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王安石对孟尝君的评价价是怎样的

司马迁对孟尝君的评价
我把我的“走近古人”系列文章都贴上新浪博客,希望藉此与中国学界朋友交流。
其中第54篇《古人如何评价孟尝君》引来回响,一位网友说:“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这句话是褒义吗?希望楼主查好再引,并且,太史公自始至终,都对田文极其反感,从《孟尝君列传》就能看出。”
  另外还有网友通过信箱讨论:“奸人大量的涌入导致薛地民风暴烈,这可不是表扬啊。再看司马迁的评论——‘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好客自喜’也不是褒义呀!这里的喜是‘沾沾自喜’,有自我吹嘘的意思。”
感谢科技的发达,使我们治学有更多机会与他人作交流。只有逆向的思维,才会促使我们对问题作更深入的思考。
听了两位网友的说法,我还真有点慌了,以为我犯了那么粗疏的错误。这种硬伤也犯上的话,可是反映对学术的态度不够严谨,是得要闭门思过的。因此,我得重新看过资料。
司马迁写《孟尝君列传》的目的是什么?韩兆琦教授说:“这篇作品思想意义的首要一点就是写孟尝君的‘好客喜士’。孟尝君的‘好客喜士’首先表现在接纳客人的
‘无抉择’,即不论贵贱贤不肖,‘皆善遇之’。其次是他待客的一视同仁……。”(《史记通论》)对照《史记》原文:“孟尝君在薛,
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
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我赞同韩先生的说法。
再者,孟尝君凭“鸡鸣狗盗”之助从秦脱难回来后,司马迁说:“自此以后,客皆服。”这也是肯定之词。
按此思路,说司马迁在结尾的“太史公曰”所说的“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是贬义,我想这还有待斟酌的。
当然,就如韩先生所言,孟尝君养士“完全是为了私人利益”,“乃是一种豢养与被豢养、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一切都是效忠于他个人”的自私做法。不过,这是另外一个问题。我在文中提到的是司马迁认同孟尝君纳客的胸怀。
再说,宋代王安石的名篇《读孟尝君传》,开头就说:“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这岂不是“翻案文章”?既然是翻案,则表示前人普遍认同孟尝君“好客喜士”是正面的。
其实,较早的司马光也有异见,他针对“孟尝君之名重天下”一事评论说:“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资治通鉴》卷二)
司马光和王安石,都重笔评述了孟尝君,一称之为“奸人之雄”,一称之为“鸡鸣狗盗之雄”,该是一家之言吧?如果司马迁早已经如此看待,他们还需那么郑重其事的反驳么?。
至于说司马迁“对田文极其反感”则言重了。司马迁著史为人们称颂的,恐怕不是爱憎分明,而是可以客观看待历史人物的得失,褒贬分明,就事论事。孟尝君在开发
薛地方面,是有其过人之处,这是司马迁赞赏的;但他一生只为“谋私”,以致走向背叛和分裂齐国的道路,却是不值得赞颂的。
原刊:《星洲日报·东海岸》06/06/2010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关于《读〈孟尝君传〉》的争论-美文欣赏
语文备课大师――全站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伴您成长!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关于《读〈孟尝君传〉》的争论
关于《读〈孟尝君传〉》的争论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
〔以故归之〕因这个原故归附、投奔他。,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虎豹般(凶狠)的秦国逃出来。其,他们,代指“士”。。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只是能作鸡鸣狗盗者的首领罢了。特,只、不过。鸡鸣,能模仿鸡鸣的人。狗盗,会装狗入室偷盗的人。雄,这里意为首领。,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擅齐之强〕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擅,据有,专有。,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南面而制秦〕意思是齐国能成为天下霸主而制服秦国。南面,指君临天下,古代国君听政或接见诸侯,坐北面南,所以说“南面”。,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还用得着鸡鸣狗盗者之流的力量吗?尚,还。?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孟尝君传》即《史记?孟尝君列传》。
《读〈孟尝君传〉》评论四则
文章简短,难得气长,惟王半山〔半山〕王安石的号。《读〈孟尝君传〉》……内有许多转折,读之不觉气长,真妙手也。
(归有光《文章指南》)
凿凿只是四笔,笔笔如一寸之铁,不可得而屈也。读之可以想见先生生平执拗,乃是一段气力。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
文不满百字,而抑扬吞吐,曲尽其妙。
(吴楚材等《古文观止》)
通篇只有九十字,而有四层段落,起承转合,无不毕具。洵①〔洵(xún)〕确实。简劲之至!然非此等生龙活虎之笔,寥寥数语中,何能得此转折,何能得此波澜。文与可〔文与可〕名同,北宋画家。画竹,尺幅而具寻丈〔寻丈〕古代指八尺至一丈左右的长度。八尺为一寻。之观,此其似之。至议论之正大,尤堪千载不磨。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
一篇88字的名作选自《名作欣赏》1981年5期。
──《读〈孟尝君传〉》赏析
王安石的论说文《读〈孟尝君传〉》,全篇只有四句话、88字。它议论脱俗,结构严谨,用词简练,气势轩昂,被历代文论家誉为“文短气长”的典范。一生立志革新变法的王安石,十分强调文章要有利于“治教”,要有益于社会进步。他曾说: “治教政令,圣人之所谓文也。”又说: “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读〈孟尝君传〉》这篇论说文,就是为“有补于世”而作的。很明显,抨击了“孟尝君能得士”的传统看法, 自然就会使读者认识到,不能像孟尝君那样,徒有“好养士”的虚名,而没有济世兴邦的才能,应该脚踏实地为振兴国家作出具体贡献。《读〈孟尝君传〉》这篇文章所以能成为“千秋绝调”,为历代文学爱好者传诵、欣赏,就是因为它文极短而气极长,就是因为在如何看待“孟尝君能得士”的问题上,王安石有务出新意、发人深思的脱俗看法。
孟尝君,姓田,名文,是战国时齐国的公子,封于薛(今山东滕县南)。他与当时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都以“好养士”出名,称为“战国四公子”。孟尝君当时有食客数千,可谓宾客盈门、谋士云集了。但是,王安石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士”必须具有经邦济世的雄才大略,而那些“鸡鸣狗盗”之徒是根本不配“士”这个高贵称号的。孟尝君如果真能得“士”,也就可以“南面而制秦”,又何必赖“鸡鸣狗盗”之力而灰溜溜地从秦国逃归齐国呢?被世人赞为“孟尝君能得士”的例证“鸡鸣狗盗”故事,正是孟尝君“不能得士”的有力佐证。因此,孟尝君只不过是一个“鸡鸣狗盗之雄耳”。王安石采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证手法,一反“孟尝君能得士”的传统看法,无可辩驳地把孟尝君推到“鸡鸣狗盗”之徒的行列,使人耳目一新。真是寥寥数语,曲尽其妙,淡淡几笔,气势纵横,细细玩味,有很丰富的政治内容。
《读〈孟尝君传〉》作为一篇翻案性的论说文,并没有冗长的引证,长篇的议论,仅用四句话88个字,就完成了立论、论证、结论的全过程。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为一立,开门见山提出议论的中心问题,即孟尝君能不能得士?“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为一批,陡然一转,否定了“孟尝君能得士”的传统看法,提出了作者对孟尝君的评价,即孟尝君仅仅是个“鸡鸣狗盗之雄”,实在批得精巧,批得有力。“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为一驳,驳“孟尝君能得士”,驳孟尝君“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紧扣主旨,用事实驳斥了孟尝君能得士的表面性、片面性的看法,十分有力地证明,孟尝君是不能得士的。“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为一断,断“士以故归之”,断然肯定真正的士是不会跟孟尝君走的,这一断,如斩钉截铁,铿锵有力,字字警策,不容置辩。全篇紧紧围绕“孟尝君不能得士”的主旨,一立,一批,一驳,一断,一波三折,严谨自然,完整统一,强劲峭拔,极有气势。
王安石非常反对华而不实的文风,反对过于雕镂的文辞,主张“意惟期多,字惟求少”。他给祖择之书云: “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已。”《读〈孟尝君传〉》这一篇论说文,谋篇布局严谨自然,遣词造句也极其简练,文简意深,完全符合其“要之以适用为本”的行文用词原则。
孟尝君自秦国逃归齐国,《史记?孟尝君列传》有较详细生动的描述,是历史上一个情节曲折令人爱读的故事。但是,王安石在《读〈孟尝君传〉》这篇文章中,没有引用孟尝君自秦逃归齐国故事中的任何情节,而是抓住最本质的内容,从大家所熟悉的“鸡鸣狗盗”成语着笔,这样,就省去了许多笔墨。“鸡鸣狗盗”这一成语,在文中共用了三次。第一次“特鸡鸣狗盗之雄耳”,是为破“孟尝君能得士”而用;第二次“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是为破“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而用;第三次“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是为破“士以故归之”而用。三次所用,各在其位,各有其非用不可的重要作用,所以,读来并不使人感到重复累赘,反觉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津津有味。可见王安石用词的精妙真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声势浩大而内容稀松①节选自《张中行近作集?有关史论的杂想》(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标题为编者所加。
──评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直到现在多种古文选本选,并赞叹不置①〔不置〕不停止。的。因为短,无妨抄出来看看。(原文略)不算标点,整整90个字,据说文以短小为上,当然是一篇妙文了。在昔人眼里,妙还不只此也,如沈德潜〔沈德潜()〕江苏长洲(今吴县)人,清代著名诗人。因其以诗与诗学著作鸣世,所以课文说他“越诗境而捧此文”。 就曾越诗境而捧此文,说:“语语转,笔笔紧,千秋绝调。”绝调是好到无以复加,想必还包括内容方面,是转而加紧,就把“世皆称”驳得体无完肤。其后还可以加上现代选评家的看法,是值得一唱三叹,并起而效尤〔效尤〕明知别人的行为错误而照样去做。,以期古为今用。
真是这样吗?我看不是这样。原因是,这是典型的后期史论,具有史论的通病,是声势浩大而内容稀松。何以言之?表达是为内容服务的,先说内容。关键在于得一士则可以制秦,这,不要说我们现在不相信,就是王荆公自己,总当自信是“一士”吧,而得神宗之青睐〔青睐(lài)〕对人的喜爱或重视。,竟至变法难通,可见天下大事,并不像书呆子想象的那样容易旋转。换句话说,先秦时期,六国破灭,秦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说得一士(还不是齐君得)就可以扭转历史,是躲开史实作文章,拿笔时候兴高采烈,放下笔,顺文章之藤摸史实之瓜,是自己也难免要失笑的。失笑而写,这股力量是由韩柳起的古文传统来,因为酷爱文的声势,有时就连理也不要。算不清有多长时期了,讲文史的都宣扬古文运动的进步性,因为立志破骈四俪六①〔骈四俪(lì)六〕指骈体文。用四言六言的偶句是这种文体的基本特征。骈,两马共驾一车,引申为并列。俪,成对。。我看呢,专就表达方面说,是各有所蔽〔蔽〕指不自觉的自我蒙蔽。。打个比方说,骈体有如挑帘〔挑帘〕(女子)挑开门帘。出来,一定要打扮得花枝招展,古文变为一定要鸣锣喝道,如果我们推重的是平实自然,那就扭扭捏捏和虚张声势,同样成为可厌。
名文未必无讹选自《名作欣赏》1982年第2期。
──也谈《读〈孟尝君传〉》
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全文不满百字,被历代文论家评为“千秋绝调”,誉为“文短气长”的典范。最近一期(1981年第5期)《名作欣赏》上刊登的刘德斌的赏析,也完全赞同这个传统的看法。我倒有点不同的意见,未必正确,提出来讨论讨论。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留下不少诗文名作,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名人的名作未必篇篇都是白璧无瑕,所以对名文不要迷信。他的这篇《读〈孟尝君传〉》就不是好作品。不管你怎么吹捧它“结构严谨,用词简练,气势轩昂”,也不管你怎么赞扬它“一波三折,严谨自然,完整统一,强劲峭拔,极有气势”,这些看法都是表面的、形式的。问题的实质是这篇翻案文章论证不稳,站不住脚。主要缺点在两方面:翻案没有事实根据,推论又不合逻辑。
孟尝君门下食客数千,什么样的人都有,既有鸡鸣狗盗之徒,又有士,如冯之类的人物,这在《战国策》和《史记》上都有详细记载。如果要翻案就必须拿出新的材料来驳倒以上两部书的记载,否则这个案是翻不掉的。这正是问题的实质所在,避开它而翻案,只好想当然妄发议论:“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刘德斌对这种没有事实根据的议论不去批评,反而赞扬作者不引《史记》记载“省去了许多笔墨”,抓住了“最本质的内容”。
读历史书不为习俗之见所束缚,敢于以怀疑的眼光去探索问题,这种精神是可取的。王安石这篇文章可取之处仅此而已。但是他不依据事实去翻案就大错特错了。科学的态度要求实事求是,在这篇文章中王安石一点科学精神也没有,我们决不能跟他学。
论证问题当然离不开推论,但推论的大前提必须牢靠、稳固才行。“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得士就不要靠鸡鸣狗盗之力这个大前提是站不住的。因此“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的论据完全是主观臆断。刘德斌却认为这个断语“如斩钉截铁,铿锵有力,字字警策,不容置辩”。对不合理的论断为什么不可以辩一辩呢?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语文资源网 旗下网站&&&专注于语文在线备课 站长qq:&&&&&&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歌手等;的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
所属类别 : 历史人物
孟尝君,名田文(?-前279年),中国之一,齐国宗室大臣。其父靖郭君田婴是的儿子、的异母弟弟,曾于齐威王时担任要职,于齐宣王时担任宰相,封于薛(今山东滕州东南),号靖郭君,权倾一时。田婴死后,田文继位于薛,是为孟尝君,以广招宾客,食客三千闻名。
中文名: 孟尝君
别名: 田文
国籍: 齐国
民族: 华夏族
出生地: 古薛(山东滕州市张汪镇故薛城里)
出生日期: 前279年
父亲: 田婴
获奖 0 次,提名 0 次&&&&获奖效率值:0%
个获奖演员中
找个明星来PK:
或者看看他们:
获得各奖项数值对比
相关奖项知识
以上图表基于2015年8月前的数据统计。对于有异议的信息(如年龄、血型、影片等)可完善相应词条内容,以对数据进行改善和质量提升。
人物名称孟尝君姓名田文生卒年——前279年祖籍古薛山东滕州市张汪镇故薛城里国别齐国职位齐相、魏相描述政客、权臣、之一相关历史事件、鸡鸣狗盗
田文的父亲叫田婴封靖郭君。田婴是的小儿子、庶母所生的弟弟。田婴从威王时就任职当权曾与成侯以及田忌带兵去救援韩国攻伐魏国。后来成侯与田忌争着得到齐王的宠信而嫌隙很深结果成侯出卖了田忌。田忌很害怕就偷袭齐国边境的城邑没拿下便逃跑了。这时正赶上齐威王去世宣王立为国君宣王知道是成侯陷害田忌就又召回了田忌并让他做了将领。威王十六年前341年田忌跟、田婴一起攻打魏国在马陵之战败魏国俘虏了魏太子申杀了魏国将领。宣王七年前336年田婴奉命出使韩国和魏国经过他的一番活动使韩国、魏国归服于齐国。田婴陪着韩昭侯、魏惠王在东阿南会见齐宣王三国结盟缔约后便离开了。第二年宣王又与梁惠王在甄地盟会。这一年梁惠王去世。宣王九年前334年田婴任齐国宰相。齐宣王与魏襄王在徐州盟会互相尊称为王。楚威王得知这件事对田婴很恼火认为是他一手策划的。第二年楚国进攻齐国在徐州战败了齐国军队便派人追捕田婴。田婴派张丑去劝说楚威王楚威王才算罢休。田婴在齐国任相宣王去世齐愍王立为国君。愍王即位三年赐封田婴于薛邑。当初田婴有四十多个儿子他的小妾生了个儿子叫文田文是五月五日出生的。田婴告诉田文的母亲说“不要养活他。”可是田文的母亲还是偷偷把他养活了。等他长大后他的母亲便通过田文的兄弟把田文引见给田婴。田婴见了这个孩子愤怒地对他母亲说“我让你把这个孩子扔了你竟敢把他养活了这是为什么”田文的母亲还没回答田文立即叩头大拜接着反问田婴说“您不让养育五月生的孩子是什么缘故”田婴回答说“五月出生的孩子长大了身长跟门户一样高会害父害母的。”田文说“人的命运是由上天授予呢还是由门户授予呢”田婴不知怎么回答好便沉默不语。田文接着说“如果是由上天授予的您何必忧虑呢如果是由门户授予的那么只要加高门户就可以了谁还能长到那么高呢”田婴无言以对便斥责道“你不要说了”过了一些时候田文趁空问他父亲说“儿子的儿子叫什么”田婴答道“叫孙子。”田文接着问“孙子的孙子叫什么”田婴答道“叫玄孙。”田文又问“玄孙的孙叫什么”田婴说“我不知道了。”田文说“您执掌大权担任齐国宰相到如今已经历三代君王了可是齐国的领土没有增广您的私家却积贮了万金的财富门下也看不到一位贤能之士。我听说将军的门庭必出将军宰相的门庭必有宰相。现在您的姬妾可以践踏绫罗绸缎而贤士却穿不上粗布短衣您的男仆女奴有剩余的饭食肉羹而贤士却连糠菜也吃不饱。现在您还一个劲地加多积贮想留给那些连称呼都叫不上来的人却忘记国家在诸侯中一天天失势。我私下是很奇怪的。”从此以后田婴改变了对田文的态度器重他让他主持家政接待宾客。宾客来往不断日益增多田文的名声随之传播到各诸侯国中。各诸侯国都派人来请求田婴立田文为世子田婴答应下来。田婴去世后追谥靖郭君。田文果然在薛邑继承了田婴的爵位。这就是孟尝君。
孟尝君在薛邑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以及犯罪逃亡的人很多人归附了孟尝君。孟尝君宁肯舍弃家业也给他们丰厚的待遇因此使天下的贤士无不倾心向往。他的食客有几千人待遇不分贵贱一律与田文相同。孟尝君每当接待宾客与宾客坐着谈话时总是在屏风后安排侍史让他记录孟尝君与宾客的谈话内容记载所问宾客亲戚的住处。宾客刚刚离开孟尝君就已派使者到宾客亲戚家里抚慰问候献上礼物。有一次孟尝君招待宾客吃晚饭有个人遮住了灯光那个宾客很恼火认为饭食的质量肯定不相等放下碗筷就要辞别而去。孟尝君马上站起来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那个宾客惭愧得无地自容就以刎颈自杀表示谢罪。贤士们因此有很多人都情愿归附孟尝君。孟尝君对于来到门下的宾客都热情接纳不挑拣无亲疏一律给予优厚的待遇。所以宾客人人都认为孟尝君与自己亲近。秦昭王听说孟尝君贤能就先派泾阳君到齐国作人质并请求见到孟尝君。孟尝君准备去秦国而宾客都不赞成他出行规劝他他不听执意前往。这时有个宾客苏代对他说“今天早上我从外面来见到一个木偶人与一个土偶人正在交谈。木偶人说‘天一下雨你就要坍毁了。’土偶人说‘我是由泥土生成的即使坍毁也要归回到泥土里。若天真的下起雨来水流冲着你跑可不知把你冲到哪里去了。’当今的秦国是个如虎似狼的国家而您执意前往如果一旦回不来您能不被土偶人嘲笑吗”孟尝君听后悟出了个中道理才停止了出行的准备。齐愍王二十五年前299终于又派孟尝君到了秦国秦昭王立即让孟尝君担任秦国宰相。臣僚中有的人劝说秦王道“孟尝君的确贤能可他又是齐王的同宗现在任秦国宰相谋划事情必定是先替齐国打算而后才考虑秦国秦国可要危险了。”于是秦昭王就罢免了孟尝君的宰相职务。他把孟尝君囚禁起来图谋杀掉孟尝君。孟尝君知道情况危急就派人冒昧地去见昭王的宠妾请求解救。那个宠妾提出条件说“我希望得到孟尝君的白色狐皮裘。”孟尝君来的时候带有一件白色狐皮裘价值千金天下没有第二件到秦国后献给了昭王再也没有别的皮裘了。孟尝君为这件事发愁问遍了宾客谁也想不出办法。有一位能力差但会披狗皮盗东西的人说“我能拿到那件白色狐皮裘。”于是当夜化装成狗钻入了秦宫中的仓库取出献给昭王的那件狐白裘拿回来献给了昭王的宠妾。宠妾得到后替孟尝君向昭王说情昭王便释放了孟尝君。孟尝君获释后立即乘快车逃离更换了出境证件改了姓名逃出城关。夜半时分到了函谷关。昭王后悔放出了孟尝君再寻找他他已经逃走了就立即派人驾上传车飞奔而去追捕他。孟尝君一行到了函谷关按照关法规定鸡叫时才能放来往客人出关孟尝君恐怕追兵赶到万分着急宾客中有个能力较差的人会学鸡叫他一学鸡叫附近的鸡随着一齐叫了起来便立即出示了证件逃出函谷关。出关后约摸一顿饭的工夫秦国追兵果然到了函谷关但已落在孟尝君的后面就只好回去了当初孟尝君把这两个人安排在宾客中的时候宾客无不感到羞耻觉得脸上无光等孟尝君在秦国遭到劫难终于靠着这两个人解救了他。自此以后宾客们都佩服孟尝君广招宾客不分人等的做法。孟尝君经过赵国赵国平原君以贵宾相待。赵国人听说孟尝君贤能都出来围观想一睹风采见了后便都嘲笑说“原来以为孟尝君是个魁梧的大丈夫如今看到他竟是个瘦小的男人罢了。”孟尝君听了这些揶揄他的话大为恼火。随行的人跟他一起跳下车来砍杀了几百人毁了一个县才离去。齐愍王因为派遣孟尝君去秦国而感到内疚。孟尝君回到齐国后齐王就让他做齐国宰相执掌国政。孟尝君怨恨秦国准备以齐国曾帮助韩国、魏国攻打楚国为理由来联合韩国、魏国攻打秦国为此向西周借兵器和军粮。苏代替西周对孟尝君说“您拿齐国的兵力帮助韩国、魏国攻打楚国达九年之久取得了宛、叶以北的地方结果使韩、魏两国强大起来如今再去攻打秦国就会越加增强了韩、魏的力量。韩国、魏国南边没有楚国忧虑北边没有秦国的祸患那么齐国就危险了。韩、魏两国强盛起来必定轻视齐国而畏惧秦国我实在替您对这种形势感到不安。您不如让西周与秦国深切交好您不要进攻秦国也不要借兵器和粮食。您把军队开临函谷关但不要进攻让西周把您的心情告诉给秦昭王说‘薛公一定不会攻破秦国来增强韩、魏两国的势力。他要进攻秦国不过是想要大王责成楚国把东国割给齐国并请您把释放出来以相媾和。’您让东周用这种做法给秦国好处秦国能够不被攻破又拿楚国的地盘保全了自己秦国必定情愿这么办。楚王能够获释也一定感激齐国。齐国得到东国自然会日益强大薛邑也就会世世代代没有忧患了。秦国并非很弱它有一定实力而处在韩国、魏国的西邻韩、魏两国必定依重齐国。”薛公听了后立即说“好。”于是让韩、魏向秦国祝贺避免了一场兵灾使齐、韩、魏三国不再发兵进攻也不向西周借兵器和军粮了。这个时候楚怀王已经到了秦国秦国扣留了他所以孟尝君还是要秦国一定放出楚怀王。但是秦国并没有这么办。孟尝君任齐国宰相时一次他的侍从魏子替他去收封邑的租税三次往返结果一次也没把租税收回来。孟尝君问他这是什么缘故魏子回答说“有位贤德的人我私自借您的名义把租税赠给了他所以没有收回来。”孟尝君听后发了火一气之下辞退了魏子。几年之后有人向齐愍王造孟尝君的谣言说“孟尝君将要发动叛乱。”等到田君甲劫持了愍王愍王便猜疑是孟尝君策划的为避免殃祸孟尝君出逃了。曾经得到魏子赠粮的那位贤人听说了这件事就上书给愍王申明孟尝君不会作乱并请求以自己的生命作保于是在宫殿门口刎颈自杀以此证明孟尝君的清白。愍王为之震惊便追查考问实际情况孟尝君果然没有叛乱阴谋便召回了孟尝君。孟尝君因此推托有病要求辞官回薛邑养老。愍王答应了他的请求。此后秦国的逃亡将领吕礼担任齐国宰相他要陷苏代于困境。苏代就对孟尝君说“周最对于齐王是极为忠诚的可是齐王把他驱逐了而听信亲弗的意见让吕礼做宰相其原因就是打算联合秦国。齐国、秦国联合那么亲弗与吕礼就会受到重用了。他们受到重用齐国、秦国必定轻视您。您不如急速向北进军促使赵国与秦、魏讲和招回周最来显示您的厚道还可以挽回齐王的信用又能防止因齐、楚联合将造成各国关系的变化。齐国不去依傍秦国那么各诸侯都会靠拢齐国亲弗势必出逃这样一来除了您之外齐王还能跟谁一起治理他的国家呢”于是孟尝君听从了苏代的计谋因而吕礼嫉恨并要谋害孟尝君。孟尝君很害怕就给秦国丞相穰侯魏冉写了一封信说“我听说秦国打算让吕礼来联合齐国齐国是天下的强大国家齐、秦联合成功吕礼将要得势您必会被秦王轻视了。如果秦、齐相与结盟来对付韩、赵、魏三国那么吕礼必将为秦、齐两国宰相了这是您结交齐国反而使吕礼的地位显重啊。再说即使齐国免于诸侯国攻击的兵祸齐国还会深深地仇恨您。您不如劝说秦王攻打齐国。齐国被攻破我会设法请求秦王把所得的齐国土地封给您。齐国被攻破秦国会害怕魏国强大起来秦王必定重用您去结交魏国。魏国败于齐国又害怕秦国它摇雳推重您以便结交秦国。这样您既能够凭攻破齐国建立自己的功劳挟持魏国提高的地位又可以攻破齐国得到封邑使秦、魏两国同时敬重您。如果齐国不被攻破吕礼再被任用您仍然陷于极端的困境中。”于是穰侯向秦昭王进言攻打齐国吕礼便逃离了齐国。后来齐愍王灭掉了宋国愈加骄傲起来打算除掉孟尝君。孟尝君很恐惧就到了魏国。魏昭王任用他做宰相同西边的秦国、赵国联合帮助燕国攻打并战败了齐国。齐愍王逃到莒后来就死在那里。齐襄王即位当时孟尝君在诸侯国之间持中立地位不从属于哪个君王。齐襄王由于刚刚即位畏惧孟尝君便与孟尝君和好与他亲近起来。田文去世谥号称孟尝君。田文的几个儿子争着继承爵位随即齐、魏两国联合共同灭掉了薛邑。孟尝君绝嗣没有后代。当初冯驩听说孟尝君乐于招揽宾客便穿着草鞋远道而来见他。孟尝君说“承蒙先生远道光临有什么指教我的”冯驩回答说“听说您乐于养士我只是因为贫穷想归附您谋口饭吃。”孟尝君没再说什么便把他安置在下等食客的住所里十天后孟尝君询问住所的负责人说“客人近来做什么了”负责人回答说“冯先生太穷了只有一把剑还是草绳缠着剑把。他时而弹着那把剑唱道‘长剑啊咱们回家吧吃饭没有鱼。’”孟尝君听后让冯驩搬到中等食客的住所里吃饭有鱼了。过了五天孟尝君又向那位负责人询问冯驩的情况负责人回答说“客人又弹着剑唱道‘长剑啊咱们回去吧出门没有车。’”于是孟尝君又把冯驩迁到上等食客的住所里进出都有车子坐。又过了五天孟尝君再次询问那位负责人。负责人回答说“这位先生又曾弹着剑唱道‘长剑啊咱们回家吧没有办法养活家。’”孟尝君听了很不高兴。过了整一年冯驩没再说什么。孟尝君当时正任齐国宰相受封万户于薛邑。他的食客有三千人之多食邑的赋税收入不够供养这么多食客就派人到薛邑贷款放债。由于年景都不好没有收成借债的人多数不能付给利息食客的需用将无法供给。对于这种情况孟尝君焦虑不安就问左右侍从“谁可以派往薛邑去收债”那个住所负责人说“上等食客住所里的冯老先生从状貌长相看很是精明又是个长者一定稳重派他去收债该是合适的。”孟尝君便迎进冯驩向他请求说“宾客们不知道我无能光临我的门下有三千多人如今食邑的收入不能够供养宾客所以在薛邑放了些债。可是薛邑年景不好没有收成百姓多数不能付给利息。宾客吃饭恐怕都成问题了希望先生替我去索取欠债。”冯驩说“好吧。”便告别了孟尝君到了薛邑他把凡是借了孟尝君钱的人都集合起来索要欠债得到利息十万钱。这笔款项他没送回去却酿了许多酒买了肥壮的牛然后召集借钱的人能付给利息的都来不能付给利息的也来要求一律带着借钱的契据以便核对。随即让大家一起参加宴会当日杀牛炖肉置办酒席。宴会上正当大家饮酒尽兴时冯驩就拿着契据走到席前一一核对能够付给利息的给他定下期限穷得不能付息的取回他们的契据当众把它烧毁。接着对大家说“孟尝君之所以向大家贷款就是给没有资金的人提供资金来从事行业生产他之所以向大家索债是因为财供养宾客。如今富裕有钱还债的约定日期还债贫穷无力还债的烧掉契据把债务全部废除。请各位开怀畅饮吧。有这样的封邑主人日后怎么能背弃他呢”在坐的人都站了起来连续两次行跪拜大礼。孟尝君听到冯驩烧毁契据的消息十分恼怒立即派人召回冯驩。冯驩刚一到孟尝君就责问道“我的封地本来就少而百姓还多不按时还给利息宾客们连吃饭都怕不够用所以请先生去收缴欠债。听说先生收来钱就大办酒肉宴席而且把契据烧掉了。这是怎么回事”冯驩回答说“是这样的。如果不大办酒肉宴席就不能把债民全都集合起来也就没办法了解谁富裕谁贫穷。富裕的给他限定日期还债。贫穷的即使监守着催促十年也还不上债时间越长利息越多到了危急时就会用逃亡的办法赖掉债务。如果催促紧迫不仅终究没办法偿还而且上面会认为您贪财好利不爱惜平民百姓在下面您则会有背离冒犯国君的恶名这可不是用来鼓励平民百姓、彰扬您名声的做法。我烧掉毫无用处徒有其名的借据废弃有名无实的帐簿是让薛邑平民百姓信任您而彰扬您善良的好名声啊。您有什么可疑惑的呢” 孟尝君听后拍着手连声道谢。齐王受到秦国和楚国毁谤言论的蛊惑认为孟尝君的名声压倒了自己独揽齐国大权终于罢了孟尝君的官。那些宾客看到孟尝君被罢了官一个个都离开了他。只有冯驩为他谋划说“借给我一辆可以跑到秦国的车子我摇雳让您在齐国更加显贵食邑更加宽广。您看可以吗”于是孟尝君便准备了马车和礼物送冯驩上了路。冯驩就乘车向西到了秦国游说秦王说“天下的游说之士驾车向西来到秦的无一不是想要使秦国强大而使齐国削弱的乘车向东进入齐国的无一不是要使齐国强大而使秦国削弱的。这是两个决一雌雄的国家与对方决不并存的就是强大有力的雄国是雄国的得天下。”秦王听得入了神挺直身子跪着问冯驩说“您看要使秦国避免成为软弱无力的国家该怎么办才好呢”冯驩回答说“大王也知道齐国罢了孟尝君的官吧”秦王说“听到了这件事。”冯谖说“使齐国受到天下敬重的就是孟尝君。如今齐国国君听信了毁谤之言而把孟尝君罢免孟尝君心中无比怨愤必定背离齐国他背离齐国进入秦国那么齐国的国情朝廷中上至君王下至官吏的状况都将为秦国所掌握。您将得到整个齐国的土地岂只是称雄呢您赶快派使者载着礼物暗地里去迎接孟尝君不能失掉良机啊。如果齐王明白过来再度起用孟尝君则谁是雌谁是雄还是个未知数。”秦王听了非常高兴就派遣十辆马车载着百镒黄金去迎接孟尝君。冯谖告别了秦王而抢在使者前面赶往齐国到了齐国劝说齐王道“天下游说之士驾车向东来到齐的无一不是想要使齐国强大而使秦国削弱的乘车向西进入秦国的无一不是要使秦国强大而使齐国削弱的。秦国与齐国是两个决一雌雄的国家秦国强大那么齐国必定软弱这两个国家势必不能同时称雄。现在我私下得知秦国已经派遣使者带着十辆马车载着百镒黄金来迎接孟尝君了。孟尝君不西去就罢了如果西去担任秦国宰相那么天下将归秦国所有秦国是强大的雄国齐国就是软弱无力的雌国软弱无力那么临淄、即墨就危在旦夕了。大王为什么不在秦国使者没到达之前赶快恢复孟尝君的官位并给他增加封邑来向他表示道歉呢如果这么做了孟尝君必定高兴而情愿接受。秦国虽是强国岂能够任意到别的国家迎接人家的宰相呢要挫败秦国的阴谋断绝它称强称霸的计划。”齐王听后顿时明白过来说“好。”于是派人至边境等候秦国使者。秦国使者的车子刚入齐国边境齐国在边境的使臣立即转车奔驰而回报告了这个情况齐王召回孟尝君并且恢复了他的宰相官位同时还给了他原来封邑的土地又给他增加了千户。秦国的使者听说孟尝君恢复了齐国宰相官位就转车回去了。自从齐王因受毁谤之言的蛊惑而罢免了孟尝君那些宾客们都离开了他。后来齐王召回并恢复了孟尝君的官位冯谖去迎接他。还没到京城的时候孟尝君深深感叹说“我素常喜好宾客乐于养士接待宾客从不敢有任何失礼之处有食客三千多人这是先生您所了解的。宾客们看到我一旦被罢官都背离我而离去没有一个顾念我的。如今靠着先生得以恢复我的宰相官位那些离去的宾客还有什么脸面再见我呢如果有再见我的我一定唾他的脸狠狠地羞辱他。”听了这番话后冯驩收住缰绳下车而行拜礼。孟尝君也立即下车还礼说“先生是替那些宾客道歉吗”冯驩说“并不是替宾客道歉是因为您的话说错了。说来万物都有其必然的终结世事都有其常规常理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孟尝君说“我不明白说的是什么意思。”冯驩说“活物一定有死亡的时候这是活物的必然归结富贵的人多宾客贫贱的人少朋友事情本来就是如此。您难道没看到人们奔向市集吗天刚亮人们向市集里拥挤侧着肩膀争夺入口经过市集的人甩着手臂连头也不回。不是人们喜欢早晨而厌恶傍晚而是由于所期望得到的东西市中已经没有了。如今您失去了官位宾客都离去不能因此怨恨宾客而平白截断他们奔向您的通路。希望您对待宾客像过去一样。”孟尝君连续两次下拜说“我恭敬地听从您的指教了。听先生的话敢不恭敬地接受教导吗”太史公说“我曾经路过薛邑那里的乡间有很多桀骜不驯的少年与邹国、鲁国不同。我问是什么缘故回答说孟尝君招致天下以行侠仗义为己任的人以及奸诈的人六万多家居住在薛邑。世上传说孟尝君好客并以此为乐确实不虚名啊”
鸡鸣狗盗典故
秦昭襄王听说田文贤能把他请到秦国想让他就相位但秦国宰相樗里疾担心田文夺他的相位指使他的门客公孙奭谗言于昭襄王“田文是齐国人他必定先齐后秦。再说他的门客都是藏龙卧虎之辈对秦国的事务了如指掌他一旦背叛秦国秦国就危在旦夕。”昭襄王去问樗里疾樗里疾假作惊诧地说“说得对呀田文是秦国的祸害不如杀了他”昭襄王将信将疑就把田文软禁在馆舍里。秦泾阳君与田文要好把真相告诉了田文并献策说“昭襄王宠爱燕姬只有贿赂于她让她在秦王面前求情就有救。”田文找秦昭襄王宠妾燕姬求情宠妾索要他的白狐毛皮袍子但这件袍子已送了给秦昭王。幸好田文有一位下等门客深夜里潜入库房学狗叫骗过守库门吏把袍子偷了出来献给燕姬。燕姬向秦昭王求情把田文放了。但不久秦昭王后悔了派兵去追。田文一行来到秦国边境函谷关关口规定要鸡鸣才放人由于时辰未到不肯开关。幸好下等门客中有人学鸡鸣逼真带动其他鸡一起叫了起来田文因此及时逃出了函谷关。到了赵国赵国人取笑他矮小田文大怒其门客把取笑他的人全杀了。回到齐国成为齐相。田文感叹“明珠弹雀不如泥丸细流纳海累尘成冈”正是两位不知名的下等门客救了他人才不可估量呀于是他把这两位门客提为上等客。后来齐湣王灭了宋国十分骄横要杀田文于是田文逃到魏国为相联合燕国、赵国、魏国、楚国、秦国几乎灭了齐国。田文鸡鸣狗盗的故事史记指是齐湣王二十五年资治通鉴指是公元前298年齐湣王三年。“鸡鸣狗盗”这一成语典故说的是战国时期孟尝君被囚禁其门客采用“狗盗”、“鸡鸣”之策使孟尝君顺利脱离险境、逃出函谷关的故事。《史记·孟尝君列传》有详细记载。此成语后用作贬义称有点微末技能之人。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和楚国的被称为“”。其中孟尝君的名气最大据说投靠其门下的食客有三千多人。他爱贤好客的名声传遍了列国秦昭襄王打算请孟尝君到秦国做丞相。孟尝君经过深思熟虑最后决定到秦国去。孟尝君带着门客到秦国后向秦王献上了稀世珍宝——狐白裘作为见面礼。秦王深知狐白裘的珍贵很得意地在宠妃燕姬面前炫耀燕姬因此想得到这件珍贵的礼物。秦王任孟尝君为丞相令秦国的一些大臣很是不安害怕因此失宠纷纷在秦王面前陷害孟尝君希望秦王杀掉孟尝君。秦王听了多数大臣的谗言后开始对孟尝君产生怀疑并把他软禁起来。孟尝君得知这一情况后赶紧献上一对白玉璧托秦王的弟弟泾阳君向秦王的宠妃燕姬求情。但是燕姬对白玉璧并不感兴趣一心只想要狐白裘而狐白裘只有一件并已献给了秦王。孟尝君和众门客面面相觑一筹莫展。正在焦急之时一个擅长偷盗的门客表示有办法把狐白裘从王宫里“拿”出来。当夜那个门客装扮成狗的模样乘着夜色从狗洞里爬进王宫找到了内室大门学狗叫蒙骗了看守盗出了狐白裘并很快献给了燕姬。燕姬十分高兴劝说秦王释放孟尝君。孟尝君得到了过关文书后立即带领门客起程东逃赶到函谷关时已是夜半时分。按当时的规定“日落闭关鸡鸣开关”。孟尝君害怕计策败露招来杀身之祸因此心急如焚。这时一位擅长口技的门客心生一计跑到函谷关附近的山头上学起鸡叫其叫声清越嘹亮划破长空引起关内、关外的雄鸡都叫了起来。守关的士兵听到鸡叫以为天快亮了稀里糊涂开了关门验了文书放孟尝君一行出关了。秦王得知实情后立即传令围堵孟尝君一行但为时已晚。孟尝君带领他的三千多门客开始了新的征程。后人在函谷关前筑起“鸡鸣台”据说登此台者可隐约听见一片此起彼伏的鸡叫声。
孟尝君聘于楚楚王遗之象床。登徒直送之不欲行谓孟尝君门人公孙戌曰“象床之直千金苟伤之毫发则卖妻子不足偿也。足下能使仆无行者有先人之宝剑愿献之。”公孙戌许诺入见孟尝君曰“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以君能振达贫穷存亡继绝故莫不悦君之义慕君之廉也。今始至楚而受象床则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哉”孟尝君曰“善。”遂不受。公孙戌趋去未至中闺孟尝君召而反之曰“子何足之高志之扬也”公孙戌以实对。孟尝君乃书门版曰“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孟尝君代表齐国前往楚国访问楚王送他一张象牙床。孟尝君令登徒直先护送象牙床回国。登徒直却不愿意去他对孟尝君门下人公孙戌说“象牙床价值千金如果有一丝一毫的损伤我就是卖了妻子儿女也赔不起啊你要是能让我躲过这趟差使我有一把祖传的宝剑愿意送给你。”公孙戌答应了。他见到孟尝君说“各个小国家之所以都延请您担任国相是因为您能扶助弱小贫穷使灭亡的国家复存使后嗣断绝者延续大家十分钦佩您的仁义仰慕您的廉洁。现在您刚到楚国就接受了象牙床的厚礼那些还没去的国家又拿什么来接待您呢”孟尝君听罢回答说“你说得有理。”于是决定谢绝楚国的象牙床厚礼。公孙戌告辞快步离开还没出小宫门孟尝君就把他叫了回来问道“你为什么那么趾高气昂、神采飞扬呢”公孙戌只得把赚了宝剑的事如实报告。孟尝君于是令人在门上贴出布告写道“无论何人只要能宏扬我田文的名声劝止我田文的过失即使他私下接受了别人的馈赠也没关系请赶快来提出意见。”
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易》曰“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夫贤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是以君子丰禄以富之隆爵以尊之。养一人而及万人者养贤之道也。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书》曰“受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此之谓也。“孟尝君可谓能用谏矣。苟其言之善也虽怀诈谖之心犹将用之况尽忠无私以事其上乎《诗》云“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孟尝君有焉。韩宣惠王俗两用公仲、公叔为政问于缪留。对曰“不可。晋用六卿而国分齐简公用陈成子及阚止而见杀魏用犀首、张仪而西河之外亡。今君两用之其多力者内树党其寡力者藉外权。群臣有内树党以骄主有外为交以削地君之国危矣”“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孟尝君墓地处薛国故城东北隅西距枣沛公路150米京沪铁路350米。今狄庄村北100米处原有两个高大的封土堆传为孟尝君及其父田婴的墓址。
{{each(i, video) list}}
{{if list.length > 8}}
查看全部 ${list.length} 期节目
{{if _first}}
内容来源于
百科兴趣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历史上对荆轲的评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