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家廖沫沙简历孩子

从“三家村”走出的杂文家——廖沫沙评传
&&&&&&&&&&&&&&
从“三家村”走出的杂文家
&&&&&&&&&&&&&&&&&&&&&&&&&&&&&&&&&&&&&&&&&
&——廖沫沙评传
&&&&&&&&&&&&&&&&&&&&&&&&&&&&&&&&&&&&&&&&&&&&&&&
一、作家简介
廖沫沙(—),著名作家、杂文家、诗人,笔名有繁星、野容、达伍、熊飞、闻璧等等几十个,原名廖家权,湖南长沙人。1907年出生于江苏省一个军人家庭,5岁上私塾。1922年入长沙师范学校,曾和贺绿汀组织文学社,办文学刊物,做过报纸副刊的助理编辑,后求学于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1927年到上海,在田汉主办的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旁听,在《南国月刊》等杂志上发表了《燕子矶的鬼》等戏剧小说作品。1930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32年任职于上海明日书店,后又任《远东日报》编辑。以后两年中写了大量杂文。1934年加入“左联”,写作战斗性的杂文,在上海文坛崭露头角,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受到鲁迅的高度评价。在上海,党组织安排他承担秘密工作任务,开展地下斗争。曾三次被捕入狱,都坚贞不屈,表现了顽强的斗争意志。1936年夏,经营救出狱。1938年至抗战胜利前后在湖南沅陵创办《抗战日报》,任总编辑、桂林《救亡日报》、香港《华商报》晚刊、重庆《新华日报》任编辑主任。抗战胜利后去香港宣传抗日救亡运动,恢复《华商报》任副总编、主笔,中共港澳工作委员会委员。抗战时期写过一些历史小说,借古讽今,1949年结集为《鹿马传》由三联书店出版。1949年5月,应中共中央电召,到北平市委机关工作。解放后先后任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教育部部长、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部长、北京市市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人民日报》曾为他和夏衍等人开《长短录》、杂文专栏;北京市委刊物《前线》曾为他和邓拓、吴晗开《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1961年参加编辑《前线》半月刊《三家村札记》专栏。这些杂文紧密联系现实,敏锐地提出问题,为人喜闻乐见。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66年5月和邓拓、吴晗三人被错定为“三家村反党集团”,遭到残酷迫害。1979年初平反。日逝世,享年84岁。
二、出版著作
主要著作有历史小说《鹿马传》(1949年三联书店)、杂文集《分阴集》(1962年 北京人民)、杂文集《三家村札记》(廖沫沙等著
1979年人文)、诗集《余烬集》(1984年重庆出版社)、杂文集《纸上谈兵录》(1984年花城)、杂文集《廖沫沙杂文集》(1984年三联书店)、杂文集《廖沫沙近作选》(1985年山西人民)、《廖沫沙文集》(共四卷本)。
三、创作点评
廖沫沙是一位卓越的杂文家和诗人,在我的印象中,除了鲁迅的杂文外,就是廖沫沙的杂文对我比较深刻,如果拿在中国廖氏作家来说,廖沫沙应该算是首位,至今为止,还没有哪位廖氏作家能达到廖沫沙的杂文创作艺术境界,所以,我一直十分尊敬廖沫沙这位作家和廖氏宗亲,他是我们廖氏作家的骄傲。
廖沫沙的杂文创作成绩显著,特别是他与邓拓、吴晗三人以“三家村札记”的杂文,达到闻名天下,后来又因此被错定为“三家村反党集团”,遭到残酷迫害,直到1979年初平反才获得平反。可以说,廖沫沙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也是充满苦难的一生,他忧国忧民的高尚人格值得世人敬佩。
记得阎纲的《廖沫沙长歌当哭》一文这样写到:
廖沫沙质朴尚义、热情旷达、特别爱笑、老人笑起来很天真,十分可爱。廖沫沙结束十多年的监禁生活,刚刚回北京不久,刘茵去朝阳医院拜望了他。当刘茵告诉他人民文学出版社打算结集出版《“三家村”札记》时,他突然迸出笑声,继而大笑,激动起来:“哎呀,你不怕成为我们‘三家村’的走卒吗?”刘茵答道:“你们‘三家村’四海扬名,连小孩都知道,只此三家,别无分店,想参加而不得呢!”“是是是,臭名昭著!”“你要听一首儿歌吗?小姑娘跳猴皮筋时唱的,一跳一蹦地,痛快淋漓地,唱的是:‘吴晗邓拓廖沫沙,一根藤上仨黑瓜,打!打!打!我们坚决打倒他!’”听完这首儿歌,廖沫沙前仰后合,笑出了眼泪:“哈哈哈……这……这得感谢江青那些阴谋家,她竟使我这个小人物举世闻名、童叟皆知了!哈哈哈……”
笑声爽朗,刘茵被笑声震撼了。八年监禁,三年流放,饱受折磨,没有沮丧,没有消沉,通脱大气如廖沫沙者,国中能有几人?
廖沫沙一九三〇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三次被捕入狱,几十年来一直从事党的宣传工作,“文革”前,任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长,“文革”开始,拿北京市委开刀,廖沫沙被打成“‘三家村’反党集团”,广播和报纸上的批判文章黑浪般地向他涌来,他知道大难临头,但不惊慌,突发狂怒,直奔北京市委,质问有关人士“《北京日报》批判‘三家村’一文所加的编者按语符合事实吗?”随后,即被关押,遭批斗,死去活来。
对此,有文章指出,谈起毛主席亲自发动的这场大革命来,廖沫沙悲愤不已。一九六七年夏秋之交,廖沫沙和吴晗同台遭遇批斗,“同村之情”加上“同台之谊”,廖沫沙备感滑稽,窃笑又自嘲。中午,俩人被反锁在一间屋里,见吴晗垂头丧气的样子,他反倒乐了起来,偷偷跟吴晗打招呼道:“老吴,咱俩成名角了!”吴晗将头抬了起来:“什么名角?”“演戏呀!我们是梅兰芳、程砚秋,如果一台戏没有我们出场,那可就唱不成喽!”吴晗的眉头舒展了,书生般憨憨地问道:“那我们唱的是什么戏呢?”“《五斗米折腰》呀!”可不是吗?昔日的官员、专家、学者,今日的黑帮、反动权威、走资派,一同被扭着胳膊、坐喷气式,此乃谓“折腰”,但他俩谁都明白此刻“折腰”非为“五斗米”啊!批斗结束,返回的路上,廖沫沙想起刚才苦中作乐的一幕,自觉有趣,暗自凑成一绝,诗曰:“书生自喜投罗网,高士如今爱折腰;扭臂栽头喷气舞,满场争看斗风骚。”真是太有性格太有趣了!在铁冷的监狱里,廖沫沙依然流露出真性情,一身正气,宁折不弯。一九六七年三月十八日,来人向他外调查一位同志的情况,在一言可以丧命的恐怖环境中,廖沫沙竟然较起真来,义正词严地说:“我不熟悉&&&这个人,如果让我胡说八道我是不干的,你们这样逼供,什么材料也得不到。我已经罪恶滔天了,再多添一些也‘滔’不到‘天’外去……我是等人判我死刑的,死,吓不倒我!”一九七二年,廖沫沙被流放到江西,一位“中央来的同志”找他谈话,在那样的环境气氛里见到能够倾吐心声的人,他意外地兴奋,于是将自己的困惑和盘托出,说:“我现在有三个糊涂,第一个糊涂是入党几十年却被打成反党分子,我弄不清楚什么是党。第二个糊涂是从小学马列,学了几十年反被指斥为‘反马列主义’,我弄不清楚什么是马列主义。第三个糊涂是革命几十年被打成反革命,我弄不清楚什么是革命。”听到这儿,陪坐一旁的看守双目圆瞪,大动肝火:“简直反动透顶!你不是反革命怎么跑到这儿来啦?”廖沫沙被激怒了,毫不退让,拍桌怒斥道:“你既然给我定了性,是反革命,那好啦,什么也不用谈,枪毙我好啦!一个人不是只能死一回吗?”阶下囚竟然铁骨铮铮,狱卒们气急败坏,“上面来的人”瞠目结舌。后来,“四人帮”倒台,公审“四人帮”时,可谓大快人心。不可一世的“四人帮”终于坐在了被告席上接受人民的审判。公诉人指出,江青诬陷陆定一是“军统特务”,诬陷胡乔木“叛变了”,诬陷周扬是“内奸”,诬陷齐燕铭、王昆仑、荣高棠、田汉、钱俊瑞、廖沫沙、孙泱、陈光、陈荒煤、刘白羽、阿甲、王昆是“特务”“叛徒”“反革命”、“里通外国分子”,致使他们遭到残酷的迫害,有的被关押长达六七年之久,有的含冤去世,有的老婆孩子都遭受株连,家破人亡。那天,廖沫沙被安排出庭作证,在法庭上,廖沫沙非常愤怒,说:江青诬陷我是“特务”,而且是“很厉害的特务”,完全是无中生有,凭空捏造!庭审中,廖沫沙控诉林江反革命集团迫害中共北京市委第二书记刘仁、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和著名作家老舍等人致死的罪行,说:“北京市的干部和群众受到株连迫害的达一万二百八十九人之多。江青,国人皆曰可杀!”审判员问:“江青,廖沫沙的揭发是不是事实?”江青不敢正面回答,不但不认罪,反而无理取闹,辱骂证人,审判长多次制止,江青不听,歇斯底里大发作,唾味飞溅,继续扰乱法庭。廖沫沙怒火中烧,猛击桌案,大喝一声:“住口!”声震大庭,“证人”席上的名牌被震落在地。廖沫沙大声怒吼:“江青,你们这伙人作恶多端,人民对你们恨之入骨,你们罪责难逃!我要求特别法庭对犯有累累罪行的江青坚决依法进行严惩,决不宽恕!”江青在两名女法警的押解下灰溜溜地退出法庭。
是的啊!廖沫沙从十几岁在湖南当学生的时代起,就参加革命工作,一直在党的教育培养下长大,一天都没有停止为党和人民工作。一九三三年,廖沫沙在上海左联的时候,江青刚到上海就认识他,不久又同住在田汉的楼房里,她多次到廖沫沙住的房间闲谈。一九五五年初,廖沫沙生病住在北京医院里,江青还到廖沫沙的病房来,谈起过去上海的情况,津津乐道,达一两个钟头之久。廖沫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完全了解。可见她是故意制造冤案诬陷廖沫沙,廖沫沙被无辜关押了八年多,流放劳改了三年,挨批斗也有几百场,肉体受尽了酷刑,廖沫沙的满口牙齿都被打落了。由此可见,这一切都是江青等人凭空捏造、无中生有和栽赃陷害。廖沫沙服吗?肯定宁死不屈。
廖沫沙是首都北京宣传战线上的领导和干部,长期以来他以笔枪、以文字为子弹,强烈评击社会丑恶现象。即使是国民党当局的白色恐怖,他都是笔锋泼辣、一击要害。后来,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全国大兴起浮夸风,他依然愤怒檄文,予以严厉批评、敢于实事求是、敢于正义直言、敢于讲真话,60年代初期,又与邓拓、吴晗组成“三家村”,他们相约在北京市委理论刊物《前线》上开辟“三家村札记”专栏,数年间以“吴南星”的笔名陆续发表了大量谈天说地、鉴古知今、匡时救弊、扶正祛邪的杂文。就是这些“三家村”杂文,致使他们三人都被极“左”势力诬陷为“反党反社会主义”,并成为“文革”运动率先开刀的对象。结果邓拓含冤自杀,吴晗在狱中被迫害致死,廖沫沙则挨批斗、被关押、遭流放。这一冤案直至1979年8月才得以彻底平反。
至于邓拓与吴晗,我在此也作一简单介绍。邓拓()是福建闽侯人,是个通才,也是个博学家,既是一位优秀文人,又是一位良史,史学研究是他博学的一个方面,学人圈子里曾有一种半开玩笑的说法,称邓拓是“半个史学家”,其专著《中国救荒史》是中国救荒史的开山之作,邓拓早年参加革命,解放初任《人民日报》总编辑,1958年调任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为《北京晚报》“燕山夜话”杂文专栏的主笔,所著杂文集《燕山夜话》,影响远及海内外,与吴晗、廖沫沙合著的《三家村札记》,“文革”之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吴晗(1909---1969)是浙江义乌人,青年时代专攻文史,勤奋治学、文如泉涌,先后在清华、云南等大学执教,建国前夕出任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历史系主任等职,建国后当选为北京市副市长,50年代末写成(海瑞骂皇帝》、《论海瑞》等杂文,而后又创作了历史剧《海瑞罢官》,发表了大量谈论历史、古为今用的杂文,编辑出版为《投枪集》、《灯下集》、《春天集》和《学习集》。廖沫沙与邓拓、吴晗二人,既是革命道路上的战友、工作生活中朋友,又是文坛上的知音,他们三人都是建国前后杂文巨臂,可以说,他们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杂文事业。
在创作艺术上,廖沫沙的杂文能灵活自如地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常借助于对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分析,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辩证唯物论。比如《开卷有益和出井观天》简要回顾欧洲与中国的革命斗争史,并援引一系列例证,说明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书“只要开卷,就能有益”;而当我们从中学到了全面看问题的观点和方法以后,就可以“出井观天”、“而不至一辈子坐在井里当虾蟆”。总之,“三家村”的杂文涉笔古今中外,兼及文、理各科,具备坚实的文化、哲学底蕴,充溢着非凡的智慧与勇气。但同时,也存在着艺术形式比较单一、审美特征不够鲜明、整体观瞻上更接近论的局限。
廖沫沙长期从事编辑记者工作,他执笔为文几十年,辛勤写作,是理所当然的我国著名杂文作家。在加强自身修养与创作理论水平方面,同样为我们树立了典范。廖沫沙是一位好学奋进之人,一生勤于读书,他曾风趣地说:“书是我的良师益友,也是我生活的必需品。倘使没有书在身边,我真不知道怎么活下去、能不能活下去。”的确,他爱书如命,视读书为人生第一要务,他在工作中,长期坚持每天读书,学以致用,为用而学,积累了丰富的读书经验。廖沫沙认为,提倡多读书,无疑是一件好事。不少人以为,读书就是读文学方面的书,读语文、读历史方面的书,廖沫沙认为这种看法有片面性,他主张要有目的地读书,把读书同自己的本职工作结合起来,比如,农民科学种田,需要多读点农业技术方面的书;工厂企业要改善经营管理,厂长、经理需要多看点现代管理的A、B
、C。他自己在读书方面,也是从不自学到比较自学、从学会读书到比较会读。廖沫沙从小酷爱文学方面的书,在小学三年级时,便读了《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之类小说;到了高小的时候,他除读完《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一些古典小说外,还背诵了大量的古体诗词,也读过谢冰心、詹大悲的小说集,以及沈雁冰、郑振铎等人编的《新的小说》、《小说月报》等刊物,他接触了外国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时至1922年,即廖沫沙15岁那年,他考上了徐特立创办的“湖南长沙师范学校”,从此,他开始阅读创造社、文学研究会出版的书,鲁迅先生编的《语丝》以及鲁迅先生本人的文集,他都逐字逐句阅读。在25岁那年,廖沫沙在《自由谈》上发表了几篇杂文,于是,他同杂文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廖沫沙觉得鲁迅先生的杂文写得好,富有战斗性,于是便处处留心研究和学习。由于杂文无所不谈,这就要求作者有广泛的知识。从此,他读书的范围突破了文学的藩篱,进入到天文、地理、社会、历史、政治、军事等领域。1936年至1949年,廖沫沙曾经先后在《抗战日报》、《救亡日报》、《华商报》、《新华日报》等报社从事新闻编辑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报纸上刊载的战报占有主要的版面,一切政论、时评,三句话离不开抗日战争,军事问题成了一切文章的主题。为了适应时局发展的需要,他不得不担当起谈军事、写军事的任务来。不是军人,却来写军事论文,从何谈起?怎么个写法?这虽然是迫于形势,却也使他在学习、工作和写作上开辟了一条新路:过去,读到什么写什么;后来便改成了要写什么,就去读什么、学什么。过去是先学后做,以后是一边写作,一边读书。他读的头一本军事著作是毛泽东同志1938年6月发表在武汉《新华日报》上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后来,他又连贯读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和《论新阶段》,同时阅读了中外的一些军事名著:如中国古代的《孙子》和《吴子》、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鲁登道夫的《全民战争论》等。读了这些书以后,他不但懂得了“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军事离不开政治等原理,而且对军事学中的许多名词、术语,搞得比较清楚,且能运用这些概念分析与综合当时报纸上所反映的战争情况,探索它的发展规律,估计它的发展形势,并且预测它的发展动向、前途和结局。这个边写边学的方法,是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就靠这种方法,仅的两年间,在香港《华商报》和《群众》半月刊上,廖沫沙发表的军事论文就多达六十余篇,几乎每周都写一篇。廖沫沙认为好的读书方法,可以加快青年人自学成才的进程。“读书破万卷,自学必成才。”这即是他学习经验的总结,也是对青年一代的鼓励。
廖沫沙的诸种体裁作品,尤以杂文创作最值得称道,他的杂文取材广泛,思想敏锐,论题新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左翼作家,处于大夜弥天的时代,其笔锋首先指向当时的国民党统治当局,以揭露黑暗,战取光明。对于达官贵人提倡的“救国不忘娱乐,娱乐不忘救国”,以致出现“有的在前方肉搏,有的却在后方笑嘻嘻地楼着女人跳舞”的丑恶现状,对此,他在自己的文章中进行猛烈评击和批评,成为当时国民党统治当局的一颗肉中刺。国民党反动统治当局倒台、新中国成立后,廖沫沙作为“十年动乱”里最先蒙难的《三家村札记》执笔人中唯一的幸存者,一九七九年以后,重新出现于社会活动中,活跃在文化战线上,令人欣慰,也引人关注。
总体来说,廖沫沙在文学上的成就是非常巨大的,特别是在杂文写作上的成就名震世界,他是继鲁迅之后的中国第二位最顶尖的杂文作家,他的写作与经历,将我国杂文创作水平推到了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论廖沫沙三十年代杂文创作》,作者:司徒伟智,《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01期。 
2、《书生意气战士高风——记著名杂文作家廖沫沙》,作者:佘海宁,《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04期。
3、《廖沫沙长歌当哭》,作者:阎纲:《散文百家》2012年第5期。
4、《三家村札记》(杂文集),廖沫沙等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5、《鹿马传》(历史小说),廖沫沙著,三联书店,1949年。
6、《廖沫沙杂文集》),廖沫沙著,三联书店,1984年。
7、《纸上谈兵录》(杂文集),廖沫沙著,花城学出版社,1984年。
8、《廖沫沙文集》(1—4卷)廖沫沙著,北京出版社,1986年。
9、参考了百度、新浪、腾讯网、求是理论网等网络媒体上的有关文章。
已投稿到:廖沫沙_中国作家网
中国作协会员
笔名繁星。湖南长沙人。中共党员。大学毕业。1927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长沙《抗战日报》编辑,《救亡日报》编辑部主任,香港《华商报》编辑部主任,重庆《新华日报》编辑部主任,香港《华商报》副总编辑、主笔,中共香港工委委员,1949年后历任北京市委委员、宣传部副部长、教育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全国第三、五、六、七届政协委员,北京市第五、六届政协副主席。1933年开始发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杂文集《分阴集》、《三家村札记》(合作)、《长短录》(合作)、《纸上谈兵录》、《廖沫沙杂文集》、《余烬集》,故事新编《鹿马传》等。《廖沫沙文集》(四卷,其中第二卷)获1989年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荣誉奖。
电话:010-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网络工作室价格(元)
装订:平装
装订:平装
开本:32开
版次:一版一印
装订:平装
开本:16开
装订:平装
开本:32开
版次:一版一印
装订:平装
开本:32开
版次:一版一印
装订:平装
开本:32开
版次:一版一印
装订:硬精装
开本:32开
版次:一版一印
装订:硬精装
开本:32开
版次:一版一印
装订:平装
开本:32开
版次:一版一印
装订:平装
开本:大32开
装订:平装
开本:32开
装订:硬精装
装订:平装
开本:16开
装订:硬精装
开本:32开
版次:一版一印
装订:平装
开本:32开
装订:硬精装
开本:32开
装订:平装
开本:32开
装订:硬精装
开本:大32开
版次:一版一印
装订:平装
开本:32开
版次:一版一印
装订:平装
装订:平装
装订:平装
开本:大32开
版次:一版一印
装订:平装
装订:软精装
开本:32开
装订:平装
开本:32开
版次:一版一印
装订:平装
开本:16开
装订:平装
开本:16开
装订:平装
开本:16开
装订:平装
开本:16开
装订:平装
开本:16开
装订:平装
开本:32开
版次:一版一印
装订:平装
装订:平装
开本:16开
装订:平装
开本:16开
装订:平装
开本:16开
装订:平装
开本:16开
装订:平装
开本:16开
装订:平装
开本:32开
版次:一版一印
装订:平装
开本:16开
装订:硬精装
开本:32开
版次:一版一印
装订:平装
装订:平装
开本:32开
版次:一版一印
装订:硬精装
开本:32开
版次:一版一印
类别:水墨(黑白)
材质:纸本
装裱形式:镜心
尺寸:长59*宽15.5(cm)
装订:平装
开本:大32开
装订:硬精装
开本:32开
版次:一版一印
装订:平装
开本:大32开
装订:平装
装订:平装
开本:32开
版次:一版一印
装订:平装
开本:32开
廖沫沙…到页
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对不起,您要访问的页面暂时没有找到,您可以:廖沫沙()原名廖家权,湖南长沙人。1922年入长沙师范学校,曾和贺绿汀组织文学社,办文学刊物,做过报纸副刊的助理编辑。1927年到上海,在田汉主办的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旁听,在《南国月刊》等杂志上发表了《燕子矾的鬼》等戏剧小说作品。日逝世,享年84岁,1961年参加编辑《前线》半月刊《三家村札记》专栏。代表作有《鹿马传》《分阴集》《廖沫沙文集》(四卷)等。……
廖沫沙画家指数
人物类别:
专业类别:
感谢博宝艺术网
不是境况造就人,而是人造就境况。 感谢博宝
金榜题名是我奔向艺术彼岸的起跑线。
感谢博宝艺术网搭建这么好的平台。
线下拍卖作品
博宝热门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廖沫沙的夫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