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泽的永嘉县普安寺寺都有什么殿

地理环境/嵊州普安寺
普安寺建造在白云山坳腹地,坐南朝北,地域宽广,气势磅礴,蔚然壮观。早年,寺院的四周竹米潇潇,古木参天,百鸟啁啾,漳流北淌,故有“钟声缭绕白云里,梵宇嵯峨碧汉间”的美誉。至今,寺南两株古柏枝繁叶茂,挺拔苍翠的古枫树覆盖着寺旁的小道。普安寺留下古时众多文人墨客的诗篇,明代魏文传游《普安寺诗》曰:“步入诏提取次游,无边风景快迎眸。白云低护经坛冷,绿树阴龙宝地幽。夜静榻留明月秋,雨余泉带落花流。满怀尘虑消磨尽,何必乘槎到九洲。”
历代祖师/嵊州普安寺
据宋《剡录》和道光《嵊县志》记载:普安寺的开山法祖宝掌千岁和尚,是古印度中部地区人。魏晋年间,宝掌和尚从印度向东云游,先进入四川,到峨眉山礼拜普贤菩萨,曾经在一个叫“大慈”的地方停留住下。后来抵达建邺(今南京),正好遇见也在建邺的印度高僧达摩,尽得达摩传授的禅宗要旨。梁武帝称赞宝掌和尚出家修行的时间长,将他迎接到皇室内供养。宋元嘉二年,他携贝叶经来剡东,时值夏秋之际,夜宿白云山下,见山上灵光迸发,闪亮异常,就在白云山上插草为标,结茅为庐,住了下来。当时正是农民翻晒早稻谷的季节,由于小白龙在白云山上作怪,时常一阵太阳一阵雨,可归仓的稻谷难以晒燥。宝掌和尚得知后念了声“阿弥陀佛”,腾空而起来到白龙潭边,盘地打坐,念起了大悲咒,施法降龙,小白龙被吞入潭中。宝掌和尚又念念有词,从别处搬来石块和泥土,将白龙潭埋填覆盖。从此白龙潭只剩下外山面的一道石坎,白云潭的水也在下端百米长的山坎中渗透而出,终年不枯,灌溉山下的农田。人们为感激宝掌千岁法师,就在白云山中捐助建造了白云寺。  云寺首于唐会昌年间废。重建者为德韶国师(891-972),处州龙泉人。后唐清泰二年(936)入剡后,受吴越王钱弘佐召见,问及有关佛经精髓,德韶和尚对答如流,宏论精辟,深得赏识,被封为德韶国师,诏赐白云寺为普安寺。  德韶国师重建的普安寺的主要建筑有:前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方丈室、客厅、寮房、膳房等一百余间。寺院依山而建,气宇昂然。还有千古流传的宝掌泉、白云亭、洗钵池等胜景。宝掌泉其水甘洌莹洁,异于众泉,北涧湍流,绕白云亭流入洗钵池。
珍贵文物及近代历史/嵊州普安寺
寺内珍藏的宝掌千岁的贝叶经是镇寺之宝。贝叶经是用铁笔在贝多罗树叶上用梵文所刻写的佛教经文,因为它把经文保存于用贝叶制作而成的经本里而得名。由于贝叶经留于后人甚少,勘称稀世之宝。法国的汉文学者马伯乐于1914年来嵊考古时,见过普安寺的贝叶经。并在当年《法兰西远东学院报》上发表了《浙江考古队简要报告》,介绍了普安寺的贝叶经:“寺藏贝叶经计二十五翻,色黄,长尺,广二寸,贯以线,两面写,时光润可爱,字梵文。”可惜在民国期间,蒋介石的娘舅王贤矩借走,不知去向。最近嵊州市佛教常务理事——叶宏灿居士有缘从藏传佛教上师堪布多杰处求得千年贝叶经两卷,献给千年古寺,使得古寺重添光辉。  普安寺大规模的建筑是清咸丰辛酉年(1861),但在太平天国时所毁。寺中的僧人惟性法师携贝叶经到天台山国清寺避难,事后,又携贝叶经回到普安寺。这次兵劫唯大殿、东西游廊、祖堂尚存外,其他均被烧毁。僧了参法师利用寺院所得的租谷捐款,分别修复了天王殿及侧廊、后斋堂等,后渐年修缮。解放时,普安寺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方丈室、客厅、寮房、膳房等近百间房屋。  光绪年间,普安寺有寺田400多亩,分布在嵊县各地。光绪三年(1878),当时嵊县为了办新学堂,要在普安寺割田一百亩。普安寺住持告状到绍兴府台,绍兴府判定不得割田。判决书的原文用樟木树板刻成匾额,2004年被志成和尚藏在小屋中失火烧毁。  抗日战争时期;普安寺成了难民避难听,收留各地的难民。当时普安寺上万斤粮食,为救济难民烧粥吃完。后得以民众相助,僧人才渡过难关。
十年浩劫/嵊州普安寺
解放后,普安寺有僧人16人,住持和尚法钦于1950年出走,去向不明。1955年打算在普安寺筹办嵊县蚕种场,要拆去和占用寺院的房屋,有善男信女写信去给上海法藏寺的法定法师,法定法师转告中国佛教学会秘书长赵朴初,才得以制止。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普安寺成为嵊县城东农中所在地;1965年又有人擅自拆毁普安寺方丈室5间、前庭和后庭寮房楼屋8间、平房7间、移作他用;文革开始后的日,寺内的释迦牟尼、十八罗汉、观音、以及天王殿的弥尔佛、韦驮、四大天王等50多尊佛像当作破“四旧”而毁掉,被毁的还有100多块匾额。一只800多斤的铜铸大钟和一只大鼓也不知去向;1971年改建为明溪中学,后为猪场。十年浩劫千年古寺被毁于一旦。
改革开放/嵊州普安寺
1994年,经民宗部门批准为宗教开放场所,寺旧有僧人释戒生、释善成、释志成、释善连等。其中释志成于2006年圆寂。目前寺内尚存残碑:一为明弘十六年(1503)之《重建僧塔》碑;二为清代《重兴普安禅寺记》碑,可惜字迹模糊、难辩年月;三为清乾隆拾伍年(1751)拾壹月之《寺田碑记》。日上午,浙江省嵊州普安寺内彩旗飘扬,钟磬和鸣,普安寺重修落成典礼在天王殿前广场隆重举行。绍兴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民宗局局长黄文刚宣布普安寺重修落成。嵊州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部长王灿林莅典致贺,嵊州市民宗局局长金兴安、黄泽镇党委书记王建勇莅典并讲话,黄泽镇镇长李剑光主持典礼。省佛协副秘书长、绍兴市佛协会长、炉峰禅寺方丈净芳大和尚代表省、市佛教协会致贺辞。中佛协常务理事、省佛协会长怡藏大和尚,绍兴市佛协副会长、新昌大佛寺方丈传实大和尚,绍兴市佛协副秘书长、嵊州市佛协会长月空,嵊州市佛协副会长理照以及来自海内外的大德、信众5000余人共赴盛典。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次
参与编辑人数:1位
最近更新时间: 11:02:57
贡献光荣榜[转载]方大庆古建筑彩绘-(绍兴)普安禅寺(2)
&&&&&&&&&&&&&&&&&&&&&&&&&&
普安寺简介
&&&&&&&&&&&&&&&&&&&&&&&&
& 普安寺位于距嵊州市区东8公里的白云山北麓,离黄泽镇西2公里的湖塘沿村南端。建于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初称白云庵,后称白云寺。后唐清泰二年(963)重建,改普安寺,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比国清寺早183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浙东古刹及佛教圣地。
&  普安寺建造在白云山坳腹地,坐南朝北,地域宽广,气势磅礴,蔚然壮观。早年,寺院的四周竹米潇潇,古木参天,百鸟啁啾,漳流北淌,故有“钟声缭绕白云里,梵宇嵯峨碧汉间”的美誉。至今,寺南两株古柏枝繁叶茂,挺拔苍翠的古枫树覆盖着寺旁的小道。普安寺留下古时众多文人墨客的诗篇,明代魏文传游《普安寺诗》曰:“步入诏提取次游,无边风景快迎眸。白云低护经坛冷,绿树阴龙宝地幽。夜静榻留明月秋,雨余泉带落花流。满怀尘虑消磨尽,何必乘槎到九洲。”
据宋《剡录》和道光《嵊县志》记载:普安寺的开山法祖宝掌千岁和尚,是古印度中部地区人。魏晋年间,宝掌和尚从印度向东云游,先进入四川,到峨眉山礼拜普贤菩萨,曾经在一个叫“大慈”的地方停留住下。后来抵达建邺(今南京),正好遇见也在建邺的印度高僧达摩,尽得达摩传授的禅宗要旨。梁武帝称赞宝掌和尚出家修行的时间长,将他迎接到皇室内供养。宋元嘉二年,他携贝叶经来剡东,时值夏秋之际,夜宿白云山下,见山上灵光迸发,闪亮异常,就在白云山上插草为标,结茅为庐,住了下来。当时正是农民翻晒早稻谷的季节,由于小白龙在白云山上作怪,时常一阵太阳一阵雨,可归仓的稻谷难以晒燥。宝掌和尚得知后念了声“阿弥陀佛”,腾空而起来到白龙潭边,盘地打坐,念起了大悲咒,施法降龙,小白龙被吞入潭中。宝掌和尚又念念有词,从别处搬来石块和泥土,将白龙潭埋填覆盖。从此白龙潭只剩下外山面的一道石坎,白云潭的水也在下端百米长的山坎中渗透而出,终年不枯,灌溉山下的农田。人们为感激宝掌千岁法师,就在白云山中捐助建造了白云寺。
&  白云寺首于唐会昌年间废。重建者为德韶国师(891-972),处州龙泉人。后唐清泰二年(936)入剡后,受吴越王钱弘佐召见,问及有关佛经精髓,德韶和尚对答如流,宏论精辟,深得赏识,被封为德韶国师,诏赐白云寺为普安寺。
&  德韶国师重建的普安寺的主要建筑有:前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方丈室、客厅、寮房、膳房等一百余间。寺院依山而建,气宇昂然。还有千古流传的宝掌泉、白云亭、洗钵池等胜景。宝掌泉其水甘洌莹洁,异于众泉,北涧湍流,绕白云亭流入洗钵池。
寺内珍藏的宝掌千岁的贝叶经是镇寺之宝。贝叶经是用铁笔在贝多罗树叶上用梵文所刻写的佛教经文,因为它把经文保存于用贝叶制作而成的经本里而得名。由于贝叶经留于后人甚少,勘称稀世之宝。法国的汉文学者马伯乐于1914年来嵊考古时,见过普安寺的贝叶经。并在当年《法兰西远东学院报》上发表了《浙江考古队简要报告》,介绍了普安寺的贝叶经:“寺藏贝叶经计二十五翻,色黄,长尺,广二寸,贯以线,两面写,时光润可爱,字梵文。”可惜在民国期间,蒋介石的娘舅王贤矩借走,不知去向。最近嵊州市佛教协会理事——叶宏灿居士有缘从藏传佛教上师堪布多杰处求得千年贝叶经两卷,献给千年古寺,使得古寺重添光辉。
普安寺大规模的建筑是清咸丰辛酉年(1861),但在太平天国时所毁。寺中的僧人惟性法师携贝叶经到天台山国清寺避难,事后,又携贝叶经回到普安寺。这次兵劫唯大殿、东西游廊、祖堂尚存外,其他均被烧毁。僧了参法师利用寺院所得的租谷捐款,分别修复了天王殿及侧廊、后斋堂等,后渐年修缮。解放时,普安寺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方丈室、客厅、寮房、膳房等近百间房屋。
& 光绪年间,普安寺有寺田400多亩,分布在嵊县各地。光绪三年(1878),当时嵊县为了办新学堂,要在普安寺割田一百亩。普安寺住持告状到绍兴府台,绍兴府判定不得割田。判决书的原文用樟木树板刻成匾额,2004年被志成和尚藏在小屋中失火烧毁。
& 抗日战争时期;普安寺成了难民避难听,收留各地的难民。当时普安寺上万斤粮食,为救济难民烧粥吃完。后得以民众相助,僧人才渡过难关。
解放后,普安寺有僧人16人,住持和尚法钦于1950年出走,去向不明。1955年打算在普安寺筹办嵊县蚕种场,要拆去和占用寺院的房屋,有善男信女写信去给上海法藏寺的法定法师,法定法师转告中国佛教学会秘书长赵朴初,才得以制止。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普安寺成为嵊县城东农中所在地;1965年又有人擅自拆毁普安寺方丈室5间、前庭和后庭寮房楼屋8间、平房7间、移作他用;文革开始后的日,寺内的释迦牟尼、十八罗汉、观音、以及天王殿的弥尔佛、韦驮、四大天王等50多尊佛像当作破“四旧”而毁掉,被毁的还有100多块匾额。一只800多斤的铜铸大钟和一只大鼓也不知去向;1971年改建为明溪中学,后为猪场。十年浩劫千年古寺被毁于一旦。
1994年,经民宗部门批准为宗教开放场所,寺旧有僧人释戒生、释善成、释志成、释善连等。其中释志成于2006年圆寂。目前寺内尚存残碑:一为明弘十六年(1503)之《重建僧塔》碑;二为清代《重兴普安禅寺记》碑,可惜字迹模糊、难辩年月;三为清乾隆拾伍年(1751)拾壹月之《寺田碑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浙江普安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