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军的故事简短长征故事最简短的

红军长征故事:长征途中最小的女红军[1]
无忧考网为您整理了“红军长征故事:长征途中最小的女红军”,方便广大网友查阅!更多儿童故事相关信息请访问。
传奇经历――九岁参加红军,三过雪山草地  王新兰1924年出生在四川省宣汉县。她的叔叔王维舟是她走上革命道路的启蒙老师。王维舟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的1920年4月便在上海加入了朝鲜共产党上海支部。1923年,王维舟在家乡创办了第一个新式小学宏文小学,5岁的王新兰被父亲送到这所学校读书,她在这里不仅学习文化知识,也受到了革命启蒙教育。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入川。在红军打下宣汉县的那一天,王新兰第一次看见了神气的女红军战士,她们腰上别着盒子枪,又刷标语,又教人们唱歌:  “哥哥当红军,弟弟要同行。莫说我年纪小,当个通讯兵。莫说我个子矮,几年就长成人。长个高大汉,扛起枪打敌人。”  几十年后的今天,王老对这支歌曲仍然记忆犹新。她回忆起当年对那些女兵羡慕之极,她说看到这些女兵,当时心动了一下,这一心动便埋下了要当兵的种子,这粒种子很快有了发芽的机会。9岁那年,她跟着姐姐找到了红四军政治部主任徐立清,磨来磨去王新兰终于穿上了军装。她说,“穿上专门为我做的一套小军装,戴上红五星八角帽,别提心里多高兴了。我被分配到了红四军宣传委员会,后来红四军成立宣传队,我就当了一名小宣传员,天天跟着老同志学识简谱,吹笛子,吹箫,打洋鼓……我和其他队员每到一个村子,用门板、凳子搭舞台,上演的大都是反映革命翻身求解放的戏剧。”  日晚,这是王新兰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就在这一天,不满11岁的她踏上了万里长征路。  她所在的部队,先是渡过嘉陵江,背后是密集的枪炮声。开始她和战友们一起做宣传,也帮助医疗队救助伤病员。但是不久王新兰患上了伤寒,只能用棍子支撑着往前走,终于在一天早上支撑不住栽倒在地上不省人事,宣传队的一位大姐抱着一线希望,把饭嚼烂,掰开她的嘴喂下去,几天之后,她又奇迹般地睁开了眼睛。  在关于长征的故事中,我们听得最多的就是红军爬雪山过草地。但是怎么会想到,小小的王新兰竟然会三过雪山草地。1935年6月,王新兰第一次随部队来到了雪山。在攀登雪山的当天凌晨3点,她所在的宣传队员们就起床了,把所有的衣服都穿在身上,用布把脚裹好,为了御寒,每人还喝了一碗辣椒汤。然而,当他们刚刚走到山脚下,就领略了大山的“淫威”,地面冻得硬梆梆的,棍子杵上去便铛铛做响。其实这还仅仅是开始,当他们走到山腰,肆虐的山风像刀子一样割在脸上,浑身都冻透了。作为宣传队员的王新兰还要忍受着几乎超过人极限的痛苦,在指导员的带领下在山口搭起宣传台,用竹板鼓舞战士们的士气:“同志们,加劲走,赶快穿过大风口。莫歇劲,莫逗留,‘三不准’要求记心头。累了不准地上坐,坑洼里的积水不能喝。不准大闹大步跑,互相帮助都走好。红军战士英雄汉,定能征服大雪山。”几十年前的这些宣传词,王老至今都是倒背如流。  8月下旬部队开始过草地。谈起过草地的经历,王老感觉仿佛就在昨天。她说:“我背着一双草鞋,一条线毯,拄着小棍,紧紧跟着前面的同志,踏着他们的脚印,一步一步挪动。由于进入草地前没有筹到更多的粮食,因此在草地休息时,我们就四处找野菜,然后七、八个人用一个脸盆煮煮,撒上点粮末,每人盛上半缸子,用草棍往嘴里拨着吃……”  一天,王新兰栽倒在草地上再也不想爬起来。是队长用自己舍不得吃的一点炒面救了她的命。王老说,进入草地的第四天、第五天是最难熬的日子,泥泞的水潭,加上部队断粮,两腿就像灌了铅一样,一脚踩下去就很难再拔出来。晚上的草地更难熬,又冷又饿,大家只好背靠背坐着,冻得还是不能入睡。指导员就把野草点着让大家取暖,带着大家唱歌、跺脚、搓手,想尽办法抵御严寒。经过七、八天的生死搏斗,王新兰他们终于走出了草地。  由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四方面军的将士经历了三过草地的艰苦历程。9月中旬,王新兰所在部队二过草地。时值深秋,无衣无食,加上部队刚过了一次草地,又经过包座、松潘两次苦战,已疲惫不堪。他们几个小队员每人拄一根小棍,闷闷地跟部队走着,谁也不说话。王新兰说,第三次过草地是最艰苦的一次,走到草地时粮食都快吃光了,而且前两次过草地,能够吃的野菜和菜根都挖光了,是指导员在最困难的时候,给我们每人一点点炒面,帮我们拉紧毯子,才让我们这些小红军活了下来。  战地浪漫曲――两个人的云阳镇  我们都知道王老是萧华将军的夫人,在艰苦的环境里,他们有着怎样的战地浪漫曲呢?  “七七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红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王新兰等被派到延安抗大学习。8月底,他们来到了八路军总部所在地陕西三原的云阳镇。本来准备在这里办好手续后就去延安,但不巧,由于发大水,去延安的道路被冲毁,王新兰他们只好等待路修好了再走。一天,王新兰等几个宣传队员在村头唱歌跳舞,突然碰到了陈庚。陈庚告诉王新兰,他们是中广演播厅红军长征――探秘红军长征中鲜为人知的事情
提起红军长征,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对“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些概念是何时提出的,却鲜为人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实行战略转移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在所发的指示和命令中,并没有把这次行动称为“长征”,而是称为“突围”、“反攻”、“西进”等。[]
被蒋介石称为“当代卧龙”的首席军师杨永泰(广东茂名人),如今已几乎无人提起。他才思敏捷,笔力雄健,助蒋铲除“诸侯”,逼迫红军长征,为国民党立下汗马功劳。若非喋血江畔,民国往事又该添多少传奇……[]
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谱写的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人们在谈到长征这一段历史时很少提及陈云。其实,陈云也参加了长征,尽管由于中央的特殊安排,陈云没有走完全程。[]
主席长征路上落泪
毛泽东长征路上落泪:爱妻贺子珍曾负伤17处大家十分难过,特别是毛泽东专门派来负责照顾贺子珍的警卫员吴吉清焦急地问:“怎么办?怎么办?”战友们一面急忙把血泊中的贺子珍抬上担架,一面急派骑兵飞奔红军总部,通知毛泽东。不一会,村外传来急促的马蹄声。身披大衣、一脸风尘的毛泽东一跳下马,就快步走到贺子珍的身旁,弯下腰仔细端详着不省人事的妻子,拉着她的手连呼:“子珍!子珍!……”想着爱妻在革命中经历的种种磨难,这位叱咤风云的红军统帅不禁轻轻捧着贺子珍的头,抽泣起来。
女兵悲惨命运
解密:红军长征后留在中央苏区的女人们结局如何?1934年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时,仅有30位女性随军,其余女干部、女战士和家属则全部留在了苏区。对留下者而言,等待她们的无疑便是磨难、抗争、等待乃至牺牲。她们中,有的为了一句承诺,守望终生;有的未来得及留下姓名便战死沙场;有的不幸被捕,在狱中忍受严刑拷打乃至枪决;有的乞讨度日但坚守信念;有的千里迢迢寻找部队……本文讲述的,正是来自全国着名烈士县、将军县、苏区模范县――江西省兴国县有关她们的故事。
为何不能分面吃?
红军长征为何不与人分吃炒面?连续拾了三四天,弄到了不到40斤的青稞,磨成炒面才七八斤。但他们就是要靠这点粮食吃一个月,才能走过雪山、草地,这实在太难了。从甘孜出发后,他们每天宿营后,第一个事情就是找野菜,用水煮了后,像撒胡椒面一样撒一些炒面。当时红军战士中,再好的关系也不接受别人的炒面。因为谁都不够吃,如果一个人吃,可能还能活下来,如果分给其他人,那两个人都活不了。刘月生看到一路上全是红军的尸体,左一个右一个,好多都是极度虚弱死掉的。
兵力剩多少?
揭秘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到底保存了多少兵力?毛泽东在1962年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中说:“经过长征,这三十万人缩小到两万多人,到陕北以后,补充了一点,还是不到三万人。”毛泽东在1971年视察南方讲话中进一步说:“长征前红军三十万。到陕北剩下二万五千人。”日,毛泽东在《学习和时局》一文中说:“共产党在一九三七年,因为在内战时期受了挫折的结果,仅有四万左右有组织的党员和三万多人的军队。”那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到底是3万多人,还是2。5万人?各路红军长征胜利分别保存了多少兵力?
从未中过埋伏
为什么红军长征从来没中过埋伏?在万里长征途中,红军时时受敌重兵围追堵截,却未中过一次埋伏,在国民党军设置的包围圈中都能准确地找到空隙钻出,这主要是依靠电台侦察及时掌握了准确的情报。当年红军电台有一条基本要求:“人在密码在,人亡密码亡。”遇到危急关头,首先砸电台毁电码。机要人员都会毁掉一切机密,直至牺牲也不泄露。国民党军队被红军成师、成旅地消灭时,却一再出现电台连同密码一同被俘获的现象。长征期间曾任红三军团长、红一方面军司令员的彭德怀说过:“凭着红军指战员的英勇和出色的侦察工作,才免于全军覆没而到达陕北。”
为长征保驾护航
与林彪彭德怀并驾齐驱的将军:没他长征难言胜利在我军历史上,有一位在蒋介石实施第三次“围剿”时毅然宣布起义投奔红军并为中国革命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人,他就是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褒扬的董振堂将军。正是这样一位常胜将军率领红五军团为长征保驾护航,才使得蒋介石的几十万追兵不敢靠近中央红军;正是有董振堂将军的坚固后卫,才使中央红军顺利地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可以说,如果没有董振堂作长征的坚固后卫,中央红军不可能取得长征的胜利。
喋血百丈关
喋血百丈关:红军长征史上仅次于湘江血战的大战百丈关战役是1935年南下的红四方面军与国民党川军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战役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战斗进行之艰难、之悲壮、之惨烈,是红军长征史上仅次于湘江血战的一场大战。1935年9月下旬,张国焘不同意红军北上的方针,率红四方面军南下,提出要“打到成都吃大米”。10月8日,南下红军发起绥崇丹懋战役,经过15天艰苦战斗,击溃川军6个旅,毙伤俘虏敌兵3000余人。
长征中的辛酸史
长征中的国共两党
长征中的奇闻异事
长征中的领导人红军长征的十大故事
当前位置:>> 红军长征的十大故事
红军长征的十大故事
  红军长征中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故事,下面YJBYS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了关于红军长征的十大故事,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历史事件之一:湘江之战
  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
  蒋介石凭借湘江天险设下第四道封锁线,总数25个师超过30万人的国民党军队,在桂北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布下绝杀之阵,等待着一个多月中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
  日,红军先头部队突破湘江界首防线,拉开了湘江血战的序幕。
  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5昼夜,终于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然而,掩护主力的红5军团34师、红3军团18团被敌人阻断,官兵大部分阵亡&&是役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历史事件之二:遵义会议
  湘江血战后,在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的努力下,中央红军最终放弃了到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的计划,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日至17日,在遵义原黔军师长柏辉章公馆的二层小楼里,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4项决定。会后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统一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核心地位。
  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4年来,首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
  历史事件之三:四渡赤水
  3万∶40万。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在赤水流域的兵力对比,达到了长征以来之最。
  重重困难中,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上演了我军军史上的精彩一幕:一渡赤水,作势北渡长江却回师黔北;二渡赤水,红军回师向东,利用敌人判断红军将要北渡长江的错觉,5天之内,取桐梓、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待蒋介石向川南调集重兵之时,红军已从敌军间隙穿过;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兵锋直指贵阳,趁坐镇贵阳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之际,红军又入云南&&
  在100多天的四渡赤水作战中,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1960年,当来访的二战名将蒙哥马利赞誉毛泽东指挥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毛泽东说,四渡赤水才是他自己的得意之笔。
  历史事件之四:巧渡金沙江
  日,中央红军直逼贵阳,坐镇贵阳督战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而正当云南孙渡纵队急忙入黔救驾时,红军却反向穿插,乘虚进军云南。
  昆明告急,蒋介石从金沙江防线回撤3个团。滇西北金沙江沿线成了几乎不设防的地带。4月29日,红军虚晃一枪绕过昆明,兵分三路,直扑金沙江。
  5月3日,红军夺取皎平渡,靠着找到的7条小木船和当地36名各族船工顺利渡江,跳出了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包围圈。
  历史事件之五: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日至29日,中央红军两次上演长征路上最为精彩的经典之战: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
  5月24日夜,红军先头部队1团突然出现在大渡河安顺场渡口,并夺取1条木船。翌日9时,营长孙继先率领17勇士奇迹般强渡成功。
  然而,水急船少,红军无法迅速渡过。
  安顺场北320里外的泸定桥成了唯一通道。
  红2师4团于5月29日6时赶到泸定桥。
  此刻,泸定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16时整,由连长廖大珠等22人组成的突击队,踩着摇晃的索链向对岸冲去,一个队员倒下了,后面的仍奋勇向前&&至19时,红4团击溃川军,一举占领泸定城。
  历史事件之六:突破腊子口
  腊子口,是中央红军长征路上跨越的最后天险,周围群山耸立,峡道宽仅8米。腊子河从峡口奔涌而出,只有一座1米多宽的木桥可通行。山后,敌人3个团纵深部署,企图堵死红军北上之路。
  日下午,红军先锋红4团向天险发起冲锋。由于峡口太窄,兵力无法展开,从下午攻到半夜,连续十几次冲锋都告失败。
  关键时刻,一个外号叫&云贵川&的苗族战士毛遂自荐,第一个攀上绝壁,把突击队员悄悄带到敌人背后&&
  拂晓,红色的战旗插上腊子口,北上通道打开了。
  历史事件之七:直罗镇大捷
  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蒋介石企图以3倍于红军的兵力,将中央红军、陕北红军以及先期到达的红25军一起消灭。
  如何站稳脚跟?党中央和毛泽东经过认真分析,决定在陕北富县县城西北方向45公里的直罗镇布下口袋阵。
  日,国民党东北军先头部队第109师在飞机掩护下,进入直罗镇。同时,第106师、111师也进入了直罗镇西北地区。
  21日拂晓,战斗打响。红1军团自北、西北、东北方向,红15军团自南、西南、东南方向,同时发起攻击。至24日上午,红军歼敌一个师又一个团,击毙第109师师长牛元峰,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西北苏区的第三次&围剿&,为党中央把中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
  历史事件之八:血战独树镇
  日,孤军远征10天后,不足3000人的红25军在河南方城独树镇突然遭到国民党步兵和骑兵4000多人的猛烈攻击。
  当时风雨交加,能见度极低,衣服单薄、手脚冻僵的红军战士立时陷入被动。大多数战士的枪都没能打响DDD寒冷的天气,早已把枪栓冻结。
  危急时刻,军政治委员吴焕先手持大刀带头冲入敌阵&&直至副军长徐海东带领后梯队跑步赶到,才击退强敌突出重围。
  历史事件之九:激战嘉陵江
  1935年初,为了向四川、甘肃边界发展,配合中央红军在云、贵、川的作战,红四方面军发起了强渡嘉陵江战役。
  3月28日晚,担任渡江主攻部队的30军在四川苍溪县塔山湾主渡口强渡,撕开了四川军阀的西岸防守。与此同时,31军、9军也分别在鸳溪口和阆中以北渡口直插嘉陵江西岸。
  历时24天的渡江作战,红四方面军控制了东起嘉陵江,西达北川,南起梓潼,北抵川甘边界纵横各二三百里的广大地区,歼敌1万余人。
  历史事件之十:转战乌蒙山
  日,红2、6军团近1.7万人从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1936年2月下旬,红2、6军团向安顺地区转移,因敌人已在前方布下重兵,遂改向乌蒙山北麓前进。
  3月2日至29日,红2、6军团在威宁、镇雄、昭通、彝良一带的乌蒙山区进行了千里大迂回,与10倍于己的敌人展开回旋战,并在以则河、得章坝等战斗中,给围追堵截之敌以沉重打击。
长征相关文章:
下页更精彩:1
红军长征的十大故事相关推荐红军长征途中的10个小故事
红军长征途中的10个小故事
  从湘江战役的慷慨悲壮,到遵义会议的伟大抉择;从四渡赤水的出其不意,到飞夺泸定桥的英勇无畏;从云石山出发时的前路未卜,到胜利会师时的军民同庆……中国工农红军一路走来,留下了无数让人热血沸腾的瞬间。高超的指挥艺术,顽强的战斗精神,坚定的革命信念……八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次讲述长征路上的点滴故事,只为重温那段峥嵘岁月,感受血与火对心灵的荡涤。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红都:瑞金  日-20日,一苏大会在瑞金叶坪召开。会上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从此,瑞金以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首都”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为保障一苏大会顺利召开,在做好会址隐蔽工作的同时,福建长汀还设置了一个“假会场”。果然,前来空袭瑞金的敌机在一无所获后掉头飞往长汀,又是投弹又是扫射,把“假会场”炸了个稀巴烂才扬长而去。  中华苏维埃政府最后停留的地方:云石山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国民党军进逼中央苏区中心区,红都瑞金已危在旦夕。中华苏维埃政府无奈之下迁移到云石山。在王明“左”倾路线领导和国产国际军事代表李德的错误指挥下,尽管红军浴血抗击,但终无回天之力,不得不放弃中央苏区。  1934年10月,中央领导人作出了战略大转移的决定。万里长征路从云石山迈出了第一步。  湘江战役:中央红军长征的悲壮史诗  1934年11月,国民党军利用宽阔的湘江构成第四道封锁线,企图将向西战略转移的中央红军消灭于湘江以东。  前有湘江拦阻,左有广西军、右有河南军、后有中央军和广东军阀穷追不舍,处境万分险恶。面对这生死存亡的一战,红军将士浴血奋战七天七夜,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的企图。在这场“最惨烈、最悲壮、最辉煌”的战役中,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湘江洒满了烈士鲜血。  遵义会议: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周恩来、王稼祥、张闻天积极发言,支持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从而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会议批判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秦邦宪(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制订了红军今后作战的基本方针。  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信念坚定何惧路漫长:红军主力会师  1935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到达甘南腊子口。是时,红军左侧有卓尼杨土司的上万骑兵,右侧有胡宗南主力,后侧有刘文辉的川边军侧翼,如不能很快突破腊子口,就会面临被敌人四面合围的危险。  毛主席毅然决定立即夺取腊子口!红军将士通过正面强攻与攀登悬崖峭壁迂回包剿的战术,经过两天的激烈的浴血战斗,全面攻克腊子口天险,使国民党企图阻挡红军北上抗日的阴谋彻底破产!  四渡赤水:史上最牛的军事胜利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等决定率领中央红军北渡长江,开创川西或川北根据地。为实现这一目标,一渡赤水引敌成合围之势;二渡赤水攻下桐梓、娄山关、遵义;三渡赤水又引敌向西追击;四渡赤水南下乌江剑指贵阳,最终西进云南巧渡金沙江。几十万敌军在被红军牵着鼻子疲于奔命,红军则机动灵活,寻机歼敌。  四渡赤水,是长征中最经典的运动战战例。红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巧渡金沙江:长征路上的决定性胜利  红军主力四渡赤水后,兵锋直指贵阳。正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十分惊恐,急令滇军增援。中央红军乘虚进军云南,抢攻下金沙江上的皎平渡。靠着七条小船,红军主力从容渡过金沙江。两天后,敌军的追兵赶到金沙江南岸时,红军早已不见踪影。  巧渡金沙江,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是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绝地逢生:从强渡大渡河到飞夺泸定桥  会理会议后,中央红军决定继续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合。日晚,红军先头部队攻下大渡河畔安顺场。在炮火的支援下,渡河突击队靠着仅有的两条小船冲向对岸,打退了守敌控制了渡口,在天险大渡河上打开了一个缺口。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安顺场河宽水急无法架桥,部队通过缓慢,敌军又步步紧逼。危急时刻,红四团冒雨强行军160公里赶到泸定桥,二十二名勇士冒着敌人的炮火攀着铁链击退守军,中央红军主力随后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在大渡河以南歼灭红军的企图。  中共政治路线转变:瓦窑堡会议召开  瓦窑堡会议是长征途中召开的又一次重要会议。在毛泽东的主持下,会议科学地总结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基本经验,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和政策,为党领导全国人民迎接伟大的抗日战争奠定了政治基础。  瓦窑堡会议后,红军决定东渡黄河,把红军行动与革命根据地发展的主要方向放在山西、绥远等省,积极打通抗日路线,准备对日作战。  胜利会师:英雄血肉谱写的伟大奇迹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从而结束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长征。从1934年8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突破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层层封锁和围追堵截,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纵横十一个省,攻占七百多座县城,进行了三百多次战斗,突破敌人的重重包围,形成25000里,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  这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从此,开始了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变,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长征,它将成为人类历史上坚定无畏的丰碑,它是铭记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精神的地球上的红飘带。
/lizhi/xiaogushi/244530.html
[励志小故事]相关推荐
[励志小故事]热门推荐
[励志小故事]最新推荐
[励志小故事]相关栏目推荐
[红军长征途中的10个小故事]网友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军长征简短故事精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