析并总结了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第三章基于对《傲慢与偏见》三个中译本的比较与对照,从选词的角度作者探索了交际修辞在再现原文风格方面作用的实际运用以及选词与语境的关系。第四章作者探讨了句式结构多样化在塑造《傲慢与偏见》主要人物性格特点方面的重要作用。第五章作者从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角度阐述语篇修辞。结尾部分对全文进行了简要概括,概述了作者的主要观点,同时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将来的研究提出自己的建议。  8.学位论文 张谢 从《傲慢与偏见》电影对白看英语语言的使用变化 2007  语言绝非处于一种静止状态。它与社会文化的紧密关系使得它与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这意味着社会若有变化,变化便会在语言中体现出来。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曾指出,时间可以改变一切,语言也不能逃脱这个普遍法则。  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小说《傲慢与偏见》曾于1940年和2005年两度被改编成电影。电影中的人物对白是本文的研究对象。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要探询历经了65年,英语语言的变化是否在电影中有所体现,如果是,就要找出这两部电影中表现出来的语言变化是什么,这可为英语语言教学提供相关的建议。  1940年版和2005年版的电影对白被分别编入由作者自建的两个语料库进行分析。本文主要采用了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方面的相关理论来分析两个不同年代出品的电影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数据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1940年版的《傲慢与偏见》,其语言的使用要比2005年版的更礼貌,更正式,语言形式也显得更复杂;(2)在男女对话中,女性的谈话方式有了明显的改变,2005年版中的女性在对话中显示出较为明显的主动性,而这点在1940年版的电影中没有体现。产生这样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现代社会平等主义思想的普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妇女运动带来的影响。  对于大多数的英语学习者而言,他们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交流”,而交流的对象是讲现代英语的人。所以,英语教师和学习者都应该意识到他们所教所学的应该是现代英语,并且这门语言还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所以教学活动的内容应该跟上语言变化的步伐,以避免教授和学习的内容陈旧过时。  9.期刊论文 宋晓燕 对拒绝言语行为性别差异的社会-语用研究——以电影《傲慢与偏见》为例 -文教资料2009,&&(20)  本文基于面子理论,以及权势和同等的概念,对西方经典电影&傲慢与偏见&2005版的拒绝言语行为性别差异进行研究,分析两性在拒绝时策略的运用,旨在找出两性在拒绝言语行为策略的差异,并总结出现差异的生理、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有助于英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化,并学好、用好英语.  10.学位论文 孔丽芳 电影《傲慢与偏见》中沉默的语用分析 2008  一般来说,人类的交际有两种渠道: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有声语言行为是通过语言完成的,而无声语言行为包括有声语言行为之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刺激反应。作为一种无声语言行为,沉默在我们日常交际中经常出现。它传达的信息非常丰富,甚至比有声语言更多更有效。  Birdwhistell(1970)指出,人们在社会交际中高达65%-70%的信息是通过无声语言获得的,有声语言传递的信息仅占30%-35%。左岩(1996)认为,沉默占总会话时间的比例从5%到65%不等,一般在其长度的40%-50%。自从1959年霍尔的《无声的语言》问世以来,沉默已经吸引了众多学者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民族志学、语用学及美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在我国,大致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学者们开始研究沉默,其中研究话轮沉默的居多。沉默的形式多种多样,本文只研究会话中的沉默,即话轮内沉默、话轮间沉默和话轮沉默(Levinson)。  本研究从语用学的角度入手,以Leech(1983)的礼貌原则、BrownandLevinson(1978)的面子理论、RobinLakoff(1977b)的礼貌规则和顾曰国(1990)的礼貌准则为理论框架,采用定性方法,分析英文电影《傲慢与偏见》中的沉默,探讨沉默的功能,剖析影响沉默理解的因素。通过研究发现,沉默在该电影中具有多种功能,如拒绝、蔑视、尴尬和判断等,影响沉默理解的因素也很多,如情感因素、语境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及沉默的歧义性。
本文共有五章:
本文★★网址:/yuedu/12689.html
好文大家读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傲慢与偏见 女性地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