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雨字的诗句刘清华的诗句

  本报讯  (记者涂桂林)3月21日是世界诗歌日,首届世界诗歌日音乐会暨有声诗歌图书《为你读诗》(第一辑)发布会在北京举办。  音乐会以多种艺术形式与诗歌进行互动,包括中西方古典器乐、声乐、芭蕾、当代舞、戏剧等,并努力打破舞台与观众席的界限,创造一种诗歌艺术在身边发生与发声的互动模式。  在这场诗歌与艺术的盛会上,湖南文艺出版社发布了有声诗歌图书《为你读诗》(第一辑)。据湖南文艺出版社社长刘清华介绍,《为你读诗》(第一辑)以“温暖、沉静”为主题,收录了包括李彦宏、北岛、汪涵、朱亚文、陈建斌、星云大师、白岩松、王刚等60位嘉宾的读诗作品,分享他们内心深处的真挚情感。  作者:涂桂林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报)本次新书发布会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和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举办。出席此次发布会的有巴勒斯坦驻华大使、阿拉伯世界十多位大使。
  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引进出版的《来自巴勒斯坦的情人——达尔维什诗选》一书,11月13号上午于北京外国语大学隆重首发。  本次新书发布会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和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举办。出席此次发布会的有巴勒斯坦驻华大使、阿拉伯世界十多位大使。与会者还包括北岛、西川等数代著名诗人,树才、刘文飞等诗歌翻译家,唐晓渡、张清华等知名评论家,《达尔维什诗选》译者薛庆国,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总编辑刘清华,以及国内二十余家主流媒体的记者。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学会的学生们,声情并茂地演唱了达尔维什诗歌谱曲。  与会的诗歌评论家认为:达尔维什被认为是阿拉伯语的拯救者之一。达尔维什突破了传统阿拉伯诗歌在韵律、格律等方面的束缚,用现代手法进行创作,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和创造力。他那些关于爱、亲情及思念故土的诗篇,感情如此真挚,语言如此鲜活,无论谁读到,都会被深深感动。  达尔维什:来自巴勒斯坦的&全民情人&,一位具有真正诗才的伟大诗人  穆罕默德?达尔维什(MAHMOUD DARWICH)是巴勒斯坦的伟大诗人,也是整个阿拉伯世界乃至整个世界的伟大诗人。自1964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橄榄叶》以来,达尔维什出版了二十余部诗歌集和散文集。他的作品被译成二十多种语言,多次获国际大奖。在整个阿拉伯世界,提起他的名字,几乎无人不晓。他的好几首诗被谱曲成歌,在阿拉伯民众中广为传唱。  1941年,达尔维什出生在加利利地区的贝尔威哈村(在1948年中东战争中被以色列军队夷为平地)。达尔维什在以色列境内生活多年,多次被捕入狱。1970年,他赴苏联求学一年,随后流亡到黎巴嫩、埃及和法国等国家。1996年,巴勒斯坦实施自治,他到西岸城市拉姆安拉定居。达尔维什曾是巴解组织常设领导机构执行委员会的成员,还是巴勒斯坦独立宣言的起草者。  日,达尔维什死于美国休斯敦赫尔曼纪念医院。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为他举行了国葬。  阿巴斯专门派人到美国护送达尔维什的灵柩返回故土。阿巴斯在悼词中说,达尔维什是&用笔为争取巴勒斯坦的自由和独立而战,是巴勒斯坦正义事业的代表和象征&。以色列著名作家约书亚称达尔维什是自己的&朋友和对手&,&是一位具有真正诗才的伟大诗人&。埃及诗人福奈格姆称赞达尔维什&以一种神奇的方式诠释了巴勒斯坦的民族苦难&。巴勒斯坦前高等教育部长、比尔泽特大学文学教授阿什拉维认为:&对巴勒斯坦人来说,达尔维什是美好,是希望,是民族解放。他幷没有死,因为他身后留下丰富的诗歌遗产。他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狄立马嘉致辞:让诗歌引领人类走向和平,这是我作为诗人的一个天真而又大胆的假设  尊敬的马德拉维大使,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领导,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今天我们相聚在一起共同出席《达尔维什诗选》首发式,在此请允许我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并以诗人名义向诗集出版表示祝贺。  我相信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达尔维什都会在另一个世界清楚的看见,他一定会为此感到无比欣慰和骄傲,因为他唯一诗篇将再一次在古老悠久的中国再一次展现,可以肯定达尔维什作品将以经典性和人道主义精神将中国文化呈现的伟大诗歌一部分。  在此之前达尔维什作为享誉巴勒的诗人,其实在中国早以被中国诗人和读者所熟知,某种意义而言作品是人民饱受苦难追求正义为之动力的源泉,只有像达尔维什这样高尚的人才对人类明天充满向往。  我多希望与伟大的MAHMOUD·DARWICH坐在一起,让诗歌引领人类走向和平,这是我作为诗人所做出的一个天真而又大胆的假设。在今天这样的世界,为了正义和和平没有人是旁观者,如果我们熟视无睹的话就是犯罪,  最后请允许我把几年前献给MAHMOUD·DARWICH的的诗歌作为结束语:我的名字叫狄立马嘉,吉利、吉姆等等。因此我确信,在这部史诗诞生的土地,那一条属于灵魂的路同样让我们把记忆黑暗中寻找回家的方向。有人告诉我识我身份的世界上我是幸运的,我知道我的民族的历史,有时也充满惊恐,因为我的母语,是的每当这样的时候,达尔维什我亲爱的兄弟,我就会有从未有过的悲伤,不仅仅是因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他们为之守望的精神故乡,已经遭到了彻底的毁灭谢谢大家。  刘清华致辞:《达尔维什诗选》出版填补国内空白  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总编辑刘清华在发布会致辞。他说达尔维什是阿拉伯文坛乃至世界文坛最重要的诗人之一,《达尔维什诗选》是当代阿拉伯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的里程碑。  诗歌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优秀的文化精髓,30年前&诗苑译林&丛书是几代人的继承,2012年我们重新启动了,对我们心中独特、流光溢彩的传承,30年我们对诗歌保有热切关注和传承的决心。  最近一次全球出版排名当中,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有幸进入前六名,已经是全球出版业的参与者,多年来以作为文化交流为己任,特别是对阿拉伯文化感兴趣,从《波斯经典文库》、《安塔拉全集》、《阿拉文化中的中国形象》到今天的《达尔维什诗选》,一直是我们在做的美好的事情,阿拉伯世界的读书在中国出版既是诗人、作家、翻译家智慧才情结晶,也是我们出版人美好情怀和理想的表达。在诗业上让我们继续消化前行。  达尔维什诗歌朗诵会  发布会上,举行了达尔维什诗歌朗诵环节。与会者包括北岛、西川等数代著名诗人,仲跻昆老师,树才,薛庆国等翻译家以及北外的学生等纷纷朗诵了达尔维什诗歌。先请朗诵诗歌的是诗人北岛。他回忆了08年去看望达尔维什的经历,并朗诵了诗歌《午夜之门》。最后,诗歌朗诵以一位巴勒斯坦15岁小姑娘的英文朗诵完美结束。  附:会场朗诵部分诗歌  1.《共同的敌人》  战争要开始午睡了。战士们疲惫地走向自己的女友,担忧他们的话语遭到误读:  我们胜利了,因为我们没死。敌人也胜利,因为他们也没没死。  失败只是个孤零零的词语。然而每个战士,在爱人面前都不是士兵:  若不是你的双眼一直盯着我的心,它已经被一颗子弹击穿。  或是:若不是我不想被人杀死,我也不会杀死任何人。  或是:我害怕你面对我的死亡,活下是为了让你放心。  或是:英雄主义,是个我们只会在墓碑上使用的单词。  或是:战斗时我想的不是着胜利,而是平安,是你背上的那颗痣。  或是:平安、和平,你的闺房,它们之间的差别何其微小。  或是:我在干渴时向敌人求水而不得,于是我呼唤你的姓名,便立即解了渴......  双方的士兵在他们的爱人面前都说同样的话语。  而两方的死者直到最后才懂得,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敌人:死亡。  这其中意义何在?意义何在?  ——薛庆国朗诵  2. 《为了形容杏花》  为了形容杏花,花卉百科全书  帮不上忙,字典也帮不上忙,  话语会诱骗我进入修辞的罗网,  而修辞只会伤害意义,并且赞美创伤,  犹如男性想要指使女性的情感。  我只是那回声,  杏花怎么会在我的语言里闪亮?  它是透明的,犹如一次水汪汪的微笑  从枝头含羞的露珠萌发;  它是轻盈的,犹如一个白色的音阶;  它是柔弱的,犹如瞬间之念  闪过指尖  可我们就是无法记述;  它是浓缩的,如同一行诗句  却不是用字母记录。  为了形容杏花,我该一次次拜访  无意识,由它把我引向挂在树上的  有情感的名词。它叫什么?  这个隐含了空灵诗意的事物叫什么?  我该去穿越引力和话语,  以便感受词语的轻灵,当词语变成  低吟的幻影,由我塑造,也把我塑造。  透明的,白色的,  词语,它不是祖国不是流亡地,  它是洁白对描述杏花的酷爱;  它不是白雪不是棉花,没有那么  清高,没有凌驾在各种事物和名称之上。  如果一位作者,成功地写出  一段形容杏花的文字,雾霭就会消散,  山峦便显现,整个民族都会说:  就是它  这就是我们国歌的歌词!  ——树才朗诵  《来自巴勒斯坦的情人》新书信息  书名:来自巴勒斯坦的情人  作者:马哈茂德?达尔维什  译者:薛庆国,唐珺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0  只有少数西方诗人能像达尔维什一样,实现那种罕见的、迷人的融合,将面向大众的魔法式的神秘风格,与自我内心的深层情感融为一体;而建构这一切的语言,又是动人心魄而不可抗拒的。——爱德华·萨义德  在话语的光明和时间的黑暗之间,达尔维什获得永生……他的诗歌有如化学,将死亡转化为活生生的运动,为残破的船只创造了停靠的岸陆。他在漂泊之地建立了希望之都,让诗歌成为另一块土地,另一片天空。——阿多尼斯  达尔维什是当代最优秀的诗人之一,他远远跨越了文明、宗教、历史、政治和语言的边界。如果巴勒斯坦的苦难成就了人类的精神财富,那么他获得天空的自由--无权的权力,无家的家园,无言的语言。——北岛  (实习编辑:王怡婷)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具备较强的市场分析、营销、推广能力和良好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杜甫新题乐府论析
下载积分:3000
内容提示:杜甫新题乐府论析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5|
上传日期: 23:20:52|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杜甫新题乐府论析
官方公共微信余秀华背后的湖南人:在当代诗歌的坚守与传播里,有湖南的独特身影
[来源:]&&&&
似乎是一夜之间,余秀华和她的诗歌都火了。岁末年初,这个被贴上 “脑瘫”、“农妇”标签的女诗人,那句“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吸引了无数眼球。
2014年11月,一位名叫刘年的湖南人,偶尔在公众微信号上转了她的几首诗;2015年2月,她的第一本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首印15000册,转眼售空。
三个月前,她是身患残疾的中年农妇,在湖北一个小村庄里饱受冷眼嘲笑。现在,她的农家小院里挤满了各地赶来的记者和出版商。听说,为了争得她的另一本诗集出版权,有人给她下跪。
这三个月里发生了什么?她已被“脑瘫诗人”这样的标签过度消费了吗?2月4日,余秀华接受三湘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说,这样的标签,我只有感恩,没有困扰。因为“脑瘫指的是身体而不是诗歌。”
最早发现她的刘年说,“我们正处于一个诗歌的黄金时代,但没有人去认真感知这一点。” 或许我们可以从余秀华背后的湖南人说起,拨开浮华的泡沫去看看,这个时代的中国诗歌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一位因“脑瘫”走路摇晃的农妇,会摇晃大半个中国诗歌。
近期被刷爆朋友圈的诗人余秀华。
日,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湖南文艺出版社社长刘清华递过来余秀华的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新书似乎还带着刚出的体温。首印一万五千册已全部发完了,刘社长说这是好不容易留下来的最后两本。
按最初的计划,诗集将按出版社重点书的方式操作,精打细磨,春节后面世。但这本书刘清华启动了超常速度。申请选题绿色通道,3天时间拿到所有手续;所有出版流程倒计时卡位,设计师一个晚上敲定封面。诗集从定稿到下厂,仅用了3天时间。事后,责任编辑陈新文倒觉得有些小小的遗憾:“出版的速度太快了,我还没有享受出版的过程,书就已经出来了。”
 湖南人刘年是余秀华的第一个“伯乐”
在刘清华的记忆中,为一本个人诗集如此加速,市场反响如此强烈,这在湖南图书出版历史上不多见。
为什么?又是出版商的一场跟风炒作?用最快的速度让市场最快地消费,以获得最大回报? 诗集的责任编辑,湖南省文艺出版社副社长陈新文说,他每天接到好多朋友的电话,有的开玩笑似的:没想到你还在背后策划炒作了这么一场大事件,发财了吧?
“面对这些质问,我们很冷静、理性。事实上,我们是去年11月份她的诗刚出来时,第一家与她签订出书合同的出版社,那时她还没有火。当时,我们一方面是珍惜余秀华的诗歌才华,另一方面是想力所能及地帮助她缓解生活上的压力,给她10%的高版税。”刘清华告诉三湘都市报记者。
炒作之说实在是冤枉。陈新文用“无心插柳柳成荫”描述余秀华被发现和出版诗集的过程时,他也吃惊地发现,原来余秀华的背后有一群湖南人。
《诗刊》编辑、湖南人刘年是余秀华的第一个“伯乐”。2014年11月刘年在博客上读到余秀华的诗时,就像被注入一剂强心针,精神陡增。“我是《诗刊》编辑,看了你的诗歌,想认识你,请加我的QQ。”刘年当即给余秀华留纸条,没等她回复,便在她的博客里选起来,一直弄到6点半。选完了,填稿签:“一个无法劳作的脑瘫患者/却有着常人莫及的语言天才/不管不顾的爱,刻骨铭心的痛/让她的文字像饱壮的谷粒一样,充满重量和力量/让人对上天和女人,肃然起敬。”心情好的时候,刘年写稿签会像写诗一样,分行排列。因为抑制不住激动,等不及例行的报稿日期,第二天他就交了二审,并破例地说了一句话,“这是我看到的‘70后’女诗人中写得最好的之一。”
“这是我们出版海子诗歌的版税。”
《诗刊》副主编李少君,也是一位湖南人。读到刘年的审稿签和余秀华的诗歌,他同样被打动,一路开绿灯,二审三审很快就通过。 日,杂志出来,《诗刊》公众微信平台推出余秀华诗歌微信。当晚10点多,陈新文就在朋友圈里看到了。同刘年的反应一样,陈新文也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起来:“她的诗不做作,是从心里流出来的诗。”几番打听后,他当晚11时左右顺利加上了余秀华微信。得知她从来没有出过诗集,陈新文提出想帮她出一本,并谈好了首印一万册,10%的高版税。“这是我们出版海子诗歌的版税。”
很快,余秀华的合同从湖北寄过来了。只是,当湖南文艺出版社寄出的合同还在路上,还未到余秀华手中时,她的诗已经在网上火了。一篇标题为《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网帖迅速引爆网络,一位深谙网络阅读心理的网友,将余秀华这首诗的标题拎出来吸引眼球。随后,余秀华也被众多媒体刻意贴上“脑瘫”、“农妇”等标签,在各种口水化的质问甚至谩骂声中,余秀华红了,《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这首并不能代表余秀华真正创作水平的诗歌,也在网上被广传和炒作。湖南文艺出版社迫切感觉到,要让真正喜爱余秀华的读者尽早看到她的作品,也要用这样一本诗集来真正展示余秀华的诗歌才华。
在余秀华发来的258首自选作品里,她自己没有选《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这首广为人知的诗歌,因为“不怎么样”,虽然她因此诗而大红。刘清华觉得,就是要通过这本诗集为她的诗歌正本清源。网络上的确有些炒作过度,她的诗怎么样还是要靠作品说话。
刘清华毕业于湘潭大学,是著名七月派诗人彭燕郊的学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彭燕郊讲课时,阶梯教室的窗台上都坐满了人。这样的场景令他印象深刻,毕业后他写过不少诗歌评论。对诗歌,他一直心存诚恳与敬意。“近几年的所谓梨花体、乌青体,败坏了大家的诗歌胃口。其实好的诗大家都愿意欣赏、品读。中国毕竟是一个诗的国度。”刘清华说。
“她的诗有一种将加速度的世界往回拉一厘米的美好。”
湖南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夏义生用了三个晚上的时间,把文艺社的选本读了两遍。“我的第一感觉是震撼。余秀华的诗歌尖锐地刺疼了我那久已麻痹的艺术感觉。这是我近年来读到的十分纯粹的诗歌作品之一。”
陈新文相信,余秀华的诗歌对于中国诗歌有一种唤醒,对这个时代也有一种微妙的呼应。三十多年来中国人有太多的物质欲望与追求,丢掉了太多精神的丰满与美好。诗人和诗歌都因为挣不了什么钱,常被挤到角落里。“诗人”成为一个骂人的词,“你才是诗人,全家都是诗人。”
一个余秀华能给诗坛带来多大变化?陈新文坦陈自己没有多想。也许一两年之后大家回头再看,会有新的沉淀。但他觉得不管怎样,大家有时间来读一读诗、谈一谈诗,总是好的。而且他慢慢发现,近一两年来,愿意坐下来跟他谈诗,找他借诗看的朋友多了起来,特别是一些公务员朋友。陈新文觉得很有意思。这总是件好事吧?他特别用了一位无名网友的评价写在了封面上:“她的诗有一种将加速度的世界往回拉一厘米的美好。”
长期工作在诗歌编辑一线的刘年也有颇深感触。在他看来,新世纪以来,新诗正在改良。诗人们开始先继承传统,再借鉴西方,而不是先继承西方,再借鉴传统。现在的诗歌语言,去掉了装腔作势的宣传成分,去掉了佶屈聱牙的欧化成分,和老百姓日常的说话吻合了,亲切、自然、真诚,是一种完全从作者的内心里来,能到读者内心里去的正宗的汉语。而这,也是余秀华的诗歌感人的根本原因。
 “这是一个堪称‘天赋诗权’的时代。”
许多人觉得不可思议:草根诗人余秀华的诗歌为何能引发一股席卷全国的诗歌热潮,她为何能成为一个文化现象的核心人物?
除了诗歌本身的品质,李少君近日在其博客中发表《从余秀华看当代诗歌的‘草根性’》的文章,指出余秀华诗歌引起的热潮,有一些偶然性,但又具有某种必然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代诗歌借助网络及BBS、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力量,已进入了一个全民写作的“草根性”时代。“人人都可写诗,互相交流探讨争鸣、切磋诗艺,人人都可自由发表。这个时代堪称一个‘天赋诗权’的时代,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诗歌传统、历史上被称为‘诗国’的古老国度,只要一点星火,诗歌就可以燎原。”
李少君认为,余秀华很敏感地抓住了这一时代契机,她的诗歌得益于网络的滋养,又通过网络和新媒体得以广泛传播,她其实就是这一时代的产物。除了余秀华,国内还有许多优秀的诗人正在被挖掘、或是等待被挖掘。
刘年说:“我们的纸笔在进步,我们的发表渠道在进步,我们的语言和思想在解放,我们的写作人口在成百倍地增加,另外,还有全世界经典作品的技巧和经验供我们借鉴与运用,且这片大地上从未缺少过天才。我们正处于一个诗歌的黄金时代,但没有人去认真感知这一点。”
颇有意味的是,最早发现余秀华的是湖南人,最早和她签约出版其诗集的也是湖南人。在一片众声喧哗中,一批安静的湖南人出版她的诗集,研读她的诗歌。上世纪八十年代国门初开之际,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一套由彭燕郊主持的《诗苑译林》,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引进西方优秀诗歌,堪称一次西方诗歌的中国启蒙运动,成为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史上的经典。不久前,这套诗集开始重新升级出版。在当代中国诗歌的坚守者与传播者里,永远不会缺少湖南人的独特身影。
■文/记者 陈薇
粗野蓬勃的想象力,每天都在生活的废墟上生发
拿到《摇摇晃晃的人间》样书后,余秀华往朋友圈里发了一张封面照片,写了一句话:我现在摇晃得更厉害了。
一拨拨拥进她家的记者,大都能感觉到她在接受采访时流露出来的聪明甚至狡黠,“碰壁”的也不少。但对于能真的坐下来跟她成为朋友的人,她会坦露她的真诚,自嘲“老底被挖了”。她说,愿意和记者沟通诗歌,和朋友沟通生活,和喜欢的男人交流眼神。
家人和丈夫都不会去读她写的那些诗。面对蜂拥而至的记者,丈夫会说:“你们这样捧她都是一时的,过去就没了。能不能帮她找个工作啊,一千多块一个月就行。”余秀华自称“爱情独角戏里的花痴”,最希望改变的是婚姻,每天将那些滚烫的热情,翻江倒海铺进文字。
与生俱来的才华让她可以“在高处思考”,而先天残疾让她必须“在低处生活”;不愿意消费自己的苦难,却希望能够自食其力;在诗歌里表达着一种强烈的边缘感,但突然被抛入主流媒体和公众视野;渴望一个能满足精神需求的伴侣,却不得不依附能得到基本生存保障的婚姻……各种极端的交叠,成为扼住余秀华的命运之网,把她牢牢按在湖北钟祥市石牌镇的那个小村庄。
但粗野的、生机勃勃的想象力,每天都在生活的废墟上发生。博尔赫斯说:“语言的起源是非理性的,具有魔幻性质。诗歌要回归那古老的魔幻。它没有定规,仿佛在暗中行走一样,既犹豫又大胆。”如今,越来越多草根诗人从互联网中冒出来,诗歌似有回归本质的苗头。但在中国当代文学界,从来不缺乏由诗歌引发的爆炸性话题,也往往时过境迁。去除标签,纯粹从诗歌写作的角度,短短一两个月,余秀华也遭到越来越剧烈的争议。媒体的标签和噱头无法遮盖她诗行里的天才性,但天才从来都只有两种结局:要么崩于迅猛的昙花一现,要么成于缓慢的藏纳与累积。
她心里明白,年近40,突如其来的“余秀华现象”其实只是在灰暗的现实高墙上,为她凿开了一个小窗口,关于自我生存的一点微光,正摇摇晃晃照射进来。
或许,她更清楚,爆红归爆红,一个创作者在现世最大的福报,只是才华与命运的契合。
出生于1976年,湖北钟祥市石牌镇横店村村民。因出生时倒产、缺氧而造成脑瘫,使其行动不便,高中毕业后赋闲在家。1998年,余秀华写下了她的第一首诗《印痕》,至今已写了2000多首诗。诗的主题大多关于她的爱情、亲情、生活感悟,以及她的残疾和无法摆脱的封闭村子。 2014年11月,《诗刊》发表其诗作,2015年2月,湖南文艺出版社为其出版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
对话余秀华:
和记者沟通诗歌,和朋友沟通生活,和喜欢的男人沟通眼神
都市周末:大概估算一下,这是你近期来第多少次接受采访?
余秀华:都没时间计算,估计很多。
都市周末:运动障碍并没有影响你的智力,相反,你十分聪明。媒体不断以“脑瘫诗人”标签你,是否会让你觉得困扰?
余秀华:只有感恩,没有困扰。因为脑瘫指的是身体而不是诗歌。《诗刊》编辑刘年是我人生中重要的伯乐。
都市周末:如果让你来选择和一名记者沟通,你最愿意和他沟通什么?如果和一个朋友交流呢?如果和一个喜欢的男人呢?
余秀华:和记者沟通诗歌,和朋友沟通生活,和喜欢的男人沟通眼神。
都市周末:写诗的过程中最让你觉得无力的是什么,或者说你觉得诗歌最无力说出的是什么?
余秀华:诗歌最无力说出的是感觉。
都市周末:你如何看待自己的写作?那首被传播得最广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你自己如何看?
余秀华:我的诗歌还有待提高。如果我是健全人,我也还是会写诗,至于会从事什么工作我不知道。我觉得这首诗不怎么样。
都市周末:如果人生能重启,你最希望命运改写你的哪一方面?
余秀华:我最希望改变的是婚姻。
■文/记者 李婷婷
夏义生:诗歌与余秀华的残疾人、农民身份无关
夏义生:湖南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秘书长,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都市周末:在您看来,余秀华的诗歌创作是一个什么水准?她的诗究竟怎样?
夏义生:我用了三个晚上的时间,把文艺社的选本读了两遍。我的第一感觉是震撼。余秀华的诗歌尖锐地刺疼了我那久已麻痹的艺术感觉。这是我近年来读到的十分纯粹的诗歌作品之一。近年来诗歌边缘化,一些人羞于称自己是诗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诗歌偏离了艺术的轨道。诗歌成为一些人行走于文学界的“装饰品”。诗歌异化了,许多诗缺乏诗味。这部诗集中的作品,少有宏大叙事,少有对历史和宇宙的沉思,但细腻真实地书写了一个农村女性在横店村生活的真切感受。作品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对生活敏锐、渴望爱、有些忧郁的女性形象。余秀华的诗意象清新、语言质朴、情绪跳跃、想象奇特,承续了汉诗传统的精髓。特别是《一个被遗弃在垃圾坑边的老人》、《去往十月》、《茧》、《栗色》、《田野》等诗篇,以诗人独特的视角,用奇诡的诗意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当下社会的情感态度,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都市周末:产生“余秀华现象”,您觉得最大的原因是什么?
夏义生:现在网上炒作余秀华的诗歌,不排除热爱诗歌的人对余秀华诗歌的真诚赞赏;但相当一部分原因是新闻媒体和出版商在挖掘“脑瘫”、“农民”、“女性”这些吸引眼球的卖点。其实,诗歌与余秀华的残疾人、农民身份无关,也与余秀华的性别无关。余秀华的诗歌是健康圆融的,充满诗人的个性和天赋的,洋溢着乡村青草气息的艺术佳构。我以为,无需突出她的残疾,她的作品足以震撼读者的心灵。所幸余秀华本人十分清醒地意识到,新闻聚焦的热度会慢慢冷却,平凡的日子还得过下去,诗歌还得在寂寞中写下去。
都市周末:现在湖南的诗歌是个怎样的状态?
夏义生:现在我们湖南仍然有一大批诗人在守望着诗的国度,他们非常虔诚地许身于诗歌。从全国来看,湖南仍然是诗歌的热土。比如,近年获首届湖南省文学艺术奖的《胡丘陵长诗选》,获毛泽东文学奖的刘舰平的《我和影子》,获湖南青年文学奖的谈雅丽的诗歌,都是十分优秀的诗歌。
都市周末:您觉得一首好诗,需要具备哪些因素?
夏义生:诗无达诂,所以不会有一个标准答案。我个人以为真挚浓烈的情感、清新奇诡的意象、深刻的人生洞见是一首好诗不可缺少的。顺便说一句,尽管余秀华的诗把网络搅动得摇摇晃晃,但也不是每首诗都是精品。
■文/记者 陈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含有花的诗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