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调元对联的故事故事

十五则趣味对联故事
十五则趣味对联故事
  一、李调元幼年趣对
  享有&蜀中才子&之称的李调元(一七三四--?)绵州(今四川绵阳)人。清乾隆年间进士。是当时的家,戏曲理论家。
  孩童时代的李调元,就能吟诗作对。有一年夏天,李调元家中,来了许多客人,其中,不少是蜀中名流。有一位名流,曾听李调元的父亲说过,李调元从小就能诗,善对,但持怀疑,不大相信。恰好当时,李调元站在他父亲旁边,他要当场试一试。是时,天气炎热,客人们一边摇扇,一边吸烟。这位名流,便以当时情景,出了上联,要李调元对出下联。联文是:
  吸烟摇扇,目前风云聚会;
  上联一出,客人们交头接耳,议论此联难对,李调元的父亲,也要求这位客人,改出其他好对的联。不料,李调元在稍加思考后,朗声地对道:
  屙尿打屁,胯下雷雨交加。
  联才对毕,顿时哄堂大笑。此联虽不雅,但舍此难对。满座客人都为李调元应对之快,啧啧称奇。
  不久,李调元上学了。当时,他生了一身疥疮,上课时,不停地搔痒,先生看见了,笑着戏出一联:
  抓抓痒痒,痒痒抓抓。不抓不痒,不痒不抓。越抓越痒,越痒越抓;
  李调元听后,既难为情,又很气愤,顿时忘了尊卑,对着先生随口便道: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有生有死,有死有生。先生先死,先死先生。
  事后,李调元深感自己,一时冲动而出言不逊,对不起先生,立即向先生赔礼道歉。晚年,他将此事告诉儿孙,要他们引以为戒。
  二、八岁孩子&封&秀才
  古时候,有个孩子名叫甄广才,出身贫苦家庭,祖辈世代务农。小甄从小博览群书。八岁那年到城里参加乡试。应试的那天,下着毛毛雨,他父亲背着他进考场。在场的主管监考官看见,以为是来看热闹的,便叫你将他们父子轰出去,他父亲解释说:&大人,我是送儿子来应考的。&主考官朝他们父子扫视一眼,随口训斥道:
  子把父当马,成何体统?
  甄广才接口就答:
  父望子成龙,理所当然!
  主考官一听,暗想,这不是一副工工整整的吗?仔细一看,这孩子眉宇清秀,两眼明澈,从心眼里高兴,于是亲自抱他下地,牵他进考场。主考官问他:&你会对句吗?&甄广才两手一合,腰身微微一躬:&大人,请出题。&这时正值天寒地冻的隆冬,主考官手里抱着一个火炉便说道:
  炉捧胸前暖;
  甄广才不家思索地随口答道:
  风吹背后凉。
  主考官一听,惊喜不已,觉得站在自己面前的不是一个小小年纪的孩子,而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学者,于是又出个上联:
  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
  主考官话音刚落,甄广才就对出下联:
  荷出水面,珠笔点天文。
  经过这样一串的对答,在场的考生目瞪口呆,佩服得五体投地,自叹不如。主考官乐得连声称赞:&真神童也,真神童也!&当场就&封&甄广才为秀才。
  三、南生考神童
  一个叫南生的文人从南方来到河北高邑,听说这里出了个神童赵南星(1),有点不相信,他想:自古南方出才子,小小高邑,弹丸之地,能出什么神童?
  南生打听到这个神童上下学都要从一家酒馆门前经过,于是来到这家酒馆,要了一蝶菜,烫了一壶酒,一边自斟自饮,一边心中打主意,有心要在这里考考北方的神童,让他出出丑,也好抖一抖南方人的威风。
  天上沥沥下着春雨,过不多时,鱼里走来一个不满三尺高的小孩,上身穿粗布棉袄,下身穿单裤,头上戴顶破草帽。店小二告诉他,来的就是赵南星。南生一看,心想:我还以为赵南星是位少爷,原来是个穷小子。于是更瞧不起他了。南生翘起二朗腿,一手提着酒壶,一手指着赵南星摆摆手说:&过来,过来!&
  赵南星一愕,见一个陌生人叫他,便慢慢地走到门钱,深鞠一躬说:&先生,有何指教?&
  &你是赵南星?&
  &正是学生。&
  &人称你是神童,善于对句?&
  &神童不敢,对句倒无妨。&
  南生一听。暗自冷笑,年纪不大口气不小。于是摇头晃脑地说:&今天我要考考你,我出个上联,你来对,对得好,赏你一盅酒,对不出,须得从桌子底下爬过去,怎么样?&
  赵南星听他出言不逊。并不生气也不还口,住是微微冷笑。
  南生见他偶不答话,哈哈大笑地:&怎么样,不敢吗?&
  赵南星眉毛一扬,高声答道:&好坏有别,何言不敢?&
  &一个小叫花子,竟没有一点服气的意思。&南生心里暗想:&哼,今天我非要你钻桌子不可!&于是脱口年出上联:
  穿冬衣戴夏帽糊涂春秋;
  赵南星不亢不卑,接口就对:
  生南方来北地什么东西。
  南声听罢,火冒三丈,连声说:&不好,不好!&
  赵南星说:&怎么不好,你上联含冬夏春秋,我下联对南北西东。&
  南生一时惊呆,但依然强词夺理说:
  你小小三尺顽童,竟敢如此出言不逊,成何体统?
  赵南星针锋相对:
  尔堂堂七尺须眉,企图让人身钻桌子,太不象话!
  南生一听,面红耳赤,无言以对。
  注:(1)赵南星(年)字梦白,号侪鹤,别号清都散客。河北高邑人。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万历进士。官至吏部尚书。他天性恢谐、幽默、博学多才。还多流传于世。
  四、出口成对结朋友
  清朝咸丰年间,湖南平江有个李姓秀才,才思敏捷,又好吟诗作对,可是恃才傲物,谁也不放在眼里。一夭黄昏,外地一个姓刘的秀才,路过他家门口,想上门投宿。李秀才见来人面色黝黑,衣衫槛褛,便轻蔑地摇头说:
  树大杈多,不宿无毛之鸟;
  刘秀才听出是嘲笑自己,便应声答道:
  滩平水浅,难藏有角蛟龙。
  说罢,掉头就走。李秀才出乎意外地受到奚落,心中恼火,连忙追上去,请他回来。刘秀才躬身问道:&先生贵姓?&李秀才得意地说:
  骑青牛,过函谷,老子姓李;
  然后,他反问刘秀才:&您贵姓&刘秀才不卑不亢地答道:
  斩白蛇,兴汉室,高祖姓刘。
  李秀才一愣,他万万没料到,这个赤脚蓬头的穷秀才,居然满腹文采,应对自如,便请他进屋留宿。
  第二天,李秀才因不甘认输,特邀请刘秀才出门散步,想趁机出点难题把他难住。他们两人刚出门口,就传来一阵唱戏的锣鼓声。李秀才急忙吟道:
  搭东台,唱西游,南腔北调;
  刘秀才也不含糊,脱口而出:
  播春种,育夏秧,秋收冬藏。
  他们继续往前走,路过一片果园时,李秀才又吟出:
  湖北广柑,皮甜带苦瓤酸;
  刘秀才立即对上:
  海南胡椒,叶臭花香籽辣。
  他们正往前走,来到一座石板桥上,看到鸡、犬足痕,李秀才见景生情,马上又出一上联:
  鸡犬过石桥,一路梅花竹叶;
  刘秀才看到桥下河中,时有龟蛇蠕动,便对了下联:
  龟蛇浮水面,两件玉带荷包。
  这时,正巧一叶扁舟,从桥下穿过,李秀才又抢先吟道:
  船小如梭,横织江中锦绣;
  刘秀才眺眼远望,见远处江岸高塔矗立,对出:
  塔尖似笔,倒写天上文章。
  一路上,两人你唱我和,不知对了多少回合,李秀才一直没有难倒刘秀才,终于醒悟过来,才知道,天下有学向的人多的是,自己恃才傲物是不应该的,更不能以貌取人,不禁为自己曾轻视刘秀才感到惭愧。于是决定,诚心诚意和刘秀才结为朋友,并为他饯行。席间,李秀才又吟出一上联:
  出门远观山山翠;
  刘秀才也很佩服李秀才的文才,很高兴能结交这个新朋友,马上回了下联:
  朋友相送月月亲。
  此后,两人的友谊愈来愈深,成为忘年之交。
  五、祝枝山除夕写无字联
  吴中才子祝枝山,为访唐伯虎,到了杭州,转眼到了岁除。在杭州,他住在周文宾府上。除夕夜,当祝枝山听说,杭州人贴无字联,取一年无事的风俗后,大笑道:&杭州人但求没事,我偏要教他们有事。&说罢,趁着酒兴,带著周德、祝僮,到外面去写无字联。他们三人到了街上,只见家家户户的无字联,都已贴齐。走到一家门口,周德介绍说:&这是积善人家,常行好事,是杭州有名的善人。&祝枝山提笔在无字联上写:
  向阳门第春常在;
  积善人家乐有余。(1)
  祝枝山写过几家后,走进一条小弄,经过一小户人家,听见里面夫妻二人正闹口角,因男人外出一年,回家后,女人见他囊内无钱,哭闹起来,不许他吃年夜饭,也不准亲近孩子。当发现男人裤袋中,藏有一串金戒指时,马上又亲亲乐乐,张罗吃&合家欢&。祝枝山以此为题材,在他家的无字联上写:
  囊内无钱,休想饮食男女;
  袋中有物,便成柴米夫妻。
  祝枝山一路写来,到了一户漆黑墙门前,门上贴的洒金瑚珊纸,两扇侧门,也贴着略短一些的朱砂笺。周德说出,这户主人如何霸道,劝祝枝山不要写。祝枝山说:&原来如此,我偏要送他两副对联。祝枝山在大门的洒金瑚珊纸联上写了: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在他的侧门的朱砂笺上写了:
  此地安能常住;
  其人好不悲伤。
  这两副联,读时断句不同,意思便完全相反。周德、祝僮看了,拍手称妙。
  注:(1)积善人家乐有余,有的作&庆有余&。
  六、穷秀才妙对夺魁
  相传明朝时,有个穷秀才颇有才学。但因当时科举场上,徇私舞弊之风盛行,以至于屡试不中。过了一年,又到开科考试了,他听说主考官廉洁奉公,任人唯贤,于是打点行装,决心赴京城,再试一次。可是,由于路途遥远,秀才纵然历尽千辛万苦,日夜兼程赶路,谁料当他到达京城时,考试已经结束。秀才好说歹说,终于感动了主考大人,准他补考。
  主考官出的题目,是要求他用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作一上联。秀才听后,暗想&我何不把自己一路颠簸和误考的原因说一说,也好求得主考大人的谅解。&于是脱口便说:
  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主考官一愕,心中称奇:&此生才学,确实不浅&!接着,他又要求考生从十至一作一下联。秀才想,正好借此机会,把这些年读书,应考的苦衷表一表,便朗声说:
  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
  主考官听罢,连连称妙。又以其他为题,出联求对,秀才皆能对答如流。于是,这一年状元的桂冠,就被这位穷秀才&&联对高手夺走了。
  七、愧添门联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是一代词宗,他的词,开豪放派之先河,对后代影响深远。他的诗文,书法,造诣很深,成就超过了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是北宋&三苏&中的佼佼者。
  苏东坡是四川眉山人,自幼博览群书,才智过人。八岁时,曾因纠正老师的错误,令老塾师刘微之自惭形秽。十一岁时,写了著名的《黠鼠赋》。从此,名闻遐迩,常常受到称赞。
  少年的东坡,有点名气之后,不禁沾沾自喜,有些飘飘然了。有一年除夕,他的父亲,叫他写一副对联。他乘兴写了: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这样一副对联,贴在大门上。
  几天后,来了一位白发老翁,手持小书一本,口称:&特来向苏公子求教。&苏东坡看到有人上门求教,心里很欢喜。不料,接过老翁的小书,打开一看,不禁呆了,因为,书上的字,他一个都不认识。老翁笑道:&请苏公子赐教。&
  苏东坡顿时面红耳赤,只得认错,&请老爷爷原谅,小生一时狂言。&经过这次教训,苏东坡才明白,世界很大,学问似海,自己不过是井底之蛙。他感到十分惭愧,拜谢老翁之后,便提笔到门口,在上下联前,各添两个字。把原对联改成为: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从此以后,苏东坡立志发愤,苦读,并虚心求教,终于成为一代大文豪。
  八、&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梁启超10岁那年,有一次随父亲到朋友家作客,刚进大门就被庭院一株蓓蕾初绽的杏树迷住了,他偷偷地折了一枝,并掩掩遮遮的藏在宽大的袖筒里。谁知他的这一举动被他父亲和朋友家人看到了。了朋友社宴款待他们父子。宴席上,梁启
  超的父亲为儿子偷折杏枝的事惴惴不定,一心想不露声色地暗示儿子一番。为了活跃气氛,梁父当众对梁启超说:&开宴前,我先出一上联,如果你对得上,而且对得好,方可开杯;否则,你只能为长辈斟酒沏茶,不准落座。&小启超不知父亲的用意,毫无思想准备,略显难色,但他转念一想,凭自己的才学,相信不会出丑,于是满口答应。梁父略加思索,念出上联:
  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
  小启超听后一惊,稍顿,恍然大悟,但未显大惊失色,随口从从容容地对道:
  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众人听后,连声赞道&妙!妙!&
  九、老笋不如心笋尖
  从前,有个孩子名叫赖其尚,聪颖过人,小小年纪就迷上识字读书,还会吟诗作对,远近闻名。他九岁那年,有一州官慕名前往试探。州官找到正在玩耍的小赖,对他说:&听说你小小年纪就会吟诗作对,,今天我要考你一下如何?&
  赖其尚转动一下明亮的眼睛,点了点头,有礼貌地说:&请大人出题!&
  州官思索一下,吟出上联:
  新姜哪有老姜辣;
  语音刚咯,小赖从容回了下联:
  老笋哪有新损尖。
  州官一听,吃了一惊,原想通过出上联来个下马威,谁料反被小赖占了上风,也证实了这孩子智力超常,但还不死心,于是再出一上联:
  剃刀虽利,难伐千年树木;
  这上联的口气虽然缓和一些,但仍然有轻视的含意。赖其尚并不介意,沉思一会答道:
  灯火本微,能烧万里江山。
  州官听后,击掌叫好,连声说:&小小年纪,就有如此学识,难得,难得,名不虚传,名不虚传啊!&
  十、意哥巧对众秀才
  相传,城内有个女孩,名叫意歌,非常聪明,小小年纪,琴棋书画,一教就会,到了12岁,文采学识,不逊书生。
  当年,潭州新到一任太守,当地绅士周公权为太守接风,请了一帮秀才陪太守游岳麓山。周公权特请意歌同去助兴。
  他们到了岳麓山抱黄洞的望山亭小憩。周公权陪太守说话,这时有一副美髯的人匆匆过来拜见两位大人。他是潭州的医博士,号称&美髯公&。周公权看他那副大胡子长得既可爱又有趣,便笑说:&我有个上句,未知博士能对否?&博士答道:&愿闻其详。&众秀才听说对对子,也都围拢过来。
  周公权说:我的上句是:
  博士拜时须拂地;
  医博士站在那里冥思苦想,众秀才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久未能对上。意歌站在一旁,一时技痒,望见亭上的旌旗长幕,有了下句,便说道:&我愿代博士对下句。&
  周公权一见是她,喜上眉梢说:&好啊!&意哥对道:
  群侯宴处幕侵天。
  &好!&周公权第一个发出赞声。
  意歌的对句工整,无可挑剔。只是当时文人讲究&上九潜龙易用&有才也不能过分张扬。意歌初出茅庐,就冒然对句,那末潭州城里众才子的面子往哪儿放?秀才蒋田第一个站出来,准备给这个不知深浅的小丫头一个难堪,让她知道山外有山,什么叫做学海无涯?
  蒋田踱到意歌面前,盯了她好一会儿,才慢慢地说:&我有一上句,你能对吗?&意歌是&初生之犊不怕虎&,虽知来者不善,因事前奉命要趁机表现一番,于是不卑不亢说:&请讲。&
  蒋天伸手一指意歌的脸说:
  冬瓜霜后频添彩;
  这是针对意歌脸上略施薄粉而出的,含有侮辱之意。众人听了,不禁哄堂大笑。
  意歌不慌不忙地上前几步,突然一把抓住蒋田的褐色长衫。蒋田大惊失色,连忙叫起来:&你要干什么?&
  意歌一笑,顺口道:
  木枣秋来也著绯。
  说完一抖手,甩开他的衣衫,转身回到原处。蒋田称她是&冬瓜&,意歌叫他为&木枣&,一还一扳,弄得蒋田满脸通红,尴尬不已。
  这时,又见一个秀才过来,手指江边,只见竹屋茅舍,有个渔夫正拎着两条大鱼往家里走去。秀才即景出了上句:
  双鱼入深巷;
  话音刚落,意歌应声答道:
  尺素寄谁家。
  接着,不时有秀才走上来,出句难为意歌,她一一沉着应对,流畅自如。众秀才渐渐地对女孩子心生敬意。
  太首在旁边看了多时,见意歌不仅长得眉清目秀,粉面桃腮,而且才思敏捷,博学多智,便说道:&你能对我的句子吗?&
  意歌拜道:&大人学博才高,小女子不敢。只是大人既有鸣,小女自不敢不从。&
  太守出了上句:
  朱衣使,引登青障;
  意歌略一思索对道:
  红袖人,扶天下白云。
  太守喜道:&好,对得好!&
  此次游宴,意歌一鸣惊人,名誉湘东,潭州城内文人秀才,无不心悦诚服。
  十一、单人独马一杆枪
  田汉(一八九八--一九六八),湖南长沙人。中国现代著名的剧作家、诗人。《义勇军进行曲》的词,就是他作的。
  田汉从小聪明好学,喜欢作诗联对。他的家,在长沙果园处。当地,正好是果园河与麻林河汇合处,人称&双江口&。
  有一年,一个外地文人游历到此,一时心血来潮,提笔在双江口附近,写下了半边对联:
  二河两岸双江口;
  上联是由三个名词&河&、&岸&、&江口&组成,每个名词前面,都是数词!&二&的意思,又与地名相符。要对下联,有一定难度,当时,许多人都对不上。年仅十一岁的田汉,看了上联,随即对出了下联:
  单人独马一杆枪。
  下联不但对仗工整,且写意深刻,表现出少年田汉不畏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联中&单&、&独&、&一&与上联的&二&&两&、&双&一样,也是三个名词前的数词,又都是&一&的意思。
  十二、三元及第墨
  蔡和森( 一八九五&&一九三一) ,湖南双峰县人。一九一八年,他和毛泽东等, 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一九二O年留法。
  蔡和森从小聪明好学,思维敏捷,对答如流,名闻遐迩。八岁那年,有一天,他到文具店买墨。文具店的老板,要考考他的才学。老板说:&我出上联给你对,对上了,我送你一锭墨。&小和森点点头。
  老板出的上联:
  小学生买墨,三元及第;
  小和森稍稍思考,即对出下联:
  大老板经商,四季发财。
  老板听了很高兴,连声叫好。因为下联不但对仗工整,而且很合老板经商发财的心意。老板不食诺言,立刻送给小和森一锭上等的&三元及第&墨。
  十三、郭沫若幼年巧对
  郭沫若(一八九二&&一九七八),四川乐山人。是位诗人、文学家。
  郭沫若六岁那年,在私塾念书。一天,先生钓鱼回来,在黑板上写了&钓鱼&两个字,向学生索对。郭沫若刚好前不久,看了木偶戏《杨香打虎》,灵感一来,不禁脱口对出&打虎&。先生拍案叫好。事后,先生对郭沫若的父亲说:&你的儿子出口不凡,将来必成大器。&
  一天,私塾先生外出,郭沫若和同学数人,翻墙而过,偷摘墙外民家树上的鲜桃。此事暴露后,先生责备学生,并二追查,学生害怕先生罚打手心,没有人敢承认。先生无奈,只好泛泛地教戒学生一番,并出了上联,叮咛学生应对,对上了,可免于处罚。先生出的上联:
  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郭沫若才思敏捷,凝神片刻,即大声对出:
  他年攀枝步蟾宫,必定有我!
  对仗自如,气势不凡。先生听了,欣喜万分,转怒为喜,大加赞赏。因此,不仅郭沫若免于处罚,就连其他几个学生也免罚了。
  十四、智讨风筝
  蔡锷(一八八二&&一九二六)字松坡,湖南宾庆(今邵阳市)人。民国初反袁将领。他于一九一五年十二一月,在云南发动护国军起义,又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蔡锷将军出身贫寒,小时候,没钱上学堂求学,只好自己在家刻苦自学,小小年纪,就显露出了不起的才华。
  有一次,蔡锷和小伙伴们,外出放风争,玩得正高兴时,风筝断了线,掉进了知府家的花园中,小伙伴们都不敢去要,唯有蔡锷不怕,他翻过花园的围墙,跳进园中,准备捡回风筝。正好知府在园中散步,看见一个小孩跳进来,便叫家人上前驱赶。蔡锷大声嚷道:&我的风筝掉到这儿了!&知府向周围扫视一番,果然发现,小亭子旁边,有个断了线的风筝,也就消了怒气,慢悠悠地说:&如果你能对得上我出的对子,风筝就还给你。&
  蔡锷&扬头,自信地说:&对就对,你快出上联,我们还等着呢!&
  知府皱着眉头,正在思索,忽见墙外,又冒出几个小脑袋。他触景生情,马上吟出一句上联
  童子六七人,无如尔狡;
  这上联的意思是:在这六、七个孩子中,数你心眼最多。蔡锷一听,立即对出下联:
  知府二千石,唯有公......
  蔡锷故意留下一个字,不说出来,并调皮地贬了眨眼睛说:&我已想好两个字,现在,由你来挑。如果你还我风筝,那就对。&唯有公廉&,如果不还,那我只好对&唯有公贪&了。&
  知府没有想到,一个小孩子,竟如此足智多谋。面对这一&廉&一&贪&的选择,他只好将风筝送还给蔡锷。
  十五、鲁迅幼年对句
  鲁迅( 一八八一--一九三六年)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一位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幼年,在私塾念书时,不但非常勤奋,而且善于把学到的知识融汇贯通、灵活运用。有一次,私塾先生上对句的课,出了个上句:
  独角兽
  要同学对。有的同学对&两头蛇&,有的对&三脚蟾&,有的对&八脚虫&,&九头鸟&等等,先生都不满意。鲁迅根据读过的《尔雅》(1)中的句子,对了:
  比目鱼
  先生连连点点头。说:&很好!&独&不是数,但有单的意思,&比&也不是数,却有双的意思。&
  又一次,先生出了上句:
  陷兽入井中;
  鲁迅又根据《尚书》(2)里&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对了个受先生赞赏的下句:
  放牛归林野。
  鲁迅先生,从小就打下了坚实的对句基础,所以,在他以后所写的诗文中,往往穿插了许多精采的对句。如《自嘲》中的: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阻郁达夫移家杭州》中的:
  坟坛冷落将军岳;
  梅鹤凄凉处士林。
  《无题》中的:
  血沃中原肥劲草;
  寒凝大地发中华。等等。
  注:(1)尔雅:书名。解释经文和古代文物的一部古书,也是中国第一部字书。列为十三经之一注: (2)尚书:书名。也称&书经&,是我国最古之史料,列为十三经之一。
下页更精彩:1
本文已影响人
十五则趣味对联故事相关推荐李调元对联
后&欲成龙&之壮志,于敏思捷对中更见气魄。  细羽家禽砖后死;(石先生)  粗毛野兽石先生。(李调元)  &&李调元幼时对塾师石先生  另一说为纪昀幼年读书时对石先生,见《清&纪昀》主题帖。  饥鸡盗稻童筒打;(农妇)  暑鼠凉梁客咳惊。(李调元)  &&李调元对农妇[谐音对]  人轻轿重轻抬重;(轿夫)  脚短路长短走长。(李调元)  &&李调元对轿夫[谐巧对]  画上荷花和尚画;(唐寅)  书临汉帖翰林书。(李词元)  &&李调元续对唐寅悬联[谐音回文对]  这副回文、谐音巧对,属&四三&断句格式。&画&字首尾相应,首为名词,尾为动词;如果倒过来读,则画尚的&尚&与&上&谐音,&和花&、&荷上&与&荷花&、&和尚&同音,这样,同顺读起来就一样了。本联利用谐音出对,构成了回文,十分巧妙。下联的&书&字亦首尾相应,与上联词性用法相同,如果倒读,则&林翰&同&林翰&谐音、&汉临&同&翰林&同音,同顺读没有什么两样。只不过&书临汉帖&与&画上荷花&结构不一致,未免美中不足。  吸烟摇扇,目前风云聚会;(某名流)  屙尿打屁,胯下雷雨交加。(李调元)  &&李调元少时对某名流  孩童时代的李调元,就能吟诗作对。一年夏天,李家来了一些客人,他们一边吸烟,一边摇扇品茶闲聊。其中也有蜀中名流,一客人素闻李调元人小颇有才学,不太相信,于是有意想考一考他。适逢李调元也在其父身边,便即景吟出上联要李调元属对。李调元沉思片刻,就朗声对出了下联。下联甫出,满座哄堂大笑,啧啧称赞李调元的机灵。下联虽有点俗,但出于童子之口,足见其反应敏捷,才华横溢,童雅趣致。)  棗棘为薪,截断分开成四束;(管家)  阊门启户,移多补少作双间。(李调元)  &&李调元对管家[析字对]  作者根据中国字形特点,运用析字法即离合方式组成对联。&棗&是&枣&的繁[异]体字,木名,即枣树;&棘&是丛生的小枣木,即酸枣,果实较枣为小。其木均可作柴薪用。根据&枣&的繁体字由两个&朿(c&)&字写成与&棘&这两字的组合特点,及可作薪的功用,将上下组合之&棗&截断,将左右组合之&棘&&截断分开&,恰成四束柴薪。&阊门&,原是江苏省苏州城门名,这里泛指城门。&阊&字里面含有&日(曰)&二字,&门字里面没有&,故说&移多补少&。从&阊&字取出一个&日(曰)&而补入&门&中,则&阊门&二字&起屋&,就成了&双间&。当然,间字中的&日&字不作&曰&,是只取其字形相似而已。此联的可取处在于利用字形的构造,创造了一副妙对,读来十分耐人寻味。  四口同圖,内口都属外口管;(塾师)  五人共傘,小人全靠大人遮。(李调元)  &&李调元对塾师[析字联]  李调元幼时读书,一次他和几个书童贪玩犯错,塾师要惩诫他们,便出了上联,要他们属对,对出者免挨诫尺,对不出者要打手掌。李调元明白,这是个巧妙的拆字联,暗含着学生都要受老师管的意思。李调元思索了一会,抿嘴一笑,便对出了下联。塾师听罢,感到联中含有褒贬之意,于是拈着胡须喝道:&还不去念书!&本联上下联首句末字的&圖、傘&为&图、伞&的繁体字,可谓拟联者手高,对联者才思敏捷;遂使全联巧妙别致,格调清新,韵味横生。  李打鲤,鲤沉底,李沉鲤浮;(候补道)  风吹蜂,蜂扑地,风息蜂飞。(李调元)  &&李调元对某候补道  黄犬过霜桥,点点梅花落地;(袁枚)  乌鸦踏雪地,片片竹叶朝天。(李调元)  &&李调元对袁枚  半边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广 东 岭 南 碑 单 联)  一块碑,一行字,一句成联一句虚。(李调元巧释苏东坡哑对)  &&李调元巧释苏东坡哑对  相传岭南有一块碑,上刻&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也喜欢
错开高峰期
黑眼圈的仙女
今天穿旗袍!小罗艺人
来吧来吧,来看神经
上天给我个银河吧
热门日志推荐
人人最热标签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非常有趣的对联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