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颔联 颈联 尾联指什么概括了什么内容

《登高》阅读答案
阅读《登高》,完成7-10题。(20分)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7.首联写了哪些景?景的特点如何,给人怎样的感受?(5分)
8.应如何理解颔联的“木”“江”这两种景物?(5分)
9.颈联中“作客”怎么理解?(5分)
10.杜甫为何“新停浊酒杯”?(5分)
参考答案:7. 风急-冷 天高-人渺小、孤独 猿啸-哀 鸟飞回-孤独文章出自,转载请保留此链接!8. 木:由木及人、生命短暂 。 江:时间无穷,更显人之渺小、生命之短。9. 此处的“作客”是飘零、流浪在外,客居他乡的意思。10. 多病,潦倒,愁苦无法排解,只能抑郁在心头。登高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from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全国最大的 end#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21.在诗中空格处填写相应的诗句。(2分)22.请分析诗中“无边”“不尽”两个词语的妙处。(3分)
23.结合诗歌内容,写出“万里悲秋常作客”中“悲”的三层含义。(3分)
参考答案:更多文章请参考:中小学阅读答案网21.略。22.“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O@的声音,长江汹涌的场景,更能让人在景色中品味出韶光易逝、美人迟暮的感伤。与下联“万里”“百年”呼应,诗人的羁旅之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答出一点即可。23.他乡作客,一可悲;经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当此重九节,没有任何饮酒等乐事,只是去登台,五可悲;亲朋凋零,孤零零地独自去登台,六可悲;身体健旺也还罢了,却又是扶病去登,七可悲;而这病又是经常的多种多样的,八可悲;光阴可贵,人生不过百年,如今年过半百,只落得这般光景,九可悲。看完本文,记得打分哦:很好下载Doc格式文档马上分享给朋友:?知道苹果代表什么吗实用文章,深受网友追捧比较有用,值得网友借鉴没有价值,写作仍需努力相关阅读答案:网友评论本类热门48小时热门分析《登高》这首诗的颈联的丰富意蕴.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我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顿挫之神.诗人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脉搏.语言极为凝炼,乃千古名句.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图文】《登高》课件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登高》课件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768.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转载]原创:语文教学与建立“课本母题库”——《登高》反思式课例研修
原创:&(此文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年9期)
&&&&&&&&&&&&&&&&&&&&&&&&&&&&&&
语文教学与建立“课本母题库”
&&&&&&&&&&&&&&&&&&&&&&&&&&&&&&&&&&&&&&&&&&&&&&&&
——《登高》反思式课例研修
&&&&&&&&&&&&&&&&&&&&&&&&&&&&&&&&&&&&&&&&&&&&&&&&&&&&&&&&&&&&&&&&&&&&&&
&陕西省高陵区第一中学&
贺利萍&&&&
&&&&&&&&&&&&&&&
一、研修扫描
我一直在关注语文学科中“‘课后习题’与‘高考试题’之间的联系”这个话题,可是,没有看到有谁讨论过这个话题。看到寥若星辰的几个理科老师,仅仅探讨过教材中“练习题”十分重要的话题,但也只局限于“高考复习应该重视教材中习题”的话题,很少有人研究“‘课后习题’与‘高考试题’之间的联系”这个话题。我想尝试研究研究,于是,借着学校“学科带头人”展示课的平台,上了一节“构建母题”意识为主题的诗词鉴赏课。当时,正直高三一轮复习,本着“回顾课本、夯实基础”的原则,我选择了人教版必修3杜甫的《登高》作为切入点,重点探讨教科书中诗词文本后面〖探讨与习题〗中“题型”和高考中诗词鉴赏“题型”的联系。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构建语文课本习题库,能在新的诗词语境中,迅速参照教材中题型的鉴赏思路,触类旁通完成试题解答”
本堂课的教学过程是:按照12项指标展示复习文本——完成文本后习题探究——链接高考题型——总结感悟教材和考题的联系。
&&&&&&&&&&&&&&&&&&&&&&&&&&&&&&
教学设计说明
1、&&&&&&&
课前,充分搜集并归整了资料,预设完成了“教材”和“高考”的对接。
2、设计了12项指标让学生自主复习文本(诗题;作家概况;写作背景;意象意境;事件
人物特点;形象类属;思想内容;作者感情;表现手法;特殊字词;语言风格;名句积累等),目的再现当年课堂情景;搜寻了大量高考关于“诗词鉴赏”的试题,对接教材文本后的题型;精心剪辑电视剧《陈景润》中关于熟背课本例题的镜头,以期使学生对“熟记课本例题”重要性有较为直观的认识。
3、《登高》课后〖探讨与习题〗中的试题是“宋代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试做具体分析。”这道题目实质是一道“练字”题型,引导学生收集该题型,语文题库增加新成员。
链接高考,选择的是2008年江苏卷诗歌鉴赏题中的一个试题:“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这道题实质是《登高》课后题型的变形。目的是对接高考,迁移课本知识,学以致用,能够在新语境下赏析诗词。
4、课堂最终达成的目的是:借助课本母题,解答新语境下的变形题型,增强“课本母题”意识。
&&&&&&&&&&&&&&&&&&&&&
课堂教学实录
这节课的教学环节:视频导入——目标解读——个性化复习展示——母题讲解并收集——高考相同题目链接——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你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个
“建构‘课本母题’库
”的话题,其目的是教给学习诗词的一种思路,让大家在离开老师时也能完成诗词的鉴赏。
先看一段视频。(陈景润指导同学做题,不给同学讲解,让其参考课本例题。陈景润给同学熟练解说课本的几个页面上都有什么内容,同学震惊。)同学们,陈景润的学习方法,就是老师要给大家介绍的方法——模仿参照法。希望大家体会!下面课堂交给你们。
生:由我给大家解读学习目标。这节课,我们通过复习《登高》,学以致用,迁移课本知识,能够在新语境下赏析诗词。目的是增强一种“课本母题”意识。下面,请成思凡组,带领大家复习,注意比对自己和别人的异同,准备补充、追问。
(略复习内容)
师:这一组同学,复习得很扎实,大家要学习他们的认真精神。其他组有补充的吗?(课堂交给下一位同学)
生:同学们,我们一起探讨文本后〖探讨与习题〗中的试题。“宋代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分析这道试题,不难看出,它是一个“练字”题。从题目设计的用意看,考查我们的意象积累和理解能力。这道题需要解说词组的含义即可。组织答案时,不需要回答“表达效果”,这一点,同学们思路要清楚。谁来展示自己组的答案?
生:万里——路远;秋——秋季;作客——羁旅在外;
百年——年老;多病——病多;独登台——一个人。
生:说了六层意思,还有两层意思,谁补充?
生:常作客——长久在外;登台——思乡怀人。
师:很好!按照题目思维走势的提示,根据文本内容组织作答,语言精准。看看学者罗大经的解说:“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千愁万绪集于一端,八重悲意层层叠加,一字一悲,一句三叹。
(请同学们继续。)
生:下面由我带领大家链接高考。先理解诗歌内容。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诗。
附:登金陵凤凰台(李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一水:亦作“二水”。
生:相信朗读时已经大体理解了这首诗。我再用白话翻译一遍。(略)谁有不明白的地方?
(无人说话)
生:好!来完成文后题目。题目是“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请组长引导各小组讨论答案,注意参照《登高》练习题的做题思路。(全体学生起立,小组讨论!)
生:先来回答第一问。哪个组展示一下自己组讨论的答案?
生:颔联写“吴宫的花草已埋长长的小径里,晋代人物已成荒丘”;颈联写“三山一半落在青天外,一条河流中把白鹭洲分开。”
生:这个答案是翻译诗句,不是概括内容。
生:那你展示你们组讨论的结果!
生:两联合起来抒发的是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情感。
生:不对。这是第二问的答案,明显的回答的是本诗的情感。
生:你认为符合文本,又符合题意的答案是什么?
生: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
师:非常好。这几个同学刚才的争论,说明我们同学平时审题时存在问题:不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例如《登高》后题目的关键词是“八层意思”和“能读出几层”。《登金陵凤凰台》后题目的关键词是“概括”“颔联和颈联”“内容”。很明显,“读出意思”和“概括内容”意思不同。
生:老师的言外意思是,我们一定要学会根据题目的要求组织答案,切不可随心随欲,答非所问。
师:这道高考题,表面看,是“概括内容”题型,实质是“练字”题,因为这道题需要整合这两联的意象含义,立足于全文写作角度、写作内容才可完整概括。生:其实老师说的意思是:答题要有文本意识、主旨意识。哪组展示一下第二问答案?
生: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生:你解说一下答案中的“自然永恒”这一点吧。
生:这个一定要从主旨出发去思考:标题是“登”;颔联今昔对比;颔联与颈联又古今对比,从文本看,写物是人非,自然永存。
师:解说的非常合理。大家一定要记住:试题时根据文本特点拟定的;答案来自于文本;你只是根据要求在文本中组织答案就行了。
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没有的话下去把这道题收集在题库里面。把课堂交给老师。
师:同学们,我们复习时,一定要有“文本意识”。现在,老师强调的“文本意识”是——课本“母题”意识。一轮复习时,把课后的习题集结到“典题本”上,建构自己的“语文母题库”——“课本习题集”。每次拿到训练题时,参考例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需要有心的同学仔细思考·领悟!需要每个同学持之以恒去做!
&&&&&&&&&&&&&&&&&&&&&&&&&&&
评价与碰撞
&语文学科主任王莉说:走进会议室,看到“首轮课本复习之诗歌——建构“课本母题”库
”的话题,感到很震惊。这个题目是个很大的工程,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课题。这个复习的理念是很文本化的,是深一步的解读文本。
12个指标,是任何学生学习文本课文很全面的要素,用来复习,给打好扎实基础锦上添花。这些指标,适合于任何文体的复习,从这个角度看,这条教学目标的设计立足高远。
这堂课,给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一个思路:立足课本,走进高考。但是,课堂后半部分,学生理解“高考链接”的文本内容时,纠缠时间太长,教师没有及时介入,导致课堂仓促结束。
教务处副主任郝康说:这节课任何一个模块拿出来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但是,由于涉及内容太多,导致目标达成仓促。
学生解读“高考链接”的文本时,关于时代背景的讨论,如果教师能及时介入,自然节省很多时间,当堂检测会从容完成。
&&&&&&&&&&&&&&&&&&&&&&&&&&&&&&&
这节课用“少教多学”“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支撑,力争在“课本”和“高考”之间寻求一条“语文母题”之路,让老师少教,让学生多学,觉得已经做到。特别是“语文母题库”意识的培养,初见成效。同学们在链接高考习题时,答题思路始终紧扣课本例题,课堂效率较高。可见,语文教学也可以建立“语文母题库”,让学生学有思路,学有“参考”。
潜心备课,吃透教材,是课堂之本;练习文本知识点,研讨文后习题,是接受选拔之基。语文课本母题的归整,体现的是“细节教学”的理念,体现的是“整体教学”的新思想。让学生带着“语文母题”走进考场他们会浑身是胆、胸有成竹地接受国家选拔。
&培养学生语文母题意识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老师在每一个细节教学中,逐步引导,循序渐进,并实实在在地对接高考。只要学有成果,学生收集母题的兴趣才能持久。
如果课堂介入及时、评价语言再有激励性会更好。如果链接高考试题时,在理解内容、审题、鉴赏方法等方面多加引导,课堂重点就更明确。
&&&&&&&&&&&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次北固山下的颈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