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曹楼村曹氏家谱字辈26大全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1500岁徐州最古老银杏树植于北魏正光年间邳州四户镇白马寺村委会大院内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1500岁徐州最古老银杏树植于北魏正光年间邳州四户镇白马寺村委会大院内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邳州城镇风采
邳州部门动态
全城沸腾!邳州国际半程马拉松激情开跑大家都进来看看认识这个人吧!!实名检举信
微信扫一扫
转发朋友圈
四户镇距邳州市政府驻地55公里,是邳州西北部苏鲁交界处的边陲重镇。从邳苍路铁富南站处西行,过艾山西大桥,便有林四路直达镇政府驻地。
四户镇历史悠久,。元朝时陈、庄、杜、能四姓居此,故名四户。此后,陆续建有玉皇阁、关帝庙、三官庙、泰山庙、三皇庙、万花庵、三清庙等庙宇。明代为四户社驻地。清属偃武乡(治今邳州市戴庄镇),是邳北18圩团总驻地。民国初置四户乡,后为乡政局四户镇驻地。1920年3月曾为抗日民主政府机关驻地。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一直是乡、公社、镇政府机关驻地。
四户镇有璀璨的历史文化。由于灾害相侵,兵匪为患,时代变迁,境内历代的人文景观大都绝迹。解放后尚有清时修建的关帝庙碑,今无存。但在它西北方向十余里的四户镇白马寺村,尚有北魏建寺的遗迹。尤其是白马寺内那株千年银杏,历经沧桑而更加生机勃发,每年总是果实累累,称得上是邳州最古老而年轻的银杏树王。在同一方向,四户镇竹园村东,有大墩子文化遗址,虎卧熊踞,俯视古今,昭示着这里曾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是江苏文明起源地,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而今,四户镇北通齐鲁,枣庄、台儿庄、兰陵、临沂近在咫尺,南极苏杭。邳州、徐州、上海、杭州等地都有专车来往。东有分洪道、汶河。根治水患;西带杨家沟、泇河,两岸果实飘香。该镇面积为79.5平方公里,人口在5万左右,乡镇企业全市有名。特别是大型石膏矿、脱水菜厂等曾为四户小城镇建设及该镇文化、教育、卫生、交通、运输诸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其走在邳州教育前列的中小学校园,幽雅别致。那商家云集、百货俱备,车水马龙,万人攒动的集市,更可与官湖、港上媲美。
(四户镇大墩子古文化遗址是江苏文明起源地!东海据《走进邳州——话说四户镇》略补正)
江苏省徐州地区最古老银杏树:邳州市四户镇白马寺千年古银杏树植于北魏正光年间(图
原题:徐州最古老银杏树 植于北魏正光年间
时间:日& & 来源:中国江苏网& & 编辑:东海
  中国江苏网3月29日讯 日前,有网友在(徐州市)彭城社区论坛发帖称邳州四户镇白马寺发现一棵千年古银杏,迄今已有三千年。记者实地探访,此银杏树植于北魏正光年间,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被称为徐州最古老的银杏树。根据邳州当地公布的数据显示,至今邳州境内仍有千年古银杏树12棵,500年以上的大银杏树69株,100年以上的银杏大树4160株。
  文/记者 苏彤晖 黄亚 图/记者 白雪
  千年“神树”植于北魏正光年间
  白马寺,建于北魏正光年间。这座千年古寺坐落在四户镇,如今古寺早已不复存在,却由此衍生出“白马寺村”。
  四户镇公交的路站牌会提醒你,白马寺村是该镇的一个主要村庄。
  不过,让白马寺村被外界所熟知的,并不是“白马寺”的古迹,而是白马寺村委会大院内种植的一棵古银杏树。事实上,“白马寺”早已没有古迹可寻,但这棵考证为建寺时便种植的银杏树,却屹立不倒,成为远近闻名的“神树”。
  在《邳志补·古迹》中有这样一段话,“大佛殿……一在白马寺,亦有银杏(一株),颇奇古”。从这句话中,可得知古银杏植在白马寺中。而据考证,白马寺的建造时间为北魏正光年间。
  如此算来,这棵“奇古”之树的树龄近1500年。
  按照邳州当地政府部门发布的相关文件资料,四户镇白马寺中的这棵古银杏,也被称为徐州最古老的银杏树。国内一家银杏专业网站,曾将其收录为国内20棵千年以上的古银杏树之一。
  站立在这棵千年古银杏树前,目测它身高在20米以上,3名男子伸长手臂,恰好能围拢住这棵树。经实地测量,3人手臂长度5米。该树树基底部干围实测为7米,树干覆盖面积在272平方米。
  当地传说,此古银杏为当年薛仁贵拴坐骑于白马寺之树。这一说法有待推敲,但历经1500年历史的风雨侵扰,白马寺古银杏见证了多个朝代的兴衰,也遭受过战火的锤打。如今,白马寺村的古银杏所结果实,每年由村委会采摘出售,收成在6000多元。自然落果,村里人谁都可以捡拾,阴干后可直接食用。
  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银杏,所坐落的地方却让观者唏嘘不已。
  当年香客盈门的白马寺已成为白马寺村委会的办公场所,但院落内破旧不堪,几间房子堆满了杂物。古银杏树被圈在六方形的铁框内,周围没有任何标识。唯有一个字迹早已模糊不清的八边形石碑,向来访者努力证明它的“身世”。
  白马寺村的村民们期盼着政府能够重视,并保护这棵徐州年代最远古银杏,“山东郯城有棵3千年的古银杏,为了这棵树,当地专门建了一座公园。”正在白马寺村委会门口聊天的几位村民,也希望这里能建成一个古银杏公园。
606.jpg (297 KB, 下载次数: 0)
13:27 上传
663.jpg (264 KB, 下载次数: 0)
13:28 上传
958.jpg (323 KB, 下载次数: 0)
13:28 上传
026.jpg (352 KB, 下载次数: 0)
13:28 上传
  “观音树”PK“银杏王”
  事实上,白马寺这棵古银杏是否徐州最古老银杏,民间还存在不同的声音。
  在邳州港上镇曹楼村,一棵被村民称为“观音树”的古银杏,也是当地村民祈福的一棵古树。相比较四户镇的古银杏,“观音树”的待遇要好了许多,曹楼村围绕其周围,建成了一个微缩公园。
  每到夏天骄阳暴晒之际,村民们多会聚在“观音树”下,在浓密的银杏叶下纳凉聊天。平常这里也会成为孩子们荡秋千、捉迷藏的好去处。
  而有关“观音树”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曹操率部东伐乌恒途经该地休整,入住观音庙,命部下在附近筑楼小住,该地因此称“曹楼”。讨伐获胜,班师还朝经曹楼时,士兵多患湿疹脓疮,经观音庙和尚指点,取庙中古银杏的树叶煎煮,内服外用,不日患者痊愈,曹操手指观音庙中的古银杏说道:“妙哉!真乃观音之树也!”
  曹楼“观音树”和邳州其它古银杏不同,它从底部分开三枝向上,每枝都枝繁叶茂,最高处18米以上,主干围长度在4米左右。有关其树龄的叙述,在院落的正中央有一块醒目的牌面介绍。
  根据介绍,此树为西汉元朔年间栽种,因树形呈“怀中抱子,子又抱子”状,故被人们称为“观音树”。根据记载计算,这棵“观音树”树龄最低也应在2300年以上。
  也正是如此,四户镇白马寺和港上镇曹楼村,两棵古银杏到底谁的树龄长,一直在当地民间存在很大的争议。相关银杏研究的专家认为,仅从无法考证的文字记载上来确定“观音树”的树龄,显然不科学。
  曹楼村的多位村民介绍,“观音树”所种植位置原来是一座寺庙,名为“三圣堂”,如今已不存在。不过,对邳州古银杏颇有研究的港上镇冯先生介绍说,“三圣堂”著有《抱钟志》一书,其中明确记载道,“(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有禅宗避江南乱,徙植木创庵:钟磐时发,银杏日藩,不啻北鄙古刹也”。
  另外,曹楼村也有村民通过《曹氏家谱》中的记载介绍道,清康熙八年(1668),曹氏先人曹二忠曾为檀越,敛资重修“三圣堂”。以此证之,曹楼村这株银杏树最早应为元末明初时所植,迄今已有600余年。
  由此可看出,邳州四户镇白马寺的古银杏仍是当之无愧的邳州“银杏之王。”
  数字·邳州银杏
  目前,邳州市银杏成片林面积达28万亩
  在圃银杏苗木2.5亿株,年产银杏果3500吨、干青叶1.5万吨
  拥有银杏深加工龙头企业6家,涉及食品、药品保健品、工艺品等诸多领域,年产银杏酮300吨,各类银杏食品和保健品300吨
  港上镇的古银杏群落
  在邳州当地,为保护这些古树不受侵害,各乡镇把百年以上大树全部登记在册,进入档案管理,将它们编号,填清所属人和承包人。在城镇、村庄规划和道路建设过程中,避开银杏树,优先保护。
  称之为“银杏之乡”的邳州市港上镇在古银杏树密集区,建起一个银杏公园和农民公园,使之既成为银杏的保护区,又成为群众娱乐休闲的场所。
  港上镇的银杏博览园,现有银杏树5万亩,是省级银杏森林公园,也是全国唯一的单树种国家级森林公园。“古银杏姊妹园”中更保存着古银杏群落,姊妹树、抗战树、联姻树、千手观音等古银杏,成为游客争相观赏的古树。
  根据树龄长短,我们整理出一份“古银杏姊妹园”的古银杏排名表,从传说中可窥探其悠久的栽植历史。
  ■姊妹树   
  银杏树有雌雄之别。“古银杏姊妹园”中的“镇园”之树便是园中的姊妹树。这两株雌雄树寿龄1200多年,是园里岁数最大的“老姊妹”。
  传说,姊妹俩本是蒙山树神果仙的女儿。为探知山外世界的奥秘,她俩私自离家,结伴而行顺沂河而下,来到港上。她们爱上了这块土地,不愿返回,便牵手并肩在此扎下根。因不忍乡亲饱受沂河水灾之苦,动了恻隐之心,教会大家在沂河两岸广栽银杏,固土护坡。
  ■联姻树  
  “古银杏姊妹园”中“寿龄”排在姊妹树之后的,便是这联姻树了。地面上的一条沟把两树分开。沟这边宝塔形的一棵是雄树,不乏阳刚之气;沟那边蘑菇形的一棵是雌树,不乏阴柔之美。传说他们是被沟堑隔离的恋人。
  一则传说讲道,两树本是苦恋的情人,无奈一沟之隔不能结合,每每夜间,便化身一对青年男女相对哭泣。夜深人静,声泪俱下,尤为凄凉。近处三官庙的僧人修远和尚,被哭声惊扰,探望墙外,夜色朦胧之中隐约见人。他便挑灯前来劝慰,人却无踪影,唯有两株银杏默然静守。老僧善解人意,用红绳把隔沟相望的两树连接起来,从此夜间不再有人哭泣。深夜悄悄窥视,但见情人相聚相亲。自古常有相爱男女来到树下祈祷,总遂心愿。
  ■千手观音 
  这棵树因造型奇特,枝杈繁多,且全部伸展向上,恍如万千手臂,故名“千手观音”。
  相传古时港上地区瘟疫暴发,十人九病,亡者无数,百姓遭殃。观音菩萨显灵,柳枝洒露,为白果树注入仙水,这棵树便生出千枝万叶,每枝各医一病。
  经三官庙方丈指点,百姓纷纷摘叶煮水,服之立愈,灾难得解。后有脓疮、湿疹、咳喘、热痛者,亦来采叶医治,十分灵验,因其千枝如手,神通广大,所以也被称“观音树”。
  有关“千手观音”树龄众说纷纭,不过根据银杏博览园相关园艺人员的介绍,通过其树干纹理分析,应该在800年左右。
  ■抗战树    
  在“古银杏姊妹园”中,由南北进入后,首先可从林间看到刻有“抗战树”三个大字的岩石。石后有一截历经战火洗礼的残垣断壁。
  这片银杏树林是抗日战争的历史遗址:1943年1月,由罗荣桓领导的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发动艰苦卓绝的郯城之战,当时港上是主战场。战斗中,一棵百年古银杏树被抗日军民作为掩体,还击日寇。日军的炮火虽将它从根部打断,藏身树后的八路军将士,却免于伤亡。
  第二年,这棵被打断烧焦的银杏树又萌发新芽,同时长出了两棵银杏树。民谣称赞:“银杏树,不怕打,打断一棵长出俩。”古树负伤而复生,长势愈加旺盛,显示出国民精神的不屈不挠。因此,当地人们称它为“抗战树”。
  ●如想探访,请沿310国道前往,并注意沿途路标。
(本文来源:中国江苏网)
原题:邳州溯源
时间:日& & 来源:徐州史志网& & 编辑:东海
文·程荣华
邳州溯源:“邳”字解诂
  邳,本作“不”、“丕”。《诗·周颂·清庙》:“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遥对文王在天之灵,奔走在庙疾如风。光照上天延后嗣,人们仰慕无时穷。)段玉裁曰:“丕与不音同,故古多用不为丕。如不显即丕显之类。”高亨注:“不,通丕,大也。”郭沫若在《管子》集校中引丁氏涵云:“古字多以‘不’为‘丕’,此‘不’字当读为‘丕’,丕,大也。”在甲骨与金文中,‘丕’皆作“不”,我国考古学家对此曾作精辟的考论。王国维谓“丕”像花萼全形(《观堂文集》卷六),郭沫若谓“不者房也,像子房犹带余蕊”,“房熟则盛大,故‘不’引伸为大,其用为‘不’,是字者乃假借也。”(《甲骨文研究》)高鸿缙谓“按‘丕’即今所谓蓓也”,“‘丕’从一蓓硕特,故引伸有‘大意’。”(《字例》)令人惊异的是,邳州大墩子遗址出土而被认定为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器,均施有红白黑三彩的图案,这些图案皆为蓓蕾状或蓓蕾状的连缀,有的蓓蕾呈绽放状,色彩鲜艳协调,线条舒展流畅,造型美观大方。居住在这里的远古先民将这些蓓蕾状的图案绘制在器物之上,其用意与本地氏族部落的族徽(图腾),抑或与‘不’或‘丕’字有关?由此联想到,距大墩子遗址数公里的鲁南兰陵古镇有个村庄,名叫“作字沟”,村里有仓颉庙,相传仓颉(出生于今陕西省白水县)为黄帝史臣,随黄帝西征东伐,曾在此定居,“见鸟兽之迹,知分理之相异也,初造书契”(许慎《说文》序),形似蓓蕾的“不”或“丕”字乃似为仓颉所造?
  “丕”字加上偏旁“邑”(阝)而为“邳”,大约是春秋时期出现的。邑,古代称侯国,称城邑。现代有研究者认为,“丕”演化而为“邳”,当与城邑有关。《邳州志》记载,周“襄王十一年(公元前641年),宋襄公伐齐,于下邳筑城邑。”邳国修筑了城邑,于是将“丕”字加上“邑”旁而写作今日“邳”字,此说似乎颇有道理。
  “邳”作为侯国或地名,夏商时无分上下,薛邳互迁皆曰“邳”,以致后世典籍辞书众说纷纭。邳分上下,最早见于《史记》:齐威王二十二年(前335年),邹忌“封以下邳,号曰成侯”(《田敬仲完世家》);吕后二年(前186年),“封楚元王子郢客为上邳侯”(《惠景间侯者表》)。下邳故址在今江苏睢宁县古邳镇(原属邳州),上邳故址在今山东微山县仲虺城(又名驩城)。自此,“下邳”始名于世。
邳州建置:州县沿革
  邳州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史前文明。二十世纪中叶,考古工作者陈永清(后任邳州市博物馆副馆长)在邳北平原访古,从村童玩具中发现一柄石斧,寻找到掩埋于荒烟蔓草中的刘林遗址。江苏考古队在此进行两次发掘,共发现墓葬145座,出土玉、石、骨、角、牙、陶器804件。刘林遗址证明,早在公元6000年前,居住在这块依山傍水宝地上的先民,已经创造了中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文明。
  此后一年多,又从一柄牛舌状的石斧,让陈永清神差鬼使般地发现了另一处古文化遗址,这是比刘林遗址更具有文化价值的大墩子遗址。属于仰韶文化型,早于花厅遗址,与青莲岗遗址同期。南京博物馆收藏并展示的仰韶文化型彩陶共60件,其中59件是邳州大墩子文化遗址出土的。就是这一批彩陶和同时出土的六千余件玉器、石器、骨器等文物,以无可置疑的证据,将江苏省的文明史上推了3000年!它向世人显示:地处黄河下游的东夷文明,与地处黄河中游的中原文明,在中华文明史上是并驾齐驱的。江苏的文明史因大墩子遗址的发掘而填补了史前的空白。
  邳为侯国,始于奚仲。《左传·定公元年》:“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奚仲迁于邳,仲虺居薛,以为汤左相。”据《元和姓纂》,奚仲为黄帝之子禺阳之后(六世孙),为夏禹掌车服大夫。奚仲所迁之邳,即为下邳,其十二世孙仲虺,为汤左相受封于邳,曾将国都迁于薛(上邳),后又迁回邳。西周初年,武王复封奚仲之后于邳(《续汉书·郡国志》)。邳国是一个大诸侯国,其地当在今苏北邳睢至鲁南邹城一带。
  奚仲与其后裔受封之邳国,灭于大彭。商外壬(名发)元年,“邳 人、姺人叛”,叛乱持续十三年,至河亶甲(名整)三年,商王借彭伯之力,将叛乱的邳人镇压下去,《竹书》曰“彭伯克邳”。至此,邳国灭亡。
  战国中期,邹忌被齐威王“封以下邳,曰成侯”。是时下邳属齐国。五十年后,即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年),楚国攻取齐淮北之地,下邳归楚国。楚王负刍五年(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下邳归秦国。
  秦灭六国,废分封制,行郡县制,以郡统县。秦置下邳县,属郯郡(一说东海郡)。是邳为县之始。
  汉因秦制。汉高帝置东海郡(郡治在郯,今山东省郯城县),领县三十八,下邳为其一。韩信封楚王,楚国建都下邳,下邳为楚国都城,管辖东海郡、会稽郡、泗水郡、薛郡、陈郡五郡,三十六县。西汉时,在今邳州境内,另有良成县(亦属东海郡)和武原县(属楚国)。良成(后作“良城”),春秋时为侯国,《左传》所谓“晋侯会吴子于良”,即此。
  东汉,下邳为侯国。《后汉书·郡国志》:下邳国,武帝置为临淮郡,东汉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更为下邳国,国都置于下邳城领十七城(县),属徐州刺史部。东汉献帝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下邳国除,置为下邳郡,仍隶徐州刺史部。
  三国魏沿袭汉制,下邳、良成二县隶属下邳郡,武原县属彭城国。此时下邳为郡县治所,又为徐州刺史部治所。
  西晋,下邳为国。下邳国隶属徐州,下邳国领七城(县),今邳州境有其二,即下邳与良城(原为良成)。武原县仍属彭城国。
  东晋南渡,下邳几易其主,先后属赵,属东晋,属前秦、前燕,大抵仍为郡,辖区多变而已。
  南北朝时,下邳先后属宋、属魏、属梁、属齐、属陈、属周。南朝刘宋,下邳为郡,隶徐州,在宋四十八年。梁武帝普通六年(公元525年)置为东徐州(东徐州治所下邳),中大通五年(公元533年)改置武州,东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置武原郡,北周静帝大象元年(公元579年)改东徐州置邳州,是邳置州之始,隶徐州行台总管府。其间,曾改下邳为“归政”,或分下邳置“归正”,分良城置“开远”,于今邳北置艾山县,后废。
  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邳州为下邳郡,下邳郡隶徐州总管府(去“行台”),下邳郡治所移至宿豫(今属宿迁)。
  唐初复改郡为邳州,邳州治所下邳县,隶徐州。后去州为县,先后隶泗州、临淮郡,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改属徐州。
  北宋实行路、府(军)、县建制。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置淮阳军,淮阳军治所下邳领辖下邳县、宿迁县二县,属京东路。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邳地入金,金宣宗贞祐三年(公元1215年)复置邳州刺史州,属山东西路,后属河南路。金兴定五年(公元1221年)自东平(今山东泰安东平县)移山东行省邳州,邳州省署管辖山东东路、山东西路三个府二十个州,山东行省治所邳州省城遗址至今犹存(今江苏邳州市陈楼镇省城村)。
  元代,邳州隶河南省归德府,宿睢来属,治所在下邳县。元顺帝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改属徐州。
& && &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邳州省县(下邳县并入邳州州治)置为邳州直隶州,隶南京中书省,邳州兼辖宿迁县、睢宁县二县,洪武十五年改属淮安府。
  清初,邳州隶江南布政使司淮安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为江苏布政使司直隶州,邳州直隶州治所邳城管辖宿迁县、睢宁县二县。雍正十一年升徐州直隶州为徐州府,邳州直隶州降为邳州散州连同原辖县宿迁县、睢宁县一并改属徐州府。
  民国肇造,废州府制,邳州(邳州治所邳城)置为邳县(邳县治所邳城),邳县直属江苏省。民国三年(1914年),江苏省置五道,邳县属徐海道。民国七年废徐海道,邳县直隶江苏省。民国二十年,邳县属徐州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三年,邳县南部废黄河南岸营地划属睢宁县。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5月,徐州地区相继沦陷。此后邳县境内,国、共与日伪三方政权并存。邳北地区为八路军游击区,邳南地区有抗日民主根据地。
  1948年底,邳县全境解放,邳县、睢宁县两县析置邳睢县,邳睢县政府驻土山区(今江苏邳州市土山镇),隶属皖北宿县专区,1949年5月改属苏北行署区淮阴专区。此时,邳县仅存今邳州地区北部,邳县隶属山东省临沂专区。共和国诞生前夕,由邳县、宿迁县、沭阳县、东海县四县析置新安县(今新沂市前身)。共和国诞生后,于1953年1月恢复江苏省建制,撤销邳睢县并入邳县,原邳睢县所辖双沟、张圩、古邳、张集划入睢宁县,其余大部归邳县(一部分归铜山县)。1954年10月中共邳县县委、县政府机关由邳城(今江苏邳州市邳城镇)迁入原邳睢县猫窝区运河镇(今江苏邳州市运河镇)。邳县隶属徐州专员公署。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体制,徐州专区撤销,邳县隶属徐州市。日国务院与民政部批准撤销邳县,设立省直辖县级邳州市,江苏省委托徐州市代管至今。
邳州州治变迁
  邳州(下邳)治所,自古以来几度变迁。
  下邳古城、邳州旧城遗址,在今睢宁县古邳镇。古邳国、下邳国、下邳郡、下邳县等,治所皆在下邳城,下邳城故址在岠山东南约6里,古沂水与泗水交会处。据《宋武北征记》:下邳城凡三重,大城周十二里半,其南门曰白门; 中城周四里,吕布所筑;又有小城周二里许,城西又有一小城周三百四十步,相传皆石崇所筑。“重门杰观几相望,表里山河自一方”(陈师道《晚登白门楼》诗),下邳城山环水绕,有天险屏障,为一方重镇,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演义》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门楼吕布殒命”,记述的就是汉献帝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发生在下邳而经过文人演义的战事。在这一场鏖战中,吕布为曹操所败,被缢死于白门楼,白门楼因此名著史册。
  旧邳州城,东距下邳故城3里,西北距岠山3里许。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邳州刺史完颜仲德所筑。完颜仲德,本名呼沙呼,有文武才,《金史》本传谓“宣宗时授邳州刺史,增筑城壁,汇水环之州,由是可守”。日(至元十六年九月初六日),文天祥被执由水路押送大都(今北京)途经邳州城下,留下一首《望邳州》诗,诗的开头说:“中原行几日,今日才见山,问山在何处,云在徐邳间。”诗人在舟中眺望邳州,就是指此旧城。其时京杭运河自徐州以下借泗水(今黄河故道),旧邳州城在泗水之阳,因水而兴。元代诗人贡奎曾在诗中描绘邳州城的繁荣景象:“古城结危构(高楼大厦林立),交逵裒招延(四通八达商贾云集),朱碧递隐现(红墙碧瓦时隐时现),冈回势蜿蜒(冈峦回环蜿蜒曲折)”。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邳州卫指挥王恒在州城旧址上扩建,加砖筑高二丈九尺,周五里二十步,城门有三:北曰“镇北”,西曰“通沂”,南曰“望淮”。正德七年(1512年),知州周尚化修筑西北、东南二隅,建三座城门楼,南曰“皇华”,东南曰“永康”,西北曰“金胜”。刘六(宠)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南下犯邳州境时,周尚化据城勒兵防御,州人赖以保全,为之立生祠。清康熙七年(1668年),位于郯庐地质断裂带的鲁南莒州、郯城发生大地震,地震导致河决,邳州城沉于水,其地曰“旧城湖”。
  清康熙二十八年迁建邳州城于艾山之阳,即今邳州市邳城镇。从营度到工竣,历两任知州始成,用帑(国库银)四万三千两。其地北枕洪福山,沂武诸河环绕城外,东西南三面因河为池,护以重堤。与旧邳州城相对而称新城,南距旧城90里。新城周五里十三步,高二丈八尺,下广七丈,上广丈有八尺,外砌以砖。城门四:东曰“先春”,南曰“来薰”,西曰“迎爽”,北曰“拱极”。其后几经重修,咸丰间捻军兴起,又加筑外土城,周十余里。州署在城中稍北,有正堂、二堂、内堂、厅事、吏房、神祠,又有学宫、学正署、训导署、吏目署、城守千总署等等,规制完备。后人登洪福山俯瞰新城,感而赋诗曰:“山势蟠空浑似龙,岭下楼阁绕青松。欲游忘却朔风冷,向晚犹登洪福峰。”洪福山因而又名城山。此后,新邳州城作为州县治所,凡265年。
  共和国诞生后,中共邳县县委、邳县人民政府于1954年迁至运河镇(今江苏邳州市运河镇)。运河镇位于陇海铁路与大运河交汇处,原名大榆树、三汊河,只有一条狭窄的沿河街道。邳县县治迁来以后,得交通之便与政治经济中心之利,迅速崛起为徐淮间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城区面积达50平方公里,街道宽阔整洁,楼厦鳞次栉比,水陆四通八达。全国最大的内河煤港(邳州港)在城区西南,其机械化程度在内河港口中位居第一,年吞吐量6千万吨。五座大桥横跨城区京杭运河,如一条条巍巍巨龙横空出世。其中城北运河大桥,连接徐海一级公路,是京杭运河上的一座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现代化公路桥梁,由桥西向南入邳睢公路可直下江南,由桥东北上邳苍公路则可达山东各地,成为邳州境内公路交通的枢纽。有运河明珠之称的徐塘发电厂,为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火力发电厂,坐落在城北新区大运河畔,年发电量66.65亿千瓦时,强大电流由此源源不断地输入华东电网。进入21世纪,邳州城区逐渐向北、向东扩展,邳州市委、市政府于2008年迁至邳州新城区名叫沙沟湖的地方,建为“邳州市行政中心”。原邳州市政府所在地改建邳州人民公园,供民众游乐休憩,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在此办公,这里又好像是“邳州市政厅”。
邳州州域今昔
  邳州疆城可考者始自西汉。在今邳州境内,此前有武原、良邑,周穆王时,令楚国伐徐,徐偃王败走彭城武原东山下,百姓随之者数万,倚山而居,山因名“倚宿”。倚宿山在今邳州戴庄镇境内,偃王所居石室尚存。汉初置武原县、良成县,与下邳并峙而三。其疆域,据窦氏《邳志补》考证,下邳县“滨运以南,旋绕葛峄(岠山),南兼睢境”,约当今邳州南部而兼有睢宁县北部地区;武原县“滨运以西,错入铜境”,约当今邳州西北部而兼有铜山县东北部地区;良成县“滨运以北,东带沂武,呦鹿之阳”,约当今邳州北部与东北部而兼有山东郯城县西南部分地区。
  东汉时,下邳国疆域为邳州历史之最,领十七城,即下邳(本属东海)、徐(本为国)、僮(侯国)、睢陵、下相、淮阴、淮浦、盱台(眙)、高山、潘旌、淮陵、取虑、东成、曲阳(侯国、故属东海)、司吾(侯国、故属东海)、良成(故属东海)、夏丘(故属沛郡)。以今境考之,约当今江苏省邳州(武原除外),新沂南部、沭阳、宿迁、睢宁、泗洪、涟水、淮阴、淮安、盱眙和安徽泗县、嘉山、定远等县(市)境。下邳与彭城为同时并立而毗邻的两个侯国,皆属徐州刺史部。彭城国有八城,户八万六千一百十七,口四十九万三千二十七;下邳国较彭城多九城,户与口分别多出五万零二百六十二、十一万八千零五十六。徐州刺史部为西汉武帝“初置刺史部十三州”之一,本为监察区,至东汉正式成为分辖郡国的行政区,辖郡五(东海、琅邪、彭城、广陵、下邳),县邑、侯国六十有二,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东汉末年,曹操移徐州刺史部于徐州,实际上治所不在彭城,而在下邳。汉末以迄三国曹魏,青徐都督、监军皆镇下邳,徐州刺史治所亦在下邳。晋因魏制,徐州刺史仍治下邳,石崇为征虏将军监徐州诸军事、镇下邳,载于《晋书》本传。
  三国魏时,下邳郡南部疆域高山、东城,皆为魏弃地,实际上至今安徽泗阳一带。
  西晋,下邳国领七城:下邳、良城、睢陵、取虑、僮、夏丘、凌。今邳州境内有其二,即下邳、良城。武原县属彭城国。
  东晋及南北朝,下邳或为郡(下邳郡、武原郡),或为州(东徐州、武州、邳州),南北纷争之际,疆域多变。
  隋代,下邳郡领七县:宿豫(郡治所在)、下邳、良城、郯、淮阴、夏丘、徐城。
  唐宋元明清,邳州(下邳)或为县、为军、为州,疆域渐趋稳定。明清两代,邳州大多兼辖宿迁县、睢宁县两县。
  民国之初,改邳州为邳县,邳州知州改为邳县民政长,复改邳县知事,邳县县政府又称邳县公署,邳县行市乡制。邳县设六市、十七乡,六市为城厢市(今江苏邳州市邳城镇)、官湖市、窑湾市(今新沂市窑湾镇)、旧城市(今睢宁县古邳镇)、土山市、宿羊山市。不久改行区团制,邳县置为十区、八十一团,十区依次为:邳县一区城厢区,邳县二区官湖区、邳县三区窑湾区、邳县四区旧城区、邳县五区土山区、邳县六区八义集区、邳县七区宿羊山区、邳县八区滩上区、邳县九区谭家圩区(今江苏邳州市戴庄镇)、邳县十区四户圩区。后改区乡制,十区不变。
  共和国成立,始行区乡制,继而撤区并乡;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实行政社合一体制;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恢复乡镇制。1992年撤县建市后,逐步撤乡建镇。2011年,邳州市共有24镇、451个行政村。
(本文来源:徐州文史网 东海据《邳州溯源》略补正:今日邳州沿袭邳国、下邳、东徐州的历史沿革!邳州古为中原东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
【相关内容】
原题:邳州大墩子遗址——大墩子遗址先后三次发掘,获得了6000余件器物和554座墓葬资料。
时间:日& & 来源:中国徐州网-彭城周末(江苏)& & 编辑:东海
  邳州大墩子遗址出土的网格纹壶(图)
  邳州大墩子遗址出土的连栅纹三足钵(图)
& && & 邳州大墩子遗址出土的黑陶高柄三足杯(图)
走进邳州探寻史前文明:邳州大墩子遗址
&&喜欢中国历史课的人一定还清晰记得,初中历史课本上印的那个著名的人面鱼纹彩陶盆。陶盆里对称画着人面纹和鱼纹各一组,那图案虽简单,却神秘,虽寥寥几笔,却让人无限遐想。老师也一定告诉学生们,说那是几千年前人类的伟大发明创造,是祖先审美智慧和艺术创造才能的结晶。
&&确实如此,陶器的发明创造是早期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人类第一次用自然界的泥与火,创造出改变生活的新物质。只不过,人面鱼纹彩陶盆是新石器时代中期黄河中游地区半坡文化的代表器物,属于仰韶文化系统的一支。
&&属于大汶口文化系统范围内的徐州地区,有没有同样精彩的彩陶呢?答案很肯定:邳州大墩子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彩陶器,曾让所有人震惊。
&&大墩子遗址位于邳州市城区北部约40公里的四户镇北竹园村东的一片平原地带上,是个方圆80多亩的小土丘,比周围农垦地平均高出4米多。1962年12月,南京博物院在对该地区进行考古调查时,第一次发现了这处远古人类活动遗址。1963年11月,为了配合生产队挖山芋窖,南京博物院的考古专家们第一次踏上这片沉寂了四五千年的神秘所在。 从1963年到1976年间,南京博物院、南大历史系、厦大考古系先后三次发掘了邳县大墩子遗址(即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邳州大墩子遗址)。
&&邳州大墩子遗址三次发掘
&&邳州大墩子遗址(1992年之前称作邳县大墩子遗址)从上世纪60年代被发现至今,先后经历过三次正规发掘,由于发掘时间距离现在最近的也有40年左右,可获取的现场发掘资料并不多。
&&日到12月21日,南京博物院在邳县大墩子遗址发掘了36天。发掘地点主要在遗址中部,开了5条探沟,每条探沟南北宽2米,东西除了一个探沟长9米外,余为10米,加上清理上层墓葬时的扩方,发掘总面积计128平方米。这次发掘共出土石器56件,角、骨、牙器168件,陶器197件,发现墓葬44座,随葬品206件。
&&日到5月5日,南京博物院结合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组毕业班学生实习,又对邳县大墩子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这次发掘共开12个探方,位置仍集中在中部,总面积540平方米,发现墓葬300座,出土3025件文物。
&&1976年,南京博物院配合南大历史系考古班办学,再次来到邳县大墩子遗址发掘。这次发掘五个探方计250平方米,发现墓葬211座,平均1.24平方米就有一座。出土器物1500多件,较重要的有玉雕猪头和兽头,禽身陶塑象等数件。
&&邳州大墩子遗址意义重大
&&邳州大墩子遗址(1992年之前称作邳县大墩子遗址)先后三次发掘,获得了6000余件器物和554座墓葬资料。南京博物院在1964年第2期《考古学报》上发表了《江苏邳县四户镇大墩子遗址探掘报告》,探掘报告发表后,引起了国内外历史界考古界的极大反响。根据报告内容,邳州大墩子遗址文化层距地表特别浅,基本上去掉表层20多厘米厚的耕土,就能露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堆积层。邳州大墩子遗址文化堆积层较厚,平均在2米到5米左右,且保存相对较好。
&&探掘报告中,邳州大墩子遗址的文化堆积层自下而上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经碳14测定距今约年之间。邳州大墩子遗址最底层的最早阶段文化堆积层为早于大汶口文化的北辛文化,中间阶段地层为大汶口文化早期,最晚阶段的上层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邳州大墩子遗址的发掘成果,为研究大汶口文化各时期特点以及其相互关系等问题提供了一批重要资料。
&&邳州大墩子遗址首现新石器时代彩陶制品
&&10件彩陶是邳州大墩子遗址(1992年之前称作邳县大墩子遗址)第一次发掘时最重要的收获,这也是江苏地区第一次发现新石器时代彩陶制品。邳州大墩子遗址这10件彩陶器,有8件出土于大汶口文化早期文化层内,两件出土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地层内。
&&邳州大墩子遗址出土的大汶口文化早期地层内的8件彩陶器中,有两件陶钵、两件陶盆,无论在器物造型、着彩部位或彩绘风格上,与中原仰韶文化的彩陶器极为相像,这个现象,说明二者间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不过,邳州大墩子遗址出土的一件绘八角星花纹图案的陶盆,其彩绘风格又是中原仰韶文化彩陶文物中所没有出现过的。邳州大墩子遗址早期地层的另外4种彩陶器,多是在红衣上加绘以线条纹为主的黑彩,其器形如罐形鼎、三足高柄杯等,都是大汶口文化具有代表性的遗物,而与仰韶文化彩陶很少相同之处。
&&考古专家们分析,邳州大墩子遗址大汶口文化早期地层内的彩陶器,有的具有强烈的仰韶文化特点,有的又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这类彩陶遗存,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大汶口文化的彩绘技术,同时又在西方仰韶文化的强烈影响下,产生了一种具有仰韶风格的彩陶器。根据邳州大墩子遗址出土的彩陶器以及其他一些器形的比较研究,考古专家判断,大汶口文化早期约略晚于中原的仰韶文化,而大汶口文化之前的北辛文化约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
&&这些沉寂数千年的实物资料,见证了邳州大墩子远古先民各时期社会性质和发展,同时也是研究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之间文化关系重要依据,是沿海地区和中原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例证。
&&邳州原始先民大墩子人男耕女织,贫富不均
&&古代生存于邳州大墩子遗址上的人们,大致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厚达5米以上的文化堆积层,必须经过长时期的定居才能形成。此外,邳州大墩子遗址中还发现各种各样的农业生产工具,如大量翻土用的石铲,收割用的獐牙勾形器、石刀、古镰,碾磨谷物的石磨棒。猪、狗可能是当时豢养的家畜。此外,古鱼镖、镞、网坠等工具和鹿、獐、牛、鱼、龟、蚌等残骸的发现,说明当时渔猎生活仍占有一定的地位。有意思的是,当时主要生产工具多发现于男性墓内,纺轮多发现于女性墓内,这说明在当时的生产活动上,男女已有了比较明确的分工,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
&&在邳州大墩子遗址大汶口文化早、中、晚的墓葬中,都存在着随葬品多寡不均的现象。多的达五、六十件,有的还用狗殉葬,少的只有一两件,有的甚至一无所有。这些都似乎表明了当时已开始出现了贫富分化和私有制。
(本文来源:中国徐州网-彭城周末)
【相关内容】
原题:《解读邳州梁王城遗址》
时间:日& & 来源:徐州文史网& & 编辑:东海
文/周润垦、原丰
  梁王城遗址位于江苏省邳州市北部,南距市区约37公里,向北约6公里即为山东地界。遗址隶属于戴庄镇李圩村,东南约1公里处为胜阳山和禹王山,西南约2公里处为望母山,东北处有运女河并流经遗址东面。从李圩村向西走,至京杭运河(即中运河)大堤之上,就可一览梁王城遗址的全貌。大堤向下立着两块高大的石碑,一是梁王城遗址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碑,另一是京杭大运河国家重点文物保护碑,两块文物保护碑提示着人们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实际上“两山夹一水,依山傍水”正是梁王城遗址周围环境的真实写照。
  关于梁王城的诸多传说,在别人看来也许是神秘的,而对戴庄镇李圩村的老人们来说则是亲切的。几乎每位老人都能告诉你一段不怎么连续却非常有味道的故事。“当年梁王与山东兰陵王之间不时进行战争,后来梁王将自己的女儿下嫁给兰陵王的儿子,为此事还专门开挖了一条河,就是现在大堤之外的运女河”,“梁王与别的国家之间进行战争,为了取得胜利,梁王养了大群玉蜂,并懂得驾驭这些玉蜂,以备在战场上杀敌至胜,这是他的秘密武器。有一天,梁王外出,回来后发现玉蜂不见了,原来他的小女儿好奇,放跑了玉蜂。梁王大怒,将其所有的女儿均活埋,葬于山上,就是现在的九女墩”。除此之外,点将台、梁武庙等等都有美丽的故事。
  梁王城遗址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17 °47′629″,北纬34°30′713″,高程24~28米。早在1957年的建国之初,江苏省考古界的前辈们在文物调查中就已经发现梁王城遗址,并对遗址做出了初步的判断,认为上部是汉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堆积,下部是商周时期的堆积;到1995年,为配合淮河水利委员会东调南下河道取直工程,由徐州博物馆和邳州博物馆联合对梁王城遗址进行了小范围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重要的遗物遗存;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韩中骆)工程在21世纪初陆续启动,根据规划,梁王城一带中运河河道将向东拓宽40~50米,如此一来,梁王城遗址文化层堆积最为丰富的“金銮殿”高台将有近一半的面积在河道开挖后不复存在,梁王城遗址的西侧也将被削掉一部分。面对这种情况,对梁王城遗址进行大规模的抢救性考古发掘保护势在必行。
  而实际上先期的考古调查工作从2003年就已经开始启动,首先由徐州博物馆对遗址展开调查,2004年在江苏省文物局的统一领导下,又由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调查队对遗址进行了复查。调查发现:梁王城遗址由东、南、西、北四面城墙围合而成,平面近长方形,遗址上现仍存有高出周围地表约1~3米的城墙,其中南、北、东城墙均保存较好,西城墙情况不明,经测量,梁王城遗址南北长1100余米,东西宽约900米,遗址总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城内西部有一高出周围地表1~2米的高台,当地居民通常称之为“金銮殿”,金銮殿高台西部已被中运河施工破坏,现平面近梯形,南宽北窄,东西残宽约120米,南北长约160米,总面积约20000平方米。从运河岸边的断面观察,“金銮殿”高台文化层堆积厚度达5米多,发现有大量的扁凿形鼎足、鬲足、罐口沿、豆柄 、板瓦、筒瓦等陶片。江苏省文物局专家组组长,江苏考古届的老专家邹厚本教授说:“梁王城遗址就像一本厚厚的书,一本活教材,各个时期的堆积都有,向人们展示着其魅力。”
  正式的考古发掘工作从2004年的4月份开始,发掘工作由南京博物院主持,徐州博物馆和邳州博物馆三家单位联合组成梁王城考古队,期间南京大学考古系、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的学生在工地实习并不同程度地完成了部分发掘任务。而由于发掘任务的繁重、遗址堆积的复杂,考古队还从陕西、河南、山西、山东各地聘请考古技工参加发掘工作。以下是历次的考古发掘情况。
  2004年4月~2005年1月,梁王城遗址进行第一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历时近9个月,发掘面积约1100平方米。基本搞清了梁王城遗址“金銮殿”高台的地层堆积情况及主要的堆积遗存、梁王城遗址城址本身的年代及城墙的结构特点等。
  2005年3月~5月、2005年10月~2006年1月,梁王城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和勘探工作,历时5个月,勘探面积约100万平方米。主要对梁王城遗址城址内进行钻探,了解了城内的地层堆积情况。
  2006年4月~2007年5月,梁王城遗址进行第二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历时近11个月,发掘面积2100平方米。发掘发现一处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大型作坊遗迹、西周墓地及与梁王城城址同时期的一处大型夯土台基。
  2008年1月~2009年1月,梁王城遗址进行第三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历时13个月,发掘面积约5500平方米,此次发掘区域主要处在“金銮殿”高台西侧紧靠运河的施工范围内,另外根据工程的实际需要,考古队又抽调人手对导流河施工区内进行抢救性发掘,并对梁王城南、北、西三面城墙进行探沟解剖发掘。发掘取得重大收获,发现大汶口文化晚期墓地,搞清了梁王城遗址西城墙的确切位置,并在导流河处清理出一东西向的战国时期的排水沟渠。
  鉴于梁王城遗址的重要性,2002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苏政发[号,遗址编号为389,分类号为Ⅰ-11)。年,梁王城遗址的多次发掘均取得了重要收获,发掘成果显著,国家文物局南水北调专家组、淮河流域文明研讨会专家组及江苏省文物局专家组等均对梁王城遗址的发掘成果给出了高度评价,人民日报、新华网、新华日报、江苏卫视、扬子晚报、现代快报、徐州电视台、都市晨报、彭城晚报等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历年的发掘成果给与了不同程度的报道。梁王城遗址也在2005年入围34项中国重要考古发现之一,连续两年成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围项目之一。
  多年的发掘工作主要集中在遗址西部的“金銮殿”台地之上,发掘证明,梁王城遗址文化层堆积深厚,普遍在3米以上,最深处达5米。内涵丰富,地层堆积从早到晚依次为大汶口文化层、龙山文化层、西周文化层、春秋战国文化层、北朝—隋文化层以及宋元文化层等。在此,简要介绍一下“金銮殿”的文化层堆积情况。
  “金銮殿”高台地表基本平整,按照土质土色及包含物的不同,地层堆积共可分为11层。分述如下:
  第1层:耕土层,黄褐色土,厚18~35厘米。
  第2层:灰褐色土,土质略硬,均匀分布于探方内,层面距地表18~35厘米,层厚15~25厘米,出土有青花瓷片、青瓷片、瓦片,另外出土有零星的铁器。文化层属明清时期。
  第3层:黄灰色土,土质疏松,该层在探方内分布不均,由东向西渐薄至消失。层厚0~30厘米,出土有白瓷片,上饰酱色釉花纹图案,另有灰陶罐残片、瓦片等。文化层属宋元时期。
  第4层:淡灰色土,含黄沙颗粒,土质较疏松,由东向西略呈斜坡状堆积,层厚33~54厘米,出土遗物包括有青瓷片,可辨器型有青瓷碗、青瓷盘、青瓷豆等,另出土有较多的灰陶片,可辨器型有四系罐、缸等,纹饰以绳纹为主。文化层属北朝至隋时期。
  第5层:灰褐色土,土质略硬,该层堆积较厚,在探方内均匀分布,层厚38~65厘米,出土遗物中包括有青瓷片、灰陶罐等,另外有较多的素面板瓦、筒瓦等。文化层属北朝至隋时期。
  第6层:灰绿色土,土质略疏松,水平分布,层厚13~32厘米,出土遗物中包含有大量的绳纹板瓦、筒瓦残片及一些云纹瓦当残片,另外出土有印纹硬陶片,灰陶片,可辨器型多直柄折腹豆、罐、盆等。文化层属春秋战国时期。
  第7层:深灰褐色土,土质较硬,夹杂有碳屑等,层厚55~72厘米,出土陶片以夹砂灰陶为主,可辨器型鬲、盆、豆、罐、钵等。纹饰以绳纹为主,素面次之,有少量的弦纹。文化层属西周时期。
  第8层:灰褐色土,土质坚硬,夹杂有碳屑、红烧土颗粒,层厚45~52厘米,出土陶片多为夹砂灰褐陶片,可辨器型中鬲的数量最多,另有罐、簋、豆等;纹饰以绳纹为主,有少量的弦纹、方格纹等。文化层属西周时期。
  第9层:黄褐色土,土质略疏松,夹杂少量的红烧土颗粒,层厚22 ~ 30厘米,出土陶片多为夹砂陶,其中黑陶略多,其次为红褐陶,有少量的泥质陶。纹饰以细绳纹为主,素面磨光者次之,还包括有篮纹、弦纹、附加堆纹等。可辨器型有鼎、罐、豆、杯、壶、器盖等,其中鼎足多为凿形。文化层属龙山文化早期。
  第10层:黄褐色土,夹杂大量红烧土颗粒,土质略硬,层厚32~38厘米,出土陶片中以夹砂灰褐陶为主,夹砂红褐陶的数量明显增多,另有一定数量的泥质红陶,纹饰以篮纹为多,另有刻划纹、弦纹、附加堆纹等。文化层属大汶口文化晚期。
  第11层:黄褐色土,次生土,有少量的红烧土颗粒。层厚20~26厘米。
  梁王城遗址的考古工作持续了5年之久,发掘总面积达10200平方米,至2009年1月中旬此项工作才基本结束,作为江苏省近年来最大的考古发掘项目,也属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历时最长、发掘规模最大的文物保护项目。梁王城遗址的发掘取得了重大成果,共发现各个时期的遗迹906处,其中包括灰坑537座、灰沟29条、墓葬274座、兽坑12座、房址27座、水井14座、道路4条、灶坑4处、窑址4处及大型夯土台基1处。发掘出土各类质地文物包括陶器、瓷器、石器、青铜器、铁器、玉器、骨器及蚌牙器类等4000余件,人体骨骸标本500余件。数据背后隐藏着梁王城遗址历年来发掘取得的重要学术成果和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苏北一座面积逾100万平方米的战国初期古城初现轮廓
  发掘明确了梁王城由大城和宫城组成,是东周时期都城级建制的双城制古城。确定了梁王城城墙四至及城外的护城河情况,并对城内布局有了初步了解。
  揭开了西周墓地的神秘面纱
  共发现西周时期各类墓葬66座,其中包括土坑竖穴墓57座,马坑7座、牛坑1座、狗坑1座,各类墓葬较为集中的杂错在一起,且多出现叠压和打破关系。
  墓葬均出现在西周地层的7层和8层层面上,较为集中的分布在一个区域内,其内还夹杂有兽坑,是一处西周时期的墓地。墓葬方向基本一致,规模均不大,有随葬器物的墓葬约占总数的40℅,鬲、簋、豆、罐等陶器或单个或成组合地出现在墓葬中,是典型的西周墓葬中随葬器物的组合,同中原地区出土西周器物比对发现这批墓葬从西周早期到晚期都有,有的甚至可以早到商晚期,也就是说此次发现的西周墓地延续时间较长,这对于研究西周时期的丧葬制度、器物形态、社会生活、年代序列等方面,提供了新的资料。
  在57座竖穴墓中,除M29、M40、M49号墓外,其余墓葬方向基本一致,在85~135度之间,即头多向东,墓葬平面形状均为长方形,长度在1.8~2.5米之间,宽度在60~80厘米之间。现以M27、M31为例介绍如下:
  M27,墓口距地表约1.5米,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口东西长2.05米,南北宽0.5~0.6米,深0.65米,墓葬方向94°。底部近平,没有发现葬具,在墓葬东端,即墓主人头部有一熟土二层台,宽0.25米,高0.2米,墓内葬一人,人骨架保存完好,墓主人仰身直肢,经鉴定为一成年女性。随葬器物主要放在东端的二层台上,均为陶器,包括有簋和罐各一件,鬲和豆各两件。另外在墓主人左侧肱骨和尺骨之间发现有一件小陶器和两件水晶饰品,其中一件水晶饰品呈六棱状长条形,残长4厘米,饰品晶莹剔透,制作较为精细,另外一件残缺,呈片状。
  M31,墓口距地表约1.65米,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方向97度,墓口东西长2.55米,南北宽0.75米,深0.35米,底部近平,没有发现葬具,亦没有二层台。墓内葬一人,人骨架保存较好,墓主人仰身直肢,经鉴定,为一壮年男性。墓主人身上佩戴有一串饰,挂在脖子上,从头部经胸前直到下腹部,总长约70厘米,约有160枚海贝,两两相对,用丝织品串在一起制成的。在墓主人左侧膝盖附近发现有一陶器,形制略小,用途不明。除此之外,随葬器物主要集中在墓主人头部,均为陶器,共7件,包括有陶鬲一件,陶簋、陶豆、陶罐各两件。其中在陶簋和陶豆里发现有兽类骨骼,经鉴定,包括有猪下颌骨、鸡骨头和鱼骨头。
  在发现的兽坑中,除S2为牛坑、S5为狗坑外,其余均为马坑,平面形状多近圆形,由于多数兽坑都遭到破坏,残缺不全,现以S1为例介绍如下。
  S1,马坑,是此次发掘兽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坑口距地表1.7米,平面形状呈椭圆形,长径长2.1米,短径长1.7米,底部不平,从西向东渐高,深0.1~0.45米,方向35度,坑底铺有一草席,上葬有一马,马头向北,面向西,四肢伸直,坑内无任何随葬品。
  大汶口文化晚期房址、墓葬及大型作坊遗迹的发现,再现了5000年前史前人类的聚落生活场景
  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存是梁王城遗址中时代最早的一批遗迹,包括房址、墓葬及大型的作坊遗迹。通过发掘,认识到梁王城遗址“金銮殿”高台上均有大汶口文化时期遗迹,其中台地北侧为居住区和生活区,发现有房址12座、陶窑2座及一处大型的作坊遗迹,房址周围分布有儿童瓮棺葬6座;台地南部紧邻中运河河道为墓葬区,共揭露出大汶口文化时期墓葬142座,较有规律地排列在“金銮殿”高台西部1500余平方米的范围之内,发掘再现了5000年前梁王城先民们的生活场景,为研究大汶口文化时期的聚落布局提供重要的资料。
  龙山文化浅地穴房址中的罹难者见证4500年前的部落冲突
  到目前为止,梁王城遗址的田野发掘工作已基本结束,而室内整理工作才刚刚起步,随着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梁王城遗址的庐山真面目定会愈加清晰。而真正意义上的梁王城遗址考古工作绝不仅限于此,让其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更多人的关心和保护才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作者单位:周润垦系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原丰系徐州博物馆考古部)
【相关内容】
时间:日& & 来源:中国江苏网—徐州频道& & 编辑:东海
  中国江苏网5月6日讯(记者 徐新文)近日,由徐州市代管的邳州市两处文物保护单位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邳州市新石器时代刘林遗址、邳州市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梁王城遗址。这样算来,徐州市已拥有7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此同时,邳州市3处古遗址入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邳州博物馆负责人介绍,刘林遗址位于江苏省邳州市戴庄镇刘庄村西南,1957年运河复堤取土时,初步暴露了文化层。年,江苏省文物考古队两次调查、发掘刘林遗址,获得了大批珍贵资料,经研究确定为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刘林遗址出土文物规模和价值上“超大汶口文化”,刘林遗址因此被考古界赞为“黄淮地区文物宝库”。刘林遗址约370多万平方米,共发现墓葬145座,出土文物804件,其中玉器、石器69件,骨器、角器、牙器215件,陶器530件,目前新石器时期的刘林遗址出土文物主要陈列在邳州博物馆,部分珍贵文物分藏于徐州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及北京博物院。邳州刘林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最具代表性文物以陶器为主,最具特色的是彩陶,新石器时代的刘林彩陶文化对研究我国原始社会晚期历史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梁王城遗址位于江苏省邳州市戴庄镇李圩村附近,在邳州市区北部约37公里处,京杭大运河傍依而过。1957年,南京博物院考古调查发现了梁王城遗址,经过多次考古发掘,表明该处遗址文化层堆积有四五米深,内涵丰富,地层堆积从早到晚依次为大汶口文化层、龙山文化层、商周文化层、春秋战国文化层、北朝—隋文化层以及宋元文化层等,历史延续约5000年。经过钻探确定了邳州梁王城城址的始建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梁王城遗址面积共有100多万平方米,这里很有可能是春秋战国时期当地的繁华闹市区域或政治经济中心。2003年—2007年,江苏文物部门对邳州梁王城遗址进行抢救性挖掘,梁王城遗址出土文物主要收藏在邳州市博物馆,部分珍贵文物分藏于徐州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及北京博物院,梁王城遗址出土文物以陶器为主,最具特色的是龙山文化蛋壳黑陶。
  截至目前,徐州市共有7处(其中邳州市3处)文物保护单位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邳州市新石器时代大墩子遗址、邳州市新石器时代刘林遗址、邳州市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梁王城遗址、新沂市新石器时代花厅遗址、明至民国时期的户部山古建筑群、汉代墓群、汉楚王墓群。
(本文来源:中国江苏网—徐州频道)
公告站务/广告:9/ 投诉受理邮箱: 法律顾问:江苏景来律师事务所
版权所有:邳州九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号 苏B2-号
电话:9工作日 8:30-17:30在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曹氏家谱分支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