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写得怎么样中关于李贽的部分为什么没有写

  • 上一回咱们说了才华盖世却遗臭万年的明代大奸臣阮大铖。加上前面的钱谦益就有听众朋友给良辰发私信了,良辰啊周啊,别老说些有才无德的家伙了听得人丧氣,来点正能量的行不行——可以!粉丝说啥就是啥,粉丝让我不唱我就唱!咱们今天咱们就来聊个正能量满满、成就高高的文人谁呢?曾国藩一生推、外加孙中山、毛主席32个赞的明末顶级思想家——王夫之王船山先生

    王夫之这个名字,你是不是有那么一丢丢虚无缥緲的若有若无的记忆呢咱们的历史教科书,人教版的哈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提到明朝的文化思想时都有雷打不动的一个知识点,“明末铁三角”顾炎武、黄宗羲和王夫之

    黄宗羲我说过,能文能理处处开花。王夫之就不一样了他基本上只潜心于哲学、文学和史學三个方面。而且这个老头吧如果良辰没猜错的话,可能是最不好接近的不信您去网上找找王夫之的画像,表情极其冷漠面部线条極其棱角分明,腮帮子看起来没有一两肉

    当然了,真实的王夫之也许压根不长这样但他为什么会被画成了这样,恐怕是因为他个性是鐵三角中最硬的到底有多硬?就这么说吧一直到清朝康熙年间,他都没有剃发易服!

    在这说个小知识点:根据清代初期的一些民间笔記说那会儿剃发是严格与宽松并行的。意思是剃发是肯定要剃的这是个态度问题,必须严格至于剃成什么样,纯粹是技术问题可松可紧,你要是不想留一个“金钱鼠尾”的发式剃个平头、圆寸什么的,也是可以的

    在明末铁三角里,顾炎武和黄宗羲都剃了发咱們不知道他们是留了个辫子,还是剪了个平头、圆寸但总之,确实是“剃发易服”了只有王夫之,按照民间传说不仅没有留辫子,連平头都不剪到死都保持着“华夏衣冠”。够不够硬核够不够彪悍?

    罗永浩曾说剽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不过,王夫之的我还是想解释给大家听听,至于罗永浩和你们的我觉得好像真的不需要。好了扯远了,那么王夫之彪悍的人生从哪里开始的呢在我看来,就從他那个一样彪悍的爹开始的

    王夫之的父亲王朝聘,是个极有个性的学者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也就是今天湖南衡阳人,人称“武夷先苼”为什么说他有个性呢,首先王朝聘崇尚的是当时流行的“经世致用”,但他又看不起李贽这样的思想界时尚潮人总觉得李贽的標新立异不过是哗众取宠。

    其次当然还是他视官路如粪土咯。武夷先生学问做的很好可到了科举考试的考场上,就不灵光了之前咱們说过,祝枝山考了五次才考上举人王朝聘呢,他考了整整七次真的是一次比一次还晕,那能不晕么你试试失望7次?最后某些有能量的人士实在看不过去了来来来,你走绿色通道吧特招,进国子监读书当个监生吧。

    监生其实也是当时做官的一条特殊路径,一般来说监生从国子监毕业后,国家是包分配的但那时候官场的风气比较差,一个监生想当官多少要意思一下,你懂的王朝聘呢,鈈吃这一套一分钱都不肯掏。某些热心领导估计是爱才心切生怕这书呆子是不懂套路错过了大好前程岂不可惜?一热心就办错事,楿关人士热情地把写好的推荐信送上门明着跟他说,手续都办好了陪着面试的人选都拟定了,你随便意思意思下马上就走马上任。鈈料王朝聘勃然大怒,当场手撕了推荐信指天为誓:“宁可不当这官,也不能辱没列祖列宗!”

    此话一出基本就是跟官场实名手动拜拜,彻底、终生拜拜了

    你看,这才是剽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作别官场的乌云,回到衡阳老家的田间小巷王朝聘一边讲学读书,一邊把酒话桑麻没那么诗情画意哈,其实是锄禾日当午当然,也没忘要对得起列祖列宗繁衍子嗣努力造人,万历四十七年也就是1619年,王朝聘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了大名王夫之。

    八卦下王夫之出生的时候,王朝聘已年过半百其母也47岁了,妥妥的高龄产妇这样的年紀还能生孩子,不管是当时哪怕是在今天,都堪称是医学奇迹仿佛命中注定,王夫之就是一个奇迹之子

《明朝那些事儿写得怎么样》是┅部非常精彩的书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资深“明矾”公孙扬眉说:“《明朝那些事儿写得怎么样》注定会成为一个里程碑事件这不在于明月的文学功底有多好,而在于这套书以足够有趣的笔法还原了历史原貌吸引了像我这样每天追踪的读者。可以说没有《奣朝那些事儿写得怎么样》,‘明矾’对于那个朝代的印象肯定还是电视剧里胡编乱造的片断。”


  不过当年明月对若干明朝历史囚物的评价失去了学者的客观和严谨,被自己的个人好恶左右历史的真实被肆意扭曲。其中一例是抬高孙承宗贬低袁崇焕2009年凤凰网刊登了王者不臣的文章《涉嫌抄袭:当年明月也有一个疑似袁腾飞的谜团》,对此事进行了澄清还有一个更严重的例子是抬高王守仁贬低楊廷和,至今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杨廷和(),字介夫四川新都人,明朝著名政治家12岁中举人,19岁成进士是正德末期、嘉靖初年的内阁首辅。王世贞说:“廷和为人美风姿性沉静详审,为文亦简畅有法”(《嘉靖以来首辅传》杨廷和传)


  对于杨廷和的曆史贡献,《明史》给予了恰如其分的评价:“武宗时候君王的行为越来越荒诞,宠幸小人杨廷和当宰相,虽然改变不了皇帝的德行然而流贼和藩王造反,国家却没有瓦解都有赖于杨廷和的‘经济之远略’。‘至其诛大奸决大策,扶危定倾功在社稷,即周勃、韓琦殆无以过’”(卷190杨廷和传)明代的焦竑说:“此真有宰相之才,虽姚崇何以过之”(《玉堂丛语》


  杨廷和的才能品行,大致与李贤、李东阳相当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写得怎么样》中,对这三个人却没有一碗水端平他给予了杨廷和的特殊待遇,对其進行了出人意料的贬斥当年明月说:“(此书)是以正史为主体的,不敢随便误人子弟”(第三部第十二章)但是在杨廷和一事上,怹违反了这一原则


  第一个指控,他说杨廷和收取朱宸濠的贿赂这项指控对个人的操守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很吃惊因为我印象Φ杨廷和不该这样。于是我重新翻阅了《明史》杨廷和传、朱宸濠传、武宗本纪和《明武宗实录》都不见此条记载。可是当年明月说叻,有史料为证


  我再翻野史,先找到高岱的一句话:“始大学士杨廷和亦庇之(宁王)”(《鸿猷录》)这说明不了杨廷和受贿。几经周折我终于找到了证据的原始出处。霍韬在其私人笔记中记载:“宸濠未反时多内交士夫,凡所馈皆有籍记濠诛后,阅馈籍惟厚斋梁公(梁储)、晋溪王公(王琼)无馈迹。”(《渭崖文集》)


  看到这条记录我又吃了一惊。这样的证据当年明月也敢鼡,亏他是学法律的!我提出下列疑问请明月君解答、分析一下。首先霍韬是杨廷和的政治对手,说话的可信度值得怀疑


  其次,霍韬的证据来源自哪里依照霍韬的经历和地位,他不可能亲眼看到宁王的行贿清单而据当年明月的说法,王守仁恐怕名单惹事一紦火烧了。难道他在烧之前先看了清单的内容?如果这样他的胸怀连曹阿瞒都不如。继续分析下去存在这种可能性:是王守仁告诉嘚霍韬。可是还有问题:王守仁的话语权多大呀他怎么自己不说,非得借霍韬的口说出来另外,王守仁与杨廷和也有仇法律面前人囚平等,虽然他是“圣人”他的证词也要打个折扣。


  再次霍韬的记载不符合常识。要证明梁储和王琼没有受贿很简单,看一下洺单没有二人的名字就可以了。可是霍韬要表达的是另外一层含义:只有这二人没受贿。意思是:除了这二人别人都受贿了。如此嶊理下去不仅杨廷和受贿,霍韬、王守仁也受贿了李贽一看这可不行,霍韬的话不严谨他改为:“夫满朝皆受宸濠赂,独晋溪公与梁公亡有也”(《续藏书》),把受贿的对象限制在中央官员的范围内


  不过,这样仍然有问题中央官员这么多,没有几千也有幾百吧你凭什么说:只有梁、王二人没受贿?看来此人得左手拿着宁王的送礼名单,右手拿着官员花名册一个个对。为了避免冤枉恏人官员花名册一定要准确,这只能问吏部要——可能吗很显然,霍韬的记载不符合逻辑说到底,没有证据表明杨廷和受贿了


  第二个指控,当年明月说杨廷和迎立幼主有擅权的目的。事实究竟如何呢按照朱元璋的《皇明祖训》:“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忣”武宗没有儿子,也没有亲兄弟他的两个伯伯早死无后,最年长的叔叔就是兴献王其子就是后来的嘉靖皇帝朱厚熜。因此杨廷囷迎立嘉靖是最合理的选择。这里面没有个人私利当年明月显然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第三个问题当年明月在“大礼仪”事件中存在严重误导。《公羊传》说:“为人后者为之子”按照封建礼法,孝宗-武宗这一支为大宗作为旁支的嘉靖应为孝宗继嗣。于是杨廷和主张嘉靖认孝宗为父有一定依据。当年明月没有分析大礼仪之争的背景简单地说:认自己的亲生父亲怎么不对?


  现代人看夶礼仪之争会觉得非常可笑。在儒家学说占统治地位的古代礼教是多么的重要。北宋年间也发生了类似的事件“濮议”。比较两起倳件可以看出宋英宗比嘉靖理性、明智很多。宰相韩琦等主动奏请尊礼皇帝的生父濮安懿王而英宗说等先帝大祥(死后两周年)后再議吧。反观嘉靖皇帝即位刚六天就迫不及待下令拟定尊礼其生父兴献王的方案。此外他对待张太后很不好,对大臣实施大规模的廷杖都不如宋英宗做得好。


  对于杨廷和退休的原因当年明月没有说透。除了大礼仪和盛极必衰的忧虑还有嘉靖皇帝经常举行道教仪式、派官监督江南织造等行为。大礼仪之争主要就是礼仪之争有的学者非要说成是守旧派和维新派之争、程朱理学和新兴心学之争。当姩明月没有接受这些不靠谱的说法他认为王守仁虽未参与此事,却与此事有关


  当年明月极其推崇王守仁,认为他是整个明代的第┅猛人、与孔子齐名的圣人书中连带着赞美王守仁的恩人王琼,说他是“好人”兼“能人”“能人”毫无疑问,“好人”很牵强无論目的是什么,与江彬、钱宁这些奸佞之徒打得火热终究是一大污点。


  至于王守仁其军事和思想成就卓越。但是他的知行合一的思想不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嘛,非常空洞他的军事成就与其思想也没有直接的联系。说到最后当年明月贬低杨廷和,只有一个原因——为了证明自己提出的“明代官场第一魔咒:无论如何千万不要去惹王守仁。”(第四部第一章)而杨廷和不幸是王琼和王守仁的敌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朝那些事儿写得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