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绘画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导读: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摘要:绘画是一门艺术学科,是能够培养人对美的感受力以及提高审美能力的学科,学生在绘画时,学生绘画能力的提高对于发展学生的美术素质至关重要,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包括绘画知识的学习、绘画技巧的掌握、绘画作品的鉴赏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包括绘画过程中创新精神与自主创作意识的培养等等,如何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吸引学生
大 众 文 艺大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吉林省扶余县第一中学
摘要:绘画是一门艺术学科,是能够培养人对美的感受力以及提高审美能力的学科,学生在绘画时,能够受到美的教育和美的熏陶。学生绘画能力的提高对于发展学生的美术素质至关重要,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包括绘画知识的学习、绘画技巧的掌握、绘画作品的鉴赏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包括绘画过程中创新精神与自主创作意识的培养等等。如何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美的知识,美的技能,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是每一位美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就如何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做出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绘画能力;提高;学生
绘画是运用线条、色彩、造型、构图和一定的形式进行搭配组合而成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传达美术创作者的精神内涵。绘画是技巧、形式和内容的有机融合,提高绘画能力三者缺一不可。美术创作者可以通过绘画展现自己的艺术表现力,彰显自身的艺术水准。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不仅是高中美术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内在要求。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呢,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为美术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资源,美术创作离不开生活。如何在生活中发现美,并通过绘画将生活中的美表现出来,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养成正确的观察方式,这在绘画基础课的学习中至关重要。培养学生的视觉能力是美术教学的本质要求。学生要想画出理想的作品就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事物,用自己的心去体会、感悟所看到的事物。学生们可在放学路上或家中窗口,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观察院落一角、城市风光或是来来往往的行人车辆等等。这样学生不仅能发现一般人感受不到的细致入微的美,而且还能够对这些美的事物得出不一样的感受和理解。在美术教学中,做到整体观察很重要。比如在素描训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绘画的时候,低头画一会儿,一定要抬头远眺一会儿,这样有利于让学生对绘画对象有一个整体感知,把握整体的画面。整体观察不但有利于培养绘画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对发展学生的观察、思维、分析、记忆能力有重要作用。在指导学生画人的肖像时,需要注意三点,即人物的头部、身体姿势和服饰,要求学生对这三部分要细致描绘,并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能一改再改,养成学生平日细致观察、慎重落笔的良好习惯。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时可以进行示范讲解,如在色彩写生教学中,通过教师对不同事物的色彩组合、形体组合的示范,或者对学生意想不到的事物及色彩进行大胆组合,学生会发现色彩间微差变化的美,从而丰富了他们对美的认识,扩展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培养学生在对绘画作品的审美能力
在绘画中,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分析著名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的事物。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的讲解,在一定阶段的示范讲解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欣赏作品,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加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作品进行大胆的解析。如分析塞尚的《苹果与桔子》时,作品线条流畅,形状柔滑圆润,色彩为暖调,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能够令人产生顺畅、和谐及愉快情绪;静物在大面积白衬布映衬下,整个明度是高调的;构图是由各个大小方向不一样的三角形组成,变化而统一。桌面向左倾斜造成圆滑的果子
不稳定感,但似乎又在右倾斜的果盆强力牵制下取得了平衡。这样的画面既充满了欢乐的动感,又不失祥和稳定的均衡感。这些评价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教师一定要对此进行详细讲解。学生在感受到如此全面、多角度的鉴赏语言后,会对自身的审美鉴赏力有一定的拔高。教师的示范性鉴赏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鉴赏的能力,为学生的自主鉴赏打下基础。大部分的时间,教师应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对于学生在鉴赏时发出的与众不同的感慨,教师要尽力保护创新的火花,越是具有突出个性的理解越能促进人的发展,真正的艺术都具有强烈的个性和与众不同的特征。对于学生的鉴赏评价,只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及发展规律,充分体现他们的创造力,着眼于事物的特征,就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所以教师在美术课上要尽力为学生提供展现自己的机会。比如在讲《风采》一课时,有的学生从身边的事例出发,讲出了自己理解的美;有的学生联系到了音乐,从艺术的不同领域来鉴赏。这样的尝试使学生对艺术的感受更加深刻,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更有利于提升绘画审美水平。
三、抓住绘画要点对学生进行指导训练
美术教学当中,有些学生非常喜欢绘画,但对绘画知识的认识十分有限,虽然绘画时尽心尽力,但是却长期处于感性认识阶段,以罗列现象为主,有自然主义倾向,绘画能力迟迟得不到提高。教师针对这种情况,对学生的绘画知识要进行科学指导、系统教学,抓住绘画要点,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透视规律的掌握。包括要理解透视变化规律,选好作画角度,确定视平线,探讨构图等。教师通过演示、观察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现象等帮助学生理解透视关系的基本规律,理解物体的线与线、面与面、体与体之间的透视关系。
2.黑、白、灰关系及明暗变化的节奏规律。针对学生在绘画训练中画面经常出现乱、脏、灰等问题,教师应引导他们在作画过程中养成整体地观察与表现的作画习惯。静物组合关系、差异和对比,只有善于观察,才能善于表现。通过把画面前后虚实关系、主次关系、明度对比等拉开,把握作品的整体创作。如静物写生训练时,在下笔前要对不同物体进行比较,区分物体的不同层次,找出最黑和最亮的物体,其它物体按照固有色加以区分。让学生经过比较、观察,深刻地认识到亮部与亮部之间、暗部与暗部之间、中间色之间有节奏的渐变规律。例如:画人物的眼眉时,如把眉毛与黑眼球和黑发作比较,则发现眉毛较之头发和眼
球要轻淡许多。
3.注重不同物体的质感的表现。不同的事物在视觉和触觉之间会形成不同的视觉感受,如玻璃制品、金属器皿、木材、皮毛、粗陶、花卉等制品,给人的视觉感受或平滑或粗糙,或坚硬或松软,或干涩或湿润。要引导学生去感受不同物体的质感,挖掘物体的特点,从而可以更好得表现事物。例如,表现坚硬光滑的物体如铁器,陶器等,要有严密的线条、均匀的色调、笔触不要很明显;表现松软物体如毛线制品、棉花制品等,要用较松散的线条;画绸缎,笔触和色调要有跳跃感,以表现其闪光的特点。
四、注重绘画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当下美术课堂,学生的作品千篇一律、色调一致、毫无生机的现象并不少见。要想提高绘画能力,离不开实际的“画”,更离不开创意。这些问题的产生与教师的教学弊端有很大的关系。如对学生造型能力的培养,一味的要求学生练线条、画明暗、临摹作品,导致学生在绘画中缺少创新能力,画面变得程式化,
大 众 文 艺
艺术设计“三生”教育多元和谐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大连工业大学
学效率,和谐有利的完成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
第三,和谐互动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就业竞争力强大的艺术设计人才奠定了基础。艺术教学动态因素间的互相促进,可以激发学生的设计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实践能力,通过“三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多边和谐互动运转可以让学生更加顺利的进行社会就业过度。
“三生教育”的有效开展,可以使学校培养有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教师是学校文化形成的主要载体、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源泉。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水平
近年来,在艺术设计和谐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领域中,的提升是每位教师不可推卸的职责,因为教师的文化素养,是学许多研究者已深刻认识到互动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为了避免信息生素质的“潜影”,并且体现在日常的行为举止和教学的全过不能相互交流,读死书的情况频频发生,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互程。在师师、师生、生生的和谐互动人才的培养模式中,教师不
仅要体现丰富的经验、进取的精神,和开拓创新的气魄,在课程动,还有老师与老师,及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人才培养模式。
《孟子》:“天时地利人和”
。三者之中以人和为最改革实践中还要勇挑重担、成绩卓著。这样才能更好的把学生培贵,创造和谐的艺术设计教育人文关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养成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走向社会,为社会贡献一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应该根增强互动力、提高学生的认知层次,是艺术设计
教育多元和谐互动人才培养模式中进行探索的重要因素。本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灵活变通,既讲原则又不失灵活,次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主要围绕三生教育来展开研究,值得提出既注重规范又体现教学的艺术性,具有一定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的是,这里的三生,指的是老师与老师直接的相互学习与研究,点,为学生提供一个拓展、延伸的“三生”教育的和谐平台。根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方式,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据艺术类专业课教学特点,通过制定专业成绩过程评定办法与方即师师、师生、生生,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学习与吸收知识。案,目的就是为了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强化设计的过程
管理,以“课堂教学、学科渗透”为主渠道,以“开放、多元、从以下三点来阐述“三生”教育培养模式的关系。
创新的成长平台”为载体,以“家庭、社会教育”为延伸的养成第一,师师:协调老师与老师间的关系。
《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位艺术设计的教教育、三生教育全方位育人格局。提高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能师都需要不断补充自身的能量,教师间相互学习、交流也是把自力,以达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培养目标,兼顾艺术类学科成绩评
定的科学规律,使得学生更好的参与其中,让师师、师生、生生己换位成“学生”角色再学习的阶段。
的和谐互动人才的培养模式无处不在。在课程的传授中,彻底打第二,师生:协调老师与学生间的关系。
传统教师单向交流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 破“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方法,让学“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和合作”师生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生与学生学习,自主学习,实践体验,给学生们提出传统教学模
式从未有过的权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发展和释更为符合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宗旨。
放个性,从而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感知到创作的激情,真正实现第三,生生:协调学生与学生间的关系。
富有“动态生成”的课堂是教学模式改革要努力达到的境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这种创新的授课方式,结合时代、课程、界,一个有效的艺术设计教育过程是师生间,学生与学生间主动地域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正确的创新意识、
思维技巧、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等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积极参与,动态生成的过程。
艺术设计“三生”教育多元和谐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质,使其养成习惯、形成自然、终生受益。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规模扩张,激发了对三生教育旨在通过“三生”的和谐互动,更有效的进行艺术设计人才培
养,不断提高校艺术设计学生学习质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研的认识。重视大学的教育改革,为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自我价值究与实践,这种互生关系必然引起质的变化。在教学内容、教学的进一步升华,是当代学校必然的选择。所以,在课程开发与实手段、实习实践等环节形成一套适合艺术设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施、教师培养、学生发展等方面会搭建更好的平台,达到拓宽学式,通过本项目的研究,有利于提高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的实践生培养渠道,丰富学习经历的目的,集智慧和勇气,以文化自觉水平,能够推动艺术设计教学和谐进展,使艺术设计教学培养目去推动师生之间的共同发展。总之,与当前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标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表达能力、就业能力。本研究具有以下较,本项目研究立足于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
分析了艺术设计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情况,了解了国内同类现实意义:
第一,为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可行性措施及依据。艺术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心理学家指出:多向交流较之单向交流,多向交流有着显著的教
学效果,可以更大限度地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这便是教学过程参考文献:
[1]万丽华.《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9月中师师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边互动教学理论。[3]
第二,让学生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努力突出学生的主[2]张燕婴.《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9月
体地位。能在实践教学中合理利用每个人力资源,积极探索多边[3]李t.《课堂教学交流中的“偏失”现象透析》.[J].《教育理论互动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与实践》2006年第04期 缺乏个性和表现力。学生在教师的统一严格要求下,不幸沦为一批又一批的作坊工匠,所有的作品犹如流水线下的产品,造型严谨、明暗对比强烈、色彩丰富。美术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过程,如何改善这种教学现状,如何让学生画出自己的风格,展
现出不一样的绘画作品,教师要在日常美术教学中激发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他们去观察事物,使学生认识事物,开阔眼界,增加知识,尽量让他们多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多欣赏美的东西。
摘要:在全民关注“三生教育”的今天,强化养成教育,夯实三生教育,成为了高校教育活动与时惧进的主旋律。我们不仅要落实当代大学生德育的指导思想,还要加强和改进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培养,因此,我院几名教师构建了艺术设计专业“三生教育”多元和谐互动人才的培养模式。“三生教育”是一个整体,体现“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注重基础,强化创新,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
关键词:艺术设计;“三生”教育;多元和谐互动;人才培养模式
包含总结汇报、考试资料、人文社科、党团工作、办公文档、教学教材、旅游景点、资格考试、专业文献以及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_吴晓巍等内容。
相关内容搜索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如何培养学生的绘画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015年4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目前教育改革已经在高中教育中进行了普及。鉴于此,本文主要就如何培养学生的绘画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进行研究,希望通过笔者的努力,找到实现以上目标的有效途径,从而完善高中美术教学中的缺点和不足,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部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中国论文网 /9/view-6824927.htm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学;绘画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美术教学是一门与艺术有关的科目,而艺术不是刻板的临摹而是创造力的迸发,是通过画笔将想象力付诸笔端,创造出独一无二的美术作品。所以,高中美术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美术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拓实学生美术绘画的基本功,教授学生美术创作的相关技巧,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能力,通过提升学生绘画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方式,让学生对艺术产生更深的认识,进而能够完成独立的创作,在自己的画作中融入自己的想法与感情。   一、打好绘画基础,吸取优秀经验   美术创作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只有达到了量的积累才能获取最终质的飞跃。因此高中学生在学习绘画的初期,仍应以拓实绘画基础为主要任务,并且在不断进行绘画学习的过程中,吸取一些先进的经验。首先,美术教师应带领学生进行美术作用的临摹,通过多次反复的临摹,增强学生的美术基本功,同时也让学生在临摹的过程中对名家的画作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学习其中的绘画技巧和构图方法等。其次,美术教师在学生进行临摹的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逐渐的从单纯临摹向有意识临摹进行发展,开始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创作风格加入到临摹的作品之中,为之后的绘画创作打好基础。值得注意的是,临摹是一个强化学生绘画水平的过程中,在学生临摹阶段,教师应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能力,对被临摹画作的细节进行把握,进而感受画家的匠心独运。   二、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感情   好的美术作用是有生命的,其蕴含了画家的思想感情,是画家内心真实情感的体现。为了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也能将自身感悟融入其中,通过绘画对感情进行表达,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感情的激发,让学生对生命对自然抱有热爱,用一颗赋有感情的心去观察生活去体悟自然。首先,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到郊外到自然环境中去写生,通过对自然环境进行观察,激发学生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并让学生将这份热爱之情通过绘画体现出来。其次,教师应注重绘画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意识到绘画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例如,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时,教师就可以将画作与生活中的实景进行比较,让学生领悟到艺术的本源来自生活,而艺术的创造却高于生活,而其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效果,就是作者发挥了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自己的描述使得生活中平凡无奇的事物赋予了独一无二的魅力。   三、注重经典赏析,提升鉴赏能力   世界上的优秀画作众多,通过对名家画作进行欣赏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美术创作的神奇之处,让学生加深对美术创作的印象。首先,美术教师在进行课堂授课的过程中,需要定期组织学生对经典美术作品进行赏析,赏析的作品不仅局限于教材安排的内容,也可以适当的对赏析作品进行丰富,让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拓宽学生的眼界。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赏析达芬奇的画作《最后的晚餐》时,美术教师就可以借助现代的多媒体设备,在大屏幕上对该画作进行放大,让学生更加直观具体的对画作进行欣赏。同时,教师应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进行主动的思考。因此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如画作中人物的表情有什么特点?画面布局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依据你的直觉谈一谈该幅作品表达的是怎样的思想感情?不仅如此,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对画作进行了解,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对画作背后的故事进行了解。仍以《最后的晚餐》为例,教师就可以向学生对达芬奇进行介绍,并将该幅作品背后的宗教故事讲向学生进行讲解。   其次,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艺术作品赏析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绘画风格有所感知还可以将两幅作品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收获。例如,将波提切利创作的《维纳斯的诞生》与中国的《簪花仕女图》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东西方在绘画风格以及人物肖像描绘方面的不同,通过对比的方式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美术知识。   四、增加创作机会,应用鼓励教学   虽然强化学生理论基础,提升学生鉴赏能力都有助于学生绘画观察能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但是真正对学生绘画创作起决定性作用的仍是实际的绘画过程。因此高中美术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可以独立的进行绘画的创作。首先,高中美术教师应在组织学生进行绘画之前对学生的情绪进行调动,让学生带着感情去绘画,增加学生绘画过程中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学生感情激发的方法有很多种,目前比较常用的有两个。   一是组织学生进行外出写生,让学生对自然环境得到切身的感受,进而在感情上得到激发,可以带着感情进行写生,并且将自己的想法融入其中,使得写生作品带着学生个人的特色。   二是,高中美术教师可以在学生进行绘画之前在课堂中营造出良好的绘画气氛。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中国山水画》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在班级播放与山水画相关的微课,让学生了解山水画的绘画技巧,同时在班级中播放古风的音乐,营造出高雅飘渺的意境,让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山水画的创作之中。   不仅如此,为了让学生迸发出更多的创作热情,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内部,或者向学校申请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绘画比赛,通过比赛的举行激发起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热情。   五、保持学生个性,注重因材施教   学生在创造力和想象力方面具有着天然的优势,去除技法和布局等方面的限制,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个学生都是绘画方面的天才,其拥有着独一无二的创造力,可以在自己的画作中形成自己的风格。因此美术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应对学生个性进行保持,保障学生在绘画技巧有所提升的同时,其原始的那种绘画的灵性,个人的风格等还能保留下来。并且在教育教学进行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表现出来的特质进行个性化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高中毕业后,在绘画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有所提升。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美术教学是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且与部分艺考生的升学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进行教育改革的今天,我国高中应改变对美术教学的认识,提升对美术教学的重视程度,将培养学生绘画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纳入美术教学的目标之中,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可以在艺术底蕴、绘画技巧、创作才能等方面都得到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董冰.如何提高中学生的绘画创作能力[J].大众文艺,2013(15).   [2]刘天亮.浅谈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A].2012年5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   [3]丁海棠.对学生美术创造力的再认识――中美学生美术创作画评价标准比较[A].科学教育与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C],2013.   [4]王秀梅.浅谈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S1期.   [5]钱宏波.赵士明.美术教学中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河北教研,1999年01期.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加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刚开始作文的学生最大的困难就是会碰到&无话可说&,&无材料可写&的困难,如果单靠老师传授抽象的写作知识,是难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的,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加强观察的指导,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抓住事物特点的习惯,从而克服&无材料可写&的缺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根据教材内容采取指向观察训练,自由观察训练和联系实例观察训练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系统的训练。  1、指向观察训练,即教师根据训练的目的确定某处景物、事物或人物为对象指导观察。为此我常常组织学生观察校园的花坛,树木,喷水池,到野外游览,并在游乐中给学生以观察方法的揭示。  2、自由观察训练,这种观察不受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是学生个体思维涌动最活跃的方式之一。联系教材实际,我从指导学生静物描写入手,掌握初步观察方法,比如观察一盆花、一株树,进而过度到动态的观察描写,如写一个小动物,写天上的一片云,写一个活动场面等等。  3、联系实例观察训练,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一定观察情境,可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形成一个优势兴奋中心,如教学《夏天》一文后,我要学生背诵相关段落,课外,我立即引导学生观察夏日炎热的气候,以及雷前雷后周围的景色变化,面对眼前真实的景物,学生自然而然地想起课文中的句子。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常听有些中学生说:&我就怕作文,一提笔就头疼,总觉得没东西可写。&有的干脆说:&我真不知道该写什么,从何写起。&有的学生作文虽然也交上来了,但仔细一看,刚开个头,敷衍几句,就草草收场。内容空泛笼统,不知所云。针对这些情况,我常常鼓励学生,作文就是用笔说话,会说话就会作文。而要想有话说就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切忌胡编乱造,闭门造车。由于缺乏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分析,头脑中缺乏材料,因而才觉得无话可说,无从下笔。  什么是观察?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法国作家莫泊桑曾拜当时着名作家福楼拜为师。一天,他把自己坐在屋里编的准备写成小说的故事讲给福楼拜听。福楼拜听后,说:&我劝你不要忙于写这些虚拟的东西,你每天骑马到外面转一圈,把路上看到的一切准确地、细致地记录下来。&于是莫泊桑意识到福楼拜是教他首先学会用眼睛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练好观察这一基本功。从此他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每天外出观察,终于写成了小说《点心》,并成为世界着名的小说家。后来莫泊桑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地观察它,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任何事物里,都有未被发现的东西&&&鲁迅也曾说过:&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这是鲁迅长期创作的经验总结。由此可见,要想写好文章必须重视观察事物,提高观察能力。但怎样才能引起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注意呢?这里我想谈两点: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没常听有些中学生说:&我就怕作文,一提笔就头疼,总觉得没东西可写。&有的干脆说:&我真不知道该写什么,从何写起。&有的学生作文虽然也交上来了,但仔细一看,刚开个头,敷衍几句,就草草收场。内容空泛笼统,不知所云。针对这些情况,我常常鼓励学生,作文就是用笔说话,会说话就会作文。而要想有话说就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切忌胡编乱造,闭门造车。由于缺乏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分析,头脑中缺乏材料,因而才觉得无话可说,无从下笔。什么是观察?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法国作家莫泊桑曾拜当时着名作家福楼拜为师。一天,他把自己坐在屋里编的准备写成小说的故事讲给福楼拜听。福楼拜听后,说:&我劝你不要忙于写这些虚拟的东西,你每天骑马到外面转一圈,把路上看到的一切准确地、细致地记录下来。&于是莫泊桑意识到福楼拜是教他首先学会用眼睛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练好观察这一基本功。从此他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每天外出观察,终于写成了小说《点心》,并成为世界着名的小说家。后来莫泊桑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地观察它,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任何事物里,都有未被发现的东西&&&鲁迅也曾说过:&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这是鲁迅长期创作的经验总结。由此可见,要想写好文章必须重视观察事物,提高观察能力。但怎样才能引起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注意呢?这里我想谈两点:激发学生的有动机任何学习都不能发生,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对于作文教学,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高中生已具备了较强的是非分辨能力,他们往往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教师要紧紧抓住这种欲望,引导他们写出优秀的文章来。  教学大纲对各个年级的作文教学都有明确的规定,而且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在课内落实。课内作文,要求具体,学生各方面都受到约束,往往显得比较被动,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我在作文教学上一直是采取&双管齐下&的办法:一方面安排必要的课内作文,另一方面安排一定数量的课外练笔。比如,去年我接了刚入学的两个初一班,除了两周一篇大作文外,我要求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写一篇随笔,隔周抽查一次,并进行讲评。  写随笔,就是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选材自由,命题自由,文体自由,字数自由。只管写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可议论,可抒情,可记叙、随心所欲。洋洋洒洒几千字,不嫌多;点点滴滴几十字,不嫌少:有话则长,无话可短,尽兴而写,随意而止。这样不自觉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事物的兴趣和能力。他们写的内容起初比较简单,渐渐地,观察视野不断扩大,就从身边的小事写开去,写社会、写人生。内容越来越丰富:班级的生活与风波,家庭的欢乐与忧愁,社会见闻等等,真是大到宇宙,小到自我,尽入笔底。有个学生对校园常作细致观察,从景到人,从人到事,连续写了校园生活之一、之二、之三&&在随笔里,我看到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也有到了学生因创作热情而引出的观察兴趣。不仅有话可写,而且更真实,更贴近生活。一年多来,收到了显着的效果。不少学生谈了写随笔的体会,一致认为写随笔的要求促使他们去观察,去思考。有的说:&我每天都要瞪大眼睛在生活里寻找。&有的说:&由于写随笔的需要,无论在家里、在车上、在学校里,我无时无刻不在观察、在谛听&&&两个班的学生全部完成了我布置的每周三篇的任务,而且由于对周围事物的兴趣,不少人自觉多写,并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  同时,在课内作文的教学中,我也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比如,我布置一篇作文《记本班一位最熟悉的同学》,要求大家以班里一位同学为描写对象,抓住其外貌特征进行描绘、刻画,看谁观察得细,写得像。而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抓住自己所写的人的特征来写。再比如,在上完《景泰蓝的制作》后,我又布置一篇作文《&&菜的制作》,从而引发学生观察的兴趣。于是乎,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了,创作热情被激发了,纷纷写出了切合实际的优秀作品。总之,要想使学生写出好的文章,首先必须让他们练好观察这一基本功。  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  在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怎样去观察。  我曾给学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波斯有位珠宝商很会做生意,他在出售金银首饰时,常常盯住顾客的眼睛不放,结果生意非常兴隆。别人想探究其中的奥妙,他却守口如瓶,直到临死前,他才向自己的独生子传授这一诀窍:&盯着对方的眼睛,不,准确地讲,盯着对方瞳孔,瞳孔是不会撒谎的。如果一只钻戒的熠熠光泽使对方瞳孔扩张,你就大胆地把原价提高三成或更高;如果一条项链没能使对方张大瞳孔,你就立即更换一只&&总之,盯着对方的瞳孔!&  当然,这个珠宝商传授的生意经,不是我们要学的,但这种抓住买主的外部表情,从而推测其心理变化的方法却很值得我们去借鉴。  在观察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不只是&看&。现代文坛名将鲁迅不愧是一位出色的观察家。尤其是在观察人物方面他实在是独具慧眼而又细致入微的。他曾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前不久,我在讲授他的短篇小说《祝福》时,着重分析了鲁迅对祥林嫂的眼睛的三次描写。初到鲁家时总是&顺着眼&,表现了她的温顺善良;第二次到鲁家时虽还&顺着眼&,但&眼角上带着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表明她精神上受到过巨大的刺激,极度悲伤;在沦为乞丐之后,祥林嫂整个人完全与先前不同了:脸上&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说明这时的她已濒于死亡,精神麻木,内心受到极大的摧残。鲁迅正是抓住主人公祥林嫂的眼睛,通过对比,写出了人物的悲惨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变化。而后,我布置了一篇作文,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记我们学校的一位退休教师老袁。这位教师虽然几年前就退休了,但负责收发报纸的工作一直承担下来。每天早晨六点半准时把每封信件送至各班,上午八点又准时把报纸、杂志送到各教研组。除星期天外,从未间断过。于是,有的学生着重描写了他的&那副眼镜&;有的却抓住老袁因左腿有毛病而走路不稳的姿势来写;还有的刻意在他的衣着上做文章。于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普通人从每个学生的笔端跃出,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这样,学生就慢慢学会了对周围各种事物的&观察&,而不只是&看&。  当然,我们在强调学生要注重观察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运用正确的健康的思想去观察。比如,有的学生看到了我们社会现实中的种种腐败现象、不正之风,便认为在作文中联系实际就是揭露阴暗面,让他们发牢骚。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我跟学生分析,生活中确实有愚昧落后、勾心斗角,有挫折,也有失败,这些东西不承认不行。但是必须注意:什么才是我们生活的主流?从你呱呱落地到现在成为一名重点中学的高中生,是承受的阳光雨露多,还是遭受的急风暴雨多?周围的东西是正面的多还是反面的多?再者,生活中的不正之风确实今人痛恨,应该揭露、鞭挞,但决不能因此而使我们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让丑恶的东西占据我们的心灵,而应该让我们的生活处处都充满阳光。经过我的引导,许多学生认识到,通过观察写出的东西一方面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另一方面还应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  由于我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许多学生的作文水平渐渐提高了,尤其涌现出不少表露真情实感的好的作品。有一位学生写了一篇散文《搏》,记的是他的一位邻居,一个由高考落榜到榜上有名的青年。这位青年去年因两分之差落榜,看着父亲那&佝偻的身躯&,母亲那&布满皱纹的脸&,还有那上初二的小弟弟,他不忍心再复习了。尽管父亲说要去借钱,但他还是怀着一颗歉疚而苦楚的心,还有一大摞高考复习资料,去南方打工了。这一年里,他每日白天打工,晚上挑灯在帐下苦读。一年时间很快过去了,他回来参加了今年的高考,结果省财贸学院的通知书来了。这位学生写道:&他又走了,但这次是全村人送他。在列车启动时,他又看到了父亲那佝偻的身躯,母亲那布满皱纹的脸,于是他的眼睛模糊了&&&多么感人的场面,又是多么真实的镜头!后来我问这位学生所写的是不是真事。他说:&这全是我亲眼见的,这位青年就是我的一个堂哥。送他的那天,我还特地请假赶回家与他道别的,我写的就是真的,我只想把我看到的记下来。&  是的,我们只要留心一下,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会使我们有所发现。不是吗?苹果落地,再平常不过了,牛顿却从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开创了科学的新纪元;壶水翻滚,是很平常的事,瓦特却因此发明了蒸汽机,导致了一场工业革命文章出自,转载请保留此链接!。正如契诃夫曾对一位青年作者所说的:&您看这堵墙,似乎它连一点有趣的地方都没有,可是你凝神地看着它,就会在那里面有所发现,找到别人以前还没注意到的东西,那您就可以把它写下来了&&&这就是说,要观察,要思考,并且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  留心你身边的日常事物吧,它将使你获得知识,使你发现生活的真谛。 怎样培养小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一、拓宽训练时空,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从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现状来看。教师给学生的思维时间和创新空间都很有限,为了改变这个现状,教师必须创造条件,拓宽训练的时空,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  1.从&1.从训练时间上来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克服为文而文的倾向。  学生的习作是他们对日常生活感悟后的产物。这样的习作往往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并体现着表现自我的创造性,它没有时间的限制。学生的习作冲动绝不会只等到作文课时才产生。如果把学生的习作都框定在作文课上,学生也许因为缺乏兴趣而走上为文而文的歧途。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作文的时间放在平时,让学生有了感触就及时地记录下来.作文课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素材进行加工、润色和提炼,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2.从训练的空间上来看,教师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拓宽习作训练的渠道。  (1)开放学生的多种器官,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①绘画。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想象作文时,可先出示&小桥、花卉、动物、游人、天空&&&等词语,让学生根据这些词语借助想象画成图画,然后要求将这些图画剪下来拼成一幅完整的、自己喜爱的图画,最后让学生把这幅图画的内容写下来。这种训练使文字与形象配合,画面与习作互补,从而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②实验。教师可先布置学生运用自然课或课外阅读中学到的某一科学知识自己做一个科学小实验,然后让他们把实验的过程写下来。  ③制作。有的课文在学习之后,可让学生完成一个小制作,如学了《琥珀》,才让学生制作一个琥珀,并让学生把制作的过程、感受和新的发现写下来。  ④操练。小语课文中安排了不少说明文,在学习了这类课文后,我们不妨让学生亲自实践操作一下,如学了《我们的新朋友&&电脑》一课后,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操练一下,并让他们把操作后的感受写下来。  ⑤表演。好动、好表演是小学生的天性。小语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有很强的故事性,非常适合学生表演,学生表演的过程也是对教材语言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要提供学生表演的机会,在表演中提高创新能力,在表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表演后的感受和发现写下来。  (2)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习作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新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结合课文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主要形式有:①情节扩展式。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两句话:&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教学时,教师可启发学生结合课文插图,由邱少云的外表,推想邱少云的内心活动,把这两句话扩写成一段内容具体的话。②文尾续写式。如,根据《穷人》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续写《桑娜拉开帐子以后》;根据《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续写《卖火柴的小女孩子真的来到了天堂》;根据《凡卡》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结写了《凡卡梦见了爷爷》。③多向改写式。根据课文内容,有的可以改变人称;有的可以改变叙述的顺序;还有的可以改变体裁。④图文转换式。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配有插图,教学时,可启发学生在独立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出与课文不同的文章。⑤相关迁移式。这种形式或是抓住课文的原型特征,调动已储备的表象,把思维的触角由甲迁移到相关或相似的乙上来。例如:学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让学生写《爸爸妈妈对我的爱》;学了《凡卡》,让学生写《我和凡卡比童年》。  (3)在学校和班级的板报墙上开辟&自由谈&&小评论家&&心里话&&新发现&等栏目,引导学生将班级、学校以及社会上出现的好人好事或一些带倾向性的问题发表议论,这种写作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对某一问题发表三言两语的看法也可以,其目的是为了向学生提供一块说理的园地。  (4)不断丰富班队活动内容,为学生提供写作机会。班队活动内容越丰富,学生动笔的机会和创新机会也就越多。如,小队之间的挑应战、摆台赛;班级开展的参观、游览活动;班级举行的智力竞赛活动、小记者采访活动和文娱表演活动等。教师应抓住这些机会让学生进行习作练习。  (5)结合课外阅读、看电影和电视,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评论电影(或电视)中的人物等等。  二、强化创新思维训练,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创新思维具有三个特性,就其思维的广度而言,具有发散性;就其思维的灵活性程度而言,具有变通性;就其思维的个性而言,具有独特性。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根据创新思维的这三个特征来安排系统的作文训练。  1.冲破定势,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学生作文为什么会出现众多的雷同现象?这与学生作文时的思维定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把作文训练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以某一事物为触发点,多角度、全方位引出问题,展开思路,提炼创意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作文指导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同一题目多种角度选择材料。例如,写《我的妈妈》,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妈妈的性格、脾气、品德、才能、爱好、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学生一旦学会了发散思维,就会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2)同一中心多种选材。有些作文题由于限制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在习作时更容易出现雷同。这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写出各具特色的习作来。例如:《在学雷锋活动中》这个作文题,一般来说,中心应该歌颂助人为乐的精神。如果不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很有可能出现前面所讲的&五子登科&的情况。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这一类习作时,可启发学生思考:①可采用对比的手法,选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材料来表现中心;②打破只写一个健全人的思维定势,可以写一个身残志坚的活雷锋;③可采用一群人的材料来表现中心;④可通过写一个人的变化来反映这个中心。  (3)同一材料多种立意。为了克服学生习作思维的单一,不善于变通的弊病,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同一材料的习作时,要引导学生挖掘同一材料的多义性。  例如:在指导学生写《登山》这篇习作时,可启发学生从这样几个角度去立意:①通过记叙登山途中看到的赏心悦目的美丽景色,把中心写为&对大自然的热爱,或对家乡美好的赞美&;②受《挑山工》一课的启发,通过写登山途中的感受,把中心定为&做任何事,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脚踏实地地去努力&;③通过写登山远眺的感受,把中心定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又如,有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与《&滥竽充数&读后感》时,为了突破&滥竽充数&的思维定势,启发学生另辟蹊径:①南郭先生很有自知之明,他比那种占着位置不做事的人强;②造成南郭先生得以&充数&的多年的根本原用是&大锅饭制度&,说明要发展必须改革;③南郭先生在乐队里&充数&多年,没有一个人举报,这与乐师们普遍存在的明哲保身的思想有关。  (4)同一材料多种体裁。学生的思维是多侧面的,有的善于逻辑思维,有的擅长形象思维,还有的直觉思维见长。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和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同一材料多种体裁的训练。例如:围绕&学校&这个材料,可设计这样一组题目。《我们的校园》(侧重于记叙和抒情)、《我们的学校》(侧重于说明)、《我爱我的学校》(侧重于议论)、《我们学校的未来》(侧重于假想)。  2.启发相关联想,训练思维的变通性。  相关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通过相关联想,能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例如:在指导学生写&雪&这一自然景观时,可启发学生开展正相关联想和反相关联想。  3.充分展示个性,训练思维的独特性。  创新思维必定是个性思维。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运用&批判的眼光&思考,让学生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  从选材来看,异向思维就是一个新路子。例如:写《我的一家》,大多数学生都可能会写家庭的和睦幸福、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等。如果反向写家庭父母之间,妈妈和奶奶之间的&摩擦&,希望自己的家庭和谐起来,这将会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又如:写《我们的学校》,中心是通过对学校人事、景物的具体描写来反映学校的美。大多数学生只会写校园的景色美、校园里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教师工作认真负责等等。如果采取&反弹琵琶&的思维方式,写教师住在简陋破旧的教工宿舍楼里,而工作的热情却那么高,两者对比,歌颂老师的奉献精神,既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又体会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独特个性。  从立意来看,可通过审美立意的途径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深刻性。有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写《生日》这篇习作时,先让学生自选材料,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写自己过生日时,长辈、同学给自己祝贺生日,感到很快乐,显然,这样的立意缺乏&美&。后来经老师指导,学生有的写为长辈过生日,有的写为同学、老师过生日,还有的写为孤寡老人、残疾朋友、失去亲人的同学过生日,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立意进行&比美&,通过比较,学生发现立意从&我&&家庭&社会,一个比一个美丽,一个比一个深刻。那么,立意深刻是否可以写自己和家庭呢?为避免学生产生立意深刻只能写大事不能写小事的错觉,老师在指导时强调:写自己过生日,通过写礼品的丰富、亲人的欢聚,可以反映党的富民政策给千家万户带来了欢乐,这样的立意同样是深刻的。这样可以启发学生从凡人小事中发现&美&的素材,使学生个性化思维得到发展。  三、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模式体系及教材体系  目前那种封闭的、僵化的&教师讲&&学生做&的作文教学模式,严重妨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模式体系这种教学模式体系的结构为:  营造氛围,诱发创新热情&放胆表达,拓展创新思维的空间&交流合作,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评优激励,激发新的创新动机。  (1)营造氛围,诱发创新的热情。创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氛围环境。为此,教师应采取生活再现、表演展示、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并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诱发学生创新的热情,让所有的学生进入&我要写&的精神状态。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看完本文,记得打分哦:很好下载Doc格式文档马上分享给朋友:?知道苹果代表什么吗实用文章,深受网友追捧比较有用,值得网友借鉴没有价值,写作仍需努力相关作文:
48小时热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