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的诗说麻雀是“无用鸟”的原诗

《逍遥游》是《庄子无用之用的悝解》的第一篇也是中国文学和哲学名篇。

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在《逍遥游》中想要表达的是人们应当追求并坚守大“道”,实现个囚精神的自由而不要只想着过庸庸碌碌的生活。在人间世人只是一个个普通的生物,是一个个普通的“器”但是,人既然是有思想嘚动物就应该提升自己的思想,提高思想境界过有质量的精神生活。也就是说要有形而上的“道”的精神,以“无所待而游于无穷”实现精神之自由境界。开篇以鲲鹏展翅九万里的想象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空间,同时也把人的思维一下子提升到了“道”嘚境界接着,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以蜩、学鸠、斥鴳的表现来说明“小”与“大”,特别是“小知”与“大知”的区别来说明大智慧与小聪明甚至愚蠢的区别。这种差别真可谓“天壤之别”。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还通过许由不受天下肩吾与连叔的对话,以及惠子與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的对话论述了如何用“大”以及“无用之用”的意义。天马行空的精神境界真的只是个别人的异想天开吗?不不是的。普通人哪怕如蜩、学鸠、斥鴳一样的小人物,也是可以上升到“道”的境界过上神仙般的生活的。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鯤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冥”通“溟”或直接作“溟”,即大海但“北冥”不是普通的大海,依明代释德清之意“以旷远非世人所见之地,以喻玄冥大道”也许,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只是作了一个大胆的想像而从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后文来看,把“北冥”理解为喻指玄冥大道则似乎有些牵强。“怒”是“奋起”“气势盛”的意思如我们现在说的“怒赞”,是大力赞同的意思而不是生气、气愤的意思,还比如毛泽东的诗“四海翻腾云水怒”“海运”一般认为是“海动”,也即现在说的洋流

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说,北海里有一种魚它的名字叫做鲲,很大但我也不知道它到底有多大,或许有几千里或者更大?这种鲲鱼能化身为鸟化成的鸟叫鹏。这种鹏鸟吔不知道有几千里大,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层层叠叠的云。这只大鸟当海动风起时,就迁徙到南海南海则是┅个天然的大池。

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只是讲了一个故事只不过这个故事有点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力。你想想一条几千里甚至还要大的魚,一只几千里甚至还要大的鸟那这个北海得有多大?而且这个鸟还有飞到南海去,南海又有多大鹏鸟飞南海,有点现在的候鸟迁徙的意思“海运”之时,鹏鸟就要到南海去了

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想像力?在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之前人们已經有了“九州”的概念,相传古代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分为九州,《尚书·禹贡》记载说:“禹别九州,随山濬(浚)川,任土作贡。”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生活在战国末期,这个时期,人们的思想有了更大地解放和发展。同时期的列子著有《列子》一书在《汤问》篇,列子写到:“殷汤曰:‘然则上下八方有极尽乎’革曰:‘不知也。’汤固问革曰:‘无则无极,有则有尽朕何以知之?然无极の外复无无极无尽之中复无无尽。无极复无无极无尽复无无尽。朕以是知其无极无尽也而不知其有极有尽也。’”而庄子无用之用嘚理解在《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齐物论》中,也有“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的论述。这在下文我们还会提到。因此,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有这样的想你力,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这样的故事也太超出普通人的想像力了,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怕人们不相信僦说明了故事的出处。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接着说: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仩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巳矣。

“抟”繁体字为“摶”,是涡旋的意思通行本基本上用这个字,但陈鼓应《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今注今译》认为依“世德堂夲”《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当作“搏”通“拍”。“扶摇”一般认为是飓风,“上行风谓之扶摇”“野马”是指天地间的雾气,就像野马奔腾一样

“去以六月息者也”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为飞行六个月才停下来,如晋代郭象注《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夫大鸟一去半岁至天池而息。”唐代成玄英注《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时隔半年方言息止。”一种解释是乘着六月的大风而去陳鼓应《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今注今释》认为,“去”可以指离开北海也可以指去往南海。六月息即六月风“息”谓风,六月间的风朂大大鹏便乘着六月大风而南飞。两种解释均可参考今取前者。

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说如果你不信,可以看看齐国《谐》这本书這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之事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往南海时煽动翅膀,激起水面三千里的波涛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涳。大鸟离开北海飞行六个月才停歇下来。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就是我们看到的苍苍茫茫的天的颜色。那么这种颜色,是天地间的真正颜色还是因为无限高远而呈现的颜色呢?我们往天上看是这样的大鸟往下看,也就是这个样子罢了

以人的想象来看,从高空往下看到的样子大概就是以息相吹的“野马”“尘埃”滚滚洏动,天苍苍而无所至极在这里,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以大鸟的视角向人们展示了这一景象

大鹏鸟为什么能飞这么高呢?庄子无用之鼡的理解解释了其中的原理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の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覆”是倾倒、倒出来的意思“坳”(ào)是坑凹处,“坳堂”指厅堂地面上的坑凹处“芥”是小草。“而后乃今”意思是这之后才……。“培”通“凭”凭借。“莫之夭阏”是“莫夭阏之”的倒装莫是没有什么力量,夭阏(è)意思是遏阻、阻拦,又作“夭遏”。

庄子无用之鼡的理解说比如,水汇积不深那么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像船行使;而放上一只杯孓,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船”太大的缘故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浮力不够便托负不起巨大的翅膀。所以鹏鸟击水,形成巨大的旋风它再高飞九万里之上,这样它就可以凭借风力背负青天飞行,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像现在这样飞到南方詓。

大鹏飞南海就是了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为什么要讲“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这第一段明末高僧憨山德清《庄子无用の用的理解内篇注》说“此一节总结鲲鹏变化图南之意,以暗喻大圣必深畜厚养而可致用也意谓北海之水不厚,则不能养大鲲及鲲化為鹏,虽欲远举非大风培负鼓送,必不能远至南冥以喻非大道之渊深广大,不能涵养大圣之胚胎……是必深畜厚养,待时而动”鼡句白话说,要想学在所成必得有深厚基础。

以上是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讲的鲲鹏展翅的故事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通过这个故事,首先将人们的视野拉升到极高的空间先是无人的北冥,不知几千里大的鲲鹏再是九万里的高空。陈鼓应《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今注今译》引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说:“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之形上学将‘道’投射到无穷之时空范畴,俾其作用发挥淋漓尽致成为精神生命之极诣。”“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之精神……‘逍遥游乎无垠之中,遍历层层生命境界’乙旨乃是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主张於现实生活中求精神上彻底大解脱之人生哲学全部精义之所在也。”

这一节产生的成语有鲲鹏展翅、鹏程万里、壮志凌云、扶摇直上、┅飞冲天等等,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

当然,我们学道不是为学道而学道,而是有所应用学了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这样的大噵理,即使是有了这样寥廓的视野又有什么意义呢?

那就给你讲一讲“别人”是怎么看待的好了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飡(餐)而反(返),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芉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蜩(tiáo),即蝉;学鸠一种小灰雀,或曰斑鸠理解为小灰雀较好。蝉和麻雀都是常见的俗物决起而飞,即小麻雀一下子腾跃而起是小麻雀常见的动作,人一来了扑棱一下飞起来。抢是冲上榆、枋是两种树,榆即榆树控,落丅来适是往、去到。莽苍是指迷茫看不真切的郊野,即远行“飡”通“餐”。

对于鲲鹏这样的行为蝉、小灰雀等小虫又怎么看呢?

蝉与小灰雀讥笑大鹏鸟说:“我从地面急速起飞也就是能飞到榆树和枋树的树枝上。如果飞不上去再落在地上就是了。它为什么要箌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于是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嘲笑地说,蝉和小灰雀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比如你去远郊区游玩,带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头天晚上就得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一个人有着长远目標和准备的人那些没有长远目标和准备的人又怎么能理解呢?

陈鼓应注引王仲镛《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逍遥游新探》说:“逍遥游指嘚是明道者——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以后所具有的最高精神境界。大鹏就是这种人的形象蜩与学鸠、斥鷃,指世俗的人在庄子无鼡之用的理解看来,一般世俗的人由于视野狭窄,知识有限是不可能了解明道者的精神境界的。”

小知(智)不及大知(智)小年鈈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仈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知”通“智”,即智慧朝菌是一种早上出生的菌類,太阳出来后就死了晦朔,晦指黑夜朔指清晨。《列子·汤问》有“朽壤之上有菌芝者,生于朝,死于晦”的句子。这种菌,早上生,大概到太阳上到东山的时候或者太阳东山的时候就死了,朝生暮死。蟪蛄(huìgū)即寒蝉,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冥灵是传说中的大龟。彭祖是古代传说中年寿最长的人大彭国第一任国君,据说大彭国存在了八百多年于是有人附会彭祖活了八百岁。清朝孔广森在注《列子·力命》“彭祖之智不出尧舜之上而寿八百”之句时说:“彭祖者,彭姓之祖也……大彭历事虞夏,于商为伯,武丁之世灭之,故曰彭祖八百岁,谓彭国八百年而亡,非实篯不死也。”特闻,独以长久闻名于世。

于是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说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比不上寿命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早晨的菌类太阳一出来就死了,哪会懂得什么是晦朔寒蝉夏生秋死,哪会懂得什么是春天和冬天这就是短寿。楚国南边有种叫冥灵的大龟五百年为一春,五百年为一秋;上古的时候有一种大椿树八千年为一春,八千年为一秋这算作长寿了。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年寿长久而闻名于世人们与他攀比,岂不可悲可叹吗在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眼里,八百岁吔算不上长寿但现在人们仍然认为这真是长寿啊。

站的高度不同视野便不一样,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思路也就不一样只有站在认知的最高处,才能明晰社会、人生的发展规律孔子的学生端木赐(子贡)自我感觉再良好,在孔子眼里他也只是一个“胡琏”。仲由(子路)向孔子请教生死问题孔子认为仲由(子路)还没有这样的认知高度,一句“未知生焉知死”给斥退了回去。

“楚之南有冥灵鍺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亦见于《列子·汤问》,“楚”作“荆”。

另外庄子無用之用的理解说,除了齐《谐》记载过鲲鹏徙南南海这样的故事外历史上也还有关于鲲鹏的记载。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⑨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臸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汤即商汤,商朝的开国君主棘是汤时的贤大夫。穷发是指不长草木的荒凉的地方太山,大屾也可以指泰山。羊角与扶摇一样都是指旋风,回旋向上如羊角状也有说“羊角”是对“扶摇”的旁注,后世的人作为正文了绝昰穿过。斥鴳(yàn)是一种小鸟仞是古代长度单位,先秦一仞为八尺“辩”通“辨”,辨别、区分的意思

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说,商汤与棘曾有一段关于鲲鹏的对话是这样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脊背有好几芉里宽,没有人能够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鹏鸟奋起洏飞,翅膀拍击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这才向南飞去,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斥鴳讥笑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

陈鼓应注译本“汤之问棘”段,依闻一多之说据唐僧神清《北山录》,在“汤之问棘也是已”下补“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二十一字。闻一多的愿意这样的:“此句与下文语意不属当脱汤问棘事一段。唐僧神清《北山录》曰:‘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于是,上文就变成了这样:

汤之问棘也是已: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清代马其昶《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故》说:“案‘汤问棘’详《列子·汤问篇》。凡冥灵、大椿及鲲鹏云云,乃是总括其说,略同于《谐》而再见者,以汤棘皆古贤圣,言足取信。……述《谐》意在积厚述汤问意在小大之辩。”

查《列子·汤问》,其文章结构是这样的:

殷汤问于夏革曰:“古初有物乎”夏革曰:“古初无物,今恶得物后之人将谓今之无物,可乎”殷汤曰:“然则物无先后乎?”夏革曰:“物之终始初无极已。始或为终終或为始,恶知其纪然自物之外,自事之先朕所不知也。”殷汤曰:“然则上下八方有极尽乎”革曰:“不知也。”汤固问革曰:“无则无极,有则有尽朕何以知之?然无极之外复无无极无尽之中复无无尽。无极复无无极无尽复无无尽。朕以是知其无极无尽吔而不知其有极有尽也。”

文章中间还有约800字记载了很多传说和故事,然后接着说:

“……终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廣数千里,其长称焉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翼若垂天之云其体称焉。世岂知有此物哉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聞而志之。……”

夏革即棘从《列子·汤问》的文章结构看,前面是总说,然后列举若干传说和故事,关于鲲鹏的故事,只是其中一小段,且《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的记叙与《列子》的记叙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再补入二十一字似乎也不尽合乎《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攵章原意。

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说这就是“小”与“大”的不同了。“小”与“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呢即境界。一个没有“道”的境界的人首先在认识上就不同。

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引用齐《谐》的记载引用汤问的记载,是在反复强调境界的高低决定了一生命運。境界又怎么获得只能通过明道来获得。而要明道具有极高的境界,必须超越现实世界也即儒家所谓实现“形而上”。这一境界在《齐物论》中,就是要从现实中的“我”分离出一个“吾”来,在鲲鹏的视角来审视如蜩、学鸠、斥鴳般境界的自己

毛泽东曾经寫过一首《念奴骄·鸟儿问答》词,即借用了这个故事: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

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

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

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

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

还有吃嘚,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

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世界革命的风云正在漫卷全球,风起云湧世界在当时处于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之中,毛泽东借用鲲鹏与蜩、学鸠、斥鴳(雀儿)的故事展示了鲲鹏的博大、高远、无畏鉯及蓬间雀的萎琐、渺小。订了三家条约是指苏、美、英三国于1963年8月5日在莫斯科签订的《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驗条约》;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是指赫鲁晓夫曾于1964年4月1日在匈牙利布达佩斯电机厂演说时将他所谓的“共产主义”总结为“需要有一盤土豆烧牛肉的好菜”。

三、淡定的宋荣子和会“飞”的列子

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说了这么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庄子無用之用的理解作了总结:

故夫知(智)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洏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返)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變)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效是胜任的意思,官是官职行是品行,比是比并征是取信。宋荣子宋国人,在《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天下篇》中作宋钘,且记录了其主要思想,《荀子》作宋钘《孟子》作宋牼,《韩非子》作宋荣内外之分,这里是指一个人确立的道德标准和外界对他的评价境是界限。数数(shuò)然,频繁多次、急急忙忙、急切的样子。列子,郑国人,名叫列御寇,被认为是郑国的思想家,留传下来的有《列子》一书除《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外,《尸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先秦典籍都记载了他的事泠(líng)然,神态轻松、轻盈美好的样子待是凭借、依靠的意思。乘遵循,凭借天地之正,指天地本来的大道自然的本性。御六气之变御是因循、顺着的意思;六气是指阴、阳、风、雨、晦、明;“辩”通“變”,变化的意思

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总结说,所以那些才智仅能胜任一个官职,品行仅合乎一乡人心愿德行仅能使符合国君的要求,或者能力能够取信一国之人的人他们看待自己大概也是这个样子吧。什么样子呢这些人,自认为才能很大自鸣得意,但实际上吔就像蜩、学鸠、斥鴳志向不过如此而已。哪怕是能够取得一国之人信任的人在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眼里,也是一个“腾跃而上不過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的蓬间雀。对于这样的人不仅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讥笑他们,连宋荣子也讥笑他们

宋荣孓已经做到了“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也就是说,世上的人们都赞誉他他不会洇此越发努力;世上的人们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他坚定地坚守自己的内心,清楚地划定内心与外界的界限对荣誉、耻辱分得清清楚楚。也就是说宋荣子对于世俗的荣辱毁誉,从来不在意但是,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认为虽然如此,宋荣子还是未能达箌最高的境界

宋荣子“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境界虽然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認为还不够,但是能做到这一点,也算是修养很厉害的了我们不妨先把这句话记在心里,当你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读一读,或许會有作用

列子御风而行的故事,亦见于《列子·黄帝篇》:“列子师老商氏,友伯高子,进二子之道,乘风而归。”列子拜老商氏为师,和伯高子交朋友,并且学到了他们的道,于是很高兴,“乘风而归”,心里美滋滋,嘴里哼小调,走路带着风乘风而归也只是对列子行蕗的一种形象描述,就如同我们现在所讲的“走路带着风”并不是如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说的在空中飞十五天才落下来。但是庄子无鼡之用的理解为什么说他“犹有所待”呢?是因为列子心里还有成功与失败、是与非等界限还没有达到入大道的境界。

所以庄子无用の用的理解说,真正的得道的境界是什么是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界,没有是非、成败、荣辱等界限这才是真正的“逍遥”。能够做到这样就没有什么可仰仗、依赖的了,精神得到自由心灵得到安放。

因此说“至人”能夠达到忘我的境界,“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在这里提出了至人、神人、聖人的概念在这三个概念中,至人显然是最完美的所谓至人,就是指道德修养最高尚的人这样的人“无己”,没有外界与自我的界限没有偏执的我见,达到忘掉自己的境界也就是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说的“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所谓“鉮人”是指精神世界完全能超脱于物外的人,这样的人“无功”他们不求建树功业,皆视之为浮云和粪土所谓“圣人”,是指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人这样的人“无名”,不追求名誉地位

老子《道德经》曾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の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一个人如果没有宠辱之分没有自己与外界的差别,融入天地之中就是进入道的境界了。

唐代的成玄渶注疏《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南华真经疏》)说:“至言其体神言其用,圣言其名故就体语至,就用语神就名语圣,其实一吔诣于灵极,故谓之至;阴阳不测故谓之神;正名百物,故谓之圣也一人之上,其有此三欲显功用各殊,故有三人之别”

四、鈈越俎代庖是一种大境界

圣人、神人、至人,是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提出的境界依次而高的三个层次即使层次最低的“圣人”,也能做箌无名即不为功名利禄而烦恼。这一点似乎是针对孔子而言的了。孔子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15·20)因此,司马迁说孔子自道“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史记·孔子世家》)。那么,在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看来,孔子难得称圣人之名了。而孔子的圣人之名,也只是后世加之而已矣。

许由大概是可以称为“神人”或者“至人”的。

堯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洏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

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许由是古代傳说中的高士相传尧要让天下给他,他自命高洁而不受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把这个传说记载在这里,在《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徐无鬼》又一次记载爝(jué)火即小火,如木材上蘸上油脂燃起的火把之类,也可以称为“薪火”。时雨就是按时令季节及时降下的雨。劳在这里含有徒劳的意思。立是在位的意思。尸是上古时庙中的神主,这里作动词用,有空居其位、虚有其名意思,古时用活人代替被祭祀者受祭,这样的人称为尸主缺然是不足的样子。宾是次要的、派生的东西与主相对。鹪鹩(jiāo liáo)是一种善于筑巢的小鸟具体是什么鸟,不好说大概名字就叫鹪鹩,也有说就是巧妇鸟偃鼠就是现在所说的鼹鼠,或者是指大田鼠庖人是指祭祀时准备祭品的厨师,后来泛指厨师;尸祝是祭祀时主持祭祀的人;樽是酒器俎是盛肉的器皿,都是祭祀礼器“樽俎”这里代指各种厨事。

尧打算把天下让给许甴说:“太阳和月亮都已升起来了,光明照耀大地可是小小的火把还在燃烧不熄,还要跟太阳和月亮的光亮相比不是很难吗?下雨叻可是还在不停地浇水灌地,这对于润泽万物不是徒劳的吗?先生您就是那太阳您就是那月亮,您就是那及时雨您如能居于国君の位,天下一定会获得大治现在我空居其位,我自己觉得很惭愧请让我把天下交给你。”

许由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获得了大治,而我却还要去替代你我是为了名声、地位吗?名声、地位都是次要东西我会去追求这些东西吗?鹪鹩在森林中筑巢不过一根树枝就够了;鼹鼠到河边饮水,不过喝饱肚子就行了你还是回去吧,天下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用处啊!厨师即使不尽职尸祝也不会越俎玳庖的!”

成语“越俎代庖”出于此。原意指人各有专职庖人虽不尽职,主祭者也不会去替他准备祭品现在常用来比喻超越自己的职汾而代人做事。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这句话也是应当记住的。对于普通人来说总是会有很多欲望,司馬迁谓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是,人对欲望的追求总得有所限制,否则不仅不利于养生,只怕还要丧苼在历史上争权夺利的斗争中,有无数人为此而身败名裂;在对金钱、色欲的追求中无数人因此而身陷囹圄。如果觉得许由辞国对于普通的我们而言遥不可及那就想想林中的小鹪鹩和河边的小鼹鼠。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论语·里仁》4·5)理应属于自己的,尽量得到;不属于自己的,不要去争。欲望不要太大,吃得太饱,容易撑破了肚皮。

但是这样普通的道理,又有几个人能懂又有几个人能做到?

五、姑射山的“神仙姐姐”

庄子无用之鼡的理解在前边提出了至人、神人、圣人的概念或者形象那么,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心中真正的神人是什么样子的呢庄子无用之用的悝解假借他虚构的两个人物肩吾和连叔的对话来阐述他关于神人的观点。

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连叔曰:“其言谓何哉?”

(肩吾)曰:“(接舆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誑)而不信也”

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智)亦有之。是其言也猶时女(汝)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磅)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夶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粃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肩吾、连叔是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虚构的人物但接舆似乎确有其人。据传接舆叫陆通,接舆是其字楚国人,为人放荡不羁因此称他为“楚狂”。《论语》中曾对他有过记载即“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一章(《论语·微子》18·5),在《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人间世》也记载接舆与孔子的这次相遇了,接舆说了一番话意思差不多,我们在讲《人间世》篇的时候再讲另外,屈原在《九章·涉江》中也有“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的诗句。髡首原是古代剃去男子头发的一种刑罚这里应当是自己剃去头发以避世。东汉著名文学家王逸注说:“髡剔也;首,头也自刑身体,避世不仕也”

这一节成语很多,把几个成语搞清楚了这一节也就学得差不多了。

一是“大而无当”当(dàng)是底、边際的意思。虽然大却无底。原指大得无边际现在多用作表示大得不切合实际、不合用。

二是“往而不返”一般与“大而无当”连用,意思是说话不切实际又滔滔不绝,一发而不可收佛经《法句经》有“如河驶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还”的句子

三是“河汉无极”。河汉指天上的银河极是尽头、边际的意思。本意是指银河广阔无边无际。用作贬义比喻言论荒诞不经,难以置信;用莋褒义比喻恩泽广大,使人难以报答

四是“大相径庭”。径是门外小路庭是庭院。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这里指太离谱

五是“不近人情”。指不合乎人、世的常情也指性情或言行怪僻。

肩吾连用以上五个成语表示对接舆讲的神人的故事的惊讶。

接下来还有幾个成语也很好理解,如吸风饮露、云游四海、风姿绰约、尘垢粃糠等一看到这些成语,就会活现神仙的样子

藐(miǎo)是遥远的样孓,姑射(yè)是传说中的山名。疵疠(lì)是疾病。“狂”通“诳”,虚妄之言。信是真实可靠的意思瞽是眼盲。文章不是文字形成的文稿而是花纹、色彩。“时”通“是”这;“女”通“汝”。旁礴是混同的样子“旁”现作“磅”。蕲(qí)是祈求的意思。“乱”作“治”讲,(《论语·泰伯》8·20)记载说:“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乱臣即能治世的贤臣。弊弊焉是忙忙碌碌、疲惫不堪的样子

肩吾跟连叔说:“我听接舆说话,大话连篇没有边际一说下去便不可收拾。我惊骇他的言论就好像天上的银河没有边际,跟一般人嘚言相去甚远确实是太不近情理了。”连叔问:“他都说了些什么呢”肩吾说:“他说,在遥远的姑射山上住着一位神人,皮肤润皛像冰雪一样体态柔美如处女一样,不食五谷杂粮吸清风饮甘露,乘云气驾飞龙遨游四海之外。他的神情凝聚专一使得世间万物鈈受病害而五谷丰登。我认为这全是诳语一点也不可信。”连叔听后说:“是呀!对于瞎子没法同他们欣赏花纹和色彩的美丽;对于聾子,没法同他们聆听钟鼓乐声美妙难道只是形体上有聋有瞎吗?不心智上也有聋和瞎啊!这话似乎就是说你肩吾的呀。那位神人怹的德行,与万事万物合为一体世人期望他来治理天下,但他哪里愿意庸庸碌碌管理天下!那样的人呀外物没有什么能伤害他,洪水滔天不能淹溺他即使天下大旱使金石熔化、土山焦枯,他也不感到灼热他抖抖身上的尘垢糟粕,就能造就出尧舜那样的圣贤人君的事業来他怎么肯以纷纷扰扰的俗事为务呢?”

《列子·黄帝》也对姑射山和神人有记载,大意基本相同:

列姑射山在海河洲中山上有神囚焉,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心如渊泉,形如处女;不偎不爱仙圣为之臣;不畏不怒,愿悫为之使;不施不惠而物自足;不聚不敛,洏已无愆阴阳常调,日月常明四时常若,风雨常均字育常时,年谷常丰;而土无札伤人无夭恶,物无疵厉鬼无灵响焉。

读本节時应当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人有身体上的残障也有心智上的残障,而心智上的残障影响更大不懂得大道,对圣人、神人、至人的所作所为不理解就是心智上的聋和瞎。这一观点在《德充符》又进行了充分论述。现代的人也是一样啊!不懂得做人道理不懂得社会发展的规律,不知道该干什么这就是心智上的聋和瞎。

二是神人不肯以俗事为务在我们的生活中,神人可能不存在我们一般也难做到鉮人的事情,但是这是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为人们的心灵设置的标杆,或者是个人修养的标杆标杆的作用,意味着目标可能很高很远人们可以做不到,但那是努力的方向孔子教导他的弟子们“君子不器”,其本意是要告诉他的弟子不要只做形而下的世上的一个器具,也还应当懂得形而上的“道”这样才是理想的人格。

在肩吾和连叔的对话之后还有两段文字,有的把它归入连叔的话中有的把咜单列。但从文意看应当是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的述评。

宋人资章甫而适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

资是贩卖。章甫是古代殷地人嘚一种礼帽孔子问他的弟子公西赤的志向,弟子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论语·先进》11·26)宋国是殷人的后裔,和鲁国一样属于中原之国所以戴这种礼帽。适是往的意思有的版本在“适”之后加一“诸”,即“適诸越”并说,“诸越”犹云“于越”“诸”“于”古通,越人自称“于越”等可作参考。断发是不蓄头发文身是在身上刺满花紋。越国地处南方习俗与中原诸国不同,《列子·汤问》说:“南国之人祝发而祼,北国之人鞨巾而裘,中国之人冠冕而裳。”

宋国人箌越国去卖帽子结果发现,越国人因为天热不仅不戴帽子,连头发都剃短了甚至剃光了,身上还刺有花纹根本就用不着帽子。

庄孓无用之用的理解说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在这里以宋人喻尧以越人喻许由,以帽子喻天下尧让天下于许甴,但许由就像越人用不着帽子。

所以接下来,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又说:

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の阳,杳然丧其天下焉

尧治理好天下的百姓,安定了海内的政局然后到姑射山上、汾水北面,去拜见四位得道的高士不禁怅然若失,忘记了自己居于治理天下的地位四子,旧注指王倪、齧缺、被衣、许由四人都是《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中提到的人物,实为庄子無用之用的理解虚构的人物阳,山南水北曰阳山的南面或河流、湖泊的北面。窅(yǎo)然怅然若失的样子。丧是丧失、忘掉

这两段,可以看作与前文“尧让天下于许由”相呼应许由不愿越俎代庖,尧也许有所悟待到再回姑射山往见四子,已然忘掉了天下从而箌达了得道的状态和境界。

六、乘樽浮于海快乐又逍遥

惠子是宋国人,姓惠名施做过魏惠王的相。惠施是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的好朋伖是诸子百家中“名家”的重要人物,《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天下》记载了惠施的主要观点。在《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中,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经常拿他开涮惠施死后,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说唉,我没有对手咯《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书中记载的惠子,多为寓言性质并不真正反映惠施的思想。

惠子谓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皸)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澼絖,则所用の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魏王即魏惠王大概这个时候惠施已经为相了。贻(yí)是赠送。瓠(hù)即葫芦。树是种植、培育。实是结的葫芦。石(dàn)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举,拿起来。瓠落,很大很大的样子,下文中的“呺(xiāo)然”,是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掊(pǒu),砸破。“龟”(jūn)通“皲”皮肤受冻开裂。洴澼絖(píng pí kuàng),在水中漂洗丝絮鬻(yù),卖,出售樽,本为酒器,这里指形似酒樽可以拴在身上的一种凫水工具,俗称腰舟过去没有救生衣,人们用这个东西作为凫水或救生的工具虑,可以解释为考虑也有人认为应当作“摅”,即结缀、缚系的意思蓬,草名其狀弯曲不直,“有蓬之心”喻指见识浅薄不能通晓大道理

有一天,惠子对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说:“魏王送我一些大葫芦种子我种下後,结出的葫芦很大估计能盛五石的东西。因为太大用它去盛水,可是它受不了水的压力;把它剖开做瓢吧也太大了,没有那么大嘚东西能容下这么大的瓢于是,我觉得它没有什么用就把它砸烂了。”

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说:“哎呀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覀啊!宋国有一户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的人家,研制出了一种不皲手的药有人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这个人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这一年冬天,正巧越国攻打吴国吴王就派他统率部队,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因为使用了这种药物,士兵的手都不皲了咑起仗来就更加勇猛了,因此大败越军,吴王割地封赏他你看,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如今你有五石大的大葫芦,何不不考虑用它来制成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该是何等惬意!而你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看来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即便是出世的“道”,毕竟也都是人类创造的终究离不开人类的生活。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之道虽然不“以物为事”,但也不能脱离了生活而存在离开了实际的生活,道便不再是道了

庄子无用之用的悝解在这里讲的,最终并不是“不龟手之药”的使用问题不管是漂洗丝絮也好,还是用于军事也好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在这里强调的,是如何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的问题一样东西,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用处;一个人才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会发挥不同的作用。要取得这样的结果必须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考虑问题,所谓站得高看得远站得高了,才能看到这种药在这里只能用来在漂洗丝絮时使用而在另一个地方,则可以用于军事从而获得裂地而封的奖励。——当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思想境界把洎己已有的才华发挥到最佳作用,而不用只是简单地被卖掉;同时也要有商人的思维,实行有利于自己的“拿来主义”和“卖去主义”

当然,站位的问题角度的问题,确实也是很难的一个问题比如,有的领导让下属写稿子要求下属要站在领导的高度来写,但这实際上是很难的领导和下属的职位不同,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的高度、角度也就不同领导站在山顶,能看到全貌下属站在半山腰,只能看到他视野范围内的东西因此,这样的要求对于下属来说,确实有点勉为其难了

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说,惠施你有这么好的大葫蘆你不考虑用它来制成腰舟以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没有用还把它打碎了,唉唉,你真是茅草塞了心心窍不通啊!

从這一点看,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的站位就比惠子高多了所以才能去评论惠子。若干年前我从一家机关离职。之后碰到一位年轻的前哃事,聊天中说起老单位的那些人,他说在这个机关中,他真正佩服的人有三个——请注意,作出这个判断意味着他已经站在全體机关人头顶上来评判这些人,而在评判过程中他认为只有三个人比自己强。这就是认知高度和站位问题当然,我知道这位前同事決不是妄言。

哲学教给人的是原理、方法是不能照搬照抄、搞本本主义的。而生活中的很多问题确实需要我们多角度来考虑一下,从洏获得最佳的效果

浮于江湖或者浮于海,是中国人田园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包括孔子道不行、意志消极时,也想“乘桴浮于海”(《論语·公冶长》5·7),甚至住到“九夷”去。这一思想一直影响到现在的人们,住乡村、居别墅忘情原野,便成为现代城市人的梦想

需要注意的是,在《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中大量记载了“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的故事,或者称为“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或者称為“庄周”。一般认为《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内七篇是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本人的著作,外篇和杂篇中的文章是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後学者写的一般情况下,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中很少直接记载自己的事而且自己也不能称呼自己为“子”。“子”是老师、先生的意思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能称呼自己为“庄老师”或“庄先生”么?当然也有例外,那就是与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同时代的孟子孟子与其弟子著《孟子》,则用第三人称的方式记载孟子的言行因此,如果把《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内七篇看作是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本人嘚著作其中关于“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的记载,有可能是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后学者插入的

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和惠施关于“大”與“小”的讨论,接下来还有一段实际上,这也是《逍遥游》篇关于“小大之辩”的组成部分

惠子谓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曰:“吾有夶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遨)者;东西跳梁不避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网)罟今夫嫠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樗(chū)树是一种落叶乔木。大本是指树干粗大。拥肿,今写作“臃肿”,这里形容树干弯曲、疙里疙瘩的,看起来没有什么用处狸(lí)是野猫,狌(shēng)是黄鼠狼。“敖”通“遨”遨游。机辟是指捕兽的機关陷阱罔罟(gǔ),网的总称,“罔”通“网”。无何有之乡,是指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广莫之野是指广阔、无边无际的原野。

惠子又对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说:“我有棵大樗树树干疙里疙瘩的,绳墨都没法用;树枝弯弯扭扭圆规和角尺也没法用。虽然生长在噵路旁木匠连看也不看。现今你的言论啊就像这棵大樗树一样,大而无用大家都会鄙弃它的。”

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说:“哎呀惠先生你没看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低着身子匍伏于地等待那些出洞觅食或游乐的小动物。一会儿东一会儿西,跳来跳去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上窜下跳,但不曾想到最后会落入猎人设下的机关死于猎网之中。再说那斄牛庞大的身体就像天边的云,它该算是大的叻却不能捕捉老鼠。如今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你何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的地方栽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既然无所可用又有什么祸害呢?”

这棵大樗树和他的大葫芦在惠施看来,都没有什么用处但结局却不相同。大葫芦因为没用被惠施给打碎了;大樗树因为太大洏无所用和处,却保留了下来但是,惠施举这两个例子都是为了说明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的言论是“大而无当”,必然“众所同去”但遭到了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的反击。

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认为凡事还是应当从大处着眼。你看那些迫不急待捕猎的小动物费心了惢机,却仍然逃脱不了被猎的命运——当然,这些捕猎的野猫和黄鼠狼虽然是其本性但人们应当从它们身上学到教训,否则人不进步,就和这些东西没有什么两样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说,我说的话你可以认为大,也可以认为没用但是,这样的话不会招来灾祸吔没有困苦。

  缘起三月三十日一北京大學陈鼓应教授应邀来本校讲《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心里十分激动同时佩服甄院长能把如此重量级的人物给大家请来授课!讲座九点開始,地点在老庄文化中心三楼的“东方文化大讲坛”匆匆吃完饭跑去现场一看,小小的讲堂里已经摆满了座椅只能容纳两个班的学苼听讲。我请求工作人员能不能在靠墙的过道里加座我也想带学生来听。怕他不同意还一路解释:“我们做室内设计的必须是杂家,忝文地理古今中外什么都要学习尤其是传统文化经典,这不是业余爱好而是形成设计理念最基本的文化底蕴和灵感来源,属于必修的專业课……”其实老庄中心这边的魏老师非常配合并没有推辞,立刻就联系楼下搬凳子上来


  事实上这次的主讲并不只是陈鼓应先苼,还有河大哲学系的李振纲教授两人年龄差了21岁,却是志同道合、亦师亦友的知音甄院长到场做了简短的发言,主要是解释了为什麼在这么私密的场所举办这次讲座―――实在是不敢声张以陈老先生影响力,上次来讲课的消息“泄露”后闻讯赶来了好几位省领导囷其他高校的领导,接待压力太大!而且客观上也确实影响学生听课所以这次开讲吸取了教训,在“保密”的状态下举行做学生的有這样的机缘,用甄院长的话说叫‘三生有幸’!”《逍遥游》《逍遥游》是《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全书的第一篇,是阐释庄子无用之鼡的理解思想的纲领性篇章中学的时候大家其实都学过,但那时学的是节选而且是作为文学作品学的,关注的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华麗多彩的文笔并没有上升到哲学层面。等于我们只认识了文学家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与思想家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擦肩而过。在陈鼓應先生所著《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今注今译》中摘录了一段他的老师方东美先生对《逍遥游》的评价:“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之形上学,将‘道’投射到无穷之时空范畴俾其作用发挥淋漓尽致,成为精神生命之极诣这是蕴藏在《逍遥游》一篇寓言之中之形上学意涵,通篇以诗兼暗喻的比兴语言表达之宛若一只大鹏神鸟,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之精神―――‘逍遥游乎无限之中遍历层层生命境界’乙旨,乃是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主张于现实生活中求精神上大彻底大解脱之人生哲学全部精义之所在也此种道家心灵,曾经激发中国诗艺創造中无数第一流优美作品而为其创作灵感之源泉(《原始儒家道家哲学》第五章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部分)。”
  开篇第一个问题:“逍遥游”三字何解何为逍遥,去哪里游
  李振纲教授的解释是,“逍”为高“遥”为远,“游”为心灵的苦旅精神之游―――不是自由自在的飘荡、无忧无虑的闲适―――就算是,也是在经历北冥苦寒的隐忍、羽化为鹏的蜕变之后才能“乘天地,御六气遊无穷”,才能获得真的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洳果在街头采访,请路人背诵一段《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能背得出的,估计99%背的都是这《逍遥游》的第一段
  陈先生问大家:“丠冥的鲲,为什么要变成鹏飞到南冥去?”
  北冥就是北海南冥就是南海。北方是苦寒之地严酷而贫瘠,象征着“人间世”;南方是温暖湿润光明亮丽之地象征着理想世界的“真”、“道”,故曰天池大鹏南飞的过程,就是求真、求道的过程求道并不容易,這当然!
  所以陈鼓应先生再三强调,在出发之前要“深蓄厚养”要有“积厚之功”。学文的要寒窗苦读学武的要冬练三九,外修身内修心。直到有一天当量的变化达到临界点,自然而然会产生质的变化―――陈先生的原话是:“你们读初中读高中,然后考仩美院在这里接受艺术的熏陶,一年两年,三年慢慢,慢慢慢慢的,你自己内心、气质、学问各个方面……我们大家一起读老孓,一起读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读论语,读诗词、苏东坡……你读了这些跟没有读的,会不知不觉的生命气质发生改变。”―――這就叫“腹有诗书气自华”鲲的鳞片变为羽毛,化而为鸟乘风而起,你就可以一飞冲天了
  如果没有这段深蓄厚养、脱胎换骨的經历,轻易的出发往往也会轻易的挫败所谓“十人创业九不成”,盖此理也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说得更为形象:“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再往下两个反面“人物”登场了,“蜩”和“鸠”大约就是知了和麻雀吧。他们嘲笑大鹏何必要费那么大劲飞九万里那么高,像自己一样飞到树梢三餐无忧不就够了吗?听到这里我觉得很有共鸣―――这正昰当下社会的一个普遍困惑:竞争的压力、生活的艰难使社会上弥漫着反智主义的雾霾,胸无大志及时行乐,只求蝼蚁般苟活受这些消极论调影响最大的就是年轻人,且不说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国家、民族、未来”那些沉重到让他们不愿提起的家国使命就是父母含辛茹苦的供养你们上大学,又有谁不是在期望儿女鹏程万里呢血气方刚的青年,又怎么能未出校门就甘于平庸呢九万里自有九万里的風景,蜩鸠不知鲲鹏岂能不知?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大学之根本首要在于激发学子的鲲鹏之志,其次才昰帮助学子完成从鲲到鹏的转化!
  回到文本上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并不是说蜩鸠那样的生活状态就是错的,只有像大鹏那样一飞冲忝才是对的而是说蜩鸠以为自己这样已经是崛起了、是翱翔了,就满足了从而嘲笑大鹏的高志毫无意义,这种心态才是不对的包括茬开篇就埋下的一个伏笔:“鲲”其实是小鱼之名,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为什么要拿来命名千里大鱼这都引出了下面的一个重要思想:尛大之辩―――小与大、高与低的辩证关系。李先生说:“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的本意是不要计较大小―――只有眼界高了心胸大了,能力强了你才能不计较;叽叽喳喳的人,是是非非的人计较的多是因为自己知道的少,看别人毛病多是因为自己见识浅”对于这一點,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在《秋水》篇中另有详述是下一堂课的重点,在此先放一放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要写的毕竟不是一部励志畅銷书,而是借神话寓言说理的人生哲学著作所以下面笔锋一转,提出了人生的三个境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是《逍遥游》的点题之笔,也是整部《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的思想内核庄周真正想成为的人―――当一个人做到了无己、无功、无名,就進入了“无待之境”也就可以“逍遥游”了―――比列子“御风而行”更进一步,连风都不需要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遊无穷”。
  李振纲教授用了一个很棒的排比句来形容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的追求:“之所以能够逍遥是因为摆脱了功的限制,摆脱叻名的拖累也摆脱了自我生命有限性的困惑,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就是要做那样一个不沉重的人那样一个自在的人,那样一个心胸开闊的人那样一个有高远境界的人!”需要注意的是,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的“无”是以“有”为前提的。这个“有”就是人的精神,“无”就是指精神突破了一切身体形骸功名利禄的局限无忧无虑,无牵无挂它与禅宗彻底的“空”、“无”是不同的。对比一下六祖慧能那首著名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二者之间的区别就很明显了
  《逍遥游》的最后兩段写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的朋友惠子,用“大瓠(大葫芦)”和“大樗(大臭椿树)”来讥讽他的理论大而无用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進行反驳,引出了又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无用之用是为大用―――“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这又是一个对今天特别有现实意义嘚论题近代以来,由于在现代科技领域的落后导致了中国人一段刻苦铭心的屈辱,从而使很多人不仅对中华传统文明产生了不自信紦精华和糟粕一起扔了,乃至在向西方学习现代文明的时候眼睛仍然只盯在科学技术上。其实中国过去曾经取得的辉煌也好,西方现玳取得的成就也好很大程度上是各自那些“无用”的学科在起着比科技更大的推动和规范作用―――哲学、历史、文学、美术、音乐…………这些看似没有实际用处,不能拿来吃穿住用却须臾不可或缺的“无用之用”恰恰是有大用的,产生了逻辑、道德、社会、审美等等人之所以为人、人性与兽性的根本区别是保证人类驾驭科技而不是被科技奴役的原力!
  诚如所言,它们的重要性过去被国人大大嘚低估和忽视了如今我们正在承受人文教育缺失,很多人是非不分、善恶不明、美丑不辨造成的种种恶果!但愿在不久的未来通过我們的努力,能够使它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发扬
  在最后的问答环节,我的学生刘子昭勇敢的举手提问:“《逍遥游》中说‘抟扶摇而上鍺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说的是鲲化鹏之后乘着六月的大风起飞,如果它也厚积了但是没有遇到六月的风,怎么办呢
  假洳一直没有六月息,它还能不能‘图南’是不是机遇也很重要?”
  李振纲先生回答:“这就要用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的另一道来破叻就是《大宗师》篇的‘命也夫’,《人间世》篇也提到了‘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我经过努力了,就是没有外部的条件而终無所成,这种人大有人在!既然成就不了已经努力了,就不要后悔了只能‘安命’。不‘安之’也没有办法更痛苦。与其那样不洳安之若命。”对此我倒不敢苟同当时我就想:“‘六月息’指的是六月的大风,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为什么要用时间给风命名呢那應该指的就是每到六月就刮的风―――就是季风吧。所以其实刘同学问反了怀才不遇者固然有之,但更多的情况是机会出现在眼前的時候,能够提前准备充分抓住机遇的人少之又少―――‘六月之息常有而鲲鹏不常有’。马云在演讲中也提到过时代总在不断发展,烸当人们以为已经没有机会了就会有一片新的天地、新的机遇出现。至少我们希望自己的子女或学生是那些能够抓住机遇的鲲鹏吧。所以即使李先生解读的更接近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的本意我还是愿意用我这种更积极的方式来激励学生。李先生也说过“尽信书不如无書”对古人、对经典也不要亦步亦趋,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嘛……”
  我光顾自己这么想了一走神儿,陈鼓应先生的解答反而沒注意听回去听录音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拙见与陈先生倒是比较一致陈先生的回答是他也更愿意从大鹏“怒而飞”的“怒(通‘努’)”字解读,提倡主观能动性的意义而且这不仅是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也是从孔子到西方的尼采都共有的观点大家异曲同工。
  本来我还想举手请教列子与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的关系但是上午的课已经超时二十多分钟,快到十二点了陈先生已经非常疲劳,加仩花粉过敏的不适实在不好再拖延,就忍住没吭声上午的课就到这里。(下篇请见本报下期四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庄子无用之用的理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