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南粤王指谁是指哪些地方?

  “桥”就是架在水上或空中便于通行的建筑物;桥可以被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形式和构造、材料以及功能等;我这里所讲的古桥基本上是解放前建造的各种桥梁,现在,广东剩下最常见的只有石拱桥和石梁桥
  经过近几年的耐心实地走访,收集了过百座的大小古桥,我相信在广东再找多一百座原味古桥,对于我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可能了;很多有记载的古桥,即使逃过“破四旧”的劫难,也逃不过近几年“大发展”的浩劫
  在展示这百座古桥之前,先颁发二项大奖:
  第一个奖项:至尊荣誉大奖---广济桥(湘子桥)
  此桥位于潮州市东门外,在韩江之上,古为沟通韩江两岸的重要桥梁。为古代闽粤交通要道。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座启闭式浮桥。广济桥为广东人民赢得了崇高的荣誉,我们永远怀念它;可惜!现在,此桥已经成为历史,变成了收费景区,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楼主发言:143次 发图: | 更多
  第二个奖项:最受媒体关注奖------洋 溪 桥  此桥位于龙川县城沿江路宝龙大道和文德路汇口处,即两渡河流入东江河出口处,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该桥系清代龙川陆路驿道中的一座重要桥梁。洋溪古桥为双孔石拱桥,桥面总长50米,宽4.5米,高7.3米,两边有引桥,两桥孔大小基本相同,每桥孔跨度16.5米,高3.5米,用方条形红砂岩石块砌成,桥面由鹅卵石铺砌而成;2010年该桥已被定为龙川县文物保护单位  日零时20分,被附近的房地产开发商违法拆除;这一事件,被国内媒体广泛关注报道,直到现在,你在网上搜索"广东古桥”都是在说这个事件;我就感到纳闷,媒体为何不关注和调查一下,还有多少座古桥需要保护呢?  一年过去了,这座桥开始进行原地修复,效果图已出;其实,我是反对这样做的,叫唯利是图的开发商修复古桥,最终会变成一座钢筋混凝土的“假古桥”,还不如保留遗址,警示后人;将罚款拿去维护其它古桥更有意义!        
  ( 一 )
广东四大古桥  首先,我要说明一下,我不是什么专家,只是一点小爱好已而;下面介绍到的古桥文字资料,大多来自网上,再结合自己的观感,以及古桥周围的环境也适当描述一下,总之,不能把它作为专业的资料,见谅!  我心目中的广东“四大原味古桥”是:封开泰新桥
顺德明远桥
惠东黄沙塘高桥 梅州桃尧砥柱桥
(排名不分先后)  NO:1
封开泰新桥  泰新桥位于平岗古街的东南面200米处,座落在松风入韵的崇山下,竹影摇池的民宅前,是一座富有广东民族特色的三进廊桥。此地“古木参苍宇,清溪绕绿田;桥横农舍近,翠竹伴炊烟。”        封开泰新桥,修建于明嘉靖十二年(1534),清嘉庆年间重建,为3孔梁柱式廊桥;桥长10.89米、宽3.4米。桥上有涵盖全桥的桥屋。桥屋面宽三间,进深三间,歇山顶。抬梁式梁架。四椽栿上置驼峰,驼峰上隐刻栌斗承托平梁,栌斗纵横向上出栱;桥墩为方形花岗岩石柱,每墩用4根石柱排成一列,共四列,每列相对于桥廊的各缝梁架。柱顶有楣梁,柱间以穿枋连接。各柱列中穿枋与楣梁之间置蜀柱承接。石柱脚以较平整的石块垫承,不施斧凿。柱上架梁,梁上铺以桥板;桥下部分保留了我国唐宋时期木结构梁柱或桥梁的古制,十分珍贵。泰新桥综合了上述功能,在广东是绝无仅有的,堪称南粤古桥奇葩。  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在这里又要啰嗦几句:古桥既然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是桥的周围60米,然而,在桥的一方不到二米就有新房子在动工,保护条例变成一纸空文。不作为的有关部门
顺德 明 远 桥  逢简号称南国水乡,村内水道长,整齐的石砌金刚墙嵌入河堤,两岸古代店铺 祠堂宅基历历在目,河堤两岸古树林荫,勾勒出一派繁荣的水乡集市景象      明远桥位于顺德市杏坛镇逢简乡。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进士李仕修回乡兴建。历代有重修。桥为三孔石拱桥,红砂岩石构筑。全长24.8米、顶宽4.7米、高4.5米。桥拱用纵联砌结法,桥栏华板刻有各种花纹图案,两旁望柱各14条,柱头各雕石狮一只,现仅存10只。引桥不砌台阶,利于车马过桥    这桥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就是桥孔下方有四只小狮子,面朝向四个方向      
惠东黄沙塘高桥  到黄沙塘前经过一处美丽的田园; 在村委会向村民打听高桥的位置,热情的村民骑着摩托车带着我们到了一个大竹林,终于看到目标          黄沙塘高桥位于白花镇黄沙塘村;桥为四跨石梁桥,东西走向,横跨黄沙塘沥,全部用青麻石打制而成,桥面跨度共长21.5米,桥面至水面高3.8米。桥面分4段,每段均由3块细长的石条并排铺设而成,整个桥面最宽处不超过0.8米,一次仅能容一人通过。桥墩由4条细长石条稍斜成“八”字形竖立而成,上面有一块长石板。石条两跨之间再以一方石条榫卯连接,进行加固。  据村民说:这桥可能建于清代中期;黄沙塘高桥以前桥面很高,桥底能通过桅杆很高的燕尾船。然而,由于黄沙塘沥的河床不断升高,高桥的桥墩也逐渐被淹没在河下          这样的结构,这样的高度,在中国好难找到;我推荐这桥进入“国保”名单
梅州桃尧砥柱桥   砥柱桥位于梅县桃尧镇深山小村松源河上;该桥建于何年没有记载,有记载说是明代古桥,也有考证为清代的;远远看去,古桥形似马鞍,与桥后面的山峰形状有点相似;该桥相分大小桥孔四个,整条桥呈弧状,桥身成“S”形的走向,桥长83.5米,宽仅3米,高10米;两边拾阶而上,只有桥中央是平坦的。村民介绍:这桥是150多年前由师徒两人建成的。    初看这桥,有点震撼,桥与周围的环境也十分和谐,让人进入了另一番仙境的感觉;此桥历经百多年,从来没有整修过;        据讲:当初,这桥设计时是直的。建桥那年,上游突发大水,将对面松林山的桥墩、桥面冲掉近半,建桥的师徒俩见松源河上有一块盘石,于是突发奇想,以盘石当“石跳”,重新将这条桥设计成弧形,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才将桥建成,并起名为砥柱桥。        我觉得这桥是广东境内最长 最原味的古桥;也是我心目中的未来“国保”单位
广东最短的石拱桥  既然说了最长的石拱桥为砥柱桥;就顺便说一下最短的石拱桥,此小桥位于佛山市三水区的一座名人私宅的花园里面,建于民国初期    这座私宅为了便于内 外花园的水互相沟通,挖了一条人工水道,修建了这座不足一米的石拱桥为便道;我觉得还有点风水讲究        
  ( 二 )
桥  NO:6
鹏 涌 桥  佛山市顺德容桂街道办的容里居委,有一座奇特小桥,它是由3榕树的气根跨容里鹏涌而过形成的树生桥又称鹏涌桥;它形成于明代隆庆至万历年间,是远近闻名的一道胜景。整座桥宽足有2米左右,长则6米有余      据载:桥的生成充满戏剧性,开初是由乡民以通心茅竹引桥两边榕树的气根多条至对岸,分别绕于原木桥的扶手、桥板等部位。待其长到对岸后插入地下,并把其中一条气根贯穿相对立于两岸边的花岗石板圆孔,让其长成扶手。年深月久,几条粗壮的气根代替了木梁,乡民便铺上木板,一座宽二米多、长六米的树根桥就这样形成了。这桥粗粗看去,外观朴实无华,但细心观察,则见天然奇趣,巧夺天工。          
“下陂树生桥”  找这桥花了点功夫,由当地人带路找了另一个石板桥;后来,找到学校附近才找到那小村        这桥位于广东翁源县官渡镇下陂村,远处看还以为是一棵大榕树,走近看这棵树的树根竟然跨过小溪形成了一座天然的小树桥    如果说上面顺德的那座树生桥是有点人为因素的话,那以下这条树生桥就比较天然的说      
  ( 三 )
广东的双门楼桥  有门楼的古桥,存世已不多;双门楼就更加珍贵了  NO:8
顺德龙江见龙桥  见龙桥位于顺德龙江左滩村甘竹滩岸边,始建于明代,历经多次重修,300多年来一直为居住在左滩村的人们提供着生活便利;桥的名字来源于传说,在这里就不深究了。  见龙桥横跨左滩闸头,由五块长十多米的花岗岩石板建成,桥拱由冬瓜石砌筑,桥两端均有15米左右长的石阶;桥约20米长,宽约有3米多;桥头两侧有2座独立门房,门房对着宽阔的江面    见龙桥在经历了300多年的浪涛洗刷后,仍以一种昂然的姿态屹立在世人面前;烟雨中的见龙桥,俨然一派优美的水乡水墨画        
番禺渭水桥  渭水桥,位于广州大学城北亭村桥门大街与渭水大街。北亭村崔氏族人为了缅怀先祖就把命名为“渭水桥”;  渭水桥始建于南宋,但已未能考证,不过现存的桥重修碑记是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春天所立,到现在已历260多年。渭水桥为三块花岗岩长石并成的梁式桥。桥长10米,桥面宽1.8米。桥头两岸各建筑门楼一座:东门楼为“乔门”,西门楼为“渭水”。        北亭村身处大学城,不少村民已经把旧屋拆除,改建学生公寓;不过穿村而过的渭水小河两侧还算宁静      
  惠东黄沙塘高桥,砥柱桥,最让人感动。
  ( 四 )
桥  石拱桥我估计是广东现存数量最多的古桥;分为单孔和多孔,主要有花岗石、青石、红砂岩 ,青砖和砖石混合结构等;下面以粵中 粤北 粤西 粤东的顺序来展示。  1,粵中地区(主要是珠三角的腹地)  NO:10
顺德古粉爱日桥  爱日桥位于顺德龙潭古粉村      该桥是一座梁式单孔石拱桥;桥拱为并列砌置法,石质为红烁岩,现存桥长13米、顶宽3.4米、高3.6米;文献没有记录修建年代,从石质构造来看,应属明代;桥栏华板雕刻有禹门、龙、双凤、牡丹及八宝图案; 该桥附近还有庙宇;据传说:“冬至日早晨太阳初升时,从桥脚仰望,一轮红日落在桥顶中央,煞是好看”;桥板图案花纹也是顺德现存古桥中款式最美的一座        
  顺德杏坛镇逢简乡村是岭南第一水乡,现在已打造成景区,自然整洁了好多;水乡内有三座古桥:明远桥 金鳌桥 巨济桥;其中,前文已经介绍过明远桥        
  NO:11
金 鳌 桥  金鳌桥位于顺德市杏坛镇逢简乡村口。建于清康熙后期,是康熙丁丑(1697年)科进士刘云汉仿京城皇室花园金鳌玉带桥所建造,曾于民国十年(1921年)重修。单孔石拱古桥,桥长14米,宽3.05米,高3.50米,孔跨6.9米。石质为红砂岩,拱为纵联砌置法,桥面是用白色水成岩砌成,桥两边各有十三级石级,桥横栏一边刻有”金鳌”二字,另一边刻有“玉带”二字。桥虽不长,却也别致。  整个桥身用红色石料建成,上面用篆书刻出“金鳌”二字。这就是传说中康熙皇帝赐建的“金鳌桥”。    该桥四周的古榕、芭蕉、翠竹 民居与古桥相映成趣,十分有味道          
  NO:12
巨 济 桥  该桥始建于宋代,为李仕修建造。因历代均有重修,现已看不到任何宋、元、明三朝的痕迹;该桥最后的重修时间,桥身有石刻记录:“民国十八年(1929)合乡重建,齐安义盛造。”为民国十八年(1929年),桥为梁式三孔石拱桥,花岗岩石构筑。全长24米,顶宽4.45米,高4.1米,桥拱为纵联砌置法,桥两边各有十二级石阶,桥栏两边各有望柱十四条,柱头雕石狮子,石栏华板刻花纹图案装饰。      
  在顺德逢简村的西面,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水乡:古朗村;古朗村近西江支流,杏坛素有“西江水先到古朗”的说法,村内水道村内水道纵横,如此典型的水乡景色,一点也不逊于逢简,但因为隐于闹市,很少人知道其芳名;古朗的村民并不喜欢舍弃老祖宗的房子,祖屋依旧保留,因此,村中遗存了一些明清和民国建筑;进入村子后,发现这里有三多:古榕超过100棵;村中祠堂 家庙多;还有古桥座座,水道纵横;古朗村民大多是春秋名人伍子胥的后代,连一条普普通通的村小石道也是用三百多年前伍氏家族从云南运来的大理石铺就,历史古迹和文化沉淀,一点也不比逢简逊色          
  NO:13
引 龙 桥  该桥位于古朗村的中心地带,建于明代,重修于清未;单孔石拱桥;桥长十几米,宽约4米,高约3米,桥的一边有门楼;现在还是村中的交通要道      该桥门楼后面还有一座古建筑:南海神庙    
  NO:14
起 凤 桥  该桥位于古朗村的村委会附近,建于明代,重修于民国时期;单孔石拱桥;桥长十几米,宽约2米多,高约3米;现在还是村中的交通要道      桥孔十分圆美  
  NO:15
跨 鳌 桥  该桥位于古朗村的村口附近,建于明代,重修于清未;单孔石拱桥;桥长不足十米,宽约2米,高约2.5米;现在也是村中的交通要道      这桥也是我十分喜爱的桥梁之一,好难再找到那么精致的小石拱桥了!  
  楼主辛苦了
  “泗基”位于容桂的西北部,面朝德胜河,环抱扶宁岗,旧时曾是顺德有名的古丝绸之乡;旧时“泗基”水乡蚕丝业非常发达,缫丝业从明代兴起,当时遍地桑基鱼塘,千艘万只运丝船在河涌内穿梭不断,一派丝绸水乡的景象。  当时“泗基”的“织窝涌”就是丝船的河道,横跨河涌上的古桥依然如昔,时代从宋跨越至近代,四基亦享有顺德“古桥博物馆”的美称。    
  NO:16
容桂秀桥  秀桥位于叶地长塘巷尾的“织窝涌”上,此桥清代早期已有,原来是用红石筑成的单孔拱桥,桥面仅有一米宽。到民国初年,因年久失修,杂草丛生,桥身出现裂缝,成了危桥。住在桥附近的人家过桥十分不便,羸弱有病的、缠足的老妪要过此桥,常要有人随侍才放心  秀桥于民国八年孟春重建,桥长约十几米,宽约2米,单孔,护栏分段处有带球形装饰的栏柱。桥洞上方“秀桥”二字是叶星林(人称老九先生)所题。该桥远看形态优雅秀美,极富艺术气息,是名副其实的“秀桥”。    此桥的确十分秀美和做工精细;可惜!桥下的水就发黑发臭      
  NO:17
洛 阳 桥  洛阳桥又名石拱桥,位于顺徳容桂织窝涌的南端,由岑国英始建于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是现存顺德最早的梁式单孔石拱桥。据咸丰《顺德县志》载:洛阳桥由岑兰契于明弘治丙辰年(1496年)重修,后来又重修一次;现桥脚一民居内还可见到碑志,但字迹斑驳,只有“正德中”三字清晰。   洛阳桥全长15米,宽2.58米,单孔,孔顶离河床底约3.1米。桥上的石级稍斜,每块宽约50厘米,石面上刻有菱形的防滑花纹,一部分已被磨平了。造桥的石有两批,分别是北宋和明朝先后砌上的红岩,第一批石风化损耗较严重,第二批石损耗较小。红岩耐磨损,现在桥墩和桥拱上虽已寄生了小叶榕树和杂草,但仍然十分牢固,基本保持旧貌。    约一公里的织窝涌在此止步,当年“丝绸盛世”仿佛已成碎片沉入河底;这座古桥成为当年的象征物      
  有意思,有意义。顶顶!
  NO:18
杏坛文明桥  文明桥位于杏坛镇东村,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单孔石拱桥;长约20米,宽约3米,高约4米;此桥算是顺德比较大的单拱桥,可惜!维护得不好      这座桥比较另类,现在遗存于村外,这在顺德是比较少见的        
  顺德杏坛镇北水村也有二座古桥,北水村也是“世外水乡”,环境幽静,我喜爱之地      
  NO:19
永安桥  此桥位于北水村口,建于1816年,单孔石拱桥,长不足10米,宽约2米,高约2.5米;此桥保存完好,还是交通要道      永安桥在两棵古榕之间,和两河涌交汇之地,是村中的风水口    
  NO:20
利 济 桥  此桥位于北水村委会附近,该桥桥始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代重修形貌;桥长约十几米,宽约3米,高约3.5米      此桥现成为村中老人纳凉的好去处      
  NO:21
官窑古岗桥  此桥位于佛山市南海区的官窑镇游鱼浦村与古岗村之间的小河上,建桥年代在明末清初,建筑体为四桥墩三拱,桥宽2.85米,长30米,高4米.建筑材料:三个拱及面石用花岗岩,桥身用红米石,曾是明清南海古道重要桥梁之一,该桥保存基本良好,为研究南海的交通史提供重要的考证资料      其实,这座桥已经荒废,此桥也没有人走了,不及时维护,好快便会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    
  NO:22
官窑福星桥  此桥位于南海区大榄村,建桥年代在清代宣统元年(1909年),石拱结构,建筑体四桥墩三拱,桥宽3.05米,长32米,高5米,建筑材料花岗岩石,保存较好,现作水闸之用.    福星桥为石拱桥结构,桥体形状古朴,桥面分三层,拾级而上便是19条青石板宽的桥顶平台。如今踏在桥上,依然能感受到桥的坚固结实。桥身是采用花岗岩石,桥墩特别,是三角形的“导流锥”;坚固的结构、巧妙的设计令人叹服,因此,用作水闸是最佳选择    
  NO:23
九江三元桥  三元桥座落于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儒林社区船栏街旁,建于清道光年间,桥向东西,横跨九曲十三湾,东端接在船栏街,西端接在现九江文化中心;据说:九江人为鼓励读书的士子,争取连中三元而建该桥,凡是赴试的举子,都先走过该桥才去考试的      古时九江河涌纵横,有大小桥梁过百;可惜!到现在能保存下来的古桥只有几座,这座三元桥是幸存中最好的了      
  NO:24
番禺龙津桥  龙津桥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大岭村文昌街;该桥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西南走向,是由红砂岩石砌筑的双拱桥,横跨玉带河上。桥长28米,宽3.2米,东西有引桥。桥墩有分水尖和凤凰台,桥面两侧各竖14根石望柱,15块浮雕栏板。桥北侧西端一栏板上雕有胡人像;2008年12月,龙津桥公布为广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番禺区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对于研究古代岭南的石拱桥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古桥旁边的文昌塔也是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古桥 古塔交相辉映      龙津桥栏板上的明代风格的卷草图案和暗八仙法器图案,保存完美;该桥还是村中的交通要道,这样的景观在广东已经十分难找了      
  NO:25
番禺接龙桥  此桥位于番禺大岭村,建于清末;        这座桥虽然是重新翻修的,但是,看上去做工考究,除了栏板,引桥部分略显新之外,桥的大部分与古桥无异      
  据记载:中山小榄原名榄乡大涌,昔日榄乡河涌众多,有九条河涌汇于此,俗称“九龙入洞”,小榄更被称为“天下第二名乡”。绕榄乡大涌一周,全程6.8公里;现在,河涌平均水深1.6米---1.8米,鱼儿也恢复了生机;      
  NO:26
中山双美桥  双美桥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北街,建于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由驻榄都第一任巡检陈冲突所建;该桥为单孔石桥,长18.5米,宽3.16米,高4.5米。桥为南北走向,南有8级步级,北有10级步级。东面上方石刻为“康熙伍拾伍年丙申孟冬吉旦岁进士何圣强重修”,下方石刻为“双美桥”,上款:“嘉靖岁次辛酉”,下款:“孟秋吉旦重修”。西面石刻为“道光贰拾年岁次庚子十月十一日阖乡重修”    双美桥堪称是小榄乃至中山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NO:27
濠头青云桥  濠头青云桥位于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濠头村,建于清代宣统元年(1909年);该桥为三孔石桥,全长20米,主桥高6米,宽2.1米,用6条麻石条作桥面。桥为东西走向,东有13级步级,西有11级步级,砖砌桥墩。桥边石刻楷书“青云桥”,下款“宣统元年建”。    濠头村粗略看一下,自然环境十分好的,村旁有小山,田园,村中古树又多,一条小河村中流过,小桥流水,难得的风水宝地;但是,现在当你看到河中满布垃圾和黑如墨汁的河水;这与中山小榄河涌的水质形成鲜明的对比        
  NO:28
花都青云桥  该桥位于广州市花都区塱头村的村东,青云桥建于1507年;      青云桥上面的栏杆是新做的,桥身则还是原来的,保存十分完美;        
  NO:29
增城步云桥  此桥位于位于增城朱村镇大岗村,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半月形单券孔桥,青石砌筑,桥中部略高,无栏,桥体坚固,长20米,宽2米,跨度之长,增城市内少见        这桥与周围环境结合得十分和谐,难得的好桥,看着舒服      
  楼主,辛苦了
  喜欢繁体字的地方  这些东西都保持的比较好
  好贴。看过开了眼界。
东莞连步桥        这桥的河涌和古桥旁边的庙宇还在,算是保存得比较完整      
  NO: 31
东莞种德桥         那时候古桥下的水是与汾溪河相通的,而今成了旱桥;    
东莞青云桥        这桥而今也变成旱桥,干巴巴的地,干巴巴的桥,向来往的车辆和人们诉说着历史    
  又跟着风景大哥涨知识!  真是太不容易了,能够集齐这么多古桥!  为风景大哥点赞!
  @sz风景在路上 :本土豪赏20个赞(2000赏金)聊表敬意,每个帖子都是精品帖,跟着风景大哥涨知识!&&&&楼主这么赞,更新这么勤快,打赏一下楼主以示鼓励吧!【】
深圳永兴桥  该桥位于深圳宝安区沙井新桥村西,这桥最早建于康熙年间,乾隆五十年(1785年)重建。桥长50米,面阔3.4米,桥洞3个,桥洞高5米余,上列栏杆,浮雕龙凤图案和小狮;永兴桥是深圳地区仅存的古代三孔石拱桥;1984年永兴桥被市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市、区、镇三级政府和村委会拨款重修        据记载:当年永兴桥锁前溪而跨两岸,当往来要冲,东接黄松岗乌石岩诸路,西连云林茅洲诸圩。桥下的新桥河与茅洲河汇合注入珠江,桥头原有码头和文昌塔,与永兴桥交映相辉,颇为壮观,可惜都不存在了。永兴桥东岸为古清平墟,清平墟是当时直至清末民初松岗、石岩、公明、沙井、福永等地的商品交易和集散地,其后逐渐式微,现在只保存了古街一条,数间商铺;被当地人称作“当铺”的炮楼式民居仍然屹立在永兴桥的南侧        
沙鱼涌拱福桥  该桥位于深圳大鹏新区沙鱼涌,这桥建于民国年间;桥长约20几米,面阔2米几,单孔,桥洞高5米余;这座拱桥民国之前是一座铁索桥,过路非常不方便,后来由海外华侨捐款,把桥进行了改造。石头水泥都是外国进口,百多年完好无损未出问题      
  楼主,
连步桥古庙何在?  2座旱桥都可以保存到现在?唉,让内地情何以堪???
粤北地区(韶关市 清远市)  NO:35
应山石桥  在应山古村前是一条石板铺设的古驿道,千年岁月和商贾、马帮将它踏得油光发亮;沿着古道便可来到横跨卢溪河上的应山石桥,南北走向,昔日曾是连接湖广古道的一座重要石桥;座落在古石桥南岸旁有一座400多年的古庙,叫“水口庙”,庙前有一棵年龄400多年的参天古松柏树;从应山石桥沿卢溪河旁的古道继续西行,有一座横跨古道、古色古香的凉亭“凤翼亭”。它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全部用巨大的石头砌筑而成,据说每块石头都有吨重      横跨卢溪河上的应山石桥,南北走向,昔日曾是连接湖广古道的一座重要石桥    此桥位于韶关市乐昌应山村,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长49.85米、宽6.5米、拱跨16.9米,全部由石头砌筑,三个相连的半圆拱形因倒影水中犹如三个玉环,所以又称“玉环大石桥”,据说是广东目前所发现的三孔桥每个石孔跨度最大的古石桥        古庙、古亭 古桥、“三位一体”,整体构成了一幅美妙的和谐图
桥  此桥位于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阳岗村,建造于清代;桥为二孔石拱桥,长约十几米,宽约三米,高约3.5米,保存完美    据资料记载:阳岗村范围有几座古桥,专门找当地搭客摩托车,转了一下,还问村民,都找不到原味的第二座古桥    还好,这座古桥的桥身和古道保存完好,给失望的心带来一些安慰        
桥  此桥位于仁化县大桥镇大桥小学西侧,东北-西南横跨浈江支流干坑河,始建年代不详(看似明末 清初);古桥为红砂岩石条砌双拱桥,全长约20m,宽4m,高约3m    仁化县大桥镇是因附近的干坑河上有一座石砌拱桥故取名大桥。清末已设大桥墟(街)。民国时为十四区、三区属地,建国后成立大桥乡,属周田区管辖。1957年2月从周田区分出成立大桥区。1958年10月归并周田公社。1961年6月从周田公社划出成立长坝公社,1981年1月复称大桥公社。1983年11月撤社建区。1986年12月撤区建镇。2004年7月实行行政区域调整,大桥镇由原曲江县划归仁化县管辖  大桥镇是世界地质公园旅游胜地仁化县的一个先进乡镇;美丽的浈江河沿着该镇丹霞地貌风景区款款流淌,旅游发展潜力大,开发中的丹霞地貌韶石山旅游风景区,融自然景观、古文化遗址于一体,是探幽、访古、科学考察、休闲的好去处    由于,靠着古桥边有一座现代桥,景观不是很好    
黄溪水石拱桥  此桥位于仁化县扶溪镇斜周村,始建年代不详(估计为清末建造),为仁化县目前最长的石拱桥;此桥由麻条石砌成,全长45米,共三个拱,三拱跨度共为19.1米,宽约3米,高约4米,保存完好    此桥位于长江河(锦江的支流)与黄溪水的交汇处        该桥以前是长江镇通往县城的最重要桥梁,近年,在旁边修建了现代桥才变成人行通道    
  NO: 39
古夏石拱桥  此桥位于仁化县扶溪镇古夏村东北1㎞古夏溪上,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9年);全花岗石条砌筑,单孔石拱桥,桥长8m,宽约3m,高约3.5m    此桥东北200m有一座古夏庙,桥两端有二棵翠绿的古樟,与古桥长厢厮守      一泓碧水,一弧银桥,一对绿樟,还有远处青山,天成一幅绝妙的乡间图,令人陶醉!    
  NO: 40
蛇离村石拱桥  此桥位于仁化县扶溪镇蛇离村,估计建于清代;全花岗石条砌筑,单孔石拱桥,桥长约7m,宽约2.5m,高约3m    此桥在村口的小溪上,独处荒野之中,估计是当年村民进出村的主要通道        
  楼主走过这么多地方,  用了几年时间吧?
  NO: 41
瑶村石拱桥  此桥位于始兴县太平镇瑶村的罗坝河上,估计始建于清代;全花岗石条砌筑,双孔(大 小孔)石拱桥,桥长约20m,宽约3m,高约4m    墨江是北江上游的一条支流,全长89公里,其干流清化河发源于始兴县隘子镇七星墩山地,流到太平镇瑶村与罗坝河汇合后始称墨江,在江口镇流入浈江;瑶村这条石拱桥应该是当年的交通要道,因此,这桥做工比较精细和坚固,现在看上去桥 道保存十分完整    
  在始兴县南面的司前镇黄沙村的一条小河上,不到十公里的距离,竟然有三座比较有分量的古桥(二座石拱桥 一座石梁桥),如果,不是有这位热心的村民带路,可能与古桥无缘    
  NO: 42
石槽下石拱桥  此桥位于始兴县司前镇黄沙村东南2㎞小河上,估计始建于清代;全花岗石条砌筑,双孔(大 小孔)石拱桥,桥长约20m,宽约3m,高约4.5m;荒废太久了,已经被竹子和乱草掩盖    我在新建的桥上开车走过,居然也看不到旁边的古桥;这桥走近看十分有气势,大 小孔相对其他同类型的古桥显得大尺码,难得的好桥,保存十分完整      
  NO: 43
硼石单拱桥  此桥位于始兴县司前镇黄沙村北1㎞小河上,估计始建于清代;全花岗石条砌筑,单孔石拱桥,桥长约18m,宽约3m,高约4.5m;桥面已经全被杂草覆盖    这桥看上去十分壮观,在广东境内算得上大型的单拱桥,好有观赏价值        
通 利 桥  此桥位于始兴县隘子镇圩河上,估计始建于清代;全花岗石条砌筑,"拱圈石纵联砌式”筑成双拱大桥,桥长33m,宽约3m,高约5m;这桥属于广东特大双拱桥,现保存完好    该桥现已在原基础上加宽了1.5米左右,作为该镇的行车交通要道继续发挥作用  
  NO: 45
竹 溪 桥  此桥位于始兴县隘子镇彩岭村风度河上,始建于1937年;青石筑单拱,桥上侧水泥筑栏,书“竹溪桥”字,青石兼卵石砌墩;桥长10m,宽约2.5m,高约3.4m;保存完好    彩岭村是抗日名将张发奎的家乡;1937年,张将军在原故居重建大宅,该宅面阔19·5米,进深19·7米,高9·7米,占地面积384·15平方米;该宅是一座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命名为"贵庐";紧邻“贵庐”东侧流淌着一脉清泉,一座拱水泥桥东北-西南横跨风度河上游,即为赫赫有名的竹溪桥;过桥东南侧建向华泉。一座坐西北朝东南,水泥钢筋、红砖墙的小阁楼,东南门,书“汤湖”字;西墙,“向华泉
中华民国廿九年
欧震题”长16·18米,宽8·5米,高6·1米,占地面积137·53平方米。底层西北角有泉眼,水温可达50℃,男女浴室各一间。内存一块《向华泉记》碑。据称,此泉由张将军部下欧震师长等倡建于1940年,可谓是“报恩泉”。掩映于溢绿流鲜,古林稠茂的“贵庐”“竹溪桥”“向华泉”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长见识了
  楼主厉害!能为了古文化亲力亲为!佩服!
  @sz风景在路上
  谢谢楼主的分享,楼主辛苦了
  作者:心随风动123 时间: 19:17:00  楼主走过这么多地方,  用了几年时间吧?  举报 | 收藏 | 56楼 打赏 | 评论(2)  sz风景在路上:
21:17:26.367
评论  的确如此  心随风动123: 举报
18:34:30.2
评论  喜欢那份感觉,格外在寻找古物的路上。或寒气四冻,或炙热无比,或漫漫长路细雨蒙蒙孤身一人,还有偶遇贵人感觉世间如此美好,回来可以美几天
  NO: 46
凤 凰 桥  此桥位于南雄市珠玑巷以北200米,梅关古道重要桥梁;始建于宋代;原桥宽4m,麻石叠砌墩;1962年重修,三孔石拱桥,桥长约45m,宽约4m,高约3.5m;  
  NO: 47
万 岁 桥  此桥位于英徳市浛洸镇万岁街,始建于明代;该桥为单拱式石拱桥,桥长6.7米,宽3.5米,跨度2.5米;万岁桥年代久远,经历了无数自然和社会的风风雨雨,仍然坚固如昔,行人和小型汽车如今仍可通过    万岁桥是颇有来历的。该镇普遍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古代一位太子幼年时因战乱在桥拱下避难匿身,从而躲过一劫。脱险离开此桥时,这位太子许诺:“吾他日为皇,定嘉封此桥。”不久,这位太子果真成为一代明君,他果然践诺,封此桥为“万岁桥”。据《英德县志》记载:“万岁桥在浛洸司前。”但无记载建于何年。英德市文博部门根据该桥现存情况和建筑形式考证认为,此桥应为元末建筑。据有关专业人士推测,迄今至少有700多年历史    
  NO:48
万 福 桥  此桥位于英徳市九龙镇金造村长坑口,始建于清代;迫拱式石桥,全桥3拱,每拱跨度9米,桥长35m,宽3m,高约5.7m;该桥为英德市保存较好的古桥之一,1995年12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万福桥北面是苍翠的回龙山,与山西坡的回龙山古庙相映,桥南面是一座形似飞鹤的鹤山;《英德县续志》载:“万福桥上能通车,下能通船,光绪元年(1875年)建造”。        
  NO: 49
永丰桥(小赵州桥)  此桥位于英徳市明迳镇北2公里处,始建年代不详,据说有数百年历史,因附近的永丰古庙而得名;该桥为单拱,砌桥的石块大且不规整,石阶高低不一;桥长约10m,宽约2.5m,高约3m;保存完好    永丰桥桥身侧爬上了蔓藤植物,与桥下绿水两岸石山形成一幅山水画,为南粤地区最有诗情画意的一座古桥,深受广大驴友的喜爱          
  NO: 50
塘坪村三拱桥  此桥位于清远市阳山县七拱镇塘坪村,始建于清道光二年(1822);桥长约45m,宽约3m,高约4m;保存完好    七拱河是一条流量比较大的河,对桥梁质量要求比较高,七拱水自西南往东北流;        根据我的观察,此桥并非三拱,在引桥处还有一小拱,相信是为了在洪水到来时,发挥分流作用的    
七 拱 桥  此桥位于清远市阳山县七拱镇圩的七拱河上,始建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桥长84m,宽约6.25m,高约5m;保存完好    七拱桥位于阳山县七拱镇,因一桥七拱得名,该镇也由此而得名;全桥均用长方形花岗石砖砌而成,桥中三拱跨度较大,桥墩为斧型,桥面两旁用方形大理石砖砌作护栏。该桥先后于1958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扩宽桥面,作为省道公路桥梁。1981年,该桥被阳山县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NO: 52
南门五拱桥  此桥位于清远市连州保安镇万全村南门,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桥为五拱石桥,桥长39m,宽5m,高6m;保存完好    桥体用大山石凿成长方形石块,干砌而成,东面桥头砌13级石阶上桥,西面桥头砌15级石阶下桥。五拱桥由东至西横跨小水河面。新中国成立前,此桥曾是保安人步行通往连州的重要通道。桥头有大榕树,差不多遮盖整座五拱桥;每年夏天,石桥成为乡民休息乘凉之地;现在,五拱桥看上去已经变成二拱了,如果恢复原貌,会是不错的景观        
  NO: 53
西岸五拱桥  此桥位于清远市连州西岸村西岸河上,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桥体为石筑四墩五拱平桥,桥长60m,宽6m,高6m;保存完好    西岸五拱桥是清乾隆年间,湖南客商和当地民众共同捐资修建;原桥两端各建有28级石级;1964年,改建成省道X388线上的一座公路桥;这座桥看上去十分坚固,估计是西岸河洪水季节,水十分汹涌澎湃  
  NO: 54
大新桥村石拱桥  此桥位于清远市连州东陂镇大江村委,估计建于清代;桥体为石筑二拱桥,桥长约18m,宽约3m,高约3m;保存完好    此桥现在已荒,只成为村民耕作的通道;我估计以前是一条热闹的古道      
  我觉得还得补充上,广州芳村的“五眼桥”(又名通福桥、李公桥),还有佛山南海大沥的“三眼桥”。
  好东西,这可是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
  好贴  顶  我在韶关,有时到郊外也时常会见到一些老桥老建筑,只是从不在意  楼主有心
  NO: 55
惠 济 桥  此桥位于江门市鹤山玉桥村,始建于清代;惠济桥为半圆拱式四墩三孔石拱桥,桥墩之间,用条石纵联砌置,形成3个弧形拱,桥长41m,宽约3.15m,高7.6m;保存完好        惠济桥修在桃源河的一个拐弯处,河水经过一道湾后,再流向惠济桥;惠济桥修建至今近200年,经历无数次洪水的冲击,依然坚固;该桥是江门五邑地区保存最完整,也是最长的石拱桥      如今,饱经沧桑的惠济桥早已失去交通要地的功能,只是静静地横跨在桃源河上,桥上杂草丛生,引桥上堆放着农家肥,原本诗情画意的地方成为追忆!  今天,当我们有机会行走在这仅存的古桥上时,你可曾想到,当某日一觉醒来时,这些承载了过百年历史的古桥,或许已经从我们的视野中渐行渐远,甚至永远消失了。还是那句话: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美好吧!  
  NO: 56
化 龙 桥  此桥位于江门市新会会城学宫(孔庙)前面,始建于明代(公元1608年);桥为单孔石拱桥,,桥长约10m,宽约2.5m,高2.8m;保存完好    此桥奇迹般地躲过历代战火、历经风雨,保留400多年实属难得。它于清代康熙六年(1667)重修过。1939年日寇侵占会城时,学宫被日伪毁剩的,仅存大成殿、棂星门和它了        最近,又去了一次新会学宫,发觉这桥被改造,原来的古桥拦板换上新的,真脑残!    
  NO: 57
南 溪 桥  此桥位于江门市江海区礼乐街道办,始建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桥为单孔石拱桥,桥长12.7米,宽2.5米,跨拱4.8米,花岗石砌筑起拱,桥拱上方中侧阴刻楷书“南溪桥”三字,字长、栏板与望柱连接,上落均有15级台阶。    南溪桥的西侧,紧紧傍着一座水泥桥,两桥紧密相连;只不过,水泥桥的桥面与岸边地面一样高,相当平坦,摩托车、自行车不时来往;石拱桥上由于只有台阶,只能供行人通过。    
中 正 桥  此桥位于江门市江海区礼乐街道办威西村迎龙里,始建于道光年间;桥为单孔石拱桥,桥长14.6米,宽3.2米,跨拱4.9米,桥拱上方中侧阴刻楷书“中正桥”三字,字的长、宽各0.22米。    从该桥所刻文字来看,中正桥于2002年进行了重修;尽管重修时采用的材料为水泥,但中正桥仍旧保留原来的主要特征;只是原为红砂石结构的栏板,已被水泥所替代;而在桥拱下方,仍如初建时,以红砂岩材质做基石,上落均有15级台阶;现在,该桥还是当地居民的主要通道    
步 天 桥  此桥位于江门市新会区双水镇东凌村,始建于明代万历十九年(1591年),历代加以重修;桥为四墩三孔全石结构拱桥,桥墩为船状,有利于分洪,减少洪水阻力,中央栏板刻着“步天桥”三个字,桥长34.2米,宽2.8米,高约5米    东凌的步天桥因跨凌涌过天亭,因此称步天桥,是步过天亭的意思;古桥周围环境不错,古树参天,桥边还有文昌阁,难得的一座集岭南桥梁建筑艺术和珠三角水乡人文景观特色于一体的古桥        
潭冈跃龙桥  此桥位于江门市新会区罗坑潭冈村,重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桥为为全石砌筑的单孔券桥,既有弧线美,又利于行船,两端各有一个小券肩承引桥(实为三孔桥)两侧望柱栏板上刻有象征如意吉祥的图案和文字,在桥顶正中刻着“潭冈跃龙”字样,桥头一侧望柱有“民国十七年重修”的记载,桥长22.5米,宽3.3米,高约5米    据说:此桥在香港设计,所有设计好后,在香港九龙凿好石块运回来安装即可,所以这座桥的质量是非常好;上世纪60年代兴修水利期间,为节省成本,当地村民依靠跃龙桥的一侧建起了一座农田灌溉水闸,封闭了桥两端的小券        
  很好!
  中华文化博太精深,希望我们这个时代给后世多留些有意义的东西,而不是奇形怪状的建筑!
接 龙 桥  此桥位于江门市棠下镇石头村,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桥为单孔石拱,桥长约15M,宽2M,高3.5M;现保存完美    
济 川 桥  此桥位于江门市棠下镇中心村陈田围,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6年),原为木桥,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重修时改为现今所见的石拱桥;该桥为典型的单孔券石桥,用暗红的红砂岩石块砌筑,全桥长30米,桥长6.9米,宽2.3米,单孔净跨9米,桥拱高3.45米;桥的两侧种满霸王花,蕉树,茅草丛生,桥上经常有村民扛着锄头日落,桥下木船偶尔穿梭而过,上下水影交映,一派悠闲的田园风光,成为众多摄影镜头的热门题材      
琴 溪 桥  此桥位于江门市台山那琴圩西面的琴溪河上,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桥为双孔石拱,桥长24M,宽2.8M,高6.5M;桥孔跨度9.3M,两旁各砌有10节长2M的护栏,桥面铺上平滑的花岗岩石板,两头砌有十二级石阶,桥东西坐向,整座桥均由本地优质的花岗岩石,开凿加工成长方体形材建筑而成    琴溪桥离南海浪琴湾500M,桥东头是那琴圩,桥西头是那琴村;琴溪河是一道有着13公里、流域面积达100平方公里的河流,一但遇上山洪暴发,其冲击力是非常大的,但它在几百年的风雨考验中,依然屹立,令人赞叹;河道虽不长,水流急,流沙大,久而久之,琴溪河面流砂积聚,自然中改变了河道,变成了如今的没路“孤桥”。另外,设计者对此处的气候、地理环境非常清楚,在设计上拱高能预防百年一遇的山洪通过,还考虑到受南海涨潮时的影响,水位差不多淹没了桥孔,所以,在当时的建筑设计上已考虑得十分周全。由于涨潮时部分河水带有海水(咸的水,带腐蚀性的),桥的采材100%采用当地的优质花岗岩石料(含FE元素量少),不采用容易被河水冲刷或容易氧化的材料;砌筑石料时并严格按照品字形结构技术进行砌建;在中国桥梁建设史中实属罕见。  此桥也是我找到的广东古桥中,最靠近大海的        
官 路 桥  此桥位于江门市位于恩平市圣堂镇象山脚下,横跨潭流水;始建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复修;桥为石筑单拱桥,桥长24M,宽2.8M,高9.8M,单拱跨度为12米,由180块凿制精致的花岗岩石块迫拱而成;桥头分别砌三级阶梯;现保存完好    此桥在恩平到肇庆府的官道上,现时有着700年的古驿道(古驿道起点于恩平市良西的潭流渡(当时是古城址),途经圣堂的“官路桥”,沙湖的水口“六驳桥”等地,终点是肇庆府,由于当时恩平属于肇庆府管辖,这桥是县城通往府城的交通要道,所以又叫官路桥)已被荒草遮盖了,找到此古桥费了点功夫;    官路桥工程艰巨而复杂,与当时恩平所有的顶架驳桥不同,无论其建筑结构、图样设计还是工艺,都是一流水准,堪称恩平古桥梁之一绝;整座桥造型美观,结构紧凑,表现了古代桥梁的建筑艺术,据说雄伟的官路桥是一位二品大官捐资建成的;  该桥从动工到竣工,费时近两年,清嘉庆十六年,这座大桥终于建成通行;竣工之日,官民无不为之称赞,据说当时肇庆知府也前来祝贺。清代岭南诗人徐枝芳题诗曰:“一河阻隔道难通,巧夺天工现彩虹。沧海曾经群策力,桥成官路路西东。”      
那 乌 桥  此桥位于阳江市阳春县春湾镇那星村委会,横跨那乌河;始建于清朝道光25年(公元1845年);桥为大理石砌成的三孔石拱桥,桥长40M,宽4M,高9M,现保存完好    那乌河是阳春市漠阳江上游的一条支流,两岸绿草如茵,常年流水汩汩,青山绿水,翠竹摇曳,悠长绵远。在古桥的映衬之下,尽是一派旖旎无限的田园风光;此桥与英徳的"小赵州桥"比更加有韵味,难怪多部电视剧在此拍摄      只可惜!现在的古桥杂草丛生,掩盖了古朴的桥身      
  NO:66
铜 陵 桥  此桥位于阳江市阳春市石望镇东北方交明村“铜陵古洞”入口处;始建于明代;桥为三孔墩柱式石拱桥,桥长22M,宽2.45M,高约3.2M,现保存完好    这座古桥改动比较大,不过,加上旁边的“古铜陵”牌坊,意义就非常大了;相传,古铜陵牌坊的建造是当地人梁镇南斥资于明代嘉靖年间所建;梁镇南是石望交岗村人。明嘉靖6年(1527),梁镇南跟随朝廷重臣心学家王守仁;在剿灭广西明代大藤峡瑶、壮等起义中,作战英勇而又足智多谋,为战斗的胜利起得了积极作用。叙功时,被朝廷封他为“殿前顶戴二品虎贲将军”,梁镇南告还乡后,看见家乡的平地村隋朝开皇10年(590)铜陵县的城墙遗址日益湮没。为了使家乡世代的子孙不忘自己的家乡是铜陵县的所在地这份殊荣,独自斥资,在“铜陵古洞”入口处建造“古铜陵”牌坊一座,以昭告来者。    
三庙口五拱桥  此桥位于云浮市新兴县天堂镇区村村委会区村三庙口;始建于清代;桥由青砖沙灰砌筑的五拱桥,桥长24.2M,宽5.3M,高约5M,现保存完好    原桥凸起分为五级,桥引平接路面,五拱桥历经重修;最近的一次重修是1987年,地方政府将受河水冲击的桥墩加固,两侧扩宽桥面并加护栏,桥面铺平。现在,从表面上看,五拱桥已经是一座由混泥士浇筑的普通桥,只有走到桥底下,才会发现那桥拱依然是历经几百年河水冲刷的青砖沙灰建筑的,透过古色古香的五个桥拱,再加上河两岸的两塔相互衬托,交相辉映,使这里十分有气场      
西岸石拱桥  此桥位于云浮市罗定金鸡镇西岸村;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石砌单券拱,桥长12.4米,宽2.85米,拱跨4.4米,高约3.5M,现保存完好    此桥为是罗定州通新兴、阳春古道的石桥,为“三罗第一古桥”;现基本没什么人走,现作为劳动耕作用        
石硖陂拱桥  此桥位于云浮市罗定金鸡镇文阁村;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石砌单拱券桥,长10 米,宽2.25米,高约3.5M,现保存完好    此桥是罗定州通往东安县古道的主要古桥,现在,还作为村民的主要通道      
  NO: 70
西岸砖拱桥  此桥位于云浮市罗定金鸡镇西岸村;始建于清代初期;砖砌单拱券桥,长约8米,宽约2米,高约3.5M,现保存基本完好    此桥是广东境内少见的砖砌单拱桥,现在已经不能通行      
  No: 71
云 武 桥  此桥位于肇庆市德庆县武垄镇武垄村委会武垄村;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石砌单拱券桥,长约6米,宽约1.8米,高约2.8M,现保存完好    据传说:村中人陈家书中进士后任江宁县巡检,衣锦还乡,前往武垄村探亲时,路经此地遇上河水暴涨而不能过河,便慷慨解囊,修建了这座石拱桥。村民为纪念其功德而命名此桥为“状元桥”;这也是徳庆县现存唯一的古桥      
粤东地区  NO: 72
青 云 桥  此桥位于梅州市平远县仁居古镇;始建于明崇祯末年;石砌四联拱桥,两边砌有石栏杆,长41 米,宽5.5米,拱高3米,现保存完好    据载:青云桥北端为黉宫,寓学子步桥进宫入试名登金榜之意。清康熙三年甲辰岁(公元1664年),知县刘骏石重建时,镶嵌“青云桥”三字石碑于桥中间。清嘉庆二十四年己卯岁(公元1819年),知县卢兆鳌重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被洪水冲垮,由县长林公顿募资重修。1976年,仁居至差干开通公路,此桥便开始通汽车,1983年扩大桥面宽至6米,上游一边的石栏杆拆换成了铁栏杆。古时,仁居古城墙四周设东、西、南、北门楼各一座,后来为方便乡民进城,在东门以西加辟一座东门城墙,直通青云桥,故又有新东门桥之称。2002年,政府拨款10多万元,重修青云桥,使这座古桥披上了新装        
  NO: 73
驾 虹 桥  此桥位于梅州市平远县仁居古镇;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石砌双孔石拱桥,长35米,宽3.5米,拱高约5米,现保存完好    与青云桥相距百多米的驾虹桥,一座爬满青藤已有410多年历史沧桑的古桥,有如长虹飞渡在仁居河上;两桥遥遥相对,每逢晨熙夕照或雨霁烟消之际,仿佛两道彩霞横贯两岸,与水光山色相辉映,故名“双桥虹驾”,构成平远老县城八景之一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地方官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