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位书法家书法家周维新字的价值

金华西渡记--吾语若的博客--凤凰网博客
凤凰博报 由你开始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金华西渡记
【田松按,《金华养生密旨与分析心理学》(通山著,东方出版社,1993年)是我出版的第一部著作,译自英文TheSecret of Golden Flower。可惜只印了两千册,坊间早已绝迹。适闻张卜天师弟完成了新译本,译自德文,将由商务出版,为之欣喜。卜天是翻译大家,译著丰富,文字好,学问深。从卜天那里知道,我的译本之后,黄山书社还曾出过一个版本,未曾得见。卜天的译本勾起我的自珍之情,晒一下当年的译者自序。此序在出版未时曾采用,责任编辑是我的陈年老友,南大才子颜玉强。老颜认为这个序言写得过于个人化,与东方社的严肃面孔不协调。所以老颜大刀阔斧,做了大幅度删改。此为全本。我翻译此书时,在北京印刷学院教普通物理,住集体宿舍,过着闲散的生活。我曾自嘲,在二十几岁的时候,过了一段退休时的生活。每日上课之外,乱读书、胡下棋、瞎喝酒。有一件事儿特别喜欢,骑自行车向西二十分钟,可到永定河河床。彼时河床是干的,远看一片西部景象,沙漠上生者野草。春天,会路过一片桃林,花开时节,妖妖艳艳。秋天,河床上的草,是红色的。日】&金华西渡记[①]——《金华养生密旨与分析心理学》自序&&1.&本书的源起及其旅途六十三年前,当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博士为研究集体无意识的过程正在一个被基督教打得尸骨无存的千年以前的古老宗教诺斯替教中苦苦查证而踏破铁鞋达十五年之久的时候,理查·威廉给他寄来了一部被他们称为中国瑜珈的道家内丹著作,荣格如获至宝,顿开茅塞。他说:“它正包含了我在诺斯替教中费尽心机也找不到的东西”,“正是这部著作,第一次把我推到了正确的方向上。”[②]&这部著作,就是现在摆在诸位面前的据说由吕洞宾传下的《太乙金华宗旨》。民国六年,伟大的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那一年三月,一位名叫姚济苍道号合道子的修道之士在北京琉璃厂发现了这部书,认为是挨狗咬而仍是好人的孚佑帝君吕洞宾的遗泽,但不敢肯定,于是伙同道友应赞元,于四月三日夜九时在东华门应宅设坛扶乩,遥请吕洞宾。不一会儿,吕洞宾就来了,他说:“好久没有光临坛场了,们如此心诚,我很感动,就跟你们说几句吧。这部书是永乐初年(1403)开始动手的,康熙二年(1663)才大功告成(此书历时260年怀胎才呱呱坠地,难矣哉),里面都是高级功夫,你们好好练吧。一会儿,你们把酒准备好,我给你们写篇序。”此事载于合道子《得书求序始末记》。从中看不出来这番话是空谷传言还是借扶乩之鸾笔写出来的。反正,吕洞宾用鸾笔写了一篇序,即《孚佑帝君重序》,“书毕,方十点有半”。吕洞宾走后,又有一仙铁拐李踏歌而来,“哈哈哈,我来了,莫道老拐没分晓。形形色色都不管,清静无为作主脑。闲来壶中日月长(神仙有闲时),闷时灵山采芝草(神仙也有闷时,且采芝草解闷)。看看我快活直到老(神仙亦有老时)。”铁拐李又说:“刚才和钟离仙正在终南山月下手谈,吕洞宾派青鸟送个信息,说你们两个心诚,(八仙的友谊历千年而不衰,壮矣哉!)就扔掉棋子,来看看你们,顺便讨杯酒吃(酒是人间好!)。”[③]这段故事现在恐怕除了部分气功界人士很少有学者把它当作史实,但合道子记载如此详细,五W俱全,真的一般,令我不敢妄言。反正后来把它译成德文的理查·威廉不以为然,而且他认为这类鸾笔序文离题甚远,不知所云。初版七十部再版五百部分散立尽,正要印第三版时,有一位73岁的道友佟成和自邯郸专程来访,带来抄本《太乙金华宗旨》,中有姚济苍没有见过的另外几篇序文,于是排入,三版又印五百部,又立尽,当年12月,印了四版,五千部,这就是目前首都图书馆所藏的首图本。此后,1921年,有一位道号慧真子的道友将《太乙金华宗旨》改名为《长生术》,并为之作注,将柳华阳的《慧命经》改名为《续命方》,又将两书合成一册,以《长生术》为名刊行于世。1927年又一次印刷,这就是现藏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北大本。这段时间里,理查·威廉有幸得到一本,这位翻译了《易经》、《老子》等中国经典的“中国精神的传大阐释者”,立即发现了此书的不凡,便把它译成德文,并寄给在诺斯替教中上下求索的荣格博士。于是,1929年有了此书的德文版,荣格写了长篇《评述》,以一个分析心理学家的角度,赋予中国瑜珈以心理学的意义,为西方人铺设了一条理解东方思想的桥梁。该书在欧美学术界以至民众之中引起一阵骚动,有许多人照本修炼。1931年,卡里·F·贝纳斯译之为英文,名TheSecret of GoldenFlower,1957年,德文五版中增入了《慧命经》图说部分,1962年英文五版随之增入。此间或此后,又有日文版问世。英文五版之一册在1985年春季吉林大学图书馆外文库部分原版书甩卖中落入了我的书厢。当时我是大三学生,对此中妙处懵然无知,只是因为里面有几幅天书般的中国图画和诗句,毅然买下。根本没有想到几年以后我会惊异地从中认出C.G. Jung就是《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的作者。但我要为它花费一些功夫,是早有意识的。&2.&关于威廉和荣格对于荣格,大家不应感到陌生,目前大陆已经出版了他的若干著作,如《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人类及其表象》、《心理学与文学》、《人怎样完善自己的个性》等,还有若干介绍他的著作,如《荣格心理学导引》、《从弗洛伊德到荣格》等。但是,与荣格这位思想家的博大相比,与大陆已出的大大小小的弗洛伊德相比,对荣格的介绍可谓少得可怜。荣格是继弗洛伊德之后的又一位心理学大师。人们往往认为荣格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但实际上,荣格在与弗洛伊德合作时就已经有了对无意识心理的深刻思索,因而他能立即理解弗洛伊德的学说。并且,由于他对自然科学的精深理解,使得他很快地抛弃了心理分析学说中的形而上学假设,达到了弗洛伊德所未能达到的高度,成就了他自己的分析心理学。他的思想已超出了心理学的界限成为哲学、美学、文艺学、人类学、宗教学的共同财富。他的思想还以一种质朴的面貌出现在大众面前,以至于他的许多专业术语如“内倾”“外倾”等已经成为日常用语。现在,西方学术界对荣格的评价日升日高。荣格分析心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是集体无意识。他认为,正如人类有着与种族差异无关的共同的解剖结构,人的心灵也拥有一个与文化和意识差异无关的共同基底,他把这个基底称为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就是与所有种族差异无关的大脑结构全同性的心理表现,因而世界各民族都有着相近的神话题材(如大洪水)和象征图案(如曼荼罗)。为了探讨集体无意识的究竟,荣格深入各民族的古老宗教和原始神秘之中。荣格是最早赋予炼金术、占星术等被视为伪科学的神秘主义以现实意义的学者之一,在十九卷本的《荣格文集》中,研究炼金术、占星术、宗教以至飞碟等神秘主义的内容有四卷之多。威廉其人在大陆只是在荣格以及关于荣格的著作中以“魏列姆”“韦尔海姆”以及“理查·威廉”等名字出现过而已,他的生平似乎还隐藏在一道神秘的帘幕后面,等候出场。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著者目录中,RichardWilhelm名下的著作有25本之多,大多是他译成德文的中国经典,除《易经》、《老子》外,还有《庄子》、《列子》、《孝经》以及本书《太乙金华宗旨》及其它介绍中国的著作。在目录卡中,还知道威廉生于1873年,死于1930年,年仅57岁。以中国今天的标准看,可谓中年早衰。所幸膝下有子,且承继了父业,也是汉学家。相比之下,比他晚两年出生的荣格,则一直活到86岁,1961年。在首都图书馆,我找到另一部威廉的自传式的著作The SoulofChina(1928年)。在该书前言中,他写道:“我很高兴我能够有机会在中国生活了25年,我爱这个国家和这个国家的人民,我相信,每一位在中国生活了足够长时间的人都会如此。”在这部书中,他叙述了他在中国的经历,他几乎记录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全部大事。关于义和团、八国联军;关于光绪、慈禧、袁世凯;关于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关于康有为、梁启超;还有陈独秀、胡适、孙中山,以及俄国的十月革命;甚至有徐志摩、蔡元培,以及访华的泰戈尔、伯特兰·罗素。威廉在中国的25年,正是中国改朝换代的大变动时期,大革命的轰轰烈烈,风起云涌,使威廉激动不已,他对中国的每一步前进都感到兴奋、振奋。在那篇前言中,他说:“中国的生活正以一种狂热的速度突飞猛进,每天都有新事件,新发展,在每日的喧嚣和争斗背后,一个新世界正在降临。”这样一些话出自一位作为“帝国主义的走狗”的传教士之口,在今天已不大令人惊诧了。事实上来华的传教士中不乏真诚的要给中国人民带来耶稣之声的上帝的忠实臣民,这些人确实关心中国大众的疾苦,对于中国的近代医疗、教育也有很大贡献。但是,威廉却是诸传教士中看到了中国文化自身的雄厚深远,看到了耶稣之声并不比释迦牟尼、老子、孔夫子的声音更加强大的寥寥数人之一。于是威廉“彻底地从传教士以至欧洲人的狭隘视界中解脱出来,毫无保留地在中国思想面前敞开自己的心扉,并将自己的种种天赋和才能贡献给这种富有魅力的精神”[④]。于是威廉由一位传教士变成一位学生,他认真地学习汉语,学习中国文化,也曾实修过“中国瑜珈”。在此基础上,他辛勤笔耕,试图给西方展现了一幅完美真实的中国图象。他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意义并不亚于我们熟知的李约瑟先生。很遗憾,威廉似乎没有学过新闻写作,在他的TheSoul ofChina中总是缺了一个W。所以我无法知道,他乘坐的knivsberg号是在什么时候到的上海,什么时候到的青岛。在他以后济南、泰山、北京、山西等地的游历中,也都没有标志年代。不过,根据他短暂如57年的一生以及漫长的25年中国生涯,可以断定,他来华的时间在上世纪末或本世纪初。那时,他还不到30岁。年轻万岁。&很庆幸,就在此序文写定之后不久,我终于找到了揭开威廉神父生平的钥匙。在首都图书馆,我发现了一套英文版的《易经》,也是由威廉译成德文的。在第一册的扉页上,贴着一张宣纸,中间两个大字“周易”似乎是甲骨文,右上题楷书“卫礼贤译解”。左下落款“董作宾题”。水落石出。理查·威廉就是在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以至名载《清史》的传教士“卫礼贤”。据《近代来华外国人名词典》:卫礼贤(RichardWilhelm),德国同善会传教士。1897年青岛被德国强占后来华传教,办礼贤书院。辛亥革命后,在青岛组织尊孔文社,推前清遗老劳乃宣主事,1922年任德国驻华使馆文学顾问。著有《中国文明简史》、《实用中国常识》、《中国经济心理》等著作。卫礼贤之子卫德明,即本书中为《慧命经》作注的赫尔穆特·威廉(HellmutWilhelm),在《近代来华外国人名词典》中也有条目。编录如下:卫德明,1906年生于青岛,1933—1937年在北京大学教德语。抗日战争期间在北京德国人办的德国学会中任职,194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48年赴美,任华盛顿州立大学东方学院教授。著有《中国思想史和社会史》、《中国历史》等著作。遥想95年前,24岁的卫礼贤乘knivsberg号自意大利出发,带着传播基督福音的神圣使命,远涉重洋前往中国的旅途上,一定是意气风发,壮怀激烈的。他绝不会想到25年后,当他重返故土时,他自己反而成了中国文化的传播者了。&3.&本书现实价值,气功,以及文化。本书的核心固然是中国瑜珈或者中国气功功法,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荣格的《评述——分析心理学与中国瑜珈》。这篇评述使得本书超越了气功的界限,成为一部心理学乃至哲学著作。中国气功热经过了沸腾时期而终于平静,人们也转而客观地对待它,研究、修炼。由于其自身的价值,它摆脱了甩手功打鸡血喝红茶菌的泡影般的命运,在群众中生根发芽了。对气功的理论研究也在逐渐深入。曾几何时,气功理论界的最大呼声莫过于气功科学化了。但从本质上说,气功和科学本来是两种不同的东西,如大海和树木一样差距极大,气功所根植的东方文明之广博、包容、无所不在也与西方科学的精细、严整、一丝不苟迥然相异。但是,由于“气功是科学”这个口号已经被认定是正确的了,所以气功身上一下子如披保护网一般装点了种种“场”、“信息”、“能量”等所谓科学名词,时而贴切,时而滑稽。我们何不自问:气功为什么一定得是科学?难道气功一定要贴上科学的标签才能有存在的意义吗?这时,我发现,在这个口号背后存在着一直被有意或无意地避而不谈的心理原因。平心而论,这个口号对气功师而言是为了甩掉封建迷信的帽子拉来的正统招牌,对中关村村民而言是给他不能解释而确有实效的东西安上一个他终生捍卫的在他心中最神圣严肃的名字。于是乎,大家教(学)起来心安理得,说起来名正言顺,且堂而皇之。但是,他们之中究竟有几位是在真正理解了气功与科学的精神实质之后切切实实地做出这一结论的呢?如果没有,那么它只是一个愿望(估不谈谎言),把汗水抛洒在愿望的基石上岂不是有些盲目?在我看来,目前许多气功实验都是气功与科学嫁接出的酸果,如气功是“一”,那么发外气改变液体颜色,改变分子结构之类以证明“气功是科学即使现在不是将来也是”的科学实验充其量只是证明了一可以加上十等于十一,一还可以加上二十得二十一。这类实验永远也不会做完,它们只在“一”的外面徘徊,而无法深入“一”的内部。而且,让茄子和辣椒长在一块地里也不能证明茄子就是辣椒。对于外来文化及其于自身文化建设的意义,荣格一方面赞赏钦佩卫礼贤毫无保留的投入,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深入那种文化的骨髓,与它水乳交融。但另一方面,他在谈到“西方人在面对东方思想所常犯的错误”时,他指责西方人“……轻蔑地转过身去背对着科学,让东方神秘主义牵着鼻子,亦步亦趋地学习瑜珈功法,便成了效颦的东施。这时,他已经背弃西方精神这个安全的基础,迷失在一片词句和观念的迷雾之中了,而这些词句和观念将永远不会从欧洲人大脑中生长出来,并将永远不会与欧洲人的大脑嫁接出甜美的果实来”[⑤],他还说“不加思索地欣赏东方的精神财富,盲目地模仿东方人的思想方法,这是至命的危险。”“中国用几千年时光建造起来的东西我们不可能以偷窍的方式得到,要拥有它,我们必须凭自己的努力赢得它……如果我们把我们固有的文化根基视为陈词烂调,抛之弃之,贼一般地栖息在异乡的海滩,那么,《奥义书》的智慧和中国瑜珈的悟性又有什么用呢?”[⑥]“如果我们希望体验到东方智慧的活力,首先我们需要的是对我们自身有一个正确的欧洲式的认识,我们出发点应该是欧洲的现实,而不是瑜珈功法。”[⑦]以此观之,我们那些不懂科学而妄谈气功是科学的气功师与不知气功实质而断言科学能够解释气功的学者们该作何想?荣格的这些真知灼见已经远远超越了气功与科学本身,可以作为一切民族对待外域文化的准则。这时,我发现卫礼贤和荣格是一对珠联璧合的朋友。他们一同完成了一项事业。一位完全放下了自己的本来,采撷外域文化精美的花粉;一位立足自身,对外来文化吸取蜜汁。这时,外来文化已经不再是外来文化了。说到此时,我忽然感到一阵疑惑,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究竟谁是外来文化,气功刚刚出现时,我们与它的距离似乎并不比西方人更近。我们是否已经疏远了我们的传统?我忽然发现,即使不把荣格话中的“中国、东方”与“欧洲、西方”对调过来,他这番话仍然很适合于我们今天的状况。荣格在说这番话的时候,西方正面临着一战后的精神危机。曾经给人们带来幸福的科学技术莫名其妙地转了一个弯,成为催残人性的工具。卓别林《摩登时代》中流水线上的工人反复拧螺丝一直拧到街上大衣扣子的蒙太奇就是机器使人异化为机器的经典图示。西方人忧心忡忡,一部分以自我毁灭来表示反抗,发展成为五、六十年代的嬉皮士运动;另一部分则把视野转向东方,于是有欧美的东方热,印度瑜珈、日本禅宗以及中国的佛、道纷纷登场。在一片“病急乱投医”的氛围中,荣格的见的可谓良医良药。我们今天的社会是个奇异的社会,一方面,传统的灵性和悟性早已离我们远去以至于我们不得不寻根招魂,而同时,它的保守、惰性、怯懦却依然存在;另一方面,西方科学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和财富,它的求真性、求一性却似乎没有定居安家,而它带来的现世主义、物欲横流却与传统的落后成分构成了完美结合。似乎从1980年起,我们就已经进入一个“病急乱投医”的时代了,我们的良医良药在哪里?套用荣格的话说,如果我们要建设我们自己的文化,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化,我们所需要的也正是立足于东方,对于今天的现实有一个清醒的中国式的认识,任何盲目的照搬和模仿都是无济于事的。&现在回到气功。在东西文化相互交汇越来越多的今天,我们也不妨培养出一株海水中生长的树木,把气功科学地化一下。如果我们认为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是西方科学的一部分,那么,荣格的《评述》则指出了气功科学化的一条途径,一条合适的途径。在我看来,气功所渊源的哲学首先是一种生存方式,优游任运地生活,平凡而智慧地生活。所谓见性,就是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深入心灵深处,洞察荣格所谓的个体无意识以及集体无意识中的全部内容,在冥冥中与自己的远古达到超时空的统一,摆脱外在涂抹在生命上的全部油彩,回归生命的本体。或者说,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接受它,而不是按照自己或他人想要它成为的样子接受它,使自己从神秘互渗的纠缠中解脱出来,实现人格的整合,从而瓦解精神上的一切疾症,在超越中平静而幸福地生活。至于禅定或其它功法,只是与无意识相勾通的一种手段,或者就是见性的过程本身,任何苦求特异功能、治病救人等的急功好利都是与气功的非功利格格不入的“邪人行正道”的表现。不谈气功的高层功能,就一般层次而言,它与分析心理学从出发点到其所希望达到的效果都大有相合之处,甚至在分析心理学的实践过程中也曾自发地产生出类似气功的行动。[⑧]对于民众而言,这两者有一个共同的建议,那就是:生活,真实地生活。&4.&《太乙金华宗旨》与《慧命经》之版本与作者吕洞宾自遭狗咬以来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本是唐末凡人,姓吕名岩,号纯阳子,64岁之前一直想当进士而考不上,64岁考上进士之后去长安旅游,遇上钟离权,被收为徒弟。从此有道教钟吕派。吕洞宾主张慈悲度世,度人度己,他把丹黄铅汞之术改为内功,把斩妖作法的宝剑改为“慧剑斩情魔”的心灵之剑。被道教全真派尊为北五祖之一。金庸先生《射雕英雄传》中的邱处机等全真七子,就是他的后人。大约是由于他后来成了仙,《宗教辞典》[⑨]上只有他的生年公元798,而没有卒年。此后,他在元代被封为“纯阳演政警化孚佑帝君”,又被列入八仙,于是事迹与著作真伪混杂。吕洞宾成仙后还传下许多作品,据说其中有不少是借鸾笔所传。从《太乙金华宗旨》中大批出现的佛家术语可以推知,吕洞宾在成仙之后一直在中国的上空飘荡,关注着人间文明的发展,所以才能摆脱他自身年代佛道互争的局限,写出以佛释道、佛道合一的明清风格来,可见仙人确与凡人不同。明清时期的佛道合流的大气候,使得柳华阳这位安徽双莲寺出家的和尚继承了道士伍冲虚的功夫,在中国道家内丹史上留下了伍柳派的赫赫声名。对于这些,气功界论述极多。&《太乙金华宗旨》就我所见有四种版本。一、首图本,合道子姚济苍编印,民国六年(1917年)印于北京。此本依姚济苍的说法,始作于永乐初年(1403),成于康熙二年(1663)。现藏于首都图书馆。二、北大本,慧真子编印并注,以首图本为母本,与《慧命经》合刊。书名为《长生术》,民国十六年(1927年)印于北京,现藏北京大学图书馆。三、人大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版《东方修道文库》第一卷《全真秘要》,名为《吕祖师先天虚无太一金华宗旨》,蒋元庭辑,闵一得于道光辛卯年(1831年)订正并付印。此书源流于前两种不同,内容上也有出入。闵一得自称道家龙门派第十一代传人,他在序文中说“是书出于康熙戊辰岁(1688年),金盖龙峤山房宗坛传。”,曾由他本山先哲陶石庵先生付印,然久传失真,蒋元庭所辑就是传抄伪本。该本文中之注中尚有“书至此时,鸾笔忽停……鸾笔又动”等句,似乎此书也自鸾笔。四、台湾本,载于台湾自由出版社1975年印行的《道藏精华》第十三集之三:《金华宗旨·指玄篇》。关于《太乙金华宗旨》,主编文山遁遯叟萧天石于序中称:“本书为蜀都周维新得之于了虚道人,刻刊流布于关东,度人无数。嗣又于清康熙间,一了山人重印于成都。”台湾本与首图本内容一致,然字体不同,显然不是同一刻本。台湾本中还附有一篇《金华阐幽问答》,作者不明。但从内容、回答口吻上看,应与《太乙金华宗旨》是同一作者。此文为前三种版本所无。附后。两种版本均提到传人的七人之数,且提到的名字中几乎都有“菴”字,此中自有一番隐事可供考证。另,首都图书馆目录柜中有《长生术》一卡,编者有一个佛道合一的名字“释慧真子”,但该书或散失、或被借,未能见到。卫礼贤所依据的母本为北大本无疑,本书所附的古文《太乙金华宗旨》全部照搬北大本,在与人大本出入较大时,以注的形式予以补充,唯第一章出入太大,全文附后。对《慧命经》,卫礼贤只选了其图说部分,本书亦照此办理,读者欲知全貌,可参考上海古籍出版社翻印的《古本伍柳仙宗合集》下卷,但该书原刻版《出胎图》章中有一行字脱落,可查询本书。其它文章,均依英文五版译出。&5.&关于脚注英文版原有之注依阿拉伯数字排列,文中所指页码为原书页码。脚注注者名字&均用缩写,凡未标出注者的,即该文作者。C.F.B.&&英译者CaryFBaynes&&卡里·F·贝纳斯R.W.&&&RichardWilhelm&&&理查·威廉,卫礼贤H.W.&&&HullmutWilhelm&&理查·威廉之子,H.威廉,卫德明C.G.J&&&CarlG.Jung&&&&&&荣格中文译者所加之注均依*、**排列,无论所注是否有名字缩写(T.S),均为本人所加。因我本人的气功实修水平极低,气功部分所加之注多从文化上考虑,在功理上不敢妄注。北京师范大学王魁溥教授对本书颇有体会,欲实修者可参见王魁溥先生这两年在《武魂》上发表的文章。&6.&一年艰辛谁与共一年的时光与我预想的三个月实在相距太远,在翻译中所遇到的困难是我最初无法想象的。困难之最大不在于气功,亦不在于心理学,而在于语言本身。英语和古汉语这两种非流通语言使我的想象力几近枯竭。由英语变成汉语还可以凭借词典,择优选取,甚至闭门造词如“斯我”(self)[⑩](此词是荣格心理学重要概念,与ego,自我不同,译为“斯我”以区别之,以词之译极为精妙,是我得意之笔)。而古汉语变为现代汉语则尤为费神。如将古文的单音节词“性”、“命”之类译成双音节词简直绝无可能,因为加字即使不改变原意也一定会缩小该词的内涵,而不译就难以通顺。如将《慧命经》首句“道之精微,在于性命”,译为“道的精微之处在于性和命”,怎么读都不象现代人说的话。现在看来,不如不译,直接用古文本略加注释也就是了。不过汗已经流了,终归会有些用处,何况稿费毕竟是以字数计的。估用之。好的译文,应该是自己生出来的孩子,鲜活生猛,而不应是连笑容都是装配出来的机器人。但时间就是金钱,且水平有限,所以书市上所见的翻译大多是译文体,尚有少数因不知所云,只能叫硬译体,不配有“文”字。译文体有日本式,欧美式和古汉语式三种。日本式的特征是啊、哎极多,而代词极少,对话中皆以名字自称互称;古汉语式则怪模怪样,对话中常有“请允许我对你讲讲关于……的事”;欧美式的特征则是复句成套,同位语,倒装句,以及不谐调的被动语态。我很惭愧,我终没能摆脱译文体的邀请。最后,我将以浓郁的欧美式译文体写下本序的结尾。鉴于本书是由吕洞宾,中国传说中的八仙之一,柳华阳,中国瑜珈伍柳派的发扬光大者,以及C.G.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的合作者,所如此超时空地共同努力所造就的一部如此奇异的著作,以至于我不可能也无法在没有他人帮助的情况下也就是由我本人独自地完成本书的翻译工作。我必须感谢我最亲密的女友郭小锷小姐以及我优秀的学生兼朋友邢立平、黄华英、曾宪魁、郭建欢、张学菊、罗英、吕秩新等人为译稿的抄写、索引、以至于查单词等工作付出了大量的汗水和宝贵的时间。我还要感谢我相交甚久感情最哥们儿的朋友刘小军,他曾同郭小锷一起译出部分章节,使我能在他们的基础上节约更多的时间。译文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还曾得到了北京印刷学院英语教研室刘云根先生及廖艳辉、陈凤兰小姐的热忱解答。另外,人民出版社颜玉强同志为本书的出版工作四处奔忙也是不能不给予朋友的微笑的。我还很荣幸地得到了首都图书馆乔键小姐为本书的查询资料提供的极大的便利。尤其我要指出的是,中科院物理所的李中文博士在繁忙的实验中偷空来到黄村,与我一起校对了荣格、卫礼贤以及贝纳斯等文和全部译稿。正是由于他们优秀的英文水平,本书才得以减少许多足以引起有识之士嘲笑的错误,以现在这副形式出现在读者的面前。当然,书中尚存的其他错误以及译文体的弊脚,则由我独当其责。最后,我要向北京印刷学院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样本库表示我由衷的谢意。如果没有它们的存在,本书的完成也同样是不可能的。&&&一九九一年九月三日北京 黄村&&&(《金华养生密旨与分析心理学》,东方出版社,1993年)&&目&&录&&金华西渡记——代序英译者前言……………………………………卡里·F·贝纳斯英文修订版译者按……………………………卡里·F·贝纳斯德文二版前言…………………………………C·G·荣格德文五版前言…………………………………S·威廉&《太乙金华宗旨》源流及其内容……………卫礼贤    Ⅰ、本书的来源;    Ⅱ、本书的心理学和宇宙学背景评述——分析心理学与中国瑜珈……………C·G·荣格  引论   1.&欧洲人在理解东方时所遇到的困难   2.&现代心理学使沟通成为可能  基本概念   1.&道   2.&环流及其中心  道的现象   1.&意识的分裂   2.&魂与魄  意识从客体中的分离或超脱  功德圆满  结语   欧洲曼荼罗事例&纪念卫礼贤………………………………………C·G·荣格&&太乙金华宗旨(今译)  1.&天心章  2.&元神识神章  3.&回光守中章  4.&回光调息章  5.&回光差谬章  6.&回光证验章  7.&回光活法章  8.&逍遥诀章  中国概念之关系及图示………………………卡里·F·贝纳斯&太乙金华宗旨(原文)……………………………吕洞宾著&&慧真子注  天心第一  元神识神第二  回光守中第三  回光调息第四  回光差谬第五  回光证验第六  回光活法第七  逍遥诀第八  百日立基第九  性光识光第十  坎离交媾第十一  周天第十二  劝世歌第十三&附:  得书求序始末记…………………………姚济苍  续得原序记………………………………姚济苍  孚佑帝君太乙金华宗旨自序……………吕洞宾  孚佑帝君重序……………………………吕洞宾  屠宇 题太乙金华宗旨缘起……………屠宇菴  太乙金华源流……………………………邵志琳&慧命经(图说)………………………………柳华阳&内丹要语英文译词索引索引[①]&本文原为为《金华养生密旨与分析心理学》(东方出版社,1993)所作的序言,据说因个人色彩太强,出版时未能采用。这是我出版的第一本书,虽仅13万字,却投入了一年之久,可谓殚精竭虑。我曾为此通读了当时能够找到的所有荣格著作的中译本。感受颇多,心得颇多。本文记录了我当时的理解。十余年后重读,虽觉文字浅陋,观点也有变化,至少还有版本考据的价值,乃献丑于方家。考虑到连续性,仍用当时的笔名。TheSecret of GoldenFlower(常被介绍者直译为《金花的秘密》)是荣格的重要作品,在几个领域都有影响。王宗昱先生曾有万余字专文介绍此书,申荷永先生也曾发表长文《心理学理解的桥梁》(《读书》,1996年第六期)介绍此书。在我有限的阅读中,曾在不同的领域见人提起此书,现在记得有李零先生。然从行文来看,其中大多不知有拙译出版,颇感失落。(本专业傅世侠教授曾来电话与我讨论一段译文,并在其大作中引用拙译,是因为我先以此书求教于傅先生。)拙译初版仅印2000册,坊间久已不见。但也不时听人提起拙译,也曾见人引用,甚至去年有人因此来访。甚感欣慰。除拙译外,国内还曾出版王魁溥先生译自日文的版本,《纯阳吕祖功理功法诠释——太乙金华宗旨今译》(外文出版社,1994)。经《武魂》杂志介绍,我在翻译期间曾专门就功法问题拜访王先生,但不知他也在翻译。——通山,2004年4月25日补注。[②]&本书《德文第二版前言》P8、P9。[③]&括号内的句子出自笔者之手,倘吕洞宾见之,他老人家慈悲度世,必欣然一笑。但求吕祖之弟子莫怪。另,对伟大的真正理解并不在于捧他拍他,而在于与他对话。[④]&荣格《纪念卫礼贤》本书P141。[⑤]&荣格《评述》,本书P73。[⑥]&荣格《纪念卫礼贤》,本书P147。[⑦]&荣格《纪念卫礼贤》,本书P147、P148。[⑧]&参见荣格《评述》,本书P96、P97、P126、P127。(T.S)[⑨]&《宗教词典》任继愈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版。[⑩]&详见本书P93注。&&&&&
有不一样的发现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欢迎您来我的凤凰博客!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国书法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