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隶书是学习书法的最佳书体

书法初学者可以从隶体起步吗?_百度知道为什么说隶书是学习书法的最佳书体?
隶书是学书的最佳入门书体,细总结有以下四点原因。
一、承前启后,兼备诸体
我国文字由篆而隶,由隶而草、而行、而楷。所以楷书是与篆书相距甚远,唯有隶书在其间。因此隶书在笔法上“兼备诸体”。学会了隶书,上可识篆之由来,下可窥楷之所出,因而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隶书学成之后,每个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转学篆书、楷书、或者行书、草书等。
二、脱离象形,易于辨识
篆书,从甲骨文到籀文、小篆一直保持着浓郁的象形意味,加之时间久远,难以辨识,给初学者带来极大的不便,由于隶书脱离象形,较之篆书易识,学习起来轻松很多。
&& 三、笔法简单,易于掌握
篆书笔画只有点、直、弧三种,虽单纯,但难识,加之线条屈曲盘旋,粗细要求均一,因而写起来并不轻松。其中小篆尤难。楷书端整平直,法度严谨,笔法丰富,故难以掌握,入门较慢。两者之间,唯隶书兼之。从笔法的角度看,隶书只要掌握了侧、勒、掠等几个笔法,就可以触类旁通了。
&& 四、结体美观,实用性强
隶书体态扁方,只要写得好,十分优美俏丽。加之使用波折挑法,增强了字的意态、情趣及饰感,因而很受大众喜欢。
&&&人们学习书法的目的不外三种,一是纯为艺术的,立志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书法家;一是纯为实用的,学得一技之长。一是艺术和实用两者兼顾的,既希望艺术上有所成就,又能够对实际工作有所帮助。大部分人都持这种态度。
&& 总之,从隶书入手具有其它书体所无法比拟的意义:
第一,大大加快了初学者的学习进程。从楷书入手,一般入门所需时间少则半年,多则一至两年,甚至更长。而从隶书入手,天分好的,只需一两个星期;天份差的也不出两、三个月。因此,学习书法选择从隶书入手,为初学者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第二,大大激发了初学者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初学者,如果从唐楷入手,由于难度大,进展慢,很容易挫伤其自信心和积极性。而从隶书入手,由于易掌握,见效快,学生兴趣倍增。
第三,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字的间架结构和用笔用墨的技能技巧。有了这个基础,再去学其它书体,便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为什么说隶书是程邈创造的说法不尽合理?
来源:wzxx.org
为什么说隶书是程邈创造的说法不尽合理?
隶书是相对古文字而言的一种新书体,据传说是程邈创造。《说文解字·叙》:“秦始皇使下杜人程巡所作也。”张怀瓘说的更具体:“案隶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造也。邈,字元岑。始为衙县狱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益大、小篆方圆而为隶书三千字,奏之始善之,用为御史。以奏事繁多,篆字难成,乃用隶以为隶人佐书,故日隶书。”就是说程邀在狱中对大、小篆进行改造,删繁就简,用了10年的工夫创造了隶书。这种传说相沿已久,细换,则有其不合理性。
首先,从文字发展史上来看,任何一种文字并非某一人所造。因为文字的发展是有一定过程的,是人们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约定俗成的。应该说程邀是隶书的整理者,并使之规范化。
另外,从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上看,隶书在秦以前就出现了。哪道元《水经·谷水注》:“孙畅之尝见青州刺史傅宏仁,说临淄人发世家,得铜棺,前和外隐起为字,言齐太公六世孙胡公之馆也。来源书法屋,书法屋是一个书法学习基地。惟三字是古,余同今书。证知隶字出古,非始于秦时。”又从《云梦睡虎地秦简》和天水放马滩一号秦墓出土的秦简也可证明在秦统一之前便出现了隶书。
尽管隶书非程裁首创.但他在隶书发展史上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图片、文字、视频等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大家学习与交流。相关内容如涉嫌侵犯您的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请向本站发送有效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反馈邮箱&&&&。
学生服务号
在线咨询,奖学金返现,名师点评,等你来互动元典的日志
怎样学习隶书
热2已有 637 次阅读&
  是一种最好写的书体,同时也是一种最难写好的书体。说它最好写,因为他的笔画最简单;说它最难写好,因为它的笔画过于简单。所以有人一天就学会了写隶书,但一辈子也未能把隶书写好。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当代书法家用心于隶书者便为数甚少了。学习隶书我们参照的主要对象就是"汉隶"。汉隶又分为东汉和西汉两个阶段。东汉隶书趋向于工整秀丽,偏"俗"一些;西汉隶书则风格拙朴,相对高古一些,偏"雅"一些。《华山庙碑》纯属清秀华丽一类的汉碑,它是成熟汉隶的代表作,风格近乎甜俗。《西岳华山庙碑跋》中云:"汉碑凡三种,一种方整;一种流丽;一种奇古。唯延熹《华岳碑》变正乖合,靡所不有,兼三者之长,当为汉隶第一品。"康有为云:"汉分佳者绝多,若《华山庙碑》实为下乘,淳古之气已灭,姿致之妙无多。"  汉隶有两大系统,汉代时兴碑刻。汉代书法的珍品,除少量见于汉简和帛书之外,大量即保存在汉碑之中。汉代又是汉字书体由秦篆(小篆)过渡到汉隶(通常所谓的隶书)、又从汉隶开始向楷书过渡的时代,作为汉隶书法的最高成就,几乎全部保存在汉碑之中。汉碑乃石刻,经风化侵蚀及其他原因(比如兵祸),多字迹不清或残缺破损,无法尽窥古人用笔真谛。但是汉碑佳作迭出,是汉隶精华之所在;汉简虽为汉人亲笔墨迹,但多为下层失足、胥吏、知识分子所书,精者较少,草率而为者居多。所以学汉隶可取法碑刻以求其质,参照汉简以增其妍。古代的书碑,是当时书家表现自己技艺的重要机会,历代遗存下来的这些碑版字迹,又成了保存我国书法艺术珍贵遗产的宝库。隋代以前的碑,虽多不署书家之名,但从历史的记载和书法的精美,都能证明其书写均非等闲之辈。唐代以后的碑,依一贯都署有书家姓名,大都是人所共知的名流。优秀的碑刻历代都有,但从总体上看,最为人们所重视、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要属汉碑、魏碑和唐碑。  汉碑书风以严谨、端庄、稳健、富于装饰性为主,表现出温文尔雅之君子士大夫气概。代表作有:《乙瑛碑》、《嘉平石经》、《礼器碑》、《曹全碑》等。其中《乙瑛碑》素有"汉隶最可师法者"之称。另外,亦有粗犷自由,纵逸不羁、古拙朴野的作品,多出自下层士民之手。佳作代表有:《张迁碑》、《西狭颂》、《石门颂》、《衡方碑》等。两汉以后,汉隶被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光大,如曹伟时期卫觊书《受禅表》,结体尚密,在凝重典雅中露出张势,堪称魏隶之典范;又如隋代《沣水桥记》、唐代徐浩《嵩阳观记》碑和李隆基《石台孝经》,明代王铎《五溪朱词文》,清代何绍基《七言隶书联》、伊秉绶《四言对联》、邓石如《颜氏家训隶书轴》、陈鸿寿《五言对联》等都是隶书佳品,正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风格更趋多样化,至今仍焕发着蓬勃的生机,实用性及艺术性皆相当可观。学习隶书最主要的是从体势,整体把握。如果我们要对隶书的体势、艺术特点从整体上进行把握的话,就不得不言及篆书、楷书。就体势而言,自传说中的仓颉造字,到秦朝以长方形小篆来"书同文",中国汉字字形就基本上走向了矩形块状的框架模式,篆书近长方形,隶书近扁方形,楷书则近正方形。篆、隶、楷三体书法,在矩形块状的框架内,皆以横、竖方向笔画线条为主要骨架构件,以求稳重、端庄之效果。篆书主要以弯曲的圆弧线增其动感,而楷书主要以撇、捺、钩、折等使其生动活泼,而隶书则主要以波挑、波磔增其灵巧飞动,如同古建筑之斗角飞拱使房屋不在呆板,有飞升之感。  隶书是上承"古文字"及篆书,下启"草"、"行"、"楷"三体。在书体发展史上,占重要的一环。隶书脱胎于篆书,继承了篆书的血脉;满足了当时人们的需求。篆书线形起止较圆,中间圆润且粗细一致,笔画的排列似整齐肃穆的军队。这在隶书的许多横画、竖画以及弯转中也能清晰地观察到。可以说隶书从篆书直接继承了横、竖笔画来构成汉字矩形框架中的主要骨架,故不失篆书之秀雅端庄的传承。但是这种或直或弯的笔画在隶书中亦有了一些粗细、正侧的变化,起止处亦有或方或圆的变化了。不仅如此,隶书中还衍生出了其他的笔画,比如波挑、波磔、折、钩等笔画。这些新增创的笔画丰富了汉字的组成元素,也使用笔方法渐趋多样。迄今两千多年来,屹立不移,使中华文学艺术,在人类文学史上独占鳌头,其丰功伟绩,实非其他书体可与之比拟。因此我们可以从隶书的"诞生"、"成长"、"发展"中,证明隶书的血脉中既有"篆",又有"草"、"楷"书,无论从笔画的形状还是用笔的方法来讲,隶书都称得上深惠于楷书,甚至于行书、草书。比如隶书波磔画从反面观之,类似楷书中的横画;而隶书之斜波磔画中分明闪烁着楷书捺画的身影;隶书的波挑、钩中又分明孕育着楷书的出锋钩的形状;隶书中一些点、折画更是可直接应用于楷书。总而言之,隶书的多种用笔方法为后世楷、行草等书体作了厚厚的积淀,笔法至此初备。从字的结构上讲,隶书更是与楷书相仿,并已接近现代,许多字都沿用至今,不再繁复莫辨。  从以上意义上讲,隶书承篆启楷的地位是当之无愧的。理解了这些特点,再在循序渐进的练习中,不断总结,把握好隶书的用笔及结构规律,我们就能少走弯路,学好隶书。
刚表态过的朋友 ()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