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先锋总部文学总部在哪里

Sina Visitor System请使用支持脚本的浏览器!
冯唐眼中的完美之作,实力派作家格非中短篇小说集!
实力派作家格非文集,二十堂文学公开课!
【俄】丹尼尔·哈尔姆斯
前苏联后现代天才哈尔姆斯诗歌选集,以诗歌刺破现实的荒谬。
梦幻神奇的旅行,灵肉撕裂的痛感!
【美】唐·德里罗
德里罗灵感突发之作《欧米伽点》,电影与小说艺术的先锋碰撞。
一桩由声音引起的凶杀案。
Copyright&
微信扫一下文学人有了“总部基地”
十月文学院昨天开院,作家刘庆邦称此举载入北京文学史册
文学人有了“总部基地”
&&&&▲十月文学院门厅。
&&&&▲十月书坊。&&&&本报记者&路艳霞&&&&“沈从文先生、老舍先生不会想到,有朝一日,北京也建文学院了。”昨天,作家刘庆邦在十月文学院开院仪式上的一席话感动了大家。他说,十月文学院的开办,有开创性,有历史性,应该载入北京文学的史册。&&&&十月文学院位于永定门公园内的佑圣寺,绿树掩映下的院落古色古香,景象清幽。古朴、典雅的北京四合院与浓郁的文学气息融于一体,别有一番雅趣。该空间属迁移复建的古建筑,院落面积近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600平方米。&&&&六大空间&&&&处处藏着文艺小清新&&&&步入十月文学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厅两翼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的黑白头像,40位作家分列两翼,他们凝视着这个世界,目光充满深意。&&&&作家照片的排列无长幼之分、性别之分、级别高低之分,他们平等地聚集在一起,共同营造文学之家的氛围,老舍、曹禺、阮章竞、刘绍棠、莫言、巴金、贾平凹、沈从文、史铁生、叶广芩、杨绛……在这一刻变得更加亲切了。&&&&北京出版集团董事长乔玢介绍说,十月文学院是北京出版集团开发激活旗下《十月》杂志社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多年积累而形成的优质原创品牌资源、作家资源和内容资源,以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方式,于2015年4月创办的。&&&&位于佑圣寺的十月文学院本部进行了功能性划分,共计六个空间,每个空间都精巧、别致,自成一派天地。“十月讲堂”,可容纳50人左右,日常可举办讲座、论坛、研讨会等;“十月展厅”,是面向公众开放的展示空间,展陈现当代中国经典作家、翻译家、出版家的创作手稿、信札、书画、生平图像等,目前“文脉——十月文学回顾展”已经开幕;“十月客厅”,为中外作家、评论家、出版家等结识、交流,进行创意策划和版权交流合作的场所;“十月沙龙”,是文学创作者与出版专业人士进行学术研讨的场所;“十月笔会”,博古架、画案已摆放停当,作家们可在此舞文弄墨,尽享文人雅兴;“十月书坊”,是作家与读者零距离交流的场所,书架上已摆上毕淑敏、汪曾祺、顾城、任晓雯、阿列克谢耶维奇等中外作家的作品,有千本左右,供读者阅览。&&&&作家居住地&&&&谈的看的都很文学&&&&十月文学院除了这个“总部基地”外,还有遍布在各地的作家居住地,作家马原激动地说:“建作家居住地这个思路是个伟大的开创!”&&&&“十月作家居住地·布拉格”“十月作家居住地·拉萨”“十月作家居住地·李庄”“十月作家居住地·北京”“十月作家居住地·爱丁堡”“十月作家居住地·加德满都”,一大串的作家居住地已投入运营。十月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熊耀冬说,作家们在这些居住地将生活一个月左右,他们并没有被规定要完成创作任务,但一定要自己买菜做饭,和当地人打成一片。&&&&作家吴雨初、韩少功、马原,已从布拉格回到了各自家中,而作家余华此刻正在布拉格。吴雨初说,他在布拉格期间,感受到布拉格是一个故事发生地,“我到了不少地方,这里是卡夫卡上班的公司,那里是赫拉巴尔打工的地方,那个酒馆又是哈维尔常去的……到处都有故事。”更开心的是,他还和当地的友好人士有了深入交往。&&&&&在布拉格,作家们分别和一对华人夫妇共住在一套公寓里,日子过得很家常。韩少功说,他要自己熬粥、煮面,还会参加音乐会,去当地的电影制片厂、博物馆、学校,了解到不少书本上没有的历史掌故。&&&&作家马原把他在布拉格的日子概括为“哈谢克之旅”。他去了作家哈谢克的故居、曾经去过的酒馆,看了哈谢克的雕塑,还在捷克国家图书馆发表了他与哈谢克结缘的一场演讲。在哈谢克墓地,天空下着雨,当准备离开墓地时,他鞠了三个躬,落泪了,“我迷哈谢克迷了一辈子!”&&&&“作家不是要每天出席各种活动,作家应该孤独点,应该和当地老百姓更亲近,才能有更自然的状态。”熊耀冬说,创办作家居住地,就是希望作家回到文学本身,“我们可以搞得更学术化一些,更贴近文学一些,做的谈的看的都很文学。借助这个平台还可以生发出很多东西。”&&&&&&&&&&&&&&&&&&&&&&未来方向&&&&坚持公益,争取收益&&&&“两到三年之内,十月文学院将全面丰富起来。”熊耀冬充满信心地说。&&&&据悉,未来,在佑圣寺将陆续挂牌十月文学院长篇小说创作中心、儿童文学创作中心、戏剧影视文学创作中心、网络文学创作中心、文学评论中心、中外文学交流中心等11个中心。&&&&&&&&&&十月文学院还将考虑在俄罗斯、英国、美国、古巴、蒙古、希腊建立作家居住地。明年,作家叶广芩、苏童、格非、迟子建等将前往布拉格居住地,作家徐则臣将于明年7月奔赴爱丁堡。此外,加德满都、拉萨也分别将有一位作家前往,而李庄居住地将于今年11月挂牌,那里也将成为十月文学奖永久颁奖地。&&&&徐则臣满心期待爱丁堡之行,爱丁堡是个文学、艺术的城市,那里是J.K.罗琳写《哈利·波特》的地方,“在国内很忙,分散了很多精力,找个安静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再把写作思绪整理一下。”他想带着手头正在写的长篇小说《北上》去,此前看了很多资料,推翻了几个结构,现在是第三个结构,希望在爱丁堡把小说的结构理清。&&&&熊耀冬说,在坚持公益性的同时,并不希望十月文学院完全靠北京出版集团、靠政府纯粹的投入“养活”,最终需要依靠自身的良性运转带来收益。按照设想,中国作家在海外的居住地,也是中国作家在海外的纪念地,那里将会形成一个个小型博物馆,由此可生发出一系列的旅游项目,做高端旅游开发。此外作家字画同样也可以经营,可以通过艺术品金融的方式来包装、运作。&&&&乔玢昨天则对外宣布,十月文学院将探索形成文学产业化运营链条,与影视、艺术品、互联网、新媒体、金融等行业深度融合,日后将成为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基地。先锋文学的秘密在于每一个先锋作家之中
[摘要]这是一个空间的解放,要求生存权,要求空间。所有的瑕疵都是可以原谅的。所以先锋文学的秘密在于每一个参与这写作运动之中的人,他们都有自己的秘密,如此而已。腾讯文化实习生 龚林玲 发自北京11月27日,“通向世界性与现代性之路”——纪念先锋文学三十年国际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举行。余华、苏童、格非等众多作家、批评家和青年学者到场。谈到何为先锋,作家苏童有一番独特的解释,“正如复古有它的道德伦理、人性伦理一样,先锋从来也是有的。一个作家在写作的时候,他所谓的先锋姿态,或者是血气方刚,或者是破坏欲、颠覆欲,或者仅仅是向他喜欢的某一位作家的致敬态度。”先锋文学自85新潮兴起以来,发展至今已是三十年。而立之年的先锋文学,“对于目前在文学上如何处理丰盛和复杂的中国经验,它依然是一个重要的精神和艺术资源,有待于我们认真梳理和反思。”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如是说。同样的,在会议主办方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看来,纪念先锋文学三十年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如果没有三十年前的先锋文学运动,我们今天的文学是一个什么样子,确乎是很难想象的。先锋文学不仅留下了大量探索性的富有难度的文本,更关键的是引入了大量新的文学观念和方法。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只有先锋文学诞生以后,中国新文学才有了与世界接轨和对话的能力和资格。”11月27日,“通向世界性与现代性之路”——纪念先锋文学三十年国际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举行。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供图先锋文学的经典化是一种反讽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的言谈之中流露出余华、苏童等人的推崇。“我还记得当时在《上海文学》《北京文学》《中山》《收获》等杂志读到余华、苏童、格非等人作品时的那种兴奋。对我来说,他们的作品打开了我精神的感受力的和语言的新天地。当然,也不仅是我,当时和后来的很多文学人,都或多或少的受惠于那一代作家的探索和创造。”不过对于发展至今的先锋文学,李敬泽也略微表露出一些不赞同,“先锋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是时间和历史。而今天我们恰恰看到先锋文学自身也已经成为文学史的重要章节。而且它被放在时间秩序里进行评估和研究。这当然是一件庄严和严肃的事情,让我们想到经典和经典化。但是,我也觉得这件事同时也充满了反讽。今天这个场面和这个会也同时可以写成一篇具有先锋精神的嘲讽和欢乐的小说。它可以让严肃和刻板的事物重新面对它的极限,让喧嚣的话语袒露出沉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供图一个人要认识自己,必须接触其他人李敬泽和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所长陆建德两人都同时谈到了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李敬泽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人生的一个隐喻,也是艺术和文学的隐喻。在30年后,我们可能依然需要那样的精神,依然需要勇敢地面对认识和表达的巨大难度,依然需要面对艰险的挑战对世界和自我做出新的言说。”而陆建德则将其和古希腊著作《奥德赛》进行比较,提出“人需要离开自己的地方,看各种各样的天地,去见各种各样的人物,在这多元的碰撞之中发现自己。发现自己的同时,不断地扩展自己。一个人要认识自己,必须接触其他人。他要认识自身文化和文学的特点,也必须具备比较的眼光。”同时,陆建德和中国社科院外文所所长陈众议还将中国的先锋文学和西方先锋文学、拉美文学进行比较。“西方先锋文学自其出生起,就在中国现实、世界文学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改革开放不久出版的《现代派作品选》在中国作家中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力。这种冲击力在中国的现实创作中和文学评论中也体现出了带有中国特色的活力。”陈众议则更多谈到拉美文学对中国作家的影响:“在80年代,整个西方现代艺术进入的背景下,拉美文学正好得到了和它的土壤非常相似的新天地。它进入中国也应该说是有这样的幸运。以莫言、贾平凹、阎连科为代表的一代以及以余华、苏童、格非为代表的另外一代迅速张开双臂,拥抱拉美文学。”“作为曾经的先锋作家,余华确实特别钟情于博尔赫斯。”先锋文学的秘密在于每一个先锋作家之中《上海文化》主编吴亮更多谈到作为一个作家在80年代的空间权和生存权。“今天谈这个话题的时候,我想讲三个姓马的人,第一个是马思聪,第二个是马克思,第三个是马原。1985年,我也不认识马原,也不认识苏童。只要看到我认为是跟我一样的异类,我就忍不住要跟他说话。1986年的时候,大家讨论人道主义、人性论,这还是在当时比较开明的政治气候下打开的空间。但是这对我们来说,远远不够。那个时候说要写真实的作品,我说我写的作品真实,但人家又说你不典型,我说我写的典型,又会说你政治上有问题。那个时候所有写作的权力都在官方。什么叫真实、什么叫典型、什么叫时代,解释权属于他们,不属于我们。我们只能谈结构、语感、叙述,我们不谈政治、不谈时代。别人或许对此惶恐或者不理解,但我们有自己的空间。比如吴亮发表的言论并不代表吴亮或者这个时代的思想,他有很多东西没有发表。所以不能用已发表的东西来说这个时代的思想达到什么程度。这是一个空间的解放,要求生存权,要求空间。所有的瑕疵都是可以原谅的。所以先锋文学的秘密在于每一个参与这写作运动之中的人,他们都有自己的秘密,如此而已。”先锋话题只有在中国是唯一的话题北大中文系教授陈晓明谈到先锋文学的转向和内化。“先锋派对中国的作家和批评家来说,都是一部家史,都是20世纪的记忆。中国先锋文学最内在的精神要义,就是挣脱与向往的生命运动。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才能理解它。我个人理解的先锋派并不像现在不少批评文章理解的那样,认为只是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套用,或是舶来品。我觉得它恰恰是基于中国本身文学变革的内在要求,是80年代中国文学第一次要回到文学本身的强烈的变革欲求。我始终对什么叫西方、什么叫东方的说法感到很大的困惑,真的有东方吗?什么叫做东方?什么叫做中国?白话文学运动一百年以来,我们究竟在什么样的概念、观念、术语、范畴下工作?毫无疑问,我们始终会回到中国自身的问题,回到中国自身的历史中、经验中,我觉得这是重要的。如果说不能对我们自身的历史、出发点,对我们自身展现出来的新的创造力有理解、有判断、有批判,即使我们的阐述再中国、再东方也是无效的。先锋如何可能?这确实是非常严峻的问题。先锋这个话题只有在中国是唯一的话题。今天在座有很多研究中国的外国朋友,他们很惊奇于21世纪还在讨论先锋。因为先锋是现代主义的现象,是现代主义中的激进的反现代主义的派别。先锋派是现代主义中的激进特质。先锋派是拒绝、疏离、隐匿、死亡。对我们来说,先锋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旗帜,是我们寻求中国文学永远保持活力,能够不断创造、挣脱、向往的精神运动。无论如何,它一定要在现实中展开。”(本文经过速记整理而成,未经过演讲者审定。)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duffzhang]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先锋文学如何“先锋”---深圳特区报
第D01版:文化星空
标 题 导 航
第A01 : 要闻
第A02 : 综合要闻
第A03 : 广告
第A04 : 民意直通车 服务直通车 监督直通车
第A05 : 综合要闻
第A06 : 历史的交响·湖北省
第A07 : 历史的交响·湖北省
第A08 :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重点关注
第A09 : 特别报道
第A10 : 特别报道
第A11 : 按照“快重准实”要求扎实做好深圳经济工作
第A12 : 深圳新闻
第A13 : 深圳新闻
第A14 : 历史的足音·创造中国第一的深圳人
第A15 : 网事报道
第A16 : 深圳新闻
第A17 : 中国新闻
第A18 : 粤港新闻
第A19 : 华夏一瞥
第A20 : 世界新闻
第A21 : 环球大观
第A22 : 体育新闻
第A23 : 体育新闻
第A24 : 信息超市
第B01 : 鹏城今版
第B02 : 今版城事
第B03 : 今版城事
第B04 : 二手车市
第C01 : 今日财经
第C02 : 产业动向
第C03 : 行情信息
第C04 : 广告
第C05 : 美周刊/今日财经
第C06 : 美周刊/今日财经
第C07 : 饮食休闲
第C08 : 饮食休闲
第D01 : 文化星空
第D02 : 阅读方阵
第D03 : 人文解码
第D04 : 娱乐头条
第D05 : 缤纷购物
第D06 : 广告
第D07 : 缤纷购物
第D08 : 美酒天地
第E01 : 健康与美
第E02 : 健康与美
第E03 : 健康与美
第E04 : 健康与美
先锋文学如何“先锋”
——本报文化星空组织上海评论家讨论先锋文学
  刘索拉
  孙甘露
  叶兆言
  扎西达娃
&&时间:12月初&&地点:上海大学&&主持人:郝雨(上海大学教授)&&评论家:朱小如(《文学报》编辑)、叶开(《收获》编辑)、杨扬(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喻大翔(同济大学教授)、厉震林(上海戏剧学院教授)、黄昌勇(同济大学教授)、杨斌华(《上海文学》副主编)、杨剑龙(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葛红兵(上海大学教授)、殷国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郝雨:现在我们集中谈先锋文学。大家是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第一,先锋文学是如何“先锋”起来的?主要谈其背景和影响源。第二,先锋文学“先锋”在哪里?主要谈其审美及艺术特征。第三,先锋文学的“先锋”意义?主要谈其文化影响及后世价值。第四,先锋文学“先锋”到何时?主要谈在当时的影响及转向。&&1&&先锋文学是如何“先锋”起来的?&&郝雨:其实,先锋文学并不是一下子横空出世、从天而降的。它们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种文化气候中形成,应该说是有一条或明或暗的线索牵连着的。我国文学进入新时期以后,大概到70年代后期,西方现代主义渗透到我国。最先是王蒙等人的意识流小说的出现,开始挑战我国传统小说的手法和观念;再到1985年以后,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发表,还应该包括上海的陈村等人,“现代派”开始在我国兴起,更是给我们的文学带来丰富多彩的新鲜气息也同时引起了激烈的争议。紧接着,马原、洪峰、苏童、格非、余华、残雪、孙甘露、叶兆言、扎西达娃等陆续亮相。先锋文学于是形成强大阵容。而从先锋文学的问世过程以及其整体的艺术特征来看,和前一阶段的现代派文学其实是有着十分明显的血脉关联的。就我本人的阅读经验而言,意识流也好,现代派也好,都让我对先锋文学的接受有了先期的准备。然而那时我真的还是很喜欢这些先锋文学的作品。读起来一直很投入。&&厉震林:先锋文学和整个新时期文化发展的内在节奏是一致的,它是一种共振现象。如果说前新时期文学的改革开放,主要是局限于思想意识形态层面以及适量的修辞层面,而后新时期的先锋文学则是方法论意义上的,甚至是文学本质意义上的强力转型,它从思想意识形态到修辞,都变换了姿态,用句通俗的话来说,开始歪腔歪调了,与经典的文学叙事比较,它不好好说话了,它用一种自己的另类方式写作了。&&朱小如:1985年的先锋夹着伪现代派成分和苏童的那个还是有点差距。&&叶开:也就是说先锋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之后才出现的,就是只有方法不能有思想。&&朱小如:所谓先锋小说的真正的成就,是1989年以后的事情了,你们现在所说的先锋在我看来就是语言游戏。所以,一开始先锋(游戏)的价值仅仅在文学语言形式的探索上,当然,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文学精神的游戏或文学的游戏精神都来自于语言的游戏。&&葛红兵:“先锋”其实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是没有价值的,普通读者对写作业内的这种探索并没有多少兴趣。当然,那个时候,因为多数的家庭没有电视,多数中国人看不上电影,主要的消遣是读小说,他们也跟着来读了。“先锋”是针对文学业内专业人士而言的,他们对旧有的写作图式感到不满,试图突破那些图式,上个世纪80年代,首先是思想解放的年代,其次是写作图式解放的年代,这个是先锋的来源,目的是文学的解放。&&2&&先锋文学“先锋”在哪里?&&厉震林:后新时期文学,在与权威意识形态的较量中妥协,开始自我放逐,出现了众声喧哗、自由嬉戏的叙事语境,于是,文学也就成为一种自言自语,开始转向了内心、转向了身体、转向了异域、转向了历史,一些文学的基本原理受到了颠覆,先锋文学无法用经典作家理论读解它,而需要更换一种美学概念体系。先锋文学,与中心政治相远离,在一种自虐自娱中提升自我人生格调,它奉行一种大狗能叫、小狗也能叫的态度,于是,小狗们全都叫了,而且,叫得都不是一个调儿,叫并快乐着。&&杨扬:先锋文学在80年代中后期是较为突出的一个文学现象。现在很多人喜欢从意识形态方面来解读先锋文学的意义。与知青作家和后来的新生代作家作品相比,先锋派作家作品在当代中国的命运,的确显得非常幸运。这不是一种巧合、偶然的现象。我觉得这其中有被阐释者在意识形态意义方面过度阐释的成分。在那个年代,文学似乎只有与意识形态对上仗了,才显得有意义,否则就显得意义不够。而像先锋文学如果意识形态方面的价值和意义不够怎么办,过度阐释呗,将没有的意义附加上去。譬如像苏童、余华、孙甘露等作家,我印象中并不是战斗性、意识形态意识非常强的。今天来看,他们与西方知识分子意义上的前卫还不一样。先锋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出现,意义之一,在于脱离了意识形态的价值参照。在当代文学中突现出形式、叙述、语言、陌生化等技术性比较强的文学方面。他们也是较早进入商业写作尝试的。&&叶开:他们的存在对传统的文学会造成侵害。比方说原来我们对一个事情的表达只能是这样表达,他们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对话语的控制。我觉得先锋小说最大的贡献是,其实它也不只是一个文学事件,它是一个文化事件。&&喻大翔:伪现代和伪后现代就是现在现代文学最大的问题。&&叶开:对,马尔克斯说《百年孤独》他16岁就写出第一章了,结果没写下去,因为不知道怎么表达。结果他写出后来四部长篇之后认识面广了才继续下去,其实就是寻找一个表达的角度。&&朱小如:其实1982年那些文学已经进来了,但就是《百年孤独》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以后它们才影响了我们,因为80年代最早的时候《世界文学》和《外国文艺》是做两大方面的,《世界文学》就是做拉美文学,《外国文艺》是做欧洲文学,两家是分开的,所有介绍的东西都在两个上面登过了。&&叶开:那时比较有名的小说都进来了,最鼎盛的时期就是1981年到1985年初大量的外国文学流入。&&朱小如:还是说明了一点就是翻译对文学的影响,从五四以后到现在都是受这个影响。&&其实翻译界真的是功不可没,但我们老没把它们整理好。我们老是强调冲撞,认为有帝国主义霸权在那里,排斥人家。这样一种狭隘的民族情绪其实一直妨碍着我们对世界文学的深入理解。&&3 先锋文学的&&“先锋”意义?&&厉震林:外国文学对先锋文学的影响很大。改革开放三十年所发生过的文学思潮,大多是从外国请进来的或者冲进来的,而这些思潮,外国经历了一百多年。中国文学不管真懂假懂,反正一股脑儿都尝试了一遍。外国文学使先锋文学掌握了许多的武装,否则它们还不知道怎么说话,加上后新时期的一种悖论社会状态,与许多外国文学作品描写的时代存在一种同构关系,于是,先锋文学从外国文学与中国现实碰撞中产生了一些灵感,而且,先锋文学因为有了外国文学的依靠,也似乎显得颇有底气。&&杨扬:诺贝尔文学奖对当代中国作家创作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影响力量,尤其是对先锋文学。《百年孤独》的开头,差不多在所有中国先锋作家的小说叙事中都留下深刻的印痕。但另一方面我想说的,是这种文学影响、文学接受是带有后殖民文化色彩的。举一个例子。马尔克斯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中对中国影响最为直接的人物之一。中国作家一谈到他,就会想到《百年孤独》,其实这是西方人的选择,或者说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的价值标准。而对于很多拉美文学评论家而言,他们认同度最高的,是马尔克斯的另一部作品,即《霍乱时期的爱情》。大家可以比较一下两部作品的差异和文学性选择上的差异。《百年孤独》更像是一部第三世界国家的编年史,是民族国家的文学寓言。而《霍乱时期的爱情》则偏向于纯粹的个人情怀的抒发。我当然也是喜欢这部作品,将一个很俗套的爱情故事写得如此出色,显示了马尔克斯的文学功力。&&郝雨:对先锋文学,当时好像有三个“淡化”的说法,“淡化主题”、“淡化人物”、“淡化情节”,余华的一篇小说中人物没有名字,就叫“4”、“7”等等,整个故事就是表现人类的非理性状态。先锋作家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追求“有意味的形式”。他们把叙述角度、语言修辞的独特作为最高的艺术追求。马原小说中的人物马原和作者马原经常被混淆起来,造成一种非常幽默和别致的阅读效果。小说《虚构》一开头就说:“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我写小说。我喜欢天马行空,我的故事多多少少都有那么一点耸人听闻。我用汉语讲故事;汉字据说是所有语言中最难接近语言本身的文字,我为我用汉字写作而得意。全世界的好作家都做不到这一点,只有我是个例外。”在《冈底斯的诱惑》这篇小说中,马原特别注重结构的力量,他似乎是漫不经心地把玩结构作为写作的全过程。而在具体结构小说时,他忽而绝对主观,忽而极端客观的态度,使小说内容在两种极端间自由游荡,这无疑拓展了小说存在的空间,使小说内容从某种程度上说,有极好的弹性。可以充分调动读者阅读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你怎么看这篇小说,或者你怎么认为,怎么理解,在马原的小说中都是被允许的。&&葛红兵:得承认,他们在形式探索上是有价值的。中国文学在他们那里找到了形式的意义。但是,也不能高估,比如对语言的认识,他们那个时候,还是停留在诗化语言等方面,文学到语言为止,那是后来的事情,语言学转向是后来的。当时,先锋文学对形式的迷恋其实是有局限的,后来我们看到,他们中完成了向现实主义回归的作家,王安忆、余华等,才真正写出了大作品。那些没有转型,没有抛弃“先锋”窠臼的人,后来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影响力了。&&4&&先锋文学&&“先锋”&&到何时?&&郝雨:先锋文学是不是后来有一批人转向了?尤其是苏童和余华,又回到了讲故事的小说传统当中。&&朱小如:是的,因为1985年提出了文学要向内心走,但是内心化怎么释放还是找不到方向。原来我们以为内心化就是现代派形式的问题,但又不清楚,恰恰是拉美文学让中国作家突然找到一个宣泄的方向。于是,“寻根”,于是,反伪现代派,于是,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先锋”小说。&&厉震林:先锋文学与中国社会发展是存在一个时间差的。它虽然是外国文学与中国社会碰撞的结果,但是,它描写的中国社会却是有些超前的,是外国文学中所描写社会的中国翻版,呈现为一种后工业社会和后城市社会的模糊社会意象。从这个意义来说,先锋文学是有点缺乏真诚的。它仍然保持着一种精神贵族的姿态。先锋文学使新时期中国文学出现了多样化,让中国文学明白了原来文学还可以这样写作的,而且,对中国社会和中国精神进行了超前消费,它的全部历史功绩和历史缺陷都在于此。先锋转变为古典是很快的,先锋文学的许多文学形态已经日常化了,先锋文学也逐渐分化和退化了。&&朱小如:所以,在我看来中国当代文学30年的发展,到了八九十年代还不是一种常态文学,只有到了新世纪经过了商业时代的冲击期才进入了多元的文学常态发展期。纵观八九十年代的众多文学思潮的纷沓而至又飞快消亡的文学现象,一方面说明文学与社会生活的紧张关系,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们文学从创作到理论批评的焦虑情绪。所以,我们总是不断地急于理论命名化,但差不多都是短命的。先锋文学的影响也是如此。&&葛红兵:“先锋”从形式上说,可以终止了,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叙事文学传统,叙事文学有叙事文学的基本要求,要尊重这两个东西,一个正常的没有被文革打断的民族,本来对先锋文学的姿态、尝试等等应该是相当平和的,先锋文学也不会成为一个民族的整体文学的正道,当时的高估是有历史原因的。现在,文学进入了常态多元化的时代,真正的伟大的文学应该是尊重民族叙事的传统,在伟大的现实中呈现了民族经验、时代意识、社会变革方向的大思想、大境界的文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