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的魏子航蜕变记记效果怎么样

【古典汉学】刘正:金文学术大师吳其昌先生学记
【古典汉学】刘正:金文学术大师吳其昌先生学记
  商周历史 金文甲骨 文史考证《易》学研究一、吳其昌生平簡介吳其昌,生於日生於浙江省海甯縣硤石鎮一户平民家庭。字子馨,號正廠。幼失父母,雖生活艱困然刻苦好學。16歲考入無錫國學專修館,受業於,與、被稱“國專三傑”,唐文治十分賞識他的才學和正氣。1923年10月,19歲的他在《學衡》22期發表了約两萬字的第一篇學術論文《朱子傳經史略》。1925年,他以第二名的好成績考入國學研究院第一届研究生,從治甲骨文、金文及古史,從治文化學術史及宋史。深得王、梁兩導師器重,被王國維、梁啓超二人視爲學術事業的“接班人”。 1926年,吳其昌與幾位元同學共同發起組織了“實學社”,並創辦了《實學》月刊,以“發皇學術、整理國故”爲宗旨,該刊先後出版六期。1928年,他從清華大學畢業後出任南開大學歷史系講師,後轉任清華大學歷史系講師。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吳其昌夫婦宣佈絶食,並在北平和南京先後向張學良與蔣介石請願,最後在南京中山陵哭靈。在全國産生了很大的影響。事後吳其昌竟被清華大學解聘。1932年,他轉任武漢大學歷史系教授。1936年,日本漢學家橋川時雄所編《中國文化界人物總鑒》中曾爲其立傳。吴其昌故居1944年夏,吳其昌因患肺結核導致突發性吐血,死於武漢大學家中。其弟是著名文學史家、。其表兄徐志摩爲新月派著名詩人。他大概没有想到:他在無錫國學專修館的同學、“國專三傑”之一的唐蘭後來也成了商周金文研究的著名權威學者。而他更不會預見到唐蘭的弟子陳夢家,把他對商周曆法的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吳其昌主要著作有《金文曆朔疏證》五卷、《金文年表》三卷、《金文氏族疏證》六卷、《金文世族譜》四卷、《金文名象疏證》四卷、《著述考》、《書契解詁》、《宋元明清學術史》、《三統曆簡譜》、《北宋以前中國田制史》以及時論、雜文集《子馨文存》等。吳其昌一生堅持了他自己的“用生命去换學問,把整個‘身’和‘心’貢獻給學問”的治學態度。在他一生將近兩百萬字的衆多著作中,尤其以商周金文的研究成就最爲突出。同爲海寧人的他,繼承了他的同鄉、導師王國維的商周金文研究的衣缽。李學勤先生在《吳其昌的學術貢獻——讀〈吳其昌文集〉有感》一文中就充分肯定地説:“吳其昌先生在學術上最主要的成果,是在甲骨金文古文字學方面。他研究古文字,接續王國維先生的方法途徑而前進發展,不愧爲王先生的嫡傳。”而在商周金文研究中,筆者以爲:爭議最大的是他的《金文曆朔疏證》,成就最高的是他的《金文世族譜》。二、《金文曆朔疏證》版本及早期評價《金文曆朔疏證》一書,最早是1929年以抽印本形式發表在燕京大學主編的《燕京學報》第6期第頁上。年,他將此書修改增補後,以《金文曆朔疏證續補》爲論文名,發表在《國立武漢大學文哲季刊》各期中。如下:期325~367頁,期597~641頁,期739~810頁。1936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將此書收入“國立武漢大學叢書”,以石印本綫裝一函兩冊形式出版。該版本版式如下:一函二冊。石印本。無魚尾。無版心。四周單邊。白口。寬15.2釐米,高26.5釐米。書名頁題字用宋體:“國立武漢大學叢書:金文曆朔疏證”。有版權頁:“中華民國二十五年,國立武漢大學”。此書爲國立武漢大學叢書之一。内含《金文曆朔疏證》五卷,《金文疑年表》二卷,《群表》一卷。但又反復續補。正如作者所説:“李劍農先生嘉惠其業,謂宜總聚散刊,組爲一集。”此書是研究三代青銅器銘文中的曆法問題的第一部專著,亦爲吳其昌治金名著之一。考證殷周禮制和曆法,此書爲最具盛名之作。作者在序中主張:“於傳世古彝數千器中擇其年、月、分、日,全銘不缺者,用四分、三統諸曆,推算六、七十器,碻定其時代。然後更以年、月、分、日四者記載不全之器,比類會通,考定其時代,則可得百器外矣。然後更以此百餘器爲標準,求其形制、刻鏤、文體、書勢相同似者,類集而參綜之,則無慮二三百矣。然後更就此可知時代之群器,籀繹其銘識上所載之史實,與經傳群籍相證合,則庶乎宗周文獻,略可取微於一二矣。”2004年,此書作爲《國家圖書館藏金文研究資料叢刊》第一冊,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該本内容如下:序論、曆譜、疏證、武王、周公攝政、成王、康王、昭王、穆王、龔王、懿王、孝王、夷王、厲王、共伯和、宣王、幽王、考異、金文疑年表上、金文疑年表下、人器經緯表、王號表、諸侯王表、重見人名表、重見忠臣表、王在王格表、附録:駁郭鼎堂先生《毛公鼎之時代》。該社介紹説:“書中以《嘯堂集古録》(宋王俅撰)、《攈古録金文》(清吳式芬輯)、《愙齋集古録》(清吳大澄輯)、《綴遺齋彝器款識考識》(清方浚益輯)、《貞松堂集古遺文》(羅振玉編)、《周金文存》(鄒安輯)、《善齋吉金録》(劉體智輯)爲主要取材依據,參以宋迄民國時期著録的數千種青銅器銘文,以西周時期爲限。審視選擇其中有曆朔記載或人名、地名、記事記史透露年代資訊的三一二種青銅器銘文進行考證、疏解,以詳細而準確地研究銘文的年、月、日和朔望問題,是爲卷一至卷五的‘疏證’部分。卷七至卷八則列‘金文疑年表’,選擇二三四種無年代資訊,但銘文在三十字以上且有裨史實考證的青銅器銘文,以進行年代的考察與推斷,從而奠定了後代金文年代專題研究的基礎。”關於此書的著述經過,吳令華在《中華讀書報》上發表《學人的批評》一文中介紹説:“從1926年起,吳其昌就開始研究殷周時期的曆法,陸續發表《三統曆簡譜》《漢以前恒星發現次第考》《殷周之際年曆推證》《新城博士周初年代之商兑》《金文曆朔疏證》等論文,成一家言。其時,學術界對上古曆朔衆説紛紜,吳曾在《殷周之際年曆推證》手稿後記寫下:‘……舉世以不攻劉歆爲不入時,以不敬外儒爲不科學,我此文成,惟陳寅恪師、劉子植兄二人爲然耳。’(1930年6月)當他正積累資料,準備再作《金文曆朔疏證續補》時,郭沫若的《兩周金文大系》出版了。二人所考有甚合者,有絶不同者,有差異不遠者。同道對郭書亦多有評議。於是,吳其昌與劉節、唐蘭、徐仲舒、商承祚等友人反復切磋商榷,常至深宵。在劉節的建議下,決定緩作《金文曆朔疏證續補》,先制《金文疑年表》等數表,稍獻錚議。”至於此書出版經過,可見該書作者自序中已經明確説明:“邵陽李劍農先生嘉惠其業,謂宜總聚散刊,組爲一集。”於是,這就是此書結集出版之由來。其實,吳其昌對商周曆法的研究,一直是他長期堅持的科研方向之一。1929年,他在《國學論叢》2卷1期上發表了《殷周之際年曆推證》一文。1934年,《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四本第三分上發表了他的《叢  甲骨金文中所涵殷曆推證》一文。陳寅恪也許是比較早對此書進行評價的。錢穆曾經書劄中曾記載説:“昔在北平,吳其昌初造《金文曆朔疏證》,唯陳寅恪能見其蔽。”雖然,我們已經無法獲知陳寅恪眼裡此書的“蔽”究竟爲何這樣一個問題,但是,我們從陳寅恪曾寫有一文《讀吳其昌撰梁啓超傳書後》,足見他們師生關係之深。甚至,當吳其昌從清華大學畢業後,陳寅恪推薦他來當時的輔仁大學歷史系就職。推薦信中説:“吳君高才博學,寅恪最所欽佩,而近狀甚窘,欲教課以資補救。師範大學史學系,輔仁大學國文系、史學系如有機緣,尚求代爲留意。……吳君學問必能勝任教職,如不勝任,則寅恪甘坐濫保之罪。”郭沫若在《毛公鼎之年代》一文中公開地批評吳其昌的《殷周之際年曆推證》及《金文曆朔疏證》。他先是肯定了吳的金文研究活動:“近人吳其昌……於周初之曆朔,考定頗勤。”然後筆鋒一轉,他提出了如下評價:“初著《殷周之際年曆推證》……繼著《金文曆朔疏證》……淺識者頗驚其成績之浩大,然夷考其實,實無一是處。”此説一出,可以説對吳其昌的學術地位不亞於當頭一棒。因此,吳其昌本人特别在《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和《東方雜誌》上連續發表《金文疑年表上》《金文疑年表下》《人器經緯表》《王號表》《諸侯王表》《重見人名表》《重見忠臣表》《王在王格表》《駁郭鼎堂先生〈毛公鼎之年代〉》等論文,進行答覆和回擊。幾乎過了八十多年後的今天,李學勤先生在《吳其昌的學術貢獻——讀〈吳其昌文集〉有感》一文中全面地總結了吳的金文研究:“金文研究,吳其昌先生投入的精力更多,在《金文曆朔疏證》序裡,他曾自述編著《金文曆朔疏證》《金文方國疏證》《金文氏族疏證》《金文名象疏證》《金文習語疏證》《金文職官疏證》和《金文禮制疏證》的系統計劃,雖未完成,也值得後人學習參取。《文集》收入的《金文名象疏證》僅有《兵器篇》,但足以看出他别辟蹊徑,由古文字的象形會意,探索造字本源及器物原始,實能發前人所未發。這一論著發表在抗戰前不久出版的武大《社會科學季刊》,也是很少有人能讀到的,其中有些見解與近年考古學界的看法相類同。”但是,李先生對於《金文曆朔疏證》一書,却幾乎没有任何評價。2011年,三晉出版社出版了由吳其昌女兒吳令華選編的五卷本《吳其昌文集》,居然未收《金文世族譜》和《金文曆朔疏證》二書,實在頗爲遺憾。可見,郭説的影響力還是十分強大的,甚至趙誠在《20世紀金文研究述要》一書中居然對此書没有任何評價。那麽,此書學術價值究竟如何,讓我們分析如後。三、《金文曆朔疏證》的主要學術成就首先,吳其昌在現代學術界繼承並發展了王國維的商周金文研究方法,建立了比較完整而科學地研究商周金文的理論模型。吳其昌在《金文曆朔疏證》一書中曾經計劃研究並撰寫殷周金文研究七書,即:“其昌數曾發憤,自期爲金文造疏數種:一,《金文曆朔疏證》,年表附焉。二,《金文方國疏證》,地圖附焉。三,《金文氏族疏證》,系譜附焉。四,《金文名象疏證》,字典附焉。五,《金文習語疏證》,韻表附焉。六,《金文職官疏證》。七,《金文禮制疏證》。一以定時間,二以度空間,三以區人類,四與五以疏睿其語言文字,六與七則纂述其文物制度。更有餘力,則迭次而及其他。”從中不難看出吳其昌的遠大而宏偉的研究計劃。而且,從他的已經出版的論著來看,他幾乎已經完成了這一研究計劃。而彝銘學研究的核心内容又是對西周歷史和禮制的成立史研究。從吳其昌的上述著述計劃中我們可以發現:他把對西周官制和禮制的研究放在最後,説明了研究彝銘學的一個必須經過的階段:“一以定時間,二以度空間,三以區人類,四與五以疏濬其語言文字。”這些是爲了“六與七則纂述其文物制度”所作的基礎和準備工作。他爲商周金文的研究在現代學術界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基本研究模式。吳其昌手稿其次,吳其昌建立了完整的西周銅器斷代的標準和具體操作方法。在該書序中,他就表示:“彝器文字,既爲宗周一代文獻史實之首矣,則當先年考定其時。其時不定,或以爲文王,或以爲幽王有器與無其器等也”。然後,他提出了具體的研究方法:“如能於傳世古彝數千器中,擇其年月分日全銘不缺者,用四分、三統、諸曆推算六七十器,確定其時代。然後更以年月分日四者記載不全,比類會通,考定其時代,則可得百器矣。然後更以此百器爲標準,求其形制刻鏤文體書勢相同似者,類集而參綜之,則無慮二三百器矣。然後更就可知時代之群器,籀繹其銘識上所載記之史實,與經傳群籍相證合,則庶幾乎宗周文獻略可取徵於一二矣。” 吳其昌在《金文曆朔疏證》一書中就力主根據銘文上所揭示的曆法進行分期和斷代研究。他的《金文曆朔疏證》一書應該説就是實現他的上述想法的代表作。宋代的彝銘學者如吕大臨、宋代薛尚功等人,利用當時所掌握的三統曆和太初曆的知識,已經開始尋求這一問題的解決了。但是,到了吳其昌先生此書的出現,才算取得了一項可以稱之爲階段性的成果。雖然,今天看來,此書還並不十分成熟,值得商榷之處頗多,但是他畢竟開啓了這一研究領域的先河。他甚至吸取了古代的以術語進行斷代的傳統,並加以進一步發展。如,所謂以“子孫”字稱謂立論就是主張凡是銘文中出現“子孫”稱謂的,大多是周器。如,吳其昌先生在《金文曆朔疏證》一書中如是説:“殷人尚無子孫觀念,周公手創周王宗法制度者,故亦爲最初並立子孫觀念者。考殷器從未有連舉‘子孫’二字者。”《金文曆朔疏證》再如,他利用傳統的互證斷代法進行斷代研究。也就是指彝銘中並没有出現時王和作器時代的記載,但是根據它所記載的史實和使用的語言,再參照已知青銅器的作器年代和先秦史料,對比研究後考證出的該青銅器所處的時代。這是比較有科學化的研究方法。如,《番生簋》銘文,今只存後半段,完全不知道作器年代。而吳其昌在《金文曆朔疏證》一書中利用互證斷代法考證後認爲:“然銘文與成王時代之彝器,如《毛公鼎》《毛父班彝》及成王時代之典謨:如《酒誥》《立政》《顧命》相同。而與《毛公鼎》爲尤甚。”而後,在對比研究了二者的銘文之後,他得出了“是故知《番生簋》爲成王時器”的結論。這一結論是可信的。他使用的就是互證斷代的方法。同樣,在考證《師訇敦》銘文時,也是將其與《毛公鼎》銘文對比研究,從而得出了“以文法、方言、成語證之,知二器同作於一時也”的結論。第三,吳其昌利用他的商周曆法研究比較合理地復原了商周歷史事件的時間範圍。在《明公簋》彝銘中記載了明公跟隨西周天子東征之事:“唯王令明公遣三族伐東或,才□,魯侯又功。”這裡的“明公”,即魯國國君伯禽。根據吳其昌的研究,彝銘中的“明公”先後有七種不同的稱謂:“此一人不同之名凡七:曰周公子明保,夨彝稱之。曰周公,禽彝鼎、徏彝稱之。曰明公,夨彝、明公尊稱之。曰明保,作冊  卣稱之。曰太保,憲鼎、某鼎、  彝、太保鬲、太保簋、傋彝、傋鼎、典彝稱之。曰公太保,旅鼎稱之。曰尹太保,此爵及作冊大伯鼎稱之。”再如,《大夫始鼎》銘文:“佳三月初吉甲寅,王才和宫。大夫始錫友琱。王才華宫宅,王才邦宫。”其中,“華宫”一詞還出現在《何敦》銘文中:“佳三月初吉庚午,王才華宫。”在《命簋》銘文中又有“王才華”一語。則“華”和“華宫”當是華地之宫。二者應有派生關係。吳其昌先生在《金文曆朔疏證》一書中就主張:“華宫,當爲厲王時華山下之宫,與《虢仲盨》同記伐淮夷事之《成鼎》,《宣和博古圖》云是鼎得於華陰。亦厲王初年曾有華山宫之證也。”這一點已經基本得到學術界認同。對於最爲著名的克商之年,《金文曆朔疏證》一書經過研究,依然主張克商之年爲西元前1122年。因此他將《師旦鼎》定爲武王元年器。他的六大理由如下:“與曆譜密合,一也。師旦,即周公旦。周公之稱師旦,猶太公之稱師尚,師爲帥領師旅之稱;猶後世之稱帥某,非師徒、師法之師。二也。殷人尚無子孫觀念,周公手創周王宗法制度者,故亦爲最初並立子孫觀念者。考殷器從未有連舉‘子孫’二字者。‘子孫’連文,彝器中以此器爲稱首,後此則數數見不鮮矣。三也。周王太姒連舉,則周王之爲武王審矣。考成王時所鑄之器,若《毛公鼎》《大盂鼎》,皆時稱文王,而此器尚稱周王,明武王元年,克殷方及數月,天下倉促未定,故文王之謚,尚未立也。四也。文云‘師旦受命’,爲周公受武王之命,於詞爲順。五也。《洛誥》‘公其以萬億年敬天之休’,可證‘萬億年’乃周初成語。六也。”這也是他主張克商之年爲西元前1122年的主要原因。第四,吳其昌對銘文中出現的時間術語和曆法已經提出了自圓其説的解釋和曆法應用體系。他首先接受了王國維的四分月相説:“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之解,自馬融、劉歆、孟康以來,下逮俞樾,竭其力以研討,而尚皆不如得諦説。此其稿誼直至先師王先生四分一月之説出而訟乃定。”當然,他也另有取捨和創新,即“其昌又采許君《説文》所記朏分大小月之説以補充之”。以此爲基礎,他制定了詳細的西周曆法表。對於閏月,他在該書中曾經主張:“又有一極重之事,不能不以實物明證,破今人謬固之成見者,則周初置閏已不在歲終也。……按《召誥》云:‘越若來三月,丙午朏,越三日戊申,越三日庚寅,越五日甲寅。若翌日乙卯。’《洛誥》云:‘戊辰,王在新邑蒸,祭歲在十有二月,唯周公誕保文武受命,唯七年。’按三月三日爲丙午,五日爲戊申,七日爲庚戍,十一日爲甲寅,十二日爲乙卯,則十二月中,無論何如,決不能有戊辰,故三月至十二月之間,決當有閏。此可推算,不容瞽爭。”再如,他推算出西周時代正月初吉爲“丁亥”的年共有如下:“共伯和11年、元年。厲王37年、27年、17年、6年。夷王7年。孝王11年、元年。懿王8年。恭王17年、13年、2年。穆王47年、46年、37年、36年、26年、15年、11年。昭王51年、41年、31年、30年、20年、5年。康王20年、10年。成王30年、29年、19年、4年。周公攝政元年。武王7年。”他建立了西周銅器斷代的吳氏坐標系。儘管這裡具體到每位周王的在位年數,學術界至今還是没有取得一定的意見,特别是他的昭王51年説基本上是錯誤的。但是,並不影響這一吳氏銅器紀年體系的獨立和完整。可以説,《金文曆朔疏證》一書代表了30年代學術界對於商周曆法和銅器斷代的比較成熟的20世紀早期學術體系。他和陳夢家在學術史上的地位之區别就是:後者則是50年代學術界對於商周曆法和銅器斷代的比較成熟的20世紀中期學術體系。一直到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出現,才標誌著90年代學術界對於商周曆法和銅器斷代的比較成熟的20世紀晚期學術體系。天不假年,假如他可以健康地活到20世紀50年代甚至更長,那麽他肯定將進一步完善自己的商周銅器斷代和曆法體系。從王國維到吳其昌,從唐蘭到陳夢家,再到夏商周斷代工程,幾代中國學者在王國維的首創之下,把中國上古歷史的準確紀年逐漸推向科學化和嚴謹化和精密化。第五,關於《金文曆朔疏證》的不足之處。我想首先可以歸結爲;他對銅器銘文中曆法術語的理解,今天看來不是十分準確,影響了他的曆譜的準確性。比如,四分月相説“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的時間範圍理解問題,他基本上是繼承了王國維的觀點,但是這一觀點今天已經證明並不是定論。再如,他大小月來理解“朏”,還需要更多文字學上的證據來支持。相應地,他利用自己擬定的曆譜給西周銅器斷代自然也受到影響。其次,該書研究曆法的目的是想對銘文中的禮制進行解讀,這一點可以説完全没有達到預期目的。這是我們感到十分遺憾的。但,這些並不影響此書可以成爲近現代古文字學研究的學術經典著作之一。作者介绍:刘正,Liu Zheng 。日出生于北京。本名刘正,笔名京都静源。(英文表述:kyotosizumoto)。男,汉族。出生于北京市,籍贯北京市。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分校中文系、日本关西大学(文学硕士)、日本大阪市立大学(文学博士)、日本京都大学(博士后)。1983年参加工作,曾任日本爱知学院大学宗教学客座研究员,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研究员,武汉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中国古典文学教授。正教授职称。国际易经学会会员、国际中国哲学学会学员、国际东方学会会员、日本中国学会会员、日本中国出土资料研究学会会员、京都大学洛友会会员、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中国文字博物馆学术委员兼理事、中国国际易学研究中心理事、欧美同学会会员、日本同学会会员、中华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学导师等。2014年加入北京作家协会。美籍华裔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汉学史家和易学家。清代学术世家传人。著有长篇小说《独钓寒江雪》(两卷本),文学传记《闲话陈寅恪》、《陈寅恪别传》、《张璧评传》、散文集《扶桑散记》、《旅日随笔》、诗歌集《静源律诗自选集》等。曾长期在日本《东方时报》、《新华侨杂志》、《日本新华侨报》、《新交流时报》、《九州华报》、《中文导报》、《留学生新闻》、《华风新闻》、《外国学生新闻》等开设文艺副刊专栏,发表文艺作品240多篇。迄今为止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另有学术著作:《周易通说》、《中国易学》、《周易通说讲义》(台湾)、《周易发生学》、《西藏密教:对仪轨和法理的研究》(台湾)、《海外汉学研究:20世纪卷》(入选武汉大学学术丛书)、《金文氏族研究》、《金文庙制研究》、《图说汉学史:19世纪以前卷》、《京都学派》、《商周彝铭学研究史》、《京都学派汉学史稿》、《京都大学所藏抄本水经注疏》、《周易考古研究》、《赤壁古战场的历史地理》、《商周图像文字研究》、《青铜兵器文字》、《金文学术史》(入选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特别资助学术著作丛书)、《汉学通史》两卷本、《民国名人张璧评传》、《陈寅恪史事索隐》、《闲话陈寅恪》、《陈寅恪书信集422封编年考释》二十几部总篇幅达到800万字在海峡两岸出版。论文《从观象系辞说到乾卦之取象》获中国中青年哲学工作者最新成果交流会优秀论文奖,《筮短龟长说的成立史研究》获马来西亚主办第12届国际易学大会优秀论文奖,博士学位论文《東西方漢学発展史の研究(日文)》获得日本国大阪市立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总代”称号(等同于中国的优秀博士毕业生)等。多篇学术论文被译为英、日等文字在海外发表。2015年夏移民美国,2016年加入美国汉纳国际作家协会和艺术家协会、美国汉纳国际作家协会理事、副会长。
24小时热点v字脸蜕变记 肉毒素瘦脸对比图
编辑:jiangy
浏览:1107次
&&&&肥大的脸盘让很多爱美的女孩子都无法忍受,但是运动,节食对这个部位的作用似乎不大。但是注射美容就不一样了。采用肉毒素的方法就可以轻松瘦脸。肉毒素瘦脸前后对比图术前术后&&&&*
免责声明: 相关对比照来源于网络或会员会享,若图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注意:理性点评,谢绝语言攻击!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不代表东方虹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发表一条不少于15个字的内容,即可获得30个整形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丁司南蜕变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