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经脉全文经脉十译释是动为何意

论《内经》“是动病”、“所生病”
我的图书馆
论《内经》“是动病”、“所生病”
论《内经》“是动病”、“所生病”
□ 翟双庆 北京中医药大学
  《内经》“是动病”、“所生病”,是《灵枢·经脉》在叙述完每条经脉的循行起止后,关于疾病的症候记载。后代医家对其有不同见解,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气血先后说。《难经·二十二难》云:“经言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故先为是动,后所生病也。”即每一条经脉都分为气病和血病,气病在先,血病在后;新病在气,久病在血。可知,“是动病”是气分病,“所生病”为血分病。
  第二,经络脏腑说。《校注十四经发挥》认为:“是动病”为经络病,“所生病”为脏腑病。王冰也直接将“是动”解释为“脉动”,表示此经脉异常变动,则可以在本经循行所过之处出现相应病症。因为“是动”病直接来源于脉诊病候,只言“动”而不言具体脉象,后人多将“是动病”直接解释为经络病。相对而言,“所生病”则为脏腑病。
  第三,内因外因说。《灵枢集注》云:“夫是动者,病因于外;所生者,病因于内。”即经脉因受外邪侵犯所发生的病证称“是动病”,本脏腑发生疾病影响到本经的称“所生病”。
  第四,本经他经说。《难经经释》云:“《经脉》篇是动诸病,乃本经之病;所生之病,则以类推而旁及他经者。”即本经之病称“是动病”,影响至他经之病称“所生病”。
  第五,穴动诊病说。《灵枢注证发微》认为“此篇‘是动’之义,正言各经之穴动则知其病耳”,即根据各经腧穴的脉动变化诊断疾病及预后。“主×所生病者”是对“是动”后所列病症的结语,表示经脉病涉及的内容。而“主×所生病者”之后所列病症,“或出本经,或由合经”,是对该经病补充的另一组病症。
  第六,病症主治说。上海中医学院《针灸学》(1974年版)也认为:“是动病”说明经脉的病理现象,而“所生病”是说明该经经穴的主治证候。可以认为,“是动”是由于本经脉变动而出现的各种病候,其病候彼此之间在病理上必然相互关联。张介宾注云:“动,言变也,变则变常而为病也。”也指出“是动病”为这一经脉发生异常变化就可能出现有关病症。“是主……所生病者”是指本经腧穴可主治之病症,可以是本经之病,亦可以旁及他经,病证范围较“是动”广,病候间不一定有病理上的联系。
  以上几种观点,从不同角度解释了“是动病”、“所生病”的含义,均有一定的理论价值。相对而言,“病症主治说”比较符合经文之义。考“主”有主持、掌管之义,在医书中常引申为“主治”的意思。如《灵枢·九针论》有:“五曰铍针……主大痈脓。”“主”即“主治”之义。《阴阳十一脉灸经》也有“是……脉主治其所产病”的记载,可以作为这一训释的佐证。因此,将“是主……所生病者”理解为“此经脉主治某脏(或津、血等)所产生的病证”,是文通理顺的。所以,“病症主治说”把“是动病”释为该经发生异常变动所产生的病证,视“所生病”为该经脉腧穴所能主治的病证,主要依据即为经脉所循行的部位、所主的层次出现异常以及经脉所配属的脏腑功能异常时的表现,故可参。
  兹举一例以说明经文的指导意义。笔者曾跟随王洪图教授诊治过一例“胆足少阳之脉所生病寒热如疟”证,现详述如下。王某,女,51岁,主诉低烧1月余。体温在37.5至38.5摄氏度之间,先恶寒后发热,每天反复多次。心烦、口苦、食欲不振,睡眠不实。经某医院检查,血沉、肝功出现异常。西医治疗多日,病情无变化。舌胖苔黄腻,右脉濡,左脉弦细。证属湿热之邪郁于少阳,肠胃气机不畅。治以和解少阳、健胃除湿之法。方药:小柴胡汤加减。药用柴胡、清半夏、黄芩、槟榔、赤芍药、草果、知母、川厚朴等,5剂,水煎服。忌食辛辣油腻食物。二诊:服上药后体温恢复正常,已无往来寒热症状。仍有心烦、口微苦、食欲不振、睡眠不实。此乃湿浊未尽之象,仍宗前法进治。方药:柴芩温胆汤加味。上方酌加青皮、陈皮、云茯苓、竹茹等,5剂。禁忌及煎服法同前。三诊:微感心烦,食欲稍差,乏力,余无不适,脉弦细,苔薄黄。继用前法为治,前方继服,5剂水煎服。四诊:食欲好转,诸症悉除。脉弦细,舌苔薄。患者要求再服药以巩固疗效。乃以三仁汤化裁为方,以善其后。5剂,水煎服。
  《灵枢·经脉》云:“胆足少阳之脉……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汗出振寒,疟……”胆经主治有关“骨”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头痛……自汗出,战栗发冷,形似疟等。足少阳胆经行于人身之两侧,位居半表半里之间,感受外邪之后,邪正交争,而有往来寒热如疟的临床表现。故凡见“发热”之病,其兼有往来寒热之象者,当以疏泄少阳为基本治法。《伤寒论》在总结《灵枢·经脉》篇胆足少阳之脉所生病症状的基础上,提出少阳病除了“往来寒热”之外,若侵犯他脏,亦可见“口苦,咽干,目眩,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等症状。遂初诊投以小柴胡汤加减,以和解少阳为主,数剂病除。病案中患者为中年女性,症见往来寒热、口苦、心烦、纳差,舌苔黄腻,显然是少阳经脉不和,木郁日久而影响肠胃,以致湿热内生。故处方用药中,酌加草果、厚朴、知母、槟榔以调中焦,开湿郁兼清阳明之热,5剂则体温恢复正常,又数剂自觉症状全消。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胆经主骨病”的原因历代医家认识不一。张介宾谓足少阳经配属脏腑为胆腑,经脉承胆腑刚性之气,故对全身骨骼的强度具有调控作用。丹波元简据《素问·热论》中“伤害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骨”的内容,在《素问识·热论》中云:“盖太阳主皮肤,阳明主肉,少阳主骨,从外而内,殆是半表半里之部分,故改胆作骨,于义为长。”按照经脉所主层次所论,太阳对应皮,阳明对应肉,少阳对应骨,由皮表向体内递进。可参。
发表评论: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台上台下)
(巧薇恋语)
(晴天安好)
第三方登录:黄帝内经释难 -图书
& 黄帝内经释难
&&&&黄帝内经释难
书名黄帝内经释难
出版时间2006年11月
定价 ¥29.0
零售/团购/批发
&《黄帝内经释难》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它系统而科学地论述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记载了丰富多样的防治疾病的技术与方法,是古代医家利用当时的哲学、社会及自然科学知识,对临床经验进行分析、归纳、整理的一部医学巨著。它不仅是中医理论体系与方法论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中医学各门学科分化、衍生之母体,由此确立了中医学的基本范式,规定了中医学发展的方向。  《黄帝内经》是怎样一《黄帝内经释难》?如何看待《黄帝内经》与《周易》的关系?《黄帝内经》整体观念形成的哲学基础是什么?《内经》是两千多年以前古人研究生命科学的经验总结,今人应当从中学习些什么?《黄帝内经释难》选择了其中对中医理论发展产生过十分重要影响,或者对临床实践有十分重要指导作用,或者历代见解纷争各执一词,使读者难以明辨的问题130个,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诠释,充分展示了《内经》所传授的经典著作学习方法和主要内容。
&《黄帝内经释难》
1.《黄帝内经》是怎样一本书?2.《黄帝内经》中的解剖学知识及其特点如何?3.《黄帝内经》观察方法的原理是什么?其特点有哪些?4.道家思想对《黄帝内经》理论体系建构的影响主要有哪些?5.如何看待《黄帝内经》与《周易》的关系?6.中庸观与《黄帝内经》理论建构的关系如何?7.《黄帝内经》对“常”与“变”关系的认识如何?8.天人合一观在《黄帝内经》理论建构中的方法论意义如何?9.天人合一观与《黄帝内经》价值观的关系如何?10.《黄帝内经》整体观念形成的哲学基础是什么?11.《黄帝内经》整体观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如何认识的?12.《黄帝内经》功能观形成的基础是什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13.《黄帝内经》运动观形成的基础是什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14.《黄帝内经》理论建构与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的关系如何? 15.《黄帝内经》对地理环境与医学的关系是如何认识的?16.医学气象学思想在《黄帝内经》中有何反映?17.何谓取象比类?与类比推理的关系如何?18.取象比类方法在《黄帝内经》藏象经络理论建构中的作用如何?19.《黄帝内经》中“从容”作为方法论的含义是什么?20.黑箱方法在《黄帝内经》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1.生物全息思想在《黄帝内经》中主要反映在哪些方面?22.《黄帝内经》对气化理论的认识如何?23.如何全面正确理解“阳气者,若天与日”?24.何谓“阴阳应象”?其方法论意义如何?25.阴阳学说与生殖文化之间的关系如何?26.《黄帝内经》对阴阳理论的一般阐述与应用如何?27.《黄帝内经》对阴阳范畴特性的认识有哪些?-28.如何正确理解“阴平阳秘”?29.如何理解“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30.《黄帝内经》三阴三阳的含义如何?其在理论建构中的意义如何?31.《黄帝内经》三阴三阳划分的依据是什么?32.《黄帝内经》三阴三阳划分是如何形成的?33.《黄帝内经》事物属性五行分类的依据、方法及特点如何?34.《黄帝内经》五脏与五行的配属关系是如何形成的?35.亢害承制的含义如何?后世医家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发挥?36.何谓五行休王?它与《黄帝内经》理论建构的关系如何? 37.《黄帝内经》五味理论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38.《黄帝内经》五味理论的临床应用如何?39.《黄帝内经》对药食气味与人体形、精、气化的关系是如何认识的?40.《黄帝内经》中神的含义有哪些?41.《黄帝内经》中神、魂、魄、意、志的内涵如何?42.《黄帝内经》对形神关系是如何认识的?43.《黄帝内经》对人的生命过程是如何认识的?其意义如何?44.《黄帝内经》对脏腑分类的认识如何?45.如何正确理解脏腑“藏”、“泻”、“满”、“实”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46.如何正确理解肝主藏血的问题?47.如何理解“肝者罢极之本”?48.如何理解“心开窍于耳”?-49.肺主治节的内涵如何?它涉及人体哪些功能?50.《黄帝内经》对肾中精气功能是如何认识的?51.何谓天癸?其生理作用如何?52.如何正确理解“肾生骨髓,髓生肝”的含义?53.为什么说“肝生于左,肺藏于右”?54.如何理解“肾者,胃之关也”?55.命门学说的产生与中医理论逻辑发展的关系如何?56.《黄帝内经》对膜原的认识如何?后世对此有何发展?57.“魄门亦为五脏使”的含义及其意义如何?58.如何正确理解“四肢者诸阳之本也”?59.《黄帝内经》对营卫之气的运行规律是如何认识的?其临床意义如何?60.《黄帝内经》对睡眠机理是如何认识的?61.《黄帝内经》对经脉气血循环是如何认识的?62.《黄帝内经》对六经气血多少的论述如何?有何临床意义?63.三阴三阳开阖枢的含义如何?64.何谓气街?其临床意义如何?65.中国古代神秘数字在经络学说建构中的作用如何?66.何谓“是动病”、“所生病”?67.何谓卦气说?它与《黄帝内经》经脉病候的关系如何?68.《黄帝内经》时间医学思想产生的哲学基础如何?69.《黄帝内经》中有关四季节律的论述有哪几种?临床意义如何?70.《黄帝内经》对五脏主时节律是如何认识的?临床意义如何?71.《黄帝内经》对脾与季节关系是如何认识的?72.何谓太一行九宫?与《黄帝内经》理论建构的关系如何?73.《黄帝内经》对体质是如何分类的?对后世影响如何? 74.如何认识中医体质概念的争议?《黄帝内经》对此争议有何影响?75.《黄帝内经》对体质与疾病的关系是如何认识的?76.《黄帝内经》对病因的认识有哪些内容?其对病因的分类如何?77.《黄帝内经》中对火的认识主要有哪些?78.何谓虚邪?其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其致病特点如何?79.《黄帝内经》对邪与正在发病中的关系是如何认识的?80.如何正确理解“百病生于气”?81.《黄帝内经》是如何认识虚实病机的?82.何谓“阳虚则外寒”?它与阳虚则寒的关系如何?83.何谓“阴虚则内热”?它与阴虚则热的关系如何?84.何谓“阳盛则外热”?它与阳盛则热的关系如何?85.何谓“阴盛则内寒”?它与阴盛则寒的关系如何?86.病机十九条的基本精神如何?分析病机的方法有哪些?87.何谓胃气?如何正确认识胃气概念?88.为什么说“人无胃气日逆,逆者死”?89.脉以胃气为本观念是如何形成的?90.《黄帝内经》对脉象与时季的关系是如何认识的?其临床意义如何?91.《黄帝内经》所论“脉合阴阳”主要反映在哪几个方面? 92.何谓十二经标本脉诊法?93.何谓人迎寸口诊脉法?其在《黄帝内经》中的应用如何?94.《黄帝内经》中所述代脉的含义如何?它与后世所言有何不同?95.何谓尺肤诊?其临床价值如何?96.《黄帝内经》中寸口、尺肤命名的依据是什么797.《黄帝内经》所述望面色的主要内容有哪些?98.《黄帝内经》对目诊的认识如何?99.《黄帝内经》对咳与脏腑的关系是如何认识的?有何临床意义?100.《素问?热论》为什么将外感热病称为伤寒?其与《伤寒论》的关系如何?101.《黄帝内经》对阴阳交的论述如何?其指导意义如何? 102.《黄帝内经》对积聚的认识有哪些?其临床意义如何? 103.《黄帝内经》对疼痛的病因病机是如何认识的?其临床意义如何?104.《黄帝内经》所论消瘅的病因病机如何?涵盖的现代疾病有哪些?105.《黄帝内经》所言厥的含义如何?厥证所涵盖的现代疾病范围如何?106.《黄帝内经》对寒厥、热厥病机与辨证的认识如何?107.何谓痹病?《黄帝内经》对痹病的分类辨证如何?108.《黄帝内经》对心痹、心痛的认识如何?109.《黄帝内经》对骨痹是如何认识的?110.如何理解“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蹙”?111.如何正确理解“四维相代,阳气乃竭”?112.《黄帝内经》对五郁病症及其治疗的论述如何?113.何谓“治病必求于本”?后世医家的阐发如何?114.何谓正治、反治?其临床应用如何?115.《黄帝内经》中标本的含义如何?116.标本治则的临床应用如何?117.何谓“盛则泻之,虚则补之”?118.《黄帝内经》中有关因势利导治则的论述如何?119.为什么说“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120.如何理解针刺“气至而有效”?121.“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理论依据与临床应用如何?122.如何正确理解“治痿独取阳明”?123.何谓祝由?其临床应用与历史渊源如何?124.《黄帝内经》所论养生方法主要有哪些?125.何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后世医家是如何认识的?126.《黄帝内经》对酒的认识如何?其临床应用如何?127.何谓运气学说?它与气象医学、时间医学的区别如何?128.运气学说中十天干配五运、十二地支配六气的原理是什么?129.标本中气的含义是什么?该理论的临床应用如何?130.《黄帝内经》对五星与岁运的关系是如何认识的?附:关于《思考中医》的思考
&&推荐图书
&&相似图书
&&参考图书与黄帝内经素问译释相关的词条
医学百科提醒您不要相信网上药品邮购信息!
百科词条:摘要:《黄帝内经素问译释》医经著作。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本书将《内经·素问》原文按通行本次序逐篇逐段地予以语译,每段之后附有注释及按语。语译通俗而准确,按语亦较恰当。是颇有影响的语译注释本。1959年由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出版。 [ 最后修订于 15:25:00 113字 ]
相关词条:拼音:《huángdìnèijīngsùwènyìshì》《黄帝内经素问译释》医经著作。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本书将《内经·素问》原文按通行本次序逐篇逐段地予以语译,每段之后附有注释及按语。语译通俗而准确,按语亦较恰当。是颇有影响的语译注释本。1959年由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出版。委员会主任,院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审评委员会主任。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顾问。兼任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兼中医学科组组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理事。多年从事中医基础理论与《内经》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阴阳学说的演变、气血循环理论、五行学说、运气学说以及河图洛书等方面的研究。主编有《黄帝内经素问译释》、《内经讲义》、《中医养生学》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拼音:《huángdìnèijīngsùwènjízhù》《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医经著作。九卷。清·张志聪集注。本书与《黄帝内经灵枢集注》都是张志聪和他的学生们集体撰写的。对于《内经》一书的原文作了较详细的注释。对经义有较多发挥。是近代流行较广的一种《内经》全注本。现有多种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拼音:《huángdìnèijīngsùwènxiàoyì》《黄帝内经素问校义》医经著作。一卷。清·胡澍撰。刊于1880年。书中将《素问》中难解的字、句、文义摘出三十条,通过考据训诂,加以释义。解决了以往注释中的一些难题。可供校勘《素问》的参考。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拼音:《huángdìnèijīngsùwènbáihuàjiě》《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医经著作。山东省中医研究所研究班编。本书是《素问》一书的白话注释,除对原文进行语译外,每篇列有本篇大意、体会,或附词字释义等项。虽说其语译常有不切之处,但总体说来还是成功的。对于读者理解《素问》原文有一定参考价值。1958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拼音:《huángdìnèijīngsùwènjiēwénzhùshì》《黄帝内经素问节文注释》医经著作。十卷。明·黄俅辑。约刊于16世纪末。本书据《素问》一书选录约65篇部分原文编辑而成。原书之后先附以王冰注文,再附以马莳注文。黄氏自己却无注释。是一部经过选编的《素问》王、马合注本。现存明刻本。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它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例如不理想的生活、工作环境、天灾人祸以及社会动荡、经济状况变迁等等,均可引发七情而导致疾病。《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七情又包括某些内脏病变而继发的病态情志活动,如《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肝气虚则恐,实则怒。”七情能否导致发病拼音:jué英文:概述:厥为病症名。出《黄帝内经素问·厥论》。厥:1.神志病变;2.四肢部因气血阻逆而出现的逆冷、麻木、酸楚等症;3.癃证之危重者神志病变·厥:厥为病症名。出《黄帝内经素问·厥论》。神志病变。泛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但大多数能逐渐苏醒的一类病症。《黄帝内经素问·大奇论》:“暴厥者,不知与人言。”厥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手足僵冷一类的病证。《黄帝内经素问·厥论》:“帝曰:厥或令人腹满拼音:《huángdìnèijīngsùwènwúzhù》《黄帝内经素问吴注》医经著作。又名《内经吴注》。24卷。明·吴崑注。刊于1954年。本书是《素问》全注本的一种,书中将现存《素问》一书七十九篇(无刺法论、本病论二篇)原文逐篇分段予以注释,每篇之首简述该篇大意,注文比较简明。在《素问》诠注本中是有较大影响的一种,是研究《内经》必不可少的重要参考书。现有明刻本、日刻本、清刻本等。拼音:《huángdìnèijīngsùwènlíngshūhélèi》《黄帝内经素问灵枢合类》医经著作。九卷。明·王九达辑注。刊于1628年。本书是将《素问》和《灵枢》内容分类合编而成。共分摄生、藏象、经度、运气、脉候、色诊、病能、论治、针刺九类,在各篇原文之后均有题解及注释。是分类研究《内经》的著作之一,对于学习《内经》者同类比较、加深理解等方面确有积极意义。现有明刻本。拼音:jīngqì英文:essentialqi概述:精气是人体精与气的统称。《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人有精气津液,四支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精气同正气:精气同正气,泛指构成和维持生命的精华物质及其功能。通常指后天之精,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各脏所藏之精。《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具体如生殖之精。《素问·上古天真论》:“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热证;3.治疗方法;4.药物寒热温凉的四气之一;5.温暖;6.人体体质类型的特点之一;7.熏蒸。温养。热邪·热:热意指热邪。自然界六气之中的火热之气,为夏时主气。六淫中与火同一属性的致病因素。《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寒伤形,热伤气。”《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岁少阴在泉,热淫所胜,则焰浮川泽,阴处反明。”《黄帝内或炎热;2.温邪;3.症状;4.温热病的简称;5.春季发生的热性疾病;6.治法的温法和药物的温性;7.热性疾病的总称;8.温养;9.温补;10.蓄积。气候暖和或炎热·温:温意指气候暖和或炎热。《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寒乃去,候乃大温。”《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黄帝内经素问·疟论》:“夫疟者之寒,汤火不能温也。”温邪·温:温意指温邪,温热类的致昏多属于火等。这种分析的方法,称为辨证求因。病因辨证的内容主要包括六淫、疫疠、七情、饮食、劳逸、外伤等。病因辨证是辨证学中带根本性的部分,是辨证准确与否的关键。临床上常结合八纲辨证来互相补充。《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记载的病机十九条,是将多种病症用病因、病机予以概括归纳,是研究病因辨证的范例。六淫: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的合称。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六气太belongto概述:属(shǔ,音暑):1.统属;2.范围;3.类属;4.病邪属性。属(zhǔ,音主):1.集合;2.连接;3.托会;4.专注;5.连续;6.频繁。统属·属:属指统属,归属。《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范围·属:属指范围。《黄帝内经灵枢·病传》:“今余已闻阴阳之要,虚实之理,倾移之过,可治之属。”类属·属:属指类属。《黄帝内经素问·通精所化,故名。原气发源于肾(包括命门),藏之于丹田,借三焦之道,通达全身,推动五脏六腑等一切器官、组织的功能活动,为生化动力的泉源。《难经·三十六难》:“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素问·上古天真论》:“以耗散其真。”《素问·离合真邪论》:“反乱大经,真不可复。”心气·真气:真气指心气。心气泛指心的功能活动,包括心藏的精气及推动血液拼音:cóng英文:through概述:从:1.读音cóng;2.读音zòng。读音cóng:从读音cóng。顺从:从指顺从。与逆相对。《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气血皆从。”正常:从指正常。《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采取某种处理方式或原则:从指采取某种处理方式或原则,即选用之意。《脾胃论》:“此湿胜,从平胃散。”迎着:从指迎平:1.(píng);2.(pián)。(píng)·平:药性平和:平(calm、plain)指寒、热、温、凉界限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平缓,调养脾胃、益气生津等功能的药性。正常:平指正常。《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春胃微弦曰平。”《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论言人迎与寸口相应,若引绳小大齐等,命曰平。”正常脉象:平指正常脉象。《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春胃微弦曰平。”《黄帝内经拼音:nèijīngwúzhù英文:《内经吴注》为《黄帝内经素问吴注》。《黄帝内经素问吴注》为书名。又名《内经吴注》。24卷。明·吴崑注。刊于1594年。本书是《黄帝内经素问》全注本的一种,书中将现存《黄帝内经素问》一书79篇(无“刺法论”、“本病论”二篇)原文逐篇分段予以注释,每篇之首简述该篇大意,注文比较简明。warmdisease概述:温病:1.多种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2.伤寒病五种疾患之一;3.春季发生的热性病。多种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温病:温病(warmdisease)为病名。出《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又简称“温”。后世泛称“温热病”。是指感受温热之邪引起的外感热病的统称。症状:温病具有起病急,热势甚,传变快,易于伤津化燥伤津的特点,后期尤多阴枯液涸。症见身热、头痛、呕吐等,拼音:duó英文:概述:夺:1.丧失、耗伤;2.交争、相争;3.削弱;4.裁夺、决定;5.虚弱、衰败;6.针刺的泻法。丧失、耗伤·夺:夺指丧失、耗伤。《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交争、相争·夺:夺指交争、相争。《黄帝内经素问·脉解》:“阴阳内夺,故目??无所见也。”削弱·夺:夺指削弱。治郁病法之一,或吐、或伐、或泻,张景岳称之为“三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拼音:jíe英文:概述:节:1.骨节;2.泛穴穴位;3.节制;4.时节;5.关键。骨节·节:节指骨节。见《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长刺节论》:“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穴位·节:节指泛穴穴位。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节制·节:节指节制。《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时节·节:节指时节。《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拼音:jiǔxū英文:《灵枢》为书名。又称《灵枢经》。与《黄帝内经素问》合称《内经》。《九卷》《针经》《九灵》《九虚》均指此书而言。宋·史崧以家藏旧本校刊后,分成二十四卷,共八十一篇。本书主要论述九针、经络、脏腑、穴位、刺法以及疾病诊断、治疗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文献之一。《黄帝内经》撰成之初,在战国时代可能为《黄帝脉书》、《扁鹊脉书》等20余种单行本,西汉后期,刘向、刘歆拼音:jiǔjuàn英文:《灵枢》为书名。又称《灵枢经》。与《黄帝内经素问》合称《内经》。《九卷》《针经》《九灵》《九虚》均指此书而言。宋·史崧以家藏旧本校刊后,分成二十四卷,共八十一篇。本书主要论述九针、经络、脏腑、穴位、刺法以及疾病诊断、治疗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文献之一。《黄帝内经》撰成之初,在战国时代可能为《黄帝脉书》、《扁鹊脉书》等20余种单行本,西汉后期,刘向、拼音:shí英文:概述:石:1.砭石;2.石针;3.用石针砭刺;4.坚实;5.脉象的一种;6.容量单位名。砭石·石:石即砭石,出《黄帝内经素问·病能》。砭石为我国古代的一种石制医疗工具,由锥形或楔形的石块制成,用于砭刺体表以治疗病痛,或作排脓放血之用。《说文解字》:“砭,以石刺病也。”《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制砭石大小。”隋·全元起注:“砭石者,是古外治之法,有三名拼音:yīn英文:becauseordueto概述:因:1.原因、病因;2.因为,由于;3.依据,顺随。原因、病因·因:因指原因,病因。《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暑,汗,烦则喘渴,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黄帝内经灵枢·贼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也。”因为,由于·因:因指因为,由于。《拼音:quányuánqǐ英文:全元起(六世纪)为隋代医家。籍贯不详。史籍育作金元越或金元起的,并为讹字。《南史·王僧孺传》记述他曾任太医侍郎,较早注解《黄帝内经素问》。其注《注黄帝素问》八卷,为我国最早对《黄帝内经素问》之注解。该书虽佚,但宋林亿等在校正《黄帝内经》时,尚得见其书,并引录其《内经·素问》篇名次序。原书已佚,部分内容保存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的注文中,对研究《黄帝内经素问》有相拼音:fēngshàn英文:wind-概述:风疝为古病名,指足厥阴肝经逆气所致的疝症。出《黄帝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医学入门·疝气》:“风疝者,非外风也,乃肝木阳脏气动之风。”《儒门事亲》卷二:“《黄帝内经素问》云:厥阴滑为狐疝,少阳滑为肺气疝,太阴滑为脾气疝,阳明滑为心风疝,太阳滑为肾风疝,少阴滑为肝风疝。凡此六疝,虽见于他脉中,皆言风疝者的计数单位:壮(onemoxa-cone)是艾炷灸时计数的单位。每灸1个艾炷,称为1壮。《梦溪笔谈》卷十八:“医用艾一灼谓之一壮者,以壮人为法。其言若干壮,壮人当依此数,老幼赢弱,量力减之。”《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艾炷:壮指艾炷。如大壮灸,即指用较大的艾炷施灸,小壮灸即指用较小的艾炷施灸。持针坚定有力:壮指持针坚定有力。《黄帝内经素问·针解》:“手如握虎ángmíng英文:概述:阳明:1.经脉名称之一;2.阳气最盛;3.五运六气中的六气之一;4.热病发展的一个层次。经脉名称之一·阳明:阳明为经脉名称之一。见《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包括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与太阴经互为表里。《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本经多血多气,阳气最盛,是在太阳和少阳两经阳气基础上的发展。阳明经是多气拼音:yǒuwèizéshēng英文:gastricqiensuringlife有胃则生为病因病理学术语。指在疾病情况下,若胃气尚存,则虽病较沉重但尚不致危殆死亡。《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胃为仓廪之本,胃气尚存,则化源不致枯绝,尚有生机。由于胃气的有无,不仅表现于能否进食等消化吸收情况,尚表现于脉来是否具有冲和之气象,故脉具冲和之象,则为有胃之脉,亦为预拼音:shénmíng英文:概述:神明:1.神或精神;2.日月星辰等自然界现象及规律;3.玄奥,神秘。神或精神·神明:神明指神志或精神。《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日月星辰等自然界现象及规律·神明:神明指日月星辰等自然界现象及规律。《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黄帝xylo-概述:木:1.五行之一;2.五运之一;3.六气之一;4.感觉迟钝、肌肤麻木的症状;5.木本植物的通称;6.木材;7.性质属木的事物;8.指代肝脏。五行之一·木:木为五行之一。指木形。《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行脏,金木水火土也。”故常用木代表五行属性中属木的事物。如《黄帝内经素问·示从容论》:“若夫三脏土木水参居,此童子之所知。”在此,木代表肝。性质属木的事物·木:木指性质属木的拼音:dìqì英文:earthqi概述:地气:1.弥漫于大地的气;2.阴气;3.运气术语;4.饮食五谷之气。弥漫于大地的气·地气:地气指弥漫于大地的气。阴气·地气:地气指阴气。《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杨上善注:“地气,阴气也。”运气术语·地气:地气为运气术语,指主气拼音:wǔyù英文:f概述:五郁:1.运气学说术语;2.五种郁证的总称。运气学说术语·五郁:五郁为运气学说术语,见《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木、火、土、金、水五运之气各被所胜之气克制而遏郁。如木气主运之年,若遇阳明燥金司天,则木气为燥金之气所制胜而郁遏不得行其令,该年亦就不能表现木气主运的一般气候特征。五种郁证的总称·五郁:五郁为五种郁证的总称。《拼音:wǔzāngsuǒè英文:whatthefiv概述:五脏所恶为生理学名词。简称五恶。指五脏各易为某一淫邪所伤,故各有所恶。《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心恶热·五脏所恶:恶,畏恶。《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恶:心恶热。”马莳注:“心本属火,火之性热,而受热则病,故恶热。”心为火脏,热极外寒、内寒等证型,后者多属功能衰退的病证。外感六淫之一·外寒:外寒为病因,外感六淫之一。为冬令主气。过极则构成病因,属阴邪,易伤阳气,其性凝滞、收引。寒气侵人,阻滞气血活动,成为痛证原因之一。《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黄帝内经素问·痹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寒为阴邪,易伤人阳气。致病多在冬季,其他季节虽亦可见到,但毕竟不如冬令之甚。寒性收引、拼音:hòu英文:概述:后:1.大便;2.肛门;3.切诊部位;4.形容脉象之应手,左右上下不齐;5.迟至;6.后面;7.下面。大便·后:后意指大便。《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肛门·后:后意指肛门。《难经·五十七难》:“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切诊部位·后:后指切脉部位。为尺肤下段。《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前以候前,后以候后。”第二个后字,指下半身拼音:wǎn英文:脘指胃腔。《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脘为胃的内腔,亦泛指胃部。《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食不下者,胃脘隔也。”《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类论》:“阴气客游于心,脘下空窍,堤闭塞不通,四支别离。”气味;4.量词;5.动词;6.味道;7.泛指药物的五味;8.厚味的药物。味觉能感受药物的真实味道·味:味(taste)是指味觉能感受出来的药物的真实味道。泛指一切食物·味:“味”泛指各种食物。《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食味”,“味伤形。”气味·味:“味”意指气味。《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味厚者为阴。”量词·味:“味”为量词。单方独味。方剂配伍中,药物一种称一味,二种称二味……。拼音:yǔ英文:概述:羽:1.五音之一;2.羽毛;3.鸟类。五音之一·羽:羽为五音之一。肾音羽,其音柔细尖利,沉而深。《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音羽。”羽毛·羽:羽为羽毛。《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黑如乌羽者生。”鸟类·羽:羽指鸟类。《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南方生热……其虫羽。”拼音:qùzhēn英文:去针即出针。《黄帝内经素问·针解篇》:“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出针为针刺术语。1.出针指针由深部提至浅部。《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按摩勿释,出针视之。”2.出针指将针提离皮肤。《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todivert(water);toguide概述:引:1.牵引、相拉;2.收引;3.引出、拔出;4.领、导引;5.惊风八候之一。牵引、相拉:引意指牵引、相拉。形容因一处疼痛而牵引及其他部位。《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收引:引意指收引。拘急挛缩症状。《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寒收引。”引出、拔出:引意指引出、拔出。《黄帝内经素拼音:rèshùwǔshíjiǔxué英文:fifty-ninepoi热俞五十九穴即热病五十九俞。出《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热病五十九俞指治疗热病的59个穴位。据《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载,这59个穴位是上星、囟会、前顶、百会、后顶等5穴;加之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大杼、中府、缺盆、风门、气冲、足三里、上巨虚、下拼音:bì英文:概述:髀:1.股(大腿)部;2.股胯部;3.股骨;4.疑为“脾”误。股(大腿)部·髀:髀为人体部位名。指股(大腿)部。《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肺病者……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足阳明胃经等脉所过。股胯部·髀:髀为股胯部。《黄帝内经灵枢·骨度》:“两髀之间广六寸半。”《黄帝内经灵枢·邪客》:“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股骨·髀:髀为股骨。《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当病折yndromesdausedbythedisor概述:五脏痹(fivezang-viscerabi)为病名。是指肝痹、心痹、脾痹、肺痹、肾痹的合称。出《黄帝内经素问·痹论》。肝痹·五脏痹:肝痹由筋痹发展而成。亦有称为筋痹者。肝痹的症状:《黄帝内经素问·痹论》:“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圣济总录·诸痹》:“肝痹。……肝之合,筋也。故筋痹fúBL36(经穴别名);dermalparts概述:皮部:1.十二皮部或六经皮部的简称;2.经穴别名。十二皮部或六经皮部的简称·皮部:皮部指人体表皮按十二经脉分布划分为十二个部区,故称皮部。《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十二皮部按手足同名经相合,则称六经皮部。皮部是指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的分区,为经气布散之所在,具有保卫机体,抗御外邪的功能,并能反映十刘完素。刘完素(约)为金代著名医家。金元四大家之一。字守真,自号通玄处士。河间(今河北河间)人,故又称刘河间。生平及贡献:刘完素长期在民间行医,针药并重,深受群众欢迎。他精研《黄帝内经素问》数十年,对运气学说提出精辟的见解。既承认运气分主四时的正常规律,又认为运气有常有变,应当着眼于风、寒、暑、湿、燥、火对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影响。鉴于当时在北方地区流行热性病,刘完素分析研究了《黄帝onvessel)为奇经八脉之一。代号RN。是指起于胞中,主胞宫和妊娠,并主一身之阴经,下出会阴,向上前行至阴毛部位,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直上,经咽喉,至下颌,环绕口唇,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手太阴肺经的列缺穴与本经脉气相通。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第三侧线各穴;2.胸部各经穴;3.中府穴。胸部第三侧线各穴·膺俞:膺俞指胸部第三侧线各穴。参见膺俞十二穴:膺俞十二穴指胸两旁的十二个穴位。即云门、中府、周荣、胸乡、天溪、食窦,左右共12穴。出《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膺俞十二穴。”王冰注:“谓云门、中府、周荣、胸乡、天溪、食窦,左右则十二穴也。”胸部各经穴·膺俞:膺俞泛指胸部各经穴。见《针灸资生经》。中府穴·膺俞:膺俞拼音:sìwéi英文:概述:四维:1.四肢;2.运气术语;3.四季中各季最后一月;4.筋、骨、血、肉。四肢·四维:四维指四肢。《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运气术语·四维:四维为运气术语。指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空间方位。又称四隅。《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水不及,四维有湍润埃云之化,则不时有和风生发之应。”四季中各季最后一月·四维:四维指四季中各季
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为开放式编辑模式,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关于医学百科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链接及网站事务请与Email:联系
编辑QQ群:8511895 (不接受疾病咨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帝内经素问译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