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派弟子能学尼玛派的第293章 传承弟子吗

404 File Not Found
404 File Not Found  博多哇招收了二千八百多弟子,任热振寺住持三年。传说他有八大心传弟子,即:后藏地方的热顶玛哇和囊支哈巴二人,涅地方的朗、吕二人:涅巴却帕和苯巴拉杰二人,多地方的白磨普穷巴和若玛秀哇二人,乌堆地方的尚夏拉哇·云丹嘉措和朗日塘巴·多杰僧格二人,传说他俩如同一双日月。从朗日塘巴的弟子肖岗巴开始到朗塘尚、格西年、大师官巴、格西喀尔、大师藏巴,以后朗塘·桑杰本又传给加玛哇,却杰帕木主巴也是朗塘尚的弟子。
  尚夏拉哇有三千六百多僧徒,其中传授教法的四人即:传授菩提心法缘分的且喀哇,传授传记缘分的尼梅堆贞;传授福系缘分的奈觉喜多,他任住持三年,连同传授教典正缘分的达卡哇共四人;连同那塘巴·却鲁古谢共五人。以前的达卡哇倡建堆觉、(应为沃觉——编者注)阿贡、擦普、达卡哇四寺。
  甲·且喀哇的弟子有赛基布哇、奈觉江森和甘巴达惹等人。赛基布哇修建基布寺。赛基布哇的弟子拉仁波且,拉仁波且传给拉隆吉旺秋,他是觉扎的叔叔觉磨达巾的儿子,拉隆吉旺秋传给拉苏康巴,拉苏康扎传给觉卧扎仁的儿子。奈觉江森修建卓巴寺,桑杰达惹修建喀如寺。
  那塘巴朗董敦罗追扎修建那塘寺(1),因他在曲隆圆寂,所以又叫曲隆古谢(即逝于曲隆之意)。曲隆的住持定噶古谢,南饶扎命名此寺为那塘寺,住持是尚尊多杰沃,传说他们的弟子贝丹卓达尼(2)见到三十五佛、尊胜救度母、十六尊者(罗汉)(3)、成就者娘日措巴(4),传说他是千佛中的一位。
  贝丹卓达尼的弟子尚敦曲杰喇嘛,此后是桑杰官巴森格嘉,他修建江钦寺,桑杰官巴森格嘉和卓兖尚是同时期的人。在他们的时期,达那西拉的弟子吉纳扎森格修建法相院(5),此法相院有迥丹惹迟6)等人,住持堪布琴南喀扎(7)是喇嘛八思巴的上师,他修建旧佛殿,并兼任曲弥大法轮会(8)的则本(9)。琴南喀扎的弟子觉敦闷朗楚臣他倡建那塘寺的大佛殿和大围墙,曲杰尼玛坚赞任住持,他委派楚臣达杰整顿教规(10)。其后,堪布堆哇贞巴扎巴尊追到内地,在元世祖忽必烈薛禅汗和元成宗完泽笃之时,住在朝廷,对佛教和寺院 多有利益。堆哇贞扎巴尊追的弟子堪钦扎巴西饶,住持堪布琴·罗桑扎巴制定禁止屠宰和不招收康巴人的寺规。上述师徒们均属博多哇传承,称为噶当教典派(11)。
(1)那塘寺:西藏历史上一座著名的噶当派寺院,(在今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县曲美区)藏历第三饶迥水鸡年(公元 1153年)由格西夏热哇的弟子董敦罗追扎巴倡建。此寺曾出过琛·南喀扎巴等大学者,十二世纪初迥丹日贝热智和卫巴罗色桑杰恰等把散在西藏各地的甘珠尔和丹珠尔底本收集整理为一套完整的大藏经。第十二饶迥铁猪年(公元1731年)由颇拉索南多杰(即颇罗鼐)任施主,刻了甘珠尔一百函的印板,此后继续刻了丹珠尔二百二十五函的印板,以及释迦牟尼生平卷轴画二十五幅的印板,还刻了一整套宗喀巴生平卷轴画共十五块印板等很多木刻印板。该寺还有其它很多古文物。
(2)贝丹卓达尼(卓敦东仔扎):董敦罗追扎的弟子,其事迹迄今未见记载。
(3)十六尊者:按佛教说法,释迦牟尼圆寂时对罗喉罗等十六尊者说:“我的教法在赡部洲消亡前,你们也不会入灭,须护持我的教法。”因而十六尊者在赡部洲十六个地方弘扬佛教。汉地佛教十八罗汉中的和尚尊者是唐太宗迎请十六尊者到国都长安时,负责招待十六尊者的人,以后成为皇帝供养的对象,当了八个皇子的老师。十八罗汉中的居士达哈达拉的来历是,十一世纪初,阿底峡到了西藏,住在扎叶巴寺时,一天十六尊者来到阿底峡的面前,仲敦巴招待十六尊者,因而他被列入罗汉之中。西藏十六尊者的画像和塑像,最先是在十世纪末,喇钦贡巴饶色的弟子鲁麦仲穷到了长安后,临摹了唐太宗迎请十六罗汉时所造的塑像,回到拉萨后,照此摹本在扎叶巴的十圣地佛殿中塑造了十六尊者的塑像,此后流行于西藏各寺院。虽然十六尊音都是印度的阿罗汉,但通常西藏寺院中他们的画像上的衣着与汉地的和尚相同,原因即在于此。十六尊者的事迹详见策却林喇嘛容增仁波且意希坚赞所著《十六尊者的传记》[10]函。
(4)成就者娘日措巴:领主娘尼玛沃色是著名的旧密宗喇钦,藏历第二饶迥木龙年(公元1124年)——第三饶迥木鸡年(公元1204)年,享年八十一岁。其详细历史见《伏藏珍宝集》第一部《一百位伏藏师根本传记》。
(5)法相院:主要学习佛教法相学的五部大论的大寺院就叫法相院。在色拉、哲蚌、甘丹三大寺修建前,西藏大法相院是卫地方的六大寺庙即1桑浦、2德哇坚热哇堆,3蔡公塘 4噶东、5觉摩隆、6苏浦。在后期,除格鲁派的拉萨三大寺甘丹、哲蚌、色拉外,也有的人把扎什伦布、塔尔寺、拉卜楞寺列入大法相院一类。格鲁派的大寺院虽然是以学习法相学为主,也另辟有学习密宗经咒的扎仓。
(6)迥丹惹迟(迥丹日贝惹迟):十二世纪初西藏的一位大学者,幼时在那塘寺勤奋学习法相学,后来和卫巴罗色桑杰布一起校勘了那塘的丹珠尔和甘珠尔,并写了《大藏经目录——太阳的光辉》,另外还有因明注释、医方明论等十六部著作,其事迹见《青史》[7]函5页7行——6页背面1行。
(7)南喀扎(琛嘉贝央):迥丹惹迟的弟子,一次上师深夜读书,他假装鬼神惊吓了上师,因而被赶走。其后,他在萨迦时,受元朝皇帝普颜笃的迎请为受供喇嘛,在上都时写了《俱舍论注释》通常称为《琛氏论藏》,他还做了《因明注释》的再注工作。其事迹载于《青史》[7]函5页[背面]4行——6行。
(8)曲弥大法轮会:藏历等五饶迥火牛年(公元1277年),八思巴第二次回到西藏,在后藏曲弥仁磨地方发起有七万僧众参加的大法会,西藏历史上称为曲弥大法轮会。
(9)则本:僧众聚会时,站在队列最前面,负责清点人数及诵经事宜的喇嘛。
(10)教规:释迦牟尼根据比丘、沙弥和僧人各自的思想水平制定的戒律条例就叫教规。僧众如违犯教规,应在第二天天亮前,向自己的教友或守同一戒律的人承认自己所犯错误,非在数月内承担五种贱活,只要改正错误即可,不必驱除出僧伽。如果犯戒者犯戒一天之后,仍不承认所犯错误,就会受到开除出僧伽等轻重不同的处罚,但不用体罚、逮捕、监禁等办法。政教合一制度在西藏确立后,上述关于在寺僧人的教规并不能很好坚持,而且各寺院还拥有奴隶、属民和寺院庄园,对他们一样实行封建制度的法律,对寺庙里违犯戒规僧人也实行肉刑和监禁等刑罚,寺院里执行的法规和封建法律没有区别。
(11)噶当教典派:从仲敦巴甲瓦穷乃的亲炙弟子格西博多哇到格西夏拉哇,又到涅扎果堪钦却加桑波之间逐步形成的传承,称为噶当教典派。因有噶当六论,即《本生三十四论》,《法句经论》,《集学论》,《入行论》,《菩萨地论》,《庄严经论》,该派根据这六论传授教法,因而得名为噶当教典派。
作者:蔡巴司徒·贡噶多杰|编辑:喜饶嘉措
正在读取中...
更多图片新闻
正在读取中...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歌手等;的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
所属类别 :
格鲁派是中国藏传佛教宗派。藏语格鲁意即善律,该派强调严守戒律,故名。该派僧人戴黄色僧帽,故又称黄教。创教人,原为噶当派僧人,故该派又被称为新噶当派。格鲁派产生于15世纪初。一般认为,明永乐七年(1409年)的建造,标志该教派的正式形成。它是藏传佛教中最后出现的教派,也是最大的一个教派。 色龙生根翁述(第十代伏藏法王生根活佛) (于公元1429年出生在康区,他远赴蒙古等地传播格鲁教派,致力于传播发展格鲁教派、、、与本教,从带来了并传播于,将格鲁教派传播到蒙古,是蒙古王朝的国师 。
外文名称 dge-lugs-pa
点 严密的管理制度
9 10 11 12
格鲁派,以戴黄色的帽子倡导严守戒律而得名“善规”,又被称为格律派,汉地称为黄教。格鲁派源自于阿底峡尊者创立的“噶当巴Kadhampa”,所以又被称为新噶当派。由于格鲁派是四大教派中最晚出现,也是目前影响最大的一派。 格鲁派(藏文:???????????,藏语拼音:Gelug 或 Gelug-pa,威利:Dge-lugs-pa)是中国藏传佛教宗派之一。藏语格鲁意即善律,该派强调严守戒律。格鲁派僧人戴黄色僧帽,故又称黄教。西藏宗喀巴大师于十四世纪所创立,为阿底峡尊者噶当派的后裔之一,故又称作噶丹派(Ganden)。宗教哲学中认为应成中观派为最究竟的学说。格鲁派在西藏有很大的影
格鲁派重视僧人学经﹐有系统的学经制度,先显后密。规定,《现观庄严论》、《中观论》、《俱舍论》、《释量论》和《律经本论》五部经典为该派学僧必修之课称为显宗五部大论。。凡考取甘丹﹑哲蚌﹑色拉三大寺系统的“拉然巴格西”学位考试﹐再入推举进入上下密院学习密宗四部(即事续﹑行续﹑瑜伽部﹑无上瑜伽部)﹐经过逐级的职位升迁﹐可升任甘丹赤巴。宗喀巴定出学习制度,规定学习内容,按部就班,循序涟进,先小后大,先显后密。组织一套有次序有系统的学习经论理论,宗喀巴大师在噶当六论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略加更改,定按三学原则制定学习内容:戒学,学《律经》;定学,学《现观庄严论》;慧学,学《中论》、《量论》(因明学)、《俱舍论》。密教学习作、行、瑜伽、无上瑜伽四部之续经讲解,结合实修教授导引以便求证。规定寺内学习五部大论(在噶当的六大论上增加了抉择正见的中观学),是从律经论三藏中选出最有代表性的经论。三学(闻、思、修的主要内容),戒-《律经》,定-《现观庄严论》(谈菩萨修行证果),慧-中论(佛教的最高哲学思想),因明(锻炼逻辑思想、抉择正见)俱舍(辩诸法性相为书)。五部大论概括了经、律、论三藏的教法内容,其它学习的经论注疏文献,各寺采用的教本,甚至连各扎仓也不尽相同。 寺院规定僧人必须读完显教的五部大论,先学何经,后学何经,何时完结,均有详细的规定,显教学完考格西后,才能进上下密院学习密乘,密教先学事相如摆供设坛等,然后才学灌顶实修。
格鲁派的学位制度
格西意为善知识,或良师益友,相当于的和尚、亲教师,也有译为佛学博士。格西学位传统上只授予在显宗学院学习有一定成就的学经僧人,而不授予修习密宗的僧人。在格鲁派各寺院中对于格西的等级设置并不统一,学位名称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拉萨三大寺的格西学位最权威,它的制度也最完善、最健全,所以下面仅就三大寺的四种格西学位作概要性的叙述。 第一等格西是拉然巴,意思是拉萨的博学高明之士,是格西中最高等级的学位; 第二等格西是措然巴,意思是全寺的卓越高明之士,比拉然巴格西要稍低一等。这两种格西,要经过多次考试后,还要经过当时噶厦政府最后的审定方能取得。 第三等格西是林赛,意思是从寺院里选拔出来的有才学的人; 第四等格西是多然巴,意思是在佛殿门前石阶上经过辩论问难考取的格西。这两种格西的考试和认定,不必经过噶厦政府的认可,由各寺自己决定。转世随着众生的因缘,每一位活佛都示现不一样的情况。但众生因缘尽了,喇嘛则会示现圆寂或没有讲法(当众生没具足福德因缘或没有众生请法的缘起而致)。
大祖古转世体系
格鲁派四大祖古在当今有很高的地位,为所有人藏传佛教徒崇拜。 班禅喇嘛额尔德尼,主要在后藏 达赖喇嘛,主要在前藏 章嘉呼图克图,主要在内蒙 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主要在外蒙
创始人宗喀巴()出生于青海省塔尔寺地方,本名罗桑扎巴。幼年在噶当派寺庙甲琼寺出家,依顿珠仁钦学显教,对噶当派教义有了初步认识。1373年他到卫藏地区学经﹐先后从萨迦﹑噶举﹑夏鲁等派僧人学习。至14世纪80年代初﹐学习各派显宗经论﹐以后又系统地学习密宗﹐至80年代末﹐遍学藏传佛教显密宗各派教法。自年﹐宗喀巴积极倡导僧人严守戒律﹐学经须遵循次第。着&菩提道次第论&(1402年成书)﹑&密宗道次第论&(1406年成书)﹐为创立此派奠定理论基础。1409年藏历正月﹐宗喀巴在帕竹地方政权阐化王札巴坚赞和内邬宗(今拉萨西郊柳梧区)宗本南喀桑布及其侄班觉桑布的支持下﹐在拉萨发起大祈愿法会﹐参加的各宗派僧人1万余人。法会后﹐宗喀巴又在帕竹地方政权属下贵族仁钦贝和仁钦伦布父子的资助下﹐在拉萨东北40余公里的旺古尔山﹐建立甘丹寺﹐独树一派。 13~14世纪时﹐藏传佛教萨迦﹑噶举等宗派先后在掌权﹐并得到元﹑明两朝的正式册封。然而﹐上层僧人追逐权势利禄﹐耽于酒色﹐横行不法者在所多有﹔各宗派间因争夺权力而引起的战乱亦屡见不鲜﹐以致藏传佛教中占统治地位的各宗派日益衰落﹐其原有的号召力和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功能也在削弱。宗喀巴为振兴﹐力挽颓风﹐积极提倡僧人严守纪律。他著书立说﹐授徒传教﹐在卫藏地区有很高的声望﹐因而此派得以最后建立。16世纪锁南嘉错受明廷册封。 至清代,该派的与班禅两转世系统均由清廷扶持确认。格鲁派成为西藏地方政权的执政教派,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形式自此进一步发展。格鲁派除藏区四大寺,尚有青海的塔尔寺、甘肃的及今蒙古的额尔德尼召等教派中心。该派奉龙树《中论》,持缘起性空之见。谓诸法待缘而起,毕竟空无自性。修持主教行并重,不废戒律,兼重止观。教法包容显密二宗,强调先显后密,循序渐进,学不躐等 。其学经制度严密系统,考核升迁章法严密。显宗学僧先通五大部(《 量释论 》、《现观庄严论》、《入中论》、《戒律本论》、《俱舍论》),在三大寺获格西学位后方可进一步修密宗四大部密法。该派亦有严格寺院,僧职人员各司其职,母子寺院从属关系严格。历史上该派在藏族、居住区流传甚广,影响很大。 关于实修,大师在显教方面著有《菩提道次第》广、中、略三论,在密教方面著有《密宗道次第广论》、作为指导实际修习之教授。
宗喀巴的弟子中﹐最著名的有贾曹杰和克主杰。贾曹杰继承宗喀巴法位﹐为第一任甘丹墀巴(意为甘丹寺座主﹐实为此派教主的地位)。克主杰为第二任甘丹墀巴﹐后期此派建立班禅转世系统时﹐又被追认为第一世班禅。宗喀巴和贾曹杰﹑克主杰被藏族佛教徒尊称为“师徒三尊”。此外﹐宗喀巴的弟子中还有绛央却杰是哲蚌寺的建立者﹔绛钦却杰是色拉寺的建立者﹔根敦主是的建立者﹐也是后期被追认的第一世达赖﹔喜饶僧格是密宗寺院举麦札仓的建立者。这些人都是积极协助宗喀巴创建此派的代表人物。到16世纪中﹐此派寺院已遍及于藏族分布的各地区。 格鲁派是藏传佛教各大教派中最后兴起的一个,在公元15世纪时才兴起。它一兴起就迅速取代了其它各教派的地位,成为后期藏传佛教的唯一主角,在西藏社会发展史上,它具有任何教派都无法达到的重要地位。 学修并重、讲修并重的学风使其成为藏传佛教中影响最大的派别。由于最晚出现,它几乎吸取了以前诸藏传佛教的各个教派的各种教法,如有名的萨迦十三金法,噶举的大手印,宁玛的密修马头明王,噶当的十六明点(又称“十六滴”),夏鲁的,觉域的断法等等。
依《菩提道次第论》而为修学。菩提道就是成佛之道,由于众生的根器和意乐不同,从凡夫到成佛还有阶段,所以菩提道内容包括了三个阶段,即三类土夫的修学之道。 初学佛的人面临几个问题,首先学佛如何下手,学哪种法,怎样等等。法门广大无边,必有明师为指路,所以学佛开始就是要依止善知识,此为道之根本。依什么样的善知识,如何观师、择师,如何依止,论中均有详述。 既有学佛的愿望,就要想暇满的意义。所谓暇就是有空闲时;满就是条件具足圆满。若是忙于生活,或无权自主,或诸根残缺,或地处偏僻,都无暇听闻佛法,这种无闲共有八种,称八无暇。条件具足圆满者,指能生而为人,有佛法之地,有说法听法之机会,诸根完全,非盲聋痴等,这种圆满共有十圆,为十圆满。既然有闲暇,又条件圆满,便应思维,人生不只是穿衣吃饭,必定要过得有点意义,不让空过。在佛教来说修学佛法就是为完成人身大义,不要把暇圆的人身浪费了。 为了不浪费时光,就应思维,人生寿命无常,刹那即过,何时将死,不能预知,既知人生难得,佛法难闻,就应珍惜时间,勤奋苦学,克实求证。 今生不能解脱,死后仍堕。之中生于地狱饿鬼之趣,苦不堪言,要解脱恶道之苦,只有依三宝求其救度,故要皈依三宝。 为求后世利乐,不以皈依只靠便为满足,尚须勤行业果取舍。佛教是因果论,种因必有果,善因善果,恶因恶果,若畏恶果,故应广大修善。 然上面所说,仅是得人天福报,属下士所修(下士道),为人天乘,不是的真实目的。佛说法的目的在令众生永出轮回,共同成佛,上面所说思人身难得,念无常,念轮回苦,皆非解脱正因。故尚应进一步追求解脱轮回这道,此求出离所修即为中士道。正修此心,即依苦、集二谛,生起求解脱之心。抉择解脱之道,即依灭、道二谛。此四谛或十二有支佛虽为小乘所说,但是这些是三乘人均应修习为共通之法。无论小乘大乘,首先对世间不生厌倦,无出离心,则什么都说不上。四谛就是苦、集、灭、道,先知三界轮回犹如火宅,是痛“苦”之源,苦又是由烦恼和业所“集”,只有“灭”除苦、集、乃得安乐,其能灭除之“道”即戒、定、慧三学。外道不知出离心,无论他的方便有多好,修证有多高,但终究不出轮回,仍堕生死。又出离心只为中士道所修学,属于小乘,仍只有自己出离轮回,尚未想到一切父母有情还在轮回中受苦,我应发大慈悲大,修六度行,度一切众生皆出轮回。要心怀大志,才是大乘菩萨,才是上士之道,才是真正佛道。 上士道的修心次第以要发大心,专为利他最为重要,只有不住自利之心,方能脱离小乘,突破狭隘的自利,进入大乘的最高精神境界。 何为大乘之门,即波罗蜜多乘和蜜乘。波罗蜜多乘就要广修六度,学菩萨学处,受,尤其是要学习止观,止是修定,观是修慧,无戒不定,无定不慧,止观必须双运。止出轻安,观慧通达一切诸法皆是缘起性,证悟空性。若无观慧则不能断根本之实质,自己尚不能出轮回,遑言度众生,所以大师总结菩提道次第为三要: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出离心和菩提心,此二是噶当派所提出。只有出离心和菩提心,不能出轮回生死,大师又提出空性见,有空性见才能破除无明实执,断生死轮回之根本。但不知轮回苦,不生厌离,不求出世,无出离心,连自己出不生起厌倦轮回之苦更不能发菩提心度广大众生出轮回,那么不求出轮回,修了空性又有何用?故首先要有强烈出离心和菩提心,然后才能断生死轮回根本之实执,求出生死之空慧正见。有了正见才能断除二障现证空性,直趋佛位。若轮回都出不了,哪里还能成佛。 总之,一切大小乘经典,均为成佛之支分,前前为后后作准备条件,因此不可偏废。这些要点全包括在《》之中,是求佛道者真正之教授。从众生成佛必须经过这三种道次,不能躐等,或妄行取舍。菩提道中最重要者为止观,若只修止,纵然得到最好的三摩地,也出不了生死轮回,修到了四禅天的地位也终有堕落之一日,所以由止获得轻安,为修观奠定基础,始易生观慧。如已修止进而必须修观,生起空性正见,方能对治生死轮回根本实执,解脱轮回,其次修大乘行,应重视空性与大悲和四无量心相结合,重视业果,重视缘起,缘起性空必须双运,若欲即生成就,必须急速圆满二种资粮,方能成一切种智,圆满三身。然欲急速成就,若无善巧方便,独依显教修习,亦难成办。故大师又特著&密宗道次第广论&,并提出许多实修方便,如此显密双重结合修习,则必有成就之日。这些都是大师的殷殷教导,一切详见大师所著二种《道次》之中。
依《密宗道次第广论》而修学,规定先学显教后学密乘,意思就是要学人在学显教大乘中首先注重发菩提心,学密是为利益众生急速成佛,现证三身,,才能广大利益众生,故发菩提心最为首要,如此学密才有基础。学密前先依止具德上师,方堪为大阿阇黎,求其灌顶。未得灌顶者,不得讲听密法教义,更不能随便乱修。关于作净、设坛、仪轨事相,论中均有详细的规定。后受三昧耶戒及别解脱律仪,须严谨守护,若不持戒连人天善趣亦不能得,遑云成佛。其次则须精研密教教理,密教的经典分续部,即作、行、瑜伽、无上瑜伽四部。 四部的道次第首先讲事部。事部以外部事相为主。如身语之作净、设坛设供等外事,而内心则兼修瑜伽住三摩地,其灌顶以花、水、冠三灌为主,随加授记、庆慰、随许。其授三昧耶戒与行部同。事部中对有无自身明现为天身或自己对面生起天身这方面颇有异义,大师许有自起天身。修十真实作承事,四支念诵静虑,修六天与及住火、住声等静虑或加供养忏悔,修四无量心等。大师指出在修密中无论四种续部皆要贯彻修真实之义,所谓修真实,即运用缘起性空的观点来作修习。 行部。外部事相与内瑜伽交相为重。行部灌顶于花、水、冠上加入金刚铃、杵、名等灌顶,随即作授记等同事部。授三昧戒,其戒即恒念皈依和发心,断四黑法,行四白法及菩萨根本戒与支分戒,其它续部所说之三昧耶戒亦应守护。正行有有相瑜伽和无相瑜伽、承事法、求悉地法等。 瑜伽部。专示内修三摩地法。灌顶法于行部灌顶上加金刚阿阇黎灌顶和秘密灌顶,连同随许、授记等共十一项。授三昧耶戒,当守皈依学,菩萨学,乃至密咒十四根本戒及依根本和解释经所说五部之三昧耶戒等。本尊有五部如来,正修法分有相和无相二种三摩地。有相瑜伽有四座修、无相瑜伽、修佛部等四部为主修法,善承事已修悉地法。此又分为静虑、念诵、护摩和修悉地法。 无上瑜伽部。专显内瑜伽最胜三摩地之修法,除此更无过者,故名无上。其灌顶法在未灌之前先修曼荼罗,有自起对起之分,乃至七合等修法,修习各种仪轨,然后灌顶。无上部有四大灌顶,即宝瓶、秘密、智慧、句义等灌顶。授三昧耶戒、有十四根本戒、八粗罪、二十五禁行和诸禁等。 正修即修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关于本尊本派有&大威德&、《胜乐》、《密集》和《时轮》等。修生起次第自观天身,生起佛慢,可以打破耽着,断生死轮回根本,同时密乘观修,直观佛的果德如五现证等,即生成佛之意,圆满次第又有二规,依父续修幻身光明,通过金刚诵等三远离,由最细风心成就幻身,再入光明中清净,身现自加持之虹身,心成胜义真实,现证双运之身。依母续修乐空双运,成乐空无别,即大乐心与空性身二者体性无别清净一切尘垢之无二智。此智则为无明永尽,微尘清净无碍之空色身,亦即相好庄严之报身此身与不变妙乐之心结合成为双运之佛身。欲证乐空之见,首先应证空性正见,若无空见所摄,绝不能得真正之乐空。
该派重视僧人学经﹐有系统的学经制度。先显后密﹐循序渐进﹐学不躐等﹔所学经论及考核﹑升迁等规定自成体系。学经僧人须学显宗五部大论﹕&量释论&﹑&现观庄严论&﹑&入中论&﹑&戒律本论&﹑&俱舍论&。学完即可通过格西学位考试。凡考取甘丹﹑哲蚌﹑色拉三大寺系统的第一等格西﹐再入举堆札仓或举麦札仓研习密宗四部(即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经过逐级的职位升迁﹐可升任甘丹墀巴。
在密教方面,噶当虽有密法,但未广传。大师阐发密乘精要意义,提出许多实修方便。由于无上瑜伽方面对幻身光明的修法提出不共教授,造《密宗道次第》对学习密教的过程,详作规定,特别是规定无论显教、密乘均须按规遵守律戒,这样就形成了独特的风规,奠定了格鲁派的基础。 在见地方面,大师得僧仁达瓦的帮助,通达了中观应成派见。藏传佛教教派除格鲁派外,还有宁玛、噶举、萨迦、觉囊等诸派承认世俗性空、真如本性、如来藏属胜义不空、胜义有论。大师提出应成派见,认为无论胜义、世俗皆是由分别心假名安立,除假名外皆非实有,成立毕竟空说。格鲁派本着中观应成派立论提出了与其他派别不同的八点作为本派特点: (1) 不许有阿赖耶识。 (2) 不许有自证。 (3) 在胜义虽不可得,在世俗中施设外境是有,不破外境 。 (4) 立敌共许所依法,不必言陈尽同,故不取自立之因而立量,随顺他宗说应成语,亦成正比 量。 (5) 三乘各自资粮道中即生一切法无自性见,各自得圣道即已是一分证二无我。 (6) 执谛实以三毒一分为性,非所知障而为烦恼障。故执实属 障。 (7)灭法待因而生,故是有法。 (8)因灭法有故,过未二者非有为非无为,现在成就是实(一般承认灭法是无为)。 格鲁派认为成佛证涅盘即证诸法法性、空性,为胜义谛;宁玛、噶举、萨迦、觉囊认为成佛为见佛性、见自心本性、本有,为胜义谛。在世俗谛上各派均同为缘起性空论,在胜义谛上则两种观上尖锐地对立,一主空,一主有。这空有这争在印度也持续了数百年之久,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本来,说“空”是佛说的,说“有”也是佛说的,各有经论作为根据,说法四十九年,在早期他说的四法印:苦、无我、无常、不净,在涅盘时又一反前说,说常、乐、我、净。可见既同为佛说,即应皆是佛教而非外道。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龙树在前,无着在后,其间相隔一二百年。既有龙树的空宗,何以又来无着的有宗?空、有二宗,号称二大车乘,可见二宗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这就是结论。
此派很重视寺院管理制度。母子寺院从属关系严格﹔僧职人员各司专职﹐不得越权﹔寺院管理实行委员议事的形式﹐任何个人不得垄断寺政。这种严密的寺院制度﹐有助于保持寺院组织的相对性﹐而避免某一个封建统治者对寺院的操纵。
16世纪中叶﹐该派开始实行转世制度﹐表明此时已形成独立的寺院经济势力。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哲蚌寺的索南嘉措正式称﹐以继承具前世根敦嘉措的地位。明万历六年(1578)﹐索南嘉措应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之请﹐到青海传教﹐受俺答汗赠予达赖喇嘛的称号﹐是为达赖名号的开端。索南嘉措被认为达赖三世。崇祯十五年(1642)蒙古和硕特部固始汗受此派人物达赖五世罗桑嘉措和罗桑确吉坚赞之请﹐出兵击败该派各敌对势力集团﹐从而位居其它宗派之上。清顺治二年(1645)﹐固始汗赠罗桑确吉坚赞以班禅博克多的称号﹐从而建立了班禅转世系统﹐罗桑确吉坚赞被认为班禅四世。顺治九年﹐达赖五世到北京﹐翌年受正式册封。班禅四世去世后﹐罗桑意希被认作他的转世。五十二年(1713)班禅五世罗桑意希也受到清朝正式册封为班禅额尔德尼。干隆十六年(1751)﹐清朝正式授权达赖七世格桑嘉措管理西藏地方政务﹐此派遂成为西藏的执政宗派。历史上﹐此派在藏﹑蒙古族地区流传较广。外蒙古(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哲布尊丹巴(原属觉囊派﹐清初改宗格鲁派)和内蒙古的章嘉呼图克图同为该派著名的活佛。由于该派禁止僧人娶妻和参加生产劳动﹐严重地影响流传地区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959年后﹐此派在西藏原有的封建特权和封建剥削制度﹐经过改革而被废除。 四大体系(前藏)、班禅额尔德尼(后藏)、章嘉呼图克图(内蒙古)、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外蒙古)
格鲁派的三大寺指位于拉萨的三个格鲁派寺庙,分别是:甘丹寺(黄教母寺)哲蚌寺色拉寺格鲁派的四大寺扎什伦布寺,位于西藏日喀则格鲁派的六大寺塔尔寺,位于今青海西宁市附近拉卜楞寺,位于今甘肃夏河县六大寺中都有显教的佛学院。其他格鲁派管理的有名寺庙有:大昭寺,位于西藏拉萨(尽管大昭寺是各教派共尊的神圣寺院,但现在以格鲁派为主)大藏寺,位于今四川阿坝州大乘寺,位于尼泊尔
甘丹寺全称直译为喜足尊胜洲,又称噶丹寺。位于拉萨东面达孜县境内的拉萨河南岸旺古尔山坳。明永乐七年(1409年)由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咯巴兴建,为格鲁派第一座寺院。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世宗御赐寺名“永泰寺”。因该教派的僧人都带黄色僧帽,故又称黄帽派,简称黄教。全寺分夏孜、绛孜两个扎仓,僧人定额为3300人。与哲蚌寺、色拉寺合称拉萨“三大寺”。历世格鲁派教主甘丹赤巴即居住在此寺中。寺内主要建筑有措钦大殿、宗喀巴寝殿、羊八犍经院、宗喀巴灵塔祀殿、绛孜扎仓以及夏孜扎仓、23个康村、20个米村,以及佛堂僧舍共50多个建筑单位组成。此外,甘丹寺中还设有九个辩经场,以适应春、夏、秋、冬四季法会和平时辩经的需要。措钦大殿的规模相当大,由108根大柱组成,约1600平方米,可容3500喇嘛在殿内诵经。这个大殿主要供奉像和宗喀巴像等,造型精美,技术精湛。寺内所藏文物甚多,其中以清乾隆帝所赐和明永乐皇帝所赐锦锻绣塘最为著名,还有保存宗喀巴和甘丹赤巴等遗体的灵塔90余座。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 哲蚌寺原名是吉祥永恒十方尊胜州,位于西藏拉萨城西约5公里的根培乌孜山下,海拔3800米,始建于1416年,为宗喀巴弟子嘉样曲法所建。全寺约20万平方米,建筑雄伟壮丽,最盛时僧侣达到万人之众,是藏传佛教最大的寺庙。寺内主要经殿有六个:甘丹颇彰、措钦大殿、密宗院、洛赛林院、郭芒院、德阳院。和四个扎仓(经学院):罗赛林扎仓、古马扎仓、德扬扎仓以及阿巴扎仓。另外寺庙四大僧院中有三个显宗和一个密宗院。哲蚌寺是达赖二世至五世的居所,历世达赖均以此为母寺。错钦大殿可同时容纳六七千人,殿内有文殊像、白伞盖像、弥勒像等,供有哲蚌寺的主要信仰物——右旋法螺。大殿里还保存有一至四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大殿3层是强巴佛(未来佛)殿,这尊强巴佛像是当年宗喀巴在世的时候由他亲自的,极为著名。寺内主尊佛像有:见解弥勒佛通追、金刚怖、不动佛。还有金写甘珠尔、大展佛芒,和不计其数的各种镀金佛像、唐卡、佛经等珍贵文物。为全国重点。 色拉寺全名为色拉大乘寺,位于西藏拉萨北郊色拉乌孜山南麓,由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委派其八大弟子之一的释迦益西于1419年建造。色拉寺占地面积达110多平方米,整座建筑群由佛殿、经堂、扎仓(僧院)、僧舍和康村及策墨林和热振等著名大活佛的剌章宫殿等建筑组成。其中措钦大殿、麦巴扎仓、阿巴扎仓、吉扎仓为该寺的主体建筑。措钦大殿在寺院东北部,高四层,由殿前广场、大经堂和五个佛殿组成。主供强巴(弥勒)佛,高六米,雕塑精湛,神态安祥。西侧为罗汉殿,主供十六,每座罗汉体内有释迦益西从中国内地带来的木雕罗汉一尊。东侧为神殿,南墙珍藏着永乐版大藏经,这是我国第一次印刷的,是明成祖亲自馈赠的传世之宝。藏在措钦大殿的200余函《甘珠尔》、《丹珠尔》经书全是用金汁抄写的,十分珍贵。色拉寺有一个盛大的节日叫“色拉崩钦”,是其独有的金刚杵加持节。每年的藏历12月27日,来色拉寺等待击头加持的信徒数以万计。色拉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扎什伦布寺,也称“吉祥须弥寺”,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区西北的尼玛山脚下,由宗喀巴的弟子一世达赖根敦珠巴于1447年倡建。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四世班禅罗桑确吉坚赞任该寺住持时又加以扩建。是历代班禅的驻锡地和宗教活动场所。全寺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错钦大殿为该寺最早的建筑。殿前有一500平方米的讲经场,是班禅讲经和僧人的场所。大殿内同时可容2000多人诵经。大弥勒殿位于寺院西侧,殿高30米,供奉1914年由九世班禅确吉尼玛主持铸造的弥勒坐像,总高26.2米,共享231400斤,6700两,是世界上最大的铜佛坐像。历世班禅灵塔大小不一,塔身都饰有和。每座灵塔都燃点数量不等的大小,终年不熄。塔内藏有历世班禅的肉身,以四世班禅的灵塔最为豪华。该寺有脱桑林、夏孜、吉康、阿巴四个札仓(经学院)。此外,时轮殿、印经院、汉佛堂等也颇具规模。寺内还珍藏有历代皇帝赠送的无数礼品。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尔寺藏语称“兖本贤巴林”意为“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位于省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的莲花山坳中,始修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明万历五年(1577年)落成。因先建塔后建寺,故名塔尔寺。相传这里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整个寺院依山势而建,依山势起伏,由大金瓦寺、小金瓦寺、小花寺、大经堂、大厨房、九间殿、大拉浪、宝塔、太平塔、塔、过门塔等大小建筑,1000多个院落,4500多间殿宇,是一处汉藏艺术风格相结合的建筑群。塔尔寺的主殿是大金瓦寺,面积约450平方米。塔尔寺最宏伟的建筑是大经堂。这是一座藏式平顶建筑,面积达1981平方米。殿内矗立着 108根大柱子,柱子上部都雕有优美的图案,外裹彩色毛毯,并缀以各色飘带、幢、幡等。上千尊小七精致的铜质镏金佛像置于四壁的中。经堂内铺蒲团上千个,可供2000多喇嘛集体诵经之用。酥油花、绘画、堆绣被誉为塔尔寺的艺术三绝。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拉卜楞是藏语“拉章”的译音,意思是“佛宫”。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夏河县境内,是历代嘉木样活佛的佛宫,为甘南藏族地区最大的寺院。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拉卜楞寺占地1234亩,拥有经堂6座,佛殿84座,藏式楼31座,佛宫31处,经轮房500余间,僧舍10000余间。此外,还有辩经场、印经院、藏经楼、镏金铜塔等建筑,总建筑面积达40多万平方米。寺内有庄严雄伟的寿禧寺、高不可及的铜铸弥勒佛、金碧辉煌的大经堂、奇巧瑰丽的舍利塔,喇嘛最多时达3000余人。寺院内设闻思、续部下、时轮、医药、喜金刚、续部上六大学院,藏经6万余卷,其中佛教大200多卷。拉卜楞寺尤以六大学院著称,成为藏传佛教高僧的培养基地,是世界最大的藏传佛教学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each(i, video) list}}
{{if list.length > 8}}
查看全部 ${list.length} 期节目
{{if _first}}
内容来源于
百科兴趣圈
{{if list && list.length}}
360百科致力于成为最为用户所信赖的专业性百科网站。人人可编辑,让求知更简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两仪拳传承弟子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