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插花辞

古代男子头上插花史:唐代极为流行
古代男子头上插花史:唐代极为流行
本文摘自:《文史天地》杂志
簪花也称戴花,即是头上插花。
"美人是花真身,花是美人小影"。一说起戴花,必是女性的专利,自然与男子毫不相干。但在古代却不是这样,男子爱花、爱戴花的程度却是须眉不让巾帼,全然不在妇女之下。
唐朝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当时的习俗是,在九月九日登高,饮菊花酒,折茱萸花插头上。看来至少在那时,男子头戴鲜花,不会引起非议。杜牧还有"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的诗句。由此可知,当时的男子非但可以头上插花,即使把花插满头也是有的。宋朝的苏东坡有诗:"二八佳人细马驮,十千美酒渭城歌。帘前柳絮惊春晚,头上花枝奈老何。露湿醉巾香掩冉,月明归路影婆娑。绿珠吹笛何时见,欲把斜红插皂罗。"陆游也有诗:"春晴闲过野人家,邂逅诗人共晚茶。归见诸公问老子,为言满帽插梅花。"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都与男子戴花有关。
古代民间男子戴花自不待言,为官者一样戴花,而且有过之无不及。皇帝赐大臣戴花更是一种无上的荣耀。《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李隆基春时游宴,某大臣遵旨赋诗,其中有"飞埃结红雾,游盖飘青云"之句。唐玄宗十分赞赏,遂以御花亲插之巾上。此事深为时人所羡慕。为了能得到皇帝钦赐戴花,不惜于朝廷之上,当众抢夺的也不乏其人。明朝的何良俊在所著《语林》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唐中宗于立春日赐近臣戴彩花。当时武平一所作应制诗最美,唐中宗认为,武平一虽年少,但"文甚警新,悦红蕊之先开,讶黄莺之未啭,循还吟咀,赏叹兼怀。"于是,更赐花一枝,以彰其美。武平一以两花左右交插,戴于头上。崔日用乘酣饮,欲夺平一所赐花,中宗于帘下见之,问武平一:"日用何为夺卿花?"武平一应声答对:"读书万卷,从日用满口虚张;赐花一枝,学平一终身不获。"中宗听后大笑,因更赐酒一杯,当时传为美谈。
皇帝赐戴花必须得戴,不喜欢戴也得戴。宋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写道:"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及至新科及第,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也,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对司马光来说,不喜欢戴花一事是需要说清楚的。否则,别人都戴而自己不戴,会被误解。但皇帝所赐却不能不戴,于是只戴一朵花。
遇有年节庆典,皇帝赐百官戴花,加之仪仗兵招摇过市的确是一大景观。《西湖老人繁盛录》记载:每年孟冬,驾出三日,烧香太一殿,谢礼华,赐花,自执政以下,依官品赐花。幕士、行门、快行,花最细且盛。禁卫直至搠巷,官兵都带花,比之寻常观瞻,幕次倍增。乾天门道中,直南一望,便是铺锦乾坤。吴山坊口,北望全如花世界。《梦粱录》记载:孟冬,赐群臣以下簪花,从驾、卫士、起居官、把路、军士人等,并赐花。快行官帽花朵细巧,并随柳条。教乐所伶工、杂剧色,浑裹上高簇花枝,中间装百戏,行则动转。诸司人员如局干、殿干及百司下亲率等官,多有珠翠花朵,装成花帽者。惟独至尊不簪花,止平等辇后面黄罗扇影花而已。都人瞻仰天表,御街远望如锦。《武林旧事》记载:淳熙十三年,正月元日,举庆典,御宴极欢。自皇帝以至群臣禁卫吏卒,往来皆簪花。都城如此盛典,锦绣乾坤、花花世界,以至四方百姓,不远千里,无不以先睹为快。宋朝诗人杨诚斋曾有诗赋此:"春色何须羯鼓催,君王元日领春回。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在人类花卉文化史上,恐怕没有哪个民族有宋朝男子这样能把花戴到如此登峰造极的程度。
宋朝以后,男子戴花的就逐渐少了。元朝期间还偶有关于男子戴花的描述。至明、清男子与戴花就逐渐无缘了。现在,非但男子不再戴花,连妇女也少有戴花的了。
(本文来源:网易历史 作者:李鹏翔)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我国花卉文化中的插花意境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我国花卉文化中的插花意境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我国古代的插花保鲜--《中国花卉园艺》2002年19期
我国古代的插花保鲜
【摘要】:正 我国古代对插花的保鲜也颇有研究。在古典插花专著《花镜》中就有这样的记录:“凡花滋雨露以生,虽瓶养亦当用天落水,每日添换,其开庶久;若三四日不换,花必零落,蕊必干枯。每夜宜择无风有露处置之犹可多延一二日之鲜丽,此乃天与人参之力也。”天落水指雨水。
【关键词】:
【分类号】:S688.2【正文快照】:
我国古代对插花的保鲜也颇有研究。在古典插花专著《花镜》中就有这样的记录:“凡花滋雨露以生.虽瓶养亦当用天落水,每曰添换,其开 ,庶久;若三四日不换,花必零落,蕊 开;若贮古瓶中,常刺以汤,还能 水缸内,早复归瓶,则叶绿花鲜。莲必干枯。每夜宜择无风有露处置之, 结子生叶。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娜;[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郑青;[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苏雪痕,王莲英;[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王莲英;[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1年03期
张秀新,姚洪军;[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温玉成;[J];敦煌研究;2003年05期
上官国莲;[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罗宁;[J];广东园林;1993年04期
欧贻宏;[J];广东园林;1994年04期
佟君;[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03期
王彭伟,张纵,房伟民;[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5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巍;贾军;;[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明姝;戴思兰;;[A];中国菊花研究论文集()[C];2002年
程焕东;杜玉强;;[A];河北省果树学会第七届、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1981年
张明姝;戴思兰;;[A];中国菊花研究论文集()[C];2002年
王中林;黄小祥;郑先明;张礼军;;[A];华中昆虫研究(第一卷)[C];2002年
郭尔祥;胡志华;冀广超;赵红;;[A];全国园林植保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张秦英;陈俊愉;魏淑秋;;[A];中国园艺学会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王琪;于晓南;;[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1[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罗西民 王兆琪;[N];陕西科技报;2008年
编译;[N];中国花卉报;2005年
张维规;[N];福建科技报;2006年
戴成春;[N];江苏科技报;2001年
刘国信;[N];科学导报;2005年
卜玉侠;[N];农民日报;2003年
广东省农科院果树所
邱燕萍;[N];广东科技报;2002年
Pim Molenaar
编译;[N];中国花卉报;2005年
桑文秀;[N];中国特产报;2004年
王成业;[N];山西科技报;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蕴鸾;[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石超;[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马越;[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意态天然,全得画趣——中国古代插花的评价标准--《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14年08期
意态天然,全得画趣——中国古代插花的评价标准
【摘要】:正[插花作品举例赏析一]2002年笔者在中国首届插花花艺大赛展区拍摄到的一幅名为《竹韵》的东方式插花作品作品透着一股中国文人插花的东方审美情调,当我们在品评它的艺术特色时.自然而然地就会从三位一体的中国园林审美视角,提出两大审美标准:该作品以自然山石(青石)替代了花器,一块大青石上插翠竹一丛、兰叶一丛、黄菊数朵,斜出一枝勃勃生机的春笋,令观者感觉竹、兰、菊仿佛是从青石上生长出来的、活的植物右侧不远处配两块小青石,组成不等边三角形,着兰一二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S688.2【正文快照】:
中国古代园林美学有一个独特的民族审美视角,在谈论园林美的创造和品评时常常同时提出两_一 ,7^ 条审美评价标准作为衡量的尺度,即:自然美标准——崇尚天趣和艺术贿、准——崇尚画趣;造囷、插yWj、f V-,— 花、盆景,亦莫不如此。I、我们先看看造园的例子。与我国古代插花名著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延春;徐家兰;马林倩;;[J];科技风;2009年10期
刘峄;王丽;;[J];天津农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刘妮丽 李雪
陈杰;[N];北京商报;2010年
离石区财政局
柳焱;[N];吕梁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