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清朝为什么留辫子的人拉一个大石头,头上的辫子搭在石头上,前面有个?

(兰斯 洛特)
(Panda要吃竹子)
(蜂乱蝶狂)
第三方登录:回看历史:说一说清朝人头上的辫子_历史频道_新浪网
回看历史:说一说清朝人头上的辫子
  作者:郭子
  清代的辫发发源于满族。其祖先满洲人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过着狩猎的生活,为了防止在穿越丛林时被枝条挂扯,也为了骑马时额前不至于被头发遮住,他们将大部分头发剃掉,只留脑后小手指粗的一绺,分两股拧成辫绳垂在后背,这种发辫称金钱鼠尾式。
  汉人历来是束发挽髻。满洲人入关建立清朝后,剃发改装是其第一严令,不论绅士军民人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此举遭到了汉人的普遍反抗,扬言“头可断, 发不可剃”。清军则寸步不让,传令“一人不剃发全家斩,一家不剃发全村斩”。于是,中国的男人都拖上了一根长长的辫子,成了世界历史上一大奇观。清廷把“辫子问题”绝对政治化,视为汉人顺服与否的标志,也为满汉民族问题埋下了祸根。
  不过,清前期、中期、后期的辫发是不相同的。清代中叶,发式有所变化。头顶着发面积已远不止一个金钱大,蓄发面积逐渐扩张,足有四或五个金钱大,相当于一掌心的面积,蓄发数量明显增加,可以说是由鼠尾巴变猪尾巴。
  嘉庆以后,在不过百年的时间里,蓄发面积已占全部头发中的大部分,超过了三分之二。男子的发式逐步演变分三绺编成辫子一条垂在脑后,发辫更像牛尾巴。不过大多数外国人仍把中国男人的辫子叫做“pigtail”(猪尾巴)。
  “先知先觉”的辫子
  晚清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是第一个上书皇帝主张“断发易服”的人。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 七月,康有为上《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请求光绪皇帝“断发易服改元”,与全国百姓有一个共同的新面貌。为什么要断发易服呢?他指出辫发的缺陷:第一,不利于邦交,发辫长垂,人家视我们为怪物;第二,不利于大机器生产,辫发长垂,容易误缠机器中,可以立死;第三,对训练新军不利,辫子左晃右晃,执戈跨马极不方便;第四,辫发不卫生,垂辫不仅弄污衣服,而且蓄发藏污纳垢;第五,辫发丢人尊严,斥为猪尾,出入不便。不过,康有为温和的倡导并没有多少成效,实际上他自己也没有剪掉辫子,直到维新变法失败逃往国外后,才把辫子剪了。
  遗憾的是,最先劝导皇帝剪辫子的康有为,在辛亥革命中滑到了保皇党的地步。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结束,康有为已无皇可保了,但他仍依依不舍君主立宪制。6 月,寓居上海的清朝遗老,在愚园路聚会,眷恋旧主的复辟分子们把康有为和张勋并列,标榜他们为“文圣”和“武圣”,尊为复辟帝制的首领。
  1917 年,政治气候更是出现了极强的寒流。7月1 日,张勋、康有为诚惶诚恐地请溥仪坐上皇帝宝座,奏请复位,宣布改这一天为宣统九年五月十三日,复辟帝制的丑剧正式开场。康有为被封为弼德院副院长,并赏给头品顶戴加恩在紫禁城内赏坐二品肩舆。不过此时的康有为辫子还未长起来,只有六七寸,勉勉强强地编一下,不太像。
  有人问他:为什么辫子不长。
  康说:我自戊戌逃亡在外,为了避嫌,不得不剪掉辫子。辛亥“国变”后赶回来,才开始蓄发结辫。才几年时间,年纪大,头发长不快,所以发长不到一尺。
  有人又问:为什么辛亥那一年大家都去剪发,而你却觉得要留发。
  康回答说:我早就料到有今天这一天。众人恭维地说:你真是先知先觉的圣人!
  不过,康圣人也许没有料到这场复辟只有12天吧!
  鲁迅先生曾回忆辛亥革命领袖人物黄兴时说:无辫之徒,回国以后,又默默留长的多得很。黄兴不剪辫子是有缘由的。他要留着这条辫子作掩护,开展革命。他的儿子黄一欧不懂这一点,觉得剪辫子还是蛮有趣的。
  1906 年,革命党人周震鳞从国内来到东京,住在黄兴寓所。黄兴嘱咐大儿子黄一欧带周震鳞去澡堂洗澡。14 岁的黄一欧和周震鳞走在路上,日本小孩看见周震鳞的辫子都嘲笑,叫着“铿锵波子”。
  黄一欧少年血气,想起日本人素来看不起有辫子的中国人,就怂恿周震鳞剪掉辫子。黄一欧边说边做,“咔嚓”一声,把周震鳞的辫子剪掉了。黄兴回来看到周震鳞头上没有辫子,非常惊诧。问明情况,发现是黄一欧的恶作剧后,狠狠地斥责了他一顿。以后黄一欧没敢再轻举妄动。为革命奔走的许多早期领导人,为便于掩护,还得让辫子留一会儿!
  回国的留学生们,在国外觉得这辫子实在不雅,于是把辫子剪掉了,有人称他们为“假洋鬼子”,回国后又害怕招来麻烦,索性弄来一条假辫子应付一下。如果那时清政府有能力去打假,还真不知有多少人头要落地。
  那时,戴着假辫子的革命者是很多的,尤其在国内活动的革命领袖人物,很多干脆先不剪辫子。谭人凤、陈其美都是到了辛亥革命爆发后,才剪掉辫子的。
  最“忠实”的辫子
  清末,张勋的辫子应算是最“忠实”的辫子了。
  张勋,字绍轩,江西奉新人。出身行伍,为人鲁莽急躁,早年投在小站练兵的袁世凯门下。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期间,慈禧偕光绪帝仓皇出逃,一路上张勋不顾痔痛,率数千人马星夜勤王,护驾有功,从此得清廷赏识,破格升任禁卫军统领。
  1911 年10 月,辛亥革命爆发之时,张勋为江南提督,率约七千江防军驻扎南京。他成天叫军士手持大刀,到处搜索革命党人,凡是头上无辫和穿西装的人都被指为“革命党”,抓到后就地斩杀或枪决,称为杀“和尚头”,杀后还悬首示众。张军搅得南京全城鼎沸,大街小巷唤儿呼夫者哭声震天,无辫发的青年不敢出走,都吓得装上假辫子坐在家里,不出大门,连和尚、尼姑都躲在庙里不敢出来。南京城陷于一片恐怖之中。
  辛亥革命以后,张勋虽改换门庭,但部队仍保留着辫子,其军队被称为“辫子军”。
  1917 年7 月,誓死忠于清王朝的张勋还率领4000 辫子军北上,上演了一场拥戴12 岁的溥仪“登基”复辟的丑剧。京城很多剪辫子者都慌了,有歌谣云:“不剪辫子没法混,剪了辫子怕张勋。”不过这场丑剧仅仅闹了12 天,溥仪又被赶下了台,复辟结束了。张勋在逃入荷兰使馆前,各国公使纷纷要他投降。
  张勋自知必败,但口头上作斩钉截铁状,对公使说:“我身可杀,复辟不可取消;头可断,辫发不可剃去。”
  某公使厌恶他的顽固,笑他说:“你果然断了头,那时任别人为所欲为,哪还能保全自己的猪尾巴呢?”
  当听说民国政府要求引渡他时,他与家眷商量,要剪掉辫子乔装逃往国外。
  这时,其家眷说:“你以前不是讲头可断,决不剪掉辫子吗?”
  张勋反应倒很快,答道:“我以前不剪辫子是不肯降民国,现在不要辫子是将加入外国籍。这不同嘛!”
  最后的那根辫子
  大清帝国灭了,但仍有愚忠的遗老遗少依旧拖着那根辫子,为没落王朝的僵尸守灵,期望它能复活。王国维就是这样的一个守灵人。王国维,前清秀才,清末曾任学部总务司行走。1923 年被废帝溥仪征召为“南书房行走”,相当于是给溥仪当了一次家庭老师。这些可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同时还有一根辫子,这根辫子在10 余年后的民国,恐怕就不多了。而王国维又很在乎这根辫子,比溥仪还在乎。因为溥仪的辫子在1921 年已经剪掉了。
  1925 年,溥仪被冯玉祥赶出了紫禁城。王国维称之为“甲子之辱”。“主辱臣死”是几千年来知识分子的传统,王国维就是这样一个迂腐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人。
  1927 年北伐军长驱直入,冯玉祥的国民革命军甚至逼近北京。留着辫子,当过皇帝老师,正在北京清华园教书的王国维感到大祸临头。甚至有一天一个学生见面就问:“国民军到了,先生的辫子有问题吧?”前一句是政治分野,后一句是身份认同,辫子和政治紧密结合在一起。国民革命似乎就是冲着他的辫子而来的,王国维这样想。本来,解决问题的方式很简单,剪掉辫子,问题就解决了。
  但王国维想得不简单,辫子的留与剪,事关忠与叛,荣与辱。要效忠“辫子”,唯一的路就是殉了这根辫子。
  1927 年6 月2 日,他给废帝溥仪上了一份奏折,说“报国有心,回天无力”,“虚生至今,可耻可丑!” 并要溥仪“日思辛亥、丁巳、甲子之耻”。
  随后,王国维穿着长袍,来到了颐和园昆明湖排云殿西鱼藻轩前,临流独立,尽纸烟一支后,带着那根要命的辫子跳入水中。
  辛亥(1911)年为清朝灭亡之年,丁巳(1917)年为张勋复辟之年,甲子(1925)年为溥仪被逐出故宫之年,而且王国维临终上的奏折落款日期为“宣统十九年五月初三日”,此时距离宣统三年亡国已经16 年了。
  这是为清朝殉难的最后一根辫子!
  原标题:让辫子留一会儿
(责编:朱彦)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在叶向真的组织下抓了彭、罗、陆3个人,除了杨尚昆。此事马上惊动了周恩来总理。他打电话...
从小吃过苦的人一般都喜欢辣与咸。这一点,于李鸿章来说,也不例外,虽然李鸿章小时候不...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讲话。  为什么没辫子,是满清最后一个皇帝,但是当今留下的许多照片里我们可以发现溥仪并没有辫子,这是为什么,其实这里面有很多原因,首先就是清朝已经宣告结束,在留辫子也无意义,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溥仪为什么没辫子。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用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之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
  日,由隆裕太后颁布的这道诏书,结束了清朝入关以来267年的统治,终结了以来周而复始的王朝轮回,不仅如此这一道诏书也改变了全国人民的发型。
  溥仪为什么没辫子 紫禁城内第一个剪辫子的是谁
  辫子的历史
  辫子被满清政府视为国体象征,当年清军入关之后,皇帝于1645年下令,汉族男子必须剃发梳辫,&遵依者为我朝之民,迟疑者同逆民之寇&。凡不按要求剃发留辫的,格杀勿论。从此,中国男人头上拖起了一条辫子,而且一直拖了二百多年。
  不过,根据&大清皇帝退位后优待之条件&,皇族成员仍可以&暂居宫禁&,受到&中华民国以待外国君主之礼相待&,也没有被要求改换民国服饰、发型。清帝退位数年后,紫禁城内依旧是辫子世界。
  自由去辫
  辛亥之后,国民政府宣布国民可以&自由去辫&。命令一下,全国立即掀起一股剪辫热潮,但也有一些守旧分子不愿剪辫,党人在街上看到之后,便上前拦住,强行施剪,剪完之后方许离去。后来改强行剪辫为劝说剪辫。党人纷纷上街宣传,教育人民自觉剪辫。上海曾在大东门火神庙举行一次剪辫大会,聚集了一千多人,通过演讲宣传和引导,其中大部分人当场剪辫。上海小南门内的群学会还发起了义务剪辫活动,由受剪者自选发型,剪平头的一律免费;留分头的,请专业理发师来理,仅收费一角。前来剪辫的络绎不绝。有一个叫徐志棠的采用奖励办法剪辫,他宣布三天之内来他这里剪辫的,不仅不收费,还奉送大肉面一碗,结果吸引了三百多人前来剪辫。此后,自觉剪辫逐渐形成风气。
  剪辫花费8000元
  许多党人和留学生为表示反清之决心,在辛亥之前就将辫子剪去了。两江总督瑞方有个在英国留学的儿子,打来电报说也要剪辫,瑞方回电不允;儿子又打电报请求,瑞方再回电制止;儿子再打电报,电报往复频繁,后来瑞方在朋友的劝说下勉强同意了。为此事,往复电报费用花去8000元,后来有人戏说瑞方儿子的头真珍贵,剪个辫子要花8000元。
  溥仪剪辫子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从民国二年起,民国政府内务部就几次给内务府来函,请紫禁城协助劝说旗人剪辫,语气都非常和婉,但都没有提及到他和大臣们的头上。内务府用了不少理由去搪塞内务部,甚至辫子可做识别进出宫门的标志也作为一条理由。
  最后,第一个在紫禁城内剪掉辫子的恰恰是溥仪。末代皇帝溥仪,见人们大都剪了辫子,也动了剪辫之意。但他这个想法遭到太妃和他的师傅们强烈反对,认为他作为皇帝必须遵守祖先留辫子的传统。后来,博仪请了一位英国教师庄士敦教他英文,庄士敦也厌恶中国人脑后的辫子,讥笑它像条猪尾巴,这对溥仪影响很大。
  一天,溥仪命剃头将他的辫子剪去,吓得剃头面无血色,跪在地上哀求&皇上&另请别人。溥仪见他吓得那个样子,拿起剪刀,亲手把辫子剪了下来。现在故宫博物院还珍藏着一条黑色长辫,据说那就是溥仪剪下来的辫子。
  有溥仪带头,几天工夫,紫禁城内上千把的辫子全不见了,仅存的是几个愚忠祖训的内务府大臣和三位清朝遗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朝为什么留辫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